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修辞赏析练习

2024-05-15

比喻修辞赏析练习(共6篇)

篇1:比喻修辞赏析练习

语文专题(一): 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等。

(一)比喻

1、概念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把(本体)比喻(喻体),把(喻体)比作(本体)。

3、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例子:

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5、太阳好像红气球。把 太阳 比喻 红气球 把 红气球 比作 太阳 练习一:

1、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

2、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3、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把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

4、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5、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6、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9、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10、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练习三:我能写出四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例:1秋天的落叶落下来。

秋天的落叶好像一群蝴蝶在空中飞舞。

2北极星挂在夜空。

北极星像指路灯一样挂在夜空。3弟弟的脸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天上的朵朵白云东游西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耳朵大大的(像一把蒲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树上的苹果又大又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座桥美丽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描写。

例如:(1)古老长城又沉沉地入睡了。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3)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4)小树在向我们招手。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树治病 啄木鸟成了医生。

区分:拟人句中不能有“人”的出现,也不能有比喻词,而凡是有“人”出现,有比喻词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散步。()2.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3 天上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的宝石。()4.老虎在树下打呼噜,睡懒觉。()5.花儿在风中弯着腰。()

6.战士们像箭一样地穿过熊熊大火。()7.蝴蝶在空中跳舞。()8.星星在空中眨眼睛。()9..蟋蟀在草中弹琴。()10.风在轻轻地拍打着水面。()练习二:

我能写出三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例:

1、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尽情的跳舞。

2、小草儿发芽了。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

3、春天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灵鸟在树枝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果园里,麻雀叽叽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叫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了热得在枝头上叫着“知了,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夸张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特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夸大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1)他呀,眼睛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前面,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超期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起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了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了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夸张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哇,好高的树,都顶到天上了。()2风太大了,地都被揭掉了一层皮。()3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4教室真静啊,静得可以听见同学们的呼吸。()5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都插不下。()6这玫瑰真香啊,香得十里外都闻得到。()7的朵朵白云像一群群绵羊。()8高楼上看下去,车辆小的跟蚂蚁一样。()9这屋子真小,只有巴掌大。()10.天上的星星在向我们眨眼睛。()练习二:把下列句子改成夸张句。例:(1)这个面包太小了。

这个面包小得连塞牙缝都不够。(2)看到这个蛋糕,我太想吃了。

看到这个蛋糕,我都流了一大碗的口水了。1.风真大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油工人的力量可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旦那天,华地广场的人可真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今天的雨下得可真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红的胆子真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明的力气实在是太大了.7 这个碗很重,我怎么也送不到嘴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

我也可以写四个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排比

排比也叫排语、排句,是把三个活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介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

(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2)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选择博爱,就是选择高远的人生志向。

(3)春天来了,到处都是鲜花,处都是绿草,到处都是大树。

(4)桌上摆满了东西,小小的玩偶,厚厚的字典,长长的铅笔,真的是琳琅满目。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排比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3、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4、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挂在月空中。

()

5、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6.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7.他张开大口,对着大山大吼了声,大山抖了三抖.()

8,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9.他一口气,吸干了长江之水.()10.冬天来了,大树穿山了雪白的衣裳。()

11、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

12、小鹿在河边悠闲的散步。()

13、春天的校园是绿色的;夏天的校园是裸色的;冬天的校园是白色的;秋天的校园却是多彩的。

()

14、微笑是一把大伞,为我把人生路上的风雨遮挡;微笑是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房;微笑是一米阳光,给我带来光明和希望。练习二:把句子补充完整。

1、我若是鲜花,就用我装点世界;我若是___________,就用我__________________;我若是___________,就用我__________________。

2、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4.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三:我能写出五个排比句。_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反问

一、概念

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句的特点是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1 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例如:(1)这是闹着玩的吗?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 2 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

例如:(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反问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2、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3、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吗?()

4、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跳舞.()

5、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6、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甩着长长的辫子。()

7、看,雨后的西湖多美啊,像一位女子,难度不是是淡妆好看吗?()

8、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9、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10、这座桥好像一道彩虹,美丽极了。()

11、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1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二、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把句子改为相反意思。一般情况下,无“不”加“不”,有“不”去“不”。总之,把句子总体大的意思改为相反。A、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B、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2、在改为相反的词语前边加上反问词。反问词一般有:难道……吗?怎么……呢?或者有时候单单只有 难道、怎么、呢、吗、这些词。

3、把句号(。)改为问号(?)

