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说课稿

2024-05-16

比较说课稿(精选6篇)

篇1:比较说课稿

《比较》参赛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比较》

一、来自学生的问题

想和大家交流这样一个话题“快乐起航”。首先来看来自学生的问题,在生活当中学生有比较丰富得比快慢,比多少,比高矮的经验,甚至为了比的高一些,还特意把脚尖垫了起来。生活当中有了这样经验,给学生创造了这样一幅图,上面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呢?统计结果如下:在提出比谁多或少的问题的时候,只有15.69%的学生提到,哎!生活当中有了这么丰富经验提出比较,而数学当中的比较学生竟想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梳理了三套教材,在教材中通过对比发现,都把比较一课作为起始课,尤其是一一对应的思想,不仅在本节课中充分凸显,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也广泛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不仅在结成记事的时候就有所体现,在后续的比多少的应用题、统计当中,数轴上、函数中都有所体现。除了一一对应,比较还反映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可以从定性、定量角度来进行刻划,而且比较还为后续分类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们认识

这么一节重要的启示课,我们要给学生建立些什么?留下些什么?在检测的时候,我们出了这样一组题目:

1、在多的下面画√

2、比一比,谁大?

统计结果发现有100%的 学生都会做,而面对这样的基础知识100%的学生都会,我们还要交给学生什么呢?结果在学习和探究中我们发现应该培养学生数感,让学生来认识这些符号,再远一点,就是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价值。因为在检测的时候,只有21.6%的学生能够有所意识,而在这样学习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这种学习的需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1、首先为学生建立“比较”的需要。

2、引导学生会用“一一对应”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看教学目标

1、经历把“同样多”“多”“少”等语言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过程。

2、了解>、=、<等数学符号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9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3,、在看图讲故事和分食物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会灵活应用>、< 、=

教学难点:培养比较意识

四、教学设计

我们来看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当中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活动引入关注相等,用时5分钟,操作体验,感悟积累,用时15分钟,利用直观认识符号,包括1分钟课间休息,用时10分钟,练习巩固拓展提高用时10分钟,我们来看具体环节,第一环节活动引入关注相等,由于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特意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校园里要举行运动会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先来到了拔河的赛场,谁当小队长,选两名到上面来选派你的小队员,参加比赛呀!教师选出两名小代表到黑板上来,其中,黄队的小队长选出了一名队员,蓝队也马上选出了一名队员,黄队在选一名,蓝队也选一名,这样把这些小队员都派上场了,教师此时追问这两名小队员怎么没上场呢?同学们都说,这两名小队员不能上场了,在上场就不公平了,人数就不一样了,看似是一个不相等的情景,可是学生却是在理解相等,而且小队长在选派队员的过程当中,放慢和拉长了一一对应的过程,看似确只有两名同学在参与,但是由于有了比赛的情景,学生们都非常关注、热情很高,之后,引导学生到绕红旗跑的赛场去看看,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当小裁判员,给这些小朋友排排队呀!可以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己摆的过程,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说我让他们这样排一排,还让他们报报数,1234―1234一个对着一个,这样就排好了,教师此时又追问,这名小队员怎么没派上场啊!学生说,这名小队员没有和他对着的了,这样跑不公平呀,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如果这样跑,第一排比第二排少,第二排比第一排多,从而理解,认识了多和少,之后是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我们再到观众席上去看一看吧!看看小观众们都已经坐好了唉!快来比一比,站着的小朋友和坐着的`椅子比,够吗?这个题,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还特意的把人数超过的学生学到了10以内的数,有的学生真的会数一数所有的小朋友和所有的椅子再去比一比,也有的学生会数一数站着的小朋友和椅子,看够,还是不够,还有的学生会用这样连线的方法去比一比,这不是一一对应价值的体现吗?教师一定要鼓励这种学生,并且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是利用直观认识符号,教师引导学生先来观察一下,说,同学们我们也来比一比,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比比看,谁搭的高,有的小朋友可能先去数一数,点出最多的一堆搭起来了,也有的同学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搭起来,再比一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你发现什么了?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红色和黄色比一比,发现5个和5个一样高,教师此时一定让学生用小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了?5和5比,5等于5,认识这个符号吗?它是等号,读一读,5等于5,也许还有的学生会这样比一比,5和3比呢?用小手比一比,5和3比,5大于3这就是大于号。小于号的处理也是这样的,让学生先用小手比一比再引出5小于8,认识小于号,之后是练习巩固、拓展提高,第一个填一填要特别关注□>0这个题目。2、把大于3的这个数写在下面。3、看图多的画√少的画○,这个题目虽然学生没有认识体积,但是相信学生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一定能够很快找到多的,第四个题目是统计当中的一个题目哪种水果最多,那种水果最少?从中体现一一对应在统计中也有渗透。最后一个练习巩固、拓展提高,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情景服务员要为5位客人准备餐具这些餐具够不够用么?学生可以把盘子和勺子比一比,还可以把勺子和杯子比一比,还可以把盘子和杯子比一比,从而,回到生活,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

