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

2024-04-10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精选18篇)

篇1:《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

我读完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合上书,看着窗外漆黑的世界,我感到了失落,为什么善良、好心的人们都落得如此下场?忠厚热情的汤姆叔叔,单纯可爱,犹如一个天使的娃娃。年轻英俊善良的圣·克莱尔先生,还有好心的谢尔比先生,为什么都无法逃脱恶劣的折磨?

整本书说了汤姆叔叔的悲惨命运。最初肯塔基州的谢尔比先生是他的主人,后来因为欠债,不得不把他卖给脾气暴躁的奴隶贩子哈里。不过,这时出现了像金丝雀般的伊娃,在货轮上命运安排他们相识并成为好朋友。纯洁的伊娃便让父亲圣·克莱尔先生买了他,理由新鲜而又天真:“我只是想让他快活。”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到了好人的头上,伊娃病死了,圣·克莱尔先生也因劝两个打架的人而被刺中了一刀,前两天,他还准备送汤姆叔叔回家呢,可一切竟发生得如此出人预料。可怜的人们!一个新的坏主人出现了——李格里。他不仅粗暴狠毒,而且憎恨善良,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步,多么可悲呀。对于忠实能干的汤姆叔叔,他出于邪恶对善良的本能因而讨厌他,后来汤姆叔叔由于为两个逃跑的奴隶保守秘密而被打得奄奄一息,这个魔鬼对于汤姆叔叔的诚心劝导竟只有片刻的宁静!当我读到这段情节时,被深深地刺痛了,等到乔治小主人赶到时,一切都太晚了。直到死,汤姆叔叔都那么替人着想,他不仅没责怪李格里,反而把生日升入天堂当成一种幸福,可怜!

篇2:《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

汤姆叔叔的新主人圣克莱尔也是位仁慈的人。他的那个像天使般的女儿伊万杰琳,和汤姆叔叔成了最亲密的伙伴。当他即将获得自由时,好心的圣克莱克却死了,汤姆叔叔又被送到了拍卖所,被性格暴躁的雷格买下了。他到了那里受尽了折磨,最后终于没等到乔治,就惨死在了鞭子下。

读过这本书后,我感到非常震惊,它让我了解了罪恶的奴隶制社会,不把黑人当人,而是把它们当成了可以买卖、交易的牛马。我非常同情汤姆叔叔的悲惨遭遇,以及和他一样受苦的奴隶们。

篇3:《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

一、弗洛伊德本能理论

心理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分析理论, 其中本能理论最为著名。弗洛伊德的论证结合了学术上的心理学考量和生物学思考。他发现人类行为处于不断重复过程中,这种重复是无可避免的。人这样的有机体,因本能固有保守型,也具有恢复原始无机物状态的倾向,即死亡。《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著作之一,阐述了他本能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本著作中,弗洛伊德修正了早期的本能学说,提出全新的“生本能和死本能二分法”,即人具有死本能和生本能。在之前的著作中,他清晰地阐述“生物机能的主要动力是死本能”。后期,弗洛伊德意识到人类生命具有双重本能 :生本能和死本能二重性。

二、汤姆之死

2.1为谢尔贝一家而死

汤姆跟一般的黑奴不一样,他诚实、稳重又能吃苦,“把我的(谢尔贝先生)整个庄园管理得井井有条”。正因如此, 谢尔贝夫妇和农场上其他的奴隶都很尊重汤姆。然而,谢尔贝先生深陷财政危机,需损失一些财产和家里的奴隶才能缓解危机,他不得已同意与黑奴贩海利交易,卖掉忠诚的汤姆和乖巧的小哈里。当伊莉莎偷听这一消息后,将噩耗告诉汤姆,不同于伊莉莎带着小哈里的逃亡,汤姆选择留下来给主人抵债。

当时南方种植园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地方,成千上万的奴隶因繁重的劳作而死亡。汤姆深知当被卖到南方,他将会与家人永远分开,他可能会跟大多数奴隶一样被折磨致死。但忠诚的基督信仰使他甘愿走上通往南方的“赴死” 之路,不辜负谢尔贝先生的信任,为主人度过危机。汤姆赴南方之行,昭示着不幸的开始和死亡的逼近,内在的死本能使“所有的有机物质加速自我毁灭”,体现出一次精神式死亡。

2.2为伊娃而死

在汤姆前往南方船上,好心的南方奴隶主圣克莱尔的女儿伊娃买了汤姆。圣克莱尔是一位心善的奴隶主,女儿伊娃是一位善良而虔诚的基督教徒。然而,不幸降临,天使般的伊娃和仁慈的圣克莱尔在给予汤姆自由前相继死去,汤姆再次面临被卖掉的命运。伊娃临死前,汤姆曾向上帝祷告,他愿意替伊娃死,让伊娃活下来。愿意替他人而死的行为恰恰体现出弗洛伊德的理论,“生物有机体的主导力量是死亡本能”。

2.3为基督教精神而死

“我们屈从于死亡的状况已经满足,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所有的悲欢离合之后,永久的生活仍然属于我们”。在格雷的仓库,非人的对待不断折磨着汤姆。当格雷逼问汤姆凯西和艾米琳藏身之处时,他谨遵基督精神,宁可被打死,也没透露她们的行踪。而等待汤姆的便是死亡。在格雷的鞭笞下,汤姆奄奄一息,但他深信基督的力量,不惧死亡。这一次,汤姆为了自己信仰的基督精神而死,他的死本能促使内在有机体加速自我毁灭。

对于汤姆而言,世俗的死亡并不可怕,他信仰基督,相信灵魂的重生和自我复活。他为自己信仰的基督精神而死, 并相信能在天堂中遇到天使伊娃。坚信上帝始终与他站在一起,不会放弃他。他用基督灵魂感化他人,宽恕格雷的打手, 在濒死之际用爱唤醒了他们的良知。汤姆死前出现一副神圣的画面,一抹明亮的、光荣的(极好的)的笑容划过汤姆的脸庞,他说道“噢!爱,欢乐,和平。”

三、结语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一场奴隶交易开场,以善良的汤姆之死结束。阅读作品时,读者留下了同情的眼泪,对奴隶制的愤怒、对奴隶的怜悯油然而生,拷问奴隶制带给了整个民族的灾难性后果。本文探究主人公汤姆的三次“死亡”, 汤姆身上体现出寻求回归到平静死亡状态的死本能的主导作用。汤姆为了谢尔贝一家而“死”、为伊娃求“死”以及为基督精神而死以其基督英雄主义暗示世人反对罪恶的奴隶制。这正是斯托夫人创作小说的目的,希望通过汤姆叔叔唤醒人们对奴隶的同情和对奴隶制度的批判。这本小说对当时的美国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美国的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的爆发。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汤姆认为死亡是通向永生的珍贵实际,死亡之际是表达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之时。汤姆面对和接受死亡时的勇气,展示出超越死亡的意义,成为反抗罪恶的奴隶制度的有力武器。汤姆相信死亡并不意味着完结, 而能体现出神助的动力,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知,虽然肉体舍离,但可以追求更大的精神升华。死亡是个体生命的终点, 也为新生命的到来提供了可能,人的本能就是循环往复归于平静死亡、重获新生。汤姆接受死亡,超越肉体的死亡,在基督信仰中延续着自己的精神生命。

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谨遵基督教博爱的教义,为保护其他奴隶,奉献自己的生命。汤姆面对和接受死亡的勇气,已然超越死亡意义,也成为反抗奴隶制的有力武器。