4、句子有逗号(,)时,难道、怎么放在逗号的后面。例题:

1、小李是我的好朋友。改:难道小李不是我的好朋友吗? 该:小李怎么不是我的好朋友呢? 改:小李不是我的好朋友吗?

2、我们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改:难道我们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改:我们怎么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练习二:

把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晓彬是我的好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爸爸为我感到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看到你有苦难,我应该要帮助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毒性拷打不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听了他的感人事迹使我感动得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是小学生,要好好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黄山的云海令人流连忘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三:

我能写三个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例子: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_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四:

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怎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们怎能被困难吓倒呢?

(六)设问

一、概念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例如:(1)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3)鲸鱼的身子这么大,他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练习一:

下列句子是设问句的打“√” 不是的打“X”

1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3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

4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

5春天来了,到处都是鲜花,处都是绿草,到处都是大树。()6太空中有外星人吗?现在还不确定。

()7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8太阳悄悄的爬了上来。

()9什么是合作?合作是互相配合()10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11天上的月亮像洁白的玉盘。

()12他摸出的是什么?是手枪!

()练习二:

我能写出四个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复习

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序号填在括号里。A 比喻 B 拟人 C夸张 D 排比 E 设问 F 反问 G借代 H 对偶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2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2)()共产党是太阳,把温暖送到人们心里。()4 这件事是谁做的呢?一定是小红。()5小红会做出这样的事呢?()6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小溪前进的路。

()7反腐败斗争的重点是打“老虎”。

()8 小明急得火冒三丈。

()9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

()12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13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做科学研究的。()

14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15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盘旋。()16溪唱着欢快的歌向前跑去。()17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18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篇2:比喻修辞赏析练习

李 煜《虞美人》中的比喻修辞

枣庄十八中学

于英姿

教学目标:

赏析《虞美人》中的比喻修辞。

教学重难点:

赏析《虞美人》中的比喻修辞,学会辨认并分析诗句中的比喻修辞。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一首词,《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学情分析:

进入高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在了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后对整首词所散发出的哀怨会有一定的理解,这个时候通过朗读、诵读强化他们对作品的感悟,难度不大。这节课的重点在赏析它的千古名句的修辞手法——比喻,相信在视频的指导下他们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法国大作家缪塞曾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虞美人》用他的这句话来称赞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词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今天我和你一起走进《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去赏析本词中的比喻修辞。

二、学习目标:

1、赏析《虞美人》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三、诵读本词 :

诗言志,词言情。下面你跟随老师咱们一起朗诵一下本词。(播放背景音乐)

四、重点讲解——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把它变化一下你看下面两个句子:(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春水向东流。

一江:满溢 ——数量(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奔涌翻腾,滔滔不绝 —— 状态

2、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它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比喻的作用:

1、使形象的东西变得特征突出或优美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

2、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五、练习巩固

你能找出其中的比喻,并说说它的妙处?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篇3:比喻修辞赏析练习

夫物者有所宜, 材者有所施, 各处其宜, 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 令狸执鼠, 皆用其能, 上乃无事。上有所长, 事乃不方。矜而好能, 下之所欺:辩惠好生, 下因其材。上下易用, 国故不治。用一之道, 以名为首, 名正物定, 名倚物徒。故圣人执一以静, 使名自命, 令事自定。不见其采, 下故素正。因而任之, 使自事之;因而予之, 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 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 不知其名, 复修其形。形名参同, 用其所生。二者诚信, 下乃贡情。

本段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职责, 和位置, 只有这样, 才能才可以得到施展, 作为君主和臣下, 也下也要明白自己的定位, 守住自己的位置, 不能因为一时兴起而插手不相干的范围。在这里韩非子用了两个比喻“使鸡司夜, 令狸执鼠”让公鸡打鸣, 让狸猫抓捕老鼠。都是用来比喻君主各司其职的现象。而这个现象能产生这样的效果“皆用其能, 上乃无事”。也就是大臣各自发挥自己的才干, 那么君主也就非常清闲了。在比喻的基础之上, 韩非子又从反面进行了表述, 如果君王自高自大喜欢逞能的话, 就会让大臣钻到空子, 一旦君主插手了本该臣下去完成的事情的话, 那么大臣也会起了异心, 凭借君主的才能, 结果导致大臣的是失职, 最终导致国家不能治理的非常好。鸡和猫各司其职的双重比喻, 形象生动的表达的遵循自然治理, 守住自己职责的重要性, 也说明这是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现象。

例2:

夫龙之为虫也, 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 若人有婴之者, 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 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 则几矣。

本段的主要观点是, 游说之士需要把握分寸, 不能去触碰君王的逆鳞, 也就是君王的底线和弱点。在观点的表达上, 作者是这样进行对比的。在把君主比作龙, 把不能触碰的底线比作倒长的逆鳞。那么在同龙相处的时候, 就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龙之为虫也, 柔可狎而骑”当龙很驯服的时候, 可以随便戏弄, 甚至骑着玩, 以此比喻君主心情舒畅之时, 臣下对君主的底线比较了解, 在进言的时候不去触碰君主的底线, 这样以来,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更加容易可。其二, “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 若人有婴之者, 则必杀人”龙的咽喉部有一块倒着生长的龙鳞, 如果有人触碰了这一块龙鳞, 则会招来杀身之。以此比喻君主有着不能触碰的底线, 游说之人也要看清这一点, 不然会带来很大的危险, 不要说游说君主接受自己的政见了, 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这里用龙的不同情况的状态进行的对此, 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例3:

故镜执清而无事, 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 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 则不得为明;摇衡, 则不得为正, 法之谓也。故先王以道为常, 以法为本。本治者名尊, 本乱者名绝。凡智能明通, 有以则行, 无以则止。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 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 释法而任智, 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饰于智, 不知道之故, 故劳而无功。

本段的主要观点在于, 凡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 也只有掌握了规律和法制并且用它们来办事治国, 这样才是行的通的, 否则就是行不通的, 智慧和才能只是偏于一隅的小道, 不可以传给别人, 但是利用规律和法律办事却可以代代相传, 这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英明的君主使民众按照法制来规范自己, 这就是懂得了治国规律的表现。在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时候, 韩非采用了这样的三重比喻“故镜执清而无事, 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 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 则不得为明;摇衡, ”“悬衡而知平, 设规而知圆”在这一系列的比喻当中, 所谓的镜子, 秤杆和圆规的喻意都指向了法律条文。那么擦亮摆正镜子, 让秤杆保持平正, 用圆规来画圆。这样自然能够公正的照出美丑, 量出分量, 画出完美的圆。这些都是用来比喻根本性的法治搞的好的话, 君主的名位就越尊贵, 而那些法制混乱的国家, 君主的名位就会丧失。在接下来的论述当中, 又使用“释规而任巧”来比喻“释法而任智”, 简而言之, 就是丢掉圆规凭借自己的技巧去画圆, 就相当于抛弃法令的重要性而单凭自己的智力去治理国家, 这样去做的话, 后果则是“祸乱之道也。”通过多重比喻的层层推进, 巧妙的把治国之道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达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

例4:

礼为情貌者也, 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 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 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 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 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 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 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 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 其礼朴而不明, 故曰:“理薄也。”

所谓的“礼”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 文采则是对内在本质的一种装饰, 君子抓住内在的真情而不去管他外在的变现, 注重内在的本质而厌恶外表的装饰, 而所谓的礼节上的繁琐往往不能真实的反映内在的情感。有些人虽然在表面功夫上做的很到位, 让人无可挑剔, 但是实际别根本看不出这个人的内在的本质到时什么样子的, 那这个是, 繁琐的礼节反而成了祸害, 本段文字真是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韩非采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 首先是“和氏之璧, 不饰以五采”, 卞和献给楚王的和氏璧, 不用各种鲜艳的颜色进行装饰。其次是“隋侯之珠, 不饰以银黄”, 隋侯的珠宝, 不用贵重的银黄来美化。原因正是在于这些东西自身的质地就是非常好的, 别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装饰它们。这种比喻方式的运用, 化抽象为具体。用两个形象的生动的比喻现象凸显了内在的重要意义, 虽然内容不同, 但是都指向了文章中需要阐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谢云飞.韩非子析论[M].台北:大林书局, 1973.

[2]、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 1980.

[3]、王邦雄.韩非子的哲学[羽.台北:东大出版社, 1977.

[4]、谭继山.法术势一韩非子的强者理论[蜘.台北:星光出版社, 1979.

[5]、熊十力.韩非子评论[M].台北:学生书局, 1978.

[6]、姚蒸民.韩非子通论[M].台北著者, 1978.

