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2024-05-05

地方税收优惠政策(通用8篇)

篇1: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提高起征点政策减免

我县2005年享受提高起征点减免政策的有1844户,减免税款178.58万元;2006年有1886户,减免税款237.52万元,同比增加33%;2007年有1722户,上半年减免税款161.25万元,同比增加35.78%。我县已将该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到户,存在的问题就是难以核定应税收入,应税收入为5000元的就要纳税,应税收入为4900元的就不要纳税,很多纳税人不理解容易产生误会,使税收征收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加大。

二、废旧物资征前减免

我县目前享受此优惠政策的有二户企业,即宁都县聚源废旧物品回收有限公司和宁都县华宁废旧皮革再生利用有限公司。2007年上半年征前减免税收757278元,该两户企业在07年4月已通过免税资格年审,在07年5月按照省局、市局的有关规定,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能按时进行纳税申报,报送有关税收资料,存在问题主要是收购凭证的开具不规范,有不真实的情况,建议应按赣国税发[2004]290号《江西省废旧物资购销经营业务增值税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三帐一表”,强化管理,对不按规定执行的,取消其免税资格。

三、饲料生产减免

我县有两户企业,即江西省赣南惠大饲料厂和江西强龙实业有限公司,07年上半年减免税收813889元。

四、福利企业增值税退税

我县符合此项优惠条件的企业只有一户,即宁都县红星福利印刷厂,该厂2007年上半年已缴纳税收15476.34元,现有生产人员6人,其中残疾职工3人,占生产人员比例达到50%,且均有福利企业残疾职工上岗证,企业也取得了江西省民政厅颁发的《江西省社会福利企业确认证书》。

该厂建立于“四表一册”,即企业基本情况表、残疾职工工种安排表、企业职工工资表、税利使用分配表、残疾职工花名册,同时还建立了考勤制度,按月进行考勤,经核查并与企业工资发放表,残疾职工上岗证核对,其签名笔迹一致,职工上岗率达100%。

该厂能按时进行纳税申报,并报送有关税收资料,已通过2006福利企业税审批。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帐务有待进一步完善,财务核算应进一步规范,以退税款的使用方面未完成按照规定进行分配。

建议按《江西省民政福利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对可退税款应为残疾职工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五、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

我县符合此项优惠政策条件的企业是江西宝华山集团宁都水泥有限公司,该厂是一家股份制有限公司,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由粉磨织和青塘水泥分厂组成,有生产工人220余人,2007年上半年已缴增值税1300954.88元,应退税649137.38元,该厂退税部分主要是其青塘分厂在生产水泥的过程中掺入的废渣(为生乳矸石、硫铁矿渣、氟石膏、过烧乳矸石等)比例达到财税[2001]198号文件规定比例,享受退税优惠,该企业按月进行纳税申报和报送有关税收资料,按季进行退税,其退税程序是企业在季度后向税源管理部门报送季度增值税即征即退申报表,包括企业的退税申请,江西省水泥产品废渣掺入量及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表,纳税申报表,税票的复印件和权威部门的废渣掺量检测报告复印件,税源管理部门在经过调查后写出调查报告,并报县局税政法规股进行实地核查,税政法规股经过实地核查同时形成核查报告后报县局分管领导签字后报市局审批(20万元以下由县局直接审批,20万以下由市局审批)。

该企业帐务健全,免征税款能用于发 展生产,能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其他项目进行分别核算,符合《江西省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已通过06享受优惠政策资格年审。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些原材料的来源不是很真实。以上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真正到企

业去检查、实地察看的次数太少,以致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工艺流程,是否真正符合免税、退税条件,等方面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多到企业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准确具体地把优惠政策的各项规定落实到位,杜绝弄虚作假,骗取国家减免税的情况,使该项工作经得起检查,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涵养了税源,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发展后劲。由此而来相应的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篇2: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来源:市地税局关于开展我市节能减排税收执行情况调研的函(武地税〔2010〕114号)武汉市促进节能减排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一、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一)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谈话等项目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八条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鄂地税发[2010]21号)

(二)对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条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56号鄂地税发[2010]127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8号鄂地税发[2008]224号)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5号鄂地税发[2008]204号)

(三)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九条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鄂地税发[2008]202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7号鄂地税发[2008]227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09]185号鄂地税发[2009]115号)

