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 战争与和平教案

2024-05-11

高一美术 战争与和平教案(精选7篇)

篇1:高一美术 战争与和平教案

《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美术与战争这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美术作品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不同方式,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态度;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能根据这些作品的各种手法和细节来推断美术家的意图。教学基本思路: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大规模杀伤行为,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战争,包括其原因、结果与影响,有助于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再现战争的美术作品都必须选择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把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表现出来。通过对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艺术家的构思意图。

教学材料分析:本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

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反思;

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播放911事件视频。【教师】小结。

911事件造成了许多无辜的人失去了生命,引发了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历史上曾经爆发过无数战争,即使在现实社会中,仍有战争在遥远的地方进行。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不同时期的艺术家怎样以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来表现战争与和平。

二、作品欣赏、分析

(一)、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

1、长城

【教师】这样一件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它是怎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2、秦始皇兵马俑

【教师】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会出现在陵墓中?有什么特定的内涵?

3、采桑攻战宴乐铜壶

【教师】这件战国铜壶腹部上刻满了哪些形象?

水陆交战的场面与采桑、射猎、宴乐等和平景象并存,是战国时代贵族王公全部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反思 【学生】分组讨论:

第一组《原子弹灾害图·水》

第二组《布雷达的投降》 第三组《内战的预言》 第四组《地道战》

【教师】对比分析:他们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形成意见,相互交流。

(三)、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

欣赏《免胄图》、《鎏金中国大宁铜镜》、《和平鸽》以及相关摄影作品,感受人们对和平的祈盼。

三、重点分析《格尔尼卡》 【教师】介绍作品背景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1937年4月26日,德国雇佣空军对格尔尼卡进行了持续三个小时的狂轰乱炸。当时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居民损伤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

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当时,德国的将军和士兵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天,在艺术馆入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格尔尼卡》复制品。一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严肃地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从构图、色彩、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幅作品。【学生】回答。

构图:支离破碎、扭曲变形 色彩:黑、白、灰

形象:牛、马、灯、花、母亲、士兵、持灯女人等

【学生】上台指出各种形象所在的位置以及各种形象的象征意义。【教师】小结。

这幅画以变形的手法描绘了人们惨遭法西斯暴行的悲惨情景。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被炸死的婴儿仰天哭喊;中部,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嘶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正在遭受灾难的西班牙人民;马的身下躺着一名士兵,右手握着剑,剑旁有一朵鲜花,寓意着画家对死者的悼念;再往右,一名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右手举着一盏眼睛似的灯,灯光射向四周,法西斯的罪恶在灯光里暴露无遗;画面右侧,是一个女人在爆炸声中从楼上跌下的情景。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这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所有人物或阴郁,或压抑,恐怖,痛不欲生„„给人留下一种难以摆脱的震撼。

四、创作与实践

模仿《格尔尼卡》的创作形式对911事件进行一幅美术创作。

五、教师点评、总结

篇2:高一美术 战争与和平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

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

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所以,日本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投影板书:根本原因: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能避免吗?不。到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投影板书:直接原因:朝鲜的问题)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虏和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并以保护侨民为名,驱逐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投影板书:爆发:1894年)日军早已准备,清军被迫应战。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失利后,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一缕烟逃到平壤。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投影板书: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之战)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练习题1进行思考:用史实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2-3分钟)(播放录像:《黄海大战》)录像后,提问: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先提问,后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平攘战役中,以慌报战功反被提升的叶志超一战即溃,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辽东半岛战役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坐视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然,在战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爱国官兵。如: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战役以后,清政府惊恐万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投影板书: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阅读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课本P50思考题: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一下,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钟)(投影板书: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南京条约》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严重危害。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小结:(另页)

4.巩固新课:历史手册P57第5、8、9题。

篇3:美术教案的预设与生成

问题一:对课堂生成的预见性不够, 教案的撰写“写、用”脱节。

所谓计划, 既包括意料之中的计划, 也包括预料之外的计划。只有预先做好计划, 才能在那些意外发生的时候有额外的选择, 来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那些用于教学的工具也需要事先准备好, 才可以在使用的时候随手拈来。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随时做好教学过程偏离原定计划的准备, 对学科问题的深入掌握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问题二:没有备学生, 忽略学生主体。

教学中应具有课程意识, 学生意识, 开放意识, 问题意识。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要改变教学目标中只重视认知目标, 而忽视能力与情意目标的现状, 重视学生的发展。认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 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 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分析问题

教师的备课不是为了“预设”, 是为了“生成”。给学生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才能真正地放飞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

编写美术教案的目的主要在于:

第一, 整合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由于美术教案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过程设计、教法实施等的总体设计方案, 因此它对课堂教学起着全面统整的作用。

第二, 增进教师对美术教学目标与程序的思考。由于撰写美术教案时, 教师必须设想多种教学活动, 并明确体现在教案的图文中, 因此能促使教师对教学目标与程序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思考。

