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减排 刻不容缓

2024-04-08

节水减排 刻不容缓(通用8篇)

篇1:节水减排 刻不容缓

节水减排 刻不容缓

介绍了世界严重缺水的.现状,指出我国存在着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详细阐述了我国石化工业因耗水量大、排污水多和水处理效果差导致了严重的水短缺问题,指出节水减排对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石化企业节水减排的具体措施.

作 者:乔映宾 Qiao Yingbi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北京,100029刊 名:当代石油石化英文刊名:PETROLEUM & PETROCHEMICAL TODAY年,卷(期):9(3)分类号:F4关键词:节水 污水排放 短缺 石化企业 可持续发展 耗水量 措施

篇2:节水减排 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孟蕾︱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9-9-1

1据统计,农业用水量约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水的利用率只有45%,也就是说,农业用水的55%被浪费掉了。我国是一个淡水穷国,缺水一直是全国一个热点问题,但在农村拥有优质的水源,广大农民却不知珍惜且用水效率不高,水之浪费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农民节约用水意识淡薄。只知道用水方便、快捷,省心省力,但是谁也不会去想水资源的多与少。二是农村用水不需要缴费,即使有的地方缴,也只是象征性的三两块钱,不足以引起村民的重视。三是对农村节水宣传不到位。在广大的农村,村头的标语口号多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节水和水利方面的标语较少,对水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就更不多。另外,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等也是造成水浪费的原因。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农村节水这篇大文章。

提高农业节水认识一是多种渠道普及节水知识。如广播、电视、报刊、录像等,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利用科技大篷车送知识下乡等各种途径,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今后的严峻态势,增强水患意识。二是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可组织各村开展“节水家庭”评选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节水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可设立“节水宣传周”,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并搞好服务与监督,将节水落到实处。总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从根本上、点滴上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自觉保护水资源,做到以人保水、以绿保水、以洁保水,呈现出水清宜人、水净惠人、水美喜人的水生态环境。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专家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在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一要转变传统灌溉方式。有资料表示,如果灌溉利用率提高10%至15%,同时灌溉水生产率也提高10%至15%,全国可减少灌溉水约600至800亿立方米。因此,要加大力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畦灌、沟灌等农村实用技术的传输和教育,改变以往农作物大水浇灌、串灌的旧习惯。并以此促进农业技术的改变,耕作制度、耕作方法的变化,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合理利用生活用水。要教育农民朋友,使其掌握生活节水小常识,例如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不要太高;养鱼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等等。三要建立农业节水长效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公众参与、总量控制、计划管理、经济调节、指标转让、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节水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

提高污水治理水平一是加强对现有天然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实现河道有水、有水必清、水清有景的治理目标,以便有更多的天然水用于农业。二是做好工业和城市废水的回收与利用,经过处理后形成的中水,既可以浇灌城市绿地,也可以用于一些农业灌溉。三是农村生活污水实施分类治理。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工程接入要求的村庄,采用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用分散处理模式,即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则可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即对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建设一个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村庄全部污水,以达到占地面积小、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的效果。

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孟蕾︱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9-8-

4编者按: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也十分突出。随着气候变暖,降水不确定性增加,水资源矛盾将更加突出,干旱和缺水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各地农业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在农田节水技术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有益探索。各地的实践证明,应用农田节水技术,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在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编者摘编了三省区在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各地借鉴和参考。

内蒙古节水措施抵御干旱显成效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之一,现有耕地1.07亿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000万亩,耕地资源较多,增产潜力较大。但内蒙古农业又以旱作为主,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以及季节和区域的分布不均,干旱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广大旱作地区农作物单产水平低,年际差异大,产量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内蒙古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稳定提高。

内蒙古采取科技节水措施,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现代农田节水技术,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8年,已累计发展各类农田节水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

为保证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协调、有序、健康地开展,内蒙古农牧业厅成立了全区农田节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实行分类指导、目标管理、层层负责、专项考核。同时成立了由科研、教学和推广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全区旱作节水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内蒙古农牧业厅连续5年拨出专项资金,在全区9个盟市开展水肥“双节”技术示范,为旱作节水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政府的支持,部门的配合,有力地推进了该区农田节水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在抓好农田节水工作中,突出地抓了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推广滴灌技术为例,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农田节水技术,内蒙古从2003年开始就在少数旗县进行试验示范,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直难以取得实效。2007年开始实施的农业部旱作节水财政补贴项目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契机。2007年该区农田节水示范项目在达茂旗、察右中旗和伊金霍洛旗三个旗县实施,其中马铃薯2000亩,玉米1000亩。示范结果表明,马铃薯膜下滴灌与大型喷灌、小型喷灌比,分别节水38%、48%,节肥18%、20%,同时还具有节电、节省劳力等作用;与大型喷灌比,它不受地形规模影响,不但在该区非常适宜推广,而且更适合目前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即一家一户应用。

