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2024-04-28

《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篇1:《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2)出示线段图:

提问:

①题目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指的是什么?

②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哪一个量和单位1量比较?

③要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可以理解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吗?你能说说?

④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⑤那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说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将问题转化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出的面积是原计划的造林面积的百分之几,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回辅导,注意观察学生列式有没有不同。

列式解答:

(14-12)12

=212

0.167

=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如果发现有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想一想:这道题目还有其它解法吗?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原计划造林数量看作单位1,例3还可以有以下解法:

1412-11.167-1=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教学过程说明:在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学生可以从中体验解题思路的多样性。】

(4)独立练习

我校在创建规范化学校中,队部室进行装修,计划投入0.4万元,实际投入0.5万元,实际投入超过计划百分之几?

3、思考:如果例3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

问:与例三相比较,又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①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时,要弄清楚谁与谁比,比的标准不同,单位1也不同。解题时要注意找准谁是单位1。

②由于比的标准不同,甲比乙多百分之几,乙并不比甲少相同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列式解题:

①(14-12)14②1-1214【教学过程说明:鼓励学生

=2141-0.857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0.143=1-85.7%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14.3%=14.3%和创新精神。】

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4.3%。

小结:

(1)找准单位1量,和哪一个量与单位1量进行比较。(2)依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分析下列问题,指出所求问题是什么量与什么量比,把哪一个量看做单位1。

(1)今年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2)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商品,降价了百分之几?

2、选择题。

果园里有荔枝树50棵,苹果树比荔枝树多10棵,苹果树比荔枝树多百分之几?

A.5010B.1050

C.(50+10)50D.(50-10)50

3、做一做

某工厂九月份用水800吨,十月份用水700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百分之几?

四、小结

篇2:《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1.找出谁是单位1。

2.由问题找出谁与谁比(数量关系)。

3.依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进行解答。

篇3:浅谈列方程解较复杂应用题的策略

我认为, 在课改过程中,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也应打破常规教学方式, 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和限制, 努力走出一条低耗高效的教学新路子。常规的教学方式是先找等量关系, 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种方法对于有些同学来说很困难, 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的应用题, 总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也容易把方程列错。针对这些情况, 我经过多年的摸索, 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 就如修房子要先搭好架子, 再往里面添砖加瓦一样。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要先读题, 设未知数时就搭好架子, 再边读题边添加, 题目读完方程也随着列出来了。这种教学模式, 关键要训练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搭好架子:培养学生设未知数的能力

在应用题中, 特别是未知量较多的问题中, 若能巧妙的设未知数, 可以给列方程带来方便。设未知数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步, 对含有多个未知数而又只允许设一个未知数的问题, 设哪个未知数, 直接关系到列方程的难易程度。我所说的搭架子其实就是通过设未知数来搭的, 一般来讲, 解应用题有四种设未知数的方法: (在没学分数除法之前, 一般不把总数设为X)

1. 在已知两个数的总数时, 设其中一部分为X, 例如:

条件中告诉了五一班全班有50人, 问题是求男女生各多少人时, 就可以随便设男生或女生的人数是X人。此题搭两根架子, 如果设男生是X人, 一根架子就是X, 另一根架子是女生, 就是50-X人。

2. 在已知相差数的条件里, 大数或小数都可以设为X, 例如:

条件中告诉了鸡的只数比鸭少15只, 问题求鸡和鸭各多少只时, 此题也搭两根架子, 一根是鸡的架子, 另一根是鸭的架子。如果设鸡有X只, 则鸭是X+15只;如果设鸭是X只, 则鸡是X-15只。

3. 在倍数关系的条件里, 只能设一倍数为X。

例如:果园里有三种树共120棵, 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棵数的2倍多3棵, 梨树的棵数比桃树棵数的3倍少5棵, 求三种树各有多少棵?此题必须搭三根架子, 第一根架子是设桃树有X棵, 第二根架子是苹果树的2X+3棵, 第三根架子是梨树的3X-5棵。

4. 如果是在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条件里, 问题是求总数。

这种情况一般就需要间接设未知数。在这种题目中, 若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 会给列方程增加麻烦。如果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 即通过间接的桥梁作用, 达到求解的目的。间接设未知数的具体做法是设每份数或份数为“x”, 然后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来表示所问的未知量, 求得未知数的值后, 再求出总数。例如: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 甲每分钟行80米, 乙每分钟行72米, 结果乙比甲晚到4分钟, AB两地相距多少米?此题不设最后的问题, 而是设甲或乙的时间为X。搭两根架子, 一根架子是设甲行了X分, 另一根架子是乙行的X+4分。

二、列方程:搭好架子后边读题边添加, 直到列出方程

这种教学模式不用再象传统的教学方法, 设了未知数后去找等量关系。而是再继续读题目, 在已经搭好的架子中读一个条件, 添加一个数, 最后再添运算符号和等号, 方程就会自然列出来。