篇4:英汉比喻类修辞对比及赏析

关键词: 英汉语言 比喻修辞 对比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法,是被研究最详细的一个领域。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比喻的作用时说:“我们在说明隐喻取代不说明的事物时,一定不要用疏远的事物,而要用相近类似的事物作隐喻。只要这个隐喻一说出口,人们就会清楚地想到那个不明说的相近的事物。”中国的惠施针对比喻的作用说,“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为比喻做了高度概括的说明。不难看出前人所说的比喻的作用,是就理解比喻的相似点来说的。本文对中英文的明喻、暗喻和借喻的构成、特点及语义表达作比较,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英文比喻修辞,从而提高其修辞赏析水平。

1.Simile和明喻

这个辞格在汉语和英语修辞里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明显的打比方,在本体和喻体之间都出现显而易见的喻词,如:汉语里的“像”、“好像”、“比如”、“仿佛”、“好比”、“像……一样”、“如……一般”、“宛如”、“恰似”。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英语中明喻的定义为“an expression that describes something by comparing it with something else,using the words as or like,as if,as through”。例: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英语中一些谚语包含着美妙的明喻,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彩,这些谚语多数以like和as作为比喻词。如:Choose an author as you choose a friend.择书如择友。又如:Credit lost is like a Venice-glass broke.信誉丧失,犹如破镜难圆。在翻译时,可利用其共同特点,用译文中相应的喻词翻译原文本体之间的喻词。例句中的as和like结构的明喻可以直译,有的甚至和汉语里的习惯比喻方法一样。

2.暗喻(Metaphor)

暗喻是一种隐藏的比喻,不使用比喻词,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些共同点,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上,靠读者自己意会。这种比喻是含蓄的。英语中对暗喻的定义: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汉语中常用“是、成了、成为”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汉语的暗喻和英语的暗喻都有不露比喻的痕迹,把甲直接说成“是”乙或“变成”乙。如:我是妈妈的掌上明珠。I’m the apple of my mother’s eye.汉语里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当做”等,英语中的Metaphor可体现在任何句子成分上,如主语、谓语、表语、定语和状语,最常用的是用to be连接本体和喻体。例如:Max Black说:“life is the receipt an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这个修辞表明life是information的通道,作者认为信息形成是一个过程,把这个过程比喻为“生活周期”。

高级英语中有很多词组可表达暗喻。在高级英语第一册“The Middle Eastern Bazzar”中,“of”短语构成一个隐喻,“of”前面的是喻体,“of”后面的是本体。Somber cavern of a room就是一个隐喻修辞手段。其中somber cavern of a代替形容词cavernous的意义,词组的意思为作坊如洞穴一般。隐喻的使用使作坊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作坊小,工人们工作条件差。又如:介词短语表暗喻,a fairyland of dancing flashes,在中东集市的铜器市场,(铜器映射着)无数盏明灯和火盆,有如仙境。这里的隐喻使得读者有身临中东集市的感觉。

3.借喻和Metonymy

英汉语中均有借代,借代是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的修辞方法。英文中借代的定义为:a figure of speech used in rhetoric in which a thing or concept is not called by its own name,but by the name of something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that thing or concept.例:A group of blue eyes opened the a door and entered the room.一群外国人推开门走了进来。这里用部分代替整体,蓝眼睛代替人,生动表现了被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既引人聯想,又富有幽默感。又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Great minds比喻英雄、大人物。汉语和英语里的借喻内容丰富,有的借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人或事物。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中华民族。“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一系列比喻都是赞誉之词。它们渲染着热情洋溢的气氛,显示威武、奋进的力量。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它贪恋财宝、喷放毒焰,被称为“Monster”,常用来比喻邪恶势力。The Dragon比喻《圣经》中的魔鬼撒旦。如果说“The teacher is like a dragon to her students.”那么对汉语来说,绝无此种比喻,更无美感可言。再看下面例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是喻体,祖国的一部分,代本体祖国。

综上所述,英汉语言在增强语言表现力方面有许多相近或相似的修辞手法。在英汉语修辞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英汉修辞格进行仔细比对和赏析,引导学生发现、领略英汉修辞所表达的共同之美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欣赏的能力,培养他们在今后的翻译、写作中运用各种修辞格的意识,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红辉.顶尖英文修辞.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李贵如.现代修辞学[M].北京:经济科技出版社,1995.

[3]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D].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5:比喻修辞概说

比喻修辞概说

比喻是最重要的修辞方式之一.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比喻的类型,简介了部分名家对比喻的`看法,并论述了汉文化中的比喻.

