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2024-04-20

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高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目标(下)

韩丽娟

第六章 皇权与世俗

(第 1—2 周)皇家气派

1.了解中外古代宫殿建筑、园林艺术特点

2.分析中外宫廷生活和民间世俗生活中所产生的这两类艺术作品

3.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艺术原理

(第 3—4 周)宛自天开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理念和艺术造境

2.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比较中国民间园林与皇家园林的异同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审美能力

第七章 移情自然 关注社会

1.(第 5—6周)移情自然

1.通过教学,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发展的塔体脉络及画风演变

2.认识艺术情感的作用和社会功能,体会艺术家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

(第 7—8周)时代的见证

1.了解西方风景画发展脉络及艺术风格演变过程

2.让学生认识艺术作品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成为时代的见证

(第9—10周)民间美术的图形与寓意

1.帮助学生了解、感受我国民间美术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造型意识

2.使学生了解年画和玩具的艺术特色和内在精神意蕴

3.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成就

第八章近现代的探索者

(第11—12周)挑战传统

1.分析近现代艺术对传统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体会创新是艺术的本质以及探

索的重要性

2.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风格演变

(第 13—14周)中国画的革新

1.了解现代国画对传统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比较不同派别间的差异

2.体会现代中国画整体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会的时代精神

第九章 新视觉 新思维

(第 15—16 周)生活中的艺术

1.主张和提倡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验,从新的角度和新的试点来观看和欣赏艺术作品

2.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体会到更多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第 17—18 周)科学中的美

1.启发学生更多的从身边的事物、其它学科的知识里体会发现的乐趣,感受创造的快感

2.启发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审美的能力

篇2: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自开学以来,我一直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起初,虽然认真,但效果并不佳,比如:上一节欣赏课,整个教学过程大概就是这样:首先,让学生观察作品,包括内容、题材、色调等。其次,是老师在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还有个人背景,最后,就是学生体会作品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且是满堂灌,既浪费老师时间又使学生疲惫烦躁,可以说,教学极为失败,到最后,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课后,我也反思了很多,总结了这么几点。

一、导课简单乏味,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教师讲课时间太长,学生自己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太少;

篇3:浅淡中师美术欣赏教学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 该如何欣赏?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 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 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 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 学生回答。

3. 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 教师作为援助者。

4. 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 充实课堂内容, 教师要备好课, 写好教案, 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 (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 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 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 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 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 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 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 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 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 (直觉) 来欣赏美术作品, 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 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 但确实是亲眼所见, 亲身体验。根据这些,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 让学生有备而“赏”, 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 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 教师不要立即讲解, 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 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 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 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 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 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 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 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 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 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 恰恰相反, 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 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 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 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 “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 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 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 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很想动手做一做, 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 了解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 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 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 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 情景创设, 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 或意念, 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 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 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 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 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 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 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 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 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 将能达到图音并茂, 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 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篇4: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内容横跨中外美术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各个门类,并辐射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科技等相关学科,时间跨越古今数千年,内容之浩繁,时间之悠久,给教学带来了极大难度。这给我们每位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教学目标?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抓住上课这45分钟,解决好怎样“上”的问题。对此,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

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兴趣。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应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不可强迫。文化课学习的压力,课余生活的贫乏,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一定压制,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博而杂”,泛泛的课堂教学,蜻蜓点水般地掠过学习内容,很难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教师应从组织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人手,观察感受作品的外在视觉信息、艺术语言,审定外部的形式,区别出作品的类别和特点,采集作品形式带给欣赏主体最初的情感感受。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时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兴趣聚焦到问题上来,为完成教学内容创设出良好的基础。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欣赏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可以结合活虾,把它装在透明的容器里,结合着作品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作品中那神情毕肖、透明而富有弹力的躯体,那浮游自如的动势的虾不是画在纸上,而似乎是“活”在水中,从中体验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底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这比干巴巴的讲解要好得多。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欣赏兴趣的方法之一。兴趣好比催化剂,运用的好,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在兴趣的培养中,往往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三)加强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学生把学习的触角深入知识的深层去探索其联系与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