第三, 记录教师对美术教学观念的理解及班级教学活动情况, 并以此为依据, 设计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

第四, 了解课堂美术教学活动情况。通过美术教案, 人们可以了解与讨论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教学过程是集知识传授、师生合作、多样方式、时间安排、需求评定、课堂评估以及责任心于一体的综合性过程。该过程本身的特点已经显示出了教学本身的复杂性, 缺乏规划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一个反复摸索、极为忙乱、盲目乐观的过程。大量的、细致的计划是良好教学的关键。另外, 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 将有助于教师做好计划。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教师的备课不是为了“预设”, 是为了“生成”。

就教师而言, 要努力做有思想的备课者, 设计有创意的教案。如果只是为写教案而写, 写、用脱节, 就失去了写教案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备课兼收博取, 培养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问题的能力;在备课信息的储备上, 不仅是量的增加, 还要有质的提高, 更要有思想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而且要备好自身的情绪、情感、风度和仪表等。这样, 才能生成独具个性的、有创意的教案, 才能消除“脸谱化”“模式化”的弊病;教师的备课能力也能不断生成和提高。

解决问题二:在备课时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 琢磨活生生的课堂。

1. 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鼓励探究与创新, 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在备课时就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 琢磨活生生的课堂,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与“不教”、“讲”与“不讲”、“帮”与“不帮”的“度”的掌握, 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 将“学与玩”、“制作与创造”相结合,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出发, 培养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重视思考的过程和综合信息的交流, 关键要有新奇的创意, 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的感受是学生能否积极学习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应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 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

2. 在美术教学中把其他学科知识带到到美术课中,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巧妙融合。

新教材、新课标使美术课必须会涉及到其他学科或其他范畴, 基础美术教育既要关注美术本体, 更要关注教育功能。因此美术课程要努力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 增加自身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并以次增加美术课程的魅力。

四、思考与拓展

1. 加强集体备课, 优化教案。

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的集体备课, 进行全员的交流研讨, 提倡实事求是的找问题, 杜绝回避问题的现象。集思广益, 科学扬弃、优化教案, 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 课前多说课, 课后多写教后感。

教师通过课前的说课锤炼教学语言、把握时间的分配、发现并修正教案中的不足……通过写教后感, 反观教学实践。在反思失败和教训中, 获得“吃一堑, 长一智”的启迪;在反思成功和经验中, 感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意。

3. 提升教师反思的内涵。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 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第一、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 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 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如: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第二、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 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如: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 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 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

摘要:美术教案是教师实施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 即教师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过程设计、教法实施等设计方案。美术教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教师上好每堂课的基本保证。它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美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沟通;有利于美术教师思维习惯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篇4:美术馆战争

伦敦的美术馆也是出了名的爱罢工。比如去年10月,英国公共及商业服务工会国家美术馆员工就为争取更多劳动报酬举行了罢工。不过这一次,他们看起来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战,而是充当起了维护艺术机构传统的卫道士。

从去年10月起,伦敦国家美术馆工会已经陆陆续续累计罢工了58天。“外包计划是草率的决定,它将让英国最大的文化资产之一冒着损害国际声誉的风险。”这是PCS秘书长马克·瑟沃特卡在今年2月在同样因抗议商业化而举行的罢工活动前所说的一番话。半年后,瑟沃特卡的态度依然坚决,他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指责其行径严重损害了作为一家全球性艺术机构应有的形象与光环。

伦敦国家美术馆是全球访问量第四的美术馆,年接待游客数量达600万人次。近年来,由于英国经济不太景气,政府对艺术机构的相关拨款数额减少了15%。像伦敦国家美术馆这样免费对外开放的公共美术馆只能另辟蹊径来“节流”。于是,当时的馆长尼古拉斯·彭尼决定效法从2013年起就成功“私有化”的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将游客及安保相关服务外包给私人企业,认为此举不但能降低成本,还能“进一步提升美术馆服务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发展与壮大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国内外影响力”。

篇5:高一美术 战争与和平教案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战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美术作品反映战争的特点和形式,以及艺术家选择特定场景和细节来表现战争的意图;训练学生的画面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态度。

教学内容

通过对若干件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对战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够从不同层面上看待战争(历史中的战争,观念中的战争,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影响),并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追问静态的美术如何呈现复杂而动态的战争,从而对美术的特性与表现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以及自己设计创作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品,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或影视图像。学生:教材,关于战争、和平的影视资料与文学著作。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哪些关于战争的影视或文学作品?它们是怎样表现战争的? 引入本课主题。

二、作品欣赏和重点讲解

欣赏不同作品对战争与和平的不同表现,并提出问题。

1.长城。作为一件浩大的人工产品,它是怎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2.兵马俑。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在陵墓中出现?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它们的敌人是谁?完成第74页的“思考与交流”。3.《布雷达的投降》。胜利者与失败者是谁?怎么从画面上把他们区分开来?国王委托委拉斯贵支完成这件作品的动机是什么?