今年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特别是阴山北麓旱作区再次遭受到50年一遇的大旱,在大旱之年,更加显示了节水农业的优势,凡是用节水设施和技术的地块,马铃薯长势良好,产量不受影响;但没有节水设施的地块,马铃薯产量将大幅度减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抓好农田节水工作,对于内蒙古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吉林示范区带动节水技术推广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吉林中西部地区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干旱已经成为限制全省粮食和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吉林省在长期抗旱实践中,确立了东部地区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中部地区以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为主,西部地区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区域技术模式。具体技术模式为:东部推广玉米垄侧栽培技术,中部推广机械深松(翻)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技术,西部推广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和节水灌溉技术等。按照这三大技术模式,自2007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推广农田节水技术3500万亩。其中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2000万亩,机械深松(翻)1000万亩,地膜覆盖200万亩,微灌200万亩,垄侧栽培50万亩,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50万亩。平均每年增产粮食25亿公斤,节约用水约20亿立方米,增收节支近30亿元。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遏制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

件和农田生态环境,使吉林省农业生产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农田节水工作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必须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树立典型,创造经验,扎实推进。为此,吉林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东部低山丘陵区的桦甸、蛟河、磐石、伊通等县(市)建立了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的玉米垄侧栽培示范区;在中部雨养农业区的梨树、公主岭、九台等县(市)建立了以深松(翻)蓄水为主的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和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在西部半干旱农业区的前郭、乾安、长岭、洮南、洮北、大安、镇赉、通榆等县(市)建立了以节水补灌为主的抗旱坐水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和喷灌示范区。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类农田节水示范区总数已达30余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5万亩,辐射面积210万亩,受益农户多达10万户。通过示范一条龙坐水种、苗侧开沟注水灌、机械深松(翻)、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和喷、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使示范区玉米保苗率达到95%以上,比对照区提高10个百分点;播种和苗期灌水量基本控制在15吨/亩以内,节约灌溉用水5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8%~10%,粮食生产成本降低10%,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5%,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5%以上。

山西因地制宜探索节水新模式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极其恶劣。面对干旱缺水的现实,山西省十分重视农田节水的实践,始终坚持“立足抗旱节水,振兴山西农业”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效率为中心,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下水,逐步形成了以建设土壤水库蓄水、秸秆和地膜覆盖保水、旱井与旱窖集水、保护性耕作和抗旱良种应用省水、科学施肥和抗旱制剂应用调水、农田灌溉节水为主要内容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走出了一条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集成的旱作农业发展道路。

篇3:印染企业节水减排技术措施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我市地表水资源量少, 年人均450 m3, 仅为全国人均的1/5, 全市用水的一半要靠淮河和南水北调补给, 再加上蓄水能力低, 水来蓄不住, 缺水形势依然严峻。印染行业是耗水大户, 平均生产1kg产品就需要消耗0.2 m3~0.5m3的水, 同时印染企业也是排污大户, 其废水排放量占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0%, 印染废水的回用率很低, 通常只有7%, 是所有行业中水回用率较低的行业。因此, 节水减排当今仍然是摆在众多印染企业面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本文就我区某印染公司为例, 谈谈在印染行业中的节水技改及取得的成效。

2 企业用水现状

该印染企业是一家专门从事中高档星级酒店毛巾、筒纱漂染、台布漂染业务的现代纺织企业, 主要有毛巾加白生产线、毛巾染色生产线、纱线染色生产线、台布漂染生产线。由于印染行业所具有高耗水、高排水、低利用的特点, 该公司每年要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一笔可观的水资源费。为此, 公司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推行节水技术措施改造, 以节约水资源的利用, 减少污水的排放,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 企业取水水源为地下水, 外购蒸汽, 主要用水设备为溢流染色机、烧毛机、丝光机等, 主要用水工艺流程为:半成品 (毛巾、纱线等) →氧漂→水洗→水洗→加白→水洗→酸洗柔软→脱水→开幅→烘干。下面对公司软水系统反冲水回收利用、加白水和水洗水两道水回收利用、染色毛巾用前处理水洗水回用、设备改造、蒸汽冷水回用等实践经验及取得的效果总结如下:

3 节水技改

3.1 软水系统反冲水回收利用

公司原来把软水净化系统的反冲水直接排入下水道, 既浪费水资源, 又增加了排放量。为此, 公司进行了技术改造, 架接管道把反冲水收集到污水站的清水回收池, 利用管道泵输送到各车间用水点, 用于厕所冲洗、地面冲洗, 年可节约新鲜水3.6×104m3, 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减少了污水排放, 经济效益显著。