例如:小刚和小明今年共21岁, 已知小刚岁数的5倍比小明岁数的4倍多15岁, 他们今年各多少岁?第一遍读题, 得知小刚和小明今年共21岁, 即已知两个数的总数, 那么可以设两人中任何一个人的岁数是X岁, 另一人的岁数就用总岁数减X岁。现在我们设小刚有X岁, 在题目中先写上第一根架子“X”, 隔一些距离再写另一根架子, 小明的“21-X”。搭好架子后再重新读题, 边读边添加, “已知小刚岁数的5倍”, 则用5去乘X, 在X前写5, 即“5X”。再向下读:“小明岁数的4倍”, 就用4去乘小明的岁数, 注意, 小明的“21-X”要先添上括号, 再乘4, 即“4 (21-X) ”。题中还说“小刚岁数的5倍比小明岁数的4倍”中间的这个“比”字, 相当于“=”号, 就在两个式子之间添上“=”, 那是不是小刚岁数的5倍就等于小晚岁数的4倍呢?不是, 它比小明岁数的4倍“多15岁”, 就用小明岁数的4倍加上15, 即5X=4 (21-X) +15, 现在条件读完了, 方程也随之列出来了。

再例如:小刚和小明今年共21岁, 已知小刚岁数的5倍和小明岁数的3倍共81岁, 他们今年各多少岁?第一遍读题, 设小刚有X岁。再搭两根架子, 第一根是小刚的X岁, 隔些距离搭第二根架子, 小明的21-X。第二遍读题, 边读题边添加:“小刚岁数的5倍”, 在X前添上“5”, 即“5X”。继续读“小明岁数的3倍”, 在21-X外添上括号, 并在前面添上“3”即“3 (21-X) ”, 还有小刚岁数的5倍和小明岁数的3倍“共81岁”, 读到这里, 就立刻把两个算式加起来等于81, 即“5X+3 (21-X) =81”。方程很轻松的列出来了。

篇4:用假设法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

例1 甲、乙两人共有800元钱,已知甲的比乙的多56元,乙有多少元?

分析与解 假设从800元中取出,这个 里面,既包含着甲的,也包含着乙的。如果我们把“甲的”换成“乙的与56元的和”,就得到:800元的等于“乙的 、乙的 、56元”这三部分的和。也就是说,800元的减去56元后就等于乙的(+ )。由此可以求出乙的钱数是:

(800€祝?6)€?+ )=320(元)

答:乙有320元。

例2 第二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共120人,甲班的和乙班的 共有17人。甲、乙两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 假设把乙班人数增加到,那么甲班人数的与乙班人数的之和应该是120人的 ,即120€?24(人)。24—17=7(人),这相差的7人对应着乙班人数的(—),所以

乙班人数为:(120€祝?7) €鳎ǎ?70(人)

甲班人数为:120—70=50(人)

答:甲、乙两班人数分别为50人和70人。

例3 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10天可以完成,中途乙因事停工3天,这样用了12天才完成任务。如果由乙单独加工这批零件,几天才能完成?

分析与解 假设乙一天也没有停工,两人共做12天,就超过工作总量的€?2—1=。这就是说,乙工作3天就完成总量的,因此乙单独加工这批零件需要的天数是:3€?15(天)。综合算式为:

3€?€?2—1)=15(天)

答:乙单独加工这批零件15天才能完成。

练一练 某工程队3天修完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多24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少48米,第三天修了74米,这条公路全长是多少米?

篇5:《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者:孙连义 单位: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

教龄:十八年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一、教学内容:第九册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P118 例4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数乘法基本应用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学会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2.通过不同层次的题组练习,使学生逐步构建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会较复杂的“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层次的题组练习,使学生逐步构建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五、课题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在分数乘法基本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引伸出来的,属于后继教材,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这堂课练习设计层次清楚,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最后安排了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六、教学设计

(一)基本训练

课一开始,教师组织学生口答下面题目:

1.加油站有油20吨,用去了1/5,用去了多少吨?

2.有一段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3/5,还剩几分之几没有修?

3.有一段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5,两天共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没有修?

(二)导入新课

学生完成口答题以后,老师把口答题第1题所求问题“用去了多少吨”改成“还剩多少吨”,使原题变成:加油站有油20吨,用去了1/5,还剩多少吨?

(三)进行新课

师:你们会做这道题吗?能懂得计算的道理吗?

师: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题目比较,复杂在哪里?怎样解答?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例1是怎么解答的?看书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出示小黑板)?(1)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这道题跟以前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有什么不同?(3)这道题难在哪里?

师:看例1时,同桌同学可以小声讨论。例1的第一种解法:2500-2500×3/5和第二种解法:2500×(1-3/5)的意义,并加以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师:看好例1的同学,可以先试做黑板上这道题目。

师:请板演的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列出这个算式的?

师:其他同学对这两个同学列的算式有不同意见吗?

师:刚才有的同学列出这样的算式:

20×1-1/5

大家讨论一下,看是否正确?

师:为什么1-1/5一定要加括号,变成20×(1-1/5),而20-20×1/5却不用加括号呢?

师:黑板上两种解法,那种较简便?

师:就这道题来说,两种方法都差不多。但如果碰到的数字比较大,第二种方法就显得简便一些。以后解这类题目,一般用第二种方法较好。

师:下面我们再来练习一些题目,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1)一本书100页,已经看了全书的3/5,看了多少页?

(2)一本书100页,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两天后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3)一本书,一个学生看了60页,占这本书的3/5,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练习后,大家又进行比较讨论。教师再进一步讲解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由于题目中对应分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一定要先求出对应分率。

(四)课堂练习

师:现在大家在课堂练习本上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师:练习做好的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列算式计算的?

