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不容暴力教案

2024-05-05

校园不容暴力教案(精选8篇)

篇1:校园不容暴力教案

预防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欺负同学,不做小霸王。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关心和善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学会关心和善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不欺负同学,不做小霸王。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学会关心和善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归纳有关校园暴力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预防暴力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活动四: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打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校园暴力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远离校园暴力”。这节课后,同学们要进一步向家长、老师请教如果校园暴力侵害我的时候,我还能怎样做?完善自我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尽量不看有暴力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暴力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暴力倾向的人,让我们熄灭暴力的火焰,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篇2:校园不容暴力教案

开发区第四中学九年级5班赵士杰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难点 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分组分享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活动三: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

第二、要及时报告。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

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活动四:课堂小结

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远离校园暴力”。这节课后,同学们要进一步向家长、老师请教如果校园暴力侵害我的时候,我还能怎样做?完善自我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尽量不看有暴力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暴力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暴力倾向的人,让我们熄灭暴力的火焰,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板书设计

课外拓展

看《中国少年说》,强化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争取做一个优秀的中学生。

教学反思

篇3:校园不容暴力教案

一、什么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一种基于个体或群体在体能、心理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力量不平衡所导致的权力滥用现象,由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侵犯性行为。其典型结果往往表现为对受害者实施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和压迫行为。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主要体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较科学的家庭教育能力,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久而久之,使孩子人格出现缺陷甚至扭曲,导致暴力心理和行为的滋长而一发不可收拾。

2.家庭经济水平的影响。部分低收入家庭,无法满足孩子正当的日常开支需求,致使孩子在校园内发生偷盗,抢劫等行为,校园暴力也会如影随形地出现。

3.家庭结构缺陷带来的影响。有调查数字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发生暴力行为的概率高达64%。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师生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音调。教师所在的学校是被一定的制度和严格的仪式形式、训练措施和惩戒方法等所支持的组织形式,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借助暴力,即体罚、变相体罚。正因为如此,我国新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师生关系可能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做出了针对教师的严格规定:“第六十三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机构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其固有的特征是严格遵守制度,而且对个体差异的容忍度很低。因此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事实性地孕育了其暴力行为的发生。

2.学校注重升学率和智育而轻视德育的教育偏差,加剧了校园暴力的发生。社会上有些家长如是说:“学校对于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当前的教育还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虽然素质教育已开展了多年,仍有个别学校只盯着升学率,忽视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法制教育,淡化了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知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可能用暴力手段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暴力是否发生,发生频率的高低以及严重程度,都是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的一种折射。

3.不良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实际上一个治理有方的学校、一个拥有健康校园文化的学校发生学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然而在一个不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强权支配的师生关系;另一个是“放羊式”的师生关系。学生有可能把那些有力量而且独裁的教师当做崇拜偶像。如果学生把这些老师的言行作为自己的榜样去对待自己的同学并实施伤害行为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反之,那些既不严厉又无法控制课堂秩序的教师同样会让学生对校园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憎恶学校,也会导致校园侵害行为的发生。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态度同样可能成为学生伤害其同伴的借口。譬如教师对学生使用尖酸刻薄的措辞伤害其自尊等。

(三)社会暴力文化及网络、影视作品的负面影响

暴力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缺乏可操作性。在许多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许多血腥的暴力场面。更不可理解的是,成人往往因为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的战争或正义的行为就让孩子观看,即使其中的暴力场面十分恐怖也乐此不疲。其实,由于孩子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远不及成人水平,孩子在有暴力场面的文艺作品中并不见得能理解什么是正义和正面角色。相反,他可能欣赏到的只是其中的惊险刺激的暴力行为。

(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不良人格倾向会引发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这些孩子之所以称为“问题少年”上文中已经提到,或家境贫寒,或家庭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常常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三、针对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德育对策

校园暴力的阴霾还在四处弥漫,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抹上了一道败笔,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该怎样应对呢?