4.《免胄图》。这件传为李公麟的作品描绘的是历史中的哪一个事件?作者是站在什么立场来表现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一个场面来描绘?

5.比较这两件同样以“投降”为主题的作品,看作者分别突出了哪些细节和场景。

三、分组讨论:

第一组:《采桑攻战宴乐铜壶》; 第二组:《原子弹灾害图·水》; 第三组:《内战的预言》; 第四组:《地道战》。

对比分析:它们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小组形成意见,相互交流。

四、集体讨论

美术作品中的战争与影视、文学中的战争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描绘战争场面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花费艺术家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他再现这一战争场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呢?

战争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变化。身在和平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描绘与身处战争之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表现常常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哪里? 如果由你来创作一件美术作品,如《布拉格的投降》,你会采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呢?(这个问题可以分组讨论,以求每个学生都能够向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创作与实践

欣赏教材第76页以“和平”为主题的两件作品,并适当比较二者的不同。以“和平”为主题进行创作,画出草图并附加设计思路即可。分组讨论,每组推选出一件最优秀作品,然后集体讨论,教师根据情况适当给予点评,最好以鼓励为主。活动建议

完成“活动建议”。

教学资料

布雷达的投降(西班牙)委拉斯贵支

《布雷达的投降》是委拉斯贵支惟一的一幅历史题材油画。它是描写1625年7月25日西班牙侵略军攻占一个由荷兰长期坚守的军事要塞布雷达(是荷兰的一个小城)的事件。在17世纪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中,布雷达一战是西班牙惟一的一次小小“胜利”,况且此事已过了10年之久,荷兰也已收复了这个要塞。国王腓力普四世为了吹嘘他的武功,仍要画家画下来。委拉斯贵支接受这一任务并不光彩,因为这是在为侵略军树碑立传。画家受命固然是不得已,但另一方面也有一层私人的关系,即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是斯宾诺拉,此人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可是在这幅画上并没有宣扬西班牙军队如何“英勇顽强”,对垒的两军充满着和平休战的气氛。显然,画家是把战争双方的矛盾的实际意义掩盖了,侵略军头子斯宾诺拉和荷兰军队的指挥官正笑容可掬地在战场上欢然会面,大有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情调。且不管这个主题是否即国王的意愿,它毕竟构成了历史的虚伪性。委拉斯贵支想在画上减弱这种侵略的实质,而画成休战(而不像是投降)的阵势,只能混淆荷兰革命战争的意义,这就是委拉斯贵支在这幅画上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的真实,绝不是一种纯技巧的产物。画家的绘画技巧是高超的,这里他发挥了来自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表现功力,构图极富层次。两军交会,并不单调,双方仅以一方长枪直竖,一方枪支凌乱,作为胜败的标志,而人物形象就如集体摄影一般,木然无情。此画曾题名“枪林”,在人物身上渲染一种和谐的威尼斯色调(画家极崇拜提香,曾说:善与美要到威尼斯去寻找,而提香是创造这种善与美的画家们的领袖)。委拉斯贵支由于阶级地位而表现出的思想上的弱点,在这幅画上是显而易见的。画家只有在他大量的风俗画和肖像画上才建立了自己的现实主义功勋。