篇4:《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轶事

哈里特比彻斯托(1811-1896)出生在美国东北部,也就是北方的康涅狄格州,是家里十三个孩子中的第七个。父亲是公理会的一个著名牧师。母亲在她5岁时就去世了o哈里特先是进了一所女子学校,接受传统的“男性”教育。离开学校后,她在哈特福德和辛辛那提教书,积极参加当地的文学界和教育界的活动。1836年,哈里特比彻和卡尔文埃利斯斯托结婚。卡尔文是牧师兼神学院教授,还是一位有名的圣经学者。这是他丧妻后的第二次婚姻。他鼓励哈里特从事文学创作,因为哈里特1834年曾出版过《五月花,或清教徒后裔人物、场景》,富有文学才华。随后在1842年的短篇小说集《马克梅里登》之后,比彻斯托一生创作二十多部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她1851年的反对奴隶制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亲身感触奴隶制的罪恶之后的激情之作。

比彻斯托从21岁开始在辛辛那提教书起,一直在这里住了18年。此地与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她平日就接触过一些逃亡的黑奴,并从朋友那里听说过奴隶的悲惨的生活情况。她对他们的命运深表同情,其中一个叫乔赛亚亨森的黑奴的命运深深地刺激了她。

乔赛亚亨森(1789-1883)出生于马里兰州查尔斯县“烟草港”附近弗朗西斯纽曼的种植园,一生下来,他的身份便是奴隶。他小时被卖给了伊萨克赖利。长到青年时代后,由于体力强壮又富有智慧,赖利让他做种植场的监管。22岁那年,亨森和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女奴隶结婚。亨森对赖利表现出最高的忠诚。当1825年赖利经济陷入拮据、遭到起诉时,他帮助绝望中的赖利,按照他的要求,领着18名奴隶步行去到肯塔基州戴维斯县的种植园,把他们交给债主。作为回报,赖利委他以更大的责任,并允许他做一名卫理公会的传教士。但是当亨森想以他所积蓄的350美元和原来赖利许诺再加100元的字据向他赎回自由时,赖利在字据上的100后面加了一个0,将费用改成1000元,并计划把他卖到南方去。亨森担心全家骨肉分离,便带着妻子和孩子们于1830年夏逃亡。他们穿越俄亥俄州和纽约,在加拿大的安大略定居下来。在这里,亨森成为非洲裔加拿大人社区的领袖人物和一个传教士。他后又返回美国,帮助别的奴隶逃跑。亨森还在1842年创办起一座叫“美国英语学院”的非洲裔加拿大人的社团和工业学校,这两个机构已经成为逃亡奴隶的避难所。亨森曾多次去往英格兰,在那里为上流社会所接受。在他第一个妻子去世后,他与一位波士顿的孀妇结婚,最后于1883年在安大略省的德累斯顿去世。

亨森的自传《原来的奴隶、现是加拿大居民亲自叙述的乔赛亚亨森传》出版于1849年。读过亨森的自传之后,斯托夫人心灵受到极大的震荡。她给华盛顿特区反奴隶制刊物《民族时代》的编辑甘梅利尔贝利写信说,她计划写一部有关奴隶制问题的小说:“我觉得现在,连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都可以谈论自由和人权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词原是被禁止说的…我希望每个能写的女人都不要保持沉默。”

另外给予她启示的还有反奴隶制斗士西奥多韦尔德和他妻子安吉丽娜格里姆凯及安吉丽娜的姐姐萨拉共同撰写、1839年出版的《现今美国的奴隶制:一千份亲身经历的证词》。斯托夫人说,书中对穿越俄亥俄河、从蓄奴的肯塔基州逃亡出来奴隶的采访录,也是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些情节的依据。

与此同时,斯托夫人又一次次走访南方,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奴隶制度下的惨状。

不久,在斯托夫人正好40岁的那年,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国家时代》周刊上发表,从1851年6月5日那一期开始,一直连载到1852年4月1日的一期,作者为此支付了400美元。作品最初用的副标题是“不被当人看的人”(The Man That Was AThing),但很快就被改为“卑贱者的生活”(Life Among the Lowly)。

斯托夫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序言”中声称:“本书旨在激发人们对那些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非洲人的同情;揭露了他们在奴隶制下遭遇到的种种不平和痛苦……本书所描述的奴隶制的罪恶,远不及难以形容的全部真相的一半。”(王岩的译文)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作者描写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艾莉查和她丈夫乔治哈利斯等不甘让奴隶主决定自己命运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作品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行为表现和内心世界,赞扬了一部分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奴隶主。小说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黑奴难逃死亡的结局,而敢于反抗的黑奴终会得到新生。

小说立即获得读者的广泛欢迎。于是,波士顿的出版商约翰·P·朱厄特与作家联系,将连载的小说出版单行本。很快,《汤姆叔叔的小屋,或卑贱者的生活》由约翰P朱厄特公司在1852年3月20日分两卷出版,首印5000册,每卷都配有画家查尔斯哈梅特比林斯的扉页设计和全页插图各三幅。不到一年,此书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销量,在美国卖出了300000册。到12月,销量开始下滑时,朱厄特又推出仅售375美分的廉价本来促进销售。作品在英格兰也卖得很好:1852年的第一版销出200000册。几年里,该书甚至卖出1500000册,虽然多数都是盗版。法语译本1853年在康布雷和巴黎出版。到1857年,此书已经译成20种语言。

篇5:《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

在暑假里,我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个故事后,书中汤姆叔叔的行为使我十分感动。它主要写了汤姆叔叔是庄园主谢尔比家的一个黑奴,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深受庄园一家和其他奴隶喜爱。他帮忙两个女奴逃跑,遭到主人的一场惨无人道的鞭打,但换来了所有奴隶的自由。他也是一个黑奴,他能帮其他黑奴逃跑,自我却不跑,因为他明白只要他逃了,那么其他黑奴就会遭到鞭打,他宁愿自我被挨打,也不愿意其他黑奴受打,他的这种行为令我十分感动。

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个故事后,使我感到既愤怒又怜惜。我从汤姆叔叔身上看到了善良、能干、精明,还有伊娃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和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同时也看到了世界上的假、丑、恶。所以,我们更应当珍惜此刻来之不易、充满阳光的幸福日子,愿像汤姆叔叔那样的杯具不再重演。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篇6:《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出版的。这本书讲了美国的黑人奴隶受到奴隶主的压迫,为奴隶主干活,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让奴隶主卖来卖去,过着黑暗的生活。

书上讲了许多人物,汤姆是最主要的一个。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当他知道老爷要把他卖掉的时候,他却不逃走。最后汤姆则被卖给了奴隶贩子海利。又落到了残暴的庄园主雷格里的手中。期间雷格里要汤姆鞭打她们,被他拒绝,后凯茜和爱弥琳要逃走,他宁死也没有说出其二人下落,被活活打死。

他的忠厚和老实让我喜欢,他的正义感及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想想那个社会太可怕了,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在美丽的校园快乐地成长。

篇7:《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这是斯托夫人的成名之作,它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黑奴的不公平对待,文章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当时,有一个庄园主有许多黑奴,虽然他们的主人是一对善良的夫妻,但因为这个主人欠了别人一笔债,所以当债主找上门来时他只能同意把自己的俩个黑奴用来抵消所欠的债务。于是,主人把黑奴汤姆和一个黑奴孩子给他。不想,这句话被这个孩子的母亲听到了。于是,她和这个孩子准备逃跑,在逃跑过程中她抱着孩子竟然踩着已经融化的河流上的冰块跳过河流,连脚被冰扎破都不管了,还不停的跑。而汤姆叔叔是一个忠心维护主人利益的黑奴,最后被卖到一个庄园,在其中他遇到了圣克莱尔这个善良的主人,但又因为圣克莱尔主张自由,被雷格里杀害了,经过一次次事件,汤姆最后终于醒悟了,自由是自己争取来的,于是他就与雷格里作斗争,获得了自由,但在自己那温馨的小屋中去世了。

这些人真是残忍,连这么个小孩都不放过。有时还趁他们母亲熟睡时把她的孩子偷走卖给别人,还把那些黑奴卖到南方,让他们去死。而那个主人海比尔先生口口声声地说汤姆是他最忠诚的仆人,我会给他自由的,但最后汤姆还是被他卖掉了。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将一个小孩子让她离开母亲的怀抱,还不顾自己最忠诚的仆人的自由······

