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陆游

2024-05-14

李白杜甫陆游(精选14篇)

篇1:李白杜甫陆游

李白 杜甫

李杜两人的诗性差异太大,同时喜欢李杜的,历来不多。下面来看看!

在中国诗的历史上,李白与杜甫,不必说是最好的诗人,但一定是说到诗的时候最绕不开的诗人。为什么绕不开?我想,首先因为他们是与生俱来用诗来思维的伟大的人。这样的人,这样的诗人历来少见。这就让中国诗的历史获得了一种高贵和尊严,或许也因此,中国有理由称之为诗的国度。

人的一生在诗的思维中度过,这是何等奇异的人生状态。而李杜就是这样在一千多年前一生记录着他们诗的思维。譬如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可以想象和确信,这是李白兴之所至吟成的。同时还可以想象和确信,如果李白再写一遍,甚至是当时连写两遍,一定是不一样的。李白哪里是写诗,他只是听凭蓬勃骀荡的思维,喷泄在笔底纸端而已。也因此,李白的诗,特别是他最擅长的古风,气势非凡,来时排山倒海,去时击溃重围。世界上最纷繁芜杂的是思维,最难以安置的也是思维,李白的诗就是这样的纷繁芜杂和难以安置的状态。《蜀道难》一开始十几句时的李白,凭空一一成文字的奇崛和崔嵬,读来不由你不惊为天人。而之后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些句子,实在是劈头盖脸的没来由。之后又是没来由的突然煞尾。李白的一番思维,乘兴而来又乘兴而去了。他的诗,即使是像《蜀道难》那样的伟大的诗的行进也不得不戛然而止。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类的文字是多余的。原因想来也就一个,就是李白才气太大,自然可以英雄欺人。

不但是李白,杜甫也是这样。譬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起先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到结尾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难免让郭沫若嘲笑了,你家好富裕的“三重茅”,给受冻的“群童”拿去,你就咬牙切齿了。怎么相信你会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呢?问题也就在郭没明白杜甫和李白一样,也是以诗来思维的。这首诗里,他怨恨盗他三重茅的群童,是当时的真实想法,接下来突然想起“天下寒士”,也是当时又真实地想到了。就这首诗而言,前后可能不切,然而,一个伟大的人的思维,可能纷繁芜杂,但到底不会沦陷于平庸,何况这个伟大的人还是诗人。

李白与杜甫注定与众不同,还因为他们出现在历史和诗的伟大拐点,和必然会到达和站立在那儿的诗的坐标上。李白注定和盛唐连在一起,杜甫注定和中唐不可分离。

盛唐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伟大时期,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还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伟大的文化巅峰时期。李白是盛唐诗人,他为盛唐贡献了最伟大的、同时具有史诗意义的诗篇《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得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杨玉环天宝四载封为贵妃。天宝三载,沈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和她前往观赏,她的身份还是女道士杨太真。李白应命别创新词。这是一次旷世的会见,历史上站在最高峰巅的帝王、最美丽的女人,和最伟大的诗人的会见。李白43岁,他来到了帝王的身边,觉得从未离自己报国的梦想这么近。第一首说,牡丹和云彩,都渴望像杨太真的容颜和衣裳一样美。因为她就住在群玉山、瑶台那样的仙境。第二首说,赵飞燕要精心、出彩的梳妆,才可能和杨玉环相似。杨玉环时年25岁,从这里开始了她的惊艳。相传就为这个比拟,高力士进了谗言,李白当年离开了长安。其实美是无从谴责的。譬如杨玉环,到今天,人们不是还念着她的美吗?第三首说到沈香亭赏牡丹本事。是名花,更是美人,让君王笑颜常在。这年唐玄宗60岁了。这位伟大的帝王渐渐老去,他平生的波澜,在这时候,谁也会觉得,已经离他远去了。他在晚年得到杨贵妃这样的知音,是对往日所有的消解。《清平调词三首》,当场就谱了曲,由唐代伟大的歌者李龟年歌唱,唐玄宗吹笛伴奏。当时的盛况,这样的盛唐,真是千载难逢。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自然可以不朽。

同样,杜甫也为他的中唐写下了最伟大的、也是最具史诗意义的诗篇《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大历三年,杜甫从四川奉节乘船回故乡,路过潭州时,遇见了阔别多年的开元著名歌手李龟年。杜甫当年在洛阳岐王李范和唐玄宗近臣崔涤的家里,多次听到过李龟年的歌声。那时正是大唐盛世,谁都怀抱着光辉的愿望和灿烂的人生。不料盛世有时比人生要短命得多,重新相见时,两人都已是沦落天涯、行将就木之人了。杜甫流传到今天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绝句不到十分之一。这首七绝应该是他的最后一首。而这首诗的字面出奇地平静,杜甫汹涌了一辈子的诗的思维,被江南的不置可否的好风景,看上去淡淡消解了。这就是到达和站立在了中唐的杜甫。中唐就是这样,除了好风景可以敷衍,所有的悲凉和沉痛,都已失去了诉说的必要。杜甫很少写绝句,甚至绝句被认为是杜甫的短板,然而这首《江南逢李龟年》不可替代也无从替代。甚至可以说,单单就这首诗,杜甫就可以被称之为杜甫。

