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

2024-04-28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通用6篇)

篇1: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定

(湘发〔2008〕5号)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新关切新期待,省委、省政府决定,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民众。

一、进一步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目标任务

1.基本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富民强省进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全民共享要求,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尽力多办民生实事,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2.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普遍性民生问题,大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奋斗目标。

二、认真解决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

3.妥善安排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摸清底子,制定救助方案。明确责任,安排组织好资金和口粮。省政府统一部署,市州政府加强协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提供救济资金,以乡镇为单位储备、发放救济口粮。重点安排好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倒房户、残疾人等特困对象和重灾地区、边远高寒山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4.帮助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住房难问题。优先资助移民无房户和因灾造成无自救能力的全倒户、农村低保户、特困户、五保户及重点优抚对象中的无房或严重危房户新建、改造住房。适当减免灾民建房行政事业性收费,免费为灾民提供经济实用、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加快农村敬老院损毁房屋修复、重建。组织实施“农村安居工程”,五年内帮助10万困难户建好住房。

5.落实城市困难群体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城市特困群体救助,特别是切实保障城市灾民、孤老孤儿、残疾人、智障人、重症病人、特困户基本生活。关注并做好城市流浪未成年人和危重病人、精神病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定期对救助管理规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6.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强化“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组织好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做好产运销衔接,完善稳定主要食品供应应急预案,确保主要食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服务项目价格的监管,完善垄断行业价格监管机制。认真实施对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凡是原材料、商品进价没有提高的,出厂价格、销售价格一律不得提高;经审查确属原材料成本上升的,生产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单位提高额度不得高于单位原材料成本增加额度,批发、零售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提高额度不得超过进货价格的提高额度。严格控制提价措施出台,确有必要出台的提价措施也要控制在群众可承受范围之内。认真落实城乡低保户价格优惠政策,对城乡低保户给予价格补贴。根据物价上涨水平,提高对低收入群体和大中专学生的临时生活补贴。

7.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对流行性感冒、霍乱、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强化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的监测控制,落实疫情监测报告制度,严防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农村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政策措施。切实搞好重大疫病防治知识宣传,认真落实免费防治措施。

8.确保饮水、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城市水源综合治理,建立城市备用水源,预防和控制突发水污染事件。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严重污染水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优先解决血吸虫病疫区、水库移民区和农村学校的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和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全面推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构建和分类监管制度,强化源头治理,消除安全隐患。加大打假力度,坚决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行为。继续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管网络建设和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抓好省级示范县创建活动;启动建立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试点工作,改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状况。

9.抓紧治理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污染。继续加大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力度,巩固扩大洞庭湖污染治理成果,突出治理湘江流域水污染和造纸企业污染,加快关闭、停产或搬迁造成饮用水源污染的企业。加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十一五”末覆盖所有市、县。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10.切实改善水库移民生活。严格执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为大中型水库移民无房户解决住房困难。及时足额征缴移民资金。积极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安排移民培训专项经费,加强移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拓宽移民就业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无地少地移民二次搬迁安置,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11.继续加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修复因灾受损的电网、公路、通信、水利、供水等基础设施,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到2010年底实现全省所有乡镇通水泥(沥青)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80%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加快病险水库治理,年内完成1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年内完成所有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实施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加快兴建一批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投入。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到户率年内实现80%以上,2010年达到90%以上。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发展以户用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

三、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

12.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建立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继续巩固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成果,建立动态清零、动态援助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制度,启动实施“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工程”,五年内帮助全省农村70万户贫困家庭每户至少一人实现转移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对本地经济发展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给予补助。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健全政策扶持、企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就业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就业形势变化,适时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农民工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覆盖城乡、人人享有适度保障为目标,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大力推进惠及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到5%;继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标准,“十一五”末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每月1000元。尽快制定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9年基本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非从业居民。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退养人员参加医保问题,将全省80万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逐步降低参保病人医药费自付比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各级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补助标准和农民个人缴费标准。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强化动态管理,建立低保标准和资金筹措自然增长机制;在农村扩大保障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大地方财政投入,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加快民政设施建设,五年内做到全省每个乡镇有一所能容纳30-50人的敬老院,每个县市区及县市区以上城市有一所不少于50个床位的福利院,每个市州有一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一所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重点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重点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

14.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省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在保证省本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投入、新增政策性人员经费和国家规定省级配套的项目经费外,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逐步提高城乡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08-2009两年内化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普九债务。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部分辅助学习资源,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完善农村贫困寄宿生补助制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健全“绿色通道”制度和勤工助学制度,切实解决全省困难家庭大中专学生的就学问题。逐步实行省属高校师范生免费教育。

