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软件-IT电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2024-04-09

天朗软件-IT电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共6篇)

篇1:天朗软件-IT电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IT电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在IT电子行业,价廉物美,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更快的产品升级换代,是赶超竞争对手的决定性因素;缩短销售周期,快速投放市场,是获取高额利润的法宝;快速反应的售后服务,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基本条件。如何应对受到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冲击?如何解决产品升级换代,与价廉物美互为矛盾?如何满足产品快速投放对物流和生产组织提出前所未有的改进要求?如何快速响应电子行业庞大的用户群对售后服务的需求?

天朗软件为IT电子行业提供的解决方案:

1.准确把握企业现状,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

2.利用企业绩效管理(BPM)工具——平衡记分卡,对战略目标进行快速分解部署;

3.实时监控各级部门乃至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完成情况;

4.合理有据的战略目标调整,能得到快速分解和有效执行;

5.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算;

6.实现全过程的高效物流控制,从采购管理、库存控制、领料发料、制造监控、质量控制、销售管理等各环节实现深层次物流管理;

7.建立全面的客户关系管理,对客户的服务要求做到快速响应。

软件特点:

1.功能强大的企业管理级软件:包含完善的进销存财务系统、强大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实用的办公事务处理OA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效的项目管理PMIS系统

2.实时网络化库存管理、实时订单管理、实时资金流动管理

3.分支机构管理,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生产、财务、客户等八个方面的统一实时管理,方便您随时监控分支机构的一举一动

4.支持商品条码管理、机身号码、批号管理,既方便了商家使用又解决了采购、销售的复杂服务跟踪问题

5.为总代理和各级分销商提供返利管理模块,系统自动核算返利后的成本,自动进行财务对帐,自动计算返利后员工提成6.能够简易的处理换货、退货、炒货、赠品、促销折扣、税价、等等功能

7.杜绝客户资料丢失,方便查询客户资料

8.详细记录客户跟进过程,既能够即时掌握业务员拜访客户情况,又方便其他业务员接手公司客户

9.减少因为业务员的变动不清,而造成的人为丢单现象。

10.对资料按照权限进行隔离(使个人只接触到他需要的资料),避免商业机密外泄

带来效益:

1.面对电子行业激烈的竞争,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有效执行;

2.为企业创造在速度、成本或质量方面的竞争战略新优势;

3.显著降低生产制造成本,突显产品价格优势;

4.满足电子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5.帮助成长性企业快速反应,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适应对象:计算机生产分销企业、半导体生产分销企业、电子贸易企业、IT分销企业

篇2:天朗软件-IT电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天朗纺织贸易进销存系统》是一款专为纺织布业批发零售行业量身定制的管理软件,根据纺织行业的经营特点、管理模式,该软件对布料的系列号、色号、缸号、规格、细码等特有属性进行了智能化的管理。结合纺织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将整个纺织企业的各环节进行全方位有效的管理,实现了纺织企业所关心的生产、业务、销售、仓库、门市、财务等整个企业的运营状况; 它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管理,达到整个企业不管门市、仓库在哪,都能一一将其管理。使得信息更快更全、物流更通畅、资金流转更快、库存更优化,为纺织企业分析公司运营状况提供了最高效的决策管理功能。为纺织企业的跨地区统一管理提供了更高效与实时的在线管理功能。

软件特点:

1.B/S架构(服务器/浏览器),无需安装即可各地可用,性能价格比更高。

2.采用四层安全体系,企业的资料数据更安全。

3.布匹进出仓完全条码扫描管理,实时掌握库存情况。

4.门市、仓库都可以采用无线PDA采集器系统进行条码管理进出仓盘点。

5.专业的业务流程分析与梳理,帮助布行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体制,涵盖了工厂跟单、仓管、门市销售的分工配合方案、权限分配方案、管理漏洞防范的应对方案等

6.专业的纺织行业管理软件,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还有委外管理模块,更强调分工配合,通过权限的控制,每个人可以各自操作自己的功能模块

7.工厂跟单、门市和仓库联网操作,数据共享,提供云端服务器和专用安全网络,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快速。

8.每一匹布长度、缸号、规格、等级不同对应不同的条形码,真正用条形码管理的纺织布业软件。

9.软件系统直接显示布匹图片,大大降低了门市下单的出错率,特别有米码转换功能,细码与汇总的布料管理模式,不用再手工算账,只需要每天对一下账,省心省力,而且账目清楚。

10.随时随地查询各分部当日营业收入、费用支出、库存商品、应收应付等。

篇3:天朗软件-IT电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1.1 IT运维服务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信息化系统已和各领域的主营业务紧密相连, 信息化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已影响其支撑的主营业务的开展, 并且如何进行有效的IT运维服务和管理, 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应用技术还刚刚起步,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专家研究和大量企业实践表明, IT项目生命周期中, 大约80%的时间与IT项目运行维护有关, 而往往该阶段的投资仅占整个IT投资的20%, 出现了典型的“轻服务、重技术”现象。国际著名咨询调查机构Gartner集团的调查发现, 在经常出现的问题中, 源自技术或产品 (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电力失常及天灾等) 方面的问题其实只占20%, 而管理流程失误问题占40%, 人员疏失问题占40%。管理流程失误包括未做好变更管理、无预防、超载、无测试等错误, 人员疏失包括操作不规范、训练不足、备份错误或安全疏忽等, 而且人员疏失的源头仍然是管理缺失。由此可见, IT运维服务管理在IT项目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如此高的要求和压力, 企业的IT部门和IT服务供应商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并可持续改进的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 使信息系统更加适应业务持续变化的需求。

那么, 什么是IT运维服务呢?