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实在是太昏庸了,难道黑奴不是人么?他们都是有感恩的心,但有些人因为钱,则去贩卖黑奴。如果我是这些黑奴的主人,我会让他们不再是主仆的差别,而是平等的身份,人与人之间平等而和平的对待。我想,既然都是人,为什么还要分主仆呢,难道那些卖黑奴的人不想一想,如果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被卖呢?自己是什么感受?难道他们只为了利益不为了人世间的情感着想吗?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人是海比尔的夫人和伊莉莎。海比尔夫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懂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他人。伊莉莎则是伟大的母爱,是母爱赐予她的力量,让她能够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取得了成功。

————七

篇8:《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叙事策略

一、叙述模式

叙述模式是用于创造叙述者形象的技巧和手段,这在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从结构主义理论来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叙叙述模式是二元对立的,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的根本,即是说研究者可以从作品中找出对立、联系关系的事物,而这些关系体现为相互对立,从而揭示出更为深层的意义。《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有很多对立的成分,这些对立有力的深化了作品主题的复义性、结构的复杂性等。这里主要从主题、背景、人物三个方面分析其二元结构的叙述模式。

1. 主题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叙事主题可以用二元对立来分析, 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个黑奴汤姆和乔治,他们同是黑奴,受人剥削,但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着不同的结局。汤姆被认为是一名坚忍的基督徒奴隶,他为人诚实,笃信上帝, 在忍受剥削带来的痛苦时还坚信着信仰。汤姆身上呈现出的基督教博爱的精神,他生性仁慈,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奴隶生活苦不堪言,还经常受到奴隶主的打骂,但他从不反抗, 即使被奴隶主们反复转卖,也没有想过要反抗。他信奉的是委曲求全、舍身成仁,深受其他奴隶的喜爱。乔治与汤姆完全相反,他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富有反抗精神。为了获得自由,他与家人一起反抗,成功逃到了北方自由区,一家人获得了团聚。乔治不但自己追求自由,还想解放其他的黑人奴隶,为此他到法国留学,要为非洲人建设一个国家,让非洲人享有自由,这是追求解放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对比非常鲜明,更加凸显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题,引发读者对汤姆的同情,对乔治的赞叹。

2. 背景

《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于1851年,是以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为背景的。当时美国北部已经废除了奴隶制,获得了解放,成为自由区,而南部还受着奴隶制的剥削。《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北方自由区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迅速,而南方还是黑暗的奴隶制社会,发展缓慢,这一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控诉了奴隶制的罪行,同时也使美国南方蓄奴的真相为世人所了解。这样安排叙述模式, 有力地烘托了作品主题。

3. 人物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体现了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如汤姆与乔治、汤姆与乔治和恶势力、 伊娃和玛丽的对立。乔治与汤姆两个主人公对比鲜明,汤姆善良、隐忍;乔治勇敢、机智。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是善的代表,与之相对应的是恶势力的代表,这些恶势力与两个主人公是对立的,雷格里、海利都是恶势力。雷格里是一个奴隶主,认为黑人奴隶连猪狗都不如,奉行的是铁拳政策。他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像对待动物一样对待他们,买下汤姆后, 把汤姆的一切据为己有;为了防止黑奴逃跑,他还养恶狗, 一旦发生黑奴逃跑事件,可以让它追踪。雷格里身上没有人性,黑奴要不停地干活,但对生病的黑奴置之不理。汤姆是一个坚定的基督教徒,雷格里让汤姆背叛自己的灵魂,汤姆毫不妥协,最后雷格里致汤姆于死地。海利铁石心肠,是一个黑奴贩子,他抢走了露西的儿子,导致露西死亡。他贩卖黑奴,为了获得好价格,强迫黑奴表现出高兴的样子,而没有考虑到黑奴当时的心情。与雷格里相比,海利不那么残忍,但他对奴隶制有着推动作用,是奴隶制链上非常重要的环节。伊娃和玛丽都信奉基督教,都是奴隶主,但行为却大相径庭。伊娃富有同情心,她喜欢帮助身边的人。在黑人奴隶眼中,她是一个可爱的小基督徒。她的遗愿是所有人都成为基督教徒并解决汤姆。玛丽是奴隶主夫人,还读《圣经》, 但她对黑奴的偏见很深,把他们看做是贫贱者。在她眼里, 黑奴如果拥有了自由,就会偷懒、堕落,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教导他们,而黑奴也喜欢她的教化。

《汤姆叔叔的小屋》采用二元对立的叙述模式,引导读者在鲜明的对立中探讨,从而丰富作品主题,深化作品北京、 彰显人物,从而更加凸显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

二、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叙述者选择什么角度对故事进行叙述的问题。一般来说,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从叙述人称来看,有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和人称转换叙述等。第三人称叙述是全知全能视角,叙述者无所不能, 无所不知,它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叙述者可以灵活的叙述, 能拓展时空,极富有弹性。

1. 故意装作不知的旁观者

如果单独采用全知视角,会让人觉得乏味,也会让人怀疑叙述的真实性。所以叙述者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有时候会故意装作不知来推进故事,斯托夫人巧妙地采用这种手法。《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对此叙述视角最为鲜明的体现, 是讲述乔治的出逃。乔治和伊莱扎同时逃离各自的庄园,但对他们出逃经历的叙述不同。叙述者一直跟踪伊莱扎的行踪,讲述了她逃离的全过程。

但乔治是否成功出逃,叙述者描述的很少,小说第三章他向伊莱扎讲述了自己的愤怒,并计划逃走,之后就失去了消息,他有没有成功逃走?是怎么逃走的?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悬念。直到第十一章叙述者才拉远了叙述距离,提到了一张悬赏捉拿黑奴的通告,到这里才知道乔治逃走了,但他是怎么逃走的?到了哪里?读者对此还是一无所知。正在这时,叙述者开始说道:“一辆轻便马车来到了旅店门口,马车看起来是上流社会的,赶车的是一个黑奴,车上坐着的是一位绅士模样的男子。”1旅店内的客人都细细打量着这位客人,他有着西班牙的黑皮肤,有着令人羡慕的轮廓,使他身上散发出不凡的气度。故事中怎么会突然出现这个陌生人, 与故事有着怎样的关系?读者摸不着头脑,全知视角当然知道他是谁,他故意装作不知,给小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 从外视角转化为内视角

全知视角可能会有损叙述的真实性,为此叙述者常灰转变人物有限视角。《汤姆叔叔的小屋》多次转换人物有限视角,从外视角转化为内视角,即叙述者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移入小说内部,这样就限制了读者得到的信息, 又能增加故事的可信性。海利带着汤姆南下,这时叙述者变为汤姆,通过汤姆讲述了密西西比河上奴隶交易的画面,特别是汤姆来到雷格里的庄园时,这里的一切都这么陌生。全知视角隐退,通过汤姆的有限人物视角,读者进入了一个阴暗冷酷、人情淡漠的世界,这与汤姆刚离开的庄园进行强烈对比,也隐含了汤姆命运的转折。

叙述者通过汤姆引出了凯西这一人物。汤姆发现一起干活的黑奴里来了一个新人,她是一个身材高挑的女人,穿着整洁的衣服。叙述者要介绍凯西,但从汤姆的视角来看,他不知道这个女人来自哪里?但他看得出这个女人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身上有着高贵的气质,周围的人对她有惧怕也有幸灾乐祸。汤姆对凯西充满了好奇,在汤姆受到雷格里的毒打后,凯西来照顾她,对话中凯西的身份慢慢被揭开, 展示出的是一位饱受摧残的女性。