15.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底实现地级城市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县级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面达到80%以上;将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款通过政府采购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配备基本设备。进一步支持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对每所卫生院搞好设备配置。将村卫生室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与村民委员会办公场所、学校、文化活动室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加强农村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在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16.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设,2008年底前,对符合住房困难条件规定、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9年底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末,由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扶助。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设区城市每年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占当年住宅竣工面积的比例应达到10%-15%。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落实国家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加快住房补贴发放步伐。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17.建立健全土地征收、城镇拆迁安置补偿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改进征地补偿费分配方法,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拆迁规模和建设规模,严格拆迁程序,规范拆迁行为,加强拆迁补偿资金监管,按时足额发放拆迁补偿资金。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和城镇拆迁居民的生产生活安置工作。

18.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四级服务体系,2010年前,省和各市州、县市区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乡镇和村全部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艺进社区、公共大戏台、广场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19.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完善信息保障系统,健全预警预报责任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社会管理改革创新,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管理、预防青少年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强化对“社会人”、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信访工作,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20.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十一五”安全发展规划,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落实政府与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前防范机制。严格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定期开展矿山、危爆物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环境安全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地区风险隐患排查,抓好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工作。

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21.发展产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支持发展特色农业、节约型农业,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发展质量,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增加非农产业收入;继续发展劳务经济,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壮大10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工工资稳步有序提高,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完善落实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拓宽服务消费领域,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22.落实政策帮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油菜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和能繁母猪及奶牛补贴等直接发放给农民。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和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工作。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努力让农民从农产品中得到更多收入。完善扶贫资金使用办法,全面实施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开发为重点的扶贫战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确保每年实现稳定脱贫20万人以上。继续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政策,重点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减轻湖区农民负担工作。

23.深化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工资发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24.鼓励创业引导城乡居民自主增加收入。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建立扶持创业的金融、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加大风险投资、创业援助、贷款担保力度。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确保机会均等,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创业的权利,形成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增强全民创业意识,营造全社会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让一切创业者勇于创业、安心创业。

五、加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组织领导

25.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责任和真挚感情,把改善民生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工作方案,统筹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密切配合,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落实、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将每项具体工作落实到实施单位,落实到责任人员。

26.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坚持为民办实事,构筑改善民生的工作载体。各级领导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排查、疏理改善民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重执行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倒查问责制,确保兑现承诺。

27.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做法、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贡献的党员干部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8.加强督查,务求实效。建立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把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的解决程度,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的解除程度,教育、住房、交通等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状况的改善程度,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督查力度,对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工作走过场的,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违法违纪使用民生资金和侵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篇2: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

(2008年4月15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全面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全省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必须看到,对照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我省民生领域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民生任务还十分艰巨。党的十七大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了部署。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全面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扎实推进全面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为保障,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公民权益依法保障”等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确保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3.全面改善民生工作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重在民生。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切实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重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整合财力物力,分清轻重缓急,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实现改善民生的力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优先发展教育

4.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到2012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5.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并转改”,着力解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基础薄弱问题,保证所有学龄儿童都能接受较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段教育,积极发挥优质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高高中段教育质量。加大对高中段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

6.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大众化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强化高校办学特色,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形成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结构优化、发展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教育,推进“双证制”,加快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逐步扩大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覆盖面,办好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职业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8.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标准。认真落实对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关注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多渠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免除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认真规范教育收费,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全面实施教师培训“领雁工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政策。

三、积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

9.坚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并举。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落实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担保制度,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努力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10.完善市场调节、政府推动、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政策,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制度。

11.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重点针对当前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12.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实行“政府买岗”、开发公益岗位、对安排困难人员就业的用人单位实行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办法,着力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实现就业,扶持残疾人就业和创业。

13.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切实帮助高校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认真落实毕业生见习培训等扶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制度,深入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做好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激励措施。大力推进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实施小额免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14.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和创业服务,按照“中心城区有市场、主要乡镇有网点、街道社区有窗口”的目标,加快公共就业和创业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和创业的指导与服务。

15.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大力推进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健全职代会制度,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开展劳动保障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劳动执法监督,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6.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到2012年,国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中等收入者群体进一步扩大,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17.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高度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和完善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涉农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确保农民负担继续减轻不反弹。18.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加强劳动定额和工时等劳动标准管理,推动落实艰苦岗位津贴制度,使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相协调。依法建立健全同工同酬的工资制度,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偏低问题。

19.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监管,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公平机会等措施,保护群众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致富。

20.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加强就业援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重点,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生产经营帮扶、下山异地脱贫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着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区域协作、结对帮扶和社会参与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1.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眼于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职工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转续办法,实现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到2012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22.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加快实施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探索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范围,提高奖励扶助标准。

23.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长效筹资机制,不断提高参保率和保障水平。继续实行两年一次的农村居民免费体检,不断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大病救助力度。制定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4.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办法,依法将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依法将所有与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研究制定农民工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续的有效办法。

