学习人民调解法

2024-04-08

学习人民调解法(通用6篇)

篇1:学习人民调解法

学习《人民调解法》指引

一、人民调解是化解民间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

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具有群众性、自治性、民间性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人民调解的本质是基层群众自治。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其调解活动是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内容。宪法和现行有关法律关于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属性及定位,是我国人民调解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工作保持生机与活力、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尽管新时期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调解领域、工作方式、保障机制有许多新的发展,但这一性质始终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

人民调解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组织,是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各调解组织之间没有层级关系,与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隶属关系。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由群众推选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依照法定条件从群众中聘任其他人民调解员,所有调解员都来自群众、代表群众、服务群众。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人民调解员还可以邀请其他人员以群众身份参与调解活动。人民调解通过群众平等协商解决自己的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地位平等,当事人与人民调解员之间地位平等。这些,都决定了人民调解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民调解具有鲜明的民间性。人民调解的范围为“民间纠纷”,既有传统上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小额债务、轻微侵权等常见多发的矛盾纠纷,也包括新时期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医患纠纷等社会热点、难点纠纷,共同的特点是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当事人有权自行处分的人身、财产权益的纠纷等。人民调解的自愿平等、不违背法 律法规政策和尊重当事人权利三项原则和人民调解不收费的基本制度,充分保障当事人意思自治,突出了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调解过程和调解协议情、理、法相融合的民间性特征。人民调解方式方法的规定,既体现了确保调解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要求,又不拘形式、灵活便捷,保持了人民调解区别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民间特色。

二、严格遵循人民调解工作的原则

《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当事人自愿平等、不违背法律法规政策、尊重当事人权利三项原则。这三项原则是在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形成的。实践证明,这三项原则符合人民调解群众性、自治性和民间性的基本属性与特征,是人民调解应民需、顺民意、得民心的保证,也是人民调解工作顺利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优势与作用的保证。人民调解的三项原则贯穿于人民调解的全过程、各方面,统领《人民调解法》通篇,是人民调解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准则。把握了三项原则就把握了人民调解制度的主线。

自愿平等原则。人民调解应当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当事人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不受任何强迫、歧视。这一原则体现在调解活动的始终。当民间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或接受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途径,也可以拒绝调解;即使在调解进行的过程中,当事人也可以拒绝继续调解而另寻其它救济途径;当事人可以接受人民调解委员会安排的调解员,也可以自主选择调解员;当事人可以接受调解员提出的调解方案,也可以自行提出调解方案;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达成书面协议还是口头协议,等等。调解平等原则源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原则。当事人在调解的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权利行使平等,义务履行平等,任何人均不享有特权。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有义务在调解活动中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自愿平等权利。

不违背法律法规政策原则。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制度的组成部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的主要依据。民间纠纷的内容主要涉及当事人有权自行处分的人身、财产权益。因此,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可以依照社会公德、村规民约、公序良俗、行业惯例进行调解。通过调解矛盾纠纷,使当事人更加清楚地理解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哪些行为应当提倡、哪些行为应予谴责,从而增强公民自觉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人民调解法》关于这一原则的规定更加符合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

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这里的权利,既包括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也包括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解决纠纷、要求救济的程序权利。人民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机制,但并不是唯一机制。人民调解不能代替仲裁、行政和司法等解决纠纷的机制,也不是这些机制的前置程序或必经程序。调解的进行以纠纷当事人的自愿为前提,调解的启动、实施以及协议的达成等都取决于当事人的自愿。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说服劝解,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接受与否仍取决于当事人。当事人不接受调解、对调解协议反悔或不履行调解协议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或者采用其他方式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加以阻止、妨碍。

人民调解不收费制度。与人民调解三项原则一样,人民调解不收费制度也是人民调解工作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制度。人民调解不收费是由人民调解的性质所决定的,是人民调解制度的显著特征,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优良传统,是人民调解有着广泛而深厚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民调解不收费,能够使人民调解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使矛盾纠纷当事人愿意主动选择调解来化解矛盾纠纷,有利于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同时,可以避免因收费导致大量民间纠纷转入行政或司法程序,给行政、司法工作增添不必要的负担。

三、依法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人民调解工作必须接受人民政府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必须置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指导之下。只有加强指导和监督,才能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正确方向,保证人民调解工作依法、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人民调解法》规定,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民调解工作。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

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人民调解法》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对司法行政机关依法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引和规范。司法行政机关通过研究制定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规划,提出具体任务和措施,并负责督促、检查和落实。二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根据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指导,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业务培训是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手段,要制定完备的培训规划,明确培训目标、任务、人员、内容、方式方法和经费保障等,并精心组织、定期实施,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

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基层人民法院的工作,特别是其民事审判活动与人民调解工作关系密切。赋予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的职责,能够发挥基层审判机关的优势,增强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层人民法院的业务指导,主要是引导当事人向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依法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依法开展司法确认等与审判职能相关的工作。

四、切实支持和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 人民调解是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难的崇高事业。《人民调解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这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人民调解工作职能作用和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国家给予人民调解工作支持和保障,有利于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物质保障能力,有利于激励和调动广大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必将极大地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人民调解法》规定了国家支持和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五项制度:

经费支持和保障。人民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但调解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经费保障。实践中,由于村(居)民委员会收入较少,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常常很难落实,影响和制约了调解工作的开展。为此,《人民调解法》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这里,支持和保障责任的主体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省(区、市)、市(地、州)和县(市、区)三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支持保障的措施是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包括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足额保障下设司法行政部门专用于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经费,并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考虑每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调解员调解工作量、调解质量和调解纠纷的难易程度、社会影响大小以及调解的规范化程度等因素,统筹安排和发放补助、补贴经费。

表彰和奖励。《人民调解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扎根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国家安宁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理应得到国家、社会的表彰和奖励。近年来,每年都有4万多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近10万余名人民调解员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的表彰和奖励。误工补贴。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是义务的、无偿的,常常因为调解纠纷耽误了自己的工作,甚至还要自己负担交通、通讯和误餐等费用。为此,《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应当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误工补贴标准一般为人民调解员因从事调解影响本职工作导致的薪酬或劳动收入损失。

困难救助。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也面临很多风险,特别是在处理群体性纠纷、重大复杂纠纷中,其人身安全常常受到威胁和伤害,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约有3—5名人民调解员牺牲在调解工作现场,在调解工作中受伤的更是数以千计。《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员因从事调解工作致伤致残,生活发生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医疗、生活救助。这里所指“因从事调解工作致伤致残”,既包括人民调解员在开展调解工作过程中致伤致残,也包括其他情形,比如因前往调解现场的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等意外致伤致残,调解结束后被不法分子打击报复致伤致残等等。这种救助责任并非赔偿或补偿责任,只是一种补充性的最低救助责任,是在人民调解员无法通过其他合理渠道获得赔偿、救助时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抚恤和优待。《人民调解法》规定,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牺牲的人民调解员,其配偶、子女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这里所指“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牺牲”,既包括在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中被不法分子故意或过失伤害致死的情形,也包括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遭遇意外牺牲的情形。对此,应按照民政部门规定确定抚恤和优待的具体内容,如符合烈士标准的,应追授烈士称号,其配偶、子女享受烈属待遇;符合见义勇为情形的,应授予见义勇为先进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抚恤金等。

此外,《人民调解法》还明确规定,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为其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办公条件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五、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基础和战斗堡垒。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并使之有效运作直接关系着人民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效能的实现。《人民调解法》明确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并对其设立、构成和制度建设等作出了规定,为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组织形式。《人民调解法》规定了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不同形式及不同要求。一是村(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这里的“设立”是“应当设立”、“普遍设立”;二是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乡镇(街道)、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参照本法有关规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可以更好地适应化解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矛盾纠纷的需要。不同形式人民调解组织具体任务有所差别,但它们的性质都是群众自治组织,并且应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目前全国82.4万个人民调解组织中,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67.4万个,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7.9万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4.2万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2万个。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构成。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具体人数可根据需要由设立单位自行确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其设立单位推选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使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从有利于纠纷调解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妇女和各民族成员调解相关民间纠纷的独特优势,《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

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是扎实做好调解工作、不断提高调解质量的基础。人民调解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例会、学习、培训、考评、业务登记、统计和档案管理等基本工作 制度。另外,为保障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开展,根据工作发展和实际需要,还应当建立其他相关制度,例如,调后回访制度、纠纷排查制度、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等等。