IT运维服务是指供方为满足需方运维对象 (IT) 运行要求所提供的活动,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维护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和系统运营支持服务。基础设施维护服务是指对基础环境、硬件、基础软件的故障诊断和修复等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是指通过使用监控、服务管理工具等方式,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服务。系统运营支持服务是指为提升业务有效性所提供的评估、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业务流程管理等服务。

1.2 ITIL的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英国商务部为解决“IT投资、采购与服务质量不佳”的问题而组织开发了IT基础架构库, 即ITIL V1.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 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 。自1989年出版了第一本指南之后, 其他9本也陆续出版。10本指南分别说明了IT服务管理中的10个核心流程。于是ITIL作为IT运营的最佳实践, 确定了以流程为中心的IT服务管理方法。

2000-2003年期间, 英国商务部发布了ITIL的全新版本:I-TIL V2.0, 最终形成了由服务管理、业务管理、ICT基础架构管理、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和安全管理6个模块组成的ITIL结构 (见图1) 。

2005年5月17日,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正式将ITIL纳入成为国际标准化体系ISO 20000。2005年12月15日,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颁布ISO/IEC 20000, 即信息技术服务管理, IT服务管理 (ITSM) 所依据的标准ITIL已经由“事实上的标准”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标准。

1.3 在运维服务领域的各厂商解决方案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 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IT服务管理领域并加大了在该领域的投入, 如BMC公司通过收购Peregrine公司的Remedy解决方案切入这个市场。其次, 围绕着ITIL, 各组织也相继开发了各种各样的IT服务管理方法, 如荷兰Virje大学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SERC) 组织开发的IT Service CMM (IT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 , 微软公司为所有微软产品开发的MOF (管理运营框架) , HP开发的该公司实施IT服务管理的方法论HP ITSM Reference Model (IT服务管理参考模型) , IBM的ITPM (IT流程模型) 及“信息系统管理系统” (即“黄皮书”) , CA的ESM (企业系统管理) , 等等。

经过一系列的开发、并购和整合, 针对IT服务管理的软件系统和解决方案更趋完善, 并出现了可以实现ITIL各核心流程的集成管理解决方案和服务平台, 如CA公司的Unicenter, HP公司的Open View, 这些解决方案完善地支持ITIL理论, 并且包含了IT服务管理 (ITSM) 的全部内容。

IT运维服务作为IT服务管理的一个主要领域, 目前也在其运维服务范围里推广此IT服务管理理念和各类软件。

2 宝信软件的运维管理体系

2.1 宝信软件的运维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

作为IT服务供应商的宝信软件, 正不断推动公司的运维服务更加有效、持续和稳定发展, 他们希望引进最先进的ITIL管理理念和ISO 20000国际标准, 结合宝信软件多年在IT运维服务管理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 以协助客户提高IT运维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 保障客户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2.2 运维标准与规范制度

ISO/IEC 20000标准为IT运维服务提供商提供了一种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 通过整合IT服务与业务来提高IT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的能力及水平。ISO/IEC 20000就是这样一个框架。ISO 20000关注3个层面的客户关系管理、关注IT与业务的整合 (见图2) 。

建立国际先进水平的IT服务管理体系是宝信软件为全面实现“三个国内一流”战略定位采取的具体举措之一。2007年初全面启动ISO 20000认证工作。公司在全面梳理原有IT服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 按照ISO/IEC 20000管理体系的要求对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系统的策划、编制和修订, 形成了包括2份第一层次文件、31份第二层次文件、1 345份第三层次文件在内的IT服务管理体系文件, 并于2007年6月1日发布运行, IT服务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和发布为体系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见图3) 。

公司强势推进IT服务管理体系文件的执行力, 通过强化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服务规范的教育和培训增强了员工的服务意识, 通过促进管理文件规定与“集中运维管理平台”的融合固化了服务管理流程, 通过知识共享和专家小组的知识传递带动了服务相关部门整体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管理文件执行力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绩效评价, 有力地推动了管理文件的执行力度。

为了有效地开展运维服务管理, 宝信软件自主开发了基于ISO 20000的“IT服务集中运维服务管理平台” (见图4) 。该平台把各级IT运维服务人员联系起来, 构成统一的支持服务体系。既可以被动接受通过呼叫中心 (Call Center) 或Web界面手工提交的事件, 也可以主动收集由监控中心转发的事件, 并且按照规范的处理流程完成事件请求、变更管理、资产管理、知识管理以及服务水平管理, 科学地自动地完成人力资源分配, 确保每个事件能得到及时解决。

2.3 运维服务的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流程

一方面, 宝信软件针对每个客户建立项目管理流程, 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管理每个运维服务。宝信软件为每一个项目指定专门的项目经理, 结合宝信软件四级技术支持体系 (如图5所示) 配置各级别支持人员, 开展日常运维和专业技术支持服务。

Call Center, 作为宝信软件服务对外的统一窗口, 向用户提供“7×24”全天候服务, 通过Call Center实现客户服务受理、处理、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

一线服务, 即现场服务工程师, 采用“N+M”的服务模式, 由“N”名“7×24” (7天×24小时) 和“M”名“5×9” (5天×9小时) 组成一线技术服务团队;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手册进行日常点检和维护工作, 能够处理常见故障, 编制并实施日常维护方案, 能够对系统重大故障进行初步判断。

二线支持, 由各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组成,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作为一线服务的技术支撑, 通过现场或远程的方式提供“7×24”的技术支持服务。二线支持除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外, 还承担所维护系统的调优、完善、专业的预防维护、模型与工艺方面的攻关等工作。

三线支持, 由宝信各领域技术专家组成, 作为二线支持的支撑, 负责运维服务整体方案的策划、技术规范的审核和重大故障的技术支持。

四线支持, 宝信软件提供原厂商级别的技术支持服务;宝信软件通过购买原厂商的服务, 以获取原厂商级别的技术支持。

为促进技术支持体系上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宝信软件设定了合理的绩效考核KPI体系, 主要从4个维度进行考核:用户的评价、对业务的贡献、改革创新和高效的运作。其中从用户的评价和对业务的贡献维度设定的KPI示例, 如图6所示。

另一方面, 宝信软件为客户提供多种符合ITIL的服务流程, 包括服务等级管理、财务管理、持续性管理、容量管理、可用性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问题管理、服务台管理和配置管理等, 主要可分为服务支持流程和服务提供流程。

服务支持流程主要面向用户, 用于确保用户得到适当的服务以支持组织的业务功能, 确保提供的服务质量, 符合服务级别协议 (SLA) 的要求。服务提供流程主要面向为服务付费的机构和个人客户。它的任务是根据组织的业务需求, 对服务能力、持续性、可用性等服务级别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 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实现这些服务目标所需要耗费的成本。这些管理流程必须解决“客户需要什么”、“为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的成本是多少”、“如何在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益 (达到的服务级别) 之间选择恰当的平衡点”等问题。其中问题管理的流程设计, 如图7所示。

