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语文课堂互动的诊断及其对策

2024-04-18

低效语文课堂互动的诊断及其对策(精选5篇)

篇1:低效语文课堂互动的诊断及其对策

低效语文课堂互动的诊断及其对策

兰溪市实验中学 王燕琴

摘要:本文认为互动实质的失真,互动方法的缺位,互动评价缺失衡量的基准是当前语文课堂互动低效的主要表现。在分析了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互动实效性的基本方法:语文课堂互动要以文本为依托,要有强烈的情思共鸣,要具有文化情境性,要融入生命的反思。关键词:课堂互动 语文 低效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就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我们看到师生互动的状态依然很不理想,总体上表现为一种低效互动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首先要从现象入手,找到其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提出改进措施。

一、低效的语文课堂互动的表现

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互动,由于观念的偏差、行动的盲目、人事的局限等,导致了课堂互动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的互动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互动实质的失真

互动实质失真就是指互动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涵。语文教师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都有情感的需要,他们需要互相信任。师生之间的互动要以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为基础。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课堂氛围等方面都为课堂教学搭建了一个可利用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中,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有师生的感情交流。没有情感投入,课堂将会是一潭死水。在当下语文课堂中,有些教师面无表情,语气生硬,缺乏亲和力,在这样的氛围中,虽然有互动和对话,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难完成师生的有效互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或者,在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互动又走向了“为互动而互动”的形式主义,与互动的本质背离。比较典型的是程式化,程式化的师生互动是经过教师特殊“包装”过的,或者是在教师一定“控制”下的师生互动。表面看来是师生在互动,实质还是教师的话语霸权在控制,或者说教师在预设的框架内无法解放。

2、互动方法的缺位

目前的语文课堂互动过程中,问答和讨论的运用成了语文课堂上互动方式的主角,语文教师采取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来替代以往老师“满堂灌”或“满堂问”。这本身没有错,但流于“形式化”或“程式化”就反映出教师在运用互动方法上的意识缺位,成了课堂互动中的隐形“杀手”。就拿讨论法来说吧: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的交流活动,其优点在于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可有的教师使用“讨论法”,仅仅是为了以此获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这就使讨论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未选择的路》时,在学生还没有深入理解课文时就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选择的结果,他通过“未选择的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面对人生的道路你将如何选择?学生讨论的很热闹,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视角,教师为了尊重多元理解,讨论完全脱离文本,偏离了主题,海阔天空,莫衷一是。如此,讨论活动不仅耗时、低效,还拖散了严谨的课堂结构,而且养成了一些同学在热闹中偷闲。因此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到位,使讨论形同虚设。讨论的成员之间分工及要求不到位,造成了效率的低下。问题设计不到位,这样的互动越多,离教学目标就越远,而且使有价值的互动内容失去意义。

3、有关互动的评价缺失衡量的基准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课堂教学任务由“双基”变为“三个纬度”,就是要在“双基”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评价。这种全方面、多层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大大改善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进一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将大有裨益。但是,在针对语文课堂的评价中,常常暴露出评价方式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如互动评价不公平等。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影响到互动的效果和互动的继续进行,还会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对互动的评价也存在不公平,如对自己喜爱的学生的评价一般是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对自己不喜爱的学生的评价一般是消极的、否定的评价。或者对自己喜爱的学生经常做出评价;对不喜爱的学生不做评价、做出较少评价或者做出无关紧要的评价等。教师的评价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给学生,学生接受到教师的这些暗示,或者得到鼓励或者得到排斥,存在评价的不公平和不合理问题。

二、语文课堂低效互动的原因剖析 实践中,课堂互动活动的低效性直接表现为:或者是学生在互动活动中不动,对教师的要求反映较冷淡;或者是气氛虽然活跃,甚至教师和学生看起来都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没有深度,也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层体验和思考。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在互动中“给学生一种理智的欢乐——一种经过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这些低效的互动活动进行分析,我们把造成课堂互动活动低效的原因具体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师对互动缺乏辩证的理解