李白与杜甫诗的思维,也让诗获得了至美的成果,也让诗在诗的本义上到达了更高的境界。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哪些才是李白和杜甫最不应被忘记的诗?我以为,不该忘记的是反映了李白和杜甫的思维美感的那些诗。李白具有梦幻般真实的那些五古,实在可能让读它的历来的读者和李白本人一起梦幻歌哭。苏东坡曾经抄写的李白的《上清宝鼎诗二首》:

朝披梦泽云,笠钓清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珰。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

篇2:李白杜甫陆游

导读:

杜甫写的赠李白一共有两首,第一首是五言古诗,第二首是七言绝句。其原文如下:

五古・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七绝・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翻译:

七绝・赠李白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五古・赠李白

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赠李白字词解释:

客,旅居他乡。历,经过。厌,厌恶。机巧,机智灵巧。习俗难居也。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腥,则臭味弗投。草食曰,牛羊之属。水族曰腥,鱼鳖之属。对,对头,敌手。

岂,难道。无,没有。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拧H湛煞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久服可延寿益颜。”饣迅(xùn音迅),鸟饭。

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大药,道家的金丹。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彦,旧时士的美称。《孔安国传》:“美士曰彦。”幽讨,谓寻讨幽隐。

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H耳。”

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赠李白背景:

五古・赠李白

这是杜甫赠李白最早的一首诗。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杜甫在东都(洛阳),李白以高力士之谮(诬陷),亦放还,游东都,此赠诗,当在其时,故有脱身金闺之句。

七绝・赠李白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痛饮”二字,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赠李白主旨:

其一为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

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李白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赠李白赏析:

五古・赠李白

这首五言古诗《赠李白》为杜甫公元744年(唐天宝三载)所作。此诗共分两段,前八句为一段,后四句为一段。第一段八句自叙,表达厌都市而羡山林之情。第二段四句方及李白,赠李,表明欲遂偕隐之志。公元744年,李白受诏供奉翰林,旋被高力士谮言,帝赐金放还。李白鹦鹉以赋曰:“落羽辞金殿,是脱身也。”是年,李白从高天师授,同时事华盖君,隐王屋山艮岑。因此说“脱身事幽讨”。

七绝・赠李白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篇3:李白杜甫诗歌浅析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对于李杜优劣的评论浩如烟海, 既有抑李扬杜, 又有抑杜扬李的。我认为, 正是因为李杜之在中国, 是根深蒂固地植入生活里, 他们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才会有这么多的文人墨客来探讨这一问题。李白和杜甫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我觉得将两个伟大诗人进行比较, 分析他们的特点, 展现他们的诗歌成就, 才是有意义的探讨。

一提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他们的不同之处。诚然, 他们两个的创作方法、风格是根本不同的。但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稍微提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我认为, 他们虽然在创作方法上有所不同, 但两者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诗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也是有密切关系的。浪漫主义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 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就成了空想主义, 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现实主义的夸张和放大也就是浪漫主义, 缺少了浪漫主义的现实生活也就缺少了更多的姿色。另外他们都推崇“风雅”, 对他们所赞赏的人, 都以此来称颂。还有, 他们对汉魏诗赋的看法也颇为相似。

但是,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更不用说两个相同的伟大诗人了。两个诗人更多的是他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先说说李白。在盛唐诗人中, 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 他崇尚浪漫主义, 其诗歌创作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其创作时, 激情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时用大胆夸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思想愿望时就借助于惊人的幻想, 神话、历史故事也就挥之而来, 感情瞬息万变, 思想的奔腾流动, 也带来句式和结构的跳脱变化等, 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浪漫主义手法。其表现手法异常丰富:一、夸张。这是李白重要表现方法,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他的想象变化莫测, 往往发想无端, 奇之又奇, 常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跳跃极大, 形成了李式的想象。二、比兴。李白喜用比兴,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起兴, 下接“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点题。类似这种写法, 李白用得随心所欲、变化莫测。三、用典。典型作品如《行路难》通篇用典, 使得诗歌内容更为深刻丰富。除此之外, 他的诗句中还有不少的警言佳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点与杜甫颇为相似。

