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腊八粥和课件

2024-05-05

小学课文腊八粥和课件(共6篇)

篇1:小学课文腊八粥和课件

小学课文成长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裹、挎、酬、圣、诞、;要求会写的字有:肠、够、驶、辆、箱、胖、窝、圣、诞、悟;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香肠、一辆汽车、信箱、胖乎乎、酒窝、圣诞节、恍然大悟。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复习前面课文内容,引出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提出问题,培养归纳、质疑能力。】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学生传授经验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第二课时有目的地学习。】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部分

2、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入体会小男孩内心所想】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板书设计:

成长

送报→工作

约翰 生活能力得到锻炼

节约→生活

让 希望

父母 关爱

篇2:小学课文腊八粥和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感受夏的特点,品味夏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品评文章语言,解决文中疑难,提高阅读水平。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开阔学生的眼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作者对夏天的感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阅读,学习、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和词语。

难点:领会文中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情歌颂。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旨在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为学生体会本文对夏的独特描绘作铺垫。

教师:同学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请问,你喜欢哪个季节?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

学生:交流自己所喜欢的季节。(每一个季节都有它固有的特点和特殊的乐趣,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即可。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自然界一片生机,夏天可以在水里自由地游泳,秋天代表着成熟,是果实累累的季节,冬天银装素裹,可以体验高山滑雪的乐趣。)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中,老师可以看到同学们那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的`确,大自然是神奇的,是充满魅力的,我们应该亲近自然,和大自然做朋友。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去重温刚刚过去的夏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代作家梁衡是如何看待夏天的,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36页。(板书课题《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重新拟定标题的方法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一边读一边思考,能否根据文章所描述的内容,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可以采用____

___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板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后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教师:指导鼓励,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多加肯定。

三、选读课文,欣赏品味。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互读互评,进一步贴近文字,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仅仅是初读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出了这么多味道。看来,大家都是有心之人。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课文,读什么呢?读你喜欢的内容,先在文中把它圈划出来,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某一个词语,然后大声地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语音语调,读出重音,然后读给自己的同桌听听,听听同桌对自己的评价。(板书:选读课文,欣赏品味。)

学生:先在文中圈划句子,然后大声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同桌之间相互倾听交流。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听了自己同桌的朗读,认为自己同桌读得好的同学请举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起来享受他的朗读,并请朗读的同学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谈自己喜欢这些语句的理由。

教师:及时引导评价,一般鼓励为主。

四、提问质疑,加深理解。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获得独立感悟,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并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思维成果,促进师生在彼此的聆听和诉说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从而对文本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老师还没有分析,同学们已经读出了这么多收获,读出了这么多趣味。看来,大家的理解感悟能力很强。下一步学习将更有趣味,而且更能表现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展示我们的语文素养,那就是提问质疑。谁提的问题越多,说明谁对课文钻研得越深。提什么问题呢?比如这个词语能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替换,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这个句子能否用其他的句子表达等等。同学们先把这些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然后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还有不懂的等一会儿在班级里提出来供大家交流讨论。(板书:提问质疑,加深理解。)

学生:先独立思考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讨,最后把有争议的、特别精彩的理解班级交流。

教师:尽可能让其他学生回答所提的问题,如有歧义,老师以平等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意见。

五、激发思维,培养情感。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感受生活生活的幸福。

教师:听了大家的提问发言,老师深深地觉察到大家学习的热情,思想的睿智,大家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深深地理解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同学们,如果让你来赞美夏天,你会赞美它什么呢?请以“我赞美夏天,因为……”说一句话。(板书:激发思维,培养情感。)

学生:表达自己热爱夏天的理由。(如夏天可以游泳,可以吃冷饮,可以钓龙虾,可以穿裙子等等。)

教师:俯身倾听,适时评点。

六、延伸教学,拓宽视野。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夏的内涵。

教师:夏天,有人赞美它,也有人痛恨它;有人认为它是紧张的,也有人认为它是安逸的。老师这里有三首关于夏的诗歌,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一下三首诗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延伸教学,拓宽视野。)