第一,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该扎扎实实地改善校风,搭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人性化。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尊严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建立全员式的、发展的、平等的、和睦相处的师生教育关系。

第二,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真正变成让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教师愉悦工作的一方净土。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师生共同创造。对教师来说,要求教师能够努力倾听学生的心语,并把师生之间的这种沟通和交流作为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前提下,不要忘记对他们进行文明教育和礼貌教育。

第三,授予学生如何预防及应对校园暴力的策略。学校里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存在,学生和学生之间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如何预防和应对一些即将发生的校园暴力侵害行为。如现在有的学校聘请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法制副校长,定期来学校向学生讲解法制知识,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教育内容,使学生正确应对和处理校园暴力侵害行为。

第四,转变教育观念,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面对高考的指挥棒,怎样顺应时代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摆正德智关系,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是摆在当前教育大车前的一座大山。

总之,校园暴力在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身边,让校园回归安宁,让我们的教育环境远离血和泪的痛苦,还校园一份宁静,是每个教师和同学及家长的共同愿望。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创美好校园、平安校园。

摘要:校园是我们实行和接受教育的场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在我们周围,血的教训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现象引起高度的重视。校园暴力不仅危害到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和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精神阴影。我们该如何看待校园暴力事件,它形成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肆意蔓延,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还校园一片净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校园暴力,产生原因,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篇4:校园“冷暴力”,违法!

冷暴力之一:成绩差生被戴“绿领巾”

奎奎是某学校五年级学生。平时学习、看书、写字挺认真,就是反应有些慢,成绩一般。上周学校将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类,为调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戴上绿领巾,一个班约一半孩子戴绿领巾上学。班主任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学生们很纠结,觉得绿领巾不好看不想戴,可是不戴的话会遭到老师批评。奎奎的母亲非常气愤地找到学校讨说法,可得到的回答却的:“这是教育的一种激励方式,没有什么不妥的。”

冷暴力之二:“差生” 被安排在教室外考试

2011年11月上旬某日下午2时许,某初中学校教学楼的第四、五层楼的楼道走廊内坐满了学生,这是初三的学生正在进行期中考试。而这些被班主任老师“请”出教室、安排在走廊内参加考试的学生,要么是学习成绩较差者,要么是调皮、不守纪律等“问题”学生。在这初冬寒冷的季节里,在如此低的温度下,一个正常成年人站在寒风中十几分钟都感觉不适,何况这些孩子。一场考试要100分钟,他们不得不在寒冷中发抖地答卷。

冷暴力之三:“逼”学生测智商

2011年8月下旬的某日,某医院儿童智测室内,一名儿童正在接受智力、智商检测。被检测者是某小学4年级的小学生阿木。阿木是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他都是个挺听话,且学习较刻苦又认真的孩子,只是学习成绩一直上不来。为阿木学习成绩着想,一次家长会结束后,阿木的班主任很是认真地告诉阿木母亲说:“你的孩子成绩这么差,去医院查查智商有没有问题吧。”就这样,天真、活泼、健康的阿木不得不被请去检测智商。

冷暴力之四:“三色”作业本是一种关爱?

2011年十一假期刚过,某中学的同学们按学习成绩的不同,分别领到绿、黄、红三种不同颜色的作业本,以代替过去大锅饭式的统一的黄色作业本。许多学生家长认为,用颜色来区分成绩的好坏,就如同给学生都贴上了标签,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当他们找学校要求对此做出解释时,学校的回答是:此举是为了让老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有侧重点,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

分析点评:

一、对未造成损害后果的,可要求其停止侵害,并赔礼道歉。

学校的戴“绿领巾”、测智商、教室外考试、“三色”作业本等行为是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违法行为。对此,学生及家长有两项权力可行使:

一是要求学校及教师停止侵犯并赔礼道歉。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换句话说,在未成年人利益和教育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首先考虑前者。老师“逼迫”家长给孩子测试智商行为,显然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

人格尊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格平等,而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坏,在人格等尊严上都应当是平等的,绝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至于将差生安排在寒冷的走廊外考试,更是一种侵犯人尊严的变相体罚的侮辱人格行为。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对此,学生及家长可依法要求学校“停止分割,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二是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对学校主管及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处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三条也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二、对造成一定损害的,可要求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学校及教师的强制戴“绿领巾”、测智商、教室外考试、“三色”作业本等行为,严重损害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学生精神抑郁或出现精神障碍疾病,那么学生及家长不仅可以要求学校和老师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让老师当面对学生赔礼道歉,还有权要求学校作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来赔偿其身体及精神伤害损失。对这种严重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并造成实际伤害后果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

三、对因遭受“冷暴力”而造成学生自杀或严重身体及精神伤害的,构成伤害罪、侮辱罪等犯罪标准的,可依法要求其承担刑事犯罪责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第52条规定:“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个别学校领導或教师实施的打骂、罚站等严重侮辱学生行为,可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可要求对其治安处罚。

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但是,不认为是犯罪,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等“冷暴力”行为就可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对于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对其治安管理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二)项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综合点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良品行,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与快乐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逻辑、分析的本领,比单纯的分数更加重要。

“冷暴力”是老师给学生做出的最为糟糕的德育示范,反映出老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以及教师德育专业化培养的缺失。教育工作者应切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当树立“有教无类”、“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只有回归教育宗旨,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综合评价,抛弃“唯分数论”的错误导向,才能避免“绿领巾”、“红校服”“测智商”等违法事件的再次发生。

篇5:校园暴力 教案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知识目标】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教学难点】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暴力。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体验、感受。【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校园不容暴力》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一、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思考:

1、什么是校园暴力?你遭遇过校园暴力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课文介绍回答。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暴力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暴力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暴力的态度?