我们再来看一看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我们出了这样一组题目,力争让学生通过这样一组题目,感受比较在生活当中,有着充分的应用,从中发现学生存在哪些问题。

六、教学思考

最后谈一谈我的思考,又回到这个题目上“快乐起航”,由于是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我们希望所有的数学老师引导孩子们快乐起航,也希望孩子们做一个快乐、智慧的小舵手,扬起自己的风帆,遨游到美妙的数学世界当中,这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篇2:比较说课稿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游戏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玩法指导: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篇二:2015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数学说课稿:比较轻重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游戏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玩法指导: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

篇三:2015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数学说课稿:比较轻重

游戏目标:

1.引导幼儿步入神奇的数学领域。

2.帮助幼儿理解物体轻重所具有的相对性,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3.幼儿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轻重。

游戏准备:

图片两幅;小筐子一个;铁球、皮球、棉团各一个;绒毛玩具小猫、小鸡、小老鼠、狮子各两个。场地画有迷宫图。

玩法指导:

首先请幼儿画一画,把第一幅图中重的物体下面画。

比一比,比较第二幅图中桶和袋子谁重,谁轻? 试一试,完成以上任务后,幼儿在筐中用自己的方法比较铁球、皮球和棉团的重量,将最重的给爸爸,比较重的给妈妈,最轻的给自己。

玩一玩,三人快速来到迷宫前,放下手中的物品。手持重物者(爸爸)走蓝线,手持最轻物品者走红线(孩子),妈妈作裁判。爸爸和孩子分别从起点出发,依次比较两动物的重量,取重量重的动物前行,沿线走到终点,又快又正确者为胜。篇四:称一称(比较轻重)说课稿

称一称(比较轻重)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轻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轻重”关系的产生还存在着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但由于一些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即使到了5~6的年龄,孩子对不同现象中因果关系的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一致,而且对生活中所不熟悉的一些因果关系也还很难理解。因此,我想利用丰富材料的投放,创设一些有趣的操作活动,让孩子在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发展的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比较轻重”这一活动中,我有意的设置一些“障碍环节”,通过一些“启发式的提问”,如:选两样重(轻)的东西,称一称,发现了什么?选一件最大的和最小的东西来称一称,你会发现什么?为什么?让幼儿在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的过程中发现“轻重”的相对性关系及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孩子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是不是重的东西一定是重的?是不是大的东西是不是一定是重的?”我想这也是我们“课改”所倡导。

二、说目标:

目标对活动的开展具有“引领”作用,它有助于教师有目的的选择与活动目标相匹配的活动内容,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活动框架。

首先,活动目标的表述应该从幼儿角度来阐述,凸显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思想。其次,表述要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及注重情感与态度取向。最后,目标的表述要体现“三维”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我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1、试着用掂一掂、称一称、分一分的活动中感知比较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并与物体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

3、培养孩子逆向思维能力及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材料: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投放的材料数量要充足,种类要齐全,还要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满足幼儿的需要。所以材料的准备中,我考虑的材料选择尽可能与幼儿的经验产生联系,激发孩子自主操作的积极性。