(五)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好,现在还有时间,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2个铅笔盒和20支铅笔。现在老师不给你们看,拿几支铅笔放到一个铅笔盒中,看哪位同学猜得准。

师:我只告诉你们一个条件:“盒子里铅笔的支数是总支数的1/4。”你能说出这个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吗?

师:这个盒里铅笔的支数是总支数的1/5,你能说出另一个盒子里几支铅笔吗?

师: 你没有看见,怎么会知道另一个盒子里有16支铅笔呢?

篇6:《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时,我确定了:“淡化分类,强化对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1、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学中先复习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铺垫后进入新课。例题教学时充分的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教学中定点找准单位“1”,理解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量与单位“1”的关系。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达,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形式的开放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2、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在分析例题时,先让学生根据 题意找出那一句话最关键来分析,找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然后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表示这些信息,接着让学生分析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最后再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点。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发现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 :单位“1”的量×(1+或-分率)=部分量,再简化为“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部分量。由于 总结方法比较好,因此在让学生解决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时,学生也显得比较轻松。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中,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张扬,分析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3、突出在“应用中学 ”,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一种理念,而应是我们实践中的不懈追求。设计中,通过解决“心跳问题”、“噪音问题”等,能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篇7:《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

2.正确理解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正确列方程解答。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

难点:理解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今天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板书: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练习课)

(二)出示训练目标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我能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

2我能正确理解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能正确列方程解答。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自己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过渡语: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学指导的要求进行自学。

二、训练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训练指导

1.内容:完成课本第8页自主练习第7、9、12题的第(2)题。时间15分钟。2.在自主练习过程中,将疑惑问题做好标记,以备交流。

(二)自主练习

要求:认真读题,书写规范,坐姿端正,做完之后认真检查。

独立完成课本第8页自主练习第7、9、12题的第(2)题。教师巡视课堂,全面了解学情。

三、后教环节(10分钟)

(一)纠错更正

小组内两两交换,互相检查,发现错误的用红笔标出来,然后改错。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一下错的原因?如果说不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

(二)展示交流

1.通过口头展示、展台展示等方式进行交流。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补充,使结果更加完善。

(三)质疑问难

(1)根据同学的质疑、反馈,全班交流汇报,讨论解决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2)收集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点拨教学,解疑答难,强调易错点,总结做题规律,拓展延伸。

四、提升环节(10分钟)

(一)提升训练

1.完成课本第9页第11题。2.完成课本第9页第14题。3.完成课本第9页第15题。

(二)评价反馈

小组内互相检查、纠错、更正、交流。根据学生展示交流情况,教师收集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点拨教学,解疑答难。

五、课堂总结(3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能正确理解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正确列方程解答。同学们都学的不错,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是()组。

附: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练习课(1)先审题,画出线段图。

(2)找单位“1”确定乘除法应用题。(3)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4)列式解答。

篇8:较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

1 零件图描述

该零件图描述的是一个连接件,主要作用是起到连接和紧固的作用,但由于该零件较复杂,曲面多,因此要设计相应的夹具来进行加工。

2 零件的工艺分析

2.1 结构分析

该零件比较复杂,主视图中外轮廓由几个圆弧R组成,侧面有6个5的孔,前面有两个孔边倒角的4孔和一个7孔,30×14的内槽,后面有两个孔边倒角的4孔,零件的侧壁的厚度为13.0mm,后壁的厚度为9.0mm,前面内槽边距也为9.0mm,零件的倾斜角度为37度,R51圆弧的切线的角度为100度。

零件左视图由若干段圆弧构成,倾斜角度为25度,厚度为6.3mm,局部放大图反映的是零件的上部分的详图,给出了三个孔的定位尺寸和定形尺寸,且三个孔是垂直于曲面。此零件结构细长,加工工艺性差,且曲面复杂,大批量加工,因此要设计相应的夹具来辅助加工。

技术要求分析:该零件加工要求高,装夹时要考虑定位的精度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多次装夹的定位精度的问题。

2.2 加工工艺分析

该零件比较复杂,加工面多,需要加工中心来进行加工。但由于该零件不好装夹,同时该零件孔比较多,可以考虑使用孔来进行定位和夹紧,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工艺台来加工出该零件的空间外形,再在加工其他部分时把工艺台去除掉。

具体工艺:(1)装夹毛坯,加工零件的空间外形;(2)反向装夹,加工出零件的工艺台(包括两个定位孔和三个螺纹孔);(3)以零件的工艺台定位,加工该零件的孔及内槽,另外加工一个固定内槽;(4)以孔和槽定位,加工零件的其他部分;(5)去毛刺。

3 具体加工方案

3.1 确定毛坯的形式

通过计算,毛坯尺寸采用180×40×80的铝。此种材料的切削性能好,是一种易于切削加工的材料,具有重量轻、硬度强度较低,导热系数和线膨胀系数大等特点。

3.2 刀具的选择

与传统的加工方法相比,数控加工对刀具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精度高、刚度好、耐用度高,而且要求尺寸稳定、安装调整方便。这就要求采用新型优质材料制造数控加工刀具,并优选刀具参数,选取刀具时,要使刀具与被加工表面尺寸和形状相适应,平面零件周边轮廓的加工,常采用立铣刀,铣削平面时,采用硬质合金刀片铣刀,加工凹槽是选用键槽铣刀。