总之, 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 除了大气磅礴、雄奇壮美风格之外, 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调、清新飘逸、明净秀美。作诗“纯以气胜”, 他在创作时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及创作时独有的冲动、激情、勇气等等, 使他的作品赋予了奇气、大气、朝气。这是他最为独到的特点, 后人难以模仿他的创作手法。

再看看杜甫。他善于写现实主义的诗歌,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他大量使用五、七言古体写时事, 即事名篇。他写时事融入自己强烈的抒情、议论。如《羌村三首》, 他记述的是时事, 反映的是历史真实场景, 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二、语言成就高。叙事诗善于写对话和人物独白, 做到个性化;善于使用动词、叠词等等。三、寓主观于客观。通过具体生动、细致入微的客观描写, 体现诗人主观思想, 达到雄浑壮丽的艺术境界。如《赠卫八处士》《北征》等, 这些作品对于细部描写, 或人或物或心情, 精心刻画, 从细微处见出真实, 展开画面, 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这种描写方法与李白风驰电掣、大刀阔斧颇为不同。四、善于对现实生活做典型的艺术概括, 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往往从一个人, 一件事, 一个家庭写起, 以小见大, 为我们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

总体上看杜诗, 其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的, 其诗中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另外, 他的诗歌另一特色则是萧散自然。

雄奇壮美与沉郁顿挫、冲动激情与悲慨苍凉、大刀阔斧与细致入微……这几组词语意思显然大相径庭, 这也就是说, 倘若李白的诗歌汲取杜甫的特点或是杜甫的诗歌汲取李白的特点, 这样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的。因此, 两位大诗人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

篇4:屈原杜甫李白对陆游的影响

(一)慘怆出怨句

陆游在提到自己接受古代诗歌遗产的时候,常常首先提到屈原的作品。他说:“三更投枕窗月白,老夫哦诗声啧啧,渊源雅颂吾岂屈宋藩篱或能测。”(《枕上感怀》)又说:“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中年困忧患,聊欲希屈贾。”(《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以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陆游自称其诗也说:“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悲秋》)所谓“怨”,就是对统治者的不满;“出怨句”,就是因不满统治者的所作所为而借诗歌创作来暴露和指斥。就这点来说,陆游和屈原是完全一致的。陆游的老友杨万里也肯定这点,说陆游诗“尽拾灵均怨句新”(《诚斋诗集·跋陆务观<剑南诗稿>》)。

动乱的现实世界,激越的爱国热情,执着的斗争精神,坎坷的生活遭遇,使陆游与屈原、杜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空回英概入笔墨

陆游非常推重杜甫,诗中时常提到他。陆游首先将杜甫视为“英雄”,认为他只是生不逢时,才不见用,退而做诗人。《读杜诗》云:“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陆游和杜甫一样积极入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不以诗人自居,故引以为同调。

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等诗句,表现出诗人真实心态,使诗风也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陆游诗中始终表现出一种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着在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人们的普遍心愿,如《金错刀行》中“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等。

陆游是自屈原、杜甫以来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然而时刻希望杀敌复国的陆游所面对的却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半壁江山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使陆游格外苦闷,他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得到安慰和解脱。于是本质上属于写实性质的陆诗却时常需要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现形式,而李白那独往独来、鄙视流俗的人生态度和想落天外、变幻莫测的构思,也就成为陆游倾心学习的对象。

(三)力为太白飞仙语

陆游好道求仙,仁侠好施,生活及性格上与李白有相近之处。他对李白颇为推奉:“濯锦沧浪客,青莲澹荡人。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读李杜诗》)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他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奇情壮思。丰富多彩的记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而神似李白。“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醉歌》);“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如将其置于李白集中,定难分辨,所以当时就有“小太白”的誉称(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云:“放翁颇欲以学力为太白飞仙语,每对酒当歌,豪放飘逸,……而有宋一代中,要为学太白最似者。”所论极为中肯。

在遥遥千载之中,陆游独以李、杜,上接屈原,这当然是有见于他们的雄浑博大,非他人所可比拟。《白鹤馆夜坐》云:

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原?中间李与杜,独招湘水魂。自此竞摹写,几人望其藩?兰苕看翡翠,烟雨啼青猿。岂知云海中,九万击鹏鲲?更阑灯欲死,此意与谁论!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放翁诗所以绝胜者,固因其忠义盘郁于心,亦缘其文章高下之故,能有具眼。”可谓知言!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陆游学习古人,不是貌袭而是神遇,不是摹拟他们的篇章字句,而是体会他们的精神与实质。他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岂可出处求哉?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益远矣。”

正是在向屈原、杜甫、李白学习时能够遗貌取神,把所得于古人的东西跟自己所要表现的社会现实通过创作结合起来,才使陆游的爱国诗表现出诗人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夜泊水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而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篇5:李白杜甫的诗句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宋人说,“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李白这首貌似打油诗,后人多有微词。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误会,真性情很多人不懂。既然不懂,就不必懂了。。。故友相逢:

“一别多日,你又瘦了,又没好好吃饭么?”