25.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和应退尽退机制。健全低保金标准动态调整和价格补贴机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办法,逐步提高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以及教育与住房等救助水平,加强流浪乞讨人员和无人监管的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工作。建立临时社会救助制度,对低保边缘困难群众和其他因突发性灾害或重大疾病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社会救助。26.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以发展老年福利为重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增强社区照顾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机制。切实保障公办福利机构满足“五保三无”对象、困难老人供养和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所需,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切实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基本居住、基本康复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照料。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儿童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推动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救助型、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27.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廉租住房制度,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扩大城镇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通过限价商品住房、经济租赁住房等各种方式,切实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积极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多渠道解决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问题,有条件的可建设农民工公寓或集体宿舍进行出租。进一步健全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覆盖面,稳步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切实加强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不断提高农房建设水平和防灾能力。进一步解决传统“连家渔船”渔民上岸定居问题。

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28.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构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到2012年,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全省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提高。

29.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执法、公共卫生预警监测和信息报告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完善覆盖全省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

30.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大中型医院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制度,切实提高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加强农村、社区医护队伍建设。加快“名院、名医、名科”建设,提升特色专科医疗水平,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维护医患合法权益。31.建立医疗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严格药品出厂价格初审和监测制度,减少药品流通中间环节,努力降低药价。探索完善医药购销体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医疗机构收费管理,有效调控医疗费用。

32.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多层次健身设施、特色体育项目、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和信息咨询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继续加大社区、中心村居健身设施投入,积极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和小康健身工程,不断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七、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33.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深化文化大省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到2012年,文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城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34.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深化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不断增强活力,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好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文化事业。

35.加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和文化精品工程,繁荣文艺创作,鼓励创作和提供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36.加快城乡公共文化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充分运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化工具,切实抓好“彩虹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低收入群众文化保障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实现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

37.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三贴近”方针,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积极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和形式,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实施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活动,通过“种文化”和文艺骨干培训、农民文艺汇演等方式,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文艺队伍建设,大力扶持民营剧团发展。积极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倡导开展全民读书活动,争创学习型社会。加大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进一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培育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八、优化人居环境

38.加强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着眼于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到2012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能力继续居全国领先水平。

39.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重点推进水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积极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做好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持续开展生态创建活动,通过三年努力,确保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基本解决各地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40.加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路、电力、供水、邮政、信息、电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加强城乡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营,提高污水、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加强城乡河道整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促进公交优先发展,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进一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力争到2012年,全省绝大部分村庄的环境得到基本整治。加快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全省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加强海岛渔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海岛居民水、电、交通等问题。以“强塘固房”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避灾场所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1.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贸易、土地、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完善环境税收政策,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污染损害和生态破坏责任赔偿制度,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制度,依法查处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九、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2.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推进以基本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的管理,改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推进“法治浙江”建设,深化普法教育,依法建立公民权益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到2012年,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治安状况更加良好,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局面更加巩固。

43.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积极推广“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情沟通日”等制度,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建设,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信访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工作,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预防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44.加强公共安全。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金融安全、环境安全事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推进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和矿山等安全管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以食品药品为重点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责任体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建设。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切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劣行为,进一步改善消费安全环境。建立和完善重要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加强对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商品价格监管,保障基本生活品供给,努力保持物价稳定。

45.加强司法保护。依法打击在食品药品安全、劳动安全、生态资源、社会保障、征地拆迁、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刑事犯罪,加强对涉及劳动争议、保险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和法律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机制,建立涉及民生案件的便捷审查办理机制。加大司法执行力度,完善执行协调配合机制。积极实施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注意发现和研究涉及民生案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强化从源头上预防的各项工作。

46.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抓好以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为重点的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民兵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系列活动,继续推进综治网络向村居、社区、企业延伸。到2010年,全省所有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达到规范化标准,村居、社区综治工作室达到全覆盖,学校、企业等综治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按照服务大局、联网运作、资源共享的要求,有效整合基层技防资源,大力推进以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为重点的科技防范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活动,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十、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

47.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省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每年制定民生工作的年度实施意见,明确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把解决民生问题的实绩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着力抓好民生问题的督办落实。继续开展基层党组织“先锋工程”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创建民生频道和民生专栏,通过各种媒体及时报道典型、总结经验、集思广益,形成全社会关注民生问题、支持和参与解决民生问题的浓厚氛围。

48.健全财力保障。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重点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山区倾斜。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整合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民生领域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机制,鼓励单位、个人以及社会各界共同投入解决民生问题。

49.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健全公共民生问题决策机制,积极组织和引导群众表达诉求,全面系统收集民意,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和社会组织在参与决策、评估落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大部门管理资源整合力度,促进部门之间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协商沟通,形成合力,防止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加快制定或修订有关征地管理、房屋拆迁、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社区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法规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完善依法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