3.2 加白水和水洗水两道水回收利用

公司以前在生产过程和工艺设计时, 在生产的过程中直接使用清水进行生产使用, 通过公司到先进企业参观交流学习后, 对生产工艺参数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 最终确定对加白染色工段水洗 (后处理) 比较清的水回收工艺中的一道90℃热水和两道水洗水 (中和温度是45℃) , 在加白车间内建2个地下水池和一个地上水罐, 对加白工序加白和水洗 (后处理) 比较清的水进行重复使用, 每天节水150m3左右。通过管道回收, 把加白水和水洗水回收到回用水池, 再利用水泵, 抽到机台, 用于氧漂工序和螺旋工序, 年可节水4.5×104m3, 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

3.3 染色毛巾用前处理水洗水回收继续用于前处理

用染色毛巾氧漂后水洗水回收继续做氧漂后水洗水进行回用。原两次水洗都用清水水洗, 现在只用一次清水来回水洗, 节水效果明显, 同时也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

3.4 纱线优化工艺流程, 减少工艺用水

3.4.1 纱线采用半浴后处理工艺

公司以前纱线后处理浴比是1:8, 或1:10 (不同的品种结构) , 通过后处理采用半浴, 浴比降为1:5左右, 年可节约水1×104m3左右, 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3.4.2 纱线采用新工艺, 中深色产品无需除氧, 直接染色

公司以前中深色产品也需要氧漂、水洗、酸洗除氧, 再染色, 通过节水技术改造后, 只需氧漂、水洗后直接染色。每吨产品需5m3水, 每天可节水12.5 m3, 年节约清水约0.5×104m3左右。

3.5 台布丝光漂白布热洗淡碱回收, 用于烧毛冷堆

公司原来烧毛冷堆使用清水和其它助剂配制的冷堆液, 通过技改后, 直接使用回收的淡碱, 减少清水和烧碱、蒸汽的使用, 提高了碱的回用率, 减少了蒸汽的损耗, 在公司的生产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6 台布定型烘干, 冷水回收利用

公司在烘干位置建造一个水池, 进行烘干蒸汽冷水收集, 然后用水泵抽到染缸, 进行再次使用, 主要使用于漂白布热洗、丝光平洗, 收集的水温在80℃~90℃, 年节约清水1200 m3以上。

3.7 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

公司在烘燥机处安装冷凝水收集管道, 把收集后的冷凝水集中到地下池, 再通过热水泵输送到毛巾前处理和公司员工洗浴使用, 对收集管道和输送管道做好绝热措施, 实现冷凝水和回收利用, 并且可以减少蒸汽用量, 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是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4 改造效果及节水效益

该公司通过软水系统反冲水回收利用、加白水和水洗水两道水回收利用、染色毛巾用前处理水洗水回用、设备改造、蒸汽冷水回用等节水技改, 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 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36%, 工艺水回用率100%, 万元产值递减率8.9%, 用水设施综合漏失率0, 退水达标检测结果均合格, 各项指标均完全符合《江苏省节水型企业考核标准》, 今年该企业已成功创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

5 结语

篇4: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无疑,温度的上升会给地球带来很多严重甚至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海平面会上升,部分国家和地区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暴雨、干旱等异常气候会增多并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加剧、缺水现象更为严重,而这些又将影响到农业、经济等深层领域如粮食作物产量的下降等,将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造成难以计算的影响。

伴随着温度的上升,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安全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和选择。

钢铁行业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耗能和排放大户。据统计,1950年前,全球钢铁产量不到2亿吨,但近年来钢铁产量迅速攀升,二氧化碳也随之大量排放。2007年全球粗钢产量13.44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2.9亿吨。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为5.6亿吨,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占工业总能耗的23%。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三,为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3%,这也使得我国是钢铁大国,而钢铁则成为我国耗能的主要原因。

高耗能、高排放的特征使钢铁行业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目标。在2005年国家公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全行业2010年吨钢综合能耗目标到要降到0.73吨标煤,吨钢可比能耗降到0.685吨;在2010年国家公布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中,对钢铁企业的环境保护、能耗、生产规模等方面做了新的规定,如高炉工序能耗小于或等于446千克标煤/吨。在日益严格的能源环保政策下,钢铁行业成为重点节能减排对象。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绩,数据显示,我国吨钢综合能耗2009年仅为1980年的30%,见表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从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效率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对比可以看出,除了少量先进大型钢企同国际先进水平能耗指标接近外,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能耗指标落后,低于世界先进水平15%-30%。而从我国钢企能耗指标与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相比,大量钢企能耗指标低于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虽然重点大中型企业中能耗指标相对较好,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工序能耗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十分之一的企业焦化工序能耗达不到《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参考限定值。中小钢铁企业能耗指标更是落后,和大中型钢铁企业相比存在约50%的差距。巨大的差距为我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空间。