2.4 效果与价值评估

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管理给实施企业自身、企业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多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可归纳为商业价值、财务价值、对员工的价值、创新价值和内部价值。

商业价值包括提高了业务运营的质量, 对IT运维服务有更合理的期望, 提高了客户和业务人员的效率, 并在客户和IT运维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更加融洽的工作关系。

财务价值包括降低了实施变更的成本, 当软件或硬件不再使用时, 可以及时取消其维护合同。

对员工的价值包括让IT运维服务人员更加清楚了解对他们的期望, 并有合适的流程和相应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实现这些期望, 提高了IT运维服务人员的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

创新价值包括让IT运维服务提供方更为清楚地理解客户的需求, 提高了服务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 提高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

3 宝信运维平台、监控平台的解决方案

宝信软件作为IT运维服务供应商, 打造一个集运维相关的各流程管理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 宝信IT服务管理 (ITSM) 平台暨集中运维服务管理平台 (以下简称“运维平台”) 、宝信软件系统网络监控平台 (以下简称“监控平台”) 等服务于IT运维服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

3.1 平台架构和功能简介

3.1.1 运维平台

宝信“运维平台”融入了基于ITIL的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流程和运维知识库管理等服务支持功能以及个性化的报表管理功能, 提供了短信、电子邮件、弹出窗口等多种可选信息通知方式, 具有故障受理的自动化、处理流程的规范化、运维支持经验和知识的共享化、服务的可视化和可量化、服务过程的可追溯性、与公司CTI系统无缝集成等特点, 为运维服务日常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系统架构见图8) 。

宝信“运维平台”具备如下功能:

事件管理。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事件管理流程来处理所有影响IT系统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 使受事件影响的业务尽快地恢复正常。

问题管理。解决IT服务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包括问题处理和问题控制, 以防止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事件再次发生。

变更管理。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实施流程来控制所有对于宝信承担运维的IT基础设施和应用功能的变更, 确保所有对于IT系统的变更在经过计划、风险评估、审批等标准化过程之后, 对用户产生最小的影响。

配置管理。对所维护的IT系统的软、硬维护对象进行监控和管理, 提供根据分类代码进行配置项的查询功能, 以帮助其他流程的支持人员在处理故障时更好地作出决策, 从而降低在实施变更时对业务系统产生的影响。同时与备件管理和变更管理相结合, 为备件的采购模型提供支持。

运维知识库管理。提供运维知识库, 使IT运维人员能及时利用成熟的问题解决方案更快地排除故障。

服务等级管理。对服务等级的管理, 可以记录服务水平协议、设置请求优先级、评估服务水平等。

监控系统集成。与监控系统 (即安装有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的主机系统) 集成, 接收其产生的事件, 及时作出处理, 并达到自动预警和自动事件创建的功效。

CTI集成。与公司呼叫中心CTI系统设备的集成, 形成完整的服务管理平台解决方案。

报表管理集成。与报表管理平台集成, 实现登录集中运维平台后集成报表的自动登录, 并提供权限分组控制, 以实现报表展现的个性化。

邮件服务器集成。与邮件服务器集成, 通过自动发送邮件的方式来发送集中运维平台中的通知。

短信平台集成。与宝信短信平台集成, 通过自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发送集中运维平台中的通知。

3.1.2 监控平台

为了对维护的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收集系统运行状态信息, 宝信软件自主研发设计了系统、网络监控平台。“监控平台”具有对网络和客户主机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远程自动监控、安全报警、用户管理、监控策略管理、报表统计、事务处理等功能, 提供远程集中监控和管理的界面以及监控阈值设置、监控对象配置、控制组件配置、系统设置等操作界面, 具有安装快捷、操作简单、跨平台、远程集中监控与管理等特点。

宝信“监控平台”采用B/S方式进行设计, 考虑到将来的可扩展性, 系统架构将采用分布加集中的模式, 即分布数据采集, 集中管理控制。

“监控平台”整体架构如图9所示。

宝信“监控平台”具备如下功能:

集中监控。使目前需要维护的分布在不同物理区域的700多套系统有集中统一的监控环境, 可以让运维人员方便地查看各个系统的运行情况, 可以提高效率并节约人力成本。

自动监控。对各个需要监控的网络/服务器通过配置实现自动监控, 在无需人员查看的情况下即时发现系统隐患和故障, 提高发现系统错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提高运维质量。

安全报警。在监控系统发现隐患时主动报警, 通知客户端, 采用语音和颜色报警, 即时通知相关人员, 对故障的及时排除和隐患的解决提供保障。

系统管理。对系统用户、被监控网络/服务器等各项配置进行管理。灵活的监控配置, 友好的Web界面, 提供直观和易操作的各种系统功能, 通过预设默认值或者提供列表, 方便操作。

报表统计。按区域、设备、时间对监控项目的结果进行统计, 并提供周报、月报、年报。使管理层能更方便有效地了解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 进行运行趋势分析以及统筹规划。

3.2 使用效果

篇4:天朗软件-IT电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关键词:IT项目,管理案例,国土资源,信息平台

金土工程 (1) 是面向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支持发展、服务社会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通过金土工程的实施, 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 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目前, 部分市、县级国土资源局已经着手开始了电子政务二期的建设。本文结合省市、县级国土资源局的实际情况, 从电子政务二期建设和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的建设两个方面来介绍省市、县级国土资源局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发展。

1 项目背景

1.1 项目目标

金土工程分三期实施, 一期工程重点开展耕地保护和矿产资源管理相关系统建设, 覆盖部和64个节点, 即31个省 (区、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32个试点城市。具体目标如下:

1.1.1 形成上下联动、科学规范的网络化国土资源管理流程, 促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与政务公开。

1.1.2 建立国家直接获取国土资源信息的渠道, 全面、准确地掌握国土资源信息及其动态变化, 为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供支持。

1.1.3 全面提高国土资源信息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服务的水平, 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信息的基础性作用。

1.2 项目任务

1.2.1 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建设包括耕地保护业务应用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系统建设。