六、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人民调解员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肩负着化解矛盾纠纷,增进人民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光荣使命。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调解员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

人民调解员的构成。人民调解员包括经推选产生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民调解员两类。村(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近年来,各地在完善选举方式的同时,普遍实行了聘任制,采取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方法,将辖区内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被群众认为公道正派的人员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中来,使人民调解员队伍构成更加科学,调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员无论是推选产生还是聘任产生,两者只有选任方式的差异,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权利、地位平等,作用同等重要。

人民调解员的任职条件。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鉴于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在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条件上,应测重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等。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在于人民调解员得到群众的信赖、认可和信服,在于工作热情、奉献精神,在于政策水平、调解技巧等。为了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

人民调解员的行为规范。在调解过程中,人民调解员应当做到 坚持原则、公平公正,文明调解、廉洁自律,保证当事人秘密、尊重当事人权利。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偏袒一方当事人,侮辱当事人,索取、收受财物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以及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情形的,由所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

七、全面规范人民调解活动

人民调解是在各方参与下,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化解矛盾的复杂过程,科学、规范的调解程序对于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人民调解法》在第四章对人民调解的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一方面对调解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严格标准,保证了人民调解工作依法规范进行;另一方面,又充分体现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凸显了人民调解不拘形式、便民利民的优势。

调解的启动。启动是人民调解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在人民调解的启动上,《人民调解法》规定,既可以由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动介入调解纠纷,还可以由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无论何种方式启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事人不拒绝调解。

人民调解员的选择。选择适合的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是调解活动的重要一环。由当事人信任的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能够较快地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因此,在人民调解员的选择上,《人民调解法》规定,既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指定一名或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也可以由当事人选择一名或数名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同时,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人民调解员还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或者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及有关社会组织、社会人士参与调解。只要是对促成调解有帮助的人都可以参与调解,目的是更广泛地发挥群众工作优势,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于人民调解工作中来。

调解的实施。调解的实施是人民调解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为了 使人民调解活动依法规范进行,确保调解工作的质量,《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坚持原则,明法析理,主持公道。调解应当及时、就地进行,防止矛盾激化。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要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至于调解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和当事人的意愿,灵活多样,如直接调解、间接调解,单独调解、联合调解,公开调解、不公开调解等。

调解的终结。对调解的终结,《人民调解法》规定了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调解不成。调解不成主要有当事人拒绝调解、提前终止调解或者当事人未能就调解协议达成一致等情形。对于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二是达成调解协议。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活动即告终结。在人民调解协议的形式上,既可以制作书面形式的调解协议书,也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由人民调解员记录协议内容,两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八、人民调解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当事人是人民调解活动的重要主体,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决定着调解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调解的成败。为此,《人民调解法》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的权利、义务。

当事人的权利。人民调解制度中的当事人权利,就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调解程序中的具体体现。《人民调解法》明确规定,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以下权利:一是选择或接受人民调解员。这一权利,有利于增强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员的信赖,提高调解成功的可能性。二是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要求终止调解。当事人随时有权在调解启动、进行中,放弃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三是要求调解公开或不公开进行。把调解公开或保密,作为当事人的选择,符合社情民意,也有利于人民调解员开展工作。四是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迫。

当事人的义务。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当事人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义务。《人民调解法》明确规定,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应当履行以下义务:一是如实陈述纠纷事实。只有当事人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人民调解员才可能掌握纠纷来龙去脉,发现客观事实,据此合法合理地居中调解,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二是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当事人既然接受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就应当尊重和支持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自觉遵守调解程序和调解员的工作要求,合情合理地表达诉求,以保障调解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当事人在接受调解过程中,在行使自己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对方当事人正常行使自己的各项合法权利。

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在整个调解程序中,当事人的意愿对调解具有决定作用,只有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才能形成调解协议。因此,人民调解是当事人共同处分权利,维护权益的活动,双方当事人要依照法律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坚持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统一,才能真正保障人民调解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保障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实现。

九、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机制 我国现行的纠纷解决方式除了人民调解以外,还有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在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中,人民调解是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人民调解法》制定过程中,充分总结了几种解决方式之间互相衔接、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在充分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基础上,对人民调解与其他机制的相互衔接作了程序性规定。

人民调解启动中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需要更多地采用调解方法,强化、健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尽可能地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在 进入司法渠道之前通过政治优势得到化解。《人民调解法》规定,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来解决这些矛盾。

人民调解实施中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对于有可能引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应当终止调解,根据案情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人民调解协议达成后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确立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人民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达成的纠纷解决方案,也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形成的解决纠纷的法律文书。在实践中,人民调解协议主要依靠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道德约束力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当事人的诚信意识,由当事人自觉履行。同时,人民调解协议也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调解协议的生效。经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签订书面的调解协议书;另一种是达成口头协议。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口头调解协议自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口头协议的内容。

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为了引导公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慎重地处分权利,使调解协议得到有效履行,《人民调解法》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这一规定,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在法律上的效力,履行调解协议不仅是当事人的道德义务,而且是其法定义务。同时,《人民调解法》要求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

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人民调解法》总结近年来的司法实践经验,确立了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这里应注意三点:一是双方共同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生效后,如果当事人认为有必要通过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应当共同申请;二是申请的期限。申请司法确认的期限是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三是司法确认的效力。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该调解协议即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调解协议所约定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能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白蒲镇司法所编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一日

篇2:学习人民调解法

2010年8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胡锦涛签署第三十四号主席令,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一、颁布实施这部法律的意义在于:

一是我国人民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由于人民调解具有扎根基层,分布广泛,方便快捷,不伤感情等特点,在解决纠纷中具有独特的,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之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经验。

目前,全国有人民调解组织82.4万个、调解员494万人,每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达百万件,仅2009年就达到767.6万件,成功率在96%以上。反悔和到法院的约占0.7%,被法院判决维持原协议的近90%。

人民调解法是总结几十年人民调解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整的规定了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原则,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等内容,全面确立了我国人民调解制度,为调解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件大事,对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这部法律的特点和亮点

(一)1、该法的突出特点,进一步巩固和坚持了人民

调解的群众性、自治性、民间性,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手段,这一属性及定位是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调解工作保持强大生命力,深受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

2、人民调解法明确了人民调解工作的三项原则:①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②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③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3、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规定。

(二)关于这部法的亮点: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人民法院进行业务指导;二是完善了包括多种新型调解阻止在内的人民调解组织的形式;三是加强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四是明确了人民调解与其他几种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关系;五是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效力;六是确立了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

三、在那些范围内设立人民调解组织

一是村(居)民委员会;二是企事业单位;三是乡、镇、街道、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可设立人民调解组织。

四、怎样保障人民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

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员的队伍构成,产生办法和教育培训做出规定:

1、组织和推荐程序、人员3-9人组成、考虑到女性、少数民族

2、依法聘用人员。公道正派、政策水平高、有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

3、由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

五、如何确定人民调解协议效力?

1、该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并首次确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即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自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六、工作经费和条件如何保障:

人民政府对此项工作给予支持和保障:①对工作突出的进行表彰;②要提供办公条件和工作经费;③给予误工补贴

七、如何做到依法规范和方便灵活?