3. 选择性的人物内心透视

全知视角能无所不知,但它对人物内心的透视可以有所选择,常集中的揭示一些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因为作品中人物众多时,不可能所有的人物都面面俱到,会选择一些重要人物进行内心透视。汤姆是小说的主人公,整个故事围绕着他展开,作者选择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内心透视时,自然地把汤姆作为重点,从而拉近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距离,引导读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对作品的理解。同时通过对汤姆的内心透视,也让白人感受到黑人与他们一样会思考,动感情,从而改变了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三、叙述声音

叙事声音是“叙述者与故事的传媒,也是显示叙述者与故事存在的标志。”2作品中叙述声音的强弱反映了作者对世界的介入程度,《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叙述声音振聋发聩,属于典型的作者型叙事声音,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 全知型叙述声音

斯托夫人采取了全知叙述,叙述者能知晓一切,它利用自己的叙述优势,揭示农奴制的罪恶,唤起读者的同情。如第十二章中,当叙述者讲述完船上女奴发现自己的孩子被奴隶贩子卖掉而自杀的古时候,不禁质问指责奴隶贩子的旁观者:“但是,先生,是谁造成了奴隶贩子?谁最应受到指责?”3这些反问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了小说中的旁观者,还指向了读者,揭示了白人虚伪的道德,使每一个公民都思考这个问题。

2. 布道式叙述声音

篇9: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赏析

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海报

斯托夫人全名为哈里耶特·比彻·斯托(1811—1896),19世纪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北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牧师家庭,她自幼受父亲加尔文教信仰的影响,笃信基督教,成年后受叔父自由主义思想熏陶,关注社会问题,喜欢读英国小说家司各特的小说,这对她以后的创作有明显影响。她在21岁时,随全家迁往南部的辛辛那提市,那里和蓄奴的社会仅有一河之隔,从而使得她对黑奴的悲惨生活有着更为真实的认识。

1836年她和神学教授卡尔文·斯托结婚,在家人的鼓励下,专业从事文学创作。之后,在访问活动及其周围人废奴思想影响下,坚定了她写一部以废奴思想为主旨的长篇小说。1852年,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使她一举成名。其它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老镇上的人们》(1869)、诗集《宗教诗选》(1867)、女权主义论文《我妻子和我》(1871)等。

一、《汤姆叔叔的小屋》情节结构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具有显著人道主义倾向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小说由两条线索交叉构成:主线是成为奴隶制牺牲品的汤姆叔叔的悲惨遭遇,副线是乔治·哈利斯和伊扎莱夫妇的自我解放经过。谢尔比投机生意上的失败,决定了他们两家不得不面临厄运的惩罚,信仰和抉择使两家人具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在厄运来临之前,忠诚的汤姆誓死效忠主人,不愿临阵退缩。

汤姆的选择与他那谦卑的基督信仰有着直接关系,尽管他与家人受苦受难,但他却并未因一己不幸而怨天尤人。他救小伊娃和那个生病的女奴是出于悲悯情怀,为了帮助他人摆脱痛苦的折磨,他宁愿牺牲自己以成全他人,这和基督甘心情愿走上十字架的拯救精神如出一辙。虽然没有得到好报,但他那博爱的情怀却令人钦佩。

在奴隶贩子海利的胁迫面前,伊扎莱母子俩选择了积极反抗,在他人的帮助下,他们幸运地逃出罪恶的黑手。同样是奴隶制牺牲品的伊扎莱的丈夫——乔治·哈利斯也是通过积极的反抗才最终和家人团聚,并一起逃到自由天地里去的。而与之相反的是,汤姆叔叔的命运就极具悲剧性。虽然在厄运来临之前,克洛大嫂劝过他一起逃离,可被他拒绝了。

二、《汤姆叔叔的小屋》艺术特色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摆脱了模式化的传统套路,好人一好到底,坏人就坏得透顶。同样是种植园主,既有残忍的雷格里,也有知恩图报的圣克莱尔;既有见利忘义的奴隶贩子海利,也有有情有义的年轻种植园主乔治·谢尔比。汤姆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他也有人性的缺点。之所以是悲剧性人物,是因为他的善良无辜遭到恶的肆意侮辱和折磨。他用自己的善良和无辜牺牲,向世人昭示着一种人性的缺陷和希望。见利忘义是人性缺陷的集中体现,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是拯救堕落灵魂的人性希望。

与其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控诉黑奴制的血泪之书,还不如说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虽然其内容是围绕农奴制来写的,但在众多复杂的人物形象身上寄予着矛盾的宗教思想。现实的矛盾和世人的痛苦使得斯托夫人的基督信仰受到考验,汤姆不单单是她笔下的罪恶奴隶制的体现而已,实际上更像是她的矛盾信仰的现实化身。美国著名长诗《海华沙之歌》的作者、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称《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独创性:

(一)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同样是对比手法,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对比具有夸张和象征的特点,浓墨重彩;在现实主义文学中,对比重在写实和描绘,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斯托夫人重在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的对比来突出人物个性。一正一邪,如奴隶主谢尔比和雷格里;一反抗一忍耐,奴隶乔治·哈利斯和汤姆;同床异梦的夫妻圣克莱尔和玛丽太太,丈夫通情达理、知恩图报,妻子冷漠残酷、见利忘义。

(二)多层次的小说结构

小说开头以谢尔比庄园破产引出汤姆被外卖和伊扎莱夫妇外逃,然后展开全书的故事情节。一主线一副线齐头并进,相互穿插其它次要情节和线索,然后引出后文。由伊扎莱、哈利斯夫妇各自外逃,然后全家会合,一起逃到加拿大。与此同时,汤姆被卖途中,意外和圣克莱尔一家相遇,经过一番辗转,他又被贩卖到雷格里种植园,之后又引出雷格里种植园的种种插曲。两条线索,两个故事,一悲一喜,相互交错,时而出人意料,时而令人感慨万千。

(三)冷峻的讽刺性语言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杰作,批判是有所指的讽刺,含蓄而又冷峻的语言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特有的语言特点。小说对利欲熏心的奴隶贩子海利和残忍的种植园主雷格里形象的刻画,不是像浪漫主义文学那样通过漫画式丑化和有意歪曲,而是通过他们自我吹嘘和得意忘形的口语来展现人物的自私性格。语言就是人物个性的体现,愤懑不平的是哈利斯,谦卑恭敬的是汤姆,敢做敢为的是伊扎莱,体贴入微的是小伊娃等。

篇10:《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最先谢尔比家的奴隶汤姆叔叔和哈里要被卖掉的消息传开了,哈里的母亲伊莱扎带着儿子逃跑了。汤姆叔叔默默地做了决定,与自己所爱的家人进行了痛苦的离别。

最后凯西和艾默林一逃跑,雷格里就狠狠地殴打汤姆叔叔。汤姆叔叔与已经成年的乔治重逢时止不住热泪盈眶,最后与世长辞。与汤姆叔叔离别后,乔治帮助所有奴隶恢复了自由。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汤姆叔叔和乔治了。因为汤姆叔叔很善良、诚实、忠诚......因为乔治不会虐待黑人,用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废除奴隶制。所以我很喜欢他们。

在这本书里我最不喜欢黑利和雷格里了。因为他们很不喜欢黑人,很喜欢虐待黑人。所以我不喜欢他们。

篇11:《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睢宁县实验小学四(1)班严子萌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通过主人公汤姆的描述,告诉了我们,那个时代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和不同类型的奴隶主,《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著名作家--比彻·斯托夫人写的,这本书给我们讲解了当时的黑奴的不久以前,欧洲殖民者将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形成了当时的“黑奴制”。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是:在谢尔贝家,黑奴--汤姆叔叔和小男孩哈里要被卖掉的消息在谢尔贝家传开了,听到了这个消息,哈里的母亲伊丽莎策划着,准备带着儿子逃跑。而汤姆叔叔听见了这个消息,默默地做了决定:为了主人不左右为难,汤姆准备与自己所爱的家人进行痛苦的离别。经过好多痛苦的经历,在这期间,有一次,他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主海利的奴隶。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女儿的命,孩子的父亲从海利手中将汤姆买过来,为主人家赶马车。不久主人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于是汤姆又被拍卖掉了。从此,汤姆落到了凶残的奴隶主莱格利手中。莱格利经常任意鞭打奴隶们。汤姆忍受着痛苦的折磨,最后为了帮助两个女奴逃跑,汤姆被打得皮开肉绽,但是他最后什么都没有说。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他之前的主人来买汤姆,但是汤姆最终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读后感《《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能干的汤姆叔叔