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传统艺术的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传承意识,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这一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塑、剪纸、年画、皮影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方面的作品资料。通过作品资料的收集,使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过独特作用的民族民间艺术所剩无几,增强了学生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和紧迫的传承的责任感,同时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课前布置除学生收集资料,还让每人准备一些陶土、彩纸、剪刀等工具。欣赏过程中,出示学生收集的民间玩具及有关图片、影像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也使学生明确这些同类作品的造型、风格各不相同,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再通过泥塑、剪纸制作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深入领会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风格不同,形态各异,虽然雅拙,但生动、活泼的一件件作品,让学生兴奋不已,并纷纷动起手来。

(四)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而学生则完全听教师摆布。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确立与学生平等的理念,要让学生明白,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的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因此,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释放出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来,促使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利用学生的新奇感,留给学生大部分时间去体验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更加注意了作品中究竟是怎样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内心感受的,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方式去探索知识,生成能力,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变“为了教师教得好”为“为了学生学得好”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总之,在当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爱美,领悟美的殿堂。

篇5:大班美术欣赏《星月夜》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欣赏《星月夜》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内容和色彩进行观察,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自由地畅谈着对画面的感觉,对这幅画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里,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师幼之间的交谈是平等的。引导幼儿感受色彩带来的情感冲击。幼儿欣赏时容易被色块吸引而忽略线条的特点,在欣赏线条时为幼儿创造视觉、动作表现等多通道感知的条件,通过观察、示范、肢体动作模仿,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梵高作画的手法。梵高作品中强烈的色彩和动感的笔触这都让我们感到很紧张、心情很忧郁难过。而小朋友画的夜空用浅蓝色的月亮,嫩绿的星星,并用彩色装饰天空,让我们感到平静,星星和月亮都很开心。这是难点,通过相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画面对比,让幼儿体会到同样是星星月亮,因为画家的心情不同,颜色和用笔方法不同,画面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带给人的体会更不同。让幼儿发现体会这种不同之处,为后面的创作做准备。在教学中尊重幼儿,给他们创造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轻松快乐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幼儿在创作时选用的材料不同,创作的作品也不一样,但都表达了他们对星空的理解、感受。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首先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欣赏环境,有利于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在这节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始终是积极的。在欣赏颜色时有的幼儿说颜色在跳舞,看到星星的感觉像转圈圈转晕了;在认识线条表现扭曲的树时有的幼儿身子的扭动说树枝像蛇一样灵活。美术欣赏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个体差异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在欣赏作品时,教师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与幼儿,而是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用讨论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引导。梵高作品在色彩和笔触线条方面突出,幼儿在颜色和线条方面都是高手,加上老师合理的启发和指导,幼儿能较好地分析和理解作品创作意图。

其次就是在创作时,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准备了多种绘画工具,大大的激发幼儿的创作欲,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创作阶段,幼儿的创作作品都很有线条感,油画棒和水粉结合的效果使得画面效果也极度丰富。

篇6: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第一课“自然与生活的定格·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是初中阶段美术学习的第一课,从小学美术学习到初中美术的学习是一个台阶式的提升,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了解、学习内涵的阶段。本节课的内容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是绘画朴实、接近生活的题材。从平常的景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并进一步学会表述和描绘内心深处对平常景物的真实感受和激情,是美术学习的一个新的起点。

我改变了以往那种教师主动介绍,学生被动听的模式,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在引导阶段,首先让同学们交流了对风景的看法、认识,以及对书中画面的认识和体会,学生们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确实是很丰富的。例如分析《雪中猎人》这张画,他们在没有任何资料、任何参考建议的情况下,分析画面的人物、景色,从而引申到风景画的内涵。像《静物》从画面内容到某种象征意义,同学们都能逐一进行分析,虽然有分析欠妥的地方,我也没有进行评述,而是布置在课下查阅资料,了解画家的风格、特点、作品所处的背景,或一些有趣的轶事等等,下节课就留给同学们共同来交流。在第二节课,同学们找来了大量的资料,每一小组都纷纷来交流他们查阅的画家、作品的分析和一些有趣的轶事,他们热情很高,气氛活跃,一直到下课,同学们也没有说完。我还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这节欣赏课的兴趣浓厚,发言积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整堂课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等等。这种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的变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中我通过启发诱导,强调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对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线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好时机,认真研究和探索新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改进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做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领路人。