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虽然具备一定的潜在空间,但随着节能减排的进一步开展,节能减排的任务更为艰巨,钢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而煤炭是所有化石燃料中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一种能源。钢铁工业中的煤炭消费占据主要位置,约为能源消费总量的7O%。另外,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废钢资源少,钢企难以大量采用更节约能源、排放量更小电炉炼钢工艺。我国电炉钢比例仅为10%,而美国电炉钢比约为55%,德国约为30%。这些都造成我国钢铁能耗和排放指标与国外先进钢企指标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我国钢铁行业能耗排放的特点是,少量企业工艺先进,节能指标高,而大部分中小企业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耗能指标高,见表三。根据这一特点,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尤其兼并重组是改造大量中小落后企业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兼并收购工作困难重重。许多钢铁企业属于依靠发展钢铁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的当地政府,这客观导致了钢铁企业的产权隶属问题成为兼并重组难以逾越的阻碍。从目前来看,我国钢铁产业整合以省(区)内为主,而跨省(区)的联合兼并很少,不利于钢铁行业从整体上进行资源整合。

虽然困难重重,但并不是无计可施,钢铁行业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节能减排能力:

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钢铁工业中存在着大量落后产能。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的调查,全国钢铁工业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炼铁能力约1亿吨,落后炼钢能力约5500万吨,全行业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20%左右。只有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加速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2007年国家颁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公布了“十一五”时期应淘汰的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落后生产能力;2008年制定了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包括《粗钢生产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主要包括铁素资源循环利用、水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能源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还可以降低原材料消耗和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我国很多先进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循环经济的典范。例如,首钢集团把雨水、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炼钢产生的废渣被回收再利用,除含铁部分继续炼钢外,其余部分作为水泥、建材等行业的原料,每年可减少水泥行业石灰石开采量约3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220万吨、标准煤消耗22万吨、粉尘排放7万吨。另外,对炼钢过程产生的各类煤气全部回收,每年可利用余压、余气自发电47.5亿千瓦时。

普及先进技术,加大研发力度。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我国整体节能技术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较低,如我国转炉煤气回收普及率不达20%,而韩国同指标超过50%,日本更高达100%。大力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钢企节能减排能力,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广干熄焦(CDQ)、TRT、转炉干式除尘、CCPP、能源管理中心(EMS)等先进技术,钢企会获得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

改善能源结构。改变钢铁工业的能源结构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太阳能、风能、氢气、水能等绿色能源均可以作为钢铁能源使用。从成本而言,由于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成本均高于火力发电,虽然当前大规模采用绿色能源没有经济上的优势,但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采用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将成为钢铁行业减排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总之,钢铁工业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这不仅对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我国节能减排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篇5:节水减排,污水回用

节水减排,污水回用

水资源问题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环境资源的首要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污水处理回用,回用的`关键是过滤处理,传统的过滤使用颗粒滤料,存在精度不高和过滤空隙易堵塞等缺陷.用纤维取代颗粒滤料,用创新的长效纤维过滤取代传统的颗粒过滤器,它具有高滤速、低滤阻、高出水水质、低能耗等特点以提高过滤效率和综合过滤性能,是一场过滤技术的创新,以完成污水净化回用.

作 者:黄文 舒适良 马慕周 Huang Wen Shu Shiliang Ma Muzhou 作者单位:办公自动化学会,北京,100026刊 名:办公自动化(综合版)英文刊名:OFFICE AUTOMATION年,卷(期):“”(4)分类号:X702关键词:水资源 颗粒滤料 长效纤维 过滤处理

篇6:荣钢节水减排集成技术研究与实践

荣钢节水减排集成技术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钢铁企业耗水量大、供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以荣钢集团为研究实体,调查其用水分布与工序,进行水量平衡测试及基础数据的统计,在分析荣钢水资源利用状况基础上,优化水资源配置,研究钢铁行业节水减排集成技术与实施措施,通过一水多用、串级使用、加强节水控污、建立多水源处理再生系统等方法,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使企业节水减排取得较好的成效.作 者:许丹宇    张志扬    唐运平   石岩    张荣华    庞维亮    Xu Danyu    Zhang Zhiyang    Tang Yunping    Shi Yan    Zhang Ronghua    Pang Weiliang  作者单位:许丹宇,张志扬,唐运平,石岩,庞维亮,Xu Danyu,Zhang Zhiyang,Tang Yunping,Shi Yan,Pang Weiliang(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