50.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处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全面改善民生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在联系群众中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中改进作风。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推进办事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实施政务便民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鼓励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蹲点调研,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真正把全面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篇3:关于做好企业民生档案工作的思考

一、做好企业民生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企业民生档案的内涵

(一) 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意义

民生问题是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党和政府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困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可以说, 我国现阶段比任何时期都更关注民生问题。而民生档案工作是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家档案局提出我国档案工作要实现“两个转变”, 建立“两个体系”, 即“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著名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 建立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 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建立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强调民生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要求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体系实现面向普通百姓的根本性转变。

(二) 企业民生档案的内涵

建设和谐社会, 解决民生问题, 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企业民生档案具有重要的原始性、凭证性特征, 在解决企业职工民生问题、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企业的民生档案工作研究是企业档案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注企业民生档案工作, 建立企业幸福民生档案, 是企业、每位职工和企业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 企业的民生档案的基本内涵有哪些?要明确企业民生档案的内涵, 要先了解民生档案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012年10月,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民生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民生, 顾名思义, 就是人民生活, 或生存、生命、生产、生计, 包括人们从生到死各个阶段关于出生、教育、就业、居住迁徙、生产生活、财产、健康、养老、死亡等各个方面。民生档案, 则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包括党政军机关、国有和民营企业、各类事业单位、居委会和村委会、各种经济或社会组织) 及个人所形成的与民生各方面有关的档案。”因此, 企业民生档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相关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与企业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历史记录。企业民生档案应该包括与企业职工有直接利益的档案, 主要内容包括职工劳资关系及社保档案、计划生育档案、婚姻档案、房地产档案、健康档案、人事档案、优抚档案等与企业职工有直接利益的档案。

笔者所在的广州海运 (集团) 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广州海运) 是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国有大型企业。广州海运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几代海运人的艰苦努力。与很多国有企业一样, 目前广州海运的民生档案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也正因如此, 企业的民生档案是一个丰富的档案宝藏, 开发和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等待档案工作者们去探索、去研究、去开采。

二、企业民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与企业其他门类的档案管理相比, 企业民生档案工作相对薄弱很多。一是缺乏明晰的民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虽然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 国家档案局9号令《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把民生档案纳入各级综合档案馆的收集范围, 但对企业民生档案方面没有出台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二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 长期以来, 企业对于与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相关的档案管理无论从人员配备、管理资金投入都比较重视, 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也是以服务企业的经营生产为主线。民生档案与生产经营关系没那么密切, 客观上在没有得到充分的了解、理解和重视。三是企业民生档案的分布面广涉及部门和人员多, 收集难度大, 收集工作比较被动。笔者结合单位的自身实际谈一下民生档案的情况。

(一) 广州海运档案管理中心基本情况

广州海运档案管理中心 (以下称档案中心) 成立于1998年11月, 担负着企业的人事档案、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船舶技术档案、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缩微档案、实物档案和企业荣誉室的管理工作。中心既是企业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 又是企业各门类档案的保管单位, 对企业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广州海运中心档案管理基础扎实, 档案管理制度完善。2002年10月取得了“国家一级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证书。多年来, 比如2013年在广东省档案局的年度检查中一直保持优秀等级。广州海运的档案工作在企业的转型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很多国有企业一样, 民生档案工作也是处于起步阶段。

(二) 起步中的广州海运民生档案工作及利用效果

近年来, 通过认真学习十七大、十八大精神, 学习全国档案局及广东省档案局有关文件精神, 广州海运档案中心从中心主任到普通档案管理人员对收集和建立企业民生档案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有了新的认识。档案中心除了在主持召开的每年一次的企业档案年度工作会议上向各单位作动员外, 还主动向可能保存有民生档案的部门进行宣传和催收。在各部门领导的支持下, 档案中心已经建立起一批企业民生档案, 填补了企业民生档案的空白。

2012年, 得知公司福利中心存有部分职工房改资料, 档案中心主任亲自联系福利中心主任, 希望能把这批房改资料移交档案中心管理。档案中心主任的想法得到了福利中心主任的支持。移交工作确定下来后, 档案中心的档案管理人员立即行动, 主动到福利中心认真核对这批职工房改资料, 共接收回房改资料9518份。2012年, 档案中心还从公司人事部收集了16个档案柜的离开企业人员工资卡片, 经清点共有11092份。

2013年, 档案中心从离退休中心接收已故离退休人员劳保计生资料1325份, 从福利中心接收职工购福利房产权属证书41份、职工购房各类款项存根票据370本。配合公司对地产的清理, 档案中心在到公司各下属单位检查档案管理时开展房地产档案征集工作, 共收回房地产证书13本。档案中心内部还按照规定, 把238份符合条件的企业已故职工的人事档案转为综合档案保管。