(四)一个纳税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条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09]212号鄂地税发[2009]123号)

(五)企业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八条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2009]81号鄂地税发[2009]114号)

(六)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力口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五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

[2008]116号鄂地税发[2009]003号)

(七)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取得的下列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1)CDM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收入上缴国家的部分;

(2)国际金融组织赠款收入;

(3)基金资金的存款利息收入、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

(4)国内外机构、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收入。对企业实施的将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收入的65%上缴给国家的HFC和PFC类CDM项目,以及将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收入的30%上缴给国家的N2O类CDM项目,其实施该类CDM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减排量转让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关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0号)

(八)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

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另行制定。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5号)

二、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

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篇3:我国地方税收政策的不足与改进

一、地方税收政策的不足

地方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全国各地的税收金额大小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国家财政的收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国家将大部分管理权利下放到当地政府。但地方在掌握足够的权力之后, 逐渐脱离了中央领导的管理体系, 从而导致地方税收政策的执行出现问题。具体表现在:

1、远离中央, 自行管理。

国家将各项事业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政府之后, 当地财政部门未能严格按照中央规定执行税收政策, 这种行为开始逐渐远离了中央领导。如:地方财政部门在税收金额的规定上, 常常会存在高于国家标准的现象, 这种自行管理税收的方式是不合国家财政要求的。

2、虚假账务, 资金流失。

每年地方政府要向中央财政部门汇报财政税收情况, 但地方所汇报的数据与实际税收还存在差距。政府官员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私自改动税收金额, “小金库”等违规现象依旧存在。这不仅谎报了税收账务, 也给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损失, 导致大量资金不明丢失。

3、监督不足, 制度残缺。

财政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税收是国家财政改革的重点对象。而地方政府对于税收政策的重要性尚未全面认识, 有关部门在监督税收工作时没有严格按照律法执行。此外, 税收管理制度的残缺也阻碍了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如:税收标准、税收对象不明等。

4、重收轻拿, 阻碍发展。

财政的根本在于“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而地方财政部门“重收轻拿”仅重视税收金额的积累增长, 而没有将财政运用到地方现代化建设中, 阻碍了区域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政府部门过于重视上报的财政数目, 没有考虑地方建设投资等。

二、政府机构发挥经济职能

“经济职能”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 在地方税收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维持地方税收政策的全面开展, 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经济杠杆作用, 对财政部门的工作给予科学的指导。从经济职能的权利划分情况看, 政府通过经济职能对税收政策进行改进的方式包括:

1、经济调节。

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要协调运作, 对中央颁布的税收政策严格执行。如:目前社会关注的税收焦点,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等政策, 地方政府领导要搞好税收宣传工作, 让百姓对政策给予支持。此外, 政府部门应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调节。

2、市场监管。

根据宪法规定的内容进行市场监管, 让市场交易活动能按照正常的流程运行。在经济活动产生的税收问题上, 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对企业组织或经营个体严格审查。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各经营主体的纳税情况, 发现偷税、漏税、逃税等行为依法处理。

3、社会管理。

政府是一个综合性的部门组织, 其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因而, 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工作应该是全面性、广泛性的, 可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地方政府需对税收管理及政策执行情况给予关注, 如:行为税、财产税、流转税、所得税等。

4、公共服务。

针对税收“用之于民”这一原则, 政府则需发挥自己的公共服务职能,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样可以把地方财政收入投入到区域建设中, 如: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种植等, 为当期城乡经济发展给予支持, 从而稳定了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三、财政部门搞好本质工作

财政部门是政府机构的重要结构, 也是税收政策的执行者、参与者。对地方税收政策进行优化改进, 必须要积极搞好财政部门的本质工作, 让财政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作为财政部门, 内部人员应深刻认识到个人工作对国家财政管理的意义, 从多个方面搞好税收政策工作。

1、严格执行政策。

地方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部门颁发的税收文件后, 应召开会议研究最新政策的内涵, 为后期的税收政策执行制定科学的方案。最为重点的一点是, 地方财政部门需充分尊重中央的绝对领导, 严格执行中央下达的各项政策指示, 让全国各地的税收政策同步进行。

2、端正工作态度。

主要包括财政领导和工作人员, 首先, 财政部门领导必须严于律己, 从客观角度对待税收管理工作, 不得“以权谋私”而获取经济利益;其次, 部门工作人员需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按照部门规定要求做好自己的税收管理工作, 提高地方财政部门税收的管理效率。