1.2.2 数据中心建设

建设满足各类数据库存储管理、动态更新和交换需要的软硬件基础环境。同时, 建立统一配置、管理各类数据的数据集成管理平台, 实现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服务。在数据中心建立数据交换系统, 实现部、省、试点城市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1.2.3 数据库建设

在部整合建立土地、矿产有关的18类数据库, 同时, 将14类数据库部署到省, 10类数据库部署到试点城市, 用以支撑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数据综合分析和数据共享服务。针对基础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建立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

1.2.4 网络系统建设

建设和完善部、省、试点城市的局域网;建立连接部、省和试点城市的国土资源纵向网, 县级可采用远程终端网的方式实现系统的应用。

1.2.5 安全系统建设

按照国家安全等级的要求, 建立金土工程安全体系, 配置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VPN、安全隔离网闸、WEB防篡改、安全管理中心、过滤控制、非法拨号监控、防垃圾邮件等安全设施。同时, 建立国家级异地数据备份中心。

1.2.6 标准化建设

包括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规范、业务数据交换内容及格式, 以及基础数据库标准, 同时还包括与规范标准相关的操作指南, 以指导并规范金土工程的实施。

对于完成了电子政务系统一期的建设市、县级国土资源局, 可以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 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推广应用, 按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要求开展电子政务二期的建设;对于有条件的市 (州) 级国土资源局可以开展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的建设。

2 省市、县级国土资源局电子政务建设项目

2.1 行政审批业务流程的完善

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一期的建设包含地籍管理、建设用地预审管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土地开发整理管理、矿业权管理5个业务管理系统及综合事务管理系统。

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业务流程, 将局内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电子政务中运行, 完全实现无纸化办公。例如地产管理 (土地出让及转让审批) 、地质环境管理、测绘管理等业务。如图1所示:

2.2 行政效能监察及批前监管

行政效能监察 (2) 是对各行政审批业务流程各环节定义时间限制。整个系统会对超期办理的业务进行提醒。行政效能监察涉及流程查询、业务办理信息浏览、业务督办、督办查询、统计等功能模块, 监察室可利用行政效能监察管理来监督局内所有业务的办理情况, 并且可以发起督办函进行催办。

批前监管是国土资源部门对违法、违规业务的重要审查与法律执行窗口, 对日常违法、违规业务的受理进行把关, 对所提交申请资料进行历史分析与审查。批前监管与日常办卷审批同时进行, 对业务办理情况进行监察, 与办卷业务职能分开, 互不影响。

执法监察部门若发现有违法、违规的受理业务或在办业务时, 经相关领导审批后存在违法现象时, 执法监察部门应立即对违法、违规部门对此业务进行立案查处。审批的案卷执行停办, 同时日常办卷也相应停止, 若确定有违法、违规行为则执法监察。如图2所示:

2.3 行政审批流程中的其它功能

一是综合统计分析功能。完善综合统计分析功能, 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的依据;包含工作情况汇总、各业务办理汇总、综合台账统计等功能模块。

二是档案管理功能。提供档案管理功能, 对各业务审批流程的办理结果可形成电子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包含业务归档管理、综合档案查询、虚拟档案馆、档案借阅管理、档案实体管理等功能模块。

3 省市、县级国土资源局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

3.1 数据交换体系建设

目前, 省市级国土资源局基本完成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 县级国土资源局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也在逐步展开, 实现了本级的网上业务审批、公文办理、数据共享等信息化管理。但国土上下级部门之间经常需要进行频繁的各种文件、数据材料的传递和交换。

因此建设一个自动化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审批、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三级交换系统是整个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败关键。图3是数据交换体系数据交换原理图:

3.2 Web Gis平台介绍

Web Gis平台提供了基于异构空间数据源共享的Gis组件, 即可在同一窗口打开不同GIS格式 (Arc Gis、Map Gis等) 数据, 实现跨GIS平台多源数据叠加分析、浏览、查询等空间操作。

Web Gis平台采用J2EE平台的三层分布式应用体系架构, 它由表示层、应用服务层和资源层组成, 其核心是应用服务层。如图4所示:

Web Gis平台的应用主要有:1) 专题图应用。提供城镇地籍专题、土地利用现状专题、矿业权专题数据库Web GIS应用, 功能上包含图层控制、浏览、查询、统计分析、编辑、定位等。2) 业务办公与GIS图形关联。系统实现OA、MIS、GIS相结合的一体化办公, 在办理国土业务时可以根据需要查看相应的GIS图形;例如:在办理地籍业务时可以根据地籍号查看地籍图, 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业务时可以将需要报批的地块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进行统计分析等。

4 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建设

4.1 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总体架构

国土资源“一张图” (3) 是为了满足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资源监管、形势分析、辅助决策支持和社会化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所必要的政策、机制、数据及其管理、技术、标准、应用和服务的总和。

国土资源“一张图”是实现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汇交、存储、处理、应用、分析、挖掘和安全备份等管理和服务的数据集成环境。国土资源“一张图”是面向国土资源监管与服务目标, 基于统一基础地理空间参考, 对土地、矿产、基础地质和地质环境等各类国土资源专业信息的综合集成与展示, 是全面展示国土资源状况的“电子沙盘”。

按国土资源部的要求, 金土工程二期的建设内容是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建设, 具体包含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及管理系统、“一张图”的应用服务、综合监管平台、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服务、国土资源执法巡查、数据共享等功能应用。

4.2 核心数据库建设与系统管理

核心数据库包括基础层数据基础层数据、专业层数据、管理层数据三个数据库:1) 基础层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DEM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库DLG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库 (1:1万、1:5万等) 、数字正射影像 (DOM) ;2) 专业层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库 (二调) 、城镇地籍 (二调) 、土地利用规划库、基本农田保护库、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库、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数据库、矿产资源规划库、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地质勘察规划数据库等;3) 管理层数据包括建设用地审批库、土地权属登记库、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库、采矿权登记库、执法监察数据库等。

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1) 数据导入导出 (包括数据检查、投影转换、格式转换等) ;2) 查询与浏览;3) 统计分析;4) 编辑与处理;5) 数据提取与制图;6) 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入库、编辑、查询、检索、汇总统计、输出等) ;7) 数据交换与更新 (批量、增量、同步更新) ;8) 系统安全、维护管理。