篇7: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喜欢欣赏菊花图,从中感受到菊花的千姿百态。

2、引导幼儿会用“开放”“五颜六色”等词描述菊花。

3、愿意动手创作,体验欣赏创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菊花,了解菊花的外形,知道种类繁多,颜色各异。

2、课件、视频。

3、实物:菊花若干。

【活动过程】

师幼儿一起说:“领略大师风采,感受名画魅力”

一、实物欣赏,激发幼儿的兴趣

T:秋天到了,好看的菊花都开放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好看的菊花。(请下朋友走下位置去欣赏)问问味道、看看颜色

T:小朋友们菊花是什么味道的?(香香的)什么颜色的?(黄色、白色)

T:菊花除了白色和黄色还有别的好看的颜色,我们一起来欣赏五颜六色的菊花吧!(观察菊花的不同花瓣、颜色)。

二、图形刺激,幼儿尝试用词汇形容菊花。

●观看图片——菊花。

T:菊花还有什么颜色?(玫红色、桔黄色)谁会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说看?(五颜六色),菊花长的怎么样?那菊花的花瓣像什么?

●小结:菊花是秋天开的花,菊花的品种多,花形各异,颜色鲜艳。

三、认识齐白石,欣赏其的菊花画作。

T:小朋友喜欢这些好看的菊花吗?有一位叫齐白石的画家爷爷也很喜欢菊花,因此他创作了许多副菊花图,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T:画家爷爷画的菊花是什么样子的?(有高有低)(三三两两)让幼儿做菊花高高低低、三三两两的动作,增加幼儿的情趣。

T:画的菊花颜色是什么样的?(红色、红色黄色白色相间)

T:齐白石爷爷画的这些菊花是什么画?

T:国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

四、教师示范

五、幼儿创作

T:请小朋友自己选择一副自己喜欢的画进行创作。

教学反思:

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菊花的美丽,让幼儿在创作中感受不同美术工具带来的乐趣。选材较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较高,大部分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作品。

篇8:中专美术欣赏教学探讨

一、中专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欣赏课存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经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向的调查研究,我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1. 教学内容偏离实际情况

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主观愿望确定的,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本来是希望通过该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其综合素质,实际上却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学生认识上存在误区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美术欣赏。美术作品看得越多的人,越具备美术欣赏能力。而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美术欣赏课没有实际价值。一般情况下,很多同学更愿意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认真听课的只是一小部分对绘画、美术有较强学习兴趣的学生。

3. 专业教材缺乏

随着美术欣赏的出现,至今还没有一套适合中专生使用的欣赏教材。学生上课欣赏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不同教材中挑选出来的。譬如:可以在句子某个位置上标注或喜悦、或惊讶、或愤怒、或苦恼的表情语言,不断练习,力求从机械模仿到自然运用。

二、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措施

1. 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

(1)观察感知阶段。形象是认识事物的源泉。一幅作品结构的合理安排、主体形象的刻画、光线的处理、色彩的搭配、墨技巧的运用等都是在创作者的精心处理下完成的。美术欣赏时,学生首先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充分的观察、感知,以丰富对美术作品的表象认识及感性理解。

(2)情感体验阶段。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能只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更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欣赏者在把握审美对象整体形式的同时,必须以审美的心态将自身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3)分析概括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美术欣赏是一种思维活动,在直观感受的同时,需要对作品的诸多因素作深入、理性的分析,使欣赏个体了解美术作品引起审美感受的内在原因,分析画面各组成部分的艺术处理,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2.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缺乏应有的美术修养,就难以找到美术欣赏的途径。因此,欣赏者尝试运用艺术规律亲自加以实践,感受从体验生活到艺术构思直至艺术表现的全过程,包括艺术语言及艺术风格探索,将会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把握创作者通过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情绪,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在对美术作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尝试运用所欣赏美术作品的某个精彩之处进行迁移、自主练习,即或运用作品色彩之法揣摩,或运用作品笔墨之技研习,或运用作品提炼生活之道创作练习,这样既可使学生通过主动动手参与深入领会所欣赏美术作品的精髓,又可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增强。