3、倡导群众监督。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群众是税收政策监督、管理的重要力量, 倡导群众参与税收监督有助于处理好税收政策的各项问题。如:若企业存在偷税、漏税情况时, 通过群众举报则可依法查处, 追收相应的税收金额, 从而避免给国家造成财政损失。

4、增强服务职能。

“服务于财政工作, 服务于税收政策, 服务于社会发展”, 这是地方财政部门需要贯彻的工作理念。财政部门全体人员要转变服务意识, 改善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 为税收政策的改革执行作出贡献。

总之, 地方税收政策的执行状况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小。为了搞好地方税收工作,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经济职能, 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地协调引导。而财政部门是税收工作的直接参与者, 在执行税收政策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办事, 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税收环境。

参考文献

[1]、方胜国.地方财政是中央财政体系的重要构成[J].中国财政报告, 2010, 17 (8) :20-22.

[2]、权子平.浅谈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9, 37 (16) :9-11.

[3]、鲁友武.市场经济体制变动下税收政策的调整[J].税收观察, 2009, 13 (2) :42-44.

篇4: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税收法定原则;法律保留;程序法定;责任承担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28-04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对地方的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税收管理的不断规范,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些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违反了税收法定原则。为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18条对实现税收体制、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化进行了明确部署。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治理,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格依据税收法定原则,因为该原则中内含了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主体法定、制定与实施程序法定、责任机制的明确等要求,而这些也正是当下不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之所在。

一、税收法定原则下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宪法》第56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条规定可以看作是税收法定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具体到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它是税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因而同样需要遵循税收法定原则。通过对该原则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上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税收法定原则下的税收优惠要遵循法律保留。《立法法》第8条第八项规定了“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第9条规定了授权立法及其除外事项;第10条则明确了在授权立法时,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目的和范围行使被授予的权力,被授权机关不得将所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对此亦进行了规定。分析上述法律规定可知,第8条与第9条的内容体现了法律保留原则,第10条体现了禁止转授权的法理,《宪法》、《立法法》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表明,有关税收的事项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的专属权力,涉及税收的事项尚未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可以授权国务院先行制定行政法规加以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之外,其他任何主体不得再通过任何形式创制有关税收的内容。未经授权而由地方自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不能作为公民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法律依据。

其次政府税收优惠要恪守程序法定。根据程序法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包含以下的要义:一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程序要具有合法性。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当符合民主、公正的基本要求,要广泛吸纳包括利益相关方在内的广大纳税人参与立法过程,保证税收优惠的立法符合基本的程序要求;二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程序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在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税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照权限、时限等法定程序履行职责,从计算、减免到监督检查等都要有严格明确的程序作为保障,只要法律法规规定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行政机关就要严格按程序实施;法律没有规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行政机关不得超越权限、超越期限实施税收优惠。

最后是税收法定原则下的政府税收优惠要体现责任承担。“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必须严格按照《宪法》、《立法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规定的权限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严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财税部门之外的其他主体越权制定税收优惠,否则将会导致所制定的税收优惠规范性文件由于违法而无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程序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不得滥用行政裁量权力给予不合格主体以税收优惠,不得越权实施减免税,也不得超越税收优惠的法定时效实施税收优惠,对违反实体及程序规范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法治化的缺失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混乱,税收优惠“政出多门”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收回了地方制定税收的权力,由中央统一行使税收立法权,包括地方税在内的所有税收事项均由中央集中行使。1996年国家又取消了地方制定税收减免的权力,规定今后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之外,其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税务机关都不得行使减免税收的权力。[1]但是这样的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遵循,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制定主体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地方财税部门都制定了数量庞大的涉及税收优惠的政策文件。2013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重点指出:“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较多,影响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至2012年底,已批准并正在执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有16种,涉及各主要税种;还有70多个地区以改革实验示范区等名义申请区域性税收优惠等待审批。”[2]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了实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逐步形成,由于制定主体的混乱,导致相互之间缺乏明显的协调与配合,有些优惠措施甚至存在矛盾冲突。“政出多门”导致的后果则是适用上的困难。