附诗歌:

观刈麦

白居易(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苦行

王维(唐)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学生:相互交流诗歌作者对夏天的思想感情。

教师:总结三首诗歌,《观刈麦》表达了对炎炎夏日下辛苦劳作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苦行》表达了对炎炎夏日的无奈和不满,《山亭夏日》表达了诗人夏日里安闲自在的心态。

课后习题

作业: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还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对四季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1、课外收集有关描写夏天的古诗。

篇3:小学略读课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

一、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把握

要解决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认识, 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性质, 这是纲领性的要求, 对略读课文教学起全面的指导性作用;二是教材的编排意图, 它是教学性质和要求的具体化的文本形式, 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凭借;三是目前教学的现状, 它是纠正偏差, 改进教学, 努力达标的前提基础, 是研究教学鲜活的材料。

1. 教学性质

叶圣陶先生对略读教学早就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文章, 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 既熟悉了例子, 只是定了出发点, 就得推广开来, 阅读略读书籍。”叶老的话清楚地表明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 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 它们同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 就教学而言同等重要。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就学生的成长和实际应用作用而言, 略读更具有独立阅读的性质, 更贴近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同样指明了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 在信息时代, 略读能够更迅速、便捷的获取更大量的需要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 略读比精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会的阅读知识, 利用阅读期待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好材料, 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取信息,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略读是学生独立阅读的有效尝试, 个体阅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和交流, 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点拨,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略读能力是学生阅读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只要教学得法, 措施有力, 它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

2. 编排意图

教材的编排是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的, 略读课文的编排方式是新教材的重要亮点之一。略读课文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 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其比例越来越大, 分别是三年级33.33%、四年级82.86%、五年级100%、六年级104.17%。

而且随着略读课文比例增大的同时, 选读课文的比例也同时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对略读课文教学重视程度和要求要相应提高, 所花的教学时间和精力要不断的增加。任何忽视略读课文教学的行为都是与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同时, 如何对精读课文教得更“精”, 略读课文教得更“简”, 选读课文教得更“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战。教师的教学要区分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达成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必须保证“两个要求三个目的”。“两个要求”指的是:一在内容上, 理解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 词句的理解不作训练的重点;二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更加放手,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 重点考察把握文章大意, 评价浏览, 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三个目的”包括:目的之一, 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是一种与精读有较大差异的阅读方式方法, 即“粗知大意”的阅读, 粗知大意并不是降低阅读要求。要求阅读的速度更快, 阅读效率更高, 获取的信息量更大、更有针对性, 与生活中的阅读联系的更紧密。略读能力的形成与精读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个人的潜心努力和长期的实践磨炼。目的之二, 是在训练学生略读能力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以及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品质。要求自己把课文读懂, 在实践中摸索符合个性的读书方法。目的之三, 是帮助我们确定精读课文的训练重点。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导语, 这段导语有两大作用:一是帮助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二是通过它倒上去推测出精读课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更趋一致, 联系更加紧密。

3. 教学现状

新课程从试验到全面实施六年多时间以来, 教师的怨言是比较多的。主要有:一怨新教材不如老教材, 新教材课文难上;二怨新教材课文太多, 任务太重上不完。为什么会有这些怨言, 一是教师的两级分化严重, 特别是一大批老教师、农村教师的语文素养跟不上新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二是对三类课文到底怎么处理缺乏理论解读和实际操作方法指导, 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教师素养问题不是新教材本身造成的, 可以先避开不谈。课文处理中的关键问题是对略读课文怎么处理。