4.3 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服务

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服务主要是基于数据中心, 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交换/共享技术等, 实现授权用户对国土资源数据的查询、使用、下载等数据共享服务。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权限管理模块、数据浏览模块、数据发布模块和数据下载模块。

4.4 综合监管平台

综合监管平台是以国土资源“一张图”为基础, 集成整合相关数据和应用系统, 建立集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于一体的监管平台, 平台建设内容包括:1) 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包括土地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矿产资源信息采集月动态监测系统、地质环境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地质灾害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2) 综合监管数据库。包括土地综合监管数据库、矿产资源综合监管数据库、地质环境综合监管数据库、地质灾害防治综合数据库;3) 综合分析系统。包括土地综合监管信息分析系统、矿产资源综合监管信息分析系统、地质环境综合监管信息分析系统;4) 预警与处置系统。包括土地监管预警与处置系统、战略性矿产资源预警系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汇总分析、监管的工作平台, 可根据实时信息接收、采集相应的资源数据、地理信息、电子地图、历史处置方案等通过大屏幕显示系统, 对各种信息综合集成、分析、处理、评估, 研究制定相应技术方案和措施, 进行国土资源动态监管与应急管理, 满足重大地质灾害等信息接收、处理、预测预警、应急决策支持、视频会商、现场和异地救援协调指挥的应急平台和装备。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理及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

参考文献

[1]方鹏, 霍亮.基于J2EE环境下EJB结构的Web GIS实现[J].测绘工程, 2003 (03) .

[2]王建文, 贾小云, 陈桦, 奚宗悦.J2EE平台企业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S1) .

[3]高月, 梁本亮.J2EE核心模式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 2004 (06) .

[4]詹簪.浅谈IT项目管理[J].科技信息, 2011 (11) .

[5]张娜, 王鹏.浅析如何做好IT项目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 2010 (07) .

[6]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加快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召开[J].国家信息资源化, 2004 (02) .

篇5:天朗软件-IT电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集成,软件资源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与挑战

财务管理是企业集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集团创立、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适应集团的发展需要。因此, 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 在全国多个地区和城市, 乃至不同国家建立多个分、子公司。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单一企业的财务管理有了很大不同, 呈现出新的特征, 并随之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财务管理战略性。

企业集团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是把集团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 以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目标。因而,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不同于单一企业的财务管理, 它是对集团的主要经营目标、经营方向、重大经营方针和实施步骤所做的长远、系统规划。财务管理具有战略性特征。

集团财务管理的战略性就要求集团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和政策, 统一协调机制, 合理配置集团资源, 并正确评价集团成员的经营绩效, 提高集团整体经营绩效和核心竞争力, 这对于集团的重大战略性部署来说显得尤为明显。

(二) 财务主体多元性。

企业集团不同于单个大企业和一般经济联合体, 它是以母、子公司为主体, 通过产权联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 由众多企事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 它是若干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内部单位构成的总体, 从而表明企业集团财务主体构成上具有多元化特征。

企业集团的各个分、子公司的财务组织, 负责组织各自财务核算工作, 为了方便各自业务活动也会建立一套财务信息系统, 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各个分、子公司将其财务报表层层上报、汇总、合并, 企业集团总部财务以此方式总括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然而, 建立在信息孤岛上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虽然体现了多元化特征, 但是这种传统的财务管理思路是否能满足企业集团战略管理的要求, 如何贯彻集团统一的财务制度和政策、是否能够保证整个集团财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正确性, 这些都对企业集团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 财务监控多层次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集团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是资产纽带关系, 母公司作为投资者, 对子公司享有股东权益, 如选择经营者、决定重大决策、获取资产收益的权利等。从资财关系上分析, 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资金、财务活动的监控。但子公司也是独立法人, 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律主体地位, 财务活动既要服务于本企业管理活动, 接受本企业监管部门的监督, 又要接受母公司的财务调控, 企业集团的财务监控具有多层次性。

如何安排好财务控制权的“集权”与“分权”, 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实现对分、子公司的有效控制, 实现母子公司财务战略目标的协同性和一致性, 这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影响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执行的关键动因

通过上述分析, 这种以各个法人实体为中心的分散财务管理就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集团财务管理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个信息孤岛上, 从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之间财务信息下达、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分配、分布等活动也建立在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一个个信息孤岛上, 信息质量无法保证, 企业集团财务必然出现许多问题。

(一) 如何有效贯彻统一的财务制度和政策。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战略性, 要求应该在集团层面制定统一的财务战略, 即与集团战略相一致的财务制度、财务流程、控制机制和评价体系。分、子公司在集团整体财务战略的框架下, 层层体现“集权”和“分权”的相互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集团的边际效益优势、产业链组合优势、复制扩张优势。但是, 当集团和成员单位之间没有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系统的控制条件下, 集团总部以红头文件形式将财务制度和政策下发给集团成员单位时, 难以保证其在分、子公司中的有效贯彻执行。此时, 集团成为了统一财务制度和政策的倡导者, 而无法保证统一的财务制度和政策在成员中贯彻执行。

(二) 如何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真实、准确、有效性。

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是由集团一个个成员单位汇聚而成, 因此每一个成员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到集团财务信息的质量。然而, 企业集团财务监控的多层次性, 使得各个分、子公司跨越不同城市的地理分布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集团不可能及时了解每个成员单位财务信息的产生和处理过程。在信息不透明的环境下, 集团成员就有可能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 不真实, 报喜不报忧, 假数据真做账, 真数据假做账;同时, 如果社会审计走过场的话, 使得集团汇总起来的信息必然失真。

(三) 如何有效对分、子公司进行财务监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母公司作为投资者, 对子公司的监控主要是通过资金和财务活动的监控, 而企业集团的财务监控具有多层次性。从理论上讲, 集团对分、子公司的信息有知情权, 但当集团和成员单位之间没有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系统的控制条件下, 通过动态获取分、子公司的财务监控非常弱化, 资金的流向和流速无法掌控, 财务监控只能是事后监控, 动态监控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和概念上。由于信息不透明、不及时等原因, 集团财务管理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不通畅, 监控的基础不具备, 固然无法及时了解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并实施有效的控制。