课程改革倡导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于是,互动成为部分教师追求的时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的新课标理念本无可厚非,但是任何理论在付诸实践时,如果不加以辩证地理解和思考而照搬硬套,就容易走入极端。认为“互动就是有交流、有对话,形式热闹”,而忽略了互动的真实内容和精髓。正是对新课程互动理念缺乏辩证的深入地思考,使得教师在开展互动的实践中“剑走偏锋”。

2、互动侵吞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这种课堂互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或者几乎没有障碍,只需简单思考甚至不需要思考就能进行;或者对学生有一定难度,但答案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性的,是唯一的而不是多元的,学生的思维只是在“是什么”层面上进行,所需要的思维能力是在书中找到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互动侵吞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互动中学生思维表面化,无法走向深刻。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参与活动的激情降低,活动的效果就不理想。有时,课堂互动活动虽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和环节,但实质上后面课堂互动活动的目标和前面已经实现的目标相同,例如有的教师已经对学生讲解清楚一个问题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就只是重复前面已完成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学生新的收获不大。

3、学生的互动主体地位似有实无 过去,教师对学生的地位是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教师心目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很普遍。当前教学改革重点已把主体转向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当作认知体来看。学生必须在课堂互动活动中积极主动,才能获得过程中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学生处于被动的活动,本质上还是单向性的活动而不是互动性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找不到兴奋点,对活动不感兴趣,“互动”也就谈不上。

4、形式结构喧宾夺主

有的课堂互动活动由于活动形式专业性要求较高或过程较复杂,给学生的活动造成一定困难,学生不得不花较大的精力应对活动形式的需要,注意力发生转移,活动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另外,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互动活动过多,学生一方面缺少思考和静心体验的时间,另一方面易产生兴奋疲倦,这也会大大降低互动的有效性。

三、高效语文课堂互动对策诉求

“语文课堂互动”以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为主线,同时力求反映其与学生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的对应关系的形态。要提高语文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就必须抓住语文课堂互动的特点,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语文课堂互动要以文本为依托

语文课堂互动的前提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也就是说需要以文本为依托。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其价值与内涵的发掘,是语文课堂互动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文本,我们在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也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在互动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人本,而忽视文本,则容易出现架空文本的“空互动”和“假互动”。课堂上要首先细读文本再开展互动。

2、语文课堂互动要有强烈的情思共鸣 语文是人文性学科,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情感和思想。语文课堂上无处不存在着情感,首先是文本中的情感,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性文章,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如具体的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等。这些为互动提供了强烈的情感内容,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三纬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其次是互动中的情感,语文课堂和其它课堂的差异在于,语文课堂更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课堂上无处不存在着体验和感悟。这些课堂学习方式注定了其大量的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3、语文课堂互动要具有文化情境性

语文课堂互动的文化情境性就是指语文课堂互动中蕴含着文化,以及其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语文课堂互动离不开语言和情感,语文课堂本身重在学习语言文字,获得言语能力,培养情感。比如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利用一篇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作品使学生获得言语能力,形成语言审美文化;另一方面,在互动的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文化选择含义。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一个文化的价值选择。应该说,语文课堂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选择活动。课堂上涉及的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不是师生之间任意的、无限制和无规则的,必然有一个扬弃、淘汰、沉淀的过程。例如:在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的互动探讨中,学生们就如何看待三味书屋中儿童的生活问题的难免会有些偏激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导向。语文课堂的互动在无形之中推动了文化的选择和积淀。

4、语文课堂互动要融入生命的反思

对自己的生命、生活进行沉思和反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特征恰恰是我们生命教育得以建构的人性基础。语文课堂互动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教材中大量文本,需要师生一起去体验,一起去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生成对生命的反思,在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中,在心灵与心灵的触动中,获得成长。应该说,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互动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会感受课堂互动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参考文献

[1]张剑,李明辉.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失真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7(3).[2]赵嫚莉.试析师生互动的形式化——对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观察与反思[J].学科教育,2004(9).[3]李艳伟,冷泽兵.当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文教资料,2010(13).