他是个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人。他还是个笃信宗教的人。而这个他,就指汤姆叔叔。我从汤姆叔叔身上看到了善良,还有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我一定要向他学习!他为了整个黑奴家族,而不惜一切代价,助所有奴隶恢复了自由。故事中的主人公它的品质也极其良好。汤姆,他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的人。汤姆是个极其善良的人,十分信奉上帝,希望上帝能感到他的诚恳。他虽不识很多字,但还是经常尽自己所能去读《圣经》。

善良的乔治

乔治不虐待黑人,用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废除奴隶制。所以我很喜欢他。乔治与汤姆叔叔离别后,乔治帮助所有奴隶恢复了自由。

拥有母爱的伊丽莎

她为了自己的孩子,带着孩子逃跑了;她为了孩子,甚至连命都不要了;她为了孩子,从危险的浮冰上跳到了对岸…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证明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

这本书中,汤姆的遭遇令人同情。在奴隶们纷纷逃跑的情况下,他自己没有逃跑。他从小就忠顺于主人,甘愿听从主人摆布。对主人百依百顺、逆来顺受。不过,汤姆也是个忠诚友善的人。并且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在17世纪时,各殖民地先后制定法律,确定了黑人的奴隶身分。我还看到了黑人是会干活的工具,是主人减轻劳累的机器!这些情景使我异常的气愤!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汤姆被卖往新奥尔良的途中是,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女儿--伊娃,为了感谢他,伊娃的父亲将汤姆买过来当马夫。但是好景不长,伊娃不久后就去了天堂,父亲根据女儿生前的愿望,决定解放黑奴,可还没来得及办法律手续,便被人杀死了。最终,汤姆落到了一个凶残的奴隶主的手中,最终汤姆为了救两个可怜的女仆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

篇12: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文/万毓

我在书架上偶然翻开一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汤姆叔叔的小屋》,虽然旧了点,可我一翻开看就爱不释手。

《汤姆叔叔的小屋》介绍了汤姆叔叔悲惨的一生。这部书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处处都充满了对奴隶制度罪恶的控诉,同时也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看完这本书有两个黑奴隶的形象使我记忆犹新。

第一个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卖掉的汤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和奴隶主的任何决定,汤姆叔叔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努力地生活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在一次次地转卖中期盼能遇到一个好心的主人。最后落到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

还有一个就是一次次努力越过障碍的丽莎。为了自己的儿子不被卖掉,超常地从河岸跳到很远的冰筏上,滑倒了,站起来再跳,鞋子掉了,袜子划破了,留下斑斑血迹在冰筏上,还继续往前走,最后用自己的勇敢让儿子得救。

书中,一切听从他人摆布的人死亡了,而勇敢反抗,挑战的人得到了新生,通过将这两个人的对比,不难发现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传说中,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但她对人类没有信心,她认为人类世界中充满了太多的丑恶,决心重创人类。但一个人改变了她的想法,那个人就是伏羲,他一直在为人类奋斗。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并不是神所能左右的。”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事例印证这个真理!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悄悄地离开了这人世,而又有多少人创造了奇迹。22岁的乐刘会,地震时不幸被埋在废墟中。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她心中怀着光明。有人时她就大声呼叫,无人时她就保存着体力。在艰苦的环境里,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活下去的信念。靠着这信念,她终于获救了。如若她放弃了活下去的信念,她就不可能获救。说到底,是她自己救了她自己。我多想告诉汤姆叔叔:是生,是死,掌握在自己手里。

看过这本书后,我非常后悔为什么以前书放在书柜上我一直都没看?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面对困境,我们不能逆来顺受,要勇于反抗敢于斗争,原因是因为逆来顺受的结果终究都是不变的,而反抗却有一丝扭转悲剧的希望。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篇13:《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

一《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酝酿而成的, 它的思想和主题与历史的主流一脉相承。《汤姆叔叔的小屋》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遭遇奴隶制度严重阻碍的关键时期, 因而具有重大的进步性质。小说针砭时弊, 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进步。

小说出版后, 在美国上下掀起轩然大波。南方奴隶主阶级反动文人污蔑它是编造杜撰的, 污蔑斯托夫人是在对南方生活进行恶意歪曲。1853年, 斯托夫人发表了《关于<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答辩》一书, 用法庭记录、新闻报道、私人信件、调查材料等雄辩的证明所写内容均有真凭实据, 予以强有力回击。正直人士、广大劳动阶级、左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都坚决拥护斯托夫人的正义立场, 大大推动了美国废奴运动的向前发展, 促使林肯最终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从而迈出了历史性关键的一步。《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一个国家处于政治变动的关键时期所起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二《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文学价值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具有很强艺术感染的小说。刚一出版, “立即引起轰动, 仅在英格兰就有40家不同的杂志在转载并得到法国的乔治·桑、德国的海因里·海因和俄国的屠格涅夫等作家的好评。”

作品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主人公汤姆悲惨的命运深刻地鞭笞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及奴隶主的残酷与凶暴。废奴主题贯穿整部小说, 这也是斯托夫人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她曾这样概括小说的主旨:“激发人们对那些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黑人的同情心, 揭露他们在奴隶制下遭遇到的种种不平和痛苦——这个制度极端残暴不仁。”通过此书, “发掘不平, 伸展正义, 抚慰贫困, 把卑贱、压迫和被遗忘的人们的际遇公诸于世。”其废奴主义思想清晰可见, 作品中的汤姆大叔是这一思想的载体, 斯托夫人通过他将废奴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

1. 胸怀正义是废奴运动的思想基础

奴隶制度最深刻的思想基础就是是非不分的邪恶观念, 它既包括奴隶主的残忍之心, 也包括奴隶们的奴性思想。因此, 不畏邪恶, 坚持正义才是铲除奴隶制之根本。汤姆叔叔明辨是非、胸怀正义的品质正是作品所追求和倡导的。他温和的外表下, 掩护着一颗善良而坚强的心, 因此, 他令人敬佩。汤姆叔叔绝不是奴性的代名词。勒格里高价买回汤姆, 本意是让他做监工, 但他感到汤姆不够“狠毒”。这种“狠毒”实际上就是丧尽天良、卑躬屈膝, 汤姆的拒绝也意味着他拒绝“奴性”训练。作品中自然流淌出这样一种情感:黑奴们只有根除奴性, 守住心灵, 胸怀正义, 才能真正成为废奴运动的主体力量。只有不出卖灵魂, 坚持做人的尊严才有机会赢得胜利, 这种精神力量不可或缺。

2. 抗争才是废奴运动的必由之路

汤姆叔叔具有多重性格, 他有正义、有骨气、有抗争的潜力, 但却没有付诸实际。由于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 他把希望寄托于上帝, 一味显得消极被动。这种“仁慈”本质上就是一种妥协, 忍耐在此并不可取。相比而言, 乔治·哈里斯更让人震动, 他完全是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暴力反抗其实并没有错, 斯托夫人对他投入的是赞许的情感。对乔治“得不到自由, 宁愿死”的态度充满了同情和期待。当奴隶贩子追捕乔治时, 他毫不犹豫地开枪, 正是这一枪, 让他赢得了自由和解放。因此, 抗争才能赢得胜利。