(四) 如何正确评价和绩效激励各成员单位和个人为集团创造价值。

每年企业集团需要向股东、经营者、投资者展现不同的成员单位、行业板块、责任中心等的经营绩效、经营风险、财务状况、获利能力等, 并需要通过多视角评价体系评价其绩效。但是在集团和成员单位信息孤岛环境中, 面对企业集团庞大的组织结构和复杂的层级关系, 面对自下而上层层收集汇总信息的状况, 无法组合、分配、分布满足多视角分析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使得集团很难从多视角客观评价绩效, 从而影响了集团成员单位和个人为集团创造价值的动力, 集团也无法合理配置资源, 最终影响了竞争力的提升。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分析, 这种以各个法人实体为中心的分散财务管理就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集团的财务管理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个信息孤岛上, 也清晰地认识到导致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执行弱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信息孤岛治理的缺失。因此, 建立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信息下达、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分配、发布等的信息集成环境至关重要。

三、IT环境下运用软件资源优化信息集成规划策略

结合软件公司提供的软件模块进行企业集团财务战略重要内容的软件资源规划, 使得IT环境能够真正支持企业集团有效运作, 最大限度地解决集团财务战略执行的关键问题, 并保证母子公司财务战略目标的协同性、一致性;有效贯彻统一的财务制度和政策, 保证整个集团财务信息的及时、真实、准确、有效, 集团总部可以集中于咫尺之内, 监控于天涯之外并且可以根据成员单位、业务板块、产品线、经营区域等多视角进行绩效评价, 激励各成员单位和个人为集团创造价值, 进行正确绩效考核。

(一) 创建实时集中的信息共享IT平台。

集团总部将财务管理制度和政策层层“下达”, 集团成员单位将财务信息层层上传、汇总等活动的协同性、及时性、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 导致整个集团运作效率低下, 运行成本增加, 以及制约集团对分、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力和执行力。因此,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集团总部与分、子公司的集成信息环境就成为了首要问题。

建议选择B/S结构技术构建集团总部与成员单位之间的实时信息集成共享IT平台, 将整个集团分为总部和下属成员单位两个成员, 传统的多层信息管理的组织关系不存在了, 集团总部与下属成员单位的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集团企业的多层次性大幅缩短, 使得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信息使用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为财务战略共享和共识奠定了基础。

B/S结构 (Browser/Server结构) 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 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 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 形成所谓三层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 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 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以目前的技术看, 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 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 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 能实现不同的人员, 从不同的地点, 以不同的接入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 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 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速度快、效果优。

(二) 财务制度与软件资源有机融合。

集团的财务管理更具有战略性, 需要集团财务管理团队对全集团进行深入调研、归纳、总结、提炼, 形成集团统一的财务制度 (如统一的会计科目、统一客商管理体系、财务流程、控制机制等) 。在此基础上, 为了使统一的财务制度在全集团共识、共享和有效贯彻执行, 要对IT平台进行软件资源规划。

通过配置战略定义组件将集团统一的制度固化在共享数据库中;对下属分、子公司配置财务权限, 即对不同层级的分、子公司配置科目的修改权、筹资活动权、投资活动权、资产处置权、内部交易客户的分配权等, 其目的是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共享财务战略时的权利和义务, 并将结果保存在共享数据库中, 支持利益相关者达成战略共识和共享;其次下属分、子公司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不同公司性质, 财务战略各有不同, 会计科目体系也各有不同, 通过配置战略映射组件把集团的统一制度和政策按照成员单位财务战略的差异性进行分解和映射。如集团的会计科目体系能够涵盖集团所有经营业务, 但就具体的分、子公司而言, 其会计科目体系只要涵盖本公司的经济业务即可。分、子公司会计科目仅仅是集团会计科目的子集, 需要通过映射组件将子集科目体系映射到具体的分、子公司。这样的体现利益相关群体战略协同和一致的同时, 确保集团财务战略在各个层级利益相关者有效贯彻, 保证了集团成员的财务能够在统一的规则下运作, 达成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有效性。

企业集团通过优化后的信息集成环境, 集团总部变为财务战略的设计者和控制者, 下属公司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战略的执行者和使用者。此外, 通过层层细化的权限管理, 每个岗位人员只能够在系统中操作自己权限范围内的经济业务内容, 确保经营业务规范、统一。通过应用战略映射组件等软件资源, 实现集团企业财务制度和政策的快速复制功能, 从而保证集团扩张和发展壮大过程中的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三) 财务控制体系与软件资源有机融合。

在新环境下需要集团企业制定统一的财务监控体系, 如资金账户监控、资产账户监控、资产账户监控、重大异常事项的预警监控等, 并对IT平台进行软件资源规划, 配合信息收集与监控组件, 来实现集团对分、子公司的实时监控。在信息收集与监控组件的支持下, 不同层次的分、子公司按照共享数据库中规定的财务流程, 客观、正确地获取经济业务信息, 并通过网络跨越时空直接将信息传递到共享数据库中, 无论分、子公司在何处, 财务战略执行信息都直接传递到总部的共享数据库中, 废除财务报表的层次汇总、上报, 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正确性。集团总部可以坐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实时监控下属公司资金的流量和流速, 动态掌握其经济业务活动, 确保财务能够真实地反映业务活动;审计工作可以实时通过网络“一查到底”, 不给违规操作以喘息机会, 大大降低虚假财务的可能性。

统一的财务监控体系让集团的财务战略得以贯彻落实, 通过信息系统集团总部可以随时收集到下属成员单位的信息, 确保协同运作。

(四) 绩效评价体系与软件资源有机融合。

为了有效地评价战略执行情况, 需要制定集团财务战略评价规则, 与此同时对支持评价的软件资源进行规划。一方面运用分析与评价组件支持集团的财务战略评价规则, 并保存在集团信息集成共享IT平台;另一方面利用分析与评价组件自动从数据库中获取成员单位的数据, 按照统一的评价规则生成评价结果。无论集团管理层从产品维度、区域维度, 还是经营板块维度等要求的评价报告, 都可以通过这种评价规则与软件资源有机融合的策略, 最大限度地实时提供评价报告, 为激励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以及集团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瑞君.财务管理信息化.中信出版社, 2008.1.