人民调解民间纠纷时,应体现方便、灵活、不拘形式,即可申请也可主动上门调解,可指定一名或多名调解员进行调解,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可请亲属、邻里、同事、朋友参与。

结合《人民调解法》学习贯彻落实:着重从五个方面来领会这部法律的基本精神:

一是坚持人民调解性质特征,把握人民调解工作的正确方向。

人民调解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层民主自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员来自群众,代表群众、服务群众,主要任务是化解民间纠纷,调解活动不拘形式、灵活便捷,体现了情、理、法相融合的特点,因此,自治性、群众性和民间性是人民调解的性质特征,也是《人民调解法》的灵魂。体现的是:自愿平等、不违背法律法规政策,尊重当事人权利的三项原则。

二是创新人民调解的组织规范、夯实人民调解工作基础 《人民调解法》规定了人民调解多种组织形式,实现了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也拓宽了调解员的选任渠道,建立了聘任制度,对调解员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强调群众认可,工作热情、调解技巧等因素。

三是坚持依法规范、灵活便捷、确保调解工作质量 调解质量是人民调解的生命线;调解程序是调解质量的重要保证,人民调解法在程序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即可由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组织也可主动介入。如果当事人拒绝,那我们一定按当事人的要求办。我们在调解中应多采取听取当事人陈述,讲解法律法规政策,耐心规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优质高效的化解矛盾纠纷。

四是健全人民调解衔接机制,增强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

对调解不成功的纠纷,应当依据告知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对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对此发生争议,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同时还可申请法院对调解协议书进行司法确认。

五是强化指导保障、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健康发展

篇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节能管理

第三章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工业节能

第三节建筑节能

第四节交通运输节能

第五节公共机构节能

第六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

第四章节能技术进步

第五章激励措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保护和改善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能源, 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第三条本法所称节约能源 (以下简称节能) , 是指加强用能管理, 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 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 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 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第四条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第五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并组织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年度节能计划。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节能工作。

第六条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 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节能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

第七条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 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推动企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 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国家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第八条国家鼓励、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 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进步。

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 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 普及节能科学知识, 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 提倡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法履行节能义务, 有权检举浪费能源的行为。新闻媒体应当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第十条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主管全国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并接受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的指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并接受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的指导。

第二章节能管理

第十一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 部署、协调、监督、检查、推动节能工作。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加强对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履行节能监督管理职责不得向监督管理对象收取费用。

第十三条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关节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

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强制性的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和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节能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严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节能标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建筑节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制定, 并依照法定程序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地方建筑节能标准, 并报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 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 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实行淘汰制度。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和实施办法, 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生产单位, 应当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的生产单位, 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治理。

对高耗能的特种设备, 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节能审查和监管。

第十七条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

第十八条国家对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的用能产品, 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的产品目录和实施办法, 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十九条生产者和进口商应当对列入国家能源效率标识管理产品目录的用能产品标注能源效率标识, 在产品包装物上或者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并按照规定报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共同授权的机构备案。

生产者和进口商应当对其标注的能源效率标识及相关信息的准确性负责。禁止销售应当标注而未标注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

禁止伪造、冒用能源效率标识或者利用能源效率标识进行虚假宣传。

第二十条用能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 可以根据自愿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节能产品认证的规定, 向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从事节能产品认证的机构提出节能产品认证申请;经认证合格后, 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 可以在用能产品或者其包装物上使用节能产品认证标志。

禁止使用伪造的节能产品认证标志或者冒用节能产品认证标志。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 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 完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改进和规范能源统计方法, 确保能源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国务院统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 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和节能情况等信息。

第二十二条国家鼓励节能服务机构的发展, 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

国家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知识宣传和节能技术培训, 提供节能信息、节能示范和其他公益性节能服务。

第二十三条国家鼓励行业协会在行业节能规划、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节能技术推广、能源消费统计、节能宣传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章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十四条用能单位应当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 加强节能管理, 制定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措施, 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五条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 对节能工作取得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用能单位应当定期开展节能教育和岗位节能培训。

第二十七条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

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 对各类能源的消费实行分类计量和统计, 并确保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第二十八条能源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向本单位职工无偿提供能源。任何单位不得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

第二节工业节能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推进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 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

第三十条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煤炭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政策, 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第三十一条国家鼓励工业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 采用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洁净煤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等技术。

第三十二条电网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管理的规定, 安排清洁、高效和符合规定的热电联产、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的机组以及其他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规定的发电机组与电网并网运行, 上网电价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煤发电机组、燃油发电机组和燃煤热电机组。

第三节建筑节能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筑节能规划。建筑节能规划应当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

第三十五条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遵守建筑节能标准。

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 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 应当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已经建成的, 不得销售或者使用。

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在建建筑工程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 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 在房屋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 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三十七条使用空调采暖、制冷的公共建筑应当实行室内温度控制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八条国家采取措施, 对实行集中供热的建筑分步骤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按照用热量收费的制度。新建建筑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节约用电管理, 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的能耗。

第四十条国家鼓励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 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第四节交通运输节能

第四十一条国务院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全国交通运输相关领域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分别制定相关领域的节能规划。

第四十二条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指导、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建设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 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鼓励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

第四十四条国务院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交通运输组织管理, 引导道路、水路、航空运输企业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四十五条国家鼓励开发、生产、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摩托车、铁路机车车辆、船舶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 实行老旧交通运输工具的报废、更新制度。

国家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的清洁燃料、石油替代燃料。

第四十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符合标准的, 不得用于营运。

国务院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检测的监督管理。

第五节公共机构节能

第四十七条公共机构应当厉行节约, 杜绝浪费, 带头使用节能产品、设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本法所称公共机构, 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第四十八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和组织实施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应当包括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

第四十九条公共机构应当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 加强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 向本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报送上年度的能源消费状况报告。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 制定本级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定额, 财政部门根据该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第五十条公共机构应当加强本单位用能系统管理, 保证用能系统的运行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能源审计, 并根据能源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第五十一条公共机构采购用能产品、设备, 应当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禁止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六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

第五十二条国家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

下列用能单位为重点用能单位:

(一) 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二) 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五千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十三条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

第五十四条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 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开展现场调查, 组织实施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检测, 责令实施能源审计, 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 限期整改。

第五十五条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 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中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 并报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能源管理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本单位用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组织编写本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提出本单位节能工作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当接受节能培训。

第四章节能技术进步

第五十六条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发布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指导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第五十七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节能技术研究开发作为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 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制定节能标准, 开发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 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第五十八条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目录, 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节能产品。

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科研项目、节能示范项目、重点节能工程。

第五十九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 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工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推广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方面应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鼓励更新和淘汰高耗能的农业机械和渔业船舶。

国家鼓励、支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 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发展小型水力发电, 推广节能型的农村住宅和炉灶等, 鼓励利用非耕地种植能源植物, 大力发展薪炭林等能源林。

第五章激励措施

第六十条中央财政和省级地方财政安排节能专项资金, 支持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节能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

第六十一条国家对生产、使用列入本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推广目录的需要支持的节能技术、节能产品, 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支持节能照明器具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第六十二条国家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税收政策, 健全能源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及其开采利用水平的提高。

第六十三条国家运用税收等政策, 鼓励先进节能技术、设备的进口, 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

第六十四条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 应当优先列入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设备。

第六十五条国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 为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产品生产以及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提供优惠贷款。

国家推动和引导社会有关方面加大对节能的资金投入, 加快节能技术改造。

第六十六条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 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节能。

国家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支持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办法。

国家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制度, 鼓励电力用户合理调整用电负荷;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其他主要耗能行业的企业, 分淘汰、限制、允许和鼓励类实行差别电价政策。

第六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有显著成绩以及检举严重浪费能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负责审批或者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机关违反本法规定, 对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予以批准或者核准建设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开工建设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或者将该项目投入生产、使用的, 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止生产、使用, 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者逾期不改造的生产性项目, 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第六十九条生产、进口、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 使用伪造的节能产品认证标志或者冒用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条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的, 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停止生产、进口、销售, 没收违法生产、进口、销售的用能产品、设备和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七十一条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者生产工艺的, 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使用, 没收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情节严重的, 可以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 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第七十二条生产单位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 情节严重, 经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没有达到治理要求的,可以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 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第七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 应当标注能源效率标识而未标注的, 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改正, 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 未办理能源效率标识备案, 或者使用的能源效率标识不符合规定的, 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伪造、冒用能源效率标识或者利用能源效率标识进行虚假宣传的, 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改正, 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七十四条用能单位未按照规定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的, 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五条瞒报、伪造、篡改能源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能源统计数据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六条从事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的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 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 无偿向本单位职工提供能源或者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的, 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八条电网企业未按照本法规定安排符合规定的热电联产和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的机组与电网并网运行, 或者未执行国家有关上网电价规定的, 由国家电力监管机构责令改正;造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九条建设单位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 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 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条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本法规定, 在销售房屋时未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的, 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 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以上信息作虚假宣传的, 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一条公共机构采购用能产品、设备, 未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 或者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 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 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并予通报。

第八十二条重点用能单位未按照本法规定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者报告内容不实的, 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三条重点用能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落实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整改要求或者整改没有达到要求的, 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四条重点用能单位未按照本法规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 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 并报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的, 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六条国家工作人员在节能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附则