(二)政府制定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裁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程序规制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该严格遵循税收法定原则,遵循严格的程序规制以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尽管税收优惠政策更多的体现出授益行政的色彩,但由于这项制度已经突破了税负公平,是对特定群体与产业的特殊照顾,因而需要借助于正式的程序对其他没有获得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与群体加以解释说明,让这些群体在正式的程序中加深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往往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一纸文件的形式单方面所做出,很难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看到地方政府召集相关的利益方进行听证,更勿论在制定过程中相关的利益主体能够对税收优惠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税收优惠政策的“朝令夕改”也导致此类政策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当国家的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时,政府就会根据自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而直接变动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严格遵循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程序要求,导致对同一主体和产业,由于国家政策的频繁变动而难以稳定地享受到优惠待遇。

(三)对违反税收法律规范的优惠政策,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承担机制

法治国家要求保障纳税人及社会公众的财产权益,因而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注重法律责任承担机制的构建。虽然《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及第84条规定了法律责任承担机制①,但却过于原则,难以有效制止越权制定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行为。即便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减免税管理的通知》[3],但是此后不久就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些地方政府打着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旗号,又擅自出台了减免税收、缓缴税收和豁免欠税等政策,以帮助本地区走出经济下行的困境。对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于200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4]正是由于责任承担机制的原则化和模糊化,导致这些文件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地方政府和部门仍然在越权出台违反税收法律规范的优惠政策;在实施税收优惠的过程中政府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三、基于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收优惠

政策的法治化治理

(一)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以贯彻法律保留原则

为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的法治化治理,中央在《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区别就在于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这里的“法规”范畴。严格贯彻法律保留原则,此处的“法律法规”应做狭义层面的理解,即税收优惠政策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所规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税收优惠如何适用进行解释,但不能对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实质性变更,且必须接受法律、行政法规的合法性审查,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主体都不得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此,财政部部长也明确指出:“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5]这就在国家顶层设计上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只能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

(二)强化制定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序规制

要实现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法治化治理,还离不开程序的规制。“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其一切布置都是为了限制恣意、专断和裁量。”[6]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科学性要求社会公众能够参与到制定过程之中,凡是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的主体,都有权利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法律保留原则要求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力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国务院行使,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该建立公众参与税收优惠立法的程序机制: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动议阶段,应当广泛吸收纳税人参与其中,特别是那些权益可能会受到影响的产业、群体,更应当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审议阶段,可以适当借鉴听证会的形式,由制定机关阐述该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再由那些没有获得税收优惠待遇的产业与群体等以询问,通过这样的审议形式,将纳税人的利益真正反映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中。[7]规范和建构税收优惠政策的立项、审核、通过、修正等程序性机制,让纳税人真正参与其中,“既要包括税收优惠的受惠主体,又包括利益受损主体,这样才能使受到税收优惠影响的主体有机会、富有意义地参与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并对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8],确保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得到包括纳税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三)健全税收优惠政策的责任承担机制

健全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责任承担机制,是实现税收优惠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对此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就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而言,按照税收法定原则以及法律保留原则的要求,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财政税收部门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下可以予以细化解释,但无权对法律法规进行实质性变更;除此之外的其他主体也无权对上位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任意增添或删减。如果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越权行使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就会导致所制定出的规范性文件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被本级人大、上级行政机关等认定为无效;或者所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显失公正,不符合比例原则、裁量基准等评估要求,难以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公平,那么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将会被撤销,同时相关行政机关及部门还要承担政治与法律责任。就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而言,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虽然拥有一定的税收裁量权力,但是对于认定哪些主体享有税收优惠照顾时的此种裁量权力必须要严格限定在法定幅度和范围内,要严格按照裁量基准的要求实施税收优惠。当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滥用此种裁量权力,不公平地对待纳税人、实施的行为不符合裁量基准的要求时,纳税人可以起诉,要求政府及其部门承担行政责任。针对那些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违反税收法定原则的税收优惠政策,要通过建立责任承担机制,以权责匹配来制约税收优惠政策的非法治化行为。

注释:

①《税收征管法》第3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第84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做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除依照本法规定撤销其擅自做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伍舫.中国税收优惠指南[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39.