“唉,苦吟伤神,就这样了。”

读到此,忽然想起李白《长干行》里的句子来了:“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就是这样,孩子般的`心思。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杜甫、高适,往日同游之时,“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现在只觉得“鲁酒太薄,齐歌太艳”,人不对,就好像什么都不对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忆相逢时,泗水河中秋波荡漾,徂徕山上光影明媚,现在都看不见。“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两句写得太好,灵动,惬意,圆满。秋波落碧水,水光明山色,爱摄影的人会知道我描述的景象。那是最美的时刻,令人怡然自足,顿生夫复何求之意。此情此景,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差可比拟,但毕竟太精巧,太琐碎了。

篇6:杜甫 梦李白其二

介绍:

《梦李白二首・其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0首。

篇7:李白杜甫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 置酒 月下独 酌春思 关山月 子 夜四时歌:春歌夏歌秋歌 冬歌 长干行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蜀道难 长相思二首之一 长相思二首之二 行路难三首之一 行路难三首之二 行路难三首之三 将进酒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送友人 听蜀僧浚弹琴 夜泊牛渚怀古 夜思 怨情 玉阶怨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江陵 清平调三首之一 之二 之三

杜甫: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二首之一 之二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寄韩谏议古柏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兵车行 丽人行 哀江头 哀王孙 月夜 春望 春宿左省 至德二载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 旅夜书怀 蜀相 客至 野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登楼宿府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八阵图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咏怀古迹五首之江南逢李龟年

篇8:杜甫曾赋诗对李白表示关切

据《广州日报》报道,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两座高峰偶像。然而,当二人在世时,格局却不是这样的。据悉,当李白已是天王级巨星时,杜甫同学还是一个正在奋斗的穷小子。偶像李白晚年的日子不好过,因为误跟永王李璘而险遭杀身之祸,后来有人搭救才保住性命。杜甫听说李白遭灾,生死未卜,于是赋诗表达自己的关切。“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杜甫是这样念叨的,好久不见李生了,听说他自诩为狂人,其实是对世道不满,真令人哀伤。如今听说他摊上大事了,我却觉得大家应该看重他的才华,看在他为我唐王朝写出那么多优美诗篇的分上,饶了他吧。我最崇拜他才思敏捷,随随便便就写下了千首诗,他豪情万丈,却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消愁。小杜我现在住成都,李白你头发也白了,就别在外漂泊了,快回来,咱们在四川的大匡山里一块读书论诗吧。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不适合你。关切之情,跃然纸上,谁说文人相轻呢?

篇9:学李白,还是学杜甫?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月》

李白的诗以整体的气韵高昂见长,不争一字之奇。看这首乐府诗《关山月》的前四句,就能感受到一股凌跨百代的气势,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气势又能以从容的意态出之,不咄咄逼人。在李白的笔下,这一类的诗句可谓不胜枚举。可以这样说,就“韵格高”这一点来说,古今诗人罕能与李白并肩。

胡应麟说,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骨力豪上、句格天成,但与王维的辋川诸作比起来,便觉得太“闹”了;若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则是“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这个评价很见识力。王维的《辋川集》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对比之下,柳宗元的《江雪》确实不如它安静。值得一说的是,这不意味着《江雪》不如《鹿柴》,王维的一些诗,其弊处恰恰就在于太安静,缺乏摇动人心的力量。

李白的《关山月》,将征人的情绪、古今的变幻,熔铸在广阔的天地里。与《鹿柴》相比,《关山月》有人趣,更能打动人心。与《江雪》相比,两诗同样韵格极高,但《关山月》用笔自在,而《江雪》不免显得吃力了些。

历来李杜并称,这是就他们身后的诗名而言的。杜甫在世的时候很寂寞,远远不如王维、王昌龄、李白等人的诗名大,然而论及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杜甫远远超过了他们。在宋代,以黄庭坚为核心人物的江西诗派笼罩诗坛,宋末诗人方回是这一诗派的殿军,他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这个说法有商榷空间,比如把陈与义放进来是否恰当,历来颇受争议,但方回把杜甫安放在这三个人前头的举动,则折射出了宋代江西诗派共同的尊杜心理。

与杜甫相比,李白在宋代不免显得寂寥。在北宋的名家中,欧阳修不喜欢杜诗,但他更多地以文章见重于宋代,至于在诗方面的影响力,则不如他的门生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推尊杜甫,不喜欢李白,《苕溪渔隐丛话》钞录了王安石这样评价李白的话语,“(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然其才豪俊,亦可取也。”