3.3 切削用量的选择

选择切削用量参数时,要综合考虑数控铣床的主要参数指标和切削用量手册两个方面的因素。铣削加工时其加工参数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吃刀深度。

切削速度是铣刀切削刃最大直径处的线速度,单位常用m/min表示,用Vc表示,Vc与主轴转速之间的关系是Vc=π.D·n/1000,单位是m/min。

式中,D——铣刀直径,单位mm;n——主轴转速,单位r/min。

选择切削速度一般都是根据切削用量手册或刀具手册提供的切削参数中Vc值,根据公式Vc=π.D.n/1000结合刀具直径值来推算出主轴转速:

例如选用Φ16的硬质合金的铣刀,查表确定切削速度为200m/min-400 m/min,则

进给速度在铣床上指的是工件相对于原地旋转的刀具沿进给方向移动的速度。铣削工艺学传统理论规定其有三种示值单位。

每齿进给量fz:指铣刀每转过一个刀齿时,工件沿着进给方向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m/z,z为铣刀的齿数。

每转进给量fr:指的是铣刀每转过一转时,工件沿着进给方向所移动的距离,单位是mm/z。

每分钟进给量fm:指的是一分钟内工件沿着进给方向所移动的距离,单位是mm/min。

式中,n——主轴转速,单位r/min;z——铣刀齿数。

例如对于每转进给量r,一般粗加工时取0.2-0.4mm/z,精加工取0.05-0.15 mm/z,则

吃刀深度也叫背吃刀量用ap表示,指的是在铣削中待加工表面与已加工表面的垂直距离,单位是mm。

例如采用Φ16的硬质合金的铣刀,根据刀具最大吃刀量和加工工件材料给定的经验值,以及考虑刀具的使用寿命,可以考虑把粗加工吃刀量取1mm。

4 工艺设计及夹具设计

(1)首先采用虎钳装夹毛坯,加工出零件的空间外形。

(2)反向装夹时,以已加工的曲面为定位面,修改台虎钳的固定钳口和活动钳口,使其能够装夹该零件,同时加工出该零件的工艺台的定位孔和螺钉孔。

(3)以工艺孔定位,用螺钉把工件固定在四轴加工中心的夹具上,加工该零件的孔、槽及工艺槽。

(4)以孔进行定位和夹紧,同时以工艺槽和内槽进行夹紧,加工该零件的其他部分。

5 加工工艺安排表

6 总结

该零件比较复杂,要设计多种夹具辅助数控加工,最终取得了较好的加工效果,因此,只要正确的装夹工件、选择刀具,采用合适的加工方法,设计适当的夹具辅助加工,合理编程就能够加工出所需要的零件。

摘要:通过对较复杂零件进行工艺性分析及夹具设计来探讨较复杂零件的加工方式,通过相应夹具设计有效地加工出零件减少工件的装夹和定位时间,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

关键词:数控铣床,夹具,加工,工艺分析

参考文献

篇9:浅谈较复杂的文字题教学

教学较复杂的文字题,重点是认真分析文字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是从何入手,然后动脑思考,选择正确、简捷的解答方案。下面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就文字题的运算顺序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同行们商榷。

一、根据文字题的问句判断运算顺序

文字题的结构与应用题的结构基本相同,具备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认真读出文字题所求的问题,抓住文字题所求的问题,就像应用题中的分析法一样,从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如“350减去80乘3的积,差是多少?”(列出综合算式)分析:这道题的问题是求差,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被减数和减数,数量关系式是:被减数-减数=差,所以先让学生找出被减数和减数分别是谁。难点是“80乘3”作减数。经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是350与积的差。这样,理顺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学生对这道题意思的理解,为解此题扫清了障碍。

二、根据题目中表示顺序的词(“再”“接着”“最后”等)判断运算顺序

“再”或“接着”应理解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结束之后,表示又一次怎么样。如果文字题中出现“再”或“接着”,在判断运算顺序时,就是后边计算的步骤。如“18加9再除以3,得多少?”先要求“18+9”的“和”,再计算“和”除以3的商。列式为:(18+9)÷3=9。

三、用缩句法判断运算顺序

数学和语文两学科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在解答文字题时,可根据文字题中的语法结构,运用语法知识把文字题进行缩句,突出基本数量关系,判断运算的先后顺序,正确列式解答。如“18与24的和除以34与27的差,得多少?”可缩句成“和除以差,得多少”。由于“和”与“差”都是未知数,运算顺序是先求“18与24的和”,再求“34与27的差”,最后求“商”。如果在求“和”与“差”的算式部分不加上小括号,那么按四则运算顺序就要先算除法,不符合题意,所以要在求“和”和求“差”的算式部分加上小括号,列式为(18+24)÷(34-27)=6。

四、用分段法判断运算顺序

即把题目分成几段分别列出算式,然后再列成综合算式开展计算。如上题“350减80乘3的积,差是多少?”可分解成两段,第一段为“350-”,第二段为“80×3”,列成综合算式为:350-80×3。从练习反馈资讯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选择办法,迅速列出算式,计算正确,效果良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字题,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篇10:《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求一个树比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

2. 学生能够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 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发现和探讨问题,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灵活解答。

教学过程:

一. 巧设铺垫,激趣导入

1. 创设情景: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兵,谁呢?(请出小记者)现在我们来做个现场采访:在前面所的知识中,你感觉哪部分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与小记者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应用题”)

2. 设疑:小记者请求大家来帮助他如何理解、掌握应用题?