3. 善于运用“情境”教学

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的一些故事,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4. 开设艺术欣赏课或艺术讲座

艺术欣赏课或艺术讲座是美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必要的幻灯机和相应的图片与资料,甚至可配上录像机和相关的录像资料。通过对艺术作品、书本图片、图像或录像的剖析引导和鉴赏教学,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美感实质,逐步懂得如何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名画、名作,理解名画名作名在何处,美在哪里,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真正的、高尚的艺术,而非停留在只懂得看像与不像上。网片资料应当丰富多彩,不仅要有绘画方面的,还必须收集其他方面的,如雕塑、广告、摄影、书法、音乐等,要有国内的也要有国外的。通过认真教与学,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5. 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是课堂教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多媒体教学历经了从幻灯片一实物投影一综合多媒体系统的发展过程,现在很多学校都拥有设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并普遍地应用于教学过程。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引入和应用,具有高效率、大容量、良好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有利于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更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网络和老师交流,探讨学习体会。

篇9: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反思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过多让学生说说讲讲,讨论,而自己只作为提问者,旁听者,旁观者,在这时老师的作用最多只是一个评判者。假如不适时进行引导,不及时进行纠正,不及时进行总结,这就错误理解“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以繁多的问题,掩盖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阻挡了课堂的升格;以所谓的“开放教学”,掩盖了欣赏的标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缺乏课前高质量的预设和充分的备课,课堂教学无目标,对学生学习方法无指导,课堂提问随心所欲,学生回答不分对错好坏;小组讨论讨论,全班交流交流,课堂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云,教师则全然不顾这样一节热热闹闹的美术课。这样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失去“重心”,难免会浮于表面,从而走向“自主学习”的极端。

二:注重“探究”活动的表面形式

有些老师为了“领会”新课程,将心思全用在了课堂的表演上,例“小组讨论”,“上台表演”,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标上“探究学习”的新标签。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产物,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于是,几乎是每节课都有探究、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实际上空洞无物。(因为学生平时接触艺术方面的人文知识本来就很少,所以,讨论从哪里下手都不知道。)例:在一次美术教研中,一位老师她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欣赏《开国大典》,播放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宏大的场面、热闹的气氛。问学生:油画与历史照片的区别,按自己的理解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这幅画。然后叫学生讨论、发言。接下来又用同样的形式叫学生讨论《荆柯刺秦王》。过了一会儿在班上分组,第一组讨论《步辇图》第二组讨论《拿破仑加冕》,第三组讨论《梅杜萨之筏》,第四组讨论《大卫》。讨论的内容一样:作品表现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等。从学生的回答效果来看很差。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是老师在做表面形式。我们从这节课内容看,那些属于陈述性的知识(画家的生平、作画的时间、技法等)只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而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以及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欣赏审美情趣的本质内容,才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新课程提倡面向社会,强调美术教学与生活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盲目“拓展”减弱课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感觉如果不“拓展”一下教材,就不足以提升美术课的档次,也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于是他们每节课都“拓展”,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的资料,进行“内外结合”的教学,以显示教学内容之丰富、容量之大。在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人间生活》中,有位老师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出示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接着问学生:画面讲的是什么内容?因为学生对文学、历史这些知识不太了解,所以,整个教室显得非常的安静。这时候的老师不是在引导学生,而是讲伟大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这一下就用去了十多分钟。(2)出示唐朝张萱《捣练图》,问学生:唐朝的女人美吗?为什么?没等学生回答,接着又开始讲唐朝杨贵妃的故事……。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讲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和宋朝皇帝的故事。还没等讲完就下课了。这节美术课也就变成了故事课。如此不切实际的、盲目的教学活动,势必会挤去学生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这种减弱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例如:前不久我听了一节高中《民间艺术》课,授课老师在导入时,为了说明我国民间艺术的伟大,把几年前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美国总统布什穿唐装的事盲目地拓展,内容洋洋洒洒,讲述了大约二十几分钟,最后导致的结果是:1:时间把握不住,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2:重心和中心不突出。美术教学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的知识,陶冶情趣,发展能力。