校园暴力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暴力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杀人狂魔马加爵

原云南大学学牛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地杀害。经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马加爵案例对我们有什么警示?

学生回答:

①校园不容暴力,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②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园防暴系统已刻不容缓;

④青少年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远离校园暴力。

二、面对校园暴力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校园防暴系统方案

名称:XX中学校园防暴系统预案

目的: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共建和谐校园,安安静静读书,快快乐乐学习。

参与人员:全体学生、各科任老师

可提供帮助的部门:德育积极分子、班主任、政教处、法制校长

具体措施:

(1)学校加强保卫科值班制度。保卫科24小时不间断地在校园巡查,严禁不三不四人员进入校园,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必须做出详细登记。

(2)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学校200米内不得设立网吧,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学校周边的值守,对不能说明情况人员应责令其离开学校,对形迹可疑的人员应通报公安部门处理。

(3)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作法制讲座,加强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4)严禁学生携带管制刀具以及其它危险物品进校,政教处、总务处不定期对学生公寓、教室进行检查,发现携带危险物品一律予以收缴。

(5)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严禁学生观看不良的、暴力的影视剧及书籍,并不得带入校园。

(6)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关键在于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动态,对不良的动态要及时予以化解。

(7)加强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单亲子女、留守儿童比例不断上升,其中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关爱,人格上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为中心、报复心强、怯懦、逃避、承受力差等不良倾向。因此,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确保这些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板书设计】

校园不容暴力

校园暴力: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危害: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恐惧、焦虑

篇6:预防校园暴力班会教案

三、程序:

1、准备工作:

①、收集校园暴力案例。

②、整理我校现实情况。

2、主持人发言(分析校园暴力的存在及发生的原因。)

3、学习小组相互交流各自班级是否存在校园暴力安全隐患。

4、部分学生上台汇报小组讨论情况。

5、主持人总结发言。

6、主持人请班主任讲话。

(1、校园暴力分类:软暴力和硬暴力;

2、巧对软暴力,抵制硬暴力。)

友情提醒:附:

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

篇7:校园暴力事件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

首先,以文字、视频等展现事例,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都具体体现为何种形式。

其次,由同学讲解当自己面对校园欺凌时的应对措施。

接着,讲解者告诫同学们: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并不只是那些直接以言语或行为攻击伤害他人的人,欺凌者还有那些或起哄附和或冷眼旁观的看客——被动欺凌者。

最后,主持人对活动进行总结。校园暴力是倍受公众关注的话题,虽在社会层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以防治校园暴力,但在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事件却充分展现了不为人所知的一面。被欺凌者将会以卑微、弱小的姿态从校园走向社会,内心的阴影不会因为时间而淡化,这种精神上的伤害所带来的痛苦将会伴随被欺凌者,而欺凌者或许会轻而易举地忘记这段记忆。

只愿此次班会活动后我们身边都不再有校园欺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校园如家般的温馨。

篇8:反思校园暴力事件

一、校园暴力的特点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作为危害校园安全的一种暴力行为,校园暴力形式包括言辞威胁、校园欺凌、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其实施主体既有实施暴力破坏行为的学生、也有体罚学生的老师、更有侵入校园实施伤害行为的校外人员,比如2010年3月到5月,全国连续发生多起校外人员恶性凶杀未成年学生的案件,如福建南平、广西合浦、广东湛江、江苏泰兴均发生校外人员持械伤害、杀害未成年学生的案件。在我国,关于校园暴力的全国性的调查报告并未出现,但综合各地的实证调查材料来看,可以证明校园暴力趋势和学学校安全状况正日益恶化的结论。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我国目前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94%的孩子认为在社会中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载《检察日报》2002年1月27日。2007年3月26日,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广东省少工委办公室公布了《广东省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06年,广东省31.8%的中小学生曾被人踢打或者恐吓索要钱财,其中24.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者“经常”遭受别人的踢打,6.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恐吓索要钱财。2009年1月9号广州日报报道了来自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占少云的一项关于校园暴力的调查结果,在收回的900份学生答卷中反映出惊人的事实:关于“你身边有校园暴力吗”的问题,有67%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存在着暴力;1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并不是很安全;有80%以上的学生表现出对校园暴力的恐惧,有26%的同学承认自己曾遭遇校园暴力。可见,校园暴力有日益普遍和严重的趋势。其实,校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直未得到根治和妥善的处理,近期我国发生的几起较为恶性的校园暴力事件不过是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而已。纵向比较我国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特点,除了团伙化、暴力化、侵财化等特点外,当前校园暴力案件呈现出新的特点。