格尔尼卡(西班牙)毕加索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毕加索在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进步事业方面,用他的艺术为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而获得了西班牙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本来不大关心政治。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佛朗哥政权倒向法西斯,迫使画家站到共和国一边,并欣然接受马德里共和政府的任命,担任普拉多博物馆的馆长。这时他虽身在巴黎,仍十分关心自己祖国的命运。他准备拿出部分藏画予以出售,向共和国提供40万法郎的捐款。1937年1月,他创作了一套连续性版画《佛朗哥的幻梦与谎言》,并自己附上诗作。此时,毕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次年春季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作装饰画。当他正在酝酿题材时,是年4月26 日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终于以此事件为题,画了这一幅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在创作的头几天里,他共画了25幅草图,至最后完成,画面已高达349.3厘米,长776.6厘米,刚好撑满他的一个大画室。毕加索采用了多种风格与手法,以半写实的、立体主义的、寓意的和象征的形象,把复杂的法西斯暴行的场面揭露出来。尽管是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但观众都能领会。其强烈的感人之处不亚于一幅写实的力作。在最右侧,一个女人高举双手,显然她是从一座着火的房子上跌下来。另一妇女向画面中央奔跑,惊恐与狂怒布于全身;左边有一母亲,她手托被炸死的婴儿,在啼哭呼号。右角一妇人的头从窗户里探出,她举着一盏油灯,向前平举,象征揭露,她把这一切展示在光照之下,让世人看个分晓。在画面的中央,高处有一眼睛似的灯光,可是眼睛的瞳人却是个灯泡。地上倒卧着战士们残缺的肢体。断臂上还握着被折断了的剑。剑旁有一朵鲜花,这可能是对英雄的哀悼。靠中央上方,有一因受伤而嘶鸣着的马头,它张裂着口,由于爆炸声而受到惊吓。有几枝箭自上落下,刺在痛苦地挣扎着的动物和人身上。靠左侧上方,有一眼睛已移位了的牛头,形象十分狰狞。人们从毕加索过去的画上常出现牛头这一事实来分析,认为它可能象征邪恶。毕加索采用分解立体构成法,仅用黑、白、灰三色来画成。调子阴郁,情景恐怖,全画充满着悲剧气氛。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当《格尔尼卡》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到的是画家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的觉醒。后来他在《法兰西文学报》上发表文章说:“你以为艺术家是什么,一个低能儿?如果他是一个画家,那就只有一双眼睛;如果他是一个音乐家,只有一对耳朵;一个诗人,只有一具心琴;一个拳击家,只有一身肌肉吗?恰恰相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会经常关心悲欢离合的灾情,并从各方面做出反应。他怎么能不关心别人,怎么能以一种逃避现实的冷漠态度而使你自己同你的那么丰富的生活隔离起来呢?不,绘画并不是为了装饰住宅而创作的,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一个武器。”这段话宣告了毕加索开始重视艺术的社会学意义。有人不理解他在这幅画中的隐晦含义,问他那匹可怜的马和那头牛是否代表着受难的人民和杀人的法西斯?他回答说:“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黑暗„„马代表着人民„„格尔尼卡壁画是象征的„„寓意的。这就是我要用公牛、马等形象的原因。这幅壁画要明确表达和解决一个问题,因而我运用了象征主义。”不过,毕加索对《格尔尼卡》一画的解释有时也不完全一致。在第一次展出时,他说画上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是“平凡”的东西,后来又补充说:“只有最广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强烈的情感时,一件伟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艺术作品才能诞生。”这后一句话,说出了他那“超越所有派别和种类”的意义。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也即在于此。

免胄图(北宋)李公麟

白描源出于“白画”,魏晋时已有,多为粉本画样,经隋唐至宋,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样式。白描不施色彩,仅借助墨笔线条的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来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以及运动感、空间感,朴素优美,技巧要求高。李公麟在白描发展过程中,贡献极大,其代表作《免胄图》、《五马图》都是白描佳作。《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叛臣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等西域诸番30万大军侵唐,唐代宗急诏令郭子仪带兵万人,驻守泾阳,抵御敌军。在敌众我寡的危急之际,郭子仪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卸去盔甲,只带十数人,径入回纥可汗营,说服回纥反击吐蕃,泾阳之围遂解,画卷即以这一史实为题材。画卷右部,回纥大军万马奔腾,卷尘而来。中部,功高盖世、一身儒服、宽厚中透出威猛的郭老将军来到回纥大营,回纥可汗、将领们深感意外,露出惊讶、后悔之色和“慕华钦顺之情”,罗拜于地。雍容大度、面带微笑的郭子仪稍稍俯首,以手示意请起。画中左部是自信镇定、仪表堂堂的郭子仪的侍从骑乘,虽然人马很少,但保持着警觉。在他们后面,是严阵以待、有备而来的泾阳守军,这是郭子仪单骑免胄的依靠。画卷根据题材的内容要求,把双方主体人物,特别是郭子仪,放在中心位置,与军队、侍从拉开一定距离,这样就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中心人物身上。在主要人物两侧,或站或跪的人物、马匹等,也有规律地高低起伏,疏密相间,形成一定的节奏感。作品中,郭子仪的安闲大方与可汗的心悦诚服,唐军官兵的威风凛凛、睿智俊伟与回纥将军的勇悍蛮武、高鼻深目形成对比。李公麟的人物画作品中,历史题材占有很大比重,往往“薄著劝诫于其间”。在北方强敌压境,大宋王朝和战无方的当时,《免胄图》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内战的预言(西班牙)达利