张荣华,Zhang Ronghua(天津荣程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352)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5(1)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钢铁废水    节水减排    再生水回用    集成技术   

篇7:节水减排 刻不容缓

位于澄迈县老城开发区马村湾的华能海口电厂, 是海南公司的骨干电厂, 是海南省目前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被誉为海南电力能源心脏。目前, 电厂现役5台机组, 总装机容量近107.4万千瓦, 约占电网统调装机容量的40%。2010年, 华能海口电厂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深入开展与同类型先进机组的对标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年度减排核查结果良好, 全面完成年度经营目标和节能减排目标。

积极推进创佳绩

一直以来, 海口电厂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在政府有关部门和集团公司、海南公司的正确领导下, 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有关政策、法规, 落实地方政府的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 认真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十一五”期间, 电厂通过落实节能减排责任, 强化内部管理, 扎实开展创建“节约环保型燃煤发电厂”和“能耗指标创优”活动, 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设备整治和采取优化调度优化运行、加强燃料管理、配煤掺烧和环保设施管理等措施, 有效提高了机组设备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 经济环保运行水平实现跨跃式提高。

“十一五”期间, 共节约标煤71.5万吨, 完成省政府与海南公司签订的节能目标责任书30万吨标煤的238%;2009年顺利通过集团公司验收, 被命名为“节约环保型燃煤发电厂”, 2010年供电煤耗和单位SO 2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底下降了10%和80%, 废水实现零排放, 灰、渣、膏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比2005年提高40%。

其中, 2010年发电量完成54.05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19.1%;发电煤耗309.06克/千瓦时, 同比下降6.97克/千瓦时;厂用电率8.95%, 同比下降0.03%;供电煤耗339.43克/千瓦时, 同比下降7.87克/千瓦时, 发电水耗0.35千克/千瓦时, 同比下降0.01千克/千瓦时;燃油量403.58吨, 同比下降405.63吨。2010年完成节能量21.07万吨标煤, “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节能量71.48万吨, 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书的238%。

2010年, 华能海口电厂在设备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被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授予“第三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先进单位”, 被海南省政府授予2010年度“节能攻坚工作优秀单位”。

节能措施显成效

华能海口电厂在海南省政府和海南工信厅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认真调查分析, 针对电厂当前情况, 采取切实可行的节能增效措施, 使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

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工作。针对集团检查组对电厂《创建节约环保型燃煤发电厂》工作存在的问题, 进行认真的分析细化, 结合集团公司、海南公司颁布的管理制度, 对本厂生产管理、技术监督等管理制度进行修编, 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做好经济调度和机组优化运行工作。2009年电厂全面开展了锅炉优化运行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面对不利的生产形势, 在2009年经济调度的基础上, 根据机组不同负荷下的经济指标, 进一步完善全厂经济调度。完善#8、9汽轮机运行曲线, 同时继续深入开展锅炉优化运行工作, 使机组保持最佳运行状态, 进一步降低机组能耗指标。

加强运行管理, 加强小指标对标管理。制定有效措施, 深入挖掘机组经济运行的潜力, 做好日常节电工作, 降低电厂用电。继续做好#8、#9机组低谷时单给泵运行、机组启动实施单风机启动等常态化节能措施, 完善全厂水计量, 分析各设备用水状况,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加强废水处理设施管理, 完善废水回收系统, 确保其投入运行正常, 实现废水零排放, 降低水资源损耗。

加强设备管理。为了做好机组检修策划及质量控制工作, 使检修后的各项能耗指标均达到预期的要求, 机组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可靠性得到有效提高, 2010年#8机组A修中对汽轮机高、中、低压汽封进行了更换, 进一步降低了机组热耗, 提高了机组运行经济性。

做好技术改造项目实施, 取得了预期效果。2010年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节约环保水平。同时, 加强对脱硫设备的管理, 加强脱硫运行调整及脱硫设施参数的监视, 及时发现消除脱硫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及缺陷, 做好脱硫设备的检修维护台帐及备品、备件计划, 加大脱硫系统设备的检修维护及技改费用的投入, 脱硫设施全年平均脱硫效率及投运率均大于90%。加强燃料管理及优化掺烧, 在2009年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燃烧国外煤 (印尼煤) 的比例, 使燃料成本下降。继续强化配煤掺烧的管理, 通过配烧含硫率较低的印尼煤, 有效地降低燃煤含硫率。每天化验入炉煤的硫份, 全年控制入炉煤平均含硫率在1.2%, 符合脱硫设施设计要求。做好粉煤灰、渣及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工作, 利用率全年均达到100%。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配合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做好每季度比对监测工作。按时报送脱硫设施运行资料, 做好国家环保部门的每季度的核查工作和各级环保部门执法检查工作。有效开展能耗指标创优及全厂无泄漏活动, 加强设备整治, 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及安全隐患, 进一步提高设备健康及文明生产水平。通过机组检修及合理安排机组的启停、运行方式, 2010年330MW机组的发电量同比上升11.81个百分点, 使各项能耗指标能有大幅度的改观, 确保年度目标的完成。