作 者:秦冲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年,卷(期):23(1)分类号:H05关键词:比喻 比喻的心理基础 汉文化与比喻

篇6:修辞比喻手法

(2012-07-05 13:44:57)转载▼

标签:

杂谈

修辞第一站——比喻 教学目标:

1、了解用比喻表达的基本效果;

2、练写比喻句,提高用比喻进行表达的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巧妙表达的愉悦。

教学重点:如何用生动的比喻来扮靓自己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感官在比喻句中寻找相似点 教学预设:

第二课时

一、叮当显身手

师:比喻的三种类型把初次接触修辞的小叮当可给弄糊涂了。你们帮帮它吧。从上面选中一个序号并点击,告诉叮当出现的句子是什么类型的比喻句。

1、明喻: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刺猬的身体好似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2、暗喻: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

3、借喻:他摇晃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蓬草 = 凌乱的头发)

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幼苗 = 儿童)

备注:只有喻体(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

二、叮当有问号

师:带有比喻词的就一定是比喻句吗?大家来判断一下吧。① 他长得很像他哥哥。--表示比较

解析:他们都是同类,这是拿他和哥哥的长相在进行比较

②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玲,王东等等。--表示例举 ③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推测

④读完了《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表示想象 解析:这是在进行回忆。因此,比喻句的判定标准: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要合情合理。

三、叮当爱唱歌

师:因为比喻能使句子显得更加鲜活生动,浅显易懂,所以在作文、诗歌、歌曲各种文学体裁中都能看到比喻句的身影。小叮当特别喜欢唱一首歌,歌中就有比喻句。会唱的一起唱起来吧。(播放歌曲《七里香》)师:大家一起说是什么歌? 生:周杰伦的《七里香》 师:你们喜欢他的歌吗? 生:(喜欢)

师:喜欢他的歌的哪一点呢? 生:旋律很美、歌词写得好、特别等

师:有同学说歌词写得好!老师选了《七里香》里的几句话,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呢?(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大家一起朗读,带着你们喜欢的感觉把作曲者那种美好的情感、味道读出来。

投影出示: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鲜艳草莓。窗台蝴蝶 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

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

你的脸颊像田里熟透的蕃茄。

师:(读歌词)美不美呀?(美)美得就像是一眼甘泉,让我们尝到一种甜甜的味道。你最喜欢哪句跟我们分享一下?(根据学生说的简单分析内容)生:……

师:这些句子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词者美好的情感,如果他很直白地说你真可爱,能不能达到这种美的效果呢?(不能)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能写出像这样的诗一般的语言?那写好比喻句的关键是什么呢?比喻其实就是相似的联想,好的比喻不仅能扩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更能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来。只有抓住本体的特点,找出与喻体最贴切的相似点才能形成恰当的比喻句。

那我们又从哪些方面去寻找新颖、贴切的喻体来更好的传达我们的情感呢?我们知道我们体会一些事物要用我们的感官,感官有哪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四、叮当找相似(7分钟)投影出示:

1、例: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点是?

这是把岩石比作铃子,铙钹、钟鼓,从岩石的碰撞声与乐器的演奏声,从声音方面找相似点确立喻体的。

2、你能从以下句子中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吗?(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小小的张满了的帆。(2)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4)心里就像喝了仙露一样,别提有多甜了。(味觉)老师总结方法:

师:通过老师的讲解后知道怎样寻找喻体没有?(根据本体的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入手找到和它有共同特点的事物作为喻体,再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对喻体进行延伸,语言将会在你的手中,喷洒出智慧的花瓣,你的感情也会表达的更加到位。)

五、叮当小练笔

师:讲了方法以后,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思想就像脱缰的小马,想去尝试一下奔跑的感觉。以下任选一题,根据开头写比喻句。写三句或三句以上,尽量找相似点,要生动、具体,类型,喻词自己决定。(可加入其他的修辞手法)。投影出示:

1、水……

2、火……

3、风……

4、雨……

5、树……

6、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7、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

8、花是最美丽动人的。你瞧,……

9、自拟主题

六、叮当听你说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小学拟人、比喻修辞手法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2-02-12 19:28:04)转载▼

标签:

分类: 个人感想 教育

对小学拟人、比喻修辞手法教学的一点思考

【案例一】

◆苏教版语文四下第23页,你能用拟人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得更生动吗?