这幅画完成于西班牙内战爆发前的几个月,画家达利用挣扎分裂的形象来象征一个整体内在的冲突,也以此来暗示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对画家而言,战争不是现实利益瓜葛而是原始力量冲突的结果,他把内战视为“意识形态的和无人性的力量、死亡和信仰、革命和传统的象征性的两极分化,是一种病理现象的体现”。认为“内战的痛苦如同这些相互吞噬的伊比利亚(古西班牙)生物,是纯粹自然史的现象而不是像毕加索认为的那样属于政治现象”。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出生在西班牙,他的早期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居所附近港口的热爱。但随着战争的临近,向来对政治漠不关心的达利与其他的超现实主义者发生了冲突,终于在1934年的一次“审讯”中被开除出了超现实主义团体。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依然还是能够在国际超现实主义作品展中亮相。在1940年左右,达利又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现在称这段时期为他的“经典”时期——显示出了其对科学和宗教的专注。作为一名艺术家,达利不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媒体中。他的作品,历经了早期的印象派,作为过渡的超现实主义,直到最后经典时期这一变迁过程,证实了达利不愧是一位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艺术家。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交流和综合活动来完成,时间为1课时。以美术作品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从不同层面看待问题的习惯。战争与和平是人们时常提到的话题,影视、文学等通俗文化也不断涉及这两个主题,学生对它们都不会陌生。在课前准备时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如关于战争的著名电影或文学名著,以及它们对于战争的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转化到学习上来,更好地认知新事物。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映一些表现战争的影像资料片断,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课程中可以先集体教学,再分组讨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妨先从美术作品与影视、文学的区别开始展开,如电影有一个时间维度,可以把一场战役的缘起、开端、过程和结果全部表现出来,而绘画只有一个画面,必须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把整个战争过程和作者的意图展现出来,这就要求画家在有限的经营布置中放入尽可能多的内容。而欣赏者必须从中发现作者的意图。

战争有不同性质,有些战争是正义的,有些是非正义的,这种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艺术家是以一种纯粹客观的态度表现战争,还是预先站在一个立场上表现战争?如果艺术家有一个立场,那么又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发现他的立场的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展开,激发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答案。

教师也可以采用系统分类的方式,引导学生就讨论有关战争的各个阶段,进而要求学生总结、分析,艺术家们大多会选择其中哪一个阶段来描绘,并进而推测,那些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场景。最后,学生还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是自己来表现这场战争,又会选择哪一个场景,表现其中哪些片断,从而使学生拉近自己与著名美术作品之间的距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欣赏艺术品。最后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完成一件以“和平”为主题的作品,可以利用不同材料(绘画、雕塑、摄影、设计)进行创作。如果在操作上有困难,也可以设想出一个观念,画出草图,附加创作说明。通过实际动手创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与战争这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美术作品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不同方式,以及从中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态度;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能根据这些作品的各种手法和细节来推断美术家的意图。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安排了一个“活动建议”和一个“思考与交流”,都是分析美术作品。对秦始皇兵马俑审美特色的分析可以适当结合教材的介绍来进行,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所看到过的其他中国雕塑作品进行对比。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小城,西班牙内战时遭到德国的轰炸。毕加索的作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这件作品的首要特点是运用了变形和夸张的手法,属于“综合立体主义”风格。变形手法造成了一种支离破碎的效果,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形象(如妇女、儿童、断了的手臂),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

教学基本思路

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大规模杀伤行为,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战争,包括其原因、结果与影响,有助于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美术作品既能展现战争恢弘的一面,也能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通过美术作品所呈现的“战争”的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并解读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知识。

再现战争的美术作品都必须选择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把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展示出来。通过对与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艺术家的构思意图。所以需要侧重于画面构图、形式、表现技巧等的解读,让学生从各种细节中了解艺术家的意图,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材料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的反思;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虽然都涉及到美术与战争的关系,但是作品之间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例如有的作品表现战争是无意识的,有的则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历史上曾经爆发过无数战争,即使在现实社会中,仍有战争在遥远的地方进行,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但是战争毕竟是人类经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正确地理解战争与和平,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素质。教材以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美术作品为例,引导学生从艺术中探究、体会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战争是残酷的,引发出许多无谓的牺牲、死亡和痛苦,但是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能体现出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精神。因此艺术家在表现战争时就有许多的切入角度,通过了解他所强调的那些方面,就能相对深入地了解他的立场。

这一课首先从象征中华文明的长城入手,表明战争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战争往往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痛苦,但也会带来新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应用于战争的各种建筑器具。如城墙、武器、甲胄,以及战争所推动的各种技术变革。经过时间的淘洗,许多前代战争用具现在已经成为艺术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人们审美欣赏的对象。

兵马俑不是战争的工具,但却是战争的产物。战争的载体是军队,军队进而成为权力和安全的象征。兵马俑正是这种观念的产物。战争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活动,它还成为人们思想的一部分,许多关于战争的美术作品,都需要从思想与观念的角度去理解。

课本选用了两件关于投降的绘画。战争的果实就是胜利,而敌方的投降正是对这一果实的收获。因此,战争的胜利者特别喜欢描绘这一场面。同样,对敌人的无情打击也可以成为展现勇气和胆魄的手段,《地道战》描绘的正是人民的力量。所以,再现战争的画面往往不仅仅是在再现战争,其中还隐藏着对胜利者的标榜,对某一参战方的赞颂。

篇6:高一美术 战争与和平教案

一、导入

[播放视频《9·11事件撞机瞬间》]

[思考交流]

1、看了这个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噩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出示课题《战争与和平》]

二、战争与美术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1、长城。作为一件浩大的人工产品,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

2、《兵马俑》——秦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

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

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三、反思战争

战争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以深重的灾难,战争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同时造成艺术家精神上的矛盾冲突,促使艺术家反思战争,反思人生和整个世界,从而创造出许多感人的作品。