篇2:低效语文课堂互动的诊断及其对策

(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写,题目《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及其对策.doc》最好)

摘要: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环节,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耗低效 现象

对策

1.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效果,即取决于教师拟订为完成课堂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向学生的“迁移”所设计的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合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实情)、“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课标或大纲所规定的要求),通过这些环节、方法、手段、步骤是否产生真正的效果。这就是一个教学模式的问题。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步骤)的有机组合。在长期的听课活动中,我们看出,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构思巧妙,教师“导”得深入、学生“学”得积极、活动丰富,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方法的启迪、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发展;有的教师,上台就只顾自己讲,自己写,方法单调,学生活动就是仅仅是忙于听和记,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的疲惫,教师虽然灌得多,但学生收获和过手甚少,更谈不上方法的启迪、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发展,日积月累,形成课堂教学中的高耗(消耗了大量的课堂珍贵的时间和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低效(实际的效果效益差)现象。

2.主要的现象

现象一: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并且教师重讲轻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一一讲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内容讲完教学任务就算完成,学生课堂未“消化”和过手,导致吃“夹生饭”,学习上天天背帐月月背帐,以后还得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旧帐”。

现象二:教师为省事用教辅代替教材,代教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组织,导致所教内容脱离新的大纲考纲要求,有的还仅仅是凭自己的“老经验”,不管有用无用全部拿到课堂,耗费了时间但做的确是“无用功”。

现象三:教师把对学生方法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不放在课内,而在课外布置大量并且没有经过挑选的作业,由于学生在课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课外处理习题的效率低,不仅本学科学习质量差还耗费了学习其他学科的宝贵时间。

现象四:新课、复习课、习题评讲课全部都是统一的一种模式,形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复习课的作用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再现,教师重视的是把已经学过的东西从头至尾浓缩式复述,既没有新意,又不全面,达不到对知识系统的建构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习题课(或试卷评讲课)中比较普遍的是教师向学生和盘托出正确的答案,对试题的分析也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活动,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自己的解题技能,缺乏让学生参与析题、破题过程,学生感悟的只能是教师就是比学生“聪明”,课后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依然束手无策。不少新教师由于对评讲课的模式要求不清楚,因此评讲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无所侧重,有的也只是见子打子,不能由点及面进行归类和举一反三,课后遇到变式问题又是无从下手。

现象五:因为课堂效益不高,一节课不能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学进度被拖下来,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比教纲要求大大增加课时,加班加点,不惜“牺牲”掉学生本来少得可怜的自习时间,一学科追加课时,其他学课也不落后,纷纷加课时,惟恐学科阵地丧失,最终的结果的得不偿失...。

正是这些模式陈旧和落后,“高耗低效”的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一些学校向优质中学发展的进程。因此从课堂教学入手,从课堂教学的模式变革作为作为突破口,很抓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益和提高,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当务之急。

3.现象的原因

“高耗低效”现象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因素。从教育自身反思,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心不强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心不强,对待教学工作仅仅是应付了事,没有认真钻研教学业务,没有针对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针对课型对教学方法没有进行优选整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其质量必然差。这虽然是很小部分人,但的确存在,并且对学生的学风、对学校的教风也要产生直接影响。

(2)教学的思想观念普遍陈旧落后

就日常的教学视导发现,有部分教师的的教学质量,或微观到课堂教学的效益不高,并不是教师不努力。相反,教师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都是相当认真的,而并不记报酬自己争时间加班加点。认真比较,这些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课堂教学中都非常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而方法和手段都单一和落后。无论是新课、复习课、试题(试卷)讲评课均突出一个“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些学生记,以节课常常是一讲到底,让学生牢记的是结论。由于以讲代学,没有学生活动环节,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思想得不到激活,思维得不到训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自然成为遗留问题,一检测,学生的成绩与期待的差距甚远。这样的作法,让人明显感觉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也明显表现出是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制约。教师如果不转变思想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应有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调动,思维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学生所获得的只能是结论性的死记硬背的东西。