春风吹,杏花开了。

春风吹,青蛙从洞里爬出来了。

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

布谷鸟咕咕叫。

对于四下的学生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家都举手了。一个成绩偏后的孩子说:“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笑脸。”我很高兴地赞扬道:“完全正确,可是你能告诉我这张脸的颜色吗?”这个学生马上补充说:“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粉色的笑脸。”我更高兴地赞扬道:“对呀,多好看的粉色呀。”学生很满足地坐了下去。又一学生举手了,说:“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粉嘟嘟的笑脸。”我开心地说:“更好了,‘粉嘟嘟’这个词,让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这张小脸。”又一女生不甘示弱地站起来说:“春风姐姐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杏花姑娘就害羞地张开了粉嘟嘟的笑脸。”我激动地说:“真好,春风姐姐在逗杏花姑娘玩呢,是不是呀?”成就感写在了小女孩的脸上,羡慕的目光齐刷刷地聚拢过来。

一条条地这样拼下去,一个个充满童心的句子诞生了。

-----春风吹,青蛙美滋滋地睁开双眼,走出洞来,做了一个深呼吸。-----布谷鸟在春天的舞台上,奏响了一支祥和动听的乐曲。-----蜜蜂为花儿舞蹈,花儿为蜜蜂献上了甜美的花蜜。-----布谷鸟在花丛柳树间穿行,纵情地歌唱,自由地飞翔。-----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追赶着花的芳香。-----迎着和煦的春风,青蛙像绅士一样走了出来。

-----在蓝湛湛的天空下,在绿油油的大树上,布谷鸟对着同伴炫耀自己美妙的歌喉。-----在春天的舞台上,布谷鸟骄傲地唱着美妙的春之歌。

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脸上洋溢着得意而天真的笑容,教学继续进行着。◆观察下面这幅图写一段话。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动些?

第一个学生:“太阳开始工作了,把千万缕光芒洒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使一切都有了生机。”我高兴地说:“我喜欢‘太阳开始工作了’这个说法,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一早就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工作。”一个爱表现的男生肯定又有了新的发现,你看手举得那么高。他说:“太阳上班了,绿色工厂开工了。”“呀,我太惊讶了。这么有意思的想法,真好!”我毫不吝啬自己的激动。是呀,第一课学得“一棵树就是一个绿色的工厂。”孩子的心里到底有多少奇怪的想法,我又一次好奇了。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一学生接着说:“台灯可以放心地休息了。”“多好的句子,太有创意了。”我再次激动地说。一个刚转来的男孩举起了手,说:“太阳开始工作了,窗户来了一个深呼吸。”“哦,老师简直有点佩服你了,真是一个奇妙的小脑袋,老师想得没有你好。”我夸张地然而确实是真情地说。连起来一说,一段美妙的文字诞生了:

太样开始工作了,绿色工厂开工了,小鸟正在认真地进行发声练习。闹钟报告起床的消息,窗户来了一个深呼吸,窗帘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台灯可以放心地休息了。【分析】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拟人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一样都具有主客体不分、自我中心状态、泛灵论等心理发展特征,在思维具体性和绘画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拟人化是儿童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经常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把一切事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星星、月亮,都认为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情、通语言的。所以让小朋友用拟人的方法去表现事物,他们非常乐意。同样采用拟人化手法的儿童文学都特别容易得到孩子的欢迎。在这里我们不满足于一两个拟人句的使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拟人的方式直接构思整篇文章,使文章充满情趣。【案例二】

在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对比喻句也安排了专门的练习,比如:u 三下第93页处处留心就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用打比方的句子把上面的图画说一说,并写下来。弯弯的月亮像()大象的耳朵像()蝴蝶花多么像()

这是是写几个比喻局那么简单吗?如果把这个练习教成写几个没有生命的干瘪的比喻句,这项练习设计就太没有价值了。我们可以在比喻句基础上,追问一下。比如:月亮像一条小船,那么什么是大海呢?(天空)这条小船要从哪里是向哪里呢?(晚上到黎明)这么一追问,问出了一首很好的儿童诗。

月亮/月亮是小船/天空是大海/从夜晚驶向黎明。还有:嘴/天上怎么有张嘴/难道天上还有张脸。还有:是哪只鸭子游过天空/留下了一片金灿灿的羽毛。还有:哎,树梢上怎么又跟香蕉/如果我能吃到/那肯定是根最甜的香蕉。【分析】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喻解就是对比喻的理解。因此比喻句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法,在我们小学语文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反思】

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写景的有三种境第一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无景。有的同学按顺序写了景物的颜色、变化、声响、动态与静态,虽然很具体,但文章却是那样呆板、没有生气,就像一张拙劣的风景照,其间原因就是他没有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只是把大家都能看到山