(1)鸡蛋和蛋壳制作的“蛋宝宝”。

(3)分类盒内标有“轻”、“重”。

(4)自制简易的天平。

四、活动流程:

一、猜测活动: ?(示两个一模一样的“蛋宝宝”,请幼儿来分辨哪个是用鸡蛋做的?哪个用蛋壳做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猜测”的活动导入,目的是(1)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愿望。(2)是让幼儿思考:目测不能得到答案的情况下,可用什么方法来分辨轻重?引出用“掂一掂“的方法。

二、分类活动:

的分类盒,请孩子用“掂一掂”的方法将这些材料分类。

这一环节的设计其目的(1)训练幼儿用手的触觉来分辨物体的轻重。(2)是为了下一步让幼儿感知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这一原理铺垫。

? 分类完成以后,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出示两种轻重较为相似的东西,提出该把它们放在

那个家里?并请幼儿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分辨。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现用“掂一掂“的方法不能很清楚的进行分辨,引出用“称一称”的方法。

三、自制天平,比较轻重:

? 利用尺和小积木制成一个简易的天平,注意要保持尺的水平,关键将积木放在尺的“中心”,然后将物体放在“天平”上进行比较。

在操作后教师可以提问在“天平”上,你是如何分辨物体轻重的?引导幼儿发现,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同时孩子在操作比较的过程中,还会发现“称一称”的方法比“掂一掂”的方法更好,分辨轻重更容易。

? 请幼儿在“重”或“轻”的盒子里任选两件物品,在天平上比较,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会提

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重的东西,还能有轻重之分,或同样是轻的东西,在天平上一称,还能分出轻重呢?

在幼儿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物体轻重是相对的”这一原理。即(1)和

(2)比是重的,但(1)和(3)比一下又变成轻的了。

的东西(主要投放的是硬币、吸铁石、鹅卵石)让孩子先来预测一下,哪样东西重,再来称一称。

让幼儿预测会有两种结果:(1)部分幼儿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大的东西重。(2)另一部分孩子却会敏锐的察觉到大的东西反而轻。结果是怎样的呢?幼儿用实际的操作找到答案:大的东西不一定重,小的东西不一定轻。对一些孩子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挑战,鼓励孩子对约定俗成的因果关系提出质疑: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实践操作中寻找答案。

四、延伸活动: ? 取出橡皮泥,再另选一件物品比较轻重,提出:有什么办法让它们俩变得一样重?

设计这样一个延伸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的一个补充,主要可以在区角活动、课后活动、家庭游戏中进行,提供材料是“可塑性”很强的橡皮泥,让幼儿探索思考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原有的轻重关系呢?(通过减去一点或添上一点的方法,可以让重的东西变轻,轻的东西变重。)篇五:大班科学 感知轻重 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感知轻重》说课

一、说教材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感知物体的轻重》这一活动是选自《大班领域活动知道》科学领域中的内容。大班的孩子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常常会问:云为什么是白的?空气到底长的什么样?鸡蛋为什么会沉到水里?之类的问题。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感知轻重》的内容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而《纲要》社会领域的目标中也提出了:幼儿乐于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的目标。此活动中的操作活动提供幼儿充分交往、合作的机会,并提供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较好的实现了目标的整合。

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这些方法需要幼儿与教师共同动手动脑来寻找,因此这也是本活动的难点。

为此我为本活动制定的目标如下:

1、对活动感兴趣,喜欢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乐于探索,有好奇心和初步的探索精神。

2、感知物体的大小、轻重,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轻重和搬运物体。

3、学习用不同的标志进行记录,增强幼儿协同合作的能力。

二、说材料准备;

1、“小熊超市”货柜,红蓝篮子个一个。

3、小推车、篮子、袋子、天平、称、水杯

4、幼儿记录卡

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提供幼儿操作的可能,为字户探索提供有利的契机。

三、说教学方法:

(一)情境激趣法:

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始终贯穿着小熊超市的情境。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物体的差异。

(二)问题设置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激发席位的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那种搬运的方法更省力?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三)娱乐操作法:

设计生动幼儿的情境操作,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有意识的把幼儿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物质世界中的数学现象及时予以整理,将其融入幼儿探究周围事物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幼儿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

(四)记录比较法:

通过幼儿自己的记录得出结论,不仅提供幼儿操作的机会,更让幼儿学会统计比较,学到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儿童的学习以听、看为主,而我们为幼儿创造了大量的操作机会。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设置情境,引导比较,发现异同: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在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小熊超市的清洁。活动一开始请小朋友帮助小熊,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比较,学习比较的方法。将科学知识和幼儿的情境结合,使幼儿的兴趣和求知与翁都得到满足,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2、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两次的操作活动:一是摆货架,寻找比较的方法:二是运输忙,比较那种方法搬运物体更方便。对与各种疑惑和问题,我们提供大量的材料,孩子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的观察、操作和实验。

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使孩子学到的是如何去获取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通过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不仅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能力和行为。

3、幼儿自己动手记录比较,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增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科学,还要发展语言。在两次的操作活动中我们都要求幼儿合作活动,操作后将结果进行记录,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使每个孩子的感受、体验和发现,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形成想法,通过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新发现。

4、活动的延伸:

篇3:比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等差数列》选自江苏省职业文化课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设计时间三课时. 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从三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的探究,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3. 确立本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定义 (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情境导入新知以及巩固和深化知识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 (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中, 我将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小组竞赛的方式和分层教学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予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

本次课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经过数列的学习,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 个体差异较大, 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 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来增强自信.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很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 我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根据学情分析, 本次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综合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分层教学、评价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学法分析:

本次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指导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法进行发现思考、归纳总结的活动. 让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四、教学实施

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将其制作到ppt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查阅了相关的教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来; 最后形成完备的教学环节. 课前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组.

本次课的教学有三个任务, 1. 认识等差数列,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 3.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以上三个任务我分别设置了完整的教学环节, 以下是我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分配情况的展示. 下面我就来说说我这三课时的具体实施过程.

我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这三课时大致是按照这条线来设计的: 由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出判断等差数列的方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利用例题和习题来巩固和深化知识, 最后反思小结. 剩下的时间里给出一道拓展题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每一课时.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本次课问题情境环节和建构新知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

任务1:认识等差数列

问题情境环节的安排:

给出两个实例, 实例1 结合了学生的专业; 实例2 结合了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下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数列中的每一项 ( 提问的学号也组成等差数列) , 这样做既渗透了“等差数列”, 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分别叫三名基础薄弱的学生总结每个数列的特点, 并给予鼓励与表扬,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下面揭示概念, 并板书等差数列的定义, 之后希望学生继续探究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 对于一般的数列{ an} , 数列有n项怎样来判断这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生: 计算a2- a1, a3- a2…an- an - 1,

师: 如果n很大, 那是不是很麻烦? 能不能用一个一般的式子来说明?

生: 只要an- an - 1= d, ( n≥2, n∈N+) 就可以了.

以问题链的形式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 可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任务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首先, 引入“一站到底”这档节目, 抽取题库里的一题目让学生回答, 给予所在小组加分. 接下来提出: “这个数列中的第6 项是什么?”学生会小声议论出第6 项. 学生是利用了an= an - 1+ d这个公式经过几步的推导得出答案, 能不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得出要求的项呢? 顺利地引出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这样, 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得到了发掘, 从而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新知教学的每一环节. 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 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任务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展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情境源于历史, 富有人文气息, 激发学生兴趣; 图中算数, 形象直观, 可启迪学生思路.

自然地引出了问题1 + 2 + 3 + … + 100 = ?

学生对于高斯的做法很熟悉, 学生答出结果. 接下来, 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我设计以下几步:

一、请同学们根据高斯的做法探讨还有什么求1 + 2 +3 + …100 的方法?

1. 猜想

101×100/2=5050可写成101×100/2=5050, 在这个式子分子中的“101”由 (1+100) 得来, “100”代表个数.

2. 推导

组内讨论, 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过程,

二、由特殊到一般, 能否探究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类比联想前面方法, 水到渠成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学生经历公式了推导过程, 获得了发现的成就感. 优化了思维品质, 体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教师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让学生掌握倒序相加法.