四: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美术认知的基础构建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时要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使学生知道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尊重与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在教学中提倡人文性,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误以为欣赏教学就是以“人文性”为统帅。往往把欣赏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者是政治教育课。例如:高中美术第六课《战争与和平》,课的重点是社会变革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在课中“反思战争”这段中选的图片是《地道战》,《格尔尼卡》,《内战的预感》等;这些都是说明战争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自然也就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等。假如教师把握不好,很可能会上成爱国教育课,把一堂美妙的美术课上成枯燥乏味的说理颗。所以说片面强调“人文性”势必淡化学生认知的基础构建,这也会制约学生的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坚实的认知基础,就不会出现欣赏的“同化”效应,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

篇10: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皱纹纸粘贴”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美术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脑、眼、手的协调,锻炼手部小肌肉群,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而且,因为其制作过程比较细致,时间较长,同时也培养了幼儿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所以,皱纹纸粘贴画教学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展此项美工活动,正如《纲要》中所说的,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应充分发挥幼儿的艺术潜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本班级幼儿对绘画和手工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构图时线条流畅,画面布局合理,有一定的色彩感,能大胆用色,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班级幼儿在小、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用皱纹纸团纸团、搓、捏的技能,为本次开展皱纹纸粘贴画活动打下了基础。班级幼儿从未尝试制作过皱纹纸粘贴画,我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花瓶”作为素材,所表现的形象装饰性较强,能够产生浅浮雕的效果,活动中将引导幼儿用灵巧的小手与皱纹纸尽情地在卡纸上粘贴出自己的世界与可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特点,敢于大胆尝试,有创新意识和挑战意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让幼儿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2、学习、运用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创作装饰画《花瓶》。

3、喜欢皱纹纸粘贴画,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初步养成耐心细致制作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

1、黑色卡纸16张(幼儿已画好底稿“花瓶”图案),范例4张(欣赏);

2、课件PPT、彩色皱纹纸、白乳胶、棉签、抹布、操作篮、固体胶、铅笔、剪刀人手一把;

3、各色纸团、纸绳若干(幼儿课前已经制作好)。

活动过程:

1、感知材料,欣赏导入:

(1)欣赏运用纸团、纸绳制作好的作品(幼儿分为4组,每组一张范例)--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漂亮的画,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是一幅粘贴画,画面是凸起的)--提问:”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来粘贴的?“(皱纹纸纸团、纸绳等)--教师向幼儿介绍皱纹纸的特性及皱纹纸粘贴画的特点。

2、出示课件,引导幼儿了解皱纹纸粘贴画中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1)请幼儿观看图片,说出画面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请幼儿观察并讨论:

--”画面中物体各部分是用什么颜色的什么材料进行粘贴的?“--”材料粘贴的时候有什么规律?“(综合采用纸团、纸绳进行粘贴画时,应利用这些富于色彩和纹理变化的材料特点,根据画面中点、线、面的呈现方式,巧妙利用材料进行设计。)

3、探究制作方法并学习制作皱纹纸粘贴画。

(1)幼儿人手一份底稿,根据草图,讨论:

--”画面上哪里用什么颜色的纸团粘贴?哪里用什么颜色的纸绳粘贴?怎样粘贴?“

(2)引导幼儿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制作过程。

(3)幼儿观看课件,学习制作方法。

4、幼儿粘贴,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幼儿注意纸团、纸绳与底纸的色彩搭配。

--粘贴顺序是先大后小,请幼儿注意纸团和纸绳排列的疏密、方向与画面的效果。

5、教师带幼儿评析作品,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

--”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引导幼儿从构图、色彩和粘贴技能方面来说一说)--“怎样搭配会更好,这张画和其他画有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学的?”6、作品展览。

7、活动延伸:请幼儿利用所学装饰一下自己的卧室。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由一个悬念紧紧吸引着幼儿,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很投入,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结束后,揭示谜底,幼儿通过比较、欣赏,通过老师的肯定,对自己树立了更大的自信,也积累了更多的泥塑经验。

在设置情境时,如果能结合时代特征,布置成有一定艺术品味的陶吧环境,更易激发幼儿的内在创造欲望。

篇11: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合理选择材料,乐意为瓶子装饰。

2、充分感受瓶子带来的乐趣,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操作,能大方的与同伴和老师交流。

3、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4、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装饰好的瓶子若干,幼儿人手一个瓶子,胶袋、图片、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一)参观瓶子展览区,激发幼儿的兴趣导语:出示装饰好的瓶子,小朋友们好!你们看看这个娃娃是用什么制作的?瓶子娃娃还为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朋友,我们一起到展览区去看看吧!