这段话很严厉,可谓颇具王安石特色。说李白“识见污下”,显然是苛刻了。性情是诗的根本,在这一点上,适宜与杜甫分别而论的,其实是王维,不是李白,因为李白与杜甫在这个根本点上没有异致,两人都独具深情。

不过,王安石说李白的作品“十首九说妇人与酒”,这个表述可能夸张了些,但不得不说是指出了李白诗集里的一个弊病:内容重复。如果我们只是在选本里读李白的诗,不会有这种感觉,然而若是翻看李白的诗集就很容易发现,李白不仅频繁说酒与妇人,就连一个功名富贵不长在的意思,也在不同的诗中多次表达。

篇10:李白杜甫的交谊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曾供奉翰林。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仙”。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曾任工部员外郎,因此也被称为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从上面的文字来看,他们好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并且李白年长于杜甫11岁。但是历史记载当中二人之间却有着一份深厚的友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友谊常常被后世津津乐道。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相知如同李太白的诗一样具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李杜相识于洛阳。当时的李白虽刚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但他已经名满天下,备受各地官宦及普通仕人的仰慕。而此时的杜甫仅仅是小有名气,与李白相距甚远。然而就在杜甫出席洛阳人士招待李白的宴会时,他们相遇了。也许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一次的邂逅意味着什么,但后世的我们很清楚,从这一刻开始两个中国诗坛上最伟大的人开始有了交集。

李白本性潇洒豪放,气宇轩昂,狂放不羁,仙风道骨,不拘于礼节。不然也不会写出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般壮丽豪气、奔放洒脱的诗歌来。并且李白好酒,酒过数巡,就更有一种洒脱的气魄,他不计较当时的杜甫名气不大,反而与杜甫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于是二人希望能够继续深交,他们相约同游梁园。在宋中,李白和杜甫又遇到边塞诗人高适。他们三人每日登高望远,饮酒怀古,寄托雄心壮志,洒脱非凡。

在这段日子里,他们是平静而畅快的。可以面对朋友,吐尽心事;对着知己,无所不谈。李白一生致力于求仙,他还谈到回山东后准备接受道箓。经过几日的交往,杜甫对李白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他联系自己这些年来怀才不遇的经历,也开始有了归隐的念头,和李白一样,对寻仙访道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洛阳逗留数日之后,三人又一块去拜访道士华盖君,想跟从他学道。只可惜华盖君已经逝去,无奈他们只好失望而归。重回旧地,已是秋天,三位诗人豪兴大发,相伴打猎。此次同游,自夏至秋,前后数月,直到天宝三年十月才分手。

天宝四年初,高适南去游楚地,李白和杜甫一起到了齐州。李白去找道士高如贵领受道箓,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而杜甫则去拜访了当时的名士李邕。李邕很欣赏杜甫的才华。杜甫在此盘桓数日后离开了齐州,两位诗人小别。

天宝四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又在鲁郡见面了。两位朋友虽分别只有半年,却如隔三秋。相遇之后,每日促膝长谈,博伦古今,饮酒赋诗,日子平静而快乐。

据说,有一次他们同去拜访隐士范十。因为初次造访,道路不熟,二人竟然迷了路。李白失足掉入苍耳丛中,帽子也掉了,衣服上沾满了苍耳。杜甫要帮他一个一个拿下来,李白却不管,就这样衣冠不整地叩开了主人的门。主客相见,不禁大笑。

杜甫和李白相识后,两年之中三次相聚,相交甚深。而这段美丽故事的结局却不再像李白的诗歌,反而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年的秋天,杜甫要西去长安,李白却准备重游江东,分手的时刻终于到来。而这次分别以后,他们再也未能见面。李白长期在江南飘泊,杜甫长期困居长安。虽然李白也到过北方,杜甫也回过洛阳,但终究阴差阳错,两人再未相见。

至此,这段描绘着李白与杜甫从相识到慢慢相知的美丽故事画上了句点。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冷却。在以后的岁月里,杜甫曾多次写诗来怀念李白,并且从诗歌中不难看出杜甫对李白无限的怀念与欣赏。例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和杜甫相比,李白的诗歌中出现杜甫的次数却是很少。但我想这未必说明,这段友谊对李白来说无足轻重。或许是李白本身性情比杜甫多了几分豪爽洒然,并不常将思念挂怀的缘故吧。

这段旷世友谊以这种方式做了结尾,后世的我们常常在想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到底留下了什么呢?