例题环节:

通过整合课本中的题目, 选择6 个典型题目作为本次课的例题, 每课时2 个例题. 例题的选择首先基于巩固知识的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应用公式的能力. 例题的安排由浅入深, 注重了分层原则.

练习环节:

通过练习, 加强学生对定义的巩固,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习题中还补充了等差中项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论.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 如: 一些题目选用口答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 小组抢答完成相关题目等方式. 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了几分生机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环节: 本着以加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反思小结: 本环节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来回忆知识, 教师适当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到的思想方法.

作业环节:

此环节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 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有所提高. 布置知识链接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资料、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为接下来的课题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篇4:《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篇5:《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学生在第六册借助直观,已经初步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但那时只限于看图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里要进一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二是分子相同,分母不同;三是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由于第三种情况进行分数大小比较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所以,这部分教材只教学前两种情况。第106页的例6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第107页例7是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每道例题,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另一方面还联系分数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并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1、在交流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方法。通过交流,学生理清了知识的结构,找到了比较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在引导中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找分数单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在观察、讨论中比较,从而找到方法,在练习运用中得到验证,从而证实猜想。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四分之三的分数单位是(),四分之三里面有()个()分之一。

3、自己选择一个圆或一个长方形,或是用一条线段作单位”1”,画图表示四分之三。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分数,已经和分数是好朋友了。但是有一天分数王国里发生了一场争论,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多媒体课件演示:卡通形象的2/3对1/3说:”我比你大”。1/3对2/3说:”我比你大”。1/2和1/3也在作着类似的争论。

师:这些分数谁大谁小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进行新课

1、教学例6

教学例6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出(1)画个图来看一看;(2)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图,找包含的分数单位,启发学生说出:2/3是2个1/3,1/3是1个1/3,2个1/3比1个1/3大,所以2/3>1/3;2/5是2个1/5,3/5是3个1/5,2个1/5比3个1/5少1个1/5,即2个1/5比3个1/5小,所以2/5<3/5。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的共同点,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同时指出: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是分数的单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子,分子大的就表示份数多(也就是包含的分数单位多),所以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在些基础上师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编成口诀进行板书: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反馈练习:练一练

(1)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

(2)小明和小王各借一本相同的书,共85页。小明已秆了83页,小王已看了79页。他们各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谁看得快些?

(3)把下面的分数按从小大大的顺序排列。

(4)填上适当的数。

2、教学例7

教学例7时,与例6基本相同,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与刚才学习的例6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说出(1)画个图来看一看;(2)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第一组图,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2>1/3;再看第二组图,教师可以在比较第一组分数大小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接着说明这两个分数都取3份,但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吗?哪一个大呢?引导学生说出1/8<1/4,所以3个1/8<3个1/4,即3/8<3/4。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两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然后提问: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母,分母大的就是平均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反而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有了例6的基础,学生自然而然地编写出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口诀: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反馈练习:做一做

与例6类型相同的四组练习。

(四)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1):比较分数的大小

3、综合练习(3):判断

4、综合练习(4):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

(五)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学会的呢?

你还想学习些什么知识呢?

生可以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生1: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怎样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如果遇到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时,又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在后边的学习中得到解决,也希望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来。

反思: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课堂参与程度较高,只是思维还是比较单一。由于时间关系,本来给学生设计的思考题没有机会出示,从而使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似乎比较单一,缺乏创造性。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管教学的效果不错,但我觉得还应作出以下改进。

其一:在内容上,我觉得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完全可以把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对于分数大小的比较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为下一堂的学习作好铺垫。

其二:在方法上,可以更新一些,更多一些,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有一些创新。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

其三:在设计上,可能本课练习较多,但并非一练到底,练习的层次也比较明显,围绕学生的探索逐步开展练习,有反馈,有巩固,只是延伸还不够。出示几个可以展开讨论的思考题,例如:比较4/5和6/7的大小;

比较1/2和3/8的大小;