篇4: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资产评估行为,保护资产评估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评估师和评估机构测算资产价值的专业服务行为。

资产评估业务包括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和其他经济权益的评估。

第三条委托人需要确定评估对象价值时,可以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涉及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和公共利益,并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评估的,应当依法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第四条注册评估师执业,应当加入评估机构。

注册评估师承办业务,由其所在评估机构统一受理并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

第五条注册评估师和评估机构执业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评估准则。

注册评估师和评估机构依法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评估行为和评估结果。

第六条国务院建立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协调配合机制,负责协调和指导资产评估行业发展。

国务院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在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协调配合机制框架下,负责监督管理资产评估行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在本辖区负责监督管理资产评估行业。

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负责对资产评估行业的自律管理,并接受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二章 注册评估师

第七条注册评估师是指依法取得资格,经过执业注册并从事评估业务的专业人员。

第八条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定注册评估师专业类别。

第九条国家实行注册评估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考试由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组织实施。

第十条具有高等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的自然人,可以申请参加注册评估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

完成经国务院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认可的高等院校资产评估专业课程,取得学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可以免试相关科目。

参加注册评估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合格人员,取得国务院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注册评估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第十一条国家实行注册评估师执业注册制度。未经执业注册,不得以注册评估师名义执业。

注册评估师的执业注册由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持有注册评估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具有两年以上在评估机构相应评估专业实践经验的,可以向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申请执业注册。

对于申请执业注册的人员,受理申请的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应当准予注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未逾五年的,过失犯罪除外;

(三)在从事评估、财务、会计、审计、企业管理等经济管理工作中因违法行为而受行政处罚未逾两年的;

(四)被开除公职未逾两年的;

(五)被吊销注册评估师执业资格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予注册情形的。

第十三条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应当自收到申请人报送材料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注册的决定。准予注册的,颁发由国务院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注册评估师执业证书,并报国务院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备案。不予注册的,应当自决定作出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已取得注册评估师执业证书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办理注册评估师执业证书的注销手续:

(一)不符合本法规定执业注册条件被准予注册的;

(二)以欺诈、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评估师执业证书的;

(三)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除过失犯罪外,受刑事处罚的。

依照第一款规定被注销注册评估师执业证书的人员,在符合本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下可以重新申请执业注册。

第十五条注册评估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执业,签署评估报告;

(二)执业中根据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要求委托人提供相关的法律权属证明、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资料,为执行公允的评估程序提供必要的协助;

(三)依照有关规定,向相关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组织查阅执业所需的文件、权属证明和资料;

(四)拒绝委托人及其他相关当事人对评估结果的授意;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六条注册评估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行业管理,维护行业声誉;

(二)遵守评估准则和有关标准,勤勉谨慎执业;

(三)按年度完成规定的后续教育学时;

(四)对执业中使用的有关文件、证明、资料采取必要措施确信其合理性;

(五)对执业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当事人的商业、技术秘密和个人隐私予以保密;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七条注册评估师与委托人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执业。

第十八条注册评估师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个人名义接受委托执业;

(二)同时在两个以上评估机构执业;

(三)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或者冒用他人名义执业;

(四)在法律规定的禁止期间内,买卖委托人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或者其他财产;

(五)收受、索要或者变相收受、索要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财物,利用执业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的利益;

(六)签署虚假评估报告;

(七)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评估机构

第十九条评估机构是指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依法设立并从事评估业务的专业机构。

第二十条设立评估机构,应当依法采用合伙或者公司形式。

第二十一条设立评估机构,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核准,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第二十二条评估机构执业不受地域和行业限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评估机构应当依法执业,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保证评估报告的客观、真实、合理。

评估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检查,如实提供评估档案以及相关情况。

评估报告经注册评估师签名并加盖评估机构公章后正式生效,评估机构及注册评估师对评估报告依法承担责任。

评估机构对于评估档案的保存期限应当不少于十五年。

第二十四条评估机构执业,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委托人收取费用。

第二十五条委托人拒绝提供执行评估业务所需的文件、证明和相关资料的,评估机构有权中止履行合同。

第二十六条委托人要求出具虚假评估报告或者有其他干预评估结果情形时,评估机构有权终止履行合同。

第二十七条评估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允许其他机构以本机构名义或者冒用其他机构名义执业;

(三)以恶性压价、支付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

(四)对自身能力虚假宣传;

(五)受理与评估对象、委托人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评估业务;

(六)分别接受利益冲突双方的委托,针对同一评估对象执业;

(七)出具虚假评估报告;

(八)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评估机构应当办理职业责任保险。评估机构可以建立执业风险基金。

第四章 评估委托与报告使用

第二十九条委托人是指委托评估机构提供评估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三十条委托人根据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有权自主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执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限制或者干预委托人自主选择评估机构。

依据本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进行评估的,应当依法采用公开方式选择评估机构。

委托人应当与评估机构签订委托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一条委托人有权要求与评估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注册评估师回避。

第三十二条委托人对评估报告存有异议的,可以要求评估机构解释。

委托人认为注册评估师或者评估机构存在违法执业行为时,可以向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或者行业自律组织投诉举报。

第三十三条委托人应当按照委托合同约定向评估机构支付费用,不得向评估机构收受、索要或者变相收受、索要回扣。

委托人不得串通、唆使评估机构出具虚假评估报告。

第三十四条委托人应当对所提供的法律权属证明、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三十五条委托人应当按照委托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使用评估报告。

第五章 行政监管

第三十六条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协调配合机制,履行下列职责:

(一)设定注册评估师专业类别;

(二)制定统一的评估基本准则,包括执业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

(三)制定注册评估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办法;

(四)制定注册评估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和评估机构资质管理办法;

(五)制定注册评估师后续教育管理办法;

(六)制定评估机构职业责任保险和执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

(七)协调处理影响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七条国务院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参与制定监督管理资产评估行业的规章制度;

(二)组织制定具体的评估执业准则和有关标准;

(三)实施注册评估师和评估机构的市场准入管理;

(四)监督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管理;

(五)监督管理注册评估师和评估机构的执业情况;

(六)依法对违法评估行为实施处罚;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在本辖区履行第一款第三、四、五、六、七项职责。

第三十八条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不得对评估机构依法取得执业资质进行不合理限制,不得对符合条件的评估机构跨地区、跨行业执业设置行政障碍。

国家机关、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不得与评估机构存在任何人员或者资金关联。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权为评估机构招揽业务。

第三十九条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依法对评估机构执业质量实施监督检查。实施监督检查后,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出具监督检查报告。监督检查报告能够满足其他部门履行职责需要的,其他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检查。

第四十条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当事人的商业、技术秘密和个人隐私保密。

第六章 自律组织

第四十一条资产评估行业应当设立全国性自律组织。地方性自律组织可以根据需要设立。

资产评估行业地方性自律组织接受全国性自律组织的指导。

第四十二条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的章程由会员代表大会制定,报社团法人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和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十三条注册评估师、评估机构应当加入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享有章程规定的权利,履行章程规定的义务。

第四十四条加入资产评估行业地方性自律组织的注册评估师和评估机构,同时也是全国性自律组织的会员。

第四十五条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履行下列职责:

(一)保障会员依法执业,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二)制定会员自律管理办法,对会员进行自律管理;

(三)配合制定并组织实施评估准则和有关标准;

(四)组织实施注册评估师资格考试和执业注册;

(五)组织开展会员后续教育;

(六)建立会员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开;

(七)受理对会员的投诉举报,受理会员的申诉,调解会员执业纠纷;

(八)监督检查会员执业行为,按照规定给予奖惩;

(九)受司法、行政部门或者当事人委托组织鉴定评估报告;

(十)组织开展国际交流;

(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法第十一条规定,或者违反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省级以上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注册评估师违反本法第四条或者在执业中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或者有第十八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情形之一的,由省级以上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暂停执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吊销注册评估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注册评估师在执业中有本法第十八条第六项情形的,由省级以上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责令暂停执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注册评估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评估机构违反本法第二十三条或者有第二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情形之一的,由省级以上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评估机构执业资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评估机构有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七项情形的,由省级以上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责令停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评估机构执业资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注册评估师违法执业给委托人和其他相关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评估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评估机构履行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的注册评估师追偿。

因注册评估师违法执业造成损失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因注册评估师违法执业造成损失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评估报告交付合同约定的报告使用人满十年丧失。