3. 基督教义与奴隶制度根本对立, 废奴运动具有合法性和正义性

在评论界, 不少人质疑斯托夫人在作品中过于浓厚的宗教色彩的描写和汤姆叔叔过多基督教徒色调的刻画,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抵消了对奴隶制的揭露和批判。这从一般意义上讲不无道理。但细细品味全书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就会体会到, 这实际上是作者围绕废奴写作主题, 表达基督教义与奴隶制不相包容的观点, 从中也蕴含着废奴运动具有合法性、正义性的看法和斗争策略的需要。

《汤姆叔叔的小屋》真实、生动地揭露了美国奴隶制度的种种罪恶和美国黑人的不幸遭遇, 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制度的野蛮性和反动性, 暗示它的灭亡是必然的趋势。这部文学作品影响力巨大, 它通过成功的人物塑造和场景描绘, 展示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在美国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其声誉享誉全球, 当之无愧。它是美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定要闪现出夺目的光辉, 这是历史的骄傲, 更是美国文坛的光荣!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废奴文学的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8111896年) 是美国著名的作家, 被林肯总统称为“引起了一场战争的小妇人”。斯托夫人用她的笔和纸记录了黑人奴隶饱受折磨的情形, 《汤姆叔叔的小屋》无声却有力地反抗着这个摧残人性的制度, 成功地唤醒了奴隶, 也震撼了社会, 并随后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索。

关键词:废奴文学,《汤姆叔叔的小屋》,文学价值,历史地位,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程巍.《汤姆叔叔的小屋》与南北方问题[J].外国文学, 2004 (1) :72~84

[2]宫玉波、梁亚平.殉难、复仇、融合——试评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 2003 (5) :158~176

[3]Kathryn van Spanckeren.American Literature[M].1994Christopber Little

篇14:《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

【关键词】汤姆叔叔 悲剧 宗教信仰

一、汤姆叔叔对上帝的坚定信仰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夫人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反奴隶制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汤姆叔叔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内心善良、乐于助人,深深地得到主人和黑人同伴的信任,是主人的得力助手,和妻子和孩子们在谢尔比先生的农场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因为主人的负债,他不得不被出售,从此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汤姆叔叔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这种信仰是他悲剧的一个致命原因。虽然他曾动摇这种信仰,有这样的疑惑:“侍奉上帝是无用的”,“上帝已经忘了他”。但最后,他克服了这种困惑。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充其一生都想要把他周围的人皈依基督教。谢尔比庄园自己的小屋内,汤姆是奴隶中间信仰上帝的引领者,他们经常一起祈祷。我们这个可怜的伙计唯一拥有的和读过的书是圣经。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带上它。当有什么事情发生时,不管好与坏,他都坚信这是上帝的意图来安排这样的事情。当克莱尔沉浸在失去爱女的悲伤中时,汤姆试图让他相信上帝,让这个信念缓解他的痛苦。“信仰、信仰,亲爱的主人,相信上帝!”“在灵魂中感知他,主人!现在就感知他。”这是从灵魂交给上帝的基督徒的内心发出的声音。“我想放下我的生活,看到主人成为基督徒。”正是这种忠诚使圣·克莱尔这个无神论者在他临死的时候改变主意。“祈祷!”是圣·克莱尔先生对汤姆说的最后一个字。

对于那些对他不好的人,汤姆可以很容易地原谅他们。他有一颗能忍受残忍的基督徒的心:

爱你的邻居如你自己!

甚至你的敌人!

用好意战胜邪恶!(惠普尔,1986:61)

莱格利种植园的两个黑人监工经常殴打、欺凌汤姆,但当他要死时汤姆还是原谅了他们。甚至对残酷的莱格利,汤姆也愿意原谅他,试图说服他不要在自己的灵魂中添加更多的罪恶。汤姆因为莱格利的暴力遭受了很多的痛苦。但当凯茜想杀死莱格利,他尽力阻止她,因为上帝不允许杀人罪。凯茜,经历了她生命中如此多的痛苦,失去了希望和对上帝的信仰,是汤姆带她重回基督教的怀抱。

二、宗教观使他放弃争取自由的机会

贯穿一生,汤姆用虔诚的基督教的观点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于汤姆,一共有四次机会可以获得自由。第一次机会是在谢尔比的种植园。他可以与艾丽莎一起走。但他所想到的只是他的诚实。“主人总是随时都会找到我,他总是会找到。我绝不会打破这种信任。”因为不想辜负主人的信任,不想做任何违背主人意愿的事情,汤姆叔叔选择逆来顺受,而不是为了自由而奋起抵抗。第二次机会出现在伊娃死后,克莱尔先生开始为汤姆准备释放黑奴的法律文件。抱着一颗基督徒的心,汤姆想留在圣·克莱尔身边直到他成为一个基督徒。他抑制住自己想要自由,想要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欲望,想要通过使克莱尔皈依基督教来减轻其痛苦。在斯托夫人尝试着把汤姆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基督徒的同时,她也剥夺他很多人性方面的不完美。她将他塑造为一个圣人而不是人。甚至无神论者圣·克莱尔先生都认为汤姆是“道德上的奇迹”。他不仅劝诫他的黑人同伴们不要憎恨贩奴者,而且在自己被主人卖了后还能“保佑小主人”。第三和第四次机会是来自于凯茜。最初,凯茜让汤姆和她一起杀死莱格利。汤姆拒绝了她,甚至强烈劝说凯茜不要犯罪。因为上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莱格利死了,种植园的所有奴隶都会得到自由。但汤姆的宗教信仰不允许他去谋杀他人。当凯茜制定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可以逃离莱格利时,汤姆又一次拒绝了和她一起走。--“不,该走的时候我会走;但上帝让我在这群可怜的人中间,我会一直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一起承受炼狱,直到生命终了。”

他用基督教的仁慈精神坚持帮助莱格利种植园中那些弱小者,拒绝打他的黑人同胞,这种事是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的。汤姆叔叔在宗教观念上从来不屈从于他人。上帝不允许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做。他的所有行为极大地刺激了莱格利,汤姆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使莱格利感到害怕。莱格利从心底里不喜歡汤姆。汤姆永远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获得东西,但当莱格利攻击他的宗教时,汤姆违抗了他:

“莱格利主人,因为你买了我,我会成为您真正的和忠实的仆人。我要把我所有的工作都给你,我所有的时间,我所有的力量,但我的灵魂我不会给任何尘世的人,它已经给了上帝”。

当汤姆拒绝告诉莱格利凯茜和艾茉琳在哪里的时候,莱格利的愤怒完全爆发了。汤姆被殴打致死。汤姆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耶稣的门徒,一生都致力于他人的人,甚至在心中没有自我。为什么灾难降临在他身上。主啊,难道你没有听到夹杂着你的信徒血的呼声和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的指责吗?

三、以宗教为线索的人物分类

斯托夫人用这样的结局来结束一切:汤姆快乐地生活在天堂,与上帝同在。虽然这减少了人们对汤姆叔叔死亡的悲伤,但斯托夫人的宗教说教大大削弱和中和了对奴隶制的暴露与批判。斯托夫人在小说中的宗教观,使这部小说会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美国著名的诗人兰斯·顿休斯(1902-1967)曾讽刺她作品中的说教倾向。宗教在西方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将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类一个新的标准。在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必须考虑宗教元素。乔治·哈里斯属于第一类。他最初不相信上帝,但在他成功逃跑后在妻子的帮助下皈依了基督教。第二类包括凯茜,在经历巨大的困难后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但是在汤姆的帮助下,她还是重归了上帝的怀抱。汤姆和伊娃·圣·克莱尔是第三类的代表。他们坚定地信仰上帝,并像来自天堂的天使一样帮助苦难的人们。一些评论家认为伊娃的死亡并没有给奴隶制或任何人带来任何改变,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但伊娃确实改变了拓普希。虽然对我们来说似乎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我们仍然认为大爱对那些遭受痛苦的人是大大有助的。斯托夫人尽力将汤姆塑造为圣人,并使他成为一个殉道者。我们不禁质疑:真正的宗教能拯救那些在地狱中的奴隶吗?或者说,这场胜利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的胜利吗?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宗教是大多数西方人民的精神支柱。即使是奴隶贩子也想在圣经中找到奴隶交易正确性的证明来反驳奴隶制的废除是对上帝的亵渎。对汤姆叔叔来说,死是英雄主义的最高形式。死亡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的象征,这是斯托夫人的宗教观在汤姆叔叔这个人物身上的体现。

很多奴隶,像哈里斯、凯茜和艾茉琳,从奴隶制的罪恶之手中逃脱了出来,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反叛精神。让我们看看乔治·哈里斯是怎么认为他的主人的:

“我的主人!谁让他成为我的主人?这就是我的想法—他对我有什么权利?我是一个和他一样的男人。我是一个比他好太多的人。我比他知道更多的东西;我是一个比他更好的经理;我可以读得比他更好;我可以写一手更好的字,——我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学的,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他,我才能学会;现在他有什么权利奴役我?”