这些重要的企业民生档案交到档案中心后, 不但得到更加专业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 还产生了明显的利用效果。比如, 有职工在房产交易时来借用过房产资料;一些已离开企业多年的职工到龄退休时也来档案中心找自己的工资卡片, 向有关部门证明自己在广州海运的工龄;从公司各下属单位收回的部分公司房产权属证, 更是方便了公司有关部门办理因企业改制中名称改变, 原房产权属证上公司名称与现在名称不符的房产权属证更名手续。

三、进一步做好企业民生档案工作的思考

做好企业民生档案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上级档案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的企业民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明确企业关于民生档案管理的责任, 企业本身从领导到每个部门、每位职工要认识到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参与这项工作, 不能只是档案人员单打独斗。企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落实责任, 使企业民生档案工作有序地开展, 更好地服务职工, 服务民生。

(一) 加强宣传, 拓宽领域

由于民生档案的形成比较分散复杂, 比如计生健康材料、一些社保或工伤鉴定材料等可能保存在职工本人或部份经办人手里, 因此, 要加强对企业民生档案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树立民生档案“收、管、用”的典型, 使各单位、部门以及每位职工提高认识, 依据各自的工作职责, 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民生档案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有效监管, 建立健全民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做好民生档案的收集、建档工作, 不断加强对民生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档案部门要拓宽服务领域, 将民生档案利用需求与企业热点契合, 增加主动性, 在企业的改制中对涉及民生的重大活动档案“提前介入”, 为建立多元化民生档案资源体系打下基础。

(二) 发挥优势, 加强监管

档案部门要积极发挥业务指导优势, 充分以企业民生需求为导向, 积极争取机关各部门的参与, 落实责任, 通力合作, 齐抓共管。档案部门在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审核涉及民生档案的过程中, 要将民生文件材料是否纳入归档范围作为审核的重点内容之一, 确保民生档案及时建档, 有效管理。建立民生档案登记和年检制度, 详细记录民生档案形成和管理单位、主要内容、数量、整理规范和标准、信息化建设、开放利用规定和利用情况、移交进馆等信息。将民生档案纳入年度档案检查范围, 推动民生档案工作逐步走上轨道。

(三) 整合资源, 方便利用

一是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部门要加快对已收集到的企业民生档案数字化加工进度, 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二是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 以实现电子和纸质档案同时移交;三是加强档案网站建设, 提供远程查询利用;四是加大重要民生档案收集力度, 突出民生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地位。

(四) 转变观念, 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转变定位,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广州海运档案中心已确定了“收集是前提, 整理是基础, 保管是关键, 利用是目的”的管理理念和“从需求型、被动服务向供给型、主动服务转变, 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服务理念。该中心要求全体档案人员主动站在档案利用者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耐心细致, 周到热情, 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在新形势下, 只有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地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有效服务。档案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 不仅要参加业务、专业知识培训班, 还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 掌握信息技术为民生档案工作服务, 提高自身的岗位素质和业务水平。此外, 还要努力开拓新的培训渠道, 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 通过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培养一批从事民生档案工作的力量, 不断充实档案干部队伍。

篇4:当前民生计量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民生计量;问题;对策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巩固计量在促进经济建设、保障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增强计量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下大力气做好民生计量工作。

一、民生计量的概念与领域

民生计量,是依法开展的计量监管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达到诚信计量,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民生计量”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医密切相关。

二、当前民生计量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计量器具受检率低,计量违法时有发生。民生计量器具品种多样,数量巨大,涉及面广,部分强检器具拒检、逃检和不检的问题仍比较严重,甚至有的采用高科技手段对计量器具进行人为控制进行作弊。还有的计量器具的使用者,不了解计量器具的法律和管理要求,缺乏量值溯源意识。对计量器具使用前须经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检定合格才可使用,以及需要按期进行周期检定等要求基本不了解。这些问题都影响计量工作的正常开展,致使计量违法事件不断出现。

2.部分群众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给一些计量违规行为提供了滋生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计量器具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加快,而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只习惯于商品交换行为中的计量活动,对其他领域中的计量行为则知之甚少,只熟悉老式的计量器具,对电子的,数码的等新型的计量器具比较陌生。在自身计量活动中不加防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某些部门、某些个人的计量违法行为。例如一些路边的小型加油站点,计量器具很不规范,缺量现象比较普遍,而有些司机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照常到这里加油,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些小加油站的滋生。

3.缺少部门联动机制。民生计量器具种类杂、数量多、所在行业广、分布区域散,检定工作量很大。目前对这些计量器具的监管基本上是质监一个部门,显得势单力薄。如果没有市场主办方、医疗单位主管部门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不能形成联动机制,就很难做到监管到位。