第五十二条当事人违反本法第三条第二款或者第三十条第二款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委托人违反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的,由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资产评估行业自律组织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五条当事人对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境外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评估机构或者执业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五十七条国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职评估机构。公职评估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五十八条国务院应当依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第五十九条本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篇5:人民调解法知识竞赛学习参考题

一、判断题

1、人民调解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对)

2、人民调解法是以《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为根据制定的。(错)

3、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解决方式,被国际社会誉为化解矛盾的“东方经验”。(对)

4、群众性、自治性和民间性是人民调解的本质特征,是人民调解制度和人民调解法的灵魂。(对)

5、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行政执法部门。(错)

6、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可以收取调解文书制作工本费。(错)

7、化解民间纠纷是人民调解的基本任务,而及时、便捷地解决民间纠纷是人民调解的显著特点。(对)

8、原纠纷的诉讼时效因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而中断。(对)

9、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对)

10、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人数必须是单数。(错)

11、村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小组长会议推选产生,而不是由村委会主任指定产生。(错)

12、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对)

13、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居民小组长会议推选产生。(错)

14、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对)

15、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五年,可以连选连任。(错)

16、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行政区域内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情况以及人员组成和调整情况及时通报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对)

17、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是当然的人民调解员。(对)

18、人民调解员是经群众推选或者接受聘任,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对)

19、担任人民调解员的条件是:党员,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错)

20、非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人民调解员只能通过聘任方式产生。(对)

21、人民调解委员会只能依当事人申请进行调解,而不能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错)

22、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必须以书面形式申请。(错)

23、人民调解的启动方式像司法程序那样采用不告不理原则。(错)

24、人民调解法将人民调解设定为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错)

25、人民调解法规定,已经立案并进入诉讼程序或者行政程序的案件可以委托给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错)

26、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员的回避问题作了明确规定。(错)

27、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错)

28、人民调解员在调解中采用的最主要调解方法是“教之以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法”。(对)

29、人民调解协议主要靠当事人的诚信自觉履行,经人民法院司法确认的有效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对)

30、人民调解员调解能够即时履行、当事人采取口头协议方式的简单纠纷,可以不记录纠纷调解情况。(错)

31、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一律要制作调解协议书。(错)

32、根据一事不再理原则,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不得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错)

3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原则。(对)

34、无效的调解协议或者被撤销的调解协议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调解协议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对)

35、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在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和人民调解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

36、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对)

37、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对)

38、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

39、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错)

40、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企业党组织指派。(错)

41、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的开支范围包括司法行政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对)

42、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接受群众监督。(对)

4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必须由两名以上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错)

44、无论当事人同意与否,人民调解员均可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参与调解。(错)

45、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对)

46、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包括人民调解工作宣传经费、培训经费和表彰奖励经费等。(对)

47、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属于个人隐私,不得写入调解协议书。(错)

48、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对)

49、人民调解法列举了民间纠纷的具体内容。(错)

50、人民调解法明确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支持保障责任主体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

51、双方当事人同时到法院申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人民法院应当当即受理并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错)

52、人民法院办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件,不收取费用。(对)

53、人民法院应当将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通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和相关人民调解委员会。(错)

54、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属于侵权纠纷。(对)

55、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对)

56、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必须在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错)

57、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及时、就地进行,防止矛盾激化。(对)

58、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发现纠纷有可能激化的,应当采取有针对性地预防措施。(对)

59、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纠纷时可以根据需要收取来往交通费、误工费等。(错)60、当事人到基层人民法院要求诉讼,就不能再进行人民调解了。(错)

61、当民间纠纷发生后,虽然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主动介入,但当事人不必一定听从人民调解委员会安排,可以接受调解,也可以拒绝调解,即使在调解进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对)62、在选择调解员时,当事人可以接受人民调解委员会安排的调解员,也可以自主选择调解员,可以选一个,也可以选几个,可以要求公开调解,也可以要求不公开调解。(对)63、由于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错)

64、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工作不满意或不配合,表示当事人已经拒绝调解,调解员应当终止调解。(错)

65、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错)66、口头调解协议自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对)

67、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应当适用普通程序。(错)

68、人民调解协议被撤销或被认定无效后,当事人以原纠纷起诉的,诉讼时效自调解协议被撤销或被认定无效的判决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对)69、受理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对)

70、民间纠纷只能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错)71、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两个月内调结。(错)

72、调解纠纷的人民调解员和当事人一方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纠纷调解结果的公正时,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员回避。(对)

73、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对)

74、丧偶儿媳(女婿)仍与公婆(岳父母)生活在一起,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也不能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错)

75、张某因年老病弱,欲将财产作遗嘱处理,并将其大儿子作为遗嘱见证人,该立遗嘱合法有效。(错)

76、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的,则不能继承亲生父母的遗产。(错)77、收养人只要具备无子女条件,就可以办理收养关系。(错)

78、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可以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提出请求,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

79、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对)80、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对)

81、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

82、在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前,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撤回司法确认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对)

83、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对)

84、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无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错)

85、赡养人可以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错)

86、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87、《婚姻法》中规定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一年的经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错)88、《婚姻法》中关于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归夫妻共同所有。(错)89、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补助经费包括购置办公文具费、文书档案和纸张等的补助费。(对)90、交通事故受害人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计算。(对)91、人民调解协议书需制作两份,由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错)

92、十六岁的王欣初中毕业回乡务农,村民因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热心为群众服务,一致推选他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错)

93、调解案卷保管期限分为短期、长期和永久三种,短期卷保管期限为3年,长期卷保管期限为10年。(错)

94、人民调解申请书是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交的要求解决其纠纷的书面申请。(对)95、人民调解员调解每一件纠纷,都应当填写《人民调解员调解案件登记单》,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按期填写《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案件汇总登记表》。(对)

96、人民调解协议书必须由纠纷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并明确填写日期。(对)

97、当事人一方以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对方当事人以调解协议抗辩的,应当提供调解协议书。(对)

98、当事人对调解主持人提出回避要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予以调换。(对)99、当事人请求变更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不得撤销。(对)100、一方当事人提出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申请,另一方表示同意的,视为共同提出申请。(对)101、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后,应当指定两名审判人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错)102、调解纠纷时都是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安排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错)103、虽然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但职工代表大会推选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时,可以推选职工代表,也可以推选职工代表以外的其他人。(对)104、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都是必须设置的。(错)

105、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坚持要求到人民法院解决,人民调解组织或调解人员不得干涉或阻拦,不得强行调解。(对)

106、民间纠纷只能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错)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于2010年8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通过,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令予以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2、当前政法三项重点工作是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

3、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4、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5、调解协议的诉讼时效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调解协议被撤销或者被认定无效后,当事人以原纠纷起诉的,诉讼时效自调解协议被撤销或者被认定无效的判决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6、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一般应当适用简易程序。

7、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8、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人可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人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9、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的“五化建设”是指组织机构正规化、干部队伍专业化、业务工作效能化,所务管理制度化和基础设施标准化。

10、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自然村、小区(楼院)、车间等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聘任调解员。

11、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所在地司法所备案;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当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12、人民调解员的产生方式为推选和聘任两种。

13、宪法和现行有关法律对人民调解的属性和定位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14、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人民法院对轻微刑事案件,可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尝试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这里的轻微刑事案件,是指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且社会影响不大的案件。

15、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民间调解行为上升为法律规范的是《大明律》,规定在乡一级专门设置调解民间纠纷的处所“申明亭”,由耆老、里长主持调解并形成制度。

16、调解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后来不断发展,到秦汉时期,官府中的调解制度发展为乡官治事的调解机制。17、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18、1954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和统一人民调解制度的法规是《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

19、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人民群众自治的重要内容被载入宪法是在1982年。20、《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于1989年由国务院颁布。21、2002年9月26日,司法部颁布了《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规范了人民调解的任务、工作原则、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的组成和职责、调解协议及履行等内容。

22、有关组织调解案件时,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参考行业惯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和当地善良风俗等行为规范,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23、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于1993年5月经民政部批准成立,每届任期四年,受司法部、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24、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可以由保险机构派员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调解。

25、金华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于2009年11月30日挂牌成立。

26、人民调解法要求地方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这里所说的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省、市和县(市、区)三级人民政府。