3. 小记者设问探讨:解答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关键在哪?(学生自由探讨,发表意见,引出找关键句、找单位“1”及数量关系,也可画线段图理解关系)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应用题是感到既头疼又枯燥的知识,课一开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为新知的引出拉开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花、趣味化。通过巧妙设疑,既复习了以往所学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又为今天所要学的新知作了铺垫,可谓是“一石数鸟”。该环节切实做到了在情景中习旧,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4. 小记者示题:说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及数量关系。

(1)一些奖状,发了3/5

(2)已经看了全书的1/8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7

(学生自由口述,选择喜欢的题目解答)

引出“刚刚的3句话,在应用题中是作为什么部分?(关键句)

5. 示问:除了刚刚的几句关键句,你能找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过类似的话?又如何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学生自由探讨,根据学生回答选择适当的关键句写在黑板上,为后面服务)

[设计意图:突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每让学生亲身经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其找一找、说一说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用生活中的素材,制造认知冲突,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进入了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

二. 探索交流,建构新知。

(一)自由构建新知。

1. 设疑:一道完整的应用题除了关键句,还需要什么部分?(学生交流,引出“条件、问题“)

2. 编题:那你能否选择自己喜欢的关键句,补充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思考如何解决?我们分小组比赛,看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有新意,可邀请我们的小记者和老师一并参与(分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入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所,空间狭小之嫌。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为有意义。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通过动脑编题——动手写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比赛,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掌握新知的方法。

(二)探讨交流新知。

1. 交流展示成果:选一些小组向全班交流

根据小组的汇报,选出一些典型的题目(多媒体)适时展示,全班共同交流。

例如:一些奖状共15张,发了3/5,还剩几张?(发了几张?)(发了的的比剩下的少几张?发了的比剩下的少几分之几?)

示问:对刚刚那小组的成果(题目),你们会帮忙解答吗?(全班尝试解答,请部分学生板演)

2. 交流:“还剩几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介绍方法:

(1)根据数量关系,总共的—发了的=剩下的,总共的×3/5=运走的

15—15×3/5

=15—9

=6(张)

(2)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分析:结合线段图理解“把什么看作单位“!”,运走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各是哪部分?怎么表示的?)

15×(1—3/5)

=15×2/5

=6(张)

整个方法介绍过程中,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拨。

3. 小结:刚刚由于全班的共同努力,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了,真是聪明!看来我们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解答刚刚那一小组的题目的,说说你比较喜欢那种。(自由发言)

那对于刚刚的方法还有什么困惑的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不再将黑板视为教师神圣的领地,把黑板的权利回归学生。黑板上的每个解题过程后面渡藏着那个经典的解题思路、方法,学生的.交流无不是将已经获得的主观影象投射在所写的算式、线段图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求异心态无时无刻不让其他学生处于活跃的互动之中。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题并说出解题意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方法中,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理解得意进一步的升华。通过小组展示比赛,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比赛展示中形成,学生比较感兴趣。]

(三)灵活运用新知。

1. 小记者发言:谢谢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参与讨论,然后听了大家介绍的好方法,体会到了解答应用题的乐趣。领略了你们班同学的风采,收益非浅,表示感谢!(拿出“智慧奖、创意奖”等奖状感谢刚刚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疑:还剩下的问题能帮忙解决吗?

2. 学生解答剩余的题目,拓展、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自由发言、交流)

4. 小记者兴致昂然,想展示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请其余同学出题来考他。(学生出题,视平台展示)

4. 创设情景:小记者解答有困难(数量关系出错,对应分率出错)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突出强调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理清数量关系,理清对应分率)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表现颁发奖状,与我们的例题浑然一体,学生兴趣昂然激发了学生后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设立小记者遇到困难,突出强调今天所学的知识的重点。这一活动,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三.巩固应用

小记者出题:看同学们表现那么棒,考官做的那么溜,也想当会考官,你们敢不敢应战?(多媒体演示出题)

[总体设想]:

我设计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是为新授部分服务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课一开始,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方面比较困惑的知识话题导入新课,从“解答应用题关键所在”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他们被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关键句编题并思考如何解答。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得出解答的方法。从自己质疑——解疑问——汇报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双基训练扎实。教学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问题,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学习的课程渠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 注重学习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篇11:《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课 题: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时间:

教学地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简单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复习,让学生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 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这节课上,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英国老师,在整理自己的办公室时,发现在30年前,一次学生的作文本,作文的题目:未来我是——,这样的题目激起了老师对该班学生现实的一种好奇,就对该班学生进行了统计,这个班的学生人数是河坝六(3)班的34,你能求出当时这个班学生的人数吗?”