1.女性“参与”校园暴力事件增多

在传统校园暴力事件中,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害人,均多为男性未成年人。而这也与犯罪学的主流观点相一致。比如传统犯罪学观点认为,相较未成年男性,女性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叛逆”现象不明显,性格相对乖巧,自控力也较强,即使参与犯罪,也大多是被胁迫的被动犯罪或是临时起意的激情犯罪,主动参与或策划犯罪的概率不大,在犯罪中起到的作用较小。而最近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中,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女性未成年人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慢慢“崭露头角”,不甘于“配角”地位,与传统对女性未成年人参与犯罪的被动性相比,未成年女性越来越“有意识”地主动实施校园暴力,并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充当组织、筹划等主谋的作用。

2.校园暴力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整体改善,未成年人生理发育提前,但未成年人心理状况并未同步得到提高。当前,未成年人辨别社会风险、控制其行为的能力与复杂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未成年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与社会后果。我们发现,在最近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在校园暴力案件中,他们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受害者,更出现在加害人的地位。比如广西北海七名女小学生踢打另一名小学生案。校园暴力实施者或受害人低龄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即是增加未成年人继续走向越轨或犯罪的可能性。他们可能即是未来实施犯罪行为的“主力军”。

3.校园暴力事件的性质趋向恶劣

与传统的校园暴力相比,当前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事件性质日趋恶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暴力的手段日趋残忍。传统的校园暴力往往采用言语攻击、侮辱谩骂、打架斗殴等方式,这些方式由于并未凭借外力或工具,行为的恶性不大,造成的危害后果相对较小;但最近校园暴力案件的报道中,我们发现,采用石头铁棍、管制刀具甚至逼迫同学吃屎喝尿等恶劣手段的事件层出不穷,不断拉低人们可以容忍的下线。其次,校园暴力实施者的认知意识强烈。在传统校园暴力事件中,未成年人实施暴力行为往往带有模仿心理,由于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是碍于哥们义气而在校园暴力中属“参与型”;而近期发生的校园暴力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加害者属于知法而主动违法,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边界而规避法律的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施暴者的主观恶性较大。再次,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表明其性质趋向恶劣。一般的打架斗殴等校园暴力案件实施当事人往往为了规避惩罚或者出于成功性的考量,往往会在比较隐蔽的地方,比如在教学楼人少的地方、学校某个角落等管理死角或者可以选择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刻等学校管理覆盖的时间盲区施行;最近的校园暴力事件报道中,施暴者不但不惧怕惩罚,还将施暴过程通过微信、微博等手段上传网络,这反映了加害人基本不考虑实施暴力加害行为的阻力,也不考虑自己如何逃避的问题,游戏心理等心理空虚现象严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公然性和挑衅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害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深。

二、校园暴力问题缘由简析

为培育适合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成长的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未成年人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分析目前校园的安全漏洞和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

nlc202309051827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

社会转型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规范意识的削弱、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消除和破坏。(张筱薇:《比较外国犯罪学》,百家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13—114页。)由于社会自我控制能力的减弱,导致个人失范现象和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当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社会转型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的加剧引发了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转型的压力,孕育或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比如由于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另一部分人生活现状,造成个人与社会和国家联系之脱节。这种物质帮助和精神关怀之缺失,致使弱势群体缺乏社会的支持和温暖,导致社会对立情形日渐严重。而由于转型期矛盾解决机制不甚完善,各种矛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个人失范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由于这些加害者往往在报复社会的时候不择手段,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注,青少年学生往往成为他们实施加害行为的目标。

目前,学校周边环境鱼龙混杂,治安状况混乱,安全隐患较多,社会各种闲散人员随意进出学校,带流氓恶势力倾向的各种社会人员进出校园收取各种名义的保护费、欺负中小学生、发展团伙未成年学生的行为屡见不鲜。另外学校领导对于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校园安全防范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基本停留在文字层面,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管理保护作用。学校的治安管理与防护措施的缺位与相关部门对校园周围的治安状况监管的不力客观上给校园暴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2.未成年人归属感的迷失