这种精神使他们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面对主人的迫害,乔治·哈里斯选择战斗。他确信他应该有一个男人的尊严—“看我,现在。我不是坐在你面前吗?哪个方面不是和你一样是一个男人吗?看看我的脸,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身体”,“我难道不是一个男人,我不是和其他任何人一样的吗?”他宁愿为自由而付出生命。在他准备逃离时,他对他的妻子说:“我不会被抓,伊莉莎;我宁愿死!我将自由,否则我就选择死!”但汤姆没有这种决心。汤姆叔叔站在激进的、愤怒的乔治的对立面。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愿意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乔治的信念使他通向自由的道路,而汤姆的信念导致他死亡。当然,如果没有汤姆和他的忍耐力,就没有这样一个吸引了数千人的关注的有意义的小说。但无可否认,汤姆的宗教观是其悲剧的内在原因。

参考文献:

[1]邱爱萍.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两位女性形象[J].福建外语, 2000(1).

[2]张祖武.酿成一场战争的小说[J].安徽大学学报,1998(2).

[3]Stowe,Harriet Beecher.Uncle Tom’s Cabin[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篇15:《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后,我心潮起伏,这是一部具有鲜民主义倾象的作品,激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它记载了忠厚、善良的汤姆被主任卖来卖去,采取不抵抗主义,最终被害身亡和勇敢不屈的乔治与妻子伊丽沙不堪被命运辱没与白人作斗争,逃到加拿大,获得自由的路程。

书中的人有的可恶,有的善良。我恨奴贩子海利,因为他没把黑人当人看,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件物品玩弄过就把他卖掉;恨谢尔贝,因为他为了还债,把善良的汤姆卖掉,他是答应过汤姆给汤姆自由的;恨黑奴制,因为他夺去了黑人自由,让他们有了一种奴性。我敬伊丽沙,因为她得知谢尔贝要把自己的孩子哈利卖掉时,不顾性命,拼死保护哈利,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敬乔治,因为他勇敢不屈,和白人作斗争,最终逃到加拿大,获得了自由;敬爱米丽,因为谢尔贝要卖哈利时,她宁可卖自己的孩子,也不愿卖可怜的哈利。我同情谢尔贝,因为他不卖汤姆就会倾家荡产,是迫不得已才卖汤姆的;同情克萝婶婶,因为汤姆被卖走后,她日夜都在思念他,还经常烙汤姆最爱吃的饼子,但她最终没能等到汤姆;同情汤姆,因为他不抵抗被主人卖来卖去,默默地忍耐着内心的痛苦。当汤姆得知主人要把他卖到南方时,他不但没有逃跑,反而为了帮助主人还债留了下来。汤姆,你真傻呀,你明知道卖到南方只有死路一条,你也得为了克萝婶婶和自己的孩子们留下来呀!当汤姆被赛门打伤后,不但没怪罪他,反而说:“他是个可怜虫!其实他并没有伤害我,只是为我打开了天国的大门罢了。”天哪,都出人命了,赛门还不够罪恶吗?汤姆,你不能太善良啊,你们要站起来,和白人做斗争,你们能获胜的!

黑奴制是世界上最恶毒的,是凶残的。在白人眼里,黑奴是一件玩意儿,玩得好玩就留下来,玩得不好玩就把他们卖掉,换取钱财。黑人们的自由和自尊都给你们毁了。如果我有权利的话,我会判你们终生坐牢,尝尝苦头!

篇16:《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汤姆叔叔的小屋》主要讲的是汤姆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能干 聪明的黑奴。他帮助了很多人,但在经过多次转卖之后,死在了一个农场主的皮鞭下,后来被他初始的主人的儿子买了回去。

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后,我深深地了解了什么叫残忍,什么叫可怜。农场主们就是残忍制造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他们就是恶毒,根本不知道黑奴有多累,多痛苦,只知道吃喝玩乐!黑奴就不同了,他们都是好人,善良的人,正直的人,全都是可怜的受害者。

篇17: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对话:

妈妈:“当你看到这对母子时有何感想?”

我:“我看到这时第一反应是可怜他们,我想会有好心人买下他们母子的,可是事实又是残忍的,买主只买她那身体健康的儿子,她老了人们都不要她了,看到这里,我十分生气。”

妈妈:“你觉得伊利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去做?”

篇18:《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优秀读后感

一、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汤姆和伊娃是作品中的两位主要人物, 他们是明显被作为类似耶稣形象来描绘的。

(一) 汤姆叔叔

1. 汤姆与耶稣的类似之处

(1) 汤姆的经历与耶稣相似

谢尔比先生是汤姆的第一位主人。谢尔比因为经济拮据, 将汤姆卖给了奴隶贩子黑利。而耶稣的门徒犹大也是因为对金钱的贪婪而出卖了耶稣。汤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曾像耶稣一样挣扎过:“…that God had forgotten me…”[1] (上帝我忘记我了) 。但最终, 汤姆与耶稣一样坚持了信仰。汤姆说:“谁—谁—谁能阻止基督对我们的爱呢?”[2]“…what a thing is to be a Christian!”[3] (做一个基督徒多好啊)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看守他的人最终相信耶稣是弥赛亚;这与鞭打汤姆, 而最终被汤姆的宗教精感化的山宝和昆宝 (Sambo and Qimbo) 很相似。耶稣与汤姆都是纯洁的, 都死于帮助人, 都宽恕了那些迫害他的人;都坚持着他们的信仰。这也正如书中第四十章的题目“殉道者” (The Martyr) 所揭示的:汤姆像殉道者一样死去。

(2) 汤姆具有类似耶稣的品质

汤姆心中坚持博爱。他爱黑人同胞。面对酗酒的黑奴普鲁 (Prue) , 汤姆帮她拎篮子, 并给她福音。这正如耶稣看见罪人, 依然可怜他们, 帮助他们, 治愈他们, 并告诉他们’好消息’一样。汤姆也爱白人。在书中第十八章, 汤姆见到圣·克莱尔先生醉酒伤身时, 郑重的引述圣经以恳求他爱惜自己。再如, 汤姆临终前握着乔治少爷的手说:替我问候老爷、亲爱善良的太太和家里的每一个人!你不知道, 我爱他们每一个人, 我爱世界上所有人!我心里只有爱啊![4]在这里, 汤姆的博爱, 完全展现出来。

汤姆是个宽容的人。汤姆如耶稣那样——宽恕那些迫害他的人。汤姆宽恕了他那凶残的第三任主人雷格 (Legree) , 以及雷格手下的两个凶残鞭打他的监工, 汤姆说:“I forgive ye, with all my heart!”[5] (我诚心诚意的宽恕你们) 。