27、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民间纠纷和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或者由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调解。

28、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由纠纷当事人户籍所在地(居所地)、所在单位、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调解。

29、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

30、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纠纷,当事人申请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请有关机关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3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32、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发现纠纷有可能激化的,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33、人民调解委员会支持当地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参与调解。

3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5、由于人民调解在解决纠纷中具有独特的、其他纠纷解决方式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被称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被国际社会誉为 “东方经验”。36、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黑石渡地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时指出:“人民调解是中国的特色,要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37、人民法院决定受理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申请的,应当编立“调确字”案号,并及时向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

38、人民调解员依法履行职务,受到非法干涉、打击报复的,可以请求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保护。

39、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40、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根据需要可以公开进行,允许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和当地(本单位)群众旁听。但是涉及当事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当事人表示反对的除外。

41、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对民事纠纷调解后达成的具有给付内容的协议,当事人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申请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

42、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对专属管辖的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在书面调解协议中选择当事人住所地、调解协议履行地、调解协议签订地、标的物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43、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

44、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45、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申请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过程中,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按时补充陈述、证明材料或者拒不接受询问的,可以按撤回司法确认申请处理。

46、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作出确认决定书;决定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应当作出不予确认决定书。

47、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进行业务指导。

48、人民调解中常用俗语和歇后语填空: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交人交心,浇树浇根。家有一老,犹如一宝。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咱养孩子小,孩子养咱老。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长兄如父,老嫂比母。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打开天窗——说亮话。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三、简答题

1、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是怎么定义的?

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2、人民调解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哪三项原则? 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4、司法行政部门和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职责是怎么划分的? 司法行政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职责是全面系统的,包括了对人民调解工作组织、队伍、业务、工作等各个方面,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是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的活动进行业务指导。

5、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怎样的法律性质?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群众性、自治性和民间性的本质特征。

6、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是什么?

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7、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原则是什么? 合法性原则和便于调解原则。

8、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有哪些组织形式?

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街道以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9、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是怎么规定的?

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

10、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一般怎样产生?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

11、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制度主要有哪些?

岗位责任制度、纠纷排查制度、纠纷登记制度、绩效考评制度、业务讨论制度、纠纷移交制度、回访制度、例会制度、统计汇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等。

12、当前人民调解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

13、人民调解员的担任条件是什么?

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

14、人民调解员的职业纪律是什么?

不得偏袒一方当事人;不得侮辱当事人;不得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不得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

15、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员违反工作纪律作出了怎样的规定?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违反工作纪律,由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

16、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员岗位福利制度作出了怎样的规定?

人民调解员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应当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因从事调解工作致伤致残,生活发生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医疗、生活救助;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牺牲的人民调解员,其配偶、子女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17、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的范围是什么?

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各种纠纷,亦即除了法律规定不能调解的纠纷以外所有的民间纠纷。

18、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哪些案件?

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进行调解的案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解决的案件;已构成犯罪或构成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的案件;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案件。

19、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受案方式有哪些? 根据当事人申请进行调解;调解组织主动介入调解;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20、人民调解纠纷管辖遵循什么原则?

应当遵循与当事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则、就近原则和有利于纠纷解决的原则。

21、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人民调解员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哪些人参与调解? 一是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二是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三是当地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

22、根据人民调解法,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

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23、根据人民调解法,当事人在人民调解过程中承担哪些义务?

如实陈述纠纷事实;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

24、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有什么要求?

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坚持原则,明法析理,主持公道;应当及时、就地进行,防止矛盾激化。

25、人民调解员对有可能激化或可能引起治安、刑事案件的纠纷怎么处理?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发现纠纷有可能激化的,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26、人民调解是否有结案期限限制? 有,《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33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

27、根据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怎么办?

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28、人民调解法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是如何规定的?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29、人民调解协议书可以载明哪些事项?

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纠纷的主要事实、争议事项以及各方当事人的责任;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的方式、期限。30、人民调解协议什么时候生效?

调解协议的生效时间有两种:一是调解协议书自纠纷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二是口头调解协议自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

31、对人民法院确认有效和无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应如何处理?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2、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纠纷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纠纷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33、根据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方式有哪三种?

一是自觉履行。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二是督促履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三是强制履行。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34、人民调解法规定了国家支持和保障人民调解工作哪五项制度?

经费支持和保障;表彰和奖励;人民调解员误工补贴;人民调解员困难救助;人民调解员抚恤和优待。

35、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的管辖是怎么规定的?

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由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辖。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辖。

36、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哪些材料?

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37、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申请有哪些情形?

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确认身份关系的;确认收养关系的;确认婚姻关系的。

38、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有哪些情形?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的;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情形。

39、哪些调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调解协议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调解协议,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撤销。40、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前应告知当事人哪些内容?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41、司法所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方面有哪些职责?

司法所负责解答、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纠纷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咨询和投诉;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请求或者根据需要,协助、参与对具体纠纷的调解活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予以检查,发现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纠正;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经验,调查研究民间纠纷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改进工作。

42、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纠纷时需对纠纷进行哪些调查?

纠纷的性质、争执焦点、纠纷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目前处于什么程度;证据和证据的来源;当事人的个性特征和当事人对纠纷的态度;对纠纷当事人起影响或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和社会关系等情况。

43、对人民调解员进行误工补贴、救助和抚恤、优待的保障主体都是谁?

人民调解员的误工补贴保障主体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设立单位;对人员调解员实施救助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主要是县、市两级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员的抚恤和优待的实施主体是民政部门。

44、人民调解法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引和规范。二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三是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

45、司法行政部门怎样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指引和规范?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规章,二是加强调解研究,三是总结交流经验,四是做好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指导工作。

46、司法行政部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是及时解答、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纠纷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工作有关问题的请求、咨询和投诉;二是协助、参与对矛盾纠纷的调解活动;三是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合理程序予以改正。

47、司法行政部门对本辖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统计内容都包括哪些?

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即设立时间、设立机构、名称、类型、驻在地和组成人员等;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变动情况,即名称变更情况,组织撤销、联合、分立情况,类型变更情况和组成人员变更情况等。

48、人民调解员误工补贴标准怎么确定?

补贴的标准是人民调解员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调解员开展工作中的必要经济开支。

49、《宪法》中对人民调解是怎样规定的?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50、什么是我国的“大调解”体系?

所谓“大调解”体系指的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等方式相结合,法院与村委会、居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组织联动,构筑调解网络,强化调解的解纷作用,形成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51、什么是司法调解?

是指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所进行的调解。

52、什么是行政调解?

是指由具有调解纠纷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主持,根据国家法律、政策,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使当事人以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53、什么是人民调解文书?

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民间纠纷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纠纷调处的事实、过程、结果,具有一定法律意义的书面文字材料。

54、人民调解文书的特征是什么?

主体的特定性;内容的真实性;格式的规范性;功能的法律性。

55、人民调解委员会回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协议的履行情况,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态度有无变化、行为有无反常,有无新纠纷苗头和隐患,当事人对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56、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什么情况下指定人民调解员?

一是当事人尚未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及时解决纠纷,主动指定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二是当事人申请调解,但没有选择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定;三是当事人拒绝接受对方选择的调解员进行调解,双方无法达成共识,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定调解员。

57、人民调解工作档案都包括哪些内容?(1)调解网络组成人员名册;(2)会议记录、政治业务学习记录;(3)矛盾纠纷受理、调处情况登记本;(4)矛盾纠纷调解卷宗;(5)每月报表、半年报表和全年报表以及半年、全年工作总结;(6)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相关材料;(7)其他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

58、人民调解卷宗一般包括哪些内容?(1)卷宗封面;(2)卷宗目录;(3)调解申请书(书面或口头申请笔录);(4)和当事人谈话记录;(5)调查材料和证据材料;(6)调查笔录;(7)调解协议书及底稿;(8)回访情况和办结报告记录;(9)附卷材料。

59、对经司法确认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间是怎样计算的?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自经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中约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调解协议约定分期履行的,自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调解协议未约定履行期间的,自确认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

60、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为其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障办公条件和必要的工作经费,都包括哪些保障内容?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办公条件,主要包括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业务用房、办公桌椅、交通和通讯设施等;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主要包括纸张、文具购置费,标识、印章、证件、胸章制作费,水、电、供暖费用,通讯费、交通费,人民调解员补贴费等。61、民间纠纷的五大要素是什么?