因为教师们明白精读课文就相当于老教材的讲读课文或称重点课文, 上好这类课文心中有把握, 问题不大。选读课文相当于老教材的独立阅读课文, 反正不列入测评范围, 教师顾虑不大。略读课文相当于哪类课文找不到相应的参照依据, 篇幅那么长, 篇目那么多, 怎么办?由于认识纷呈, 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方法。突出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略读课文“精读”化。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一视同仁, 面面俱到。这必然加大教学任务, 临近期末测试连课文还没有上完, 所以也就产生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怨言;二是略读课文“选读”化。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教学水平比较低又不是很负责任的教师而言。因为他们知道略读课文不是测评的主要内容, 试卷中就是有也是“蜻蜓点水”, 干脆放弃, 图个清闲。高兴时候让学生自己读读, 有些甚至连读都没读。两种不同的教学态度导致的结果是差不多的略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和培养。长此以往, 必然造成学生略读方法和能力的残缺, 影响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 就课文扩展来说, 略读课文将更开放。”正因为这一“开放”要求, 搞得教师们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略读课文到底要“教什么, 怎么教, 教到什么程度”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比较困惑的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

二、略读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策略

《教学参考》对略读课文的地位、性质、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作了更具体的阐述。暂不顾及是否准确, 但对教师而言仅有这些显然还是不够的, 他们需要的是更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模式。为满足教师这一需求, 在此列举了一些教材处理方法和教学策略。

1. 阅读能力的检查

前面已提及叶老前辈的观点:“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因为一个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之间有很多相同相连之处, 要么内容上, 要么语言方式上, 要么情感态度上等。简言之, 属同类课文。对精读课文的知识和方法掌握的如何, 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就是看其能否在具体课文中灵活应用。所以,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安排与精读课文知识和方法相关联的几个问题, 让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去解答。如果效果不错可以让学生在本单元不同篇目的略读课文中应用, 使其熟能生巧。如果效果不理想, 比较陌生, 可以在不同略读课文中反复强化, 并发挥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教师点拨等学习过程的作用。因为年级越高, 一个单元中的略读课文篇目越多, 为在不同课文中反复检验和略读中强化提供了方便。编者在一个单元中安排多篇略读课文有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因为年级越高知识和方法就越复杂, 需要在多篇课文中检验和强化。

2. 教学缺失的补充

“马有失蹄, 人有失足。”对精读课文的教学经验再丰富、考虑再周到、估计再充分而面对时刻变化的教学对象——学生, 面对来自不可预测的其他因素, 教学中总是有处理不当, 考虑不周, 估计不到, 效果欠佳和落实不到位的地方。教学反思中发现后怎么办?重复原有课文, 给学生“炒冷饭”是教学的大忌。因为再也找不回第一次上课时的激情与气氛, 效果肯定不理想。但缺失必须补上, 缺憾必须挽回, 否则会造成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损失, 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教育“犯罪”。明智的选择是在略读课文中去弥补。不是说“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 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补充, 而且是一种教学中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又非常有意义的补充, 何乐而不为。

3. 教学重点的深化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一项训练重点, 所谓重点, 就是学生非掌握不可的, 对其继续学习, 乃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会造成影响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 一学就会, 一听就懂, 一练就熟肯定不会是重点。所以, 凡是重点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既然重点就是难点, 重点就需要突破。单元重点不能只限于听懂和掌握的层面, 而要在实践中运用, 在应用中熟练, 在熟练中内化。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已掌握了的重点知识与方法, 需要在略读课文中熟练、深化。怎样深化呢?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训练重点, 在不同的略读课文中反复训练。因为略读课文相对精读课文有故事性强, 文字浅显和可读性明显的特点。重点训练项目在略读课文中练习, 学生兴趣会更浓, 积极性更高, 也更容易熟悉和内化。这种既完成了“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任务, 又深化了教学重点的方法,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4. 教学改革的尝试

课堂教学改革叫得震天响, 但考试评价的紧箍咒还在, 小学也照样摆脱不了被考试奴役的命运。新课程的理念提出要淡化考试评价, 实施多元评价, 重过程、重情感。事实证明那仅仅是一种理想, 说得难听点是一场骗局。新课程只要与考试紧密相连, 教学马上就走向简单化, 改革也就马上会打折扣。教学很快就回到死记硬背、反复操练和题海战术上来。这对一批热心教学改革者来说是一种很痛苦的打击。这是与新课程实际改革的宗旨很矛盾的问题。精读课文要求高、任务重, 谁也不敢怠慢, 改革的空间很小。热衷于教学改革是事业心、责任心的突出表现。所以, 应该大胆的、明智的把教学改革的尝试放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如, 在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中如何做到“人文适度, 语言落实”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略读课文中实践尝试, 再实践再尝试。所以, 完全可以把略读课文确定为教学改革的空间、场所, 并长期坚持下去。