[2]刘家义.国务院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EB/OL].[2016-01-10]. http://www.npc.gov.cn/npc/cwhhy/12jcwh/2013-06/27/content_1798983.htm.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减免税管理的通知[EB/OL].[2016-04-13].http://www.ctaxnews.com.cn/

www/detail/ntdetail.jsp?DOCID=10263.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EB/OL].[2016-05-13].http://www.

chinatax.gov.cn/n1586/n1593/n1685/n1686/c137179/content.html.

[5]中国新闻网.中国财政部长:原则上不再出台新区域税收优惠政策[EB/OL].[2016-04-27].http://finance.

chinanews.com/cj/2013/11-21/5530751.shtml.

[6]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7-89.

[7]张守文.财税法疏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3.

[8]施正文.税收程序价值导论[J].财税法论丛,2003(2):203.

Governance on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atutory Taxation Principle

GE Wei

(Law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should follow statutory taxation policy. If there is no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first set out administrative law under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n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department of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interpret the administrative law in details. 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the governments should follow certain legal procedures strictly and undertake their respective legal liabilities. They should conduct legal governance on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such as legal reservation, statutory procedure, liability bearing, etc. In this way they can realize the leg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篇5: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1、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免征营业税。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2、个人或个体工商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且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林特产税)、牧业税征税范围的,其取得的上述“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注:国税发〔2004〕1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通知》)

3、对进入各类市场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农民取得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市场内的经营者和其经营的农产品,如税务机关无证据证明销售者不是“农民”的和不是销售“自产农产品”的,一律按照“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执行政策。(注:国税发〔2004〕1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通知》)

4、对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小贩,免予办理税务登记。(注:国税发〔2004〕1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通知》)

5、对农业科研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注:苏地税发[2002]29号《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明确〈江苏省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方案〉中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6、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注:财税字[1994]002号)

7、对农村信用社金融保险业务收入营业税按3%的低税率征收。

(注:财税[2004]3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税收政策的通知》)

8、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在试点期间的税率参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期间的税收政策执行。(注:苏政办发[2007]142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的意见》)

9、对农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

(说明:财税字[2008]1号文件规定,企业所得税免征政策已停止执行)(注:财税[2000]42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10、对于在征用土地过程中,征地单位支付给土地承包人的青苗补偿费收入,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注:国税函[1997]87号)

11、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12、农林作物,牧业畜类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

(注:国税地字[1988]37号)

13、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下列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1)蔬菜、谷物、薯类、油类、豆类、棉花、麻类、糖类、水果、坚果的种植;(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3)中药材的种植;(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5)牲畜、家禽的饲养;(6)林产品的采集;(7)灌溉、家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8)远洋捕捞。

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下列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1)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企业从事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条例第八十六条)

14、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

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实施项目,是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项目目录》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本条规定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享受减免税优惠的项目,在减免税期限内转让的,受让方自受让之日起,可以在剩余期限内享受规定的减免税优惠;减免期限届满后转让的,受让方不得就该项目重复享受减免税优惠。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条例第八十八条、第八十九条)

15、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

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具体条件和范围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享受减免税优惠的项目,在减免税期限内转让的,受让方自受让之日起,可以在剩余期限内享受规定的减免税优惠;减免期限届满后转让的,受让方不得就该项目重复享受减免税优惠。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条例第八十八条、第八十九条)

16、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是指一个纳税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条例第九十条)

17、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1)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2)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条例第九十二条)

18、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一)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二)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及条例第九十五条)

19、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

20、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一)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二)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向汶川等地震灾区捐赠税收优惠政策

篇6: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发布单位:广东省地税局时间:2011-11-28查看次数: 183

一、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的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机构按照其机构所在地地市级(含)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收入(不包括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自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之日起,三年内免征营业税。

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

三、对中小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转让所得,在一个纳税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对中小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对中小企业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一律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员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六、中小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七、对正常纳税确有困难的中小企业,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给予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篇7: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

云地税二字[2002]65号

颁布时间:2002-5-20发文单位:云南省地方税务局

各地、州、市地方税务局,各县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征收分局:

为贯彻执行省财政厅、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昆明海关《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云财税[2002]19号)的有关规定,现就我省地方税务系

统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程序问题明确如下:

一、凡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第一年享受优惠税率时,企业应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云南省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申请审批表”,经所在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实,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审核同意后,层报地、州、市地方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批准后执

行。

企业书面申请的内容应包括:(1)企业基本情况;(2)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项目;(3)属哪种鼓励类产品、技术目录;(4)鼓励类产品、技术收入及所占比重;(5)上年实现利润总额;(6)缴纳企业