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原因是民间纠纷的五大要素。62、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是怎样的?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组成,要注重吸纳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调解技能、热心调解事业的离退休医学专家、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原则上每个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至少配备3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涉及保险工作的,应有相关专业经验和能力的保险人员;要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工作者等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63、怎样拟定人民调解方案?

需要确定以下事项:

1、调解所要达到的目的;

2、消除各方争执的可能性方案;

3、调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4、与纠纷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款;

5、具体的调解方法和工作要点。

64、遗嘱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立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具有行为能力;遗嘱必须表示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遗嘱内容必须合法;遗嘱的形式必须合法。

65、相邻关系处理遵循什么原则?

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相邻关系。66、根据《继承法》规定,不能做遗嘱见证人的有哪三种情况?

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继承人、受遗赠人;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67、根据《继承法》,遗嘱的种类有哪些?

答: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公证遗嘱。68、女方出现哪三种情况,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69、遗产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和第二顺序继承人都有谁?

配偶,父母,子女,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70、哪两种情形下禁止结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71、《婚姻法》中规定有四种情形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72、婚姻无效有哪几种情形?

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

73、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物权保护方式有哪几种? 确认产权;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碍;赔偿损失。74、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哪几种费用?

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75、根据《劳动法》,国家对哪些劳动者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

7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有哪几种?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77、调解协议无效有哪些情形?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人民调解委员会强迫调解的,调解协议无效。78、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撤销权消灭有哪些情形?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79、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如何处理?(一)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协议的,应当做好当事人的工作,督促其履行;(二)如当事人提出协议内容不当,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协议内容不当的,应当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经再次调解变更原协议内容;或者撤销原协议,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三)对经督促仍不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请求基层人民政府处理,也可以就调解协议的履行、变更、撤销向人民法院起诉。

80、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人民调解委员会应该怎样处理?

对回访中发现的纠纷苗头和影响调解协议履行的隐患,人民调解委员会要认真分析研判,提出解决办法,对有激化苗头的,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81、对具有合同效力和给付内容的调解协议,债权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申请书应当写明哪些内容?

请求给付的金钱或者有价证券的数量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并附调解协议原件。82、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群众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第二,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是民间纠纷;第三,人民调解员与纠纷当事人地位平等;第四,人民调解不具有行政或司法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83、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有哪些区别?(1)调解机构性质不同。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民主自治组织;司法调解组织是国家的审判机关。(2)调解人员身份不同。人民调解员是人民群众;司法调解人员是审判人员。(3)调解本身的性质不同。人民调解是非诉讼活动;司法调解是诉讼活动。(4)调解权的来源与性质不同。人民调解调解权来自于人民群众,司法调解调解权是国家授权。(5)调解的对象与范围不同。人民调解的范围是一般民事纠纷、轻微刑事违法引起的纠纷,以及违反社会公德引起的纠纷;司法调解的范围是所有民事纠纷以及一切刑事自诉案件。(6)达成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不同。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司法调解结果具有强制力。84、人民调解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解纠纷? 人民调解员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调解民间纠纷,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四、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共。(C)A 六章三十八条 B 八章四十条 C 六章三十五条 D 七章四十五条

2、人民调解具有 的特点和优势。(ABCD)A 扎根基层 B 分布广泛 C 灵活便捷 D 不伤和气

3、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ABC)

A 建立健全各项调解工作制度 B 听取群众意见 C 接受群众监督 D 及时发布村规民约

4、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 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C)

A 10日 B 20日 C 30日 D 60日

5、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 内决定是否受理。(A)A 3日 B 5日 C 7日 D 10日

6、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司法确认申请之日起 内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 日。(B)(A)A 10日 B 15日 C 20日 D 30日

7、案外人认为经人民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之日起 内,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确认决定。(C)A 三个月 B 六个月 C 一年 D 两年

8、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牺牲的人民调解员,其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BC)A 父母 B 配偶 C 子女 D 兄弟姐妹

9、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可以在 等场所进行。(ABCD)A 人民调解室 B 田间地头 C 家庭院落 D 生产车间

10、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 具有法律约束力。(AD)A 调解协议书 B 谅解备忘录 C 行政裁定书 D 口头调解协议

11、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 由群众自发组织 B 当地政府根据情况自主设立 C 由司法行政机关派出 D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设立

12、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下列调解协议内容,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是。(C)A 刘某同意改掉喝酒骂人的坏毛病 B 苏某同意与董某搞好邻里关系 C 金某同意放弃向文某追偿

D 袁某保证将工资卡交由妻子管理

13、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有 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BC)A 全体居民五分之一以上 B 五分之一以上的户

C 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 D 全体居民十分之一以上

14、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有 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AC)A 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 B 五分之一以上的户 C 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 D 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

15、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有 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A)A 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 B 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 C 村民委员会全体委员 D 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

16、现代人民调解制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调解委员会”这一名称最早 开始使用。(B)

A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B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7、人民调解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下列传统观念中哪些选项意思相符?(AC)A 以和为贵 B 不战而屈人之兵 C 止讼息争 D 远亲不如近邻

18、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 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A)

A 一个月 B 二个月 C 三个月 D 六个月

19、交通事故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ABCD)A 医疗费、误工费 B 护理费、交通费 C 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 D 必要的营养费 20、交通事故中当事人的责任分为。(A)

A 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无责任 B 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一定比例责任、无责任 C 全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

D 全部责任、大部分责任、小部分责任、同等责任、无责任

21、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费包括。(ABC)

A 生活费 B 教育费 C 医疗费 D 结婚费用

22、按照我国法定夫妻财产制,下列 属于夫妻个人财产?(AD)A 一方在婚前接受继承而于婚后实际取得的财产 B 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 C 婚后一方接受亲友馈赠的财物 D 一方取得的军人医药生活补助费

23、公民甲死后留有遗产房屋和存款,法定继承人为其子乙。甲生前立有遗嘱,将其存款赠予侄女丙。但到遗产分割时,乙与丙均未作出是否接受遗产的意思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乙、丙未作表示,视为放弃接受遗产 B 乙、丙均应视为接受遗产

C 乙未作表示视为接受遗产,丙未作表示视为放弃受遗赠 D 乙应视为放弃继承,丙应视为接受遗赠

24、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不包括。(C)

A 警告 B 罚款 C 没收财产 D 行政拘留

25、某村民委员会与该村村民王某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中约定,王某对该村集体所有的一块10亩耕地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王某有权在该土地上开办生产猪饲料的饲料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A 王某在承包的土地上开办饲料厂的约定不符合法律规定 B 王某不能取得该块耕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C 该土地承包合同有效

D 该土地承包合同产生物权法的效力

26、某村村民张某与村委会签订了书面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承包经营一块10亩的耕地,但未进行登记,如果张某死亡,张某的继承人是否有权继承张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BD)A 可以继承 B 不能继承

C 只有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张某死亡后才能继承 D 张某生前承包的所有林地可以继承

27、甲与乙书面约定甲向乙借款5万元,未约定利息,也未约定还款期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 借款合同自乙向甲提供借款时生效 B 乙有权随时要求甲返还借款

C 乙可以要求甲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支付利息 D 经乙催告,甲仍不还款,乙有权主张逾期利息

28、公民下落不明满 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B)A 1 B 2 C 3 D 4

29、甲公司与王某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下列事项,无效的有。(ABCD)A 试用期内甲公司可随时解除与王某的劳动合同 B 发生工伤,甲公司概不负责

C 合同期满甲公司无须向王某支付经济补偿金

D 合同期满后三年内,王某不得从事与甲公司同类业务 30、下列不属于最低工资组成部分的有。(ABD)A 高温津贴 B 加班工资 C 奖金 D 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31、我国劳动法律规定的最低就业年龄是 周岁。(B)A 15岁 B 16岁 C 17岁 D 18岁

32、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 的工资报酬。(B)A 100% B 150% C 200% D 300%

33、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表述,有哪些是正确的或适当的。(ABD)

A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B 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形式意义的法治

C 依法治国要求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D 依法治国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34、在下列 情况下,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必须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AD)A 生产经营需要

B 发生自然灾害,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情况下 C 生产设备必须紧急抢修的情况下 D 在法定假日工作不能间断的情况下