提问:你们看看这些瓶子漂亮吗?(引导幼儿说出:穿着漂亮的衣服、裙子、戴帽子等)

(二)组织幼儿讨论:

讨论内容:最喜欢什么瓶子,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打扮你的,请小朋友想想,你想把瓶子娃娃打扮成什么样子?

讨论方式:

1、集体交流。

2、个别交流。

(三)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装饰瓶子。

(四)活动结束

1、请幼儿把做完的作品,展示在展览台上。

2、教师组织幼儿参观,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并给自己的瓶子娃娃取名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1、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材料:各种废旧瓶子及手工制作必备的辅助材料和充分的活动时间,激发幼儿的兴趣;

2、在活动中,充分放手,让幼儿自由创作,探索设计瓶子,让幼儿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制作出不同的瓶子;

3、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不断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手段。

(二)相互渗透的原则

新《纲要》中指出:“在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中,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

在本次活动中就渗透了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内容。

如:让幼儿大胆动手,发展小肌肉的灵活性,渗透了健康领域的内容;让幼儿用语言交流,如有什么材料,你想用什么材料来装饰瓶子?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装饰制作不同的瓶子,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搜集各种瓶子等废旧材料,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这是科学方面的知识。

(三)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让幼儿观察讨论,突破重难点,再制作交流,一步步展开,让幼儿玩中学习,玩中发展。

篇12: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表现人物的简单动态。

2、体验大胆创作的愉悦。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借助录像、图片或到公园实地观察等形式,丰富有关雕像的知识。

2、画纸,油画棒,四肢、头部能活动的小纸人,录音机及相关音带。

3、画有各种雕像的范画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张出活动。

1、引出游戏情景:美丽的城市里有一群雕像,一到晚上,它们就快乐地在一起跳舞。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立即变成雕像,向城里的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

2、引导幼儿把自己想像成“城市雕像”,随音乐跳舞。当听到音乐中太阳升起的信号时,幼儿马上做出一个造型动作;当音乐再次响起时,幼儿继续跳舞。

二、观察造型动作。

1、音乐停止时,教师分别模仿几个有代表性的造型动作,请幼儿猜猜这个雕像在干什么。

2、出示范画,请幼儿用小纸人摆出范画上雕像的动作,并说说这些雕像放在城市的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3、请幼儿观察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活动,哪些部位不能活动,初步了解关节的活动与动态表现之间的关系。

三、设计城市雕像。

1、启发孩子当设计大师,为美丽的城市设计更多、更美的雕像。

2、在轻音乐背景下,幼儿边画雕像,边做相应造型或摆小纸人。

四、展示作品。

1、把幼儿设计的雕像布置在活动室中,供幼儿欣赏、模仿。

这是一幅十分典型的多视点构图的作品:各种朝向的房子、行道树、红绿灯、汽车,体现了小作者在平面上表现十字路口时矛盾的方位感。

2、让幼儿互相介绍各自设计的雕像,并商量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活动评析:

这个美术活动设计非常重视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考虑到中班孩子的认知特点,教师让孩子借助“活动人”摆放雕像的造型,降低了表现的难度,同时利用音乐游戏诱发孩子的表现兴趣,强化每位孩子对雕像的选择、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摆脱了图式化作图的方式。

教学反思:

这个美术活动设计非常重视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且考虑到中班孩子的认知特点,教师让孩子借助“活动人”摆放雕像的造型,降低了表现的难度,同时利用音乐游戏诱发孩子的表现兴趣,强化每位孩子对雕像的选择、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摆脱了图式化作图的方式。

篇13: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视觉特性,艺术

美术作品以其鲜明的色彩或者别具一格的构图特点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在初中美术课堂中, 教师往往也将这种视觉感受作为教学标准来向学生传达美术的思想, 而这种方式只是对美术作品的表面特点进行了了解, 而并未深入其思想和情感, 对于美术教学的目标来说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方式。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除了将表面的艺术传达给学生外, 更需要学生去关注艺术的实质和内涵。