5. 写作特点的展示

小学生阅读与成人阅读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同样都会阅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写作表达的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写作是高于阅读的一种语文能力。阅读只是一种吸收性思维要求, 而写作是一种输出性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从阅读上升到写作要经受思维的挑战和能力的飞跃。想表达又怕表达, 这是多数人对待写作的共有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最后又选择了放弃写作。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和持久耐力是语文教育者的一种责任。略读课文故事性强, 文字浅显易懂, 感情丰富, 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挖掘课文的写作特点展示给学生, 激发写作兴趣。然后抓住写作上的某一点进行训练, 也可节选某小部分练习仿写, 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自己挖掘和提炼写作特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写作。在单元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的共性和略读课文的不同写作风格进行写作多样性基本功训练。从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文体结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整体入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6. 课外阅读的桥梁

检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爱上读书, 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有多少, 是否能在读书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通过读书解决问题, 是否手不释卷。语文素养提升的功夫关键不在课内而在课外, 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教是为了不教”。由于学生负担过重, 课外阅读数量和时间受到很大限制。叶老说过:“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会像精读课文一样去读书, 这种精读法只是对学生管用。生活中的阅读更多的是略读和浏览。但这种阅读方法不可能从精读法自然过渡, 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同样也需要“得益与课内, 得法在课外”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略读能力。这种读书方法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相接近, 备受学生欢迎。又加上略读课文往往是名家名著的节选, 教师可以通过片段的学习, 向学生推荐和介绍全著和全集, 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全著、全集的欲望和兴趣。如:略读课文23课《卡罗纳》一文, 课前提示“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 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后又用“小泡泡”的形式出现:“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后面再次用“资料袋”的形式介绍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内容提要。教材三次出现《爱的教育》, 意图十分明显, 就是引导师生通过一课书去阅读整本书, 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

篇4:小学略读课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

一、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把握

要解决对略读课文教学的全面认识,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性质,这是纲领性的要求,对略读课文教学起全面的指导性作用;二是教材的编排意图,它是教学性质和要求的具体化的文本形式,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凭借;三是目前教学的现状,它是纠正偏差,改进教学,努力达标的前提基础,是研究教学鲜活的材料。

1.教学性质

叶圣陶先生对略读教学早就有过精辟的阐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是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的话清楚地表明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和延伸,它们同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虽然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就教学而言同等重要。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就学生的成长和实际应用作用而言,略读更具有独立阅读的性质,更贴近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些同样指明了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在信息时代,略读能够更迅速、便捷的获取更大量的需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会的阅读知识,利用阅读期待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好材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略读是学生独立阅读的有效尝试,个体阅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和交流,当然其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能力是学生阅读逐步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只要教学得法,措施有力,它的作用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小。

2.编排意图

教材的编排是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的,略读课文的编排方式是新教材的重要亮点之一。略读课文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其比例越来越大,分别是三年级33.33%、四年级82.86%、五年级100%、六年级104.17%。

而且随着略读课文比例增大的同时,选读课文的比例也同时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对略读课文教学重视程度和要求要相应提高,所花的教学时间和精力要不断的增加。任何忽视略读课文教学的行为都是与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同时,如何对精读课文教得更“精”,略读课文教得更“简”,选读课文教得更“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战。教师的教学要区分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达成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必须保证“两个要求三个目的”。“两个要求”指的是:一在内容上,理解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训练的重点;二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重点考察把握文章大意,评价浏览,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三个目的”包括:目的之一,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略读是一种与精读有较大差异的阅读方式方法,即“粗知大意”的阅读,粗知大意并不是降低阅读要求。要求阅读的速度更快,阅读效率更高,获取的信息量更大、更有针对性,与生活中的阅读联系的更紧密。略读能力的形成与精读能力的培养一样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个人的潜心努力和长期的实践磨炼。目的之二,是在训练学生略读能力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品质。要求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摸索符合个性的读书方法。目的之三,是帮助我们确定精读课文的训练重点。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导语,这段导语有两大作用:一是帮助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二是通过它倒上去推测出精读课文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更趋一致,联系更加紧密。