脚踏实地赢未来

“十二五”期间, 华能海口电厂将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强化技术创新,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考核机制。以提高队伍素质为关键, 以设备缺陷管理为中心, 以可靠性管理为抓手, 切实加强生产精益化管理, 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为创建魅力海南贡献自己的力量。华能海口电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创建优秀燃煤发电厂。在研究国家“十二五”发展计划和有关节能环保新政策的基础上, 按照集团公司开展创建“优秀燃煤发电厂”活动的要求和工作部署, 华能海口电厂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提高标准, 层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 制定创建“优秀燃煤发电厂”活动方案并认真实施, 确保能耗和减排目标的实现, 尽早达到优秀燃煤发电厂的要求, 建成优秀燃煤发电厂。

篇8:加强节水减排 提高综合效益

一、从国内外用水规律看用水量零增长和负增长现象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的用水规律看,一般是工业用水(淡水补给量)逐渐减少,生活用水有所增加,农业用水量增长从趋缓到基本稳定甚至下降,用水总量趋于稳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用水总量(淡水补给量),一般规律是由快速增长,到增速趋缓,再到零增长和负增长,从零增长点即“拐点”看,瑞典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的“拐点”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工业用水量与工业产出大致同比例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虽工业产出不断增长,但工业用水量出现了零增长;到80年代,在工业户数增加、工业产出增长的情况下,工业用水量反而开始下降。

工业之所以出现用水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工业用水被多次重复利用,节水与减排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由“膀胱型”用水,变成了“心脏型”用水。以日本为例,1999年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78%,虽然只补给淡水137亿立方米,但经过多次重复利用后,实际利用水量达到564亿立方米,其中回收水重复利用量是淡水补给量的3.1倍,而在1970年,回收水重复利用量只是淡水补给量的1.1倍。30多年前,一些国家就提出了工业“用水零增长,污水零排放”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很多国家也包括我国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变成现实,而且不仅是“用水零增长”,还有很多企业在产出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用水实现了负增长。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近几年来不断加大节水力度,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用水持续下降的情况,比如北京市,“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增长11.9%,GDP由2845亿元增长到6814亿元,人口由1367万人增长到1538万人,而全市用水量却由2000年的40.4亿方下降到2005年的34.5亿方,万元GDP用水量由2000年的164方下降到2005年的51方,其中工业用水量由2000年的10.5亿方下降到2005年的6.8亿方。北京市的主要经验是调整工业用水结构、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扩大再生水利用、提高雨洪利用水平等。

我国的工业用水,一些地区也已陆续出现了“拐点”。不仅工业用水总量出现了“拐点”,城镇用水量(包括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开始趋于稳定,根据建设部有关资料,全国近几年的城镇用水量基本保持稳定。

不论什么地区特别是城市,今后如新上调水工程,都应参考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用水规律,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今后一定时期的需水量进行论证,参考其他地区特别是城市用水量“拐点”的发生规律,找出或预测本市用水量出现“拐点”的大致时间和用水量峰值。这对确定引水工程调水规模来说,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当然,出现“拐点”的大致时间和用水量峰值,与产业结构、水价政策、节水技术等措施相关度很高,应该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设计和实施水价政策、节水技术等。工业和城市用水,只有走节水减排之路,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节本增效。

二、工业和城市节水减排,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体现

工业和城市节水减排,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改善农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水质,迫切需要工业和城市加大节水减排力度。以淮河流域为例,在上世纪一个时期内,由于造纸等高污染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水污染防治措施没跟上,水质逐渐变差,曾有一个段子这样描写那些污染严重的河段,“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质变坏,70年代鱼虾绝代,80年代不洗马桶盖”。有些农村,由于地表和地下水被污染,农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大大影响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近十多年来,国家对淮河流域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力度,水质开始好转。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使农民饮水的水质和取水方便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任务非常重,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措施的力度,才能使淮河流域的水质从根本上变好。其他流域尤其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流域,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与淮河流域类似的问题,今后必须加大节水减排的力度,才能更好地改善城乡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是回补或减少占用农用水和生态用水。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和工业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实际上是用水权的转移。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很多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比较普遍。一些大的调水工程,不论是已建的、在建的,还是正在做前期工作的工程,比如山西引黄入晋工程、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等,都考虑了如何退还城市和工业占用的农业和生态用水的问题。退还城市和工业占用的农业和生态用水,既很必要,又非常复杂。有的已建成的工程,因种种原因尤其是水价因素,难以按计划充分停止超采地下水,结果实际用水量占设计用水量的比例很低,运行情况较差。