一、欣赏美术, 体会情感

美术用特殊的画面传达了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情感, 学生在进行美术欣赏或者美术创作时, 不仅要对画面进行外观性认识, 更要深入画面本身, 去体会其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在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中有一课———“多变的颜色”, 教师可根据“颜色”这个主题来设置一个活跃的教学课堂。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彩色笔, 挑选其中两只自己觉得最喜欢和最讨厌的颜色分别画出自己喜欢和讨厌的物体。如有学生会用粉色的笔画出小猫, 用黑色的笔画出雨点…… 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例子向大家说明:原来粉色代表着自己喜欢的小猫, 而黑色代表着坏心情的雨点, 所以颜色不同, 人的心情也是不同的, 颜色是反应人内心情感的信号。通过教师的解释, 学生便能明白颜色和作者内心之间的联系。

又如“情感的记录”这一课,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内心所想, 有的学生会画出一桌丰盛的饭菜, 有的则会画出在雨天里行走的自己…… 不难看出, 前者想表达自己对食物的渴望, 也许他正处在饥饿的边缘;而后者一定是心情不佳, 也许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原因。通过这个例子, 教师能够让学生明白美术作品与人物情感之间的关系, 不管以后学生欣赏美术佳作还是自己创作美术时, 都会有意识地去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从画面中感悟艺术内涵

美术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 而人们沉浸在美丽的画面中时却很难揣摩作品的意境, 这是美术艺术的难点之处。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来说, 美术的视觉效应固然重要, 但还要回归到视觉幕后的作品本身中, 即美术的艺术内涵中。

例如, 在学习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古代书画”这课时, 由于中国的美术重在写意和情感抒发, 美术作品有一定的特殊性, 不像西方的写实画那么真切, 但其魅力和艺术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画包含着人物、山水、动物、工笔等类型的画, 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特征, 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时不妨借鉴课外的一些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比如《步辇图》, 这幅画是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作为背景的美术作品, 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来赢取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这幅作品不仅在人物眼神、动作上耗费心思, 更在场景布置上构造出一个恢弘的宫廷景象。教师对这幅作品进行说明解释时要突出其历史性意义, 而历史意义便是这篇作品的内涵之处。

又如, “在绘画中永生”这一课, 教师除了要对教材中的教学任务进行讲解外, 还需要抛开教材让学生感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以及相应的艺术内涵。正如“在绘画中永生”这个主题一样, 从美术中获得生命的意义, 从美术中获取生活的精神力量。比如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 《向日葵》, 用植物展现生命的律动和活力, 让读者体会到强烈的敬畏感, 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便是美术作品所带来的力量, 所蕴含的内涵, 也是初中美术课堂回归到视觉起点后应该了解的内容。

三、从美术中获取创造灵感

美术创作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蕴藏着独特的创造精神, 而这种创造精神是初中生必须体会和拥有的精神。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欣赏作品、讲解绘画技巧外, 更要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在学习和创造中感受艺术魅力。

例如, 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中的“苏州园林”一课, 苏州园林涵盖了建筑设计, 但对于初中生的创造性发展来说, 建筑设计中涉及到的美术创作显示了一定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苏州园林内各种建筑、走廊、石凳、门栏等的形态和布局特征,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抛开教材和理论的限制, 根据自己喜好设计出形形色色的物体,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 更是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篇14:高一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一、对话教学呼唤真情实感