山水水平铺直叙地写出来了。这种作文属于最低境界。

第二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也有景。有的同学能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这样的作文会让人眼前一亮,心向往之。那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修辞呢?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满足于“具体”的标准,立足于“生动、传神”是写景作文第二境界的要求,如果我们将自己用心感受到的景物借助修辞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第三种境界——眼中无景,心中也无景。这是写景作文的最高境界。此时,所有的修辞技巧信手拈来,但不同的是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或者将自己融入山光水色中,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棵树、一片云、一缕峰、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让我著我之色彩,并能传神地表达出来。因此,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能激发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表达能力,使文章更为生动有趣。教材中列出的比喻和拟人的练习我们语文教师不能轻描淡写地过去,应该认真钻研,充分发掘教材的资源,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要:比喻是一种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在作文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在的散文小说,都有比喻的身影。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明喻、暗喻、借喻。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要掌握它的特点理解它,运用它并要多用,妙用。但学生在运用比喻时常出现错误,在运用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新颖的、动用恰当的比喻,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气势和文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文章和修辞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达到双向收获的目的。

关键字:比喻; 特点; 区分; 运用

修辞是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看到和用到的手法,它是文章的润滑剂和清新剂。就像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修辞在作文中的作用就如小鸟必须凭借的空气,才能使文章有文采。如果一个人没有特有的精神风貌的话,那他再怎样的高大,也只能成为一个行尸走肉的躯体,没有生气,没有风骨,更没有灵魂。而作文没有好的语言来支撑,有再好的主题也难以存在,再好的中心也难以表现,再好的情感也难以寄托,文章难以升华。我们在阅读作品中,只要看到清新自然的语言,就能使心情为之舒畅,精神为之一振。怎样才能使作文富有文采,让读者为之陶醉呢 ?方法之一就要学会使用形象化的各种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掌握使语言活泼化的变换句式的方法和技巧。使语言和文章富有变化和宕荡起伏的气势。而比喻犹如一滴甘露,如能将这些甘露恰当地洒在作文中,就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美不胜收。把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是一种历史悠久又运用广泛的形象修辞。早在先秦以前,就被广泛的运用。到了春秋战国,比喻已成为非常有效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经》《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就是为了把话说得更有韵味,所以尽力保持一种含蓄的形态;而诸子散文中使用比喻则是为了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由于人们偏爱具体形象,运用比喻论事说理,正符合人们喜欢形象思维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依赖于事物的相似性,使论辩进退自如,给接受者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以后的诗词戏曲和小说及生活中也有很多运用比喻的例子。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佛印,有一天到东坡家做客,进门就先到池子边洗脸,看到苏小妹坐在阁楼纱窗内,风姿灼人,便吟到“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苏小妹虽感到羞辱,但不便发作,于是对下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佛印把苏小妹比作烟雾笼罩的芍药花,美丽至极,又有调戏的情趣。而苏小妹回应的下联既有报复之爽,又不失大家闺秀之礼,同时又展示了一代佳人的才气。而到了近代,是钱忠书先生把比喻运用到了极至。并在《读〈拉奥孔〉》中曾指出比喻的精髓:“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汉语言学家张斌在《现代汉语》中给比喻下了这样的定义:“比喻是用与表达对象本质不同又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述说表达对象,使表达易于理解的一种修辞格,俗称打比方。”钱忠书先生和张斌先生对比喻的分析和定义中都涉及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有相同之处才可比,有不同之处才可分,否则就无法区分何为说明的事物,何为被说明的事物。钱钟书先生曾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如果去除《围城》中所有精彩的比喻,那么这部小说将会少了许多幽默成分而黯然失色。可见比喻能使抽象化为形象,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平淡化为神奇,它给语言增添鲜明优美的艺术色彩,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比喻的类型及特点

常见的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这是按比喻各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各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一般说来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作“比喻词”。

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句子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在表达时,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是:“像”、“好像”、“像……似的”、“仿佛”、“如同”等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翠鸟》)“以上几个句子都是明喻,符合明喻句子中甲像乙的特点。其间出现在本体:荷叶,翠鸟。喻体:舞女的裙,离弦的箭。比喻词:像,像……一样。明喻我们很好理解和辨别,也是最常用到的,在小学二三年级我们就开始接触了。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和明喻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比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它和明喻有很多相同之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句式也基本相同,只是比喻词发生变化。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五一节这天的人民广场成了欢腾的海洋。”这两个句子个就是暗喻,它有本体“乌云”和“广场上的人们”,喻体“水墨画”和“欢腾的海洋”,而比喻词则是“成了”。