3.教学现状

新课程从试验到全面实施六年多时间以来,教师的怨言是比较多的。主要有:一怨新教材不如老教材,新教材课文难上;二怨新教材课文太多,任务太重上不完。为什么会有这些怨言,一是教师的两级分化严重,特别是一大批老教师、农村教师的语文素养跟不上新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二是对三类课文到底怎么处理缺乏理论解读和实际操作方法指导,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教师素养问题不是新教材本身造成的,可以先避开不谈。课文处理中的关键问题是对略读课文怎么处理。

因为教师们明白精读课文就相当于老教材的讲读课文或称重点课文,上好这类课文心中有把握,问题不大。选读课文相当于老教材的独立阅读课文,反正不列入测评范围,教师顾虑不大。略读课文相当于哪类课文找不到相应的参照依据,篇幅那么长,篇目那么多,怎么办?由于认识纷呈,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方法。突出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略读课文“精读”化。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一视同仁,面面俱到。这必然加大教学任务,临近期末测试连课文还没有上完,所以也就产生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怨言;二是略读课文“选读”化。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教学水平比较低又不是很负责任的教师而言。因为他们知道略读课文不是测评的主要内容,试卷中就是有也是“蜻蜓点水”,干脆放弃,图个清闲。高兴时候让学生自己读读,有些甚至连读都没读。两种不同的教学态度导致的结果是差不多的略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和培养。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略读方法和能力的残缺,影响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相比,就课文扩展来说,略读课文将更开放。”正因为这一“开放”要求,搞得教师们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略读课文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比较困惑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 略读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策略

《教学参考》对略读课文的地位、性质、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作了更具体的阐述。暂不顾及是否准确,但对教师而言仅有这些显然还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模式。为满足教师这一需求,在此列举了一些教材处理方法和教学策略。

1.阅读能力的检查

前面已提及叶老前辈的观点:“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为一个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之间有很多相同相连之处,要么内容上,要么语言方式上,要么情感态度上等。简言之,属同类课文。对精读课文的知识和方法掌握的如何,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就是看其能否在具体课文中灵活应用。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安排与精读课文知识和方法相关联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去解答。如果效果不错可以让学生在本单元不同篇目的略读课文中应用,使其熟能生巧。如果效果不理想,比较陌生,可以在不同略读课文中反复强化,并发挥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教师点拨等学习过程的作用。因为年级越高,一个单元中的略读课文篇目越多,为在不同课文中反复检验和略读中强化提供了方便。编者在一个单元中安排多篇略读课文有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因为年级越高知识和方法就越复杂,需要在多篇课文中检验和强化。

2.教学缺失的补充

“马有失蹄,人有失足。”对精读课文的教学经验再丰富、考虑再周到、估计再充分而面对时刻变化的教学对象——学生,面对来自不可预测的其他因素,教学中总是有处理不当,考虑不周,估计不到,效果欠佳和落实不到位的地方。教学反思中发现后怎么办?重复原有课文,给学生“炒冷饭”是教学的大忌。因为再也找不回第一次上课时的激情与气氛,效果肯定不理想。但缺失必须补上,缺憾必须挽回,否则会造成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教育“犯罪”。明智的选择是在略读课文中去弥补。不是说“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补充,而且是一种教学中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又非常有意义的补充,何乐而不为。