对杜甫来说,我认为这段并不算长的岁月却对其产生了一些难以忽略的影响。从杜甫一生的创作中不难看出这短短的岁月让杜甫始终难以忘怀。那么李白的思想作风必然对杜甫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诗歌艺术上说,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是以五律为主的。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超脱了七古,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这点便是李杜相交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

但是从诗歌创作上来说,不可否认,李白与杜甫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与杜甫相比,李白多了狂放飘逸的美感;而与李白相比,杜甫多了些沉郁顿挫。但这并不能说明,李杜之间没有因为彼此的相识而改变,只能说两人的成长环境相去甚远。所谓环境改变性格,李白成长于盛唐,杜甫成熟与中唐,李白的时代不可复制,李白这个人也不可复制,杜甫注定无法和李白的心境相同,诗歌的风格自然也不会相同。但是我个人觉得,在《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句诗表现了一种豪爽,与杜甫一贯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风格显然不同。这会不会说明了李白的超然对杜甫是有一种默默地影响的呢?

篇11: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词句注释

⑴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⑵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竟:究竟,终究。

⑶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⑷夕:傍晚,日落的时候。连:连续不断。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⑸“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⑹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⑺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白话译文

篇12:李白杜甫李贺的诗风

2、内涵丰富,探求生命

李贺性情孤僻,一生短暂,阅历不广致使缺乏对现实深刻的认识,却因才气高,天资聪颖,使他即使缺乏游历经验仍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写出令人惊叹的诗篇。除了怪诞的想象,还有幽凄的意象。李贺与一般的唐代诗人不同,他喜欢使用死、鬼等阴森的字眼来营造凄凉的氛围。李贺的凄凉与其他人的不同,他的凄凉源于自己人生的失意与心灵的负重,从而形成一种人生中的凄凉。这种凄凉被物化为或对景致的凄凉描写,或为心灵的怨怼等众多形式。

李贺的诗歌除了那些不同于以往诗人的想象与意象,还拥有丰富的内涵以及对生命的哲学思索与探求。李贺诗歌中有对于生命有限与无限的探索,对死与生的探求以及对生命的渴望与理想等等不同的方面但都是对同一主题的思考——生命。李贺体弱多病,穷困潦倒,生命短暂,因此在面对死亡这个问题的时候比一般人更为敏感脆弱。宇宙时光的广袤无垠与个人人生的短暂渺小的矛盾使李贺不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理智的思考分析,他只能将自己全部都投入其中,以此来进行充满的苦痛与激情的探索。

篇13:浅探李白、杜甫写景诗中的内涵

“寄情于景”是中国文人惯有的排遣忧虑的方式, 无论是倾向于浪漫主义的李白, 还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杜甫, 都有许多寄情于山水盛景的写景诗。然而, 尽管李、杜所处的唐代这一大时代背景是相同的, 个人的人生经历、个性思维、天赋才学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却是不同的, 故二人所创作的写景诗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此, 拟对李白、杜甫的写景诗进行分析, 以期探索二人写景诗之内蕴。

一、写景诗里的时代个人烙印

李白主要活跃于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开元天宝年间。此阶段的唐王朝, 无论是文化软实力, 还是经济、军事、政治等硬实力, 都达到了王朝的巅峰。生活于那个时期的唐代士子大都怀有一种大国心态——乐观、自信、积极进取。李白自然不例外, 但他的身上还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狂傲不羁、傲视群雄之势。

若时代带给李白性格的影响是狂放与乐观, 那么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则是其人格理想的主要体现。对李白的人格理想造成最深影响的是庄子和道教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 其宗旨在于寻求现世的快乐以及个体生命的超脱, 这与世人追求生存享乐的欲望不谋而合, 同时道教在唐朝又具有“国教”的性质, 所以自然受到推崇。而关于庄子对李白产生的影响, 刘熙载也曾在《艺概》中说明:“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1]

李泽厚认为庄子哲学是“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的哲学[2], 这种天人合一、追求自由的态度大大破除了艺术的禁忌, 充分拓展了审美的空间。所以李白在遍访山川盛景之时, 深切地感受到雄奇壮观的大自然不仅开拓了自己的视野, 还开阔了自己的心胸, 于是他独特的山水情怀就此产生。可以说, 李白的写景诗正是基于这种与自然无比亲和的山水情怀, 所以当他遭遇人生失意时, 他会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慰藉甚至寄托情思。

杜甫的壮年刚好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诗人由于受到时代的冲击, 经历了底层生活的磨难, 所以更容易从现实入手、以小见大, 也更容易近距离体察生活, 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 “虽亲身经历天宝乱后的一些年月, 而其安身立命之处, 沉郁顿挫之际, 实又孕育植根于盛唐时代”[3]。其个性受其家庭的影响比较大, 他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 而杜甫自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热衷于功名与政治。这些在他的作品中均有体现, 如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道:“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4]这是杜甫的理想, 立志要做辅佐社稷的帝王之师。同时在《咏怀五百字》中他也曾自述心迹:“非无江海志, 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 不忍便永诀。”这虽然是他对统治者不满的一种表达, 但何尝又不是干预现实政治的一种方式。