4.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计量工作特别是强检工作量大,面广,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需要检测装备的采购更新维护,都离不开财力支持。一些质监部门曾于前年对市区多家集贸市场的台秤开展免费检定,但因经费无着落,去年此项工作不得不停顿。由于对偏远乡镇财政支持不够,致使这些地方有些计量工作难以开展。

三、做好民生计量工作的对策

1.将民生计量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整和全市各部门之合力,使民生计量真正惠及百姓。工商、卫生、环保、公路、公安等部门要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与质监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共同做好民生计量工作。要积极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各项计量管理制度,加强强检计量器具管理,依法接受强制检定。

2.强化宣传教育,普及民生计量知识。应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宣传计量知识,使广大群众掌握基本的计量知识和计量法规,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让广大的消费者、计量器具的使用者都掌握了计量知识,懂得什么是计量违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计量违法行为。消费者掌握了一定的计量知识后还可以识别哪些是经过计量部门强检后的计量器具,哪一些是没有经过强检过的计量器具。从而,可以有效监督抵制那些不合格计量器具的使用。

3.建立民生计量的专项经费保障体系。各级财政加大对民生计量工作的投入,列入专项预算。采取政府补贴或者划拨专项资金解决集贸市场、乡镇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强检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同时,对定量包装商品的定期监督抽查经费也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各级财政还适当加大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财政支持,确保机构检测能力和人员配备能够适应当前计量检测工作的需要。

4.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民生计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工商、卫生、电力、公用事业等部门和集贸市场主办方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起长期的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加大民生计量的推进力度。例如,医疗卫生计量需要卫生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集贸市场计量需要工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交通安全计量需要公安交通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加油机计量需要商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等。

5.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质监、工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计量器具强检和使用的监管。要分步骤按类别对强检计量器具实施登记造册;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次,逐年提高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和检定合格率;要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要重点对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加油站以及眼镜配制店等经营场所开展执法检查,对缺斤短两、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欺诈消费者等计量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篇5: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

发往签批王志安序盖章陈东明号 等级部委号德机号 中共德化县委办公室 德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做好当前防旱抗旱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自8月13日以来,我县降雨严重偏少,局部出现了旱情。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几天我县仍无明显降雨过程,旱情将继续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前抗旱工作,市委徐钢书记、黄少萍副书记,市政府洪泽生副市长分别在《泉州抗旱快报》(第20期)上作出批示,要求各地要抓好抗旱和节水工作。10月12日下午,又紧急召开全市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当前全市的抗旱工作。为贯彻落实全市抗旱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当前我县防旱抗旱工作,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当前旱情的严峻性。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县降雨总量明显偏少,干旱导致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等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我县存在抗 1

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应急水源工程较少,抗旱措施较为单一,抗旱投入不足,部分群众节水意识不强等问题和薄弱环节,抗旱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立足“抗大旱,抗久旱”,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千方百计减轻旱灾的影响和损失。

二、加强对防旱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把抗旱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及早安排,充分部署,深入田间地头,全面了解人畜饮水和粮食生产情况,在资金上、技术上、用电用油上帮助群众解决抗旱的实际困难,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检查督促到位、问责到位。

三、强化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配水机制,把确保群众生活用水放在首要位置,树立“生产服务生活”的理念,千方百计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市政公用事业局要强化城区饮用水源的科学调度,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在相安水库不能保证城区居民用水需要时,要适时启用红星水库备用水源。对农村人饮困难区域,乡镇政府要组织加大抗旱水源建设力度,采取打深井、打机井等取水方式解决应急饮用水;水利部门应了解掌握全县旱情,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积极落实抗旱防旱措施。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旱情发展形势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同时,要加大抗旱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抗旱物资供应。各地抗旱服务队要组织人员和抗旱机具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抽水灌溉,通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大

力推广使用输水槽和喷灌、滴灌等灌溉节水新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布旱情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减少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努力夺取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中共德化县委办公室

德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篇6: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

根据**公司总体部署,**矿现在正处于安全生产和管理的调整期。在调整期内,主要工作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瓦斯综合治理五项治本之策,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稳定产能,以期达到在调整期后主采煤层完全解放,彻底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安全得到根本性保障,掘进效率和产能大幅度提升的目的,为下一步**矿一矿变两矿奠定基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华晋公司的工作思路和整体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坚持“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以瓦斯治理、防治水为重点,继续推进安全生产“四个按钮”工作,深化四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体系,加快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全面推进“三个示范”矿井建设,号召全矿干部职工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强基固本,为实现矿井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实现安全生产,消灭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和二级以上非伤亡事故。杜绝无计划停风停电,有效控制瓦斯超限事故的发生,全年瓦斯超限不能超过12次,不能有超过2%的瓦斯超限事故;

(二)完成安措资金计划和安全培训计划;

(三)建成防治水示范矿井、国家级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矿井;

(四)努力提高职工收入,进一步提高职工文化生活水平;