二、具体环节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当有学生说出多少人时,就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课前调查,该班学生有52人,老师并在黑板上板书)从而导出:52×34。(根据式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示,其中的单位“1”是谁?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2、例1的`教学

继续故事:当该老师将人数统计出来后,就把这样的消息在一家报社的报纸上进行了刊登,知道信息的“学生”,都来到老师面前寻找童年的梦想,但仍有几个学生一直没有来,据统计,“全班39人,其中有1213的同学来拿走了作文本,范文TOP100请问:拿走的有多少?没有拿走作文本的有多少?(重点是第二问)

(先让学生自主列式,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根据学生所列式子,老师对学生进行追问,从而理解所列的式子)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列出算式:39-39×1213;39×(1-1213);39÷13×(13-12)等。)

3、处理教材69页的“做一做”

学生自主练习,老师将题目的条件与问题抄在黑板上,当学生列出式子后,再让学生画出线段图,个别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根据所画线段图,引导学生展开分析。

4、教学例2

如果我们知道了英国所在小学六(1)班“来取作文本学生的人数是36人,没来的人数比来的人数少1112.又怎样求没有来的学生人数呢?”

(教师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并列出式子,教师观察,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理解题意:老师画出线段图,根据已知的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未知量)

(先重点分析一个算式,如:36-36×1112,再启发出多个式子)

5、处理教材70页练习中的第二题

全班学生练习,老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当学生得出一种解法时,再要求他们找出第二种,第三种解法。根据做的情况,再集体更正。

6、继续故事:

在没有来取作文本的3个同学中,据调查,有一个横穿公路,与汽车战斗,光荣牺牲!有一个是癌症晚期,因医治无效而死(自己编造的),还有一个是盲童——戴维。他的理想:未来我是英国的内阁大臣,正当这个老师为“戴维的不到”感到疑惑时,他接到了当时英国内阁大臣的一个电话,对方说道:“老师,您好!我就是那个‘戴维’,谢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但我已经不需要它了,因为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为‘它’而努力,从没放弃过,我只是想告诉我们班的同学:谁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谁就能取得成功!”

三、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四、课后反思:

篇12:列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 教案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进行口算训练―方程口算。大家要将解方程的过程说出来。

师:准备好了吗?这列火车开起来。

2.温故知新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请看课件上线段图,说一说等量关系和方程。

师:观察上面的线段图,先画什么? 生:先画长颈鹿的只数

师:这是一份的量,用它作为标准量。

师:(总结)线段图能帮助我们理清数学关系,这对我们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很有用。下面,我们将深入研究“列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贴题目。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去鹿园看一看,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生1:

数学信息是:有38只梅花鹿,梅花鹿的只数比长颈鹿的3倍多2只 师:谁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2:长颈鹿有多少只?

师:好。下面我们就将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列方程的关键是找出什么? 生:等量关系式。(方程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列方程的时候需要先分析谁和谁相等)

师:怎样找等量关系式? 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温故知新)1.画线段图+等量关系式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师:你能借助画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吗?

思考并交流:

1.根据哪些关键信息来画线段图?

2.想一想,画图时,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先画几份,再画几份?(2)学生展示(投影)+发现问题

长颈鹿的只数×3+多的只数=梅花鹿的只数(两个组展示)

师:你们会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画线段图时,应先找出一份的量,这样更容易表示出另一个量。)

2.根据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

生: 方程:3χ + 2 = 38 3.解方程+检验(小组讨论)

师:观察方程,3χ + 2 = 38。和前几个信息窗的方程一样吗? 师:小组讨论交流怎样解这类方程?

每一步依据的等式性质是什么? 生:讨论。

师:投影展示一下你的解方程过程。并说出每一步用到的等式性质。生:3χ+ 2-2 = 38-2

→等式性质1 师:说出等式性质1内容

3χ = 36

3χ÷3 = 36÷3

→等式性质2 生:等式性质2的内容是。。。

师:x=12是方程的解,你们能否检验一下? 生:检验

师:检验后发现,解是正确的。(写解、设、答齐全,很完整)4.回顾总结 师:我们回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是什么? 生:(1)弄清题意,根据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并检验。(贴黑板)

师:同学们,老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去动物园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三、智勇闯关

师:现在考考同学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一关:请认真看图,完成第一题。师:哪位同学展示一下答案? 生:

师:做的很好。

现在我们要回头来比较一下,你觉得,第一题和例题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例题是比长颈鹿的3倍多2只;

第一题是比客车的3倍少25千米

师:他看出了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很细心。

我们一起来总结总结。列方程时,比谁的几倍多几,就加几。比谁的几倍少几,就减几。

2.师:现在请完成第二关,解方程。师:哪位同学说一下第一个? 生:

师:第二个,你说。生:

师: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的很好。

那请同学们想想解这种方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1:写上解。

生2:按照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的顺序解决。

师:既然这样,那同学们在解方程是可要记住这些注意事项了。3.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完成第三关。师:哪位同学分享一下答案? 生:

师:(出示答案)做错的同学,改正过来。

同学们一定要找准等量关系式,才能列对方程。

四、收获

师:通过刚才的巩固练习题,老师能看到同学们对新知识掌握的很好。那我们本

节课即将接近尾声了,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收获吗? 生:

师:看到同学们收获很大。温故而知新,同学们,课后再做一些相关习题,巩固巩固。

篇13: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的内容,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是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重点要找到多 (或少) 的量与单位“1”的量相除。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创设情境, 提出猜一猜, 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中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教学工作中, 都是应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反复探索、勇于创新,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教学片段:

《百分数应用题》例2的教学中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 实际造林20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 , 当学生计算出实际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后, 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根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 猜一猜, 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5%”。

有一个同学却说:“好像不对吧?我记得做过这样一道题, 甲数比乙数多1/4, 乙数就比甲数少1/5, 我把1/4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5%。把1/5改写成百分数就为20%, 所以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0%。”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分数与百分数联系起来, 到底是25%还是20%对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讨论。

(讨论后)

生1:我们用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除以实际造林的公顷数, 得20%。

生2:老师, 我们是受以前所学知识的干扰, 觉得实际比原计划多多少, 就是原计划比实际少多少?难道以前所学的知识错了吗?

生3:没错。因为以前所比的是“量”, 而今天所比的是“率”。

师:老师有点明白了。谁能具体说一说, 为什么是“率”就不行呢?

生: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25%, 是指多原计划的25%, 而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25%, 是指少实际的25%, 实际的25%和原计划的25%不等, 所以我们错了。正确答案应为20%。

师:我总算明白了

本当这一片段已经结束了, 可学生不肯罢休, 有几双手举得老高, 我只得让他们来说。

生:老师, 我想出一道题目考考大家。

我们班有男生35人, 女生20人,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生1:太简单了, 我会做: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生2:唉, 怎么男同学比女同学多那么多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生3:对呀!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现在实行计划生育,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却又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

生4:我们隔壁王阿姨, 已三次怀孕, 都做了人流, 听说就因为怀的是女孩

师:看来, 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时, 要强调生男生女都一样。还有问题吗?

生:我妈想买一套房给爷爷奶奶, 但房价太高, 一百平方米要九万, 我们家一百平方米才5万, 同学们帮我妈妈出出主意, 买还是不买?

生1:不买, 太贵了, 叫你爷爷奶奶跟你们一起住。

生2:不能一起住, 因为老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

生3:我觉得可以买, 因为我算了一下, 房价比原来上涨了80%, 据说还要上涨, 说不定明年还要翻翻呢。

生4:对呀, 我爸是房地产开发的总经理, 他也说房价还要上涨, 我觉得可以买。

生5:我也觉得要买,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就是要孝敬老人。

……

师:那同意买房的同学请举手。

(大家都把手举起了)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希腊数字家欧多克斯他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比, 他们的比值约是0.618, 比大约是3:5。

电脑显示:美丽的雅典神庙的长与高的比, 也是黄金分割比, 大家最感兴趣的神秘的古埃及金字塔的底边一半与斜面长度的比也是黄金分割比。

T型台上选模特儿, 要求模特儿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比, 它的比大约是3:5, 算一算腿长比身长长百分之几?

生:哦, 原来是这样。我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看来老师真了不起。

这时, 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站起来说:“我感觉我的身长与腿长差不多, 看来今生今世与模特儿这个职业无缘了。”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一个小女孩说:“我的身材还可以, 我有希望, 我要努力学习, 争取当一名模特儿。”

师:看来呀, 模特儿要求很高, 但不是不可能, 说不定不久的将来世界名模就会诞生在我们中间。同学们, 努力吧!

生:我也想考考大家, 我昨天经过一家商店, 商店写着:

“本店球鞋一律降价30%, 我脚上这双鞋就是昨天买的, 买成140元。请大家猜猜原价是多少?”

……

生: (抢着说) 错

师:为什么呢?其他同学笑。该生也急着改变了观点。

教学反思: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 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 是世界的发现者。教师的不能代表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老师, 这种创新的思维火花, 教师要于捕捉, 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如果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离奇的, 甚至是钻“牛角尖”的, 都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 教师要放下架子, 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 保护和激励学生的欲望和尝试, 让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天地,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一句“猜一猜”引发了学生新知与旧知的碰撞, 学生在猜测与计算结果的矛盾中自发地产生了争论, 这种争论不是一种排演, 更不是特意的安排, 它凸现了课堂生命的活力。学生争着出题, 说明了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在教师的眼里简单极了, 可孩子们经过演算, 不仅找到了正确答案, 还发现男女生比例失调, 呼吁社会男生女生都一样。给爷爷奶奶买房, 他们不仅知道房价上涨这条信息, 更懂得孝敬老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由此可见,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 看电视, 家长无意中的一句话, 都让孩子们记在心上, 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还好啊, 前不久, 我也看过模特儿的报道, 我给他们讲了黄金分割比, 这已超出了教材, 但他们也能顺利地接受。我也真正体会到:学生需要一碗水, 教师需要一桶水的道理。“买鞋”这道题实际上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但们能充分地理解降价百分之三十, 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七十出售, 从而算出原价, 这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很好的铺垫。

“这道理我看是对的吧!”很平常的一句话, 教师把自己置于一个学生的位置, 在虚心向学生请教,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励他们当“教师式”的学生, 让学生在平等中与教师对话、交流。

本节课由于满足学生出题的需要, 导致备课时的巩固练习没派上用场, 用传统的眼光看本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 可学生那种求知欲望, 我们能忍心扼杀吗?让孩子们经历那样的过程, 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最后我也凑份热闹, 出了一道题, 不是画蛇添足, 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量”与“率”的不同, 开始是“量”影响到“率”, 使学生出错, 课尾是“率”影响到“量”, 让学生出错。在学生出错的过程中, 同学们的笑声有力地证明了体验感悟的魅力。让知识在交流中增值, 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篇14:《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一、对比量做不变量

例 东风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男生占全年级人数的,这学期转进10名男生后,男生人数占全年级的,原来有男生多少人?