“欣赏·评述”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情趣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而对话式教学基于它教学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然而许多时候教师在和学生对话过程中往往忽视、甚至刻意回避学生对美术作品和现象的真实感受,担心学生的真情实感妨碍他们对作品“权威”解读。如在《北京故宫》一课赏析《千里江山图》时,师生往往会围绕王希孟青绿山水设色的话题展开对话交流,然而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刻意地弱化、回避甚至否认一些学生对于这幅作品色彩的真实感受(阴冷的、不舒服、不明朗……),并不断地通过对话诱导“迫使”这些学生接收青绿色调像“藍宝石一样”光彩鲜亮(教材中对这幅画设色的形容)的虚假感受。也担心因此而达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担心由于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自己无法控制。因此只好重新拾回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学术威信”,利用“对话”教学大肆“忽悠”学生,以期达到理解“权威”的目标。首先,这种忽视甚至否定学生真情实感,并将教师认为“权威”的解读凌驾于学生思维之上的对话,已经严重违背了对话教学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是一个与学生具有平等人格地位和学术思想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应该是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探求新知的过程。其次,忽视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就不可能对作品产生真正的内心共鸣,没有共鸣,也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作品的美,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感悟作品的伟大艺术价值,长此以往,何谈审美情趣的形成,何谈欣赏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对话教学呼唤真情实感。

二、对话教学追求课堂实效

在对话教学越来越风靡的当下,尤其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艰难地摒弃了更省心省力的“一言堂”教学,花了很多功夫和精力设计师生对话交流的活动,使“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对美术“欣赏·评述”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研究不透,对美术学科性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对话教学的调控不力等种种原因,欣赏评述活动中的师生对话很容易堕入低效率,轻学科性的误区,对话成了“漫话”,美术课变成了历史课、“侃大山”课。如有教师在《盛唐气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请学生回顾历史课上学到的关于盛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导入,长时间的对话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对话的内容又游离于美术学科本位之外,对于本课教学而言实在意义寥寥,效率低下。

要提高课堂师生对话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根据特定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心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师生对话交流的活动,去伪存真。并在对话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科学引导、合理调控,只有这样对话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能量,促进“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过程的完美演绎,教学目标的理想达成,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对话教学把握顺势生成

长期以来,美术教师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对话教学中对预设和生成的运用往往有失偏颇。很多时候往往只注重对话预设,而缺乏对话的生成意识,这样的对话不是真正互动、民主平等的对话。没有生成的预设,对话其实是为对话而对话,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好的美好陷阱,等待着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往下跳。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长此以往,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自身教学机智的培养和生成,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使美术“欣赏·评述”课进入了一种误区,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将会越来越弱。

近年来,生成式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在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对话教学中,顺势生成已渐渐成为了大家的共同追求,对话教学由此也变得更为丰富和精彩。譬如《龙门石窟》赏析“天王、力士像”时,教师在课前围绕“天王、力士像”的形体、动作、神态等方面预设了一些对话的话题,以期让学生感受到“天王、力士像”的魁梧刚劲、威武雄壮、威仪万千的佛法守护者的形象特征。但是刚一开始就遇到了冷场,教师显得有些尴尬,正在此时,课堂中突然传来了两位学生的嬉笑声,他们正在窃窃私语,教师及时进行了善意的提醒和询问。原来他们在谈论“天王、力士像”与电影《神鬼传奇3》中的雕像很像。教师随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天王、力士像”狰狞威武、守卫佛法的生成式教学机会。顺势进行了适度、巧妙和有效的生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对话教学中,合理、精彩、贴近学生的预设和适度巧妙和有效的生成使对话更人性化、更活跃、更高效,这样的美术课堂才更富生命力。

四、对话教学提倡形式多样

一直以来,在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将师生之间的对话作为对话教学重要而唯一的形式。事实上,对话教学的形式远比我们所做的要丰富的多,如学生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对话;还有学生和美术作品之间、学生和艺术家之间的隐性的对话等。

对话式“欣赏·评述”教学活动十分重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美术作品的精彩与美妙。这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有两种思想。除了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作品、学生和艺术家之间的隐性对话也是对话式“欣赏·评述”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在这种隐性对话中,学生与历史和未来对话,与真、善、美对话,与大气磅礴的山水对话,与悲壮豪迈的英雄雕像对话。学生通过《格尔尼卡》与毕加索对话,通过《富春山居图》与黄公望对话。这种对话能真正激起学生对美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情感共鸣,也是学生在“欣赏·评述”课堂中真正将认知、理解和感受内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对话式教学凸显了教学过程的沟通与合作的本质,这是它与传统教学最显著区别。将对话式教学引入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并非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是为了促进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更真实有效,更生动活泼。

上一篇:德怀特在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成为真正的律师下一篇:压岁钱如何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