所得税情况;(7)附送上财务决算报表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第二年及以后,每年企业应填写“云南省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审核表”,报送当地地方税务机关,经所在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审查核实,报经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审定后执行。所在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和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在审查核实或审定时,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国家鼓励类产业减按15%

税率征税条件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二、对设在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除国家明令禁止、关闭或限制的产业、企业外,需要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的,可按照税收管理程序的要求,逐级上报到省地方税务局审核后,转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的照顾。

三、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开发研究费用,经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审核同意后,准予税前扣除。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含10%)以上,其当年实际发生的开发研究费用除按规定据实扣除外,年终报经地、州、市地方税务局批准,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必须购置的专用、关键试制设备和测试仪器,经县(市、区)地方税务局认定后,可一次或分次摊入成本并准予税

前扣除。

四、2002减按15%税率的企业认定手续,请各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必须在2002年6月20日前,将认定情况报告和“云南省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申请审批表”、“云南省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汇总表”上报地、州、市地方税务局,各地、州、市地方税务局在6月30日前将认定情况报告

以及汇总表和申请审批表上报省局。

以后新增的减按15%税率征税的企业,其第一年的认定手续,请各地随即逐级上报省局批准执行。

五、从2003起,“云南省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汇总表”,要求各地在汇算清缴工作结束

篇8:论税收公平视角下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 税收优惠的含义

要了解税收优惠的含义, 我们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税收优惠是国家为了国民经济发展而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从法学的角度来说, 税收优惠是从不同层次的法律里进行研究的;而从行政行为上来讲, 税收优惠只是政府众多奖励行为中的一种。总体来说, 税收优惠就是国家对纳税人的在税后方面的一种政策优惠。因此, 本文任务税收优惠就是国家在一定的法定规则下, 为实现经济的发展, 政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税收方面对纳税人实行一定的优惠待遇, 减轻经济压力。简而言之, 税收优惠就是对纳税人及征税对象实行减免或免除一定的税负, 以达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的行为。

(二) 税收公平的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指的是, 纳税人的地位平等, 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平等分配。由于税收具有无偿性, 纳税人缴纳税收没有任何的对价补偿, 因此, 征税一般要求量能课税, 纳税能力强的多纳税, 纳税能力弱的少纳税。并且, 税收是对人民财产权的剥夺, 人民财产权被侵犯和剥夺存在必要性和必需性的前提下, 强调“平等的掠夺”, “不患寡而患不均”, 由此在纳税人之间赋予最低限度的伦理和道义满足。这些都要求税收公平负担, 这就是税收公平原则的价值基础。可以说, 公平纳税是税收的内在规定。在制度建构上, 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法的建构原则, 是税法一切制度的建构基础, 是贯穿于税收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的最普遍的、最具有稳定性的原则。税收公平原则是公平正义价值在税法的具体体现, 也是宪法平等权在税法上的体现。

二、税收优惠的积极作用

在税收调控功能中, 税收优惠政策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税收的减免政策可以减轻企业的经济压力。例如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兴办的高新技术产业, 国家给予所得税3年减半的经济优惠政策。高技术企业在发展前期需要研发资金, 所以对其实施这些优惠政策, 对高科技企业的前期资金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同时还能够提升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竞争地位。

(二) 资源配置的优化, 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发展过程中, 政府大力倡导自我调节的作用, 发展市场经济, 但是市场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导致我国企业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反应较慢。在这样的社会市场经济情况下, 政府就需要使用一些经济手段来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给予部分需要支持或鼓励的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一些税收优惠, 从而也要严格的对高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实行税收政策, 在必要的情况下要提高税率。这样就可以正确的引导市场的经济主体行为, 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 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

(三) 加大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 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落差。虽然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0% 以上, 但是东西、南北、城乡差距的问题都比较突出, 因此, 国家及政府适当地对农工业发展落后, 技术水平不好, 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生产力不足的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可以逐步的缩小地区之间的市场经济差距, 从而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税收公平视角下税收优惠政策的优化