借喻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再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借喻和暗喻很容易混淆,区分它们的关键在于比喻句中本体是否出现。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三、学生运用比喻中常出现的问题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以说是谈作文而色变,每次谈到写作文和作文课,很多学生就神情紧张,摇头叹息。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大作小作,教师精改详评,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仍然不少,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见大的起色。作文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多少年以来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苦恼。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多出现一个模式,堆砌华丽词藻,摘录佳句名言,或是在“优秀作文”中摘抄其中一段,或是死记硬背一件事,以这件事作为“轴心”,围着这件事进行语言的旋转。比喻在学生作文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因为一个好的比喻,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鲜明的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但遗憾的是,在作文中常常出现比喻不当的毛病,这不仅影响了正确思想的表达,而且还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比较常见的是比得不贴切,比喻的本阼和喻体一定要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但又要有一点或几点相似,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这是比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一般来说,运用同类的两个事物打比方,这样的病例不太多,关键出在相似点上。有的两个事物根本没有相似之处和可比之处,硬是把它们拉到一起来作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有的事物比较抽象,无法对它进行描述和说明,学生则围绕在它的旁边转圈子,无法进行实质性的表达,例如“诚信”、“思念”等。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要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就能把比较抽象的概念表述清楚。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永远的绿卡》,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这一比喻,使诚信这一词变得鲜明可感,生动形象。同时又使语言变得清新自然,达到双重收获的目的。

四、使用比喻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要正确理解比喻句。各种手法有各自的特点,在反映的对象、句法结构、表达效果上都各不相同,我们学习时必须注意,对它们的理解不要仅仅满足于记住定义,重要的是能理解并恰当地运用到作品中。在我们阅读课文中,常遇到一些生动优美的比喻句。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很好地理解这些句子,掌握这些句子,使它们成为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和工具。我们理解比喻句,主要要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例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比喻句,只要把比喻词“仿佛”和喻体中的“无暇”、“翡翠”的意思弄明白,就知道该句子是以无瑶的翡翠来作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漓江水非常翠绿透明。

其次,正确区别比喻句和非比喻句。在阅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句子,句中虽然也有“像”、“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句,这些非比喻句成了迷惑我们判断真正“比喻句”的敌人。要注意不能将是否有比喻词语作为判断比喻句的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如:“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来的一样。”“画的荷花”和“从湖里摘来的荷花”之间只是简单的像,不是比喻。又如:“猫头鹰的耳朵很特别,好像一对立起来的猫耳朵。”“猫头鹰的耳朵”和“猫耳朵”之间是事实上的相像,不是比喻。而“树叶在空中飞舞,像蝴蝶一样。”用“树叶”(本体)和“蝴蝶”(喻体)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很相似来作比,它们之间用“像”(比喻词)来连接,此句是比喻句。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第三,要注意运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积累经验,把经验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一个司机要撑握车的性能,一个建筑师要知道建筑材料的特点一样。对于比喻的运用,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可以照搬照套,在运用时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哪里要运用哪里不需要用,而是要跟据自己的情感发展,顺其自然,就如桶装水一样,满了自然而然的会溢出来。我相信在钱忠书先生的《围城》中的那七百多个比喻不是他特意的思考了后加进去的,而是为了制造一种幽默,经过自己的情感酝酿,顺理成章而得到的。当然,“文章本生成,妙手偶得之。”在没有一定功底的人怎样酝酿情感也不会达到钱忠书先生的高度,但是重要的还是平时的积累和思考,摹仿和创造。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可比之处,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造句,不仅能用某一种修辞,还要逐渐做到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积累得多了,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要某一问题不好用直接的描述表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一个比喻来替代。一个新颖而恰当的比喻又会反过来增加文章的色采,这样使文章和比喻都达到双重收获的目的,达到事半攻倍的效果。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看作者是怎么处理比喻句的,所运用的比喻句达到何种效果。如果这里运用其它方法好不好,试着换一下,看表达效果发生怎样的改变。同时注意收集和分析好的比喻句,看作者抓住了它们之间怎样的特点和哪些可比之处。在运用比喻这一手法时最应注重的是比喻要贴切而新颖,要做到就近取喻而不落入窠臼,设喻翻新而又不流于猎奇生硬,重要的是推陈出新,出新的关键在于对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有过人的深入而细致的理解,从而发现、选择新鲜又恰当的喻体。才能使比喻既合情合理,又生动形象。

上一篇:关于诚信的学生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化学初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