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的杜甫, 其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大唐由盛转衰的急剧变革时期。他经历了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全过程, 时常饥寒交迫生活困窘, 所以每当他在描写景物时, 无论是身处寻常巷陌, 还是置身山水盛景, 或多或少都会联想到破碎的山河、离乱的世间景象, 所以无论其感情多么沉郁曲折, 最终都会回归到对国计民生的观照上。

二、以景物影射时局

“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变形、虚构和象征等手段, 真实地反映生活。抒情性作品重在主观情感的表现。所以, 诗的真实, 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 而是主观感受的真实, 情感逻辑的真实”。[5]李白、杜甫的诗歌都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感受, 只不过李白所表达的情感看上去比较奔放而抽象, 而杜甫所表达的情感看上去则更为含蓄而具体。尽管他们的诗歌有着如此显而易见的差别, 但这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只不过是通过变形、虚构、象征等一系列艺术加工手法呈现出来的社会生活。毕竟“抒情诗中的真与幻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都是诗人对这个世界的体验, 就算是有悖于现实逻辑的“幻”, 也体现了情感与现实的“真”。

李白所表现的景物, 不单是传统意义上对于个人情怀的抒发, 更是对现实的观照。世人都称杜甫为“诗史”, 却鲜少有人将李白也视为“诗史”。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李白飘逸的诗风以及桀骜不驯的情感表达方式, 正因为李白曾作有“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粟” (《行路难》) 等一系列蔑视权贵、嘲讽献媚取宠小人的诗歌, 诸多研究者曾将李诗中常见的此类现象简单地予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精神”、“替广大中下层文人鸣不平的时代传声筒”等阐释。笔者对于这种观点并不尽然苟同, 诚如上文所说, 是唐代多种社会因素的交织造就了士人阶层开阔进取的时代精神, 而士子们多有一种“愿为帝王师”的责任感。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 尽管他们都发出过为天下寒士呼吁的“布衣之言”, 但这也只是他们站在掌权阶层的角度上, 在仕途失利的情况下发出的感召, 然其内心依旧有“帝王师”的骄傲感。尽管身处劣势, 李白、杜甫都希望深入到王朝的政治核心进行干预。

如果把上述观点运用到李白的写景诗中, 我们同样也可以明晰地考察其写景诗的内涵。在《蜀道难》中, “蜀道难”之语反复出现, 这是诗人翰林生活期间直接接触到了帝国的核心人物, 意识到了盛唐歌舞升平中潜伏着各种政治危机, 而后发出的感慨。他采用这种气势充沛、隐显得当的手法来描写“蜀道之难”, 表面写蜀地的山水盛景, 本质上就是对现实政治的观照。同样的, 如《西上莲花山》里描写战乱洛阳的场景:“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直接表达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痛苦。又如《远别离》:“日惨惨兮云冥冥, 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诗人将眼中所见的风云变幻暗示为朝堂政治的诡谲多变, 其本质是为揭露政局之黑暗。李白就是这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他对时代、对现实政治的见解融入到了写景诗中, 以“景”的表象暗指现实之“真”。

杜甫写景, 则多为以乐景写哀情, 王夫之是这样形容此种表现方法的:“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6]如《春望》里的“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安史之乱致使山河破碎, 而春天的到来却使城里平添一份草长莺飞的景象, 花鸟的活跃与战争带来的荒芜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时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则更为明显。又如《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韵, 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 焉知饿死填沟壑?”前半部分描写春夜的闲适安宁, 后半部分在内容上直接来了个大转弯, 诗人享受着如此难得的宁静夜晚, 却在瞬间联想到仍然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 一种悲愁与压抑的情感顿时扑面而来。再如《伤春五首》:“莺入新年语, 花开满故枝。天清云卷幔, 草碧水连池。牢落官军远, 萧条万事危。鬓毛元自白, 泪点向来垂。”春天到来, 本来靓丽的春景却与危机的时局形成了鲜明对比。杜甫就是这样“上感九庙焚, 下悯万民疮”, 他笔下的景物无论是凄凉的还是靓丽的, 都与他对时局的忧心脱不了关系。

虽然李白与杜甫在对于景物的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 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一种对现实政治的观照。只不过李白的表达方式更加飘逸, 看问题的角度因接触过统治阶层而更加犀利, 且多从国家全局入手;而杜甫的表达方式则是显而易见的以乐景写哀情, 其看问题的角度也因为多接触下层人民而相对微观化且多从日常生活入手。但两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达成对现实的观照。