(一) 调整税收优惠方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实施的税收优惠是有地区划分的, 主要集中在发达的沿江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而西部地区本身的发展水平就不好, 国家对西部的开发力度不也大, 所以税收优惠政策不多并且优惠的幅度也不大, 明显的就可以看出我国东西部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我国, 各种类的税收收入是不同的, 其中所得税的比率差距最大。而不同企业或个人所缴纳的税种, 法律都会对其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律要求, 这样就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针对我国地区差距和产业的发展不平衡, 政府就需要对税收优惠进一步的完善, 调整政策扶持方向, 转区域优惠为产业优惠。为了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加大力度来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实行优惠政策, 除了国家制定的经济特区和北上广开发新区外, 其它各地区均实行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落后地区需要支持和鼓励发展产业, 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优惠政策, 同时政策还要对落后地区加大投资力度, 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转变税收优惠途径, 提高优惠成效

针对企业不同的情况, 会采取不同类别的优惠政策, 当然不仅优惠政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且对企业来讲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不能太过于依赖它而忽略其他方式所带动的作用。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势来看, 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发生了一些转变, 最主要的转变就是有原来的直接优惠到目前的间接优惠, 大幅度的减弱直接优惠政策的使用。根据国际形式, 我国也应该实施间接优惠政策, 尽量少使用直接优惠, 以便促进我国产业的升级, 高新技术的发展, 从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来提高市场经济效益, 避规外资投资者在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下发生失效的情况。

在世界各国的执政政府都采用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引进外商投资者, 并且都有一定的诱惑效果。但是在外商投资者的眼中, 整体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 如:经济、政治、环境、文化、能源等方面, 所以我国就要认清自身的优劣势, 采取有效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 这样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三) 对税收优惠单独立法、适时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税收优惠方面的单独立法一直没有完善, 只是略见有一些单行法, 如《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等等, 所以就导致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 税收优惠政策也在相应的发生一些转变, 为了以防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 我国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度来监督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 这样不仅对税收公平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同时还能给外商投资一颗定心丸。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条规要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的做相应的调整, 以稳定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 优惠方式应多样化

税收优惠的形式分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两种。目前, 我国采用最多的就是是直接优惠政策。比如, 直接减免企业的所得税, 对外资企业直接降低税率等。虽然直接优惠对企业的经济压力缓解见效比较快, 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比较有利, 但是也不能忽略间接优惠, 我国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税收优惠方式, 向多元化发展。我国目前所采用的间接优惠方式之一是费用的扣除。例如, 我国跟大多数国家的规定一样, 对于高技术开发产业鼓励科技资金的投入, 因为高技术企业的开发费用和风险较大, 所以规定开发的经费可以从所得税中扣除。另外还有一种间接优惠就是加速折旧。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是为了推进企业技术的更新, 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第三中间接优惠方式是投资减免。对于高技术企业, 很多国家都规定可以用科技研发的收入抵扣应纳税款。税收优惠政策应该交叉使用, 间接优惠与直接优惠相互促进和补充, 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税收的作用, 从而逐步的转换我国直接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间接引导为主。

四、结论

税收政策是跟寻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税收政策中公平原则是必须的, 不同企业和个人的纳税能力是不同的, 所以相同能力的纳税人所承担的税负是一样的。但是在现实税收政策实施过程中, 由于社会、经济、个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使得纳税人之间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从而形成了贫富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世界各个国家就采取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来减缓这种差距。

税收公平原则与税收优惠政策两者之间都是为了追求实质的公平, 但是二者又是相互对立的 : 税收公平原则要求相同能力的纳税人所承担的税负是相同的, 不同能力的纳税人所承担的税负是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则有别于税收公平原则, 对相同能力的纳税人给予不同的优惠待遇, 对不同能力的纳税人给予不同的优惠待遇。

摘要: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收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而看似“公平”的税收公平原则由于没有考虑外部环境、个人能力、地区差异、社会因素等, 从而造成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象, 各国相继颁布了税收优惠政策。但是,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蹦而就的, 需要进行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在发挥经济调节功能的同时, 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样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就公平视角下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税收公平,税收优惠,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冬梅.探析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07)

[2]高军.论税法中公平纳税原则[J],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

[3]刘蓉.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与优化思路[J], 税务研究, 2012年第1期.

[4]周克清.税收制度的分类与税制结构的比较[J].税收经济研究.2012 (04) .

上一篇:感谢师兄师姐的一封信下一篇:同学聚会发言稿:大学同学聚会班主任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