[出示图片《原子弹灾害图·水》] 丸木位里夫妇就用画笔展现了失败者对战争的痛苦回忆。原子弹使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是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惩罚,但画家用画笔问:战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论你是对错、胜败,战争都只会导致一个结果——毁灭、破坏和持久的苦难。

①《内战的预感》 达利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幅画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

②《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 法

[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

[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 根据古罗马历史故事改编。但是罗马城邦和邻近的伊达拉里城邦交恶,结果决定动武。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为战争会给双方极大的灾难,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于是双方商定各选代表上场教练,谁最后赢,谁的城邦就算胜利。在罗马城邦,荷拉斯家族选出三兄弟去应战,对方也排除了三兄弟。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经许配给了对方的兄弟,一面是亲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现在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个你死我活,她们内心又怎么能平静。决斗的结果是荷拉斯兄弟牺牲了两个,但最后一个终于打败了对手,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达维特没有描绘双方械斗的场面,而是选择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前的情景。画面上,荷拉斯的父亲把三把宝剑交付给三兄弟。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宝剑时庄严宣誓:“不成功,宁死亡!”他们的动作威武有力,神情大义凛然。为了城邦的利益,抛弃个人家庭的情感,这种悲壮牺牲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父亲的身后,三兄弟的母亲俯身安抚孙儿们,而三兄弟的姐妹,则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无泪。

③《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 作者简介:

戈雅(1746-1828)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思考交流]

在画面上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画面故事] 这幅画的全称是《1808年5月3日的屠杀》,作品描绘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惨遭屠杀的历史事件。画家在这幅画上,选择了义勇军被屠杀时的情景,突出了被杀者在精神上胜利的姿态,颂扬他们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英勇而崇高的精神。画面左侧的几个坚定形象,反衬了几个拿枪的刽子手的内心怯弱。两阵对峙,极其尖锐。前排一个起义者是一个市民,他高举双手,怒目而视,对着敌人大喊,情绪激奋,脸无惧色。全身被灯光照亮;在他右边的一个僧侣则在祈祷;中间一个是农民,他仰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姿态。远处是茫茫夜空,马德里城廓处在一片阴霾之中。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光源的处理别出心裁,是从地面的方形灯里投射上来的,这更加深了形象的紧张气氛。戈雅对灯光的独到运用,用低光源,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仑镇压的残酷。士兵的猥琐和人民的愤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极大的愤慨和控诉的激情,表现法国拿破仑侵略者在夜晚对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杀暴行,歌颂西班牙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④《格尔尼卡》——毕加索

[教师简单介绍画面,引导学生欣赏立体主义绘画]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 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画面故事简介]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小结:以上四件作品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控诉,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作品抓住的战争的瞬间。

四、呼唤和平

1、《免胄图》

此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此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图卷左侧是郭子仪所率部将兵骑,仪容镇定,伫立于侧。右侧是入侵关中的回纥兵骑,阵营庞大而惶惶无措。回纥大酋着戎装,携副将滚鞍落马,正单膝跪地作钦服之状,拜见免胄着燕服的郭子仪。郭神情雍穆诚恳,俯身援手以礼相见,体现出从容大度的一代名将风范。李公麟采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的场景。在北方强敌压境,大宋王朝和战无方的当时,《免胄图》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2、《布雷达的投降》 维拉斯凯滋 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画面故事] 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但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

如果说《格尔尼卡》毕加索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那么,在以上几幅画中要表达的则是怎样的情感?

4、《我的愿望》招贴作品 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

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五、课堂作业

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制作步骤]

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

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版本二: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

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的反思。

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不同美术作品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从中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美术与战争之间关系的了解。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教学理念:

战争是人类历史中不断出现的大规模杀伤行为,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战争,有助于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美术作品既能展现战争的一面,也能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通过美术作品所呈现的战争的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并解读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知识。

再现战争的美术作品都必须选择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把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展示出来。通过对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艺术家的构思意图。所以需要侧重于画面构图、形式、表现技巧等的解读,让学生从各种细节中了解艺术家的意图。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看一看 想一想 说一说

播放电影《9.11事件撞机瞬间》和南京大屠杀片段

1、看了这两段电影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照片

油画《南京大屠杀》——李自健

画面分为“屠”“生”“佛”三个部分,“屠”中一名日军士兵正用手帕擦拭带血的军刀,面带狰狞的笑容。另一名士兵双手抱于胸前,仿佛正在欣赏自己的残杀“杰作”。在他的脚下有表情苦痛的受害者的头颅。“生”画面当中一个哇哇哭泣的婴儿坐在如山的尸堆上,单手撑着赤裸的死去的母亲的身体,他也是该画中唯一的幸存者。“佛”画面中一个佛家弟子正在抬起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的尸体。这幅画真实的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艺术效果十分到位。军刀的寒光,婴儿的泣诉和滚滚的大江,娓娓道来了这一段惨痛的历史 这幅油画在海外巡展时曾引起巨大轰动,常常见到西方的观众在画前默默伫立,久久不愿离去,许多人都泪流满面。