退还农业和生态用水,不仅要具备水资源和水利工程条件,而且要在其他方面采取必要法律、行政和经济措施,在水价方面,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农业供水应该实行较低的、农民可承受的水价,以体现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反哺”。

如果在丰水年或平水年退还了农业用水权,再遇到枯水年,城市、农村、工业、农业用水难以全部满足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城乡生活用水,然后按照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排序,城市和工业如果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就应该由其对农业减少灌溉用水而减产所造成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这样做即便局部地区农业减了产,也保证农民不减收。这也是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具体体现。这种做法,在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的一些地区已开始实行,具体做法是对“退稻还旱”(将稻田改种玉米等耐旱作物)的农田,按每亩450元左右的补偿金标准,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在减少农业用水的同时,密云水库增加蓄水量,为北京市增加城市用水。南水北调工程京石段300多公里明年具备通水条件后,必要时也准备采用这种做法。

三、提高水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促进节水和水污染防治的措施很多,其中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逐步提高水价。水价既应该包括供水和污水处理的投资、运营成本加一定利润,还应包括资源成本。目前我国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提高水价还有较大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空间将越来越多。为了加大水污染防治的力度,按国家规定,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0.8元。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不仅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变污水为资源,由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治理为主转变。提高水价必然促进节水,据调查,北京市每提高一次水价,水的需求量都有明显减少。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的提高,生活消费的自来水量将持续提高,通过提高水价(包括供水成本、污水处理成本、水资源费等)促进节约用水,一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二是有利于减少污水排放;三是水费“取之于水,用之于水”,为供水和污水处理采用市场机制创造条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四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解决低水价政策造成的“三多三少”,即富人用水多、排水多、享受的政府补贴多,穷人用水少、排水少、享受的政府补贴少。比如重庆市,据有关单位对2200户不同消费群体的各类居民进行调查发现,2000年以前低水价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富人,而非穷人,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户与月收入500元左右的户相比,享受政府水价补贴的数额,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因为富裕户的家庭用水设施齐全,消费水的欲望较高,节约水费的意识较弱,所以消费的水多,而相对困难的户则相反,即使是水价低,也尽量少用水,节约水费。低水价政策是鼓励消费水,谁消费的水多,谁享受的政府补贴就多。为了不因提高水价而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水价的同时,应该对低收入群体增加补贴。为了促进节水,有的城市还实行累进制水价,即用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较低的水价,用水量超过一定标准后提高水价,超的越多,水价越高。对这种做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可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城市和工业用水,对于提高水价所担心的,一是居民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二是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竞争力。对居民生活用水来说,参照国际有关水组织和国内有关部门的测算,水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一般以2—3%为宜。关于二、三产业用水,因为企业类型、产品类型、经济效益和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等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具体比例来量化所有企业的承受能力或者水价的合理限度。但是,绝大部分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的节水潜力是非常大的,上面讲到的国内外工业用水量变化规律,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果以过低的水价来提高所谓的工业品竞争力,其结果必然是弊大于利。水费支出在大部分工业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水价过低不利于促进工业采用节水技术和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用水多、排水多,势必加大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压力和水环境压力,同时也提高水资源工程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通过提高水价,能有效促进各类用水户节水减排,如果做的好,可以实现政府、公众与企业多方共赢。

对农业的供水,应区别新老工程确定水价,因为在历史上尤其是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水库、灌区等水利工程,包含了大量的农民劳动积累成分,水价低一点实际上是对农民的补偿。新建的水利工程应实行新水新价,因为新建的工程一般不含农民劳动积累成分,而且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市场融资的方式,水价相对高一些,有利于回收资金。为了增强水价的合理性,还可以研究对不同的供水对象(也包括不同作物)、不同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实现不同的水价。对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要采取既促进节水,又有利于减负增收的政策。