35、用人单位的下列 违法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CD)A 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B 克扣劳动者工资

C 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 D 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36、甲和乙都是A村村民,两人订立了一份龙眼销售合同,约定:甲于8月20日前向乙交付20万公斤龙眼,货款为40万元,乙向甲支付定金4万元;如任何一方不履行合同,则要向对方支付违约金6万元。8月16日,甲将龙眼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丙,无法向乙交付龙眼。乙于是向A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请问:在乙提出的如下要求中,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又有法律依据的要求是。(B)A 要求甲支付违约金6万元 B 要求甲双倍返还定金8万元

C 要求甲支付违约金6万元,同时要求返还已支付的定金4万元 D 要求甲双倍返还定金8万元,同时要求甲支付违约金6万元

37、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 倍的工资。(B)A 一 B 二 C 三 D 四

38、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是用人单位。(D)A 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B 发生合并或者分立 C 变更投资人

D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39、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 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A)A 一 B 二 C 三 D 五

40、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属于。(C)A 开发商所有 B 物业所有 C 业主共有

41、以下哪些情况属于不可抗力。(BC)

A 甲公司货车在送货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客户货物受损 B 乙地发生地震,导致交通中断,货物无法运出

C 丙国发生全国性大罢工,导致车辆停运、船舶停航、飞机停飞 D 丁设计公司电脑中病毒,导致客户装修设计图纸丢失

42、下列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有。(D)A 9岁的神童 B 16岁的个体老板 C 19岁的在校生 D 17岁的大学生

43、甲知道自己临河的房屋将被征用,而与想买一套临河住房的乙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则甲违反 原则。(D)

A 情势变更 B 公平C 自愿 D 诚实信用

44、甲不慎落水,乙奋勇抢救,抢救过程中致甲面部受伤,同时乙丢失手机一部。下列表述中,是正确的。(D)

A 乙应赔偿甲面部受伤的损失,甲不应赔偿乙失落手机的损失 B 乙应赔偿甲面部受伤的损失,甲应赔偿乙失落手机的损失 C 乙不应赔偿甲面部受伤的损失,甲不应赔偿乙失落手机的损失 D乙不应赔偿甲面部受伤的损失,甲应赔偿乙失落手机的损失

45、关于村民委员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C)

A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年公布一次 B 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村民委员会主任负责制

C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委员会 D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村民小组长若干人组成

46、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有关村规民约的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C)A 村民委员会有权制定村规民约,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批准生效 B 村民会议有权制定村规民约,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C 村规民约由村民会议制定,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D 村规民约由村民委员会制定,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47、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权利属于公民的人格尊严的是。(ABCD)A 公民的姓名权 B 公民的肖像权 C 公民的名誉权与隐私权 D 公民的荣誉权

48、甲、乙结婚的第10年,甲父去世留下遗嘱,将其拥有的一套房子留给甲,并声明该房屋只归甲一人所有,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B)A 该房屋经过八年婚后生活即变成夫妻共有财产 B 如甲将该房屋出租,租金为夫妻共同财产 C 该房屋及租金均属夫妻共同财产

D 甲、乙即使约定将该房屋变为共同财产,其协议也无效

49、甲在乙承包的水库游泳,乙的雇工丙、丁误以为甲在偷鱼苗将甲打伤。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

A 乙、丙、丁应承担连带责任

B 丙、丁应赔偿甲的损失,再向乙追偿 C 只能由丙、丁承担连带责任 D 只能由乙承担赔偿责任

50、吴某(女)16岁,父母去世后无其他近亲,吴某的舅舅孙某(50岁,离异,有一个19岁的儿子)提出愿将吴某收养。孙某咨询人民调解员李某收养是否合法,李某的下列 答复是正确的?(D)

A 吴某已满16岁,不能再被收养

B 孙某与吴某年龄相差未超过40岁,不能收养吴某 C 孙某已有子女,不能收养吴某 D 孙某可以收养吴某

51、甲被乙打成重伤,支付医药费5万元。甲与乙达成如下协议:“乙向甲赔偿医药费5万元,甲不得告发乙”。甲获得5万元赔偿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后乙被判刑。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CD)

A 甲、乙之间的协议无效 B 甲、乙之间的协议有效

C 甲、乙之间的协议部分有效,部分无效 D 乙无权要求甲返还该5万元赔偿费

52、甲、乙、丙依次比邻而居。甲为修房向乙提出在其院内堆放建材,乙不允。甲遂向丙提出在其院内堆放,丙要求甲付费200元,并提出不得超过20天,甲同意。修房过程中,甲搬运建材须从乙家门前经过,乙予以阻拦。对此,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A 乙无权拒绝甲在其院内堆放建材 B 乙无权阻拦甲经其门前搬运建材 C 甲应依约定向丙支付占地费

D 若建材堆放时间超过20天,丙有权要求甲清理现场

53、王某买票乘坐某运输公司的长途车,开车司机为钱某。长途车行驶中与朱某驾驶的车辆相撞,致王某受伤。经认定,朱某对交通事故负全部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 王某可以向朱某请求侵权损害赔偿 B 王某可以向运输公司请求违约损害赔偿 C 王某可以向钱某请求侵权损害赔偿 D 王某可以向运输公司请求侵权损害赔偿

54、张某与李某产生邻里纠纷,张某将李某打伤。为解决赔偿问题,双方同意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经调解员黄某调解,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关于该纠纷的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张某如反悔不履行协议,李某可就协议向法院提起诉讼

B 张某如反悔不履行协议,李某可向法院提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 C 张某如反悔不履行协议,李某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调解协议

篇6:学习人民调解法

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调解法》活动方案

各司法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十六次会议审议,于2010年8月29日正式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市局下发的《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通知》,为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人民调解法》,使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刻领会法律精神,了解掌握法律内容,熟练运用法律条文,为《人民调解法》的正式施行奠定基础。县局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人民调解法》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会议提出的工作任务,围绕社会矛盾化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通过对《人民调解法》的学习和宣传,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和体制创新,不断拓宽服务空间和服务领域,切实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努力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的整体业务素 1

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民间矛盾纠纷,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县局成立学习宣传贯彻《人民调解法》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黄粱任组长,党组书记范文略、副局长石德山任副组长,田霞、蒋铭、闵兵、胡槐、杨雨露、曹亦斌为成员。

三、实施方案

(一)广泛宣传,认真做好施行《人民调解法》的准备工作。县司法局将于2010年12月31日组织局各相关科室人员、律师、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及三个街道办事处司法所全体人员在星沙通城广场设立宣传点集中开展宣传《人民调解法》活动。

各乡镇、街道司法所在2010年12月15日至30日期间,制定出《人民调解法》学习宣传活动方案,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12.4法制宣传日等,统一组织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走上街头,在人口密集以及流动量大的地方开设宣传咨询点。结合当地矛盾纠纷的特点、趋势,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悬挂拱门气球巨型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文艺节目演出、现场解答咨询等形式,以案释法,调解纠纷,并充分借助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人民调解法》出台的重要意义和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作用,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

(二)加强学习培训。一是组织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通过学习及时了解掌握《人民调解法》知识,对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指导;二是组织乡镇司法所长、部门法律辅导员学习和培训,为依法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指导人民调解员依法调解打好基础;三是组织人民调解员学习和培训,使调解员能够熟练运用《人民调解法》,做到依法调解,依法办事;四是组织辖区内村/居民进行《人民调解法》的学习和宣传,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认知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为推进平安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三)切实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认真落实《人民调解法》关于经费支持和保障的规定,主动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切实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落实到位。解决好人民调解场所、办公设施等问题,努力为人民调解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具体要求

(一)县局及各乡镇司法所对这次活动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尽早准备,提前安排,认真组织发动人民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到学习宣传活动中。

(二)要积极征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释义》、《人民调解》杂志及相关学习资料,县局牵头,确保将一法一杂志订

到各相关行政单位

(三)要积极争取重视、支持,注重实际效果。各乡镇街道司法所要以《人民调解法》施行为契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为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提高人民调解公信力,扩大人民调解社会影响,使社会各界更加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

(四)各司法所要在12月28日前将《人民调解法》宣传活动方案报县局基层科,元月5日前将活动开展情况写出书面总结报县局基层科。

长沙县司法局

上一篇: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下一篇:机关文化中的学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