比较2/5和5/8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例举——概括方法——探究意义——灵活运用。相信,通过这样的改进,从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学会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2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学生在第六册借助直观,已经认识了分数,初步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但那时只限于看图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里要进一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二是分子相同,分母不同;

三是分子、分母都不相同。

由于第三种情况进行分数大小比较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所以,这部分教材只教学前两种情况。第31页的例1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第32页例2是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每个例题,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另一方面还联系分数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并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一

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乐学,我采用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2,在交流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方法。通过交流,学生理清了知识的结构,找到了比较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在引导中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找分数单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在观察、讨论中比较,从而找到比较的方法,在练习运用中得到验证,从而证实猜想。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直观操作,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大小比较与生活的联系,会结合实例和图示直观比较两个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掌握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帮助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

4,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算理

(一)复习准备

1,看图写数:1 / 3,1 / 4,3 / 5,5 / 6,5 / 8,7 / 8

口答这些分数分别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二)引入新课

1、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唐僧感到肚子饿了,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找吃的。他们在森林里找到了一些果子,孙悟空对猪八戒说,我们把果子的2/9分给你,2/7分给我,其余的给师傅带去,猪八戒听了非常满意地笑了,孙悟空也哈哈大笑。同学们说说,谁笑得聪明?(学生尝试回答)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师:到底谁笑得聪明?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进行新课

探究新知

1,分数分类

师:观察刚才的这些分数,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一下类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类:

分母相同:5 / 8,7 / 8

分子相同:1 / 3,1 / 4/ 6,5 / 8

2,探究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1)学生讨论5 / 8,7 / 8的大小

反馈:

A:看图证明

A:用分数单位比较

(2)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3/4和1 / 4,3 / 7和6/7

(3)师:通过这几组的验证,你能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较大小?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4)尝试练习:

答:3/9和7 / 9,10 / 12和10 / 12,14 / 63和63分之15

B:小胖和小丁丁赛跑,五分钟内小胖跑了全程的7/10,小丁丁跑了全程的8/10,他们谁跑的快些?为什么?

(5)师小结: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就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探究分子相同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1)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①判断:小胖和小丁丁赛跑,五分钟内小胖跑了全程的1/3,小丁丁跑了全程的1/4,他们谁跑的快些?为什么?

②看书P32 /小兔: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比较大小:1/5和1 / 7,1 / 6和1 / 9,1 / 7和1/8

③填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④学生举例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①师: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那么分子是其它数呢?

学生讨论5 / 6,5 / 8的大小

②反馈:

A:看图证明

A:用推算的方法

③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P33试一试

④师: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⑤尝试练习:

一个,P33练一练

B,解释“谁笑得聪明”

(3)师小结

巩固练习

篇6:(比较大数的大小)说课稿

《比较大数的大小》------熊乐小学:李健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较大数的大小》,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分析本课教材(教材结构、内容、地位)

《比较大数的大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重点是比较大数的大小。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大数的认识,读法和写法及其主要的数位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比较两个及其以上大数的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游戏,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难点:比较数位相同大数的大小及其多个大数大小的比较。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课前,以“相反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兴趣。“相反的游戏”既让学生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接着再引入一个抽数,组数比大小的数字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完全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会新的知识。)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在游戏中适当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数学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五、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勾画圈点出比较大数大小的关键部分。2讨论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各种方式讨论,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具准备

为了达成我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我准备使用事先准备的数字卡片,展示图纸等教具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1、由游戏引入:

课前,以“相反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兴趣。“相反的游戏”既让学生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接着再引入一个抽数,组数

比大小的数字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完全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会新的知识。

在快乐的环境中,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新授: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

3.能力训练。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出示练习。加强巩固新的知识。

4、总结。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

数位相同时:先比最高位,如果最高位的数不相同,“谁”大“谁”就大。如果最高位的数相同,就看后一位,依次内推。

数位不同时:整数谁的数位多,谁就大。

5、板书。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因此我将采用三分法板书,既主板书在中间,出示标题及其重点讲解。左右两边为副板书。出示视图及其练习等牵引步骤。

6、布置作业。课本13页例题4及其做一做。

上一篇:跟班学习工作总结下一篇:603小主持人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