[2]霍国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篇6:天朗软件-IT电子行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一、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企业信息孤岛 (Information Silo) 问题

企业信息化, 是一个随着技术发展渐进提高的过程, 如果企业存在, 或许永远也不会有终结的那一天。早期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企业, 往往是面向业务部门操作层面开始计算机应用的。这些应用主要从部门内部的业务出发, 开发或购置仅用于满足部门业务功能的管理系统。如面向办公自动化的OA系统、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CRM系统、面向会计管理的AIS系统等。这些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数据库类别、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等都不尽相同, 且位置分散、相互独立, 甚至在同一系统下的各子系统之间也独立应用。这些多年来由企业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异构信息系统, 由于互相之间缺少数据通讯标准和共享的数据平台, 使企业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总是被机械地肢解为一段一段, 难以被顺畅地执行和实施有效控制, 长期积淀便形成了企业中的一个个“信息孤岛”[1]。这些信息孤岛不仅割裂了有机联系的数据链条, 使管理层无法全面掌控用于决策的信息内涵, 而且数据之间重复录入, 缺少相互验证, 常常导致信息失真并由此引发决策失误。因此, 信息孤岛使企业信息化功能大打折扣, 提高了企业的营运成本, 大大减弱了企业市场的快速响应力和综合竞争力。所以, 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技术进步角度看, 都必须要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要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支持下重构企业的业务流程, 整合企业中已有的各个信息功能体, 实现系统由单一功能部门应用向企业级综合管理应用的过渡。这是一个异构应用系统如何实现有机集成的问题, 其目的是从企业整体上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系统架构, 为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 使完整的业务流程能够在这一平台上顺畅地流转, 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异构信息系统的集成,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完成:

(1) 系统替换。即基于对企业信息化的重新规划, 将系统的运行环境和数据库系统等因素统一起来进行设计考虑, 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的整合和业务的集成, 用新系统将现有系统全面替换, 并将旧系统中的数据导入到新系统中去, 从而消除“信息孤岛”问题。系统替换方式要求企业要有充裕的现金流, 并忽略掉替换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同时要承担系统替换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风险。因此这种方式对生存在市场环境下的企业来说, 显然是不太愿意选择的方案。

(2) 建立数据交换协议和数据接口。即采用建立数据交换协议和数据接口的方式, 来实现复杂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接口协议建立后, 由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第五方负责自己系统的修改, 遵循接口协议在指定的数据存放地点存、取所需要的数据。建立数据交换协议和数据接口的方式, 能在短期内满足企业对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需要, 但是从长期看, 可能会增加后期实现数据整合和数据挖掘分析的技术难度, 甚至会导致数据整合工作无法进行。因此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小范围的单向数据交换, 而无法满足大型企业组织实时海量数据双向交互的要求。它不是一种彻底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创新性的应用平台整合技术实现企业异构系统之间的集成应用。即通过专门的应用平台整合技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公共数据、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等整合起来, 使它们像一个整体一样进行实时业务处理和信息共享, 真正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应用平台整合技术能适应于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应用系统、不同的数据库类型和不同的网络结构之间信息通讯和共享。

因此, 从以上几种方式的比较分析看, 应用平台整合技术应该能较彻底地解决企业内部 (甚至跨企业、行业) 长期形成的“信息孤岛”问题, 并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已有的投资。

2. 软件标准化研发与企业个性化应用问题

在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 通用商品化软件始终都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都是通过架构在通用商品化软件基础上来完成的。通用商品化软件最大的优势在于, 软件由供应商标准化研发, 然后迅速在大范围进行复制应用, 从而使昂贵的软件产品研制成本平均摊薄, 软件价格得以降低。用户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享受到耗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投资开发出来的复杂软件。而且这些软件由于经过了市场上诸多用户的使用检验和质量信息反馈, 并进行了长期的升级完善, 软件的质量已显得十分稳定和可靠。

但是通用软件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就供应商而言, 软件的研发如同制造其他产品一样, 需要进行标准化的研发和大批量的发售, 才能体现出产品制造的规模效益。通用软件必须要面对足够大的市场空间, 以广大用户普遍存在的共性需求作为软件功能设计的出发点, 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但就用户而言, 企业的需求却呈现纷繁复杂的多元化、多维化和多变的背景特征。不同行业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一样, 即使同一行业的不同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管理的差异化是企业生存、发展差异化的基础, 也往往是企业个体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因此通用软件必须要充分尊重企业原生的行业管理个性和企业自身管理个性, 才能具备长期生存的价值。

所以, 通用软件供应商必须在软件的标准化研发与企业的个性化应用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谨慎辨识哪些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行业特性需求, 哪些是客户的共性需求, 以使其相辅相成, 辩证并存。如果在二者之间甄别时出现较大的不慎, 就有可能招致两种极端的研发恶果:要么因过分追求“通用化”, 而使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几乎处处不能用”;要么因过分追求“个性化”, 而使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被极大地限制了应用的客户群和推广范围, 致使后续技术维护困难且成本奇高, 并由此可能导致“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局面。

长期以来, 上述问题始终困扰着通用软件的供需双方。在实践层面, 这一问题往往通过以下的客户交付方式和步骤来得到勉强的平衡:一是在软件初次使用时, 供应商采用套装软件加上系统二次开发的方式来向客户交付系统。在系统主体上固化那些通用的功能结构, 并留出较为灵便的参数配置接口来满足未来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密切跟踪软件的应用反馈, 并对反馈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积累, 以不断升级版本应付市场需求。

这种交付方式显然存在问题:一是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通用软件所预留的有限个参数接口要应付市场上近乎无限个个性化的企业应用背景, 显然勉为其难。因此在用户初次使用软件时, 往往要做大量的初始化工作和二次开发工作, 甚至要“削足适履”来满足软件规定的“套路”。即便这样, 最终得到的系统也仍然时常不能“贴近”企业的需求背景。并且当软件的初始化工作和二次开发工作量过大时, 由于持续不断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投入, 而使得软件供需双方均怨声载道。二是市场反馈来的意见常常要求供应商对软件主体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改动, 这就如同对已经完工的建筑需要不断地更动地基, 致使开发者总是疲于应付而精疲力竭。