分析:男生人数和全年级的人数都发生了变化,只有女生人数不变。上学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13-5),这学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3∶(33-13)。上学期女生人数是8份,这学期女生人数是20份。因为女生的人数不变,所以女生人数的份数比也应该不变。找出8与20的最小公倍数40后,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5∶8改写成(5×5)∶(8×5)=25∶40,而13∶20=(13×2)∶(20×2)=26∶40。当女生人数都为40份时,上学期的男生人数是25份,下学期的男生人数是26份,多出的1份就是转进来的10名男生。也就是说,1份是10人,原来的男生人数是25份就是250人。

二、总数做不变量

例 甲、乙两车间人数的比是3∶5,从乙车间调20人到甲车间后,甲车间人数占甲、乙车间人数和的,现在乙车间有多少人?

分析:甲、乙车间的人数均发生了变化,但两车间的总人数不变。变化前,甲车间人数∶乙车间人数∶总人数=3∶5∶8;变化后,甲车间人数∶乙车间人数∶总人数=7∶9∶16。变化前的总人数是8份,变化后的总人数是16份。由于变化前后两车间的总人数不变,因此可以找出8和16的最小公倍数16,将变化前的3∶5∶8改写成6∶10∶16。这样,变化前后总人数都是16份。甲车间人数从6份增加到7份是多了20人,也就是说1份是20人,现在乙车间有9份,就有180人。

三、差做不变量

例 甲、乙两仓库各有一些货物,甲仓货物的吨数占乙仓货物吨数的,甲、乙两仓各运走24吨后,乙仓货物的吨数占甲仓的,原来两仓各有货物多少吨?

分析:由于两仓库各运走24吨货物,因此两仓库货物的吨数之差不变。变化前,甲仓库货物吨数∶乙仓库货物吨数∶甲、乙两仓库货物吨数的差=27∶15∶12;变化后,甲仓库货物吨数∶乙仓库货物吨数∶甲、乙两仓库货物吨数的差=5∶1∶4。找出12与4的最小公倍数12后,将5∶1∶4改写成15∶3∶12。这样,就使变化前后两仓库货物的吨数差一样。甲仓库变化了(27-15=12)份,也就是说24吨是12份,1份就是2吨。原来甲仓库是27份,就是27×2=54(吨);乙仓库是15份,就是15×2=30(吨)。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解此类题时,先将变化前后的量的比例关系写出来,然后找出不变的量,将不变的量的份数变成相同,其他的量依照比的基本性质做出相应的变化,再抓住其中一个量的变化找出份数与量的关系,就可以顺利解题了。

篇15:《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1.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5/8,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5.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5/8,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1)吃了5/8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5/8x=15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1/4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1/4(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多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χ+1/4χ=25(1+1/4)χ=25 χ=25÷5/4 χ=20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十第4、12、1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分数应用题,具体是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它是属于本单元、甚至是本册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内容。这种应用题是属于那种所谓的“逆解”的问题,它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降低学习上的难度,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材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第一,充分利用前面在基础训练中所形成的学习能力,用线段图直观地揭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第二,密切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学生初步掌握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把“逆解”题转化为“正解”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力求让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数量关系。

(2)通过线段图及数量关系掌握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过程、方法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由应用题的间接关系转化为直接关系这一过程。

(2)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体会转化、迁移的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目标:

(1)让学生从经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教学难点

(1)会把应用题的间接关系转化为直接关系。

(2)能从分析数量关系中找出相等关系。

三、说教学方法

1.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3.在教学过程中探究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航模小组有20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导语:如果老师将上面这道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变换一下,该如何解答呢?(出示例2)让学生比较例2和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应用题的解法,板书课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教学例2: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美术小组有多少人?(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多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χ+χ=25(1+)χ=25 χ=25÷ χ=20(5)让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25÷(1+)

4、练习:再次将例2变形,出示: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少,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板书设计: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算术方法解答:25÷(1+)χ+χ=25

χ=20 答:设航模小组有20人。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更好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因而在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转化,使学生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迁移、类推、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及解题规律。

一、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是因为大多数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自己省心、学生省力,往往避重就轻,草草带过,舍不得把时间用在过程中,总是急不可待,直奔知识的技能目标,究其根由,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我缺乏必要的耐心。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在今年整体的教学中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本节课上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发展。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心得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充分运用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数乘法应用题理解除法应用题。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教学中,我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接着放手让他们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这类应用题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能解决问题。

五、鼓励方法多样,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改变以往过早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我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种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设计

马滩小学梁军 二〇一三年十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马滩小学梁军 二〇一三年十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反思

马滩小学梁军 二〇一三年十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马滩小学梁军 二〇一三年十月

上一篇:年高考总复习必备资料下一篇:福字剪纸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