(五)原煤产量300万吨,掘进总进尺2万米,矿井瓦斯抽采纯量达1.2亿立方米,钻孔进尺40万米;

(六)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重点工作和保证措施

(一)落实安全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实施安全严管理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地位,健全完善责、权、利相统一,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考核一级的安全责任考核体系。各级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各级分管领导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1

职能部门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业务保安责任,安监处负监督、监察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科、队、班组及各个岗位,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管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责任体系。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作风意识和安全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和把握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把安全作为治矿治企的第一要务,切实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二)强化矿井瓦斯攻坚,全面深化以防突、运输等为重点的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矿井防灾、抗灾能力

2012年是瓦斯三年综合治理的“巩固提升年”,为使瓦斯治理更上一个新台阶,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不断优化和完善矿井通风系统,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总回的瓦斯浓度要降到0.3%以下);二是全力推进保护层开采;三是加大区域预抽力度,逐步由瓦斯局部治理向区域治理转变;四是改造抽放系统,提高抽放能力;五是对以往取得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全面总结升华再运用。与此同时,要继续坚持贯彻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瓦斯治理方针和“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牢固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无计划停电就是事故”的理念,不断巩固提高、综合防治、超前治理。在抽采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抽采量;瓦斯超限次数每月不能超过1次,且不能有超过2%的瓦斯超限事故;同时,要科学安排抽、掘、采生产衔接,在坚持“先抽后掘,不抽不掘”的原则基础上,理顺抽掘关系,以抽保掘,努力提高掘进单进水平,从2012年7月1日起,掘进队实现单头掘进,并保证开拓、掘进、回采、抽采四个煤量平衡。

在重点治理重大危险源的同时,全面深化防突、机电、顶板、防治水、提升运输、综合防尘及防灭火等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一定要深刻吸取3.7运输事故和6.7大面积停电停风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重点在提升运输、矿井供电、瓦斯监测监控、防尘、防灭火等系统上做文章、下功夫,确保做到系统完善、运行可靠、管理到位、效果良好。

(三)合理调整生产布局,提升管理水平,保证矿井稳定产能 根据调整期的部署,2012年随着瓦斯综合治理五项治本之策的全面推进,我们主要开采煤层有2#、4#、5#煤三种,掘进同时在2#、4#、5#煤层中展开,而且要继续推进施工底板瓦斯预抽岩巷。我们的安全管理、技术管理、队伍管理、机电管理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心筹划、周密布臵、合理调整生产布局。根据瓦斯综

合整理的总体部署,2012年将继续加大对已采4#煤层下部的5#煤的开采力度,该区域5#煤层生产系统可利用4#煤层原系统,且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5#煤的开采将极大地缓解矿井采掘衔接紧张局面,保持矿井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在矿井北翼利用底板瓦斯底抽巷开采保护层,掩护2#煤开采,并在2#煤继续推广沿空留巷(Y型通风)。

(四)大力推进三个示范矿井建设

2012年我们要努力把我矿建成防治水示范矿井、国家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通风科、质量标准化办公室、地质测量科三个牵头单位要分别根据**矿实际情况,尽快做出科学、合理、详细的达标规划,并制定强有力的保证措施,争取把我矿“三个示范矿井”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五)要继续推进安全生产“四个按钮”工作

强化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工作。严格执行《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和《矿领导井下交接班制度》等相关制度,带班下井必须严格履行山西焦煤安[2011]818号《关于引深安全生产“四个按钮”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切实做到“三必到”“三走到”“五必查”“三必报”“三填报”,要保证领导带班下井的数量和质量,做到井下班班有领导,认真履行带班下井职责,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场存在的各类隐患问题。

继续推进“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操作法。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操作标准和实施方案,使“手指口述”更符合实际、更便于日常操作;继续组织岗位工进行强化学习培训,使每个岗位工都能熟练掌握岗位描述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内容,做到人人过关。

严格班组长素质准入。按照山西焦煤发[2011]109号《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持续、有效地加强和改进班组建设,把安全管理的重点落实到班组建设上,不断提高班组安全生产能力,真正实现班组安全生产,严格执行班组长的任职条件和任免、培训规定,不胜任者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随时解聘。夯实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为安全生产奠定基础。

强化应急演练工作。加强事故应急专项培训,使从业人员切实了解和掌握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和程序,掌握本岗位应急处臵的程序和技能。2012 年计划开展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水灾、火灾等事故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的应急处臵能

力,同时要加强对应急演练的总结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预案,提高矿井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出现重大险情能够及时报警、果断处臵、安全撤人。