那么, 在通用软件标准化研发与企业个性化应用矛盾之间, 是否存在着一种更好的、较为彻底的解决办法呢?这同样需要一场创新性的软件架构思维革命。

3. 企业需求的频繁变化与通用软件适应性问题

需求是软件项目研发的动力, 对软件生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如果需求频繁变动, 那么也会对软件项目产生巨大的、甚至是致命性的困扰。令人感到可悲的是,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 这种企业的需求变化几乎是永恒的。它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外在环境的影响。企业是社会经济体系的细胞,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与外部经济环境之间保持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企业的业务经营有着其自身不能左右的外部环境规则。外部规则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企业工作流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2) 内部发展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如经营范围的扩大, 产品结构的调整, 组织结构的变革, 以及外部供应链、价值链的结盟等, 都将在不同程度上触及和影响企业管理系统的调整。

(3) 技术进步的推动。在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进步可谓一日千里, 各种新技术、新标准、新系统层出不穷。对于处在技术发展风口浪尖之上的企业管理系统而言, 需要不断地对新技术进行吐故纳新才能应对变化。

但是与上述变化相比, 通用软件的每一个研发生命周期结束, 都需要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因为通用软件如果时刻妥协于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那么很容易会陷入系统程序反复修改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 以致使开发成本和开发时间持续攀升, 最终导致软件研发项目崩溃。

因此, 企业需求的动态变化与通用软件的适应性之间, 在传统的软件研发背景下, 就构成了一组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 要彻底解决, 同样需要一场软件架构思维的创新。

从以上分析来看, 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 已经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形成了较大的阻碍。人们也曾想了许多办法, 但仍然无法彻底消除, 这需要一场彻底性的软件开发思维和系统架构革命。

二、基于SOA理念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解决方案

1. SOA架构理念

SOA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架构) 的创新性来自于其系统模型与系统实现的分开考虑。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 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对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开放系统互连) 七层网络模型的定义。它不仅为以前和后续的各种网络技术评判、分析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成为网络协议设计和统一的参考模型。建立七层模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异种网络互联所遇到的兼容问题, 如Novell网与NT网之间的互联问题等。如果没有标准, 要实现这种互联是不可想象的。ISO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3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服务说明某一层为上一层提供一些什么功能, 接口说明上一层如何使用下层的服务, 而协议则涉及如何实现本层的服务。这样就使得各层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互联网络中各实体采用什么样的协议是没有限制的, 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务并且不改变相邻层的接口就可以了。而SOA在企业管理软件中的应用价值, 基本就等同于互联网中的七层网络模型。

一般认为:SOA是一个组件模型, 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封装成服务 (service) , 不同服务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进行通信联系。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 它独立于具体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种具有统一而标准的接口定义 (没有强制绑定到特定的实现上) 的特征称为服务之间的松耦合[2]。

SOA的接口定义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中的服务, 可以用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使系统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 从而解决系统中不断出现的新业务需要问题。SOA通过把系统现有的应用作为服务进行封装, 在已有的应用程序和应用基础结构 (application infrastructure) 投资基础上解决了新的业务需求问题, 因此极大地保护了企业已有的IT投资, 并能使系统随时对以后的新业务变化继续迅速作出反应。

SOA架构的基本元素是服务 (service) , 它是整个SOA实现的核心。SOA指定一组实体 (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服务注册表、服务条款、服务代理和服务契约) , 这些实体详细说明了如何提供和消费服务。遵循SOA观点的系统必须要有服务, 这些服务是可相互操作的、独立的、模块化的、位置明确的、松耦合的, 并且可以通过网络 (UDDI) 查找其地址[3]。

从以上对SOA技术架构理念的论述可以看出, SOA不是一种语言, 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技术, 更不是一种产品, 它给出在特定环境下推荐采用的一种软件系统理念架构, 是一种面向应用服务的解决方案框架。

2. SOA架构体系的实现要求

要实现基于SOA理念的架构体系, 体系架构师不仅要理解SOA, 还要理解SOA在具体应用中的表现。在架构实践和最后得到的架构结果之间的区别有可能非常微妙, 但却非常关键。所以SOA的实现需要借助企业动态建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逐步求精, 以达到软件与企业管理的最佳融合。

企业动态建模涉及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工具和步骤, 是对实际企业对象的发展和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和简化, 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抽象的动态过程。由于企业组织的复杂性, 采用单一的模型无法完整地表达出一个企业多方面的特点, 所以企业动态建模需要从多个侧面以不同的视角建立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信息模型、功能模型、组织模型和流程模型等。其中信息模型是从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描述, 企业信息系统是信息模型的一个体现, 用于存储、维护、处理与企业相关的所有信息, 这些信息是联系各个功能元素的纽带;功能模型以功能活动为视角对整个企业进行描述, 表现的是企业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组织模型描述组织结构树、团队、能力、角色和权限等;而流程模型则是通过定义组成活动及其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描述工作流程的模型。

三、结语

SOA凭借对软件应用模型、公共或特殊领域业务对象的积累和抽象, 将企业的IT架构抽象出来, 将其功能以粗粒度的服务形式表示出来, 每种服务都清晰地表示其业务价值, 使得使用这些服务的顾客 (可能在公司内部, 也可能是公司的某个业务伙伴) 可以选用这些服务, 而不必考虑其后台实现的具体技术。SOA为企业搭建起了具有灵活柔性的业务基础软件平台, 这一平台具有独立的可扩展的技术架构, 体现开放、灵活、深度实施、满足个性化应用的思想, 采用面向框架、业务对象重用、与技术无关、与数据无关等技术, 包括高效的基础组件、完整的业务框架和应用框架, 提供快速定制工具、服务, 具有快速适应业务变化、深度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使企业的管理更具弹性。另外, 被独立封装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实现在不同系统中进行“组装”和“复用”, 大大提高了软件的生产力。

总之, SOA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能有效地整合企业各种各样复杂的、异构的信息孤岛, 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标准化软件“贴近”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背景, 同时还能应对各种各样的企业业务需求发展变化。有理由相信, 基于SOA理念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架构, 应当能为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典型问题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万勇.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4) .

[2]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论纳兰性德的悲剧意识 论文主题下一篇:公司申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