当前,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是其需求未得到满足或未得到正确满足,而导致其采用极端手段实施越轨行为。家庭、学校、社会仍然存在对于未成年人进行细化教育和监管空白的情形。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家长无条件、无精力教育孩子和有时间但照顾孩子不适格的情形。比如许多家庭环境恶劣,家庭氛围紧张,导致未成年人耳濡目染采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许多父母忙于生计而无暇照顾孩子;许多父母囿于自身文化水平,根本不知不懂采用何种方法与孩子交流。其次,学校教育的不成功,导致未成年人对于学校丧失依附感。中小学校由于升学率的考量,在贯彻《义务教育法》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方面措施不到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文化知识的教育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法治知识、安全知识、心理知识的传授,导致未成年人不能很好地疏导自身压力或问题而实施越轨行为。同时学校教育存在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和控制能力弱化、抑制不良学生的能力低下;而且不乏教师自身素质较低、缺乏责任心的情形,不能将越轨行为扼杀在摇篮或萌芽状态中。再次,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导致其容易实施越轨行为。未成年人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往往是热衷于放任地生活,如果受到管制就会反击,显示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太强,情绪波动太大,缺乏责任感、自制力和忍耐力;缺乏学习的欲望、必备的能力不足、学力水平低,缺少学业方面的目标和规划,对升学没兴趣;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出现厌学、扰乱课堂秩序、无理由外宿、离家出走、吸烟、粗暴行为、盗窃、攻击他人等越轨行为。

三、防治校园暴力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当这种联系薄弱时,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越轨行为,因此,越轨就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结果。具体到校园暴力而言,为创造适合学生健康成才和学习的安全环境,减少甚至避免校园暴力现象再次发生,不但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的参与和配合,形成预防校园暴力发生的合力;更需要政府构建防治暴力的长久机制,将防治措施制度化、规范化规定下来,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

1. 综合治理校园暴力

当前,由于没有彻底的根治对策与预防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但有些地方主管部门为冲淡教育部门和学校责任,淡化校园暴力现象的严重性,基本用校园安全事故代替,将校园暴力以“事故化”的方式处理(参见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而教育部门也对此奉行鸵鸟综合症态度(参见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对于校园安全隐患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强调面对现实是为了更好的改造现实,政府及相关部门只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可能制定有效的措施和规定,争取各种支持和资源。为了避免校园暴力事件恶性演化,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环境,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学校需要正视日益严峻的校园安全形势,提高全社会对校园安全和师生人身安全的认识,构建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系统防护工程,将校园安全问题纳入到综合治理的范畴当中,形成全社会保护青少年成长的合力,化解各类矛盾,消灭校外潜在安全隐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保证对于孩子教育的时间投入,与未成年孩子建立稳定的联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增强未成年人对于家庭的依附感和归属感。父母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合理处理面对的问题,养成规范意识,拒绝暴利的诱惑。对于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等越轨行为,家长、学校、教师等应该及时给与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规则意识和规范意识,正确把握行为的边界。

学校作为未成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不但应该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而且也应该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将未成年人的兴趣和精力吸引在学校和课堂上,提高他们对学校生活的依附感和参与感,避免和降低其由于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而实施越轨行为。同时,在教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进行各种模拟演练和实践,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水平和能力。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应转变思想,给予安全教育足够的重视,开展各种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知识,减小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3.出台《校园安全法》

目前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学校安全的法规和举措,但这些措施也只是“看上去很美”。关于校园安全的规定效力层次较低,如《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2005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006年)只是办案具体规定;而且关于校园安全防护的规定相对滞后、缺乏系统。而有关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内容有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防治校园暴力的责任确定不够明确,缺乏专门关于校园安全防护的规定。法律的生命是经验,是社会需求的压力。(苏力:《关于能动司法》,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2—3期。)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校园暴力形势恶化的情形下纷纷制定了专门的校园安全法,比如美国议会于1990年公布了《校园安全法》;而日本、加拿大等国同样也建立了一套以保护校园安全为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2009年年初以来,法国已连续发生数起校园恶性事件,法国教育部正在起草《校园安全法》,计划于新学期下达全国各中学。维护校园安全。通过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增强在校学生合法权益保护规则的可操作性、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规范校外人员出入学校制度、整合校园安全防护的各级力量、明确相关部门责任、构建专门和系统的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环境的长效机制和管理办法,从而有利于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缓解校园安全防卫的严峻形势,维护校园安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专门的校园警察,专门纠正行为不良少年的偏差行为,对于意欲侵害校园师生安全的不法分子亦是一种警戒。

(田相夏,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生、华东政法大学编辑。本文系“2014年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五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试卷人教版下一篇:组宣部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