一个日本观光团在观看了《南京大屠杀》后,集体在画家面前深深地三鞠躬:我们原先不知道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这么大的罪行,真是对不起,我们感到非常羞愧。日本再也不能干对不起中国人的事情了。

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恶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

[出示课题《战争与美术》]

二、展开(分成三部分)

(一)战争与美术

作品欣赏(积累情感)

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兵马俑》——秦 这一组大型雕刻直接再现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为什么在陵墓中出现?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它们的敌人是谁?完成第74页的“思考与交流”。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那么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1974年3月,陕西临潼晏塞乡的9位农民在骊山秦始皇陵东侧约一公里半的地方打井,挖出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幻灯)。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定这是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由此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的序幕(幻灯)。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共7000多件兵马俑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这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的兵马俑群,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为天下奇观。后来在兵马俑出土的地方建了兵马俑博物馆(幻灯),这是兵马俑1号坑的内景。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后感慨的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兵马俑按军阵排列,展示秦始皇军队的面貌。(幻灯)1号坑以步兵为主,构成长方形军阵,其后为步兵护卫的38路四马战车纵队,队伍整齐,浩浩荡荡,具有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2号坑,由战车、步兵、骑兵组成混合编队。(幻灯)3号坑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队。三个坑的兵马俑,有机组合成庞大的军阵,展示了“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和严整的军威。折射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气魄和意志。

(幻灯)兵马俑的兵俑身高1.8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形象是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的再现了每个细节,如发式、衣服、盔甲甲片有规律的重叠相压,都予以一丝不苟的刻画和质感的表现,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

(讲自己去兵马俑博物馆的经历)(幻灯)从1995年开始,杨新满,这个当年一撅头挖出沉寂千年奇迹的农民,告别了土地,过起上下班的生活。他必须在8时赶到秦始皇陵园内的一个商店,替店老板签名售书。

兵马俑的出土,不仅否定了“中国古代雕塑不发达”的说法,而且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宏大的气势,向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的高超艺术水平。

(二)反思战争

1)《1808年5月3日的屠杀》——戈雅

戈雅: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

[思考交流] 在画面上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画面故事] 作品描绘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惨遭屠杀的历史事件。画面描绘的是西班牙宫廷后山的一角,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士兵的猥琐和人民的愤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极大的愤慨和控诉的激情,表现法国拿破仑侵略者在夜晚对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杀暴行,歌颂西班牙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戈雅对灯光的独到运用,用低光源,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仑镇压的残酷。

2)《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达维特

[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构图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对画面表现的故事作简单介绍] 根据古罗马历史故事改编。但是罗马城邦和邻近的伊达拉里城邦交恶,结果决定动武。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为战争会给双方极大的灾难,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于是双方商定各选代表上场较量,谁最后赢,谁的城邦就算胜利。在罗马城邦,荷拉斯家族选出三兄弟去应战,对方也排除了三兄弟。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经许配给了对方的兄弟,一面是亲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现在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个你死我活,她们内心又怎么能平静。决斗的结果是荷拉斯兄弟牺牲了两个,但最后一个终于打败了对手,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达维特没有描绘双方械斗的场面,而是选择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前的情景。画面上,荷拉斯的父亲把三把宝剑交付给三兄弟。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宝剑时庄严宣誓:“不成功,宁死亡!”他们的动作威武有力,神情大义凛然。为了城邦的利益,抛弃个人家庭的情感,这种悲壮牺牲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父亲的身后,三兄弟的母亲俯身安抚孙儿们,而三兄弟的姐妹,则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无泪。

3)《内战的预感》 达利 是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它的重要特点是以写实的手法或近乎抽象的手法表现人的潜意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或是荒诞的情景,或是奇特而又近乎抽象的画面。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属于前一种手法。

提问: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

4)《格尔尼卡》——毕加索

[教师简单介绍画面,引导学生欣赏立体主义绘画] 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说说画面中最打动你的是哪部分?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那些支离破碎的物象给你以怎么样的感受?

[画面故事简介]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小结:以上四件作品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控诉,因此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作品抓住的战争的瞬间。

三、呼唤和平

1)《布雷达的投降》 维拉斯凯滋

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 [画面故事] 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但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

2)《和平鸽》

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

如果说《格尔尼卡》毕加索要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那么,在以下几幅美术作品中要表达的则是怎样的情感?