三、长江及沿江景物对李、杜诗风的影响

在李白、杜甫的众多诗歌中, 对长江及沿江景物的描写频率非常高。同时, 这类写景诗对李白、杜甫诗风的影响也非常大。余恕诚先生曾在其论文里说过:“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 气象万千, 或雄奇险峻, 或秀美澄鲜。但总的特点是宽广浩瀚, 充满活力, 清明透彻, 奔腾不息。这与李白胸襟阔大, 精神飞越, 不受羁束, 追求不止的主体精神相契合。似乎生长养育李白的长江, 已经把它的某些特征, 内化在李白的精神性格之中。”[7]李白在描写长江沿江景色的诗作中, 无论是表现心情愉悦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 , 还是表现忧愁的“白帝晓猿断, 黄牛过客迟”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 [8], 其情绪都与长江交融在一起。

与李白相比, 长江在杜甫诗风上的影响则更加明显。纵观杜甫一生, 其总共有两次到过长江流域:第一次接触长江的契机是盛世漫游, 杜甫见识唐王朝的大好河山, 开阔了胸襟, 意气风发;第二次接触长江则是安史之乱后的颠沛流离, 经历过大风大浪后的他变得更加内敛深沉。杜甫诗歌早期的风格主要体现为雄浑奔放, 如“孤嶂秦碑在, 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 临眺独踌躇”。但晚年流浪于长江三峡之时, 所见风物又激发了他的另一种灵感。正如江盈科所说:“少陵秦州以后诗, 突兀奇崛, 迥异前作, 非有意换路, 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神, 如春蚕结茧, 随物肖形, 乃为真诗人, 真手笔也。”[9]

综观之, 李白、杜甫写景诗中对景物的描写不仅是出于时代社会的影响, 更是他们自身经历性格的缩影。他们对景物的描写, 也不仅是自身感情的抒发, 更深层的原因为他们对政治时局的干预心态, 无论是飘逸潇洒的诗风, 还是沉郁顿挫的诗风, 都“俊得江山助”。他们的写景诗由他们自己赋予了无尽的内涵, 而江山的万里多娇也给他们的写景诗增添了更多不俗的因素。

摘要:李白、杜甫是我国的文坛巨匠, 他们都创作过大量的写景诗, 这些写景诗不仅是他们内心情感的反映, 更是他们对于政治、对于时局的观照与预见。其诗之风格不仅融合了他们个人性格的因素在其中, 更是被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李白,杜甫,写景诗,政治观照,风格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3]刘明华, 吴增辉.杜甫对李白的解读历程[J].社会科学研究, 2006 (4) .

[4]杜甫.杜工部集[M].长沙:岳麓书社, 1989.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王夫之.清诗话[A].姜斋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7]余恕诚.李白与长江[J].文学评论, 2002 (1) .

[8]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 1990.

篇14:我眼中的李白与杜甫

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李白的激情澎湃,想象神奇,既浪漫又奔放;书写的壮观奇景既有浩瀚的气势,又变幻莫测;笔下的诗语,既有标举风神的情韵,又有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个体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杜甫的诗流响的则是对民生疾苦的沉重责任感,多灾多难,忧郁伤感,深沉落寞,杜甫也书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但他笔下的山河则是支离破碎,风雨飘摇,哪还有大唐的强盛及宏伟气象,吟唱出来的更多的是对普天苍生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的时代相差不过十年,为何有这样惊人的差异?

一、时代的气象不同

李白的黄金时代是在盛唐,强大的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使他的创作时时能迸发激情的火花。当时政治開明,思想开放,社会秩序稳定,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各族间联系密切,国际交往频繁,唐王朝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盛唐人,每个人都充满了时代的高度自信和自豪感,积极进取是时代的最强音,当然,这种精神也就会无一例外地反映在天才诗人的笔下。

而杜甫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他错过了一个时代,遇上的是让草木都为之变色的混乱时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所有的盛唐气象都不复存在,唐玄宗仓皇出逃,国家社稷犹如倾颓的大厦,风雨飘摇中的小舟,随时都将倾覆,百姓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个体的生命哪里还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

二、家境的优越程度不同

李白家境优越,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家资殷实,虽然他也并未直取功名,但他仍然可以裘马轻狂,一掷千金,毫无后顾之忧,所以他有闲情逸致仰头望月。

而杜甫生活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虽然祖父杜审言曾是初唐的文坛领袖,但到他这儿早已没落。早年,满怀雄心壮志,常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羁留长安十年,也无所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的境地,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后期多靠朋友的接济度日。难怪在他眼里呈现的风景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凄楚。

可不管怎么说,李白天才放逸,豪放乐观,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胸襟宽阔,是济世之干才,他们不愧为光耀史册的诗坛泰斗。

上一篇:个案服务记录表下一篇:做事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