(六)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严格安全问责,全面落实各级安全责任。

要以“严、紧、细、实”要求干部、管理干部,相关部门要求积极组织对干部队伍和干部作风建设进行检查和考核。干部下井、下现场及带班、跟班要严格执行矿井有关规定,要加强对干部入井打卡考勤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对完不成当月下井、跟班天数和二班、夜班入井比例达不到要求的干部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进行安全约谈直至组织处理。尤其要注重提高干部下井的质量,使干部下井能够真正发现现场的问题,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同时,要严格执行《华晋公司安全生产二十条“高压红线”管理制度》、《**矿安全生产问责制》和《安全生产隐患问责制》等相关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导致产生重大安全隐患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严格进行问责和处理。

(七)加大现场监管力度,依法治矿,实现监察创新

1、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按照隐患排查“零盲区”、治理“零搁臵”、效果“零反弹”、上报“零隐瞒”的要求,建立岗位、班组、科队、矿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体系和分级监控制度,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一是各单位要着手开展岗位自查、班组、科队自查活动。二是相关职能科室要分专业成立排查组,按专业进行排查,将责任主体单位自查与职能科室专业排查结合起来,将排查结果与自查结果相对照,查漏补缺,真正做到查清、查实、不留死角。三是对最后查实的隐患,必须按照三定原则和隐患闭合管理规定进行整改。对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坚持班清班结、日事日毕原则,确保问题交接在现场,隐患处理在现场。

2.加大奖惩力度

强化安全结构工资对“三违”特别是“习惯性违章”人员的考核处罚力度,加重处罚数额,同时,继续实行“三违”罚款交现金,严重“三违”人员过六关等手段,激发职工提高自保、互保意识。严肃事故追查处理。对事故单位和责任人按规定进行处理,并通报处理结果,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同时落实好防范措施,杜绝同类事故重复出现。

3、加大安全小分队的活动力度和频率。要不定时、不定点的进行检查,重点查处井下睡觉、走大巷和扒、蹬、跳等“三违”行为,全面打击在大巷、采区、斜坡运输过程中的各种违章行为,充分发扬安监人员的“三铁”精神,对那些无视矿规、矿法的“三违”人员加大处罚力度,该过“六关”的必须过“六关”,该降职的必须降职,该解除劳动合同的(或清除出矿)一定要解除劳动合同(或清除出矿),决不姑息迁就,从而有效地规范全矿干部职工的行为。

4、加强安监队伍建设

强化对安全员日常业绩和技能评比考核,提高安全班评估监管效果,搞好采掘开工作面动态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八)全面开展全员培训,多层次做好安全培训工作,全方位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培训体系和培训机制,形成完善的集团公司、矿和生产队组三级培训网络。队组安全培训要继续抓好班前培训和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的安全培训工作,把安全培训贯穿到日常的工作中;矿级安全培训要抓好、月度培训计划的落实,把脱产培训和业余培训结合起来,把“三违”学习班培训和严重“三违”人员“过六关”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外聘专家和兼职教师的人才资源,全力抓好特殊工种培训、新工人岗前培训、“三违”人员强化培训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三违”问题,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矿井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

(九)强化安全生产费用投入,提高安全装备技术水平

管好用足安全投入,向装备、技术要安全。矿井按原煤产量从吨煤成本中提取不低于90元,用于安全管理和瓦斯治理方面的投入。安全资金主要用于开采保护层、引进瓦斯抽采设备、防治水等方面,我们要引进一系列新设备,增加新设施,淘汰落后的设备,坚决取消小马拉大车的采掘设备,要彻底改变和更新井下运输系统,大力推广使用无轨胶轮车和单轨吊运输,在2#煤和底板瓦斯抽放巷采用机轨合一巷,在南翼积极推行采区四条巷(其中包括专门运送人员的猴车),努力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同时,要积极推进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进而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科技兴安、科技兴企步伐,不断提高安全技术装备水平。

(十)抓好地面单位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地面单位和要害部门的安全管理,做到安全管理覆盖面全、监管手段到位,提高安全保证程度。

加强火工品的管理,严格执行火工品领、用、退制度,确保火工品不流失。

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职工生活区的安全管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管理;加强对公共场所、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油库、主扇、压风机房、瓦斯抽放泵站、变电所、风机房、煤库等要害场所的安全管理。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管理,做好“雨季三防”和“冬季三防”等季节性安全工作,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地面安全。

(十一)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推进矿区安全文化建设

搞好安全综合治理。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发挥优势、全面参与”的安全宣传教育原则,宣传“安全发展”理念和“大安全”意识,根据不同时期安全工作特点和职工思想状况,开展好“党员责任区”、群监网、青监岗、家属协管员和“安康杯”竞赛等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精神,报道安全工作动态,从舆论层面加大对“三违”和事故的剖析,全面强化安全舆论监督,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上一篇:二二班经典诵读稿下一篇:舞曲歌辞?吴俞儿舞歌?矛俞,舞曲歌辞?吴俞儿舞歌?矛俞陆龟蒙,舞曲歌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