3.教学重点的深化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一项训练重点,所谓重点,就是学生非掌握不可的,对其继续学习,乃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会造成影响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练就熟肯定不会是重点。所以,凡是重点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既然重点就是难点,重点就需要突破。单元重点不能只限于听懂和掌握的层面,而要在实践中运用,在应用中熟练,在熟练中内化。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已掌握了的重点知识与方法,需要在略读课文中熟练、深化。怎样深化呢?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在不同的略读课文中反复训练。因为略读课文相对精读课文有故事性强,文字浅显和可读性明显的特点。重点训练项目在略读课文中练习,学生兴趣会更浓,积极性更高,也更容易熟悉和内化。这种既完成了“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任务,又深化了教学重点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4.教学改革的尝试

课堂教学改革叫得震天响,但考试评价的紧箍咒还在,小学也照样摆脱不了被考试奴役的命运。新课程的理念提出要淡化考试评价,实施多元评价,重过程、重情感。事实证明那仅仅是一种理想,说得难听点是一场骗局。新课程只要与考试紧密相连,教学马上就走向简单化,改革也就马上会打折扣。教学很快就回到死记硬背、反复操练和题海战术上来。这对一批热心教学改革者来说是一种很痛苦的打击。这是与新课程实际改革的宗旨很矛盾的问题。精读课文要求高、任务重,谁也不敢怠慢,改革的空间很小。热衷于教学改革是事业心、责任心的突出表现。所以,应该大胆的、明智的把教学改革的尝试放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如,在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中如何做到“人文适度,语言落实”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略读课文中实践尝试,再实践再尝试。所以,完全可以把略读课文确定为教学改革的空间、场所,并长期坚持下去。

5.写作特点的展示

小学生阅读与成人阅读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同样都会阅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写作表达的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写作是高于阅读的一种语文能力。阅读只是一种吸收性思维要求,而写作是一种输出性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从阅读上升到写作要经受思维的挑战和能力的飞跃。想表达又怕表达,这是多数人对待写作的共有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最后又选择了放弃写作。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和持久耐力是语文教育者的一种责任。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易懂,感情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挖掘课文的写作特点展示给学生,激发写作兴趣。然后抓住写作上的某一点进行训练,也可节选某小部分练习仿写,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自己挖掘和提炼写作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写作。在单元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的共性和略读课文的不同写作风格进行写作多样性基本功训练。从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文体结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整体入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6.课外阅读的桥梁

检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爱上读书,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有多少,是否能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读书解决问题,是否手不释卷。语文素养提升的功夫关键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教是为了不教”。由于学生负担过重,课外阅读数量和时间受到很大限制。叶老说过:“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会像精读课文一样去读书,这种精读法只是对学生管用。生活中的阅读更多的是略读和浏览。但这种阅读方法不可能从精读法自然过渡,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同样也需要“得益与课内,得法在课外”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略读能力。这种读书方法与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相接近,备受学生欢迎。又加上略读课文往往是名家名著的节选,教师可以通过片段的学习,向学生推荐和介绍全著和全集,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全著、全集的欲望和兴趣。如:略读课文23课《卡罗纳》一文,课前提示“下面的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课后又用“小泡泡”的形式出现:“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要把《爱的教育》这本书找来读一读。”后面再次用“资料袋”的形式介绍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内容提要。教材三次出现《爱的教育》,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引导师生通过一课书去阅读整本书,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阅读量。

篇5:《荷花》小学课文课件

荷花 挨挨挤挤 莲 蓬 饱 胀

仿佛 衣 裳 翩翩起舞 舞 蹈

蜻 蜓 随风飘动

我会读:

荷花 清香 莲蓬 碧绿

破裂 仿佛 舞蹈 饱胀

蜻蜓 衣裳 姿势 赶紧

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和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多读几遍。

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在组内读一读,告诉他们你的感受。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出来。有的才展开( )花瓣儿。有的花瓣儿( )展开了,露出( )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 骨朵,看起来( )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读句子写词语

1、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

2、圆圆的盘子。( )

3、没有开放的花( )

4、形容舞姿轻快优美。( )

5、(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 )

作业

1、找有关描写荷花的.文章读一读。

篇6:小学六年英语课文课件

一、教学内容:

A.Let‘s learn Let’s do, Let‘s talk C.Let’s check Let‘s sing

二、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教室中的一些事物词汇:classroom,window,door,picture,light,board,并能正确运用词汇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

(2)能够理解并运用描述教室的句子:We have a new classroom.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 We have 6 new lights.It’s near the door.学习用near表示方位。

(3)听懂指示语,并能按指令做出相应动作如Open the door等。

(4)能正确完成Let‘s check的听力练习。

三、教学重点:

(1)能听说认读教室中的`事物词汇:classroom,window,do or,picture,light,board,并能正确运用词汇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

(2)能够理解并运用描述教室的句子:We have a new classroom .Let‘s go and have a look.We have 6 new lights. It’s near the door.

(3)听懂指示语,并能做出相应动作:open the door等。

四、教学难点:

(1)运用所学语言简单描述教室里的事物。

(2)学习用near表示方位。

(3)拓展对话内容,并进行表演。

五、教学用具:

教室图片、教学课件、单词卡片、玩具球、录音磁带。

六、教学过程:

1.Greeting.

2.Warm-up.

Gamel:快速反应。教师快速抽出单词卡片(Book 1的文具单词ruler,bag,pencil,pencil-case,eraser等)学生快速抢答,哪组抢答得最快且正确,哪组得分。

3.Lead in运用文具单词进行问答练习,如:What‘s in the bag? A pen, a ruler, many books…。从而引出What’s __in the__?句型。

4.Presentation

教学单词classroom .

(1)黑板上出现5张打乱的教室拼图图片,先让学生猜,最后请两位同学上台快速把图片拼好,最终形成一张大的教室图片,直接引出classroom,教读classroom.

(2)教学door , board , light , window(picture,desk , chair已学过)。

a,教师指着大教室图画问:What‘s in the classroom?学生听懂后,教师指着教室里的门,黑板…让学生说出door,board ,light, window, picture并教读这些新单词(说到lights,desks,chairs,windows时,提醒学生注意复数形式的使用)。

b.用chant形式配合动作学习Let‘s do的内容,如:

door,door,open the door.

light,light,turn on the light.

c.Game2:找朋友。黑板上已有大教室图画,分组比赛看哪组同学能快速把单词卡贴到相应的图画上。

(3)教师问:What‘s in the classroom?让学生观看Let’s learn的教学课件2遍,然后鼓励学生看着课件画面,回答并填空下列句子:

课件展示:What‘s in the classroom? A door,a board,a picture,a window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

教师教读以上句子(用语调指挥读句子)学生跟读。

(4)学生两人一组上台练习对话。

(5)Game3:Listen, draw dnd say.

a,教师说一段话,学生根据内容在纸上画出来。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画,请台上的学生说出自己所画的内容,全班与老师核对答案。

5.Let‘s talk

a.教师用课件展示一个新教室。

T:Look,we have a new classroom .Wow ! It‘s so big. Do you want to go and have a look ?

S:Yes.

T:Let‘s go and have a look .(配合动作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引出句型:Let‘s go and have a look (板书并教读此句子)

b.教师拿出一个玩具球说:I have a new ball.接着引出新句型:We have a new classoom.(板书句型并教读此句)然后,教师指着教室里的灯说:Look,we have 6 new lights.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该句型。

c.教师把球放在靠近门的桌子上问:Where‘s my ball?引导学生说出:It’s near the door,多带读near几遍。

d.教师变换球的位置,如放在窗旁、黑板旁等,多方位操练near的用法,或请坐在靠窗门等事物旁的学生站起来,老师问学生答。

e.课件呈现三个问题:

①How is the classroom ?

②How many ligh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 ?

③Where is zhang peng‘s seat ?

f.请学生观看Let‘s talk课件后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g.学生看书指图,听音模仿跟读。

h.小组表演Let‘s talk

6.Let’s check师生一起完成Let‘s check的听力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下来巡视,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并指名回答正确给予奖励。

7.Let‘s sing:“In the classroom”先让学生听,再让学生跟录音磁带唱。

8.Homework

1.听录音,熟读课文内容。

上一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下一篇:评课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