3)《我的愿望》招贴作品 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

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四、课后作业(情感的表达)

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制作步骤]

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

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

集体讨论

美术作品中的战争与影视、文学中的战争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描绘战争场面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花费艺术家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他再现这一战争场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呢?身在和平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描绘与身处战争之中的艺术家对战争的表现常常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哪里?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交流和综合活动来完成,以美术作品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从不同层面来看待问题的习惯。

在课前准备时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如关于战争的著名电影或文学名著,以及它们对于战争的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知识经验转化到学习上来,更好地认知新事物。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映一些表现战争的影象资料片断,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课程中可以先集体教学,再分组讨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问题展开,激发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答案。可以采用系统分类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战争的各个阶段,进而要求学生总结、分析,然后推测,最后大胆假设。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欣赏作品。

篇7:高一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清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2.学生能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清并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及主要种类的艺术特点。

难点: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有关特点的掌握及对作品能进行正确的赏析。教学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制作,播放设备及幻灯机、录象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民间美术内容的录象后导入本课。

展示课题《中国民间美术》(课件展示课题和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通过观赏录象,感受民间美术的要是魅力。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

2、新课教学(1)民间美术的基本定义:

通过不同类型民间美术幻灯作品数幅,让学生区别,发表见解,再作归纳,得出民间美术的基本定义:民间美术在古代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士大夫文人美术、在现代是相对于专业美术而言的美术种类。

学生活动:通过不同类型的作品比较和区别,发表见解,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定义。

(2)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播放一段有关民间美术介绍的录象后(课件展示)提问: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种类? 板书: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学生活动:观后思考,讨论并回答

归纳:年画、剪纸、风筝、玩具、刺绣、编织等。(展示板书)(3)民间美术的特点:

A、展示图片数幅 提问:从以上图片中,是否能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 学生回答

归纳:

1、创作具有一定自发性特点。(课件展示)B、展示图片数幅 启发学生思考特点之二。学生回答 归纳:

2、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特点。(课件展示)C.展示图片数幅(课件展示)提问:从以上图片中高中美术教案

古代人物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两幅典型作品。

2、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中国人物画。

2、教师出示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的投影。

3、分析讲授其艺术特色。

4、揭示课题: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三、传授新课:

1、魏晋南北朝:(1)概况:

(2)介绍顾恺之(教师出示投影。)。(3)赏析《女史箴图》。

2、唐代: 教师出示投影。介绍阎立本。赏析《历代帝王图》。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周昉。

赏析《簪花侍女图》。

3、五代: 讲述时代背景。

教师出示投影。介绍顾闳中。

赏析《韩熙载夜宴图》:(1)教师赏析“听琵琶曲”。(2)学生赏析“击鼓观舞”:

教师提问:在这一段画面中,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构图和刻画人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3)赏析后三个片段。

(4)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的两大艺术特色。

4、宋代: 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张择端。教师设疑。学生讨论。

赏析《清明上河图》。

教师归纳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特点。赏析《维摩演教图》。赏析《泼墨仙人》。

5、明清:

赏析《归去来图》。赏析《苏武牧羊》。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八、下课礼仪:不同的民间玩具风格,是否知道民间美术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归纳:

3、具有地方性和继承性特点。(课件展示)D.再展示图片数幅(课件展示)

提问:从图片中说明民间美术还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

4、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课件展示)试让学生对作品《万象更新》(年画)、《布老虎》(玩具)等作品进行赏析。

3、学生欣赏评论练习:

学生对活动:学生对《万象更新》(年画)、《布老虎》(玩具)等作品作认真观赏赏后、小组议论探讨

学生代表对作品赏析评论 同伴 作适当补充、归纳。

4、课堂小结:

本课对民间美术进行了欣赏学习。中国民间美术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应以本课学习为起点,对民间美术作进一步的研究学习,并可对我们常州地区的民间美术进行探究,树立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教学目标的确立:

1、背景:增大学生的阅历,沉淀专业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2、要点:①知道中国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现形式。②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历程。③对其代表作品欣赏,了解其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古代雕塑呈现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赏。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平时所说的“膏塑”,指的是什么?

(学情估计:这时学生会举出许多实例,教师引导学生以实例分析概念,引出雕塑的涵义)

1、涵义

石膏雕塑──雕塑,造型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以可雕塑性、可塑性材料制作成具有实在体积,适合各个角度观察、欣赏的艺术作品。

2、种类

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圆雕、浮雕

(这里将浮雕和圆雕以概念结合实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3、中国的古代雕塑

师言:了解了雕塑的表现形式,那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雕塑。⑴教师板书:概术 工艺精湛的商周青铜器 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造像群 古朴遵劲的汉画像方刻 闻名遐迹的石窟造像

⑵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活动

(一)中国古代雕塑──俑 教师提出问题:秦兵马俑

②学生讨论,回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回答。活动

(二)中国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特别任务:乐山大佛 ②小组讨论,完成特别任务

活动

(三)中国古代雕塑──陵墓雕刻 特别任务:霍去病陵墓雕刻 ①学生网上搜集资料 ②小组讨论,完成特别任务

4、教师总述:俑、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5、课后探究作业(网上查阅)

上一篇:消防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总结下一篇:叶子鸟大班语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