四、“虚拟水”与节水减排的关系

英国学者Toney Allan 1993年首次提出“虚拟水”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1996年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张和完善,将其定义为“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研究“虚拟水”战略。“虚拟水”战略一般是指一些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粮食等水密集型产品,来获得本地区的水安全,提高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北京等缺水地区,实际上已经在实施“虚拟水”战略。近些年来,北京市连续干旱,输入的“虚拟水”数量逐年增加,主要表现为输入的农产品中所含的“虚拟水”数量大(其中粮食约占近一半,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共占一半多),有的专家分析,其已达到甚至超过实际用水的数量。一些专家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后认为,类似北京这样水资源短缺的大城市,今后有必要长期实施“虚拟水”战略,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以后,北京也需要在上游水源地区压缩灌溉面积,继续大量引进“虚拟水”,以满足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

实施“虚拟水”战略,既是缺水地区特别是缺水城市必要的节水措施,也可为富水地区尤其是农村生产的水密集产品提供市场空间,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从总体上说,可以最小的资源成本,换取最大的综合效益。在对地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以及区域经济社会规划时,应该研究实施“虚拟水”战略。

长期以来,有些本来就很缺水,甚至生存、生产和生态条件在不断恶化的地区,却在向外大量输出“虚拟水”,实际上是出售低效的“虚拟水”。与此同时,又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大量投资,建设工程从外面调水,甚至是从缺水流域调高扬程、高成本、高补贴的水,这种现象,从宏观上说有很大的不合理性,要从深层次全面论证其利弊得失,研究并选出兼顾农民收入、生态环境和政府财政等方面的解决办法。今后,凡缺水地区,都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用水结构的调整力度,逐步改变向外大量输出“虚拟水”的问题,这既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也是经济与社会宏观布局的需要,还有利于缺水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不仅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上看得不偿失,而且缺水地区水资源难以满足需要,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难以为继。

用“虚拟水”的观点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大格局,近二三十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有关资料,1978年以前的30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量的55.6%来自南方,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南方不少粮食主产区成为粮食净调入区,北方一些原来粮食产量较低的省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增长量中大约95%来自北方的贡献,总体上说历史上的“南粮北调”已变成现在的“北粮南调”,以前生产粮食所用的“虚拟水”“南水北调”已变成现在的“北水南调”,而且数量很大,估算数以百亿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西北、华北地区的一些缺水流域(黄河、内陆河等)的上游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耗水多,而南方有些水稻田则变成了建设用地,需要从外地大量购进农产品。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水资源的角度看,“虚拟水”由“南水北调”变成“北水南调”,对北方一些地区的河川径流量减少甚至经常断流、生态恶化、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加剧作用。今后,在规划和安排灌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等农业项目时,应统筹兼顾国家粮食安全、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个方面,结合研究“虚拟水”的因素,进一步考虑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尽可能鼓励和支持水土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展水稻等高耗水作物,在缺水地区限制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缓解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水环境恶化问题。

“虚拟水”的问题,在国际上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我国近几年才开始研究,目前对其研究的时间、广度和深度,与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还不适应,今后有必要加强对“虚拟水”问题的研究,使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虚实结合,互相补充,通过研究和实施“虚拟水”战略,以适应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对水资源的需要。

五、按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以提高综合效益为中心,加大技术、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

按照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在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按照经国务院同意的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编制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自然降水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比“十五”末降低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污水再利用工作得到加强,再生水利用流域不断扩大,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率的20%。

节水减排要与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统筹考虑,特别是节水减排要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统一。要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从总体上讲,节水减排不仅有利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国内外大量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明这个道理。要使节水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较好地统一,就必须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循环用水,将废污水资源化,既变废为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又节约新水,降低成本,一举多得,在生产生活领域要大力推广。

要使节水减排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必须在加大技术、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的同时,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在研究确定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的过程中,始终要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放到中心位置。就拿农业节水措施来说,已有很多成熟的节水技术,包括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管、滴灌、渗灌、穴灌等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的多种节水技术。在确定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时,要充分研究投入产出关系,实现节水增效。只有提高节水效益,生产者才有节水的积极性。工业节水也同理,如果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循环水的利用率,能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必然就有节水改造的积极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4月27日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解决节能减排的资金问题,主要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节水减排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资金问题,也要进一步采取市场机制的办法。合理确定水价(包括供水、污水处理成本和必要利润),是实行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障。

近几年来,有些地区的污水处理,采取BOT、TOT方式,实行“企业建厂、政府建网、用户付费、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模式,取得了成功经验,应该在更多的城市大力推广。

水价形成机制、法人管理体制和资金筹措机制等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系统工程,要配套进行。如果水价能够体现运行成本和合理的利润,水源工程和水厂就能够运用市场机制筹集资金和运行管理。如果污水处理费能够达到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水平,就可以采取BOT、TOT等市场机制建设和管理污水处理企业。

针对目前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要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处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上一篇:再见了亲人导学案下一篇:关于思想汇报的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