汤姆是个忠诚的人。汤姆对上帝是忠诚的。当雷格百般折磨让汤姆忘记上帝而只把自己当作主人时, 汤姆坚持自己的灵魂是上帝的, 而不属于雷格[6]。汤姆对人也是忠诚的。汤姆的前两位主人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交给汤姆去管理。汤姆有机会携财而逃或从中牟利, 但他从未这样做。因为他认为:“Ah, master trusted me, and I couldn’t!”[6] (哎, 东家信任我, 我可不能干这种事。)

汤姆是个顺从的人, 但不是对所有人所有事都顺从。在雷格要求汤姆鞭打柔弱的女奴时, 汤姆拒绝了, 哪怕被鞭打逼迫。汤姆说:“I’m willin’to work, night and day, and work while there’s life and breath in mee;but this yer thing I can’t feel right to do;and mas’r, I never shall do it, never!”[7] (我愿意一天到晚干活, 干到老, 干到死。可是这种事我觉得不对, 所以, 老爷, 我是绝对不干的。绝对不干。)

2. 斯托夫人刻画的汤姆

书中, 汤姆是一个近乎完美, 几乎没有人性弱点的人。事实上, 小说中汤姆展现的最核心的东西是宗教信仰、信仰的力量。无论汤姆身处何处, 他都在尽最大的努力传播信仰中的爱与意志, 以帮助释放被奴役的痛苦, 并提高得救的盼望之心。对于汤姆本人而言, 这种宗教价值观成为一个无私的、被动的汤姆的一部分, 但也转化成对他人追求自由的热情鼓舞。汤姆没有主动为自己争取过自由, 但他曾经帮助伊莉莎逃跑, 也帮助过从格雷种植园逃跑的凯西和艾米丽。书中第三十三章, 汤姆因为坚持信仰而被殴打, 但却没被打败, 更没有简单的逃走。汤姆的死亡更加反衬出雷格基本道德的缺失和个人的卑微, 并为乔治·谢尔比决定释放所有奴隶提供了背后的动力。

斯托夫人坚信, 汤姆的死, 将比任何逃跑的行为都伟大。她试图通过对汤姆叔叔的刻画, 来表达基督教的博爱主义精神。如果所有的白人奴隶主, 都有像汤姆那样的基督徒的博爱, 奴隶制将不复存在。

(二) 小伊娃

1. 小伊娃与耶稣的关联之处

伊凡吉琳·圣·克莱尔, 又称“小伊娃”。圣·克莱尔先生唯一的女儿。她是一个绝对完美的孩子, 一个具有完美道德的基督徒。书中小伊娃的姑姑奥菲莉亚也曾说小伊娃酷似耶稣。因为, 在外观上, 她是美丽的, 像一个凡间的天使。在精神上, 她是充满爱的。就连她让自己的父亲克莱尔先生买汤姆的时候, 她的目的也是想让汤姆快乐 (‘to make him happy’[9]) 。

小伊娃所知道和所做的一切都是去爱她身边的所有人。对于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就是救世主耶稣。她与父亲种植园中的所有奴隶分享福音。伊娃的举动拯救了许多迷失的灵魂, 给了他们希望。甚至也让她的父亲克莱尔先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 重估自己人生的价值。小伊娃去世前, 给她家中的所有仆人每人一绺自己金色的头发, 希望他们都能是基督徒, 希望能使他们上天堂。她的死让圣克莱尔先生在去世时与上帝得以沟通, 她的死让他的姑姑奥菲利亚小姐认识到自己不该有的种族偏见。

2. 斯托夫人刻画小伊娃的目的所在

事实上, 无论是伊娃还是汤姆, 都是作者笔下严格遵照圣经行事的真正的或完美的基督徒。娇嫩的伊娃早亡, 她不属于这个世界。斯托夫人通过天使般的孩子的眼睛, 揭露出了奴隶制度的罪恶。伊娃要求她的父亲在她去世后解放奴隶。这正是斯托夫人在书中发出的号召, 孩子尚且如此, 她希望更多人能像伊娃这样做, 甚至做得更多。

二、书中主要人物具有深深宗教烙印的缘由

(一) 斯托夫人自身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

1. 经历

斯托夫人全名哈丽叶特·比彻·斯托 (Harriet Beecher Stowe) 。婚前名:哈丽叶特·伊丽莎白·比彻, 1811年7月14日生于康涅狄格州的里奇弗尔德。她父亲雷曼·比彻 (1775-1863) , 是个在本地很有影响的牧师。1820年, 对于是否承认密苏里是自由州, 雷曼以反奴隶制的讲道予以回应。雷曼精力充沛的布道、宗教的力量和责任感都强烈地影响了他的孩子。哈丽叶特是大多都成为革新者的兄弟姐妹中的一员。1836年, 哈丽叶特嫁给了卡尔文·斯托, 一位圣经学者。由此看来, 斯托夫人的成长与生活一直浸沐在基督教的氛围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从她的心里流向笔尖。

2. 特殊的时代:

1850年, 美国议会通过了“逃亡奴隶法”, 这使得给予逃亡奴隶援助或协助的行为被认定为非法。斯托夫人想做些事情以反对奴隶制。然而, 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她保持非暴力抵抗的观点。书中她称赞奴隶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胜利, 这一点在她最精心描绘的主人公汤姆身上可以看到。此外, 斯托夫人对废弃奴隶制的主要希望寄托在白人身上。她想让南方的奴隶主因为基督的博爱自愿还给奴隶自由, 就像书中的乔治.谢尔比一样。她还希望北方人, 尤其是在北方教堂中的人承担未来被释放而获自由的黑人的教育。这一点清楚地显示在结语中:

‘…receive them to the educating advantages of Christian republicansociety and schools…’[10] (接纳他们, 让他们接受基督教共和主义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的益处。)

于是, 她没有赞美暴力的方式解放奴隶, 她的原意也并不想引发南方和北方之间的战争, 而她给她的读者以及她自己的解决方案是——基督教的博爱和教会的影响。

(二) 奴隶制度与基督教的价值观水火不容

奴隶制制度与基督教的道德准则相违背。斯托坚持认为, 没有基督徒能够宽容奴役的。小说中说道:“the more religious a character is, the more he or she objects to slavery”[11] (一个人越是信仰虔诚, 越会反对奴隶制。) 斯托不断强调基督教的博爱对消除压迫的重要性。斯托坚持, 如果所有的人都是把“博爱”付诸实践, 那就不可能存在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的情况。这样, 不仅基督教和奴隶制不相容, 而且教会实际上可以用以对抗奴隶制。

(三) 基督教所诠释的博爱触及人类心灵

书中小伊娃说“爱每一个人, 他们也会爱你”。斯托夫人使用大量的文字来描述人们对耶稣的信仰, 但它不是简单地唱赞歌。因为小说中很多人最终都没有被上帝拯救, 包括书中的英雄——汤姆。最让我们感动的是, 当汤姆坚持不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走向死亡时, 身上爆发出的强大能量。书中所有人物对高尚道德的坚持超越了对上帝的信仰本身, 他们坚持着人类内心最基本的善良。

结语

综上, 笔者认为, 宗教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影响颇深。它不仅影响了斯托夫人写作此书的意图与方式, 并决定了斯托夫人对待奴隶制度的最终态度。这部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小说, 宣扬着人类博爱及对所有悲苦、不公的怜悯与抗争, 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影响深远。

摘要:之前, 对于《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分析研究, 主要集中在反奴隶精神及女权主义思想方面。有少量从宗教方面分析该小说的作品, 但大都仅是再现书中的宗教成分。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展现本小说受到的宗教影响。同时, 探讨斯托夫人塑造这类人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以揭示基督教的博爱主义为何深入人心。

关键词:汤姆叔叔的小屋,宗教影响,博爱主义

参考文献

[1] (美) 斯陀 (HarrietB.S.) 著;吴芳注释.汤姆叔叔的小屋[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5.1

[2] (美) 斯陀夫人 (Stowe H.B.) 著;黄继忠译.汤姆大伯的小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7

上一篇:轻声慢步静我校园的画下一篇:易中天品三国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