(3)对先进的方法和模式知之甚少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与教师的讨论交流,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以及高中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对于在教学中从仅关注“教”转化为既关注“教”更关注“学”,既注重结论,有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均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诚然,部分教师由于承当的教学和其他工作任务过于繁重,无暇顾及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要应付每天繁重的工作,只能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还有的教师长期处于信息相对封闭的地区,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外出学习,自然就只能是“闭门造车”。

(4)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对路

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全面,是我市部分学校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就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以年级为主要活动单元的学校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校学科教研活动、弱化了学科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进行了教研,也仅仅局限在本年级教师之间,资源相对有限。在研究的内容方面,部分学校的学科备课组活动大致都只是统一进度、选择资料、安排考试等表皮的东西,着眼点不对路,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状况、学法指导等教研究活动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研究得很少,甚至基本就没有思考,客观上导致教师固守自己习惯了的教学方法“各自为阵”。其次,在部分教师的思想上还有狭隘的竞争意识,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不愿意与别人进行教法交流,既封闭别人,实际也封闭了自己。再者,学校对教研活动的要求往往过于宏观,要求不具体,特别是对课型模式研究、教法学法研究的要求不明确,对年级集体备课的督查也未到位,因而集体备课随意性强,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教研氛围不浓、着眼点不对路,管理的措施不力,客观导致了我市高中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和问题长期存在。

4.问题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现象,而要纠正“高耗低效”现象,应有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1)积极行动,着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新课程的有关理论,在学习活动中,建议学校领导要首先学、带头学,只有领导理解、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领导的思想转变了,才有可能去引领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不能停留于理论学习,要在学习活动中联系本校、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讨论,从教学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效益等方面展开反思,深思“高耗低效”的根本原因,要研究如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等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使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通过转变教的行为促进学的方法的改变。

(2)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借鉴

我国推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育相对先进发达的地区积极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总结了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校要组织专人对这些方法和模式进行收集整理,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究,切合实际进行选择借鉴。要“先看别人怎么做,再跟别人学着做,最后自己怎样创新做”,逐步形成适合本学校、本学科的有效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理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职能关系,恢复和强化学科教研组的作用

前已分析,导致学科教研的弱化与过于强调年级负责制和忽视教研组作用有一定的关系。而纠正“高耗低效”必须要加强学科教研才能见实际效果。因此,学校应该理顺年级组和教研组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整合全校学科教师资源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科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4)进一步明确集体备课的要求,加强指导、督查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和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集体备课的质量,除了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集体备课的形式、研究的内容、侧重点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对大纲考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法指导等要作为重点研究。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质量要实行责任制,学校领导可以去尊点、参与活动,强化督查的措施和力度。

(4)当前应从常规课类型入手,变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单一,要改变“高耗低效”就必须从变革教学模式入手。一开始,学校对学科教学中常规的几种课型要求可以提出一些规范让教师进行尝试。本人结合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提出对几种课型的教学模式供学校和教师参考。

新知识学习课:首先要根据大纲(考纲)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充分挖掘本课内容在整章、整个知识板块、学科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所教学的知识与教学大纲、高考大纲的关系,理顺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其次要确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贯穿“诱思导学”的基本策略。在新课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呈现“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紧扣“问题”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关键组织学习小组和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归纳”,“运用方法训练”,教师再进行精要的讲评和点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新课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精讲”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中的过程参与;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并力求当堂知识和技能的消化、过手,坚决抛弃“一讲到底”。

旧知识复习课:教学中要克服当前的通病现象——把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或按章节或按板块顺序重新讲一遍。这实际上只是对知识的简单和浓缩式的再现。这种讲法,课时耗费大,缺乏针对性。既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也无助于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构,更谈不上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方法的引领、能力的培养。应该的处理方法是:无论是章节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当课堂复习内容确定以后,教师应深钻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要求,正确制定复习的标高(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根据所要复习的知识技能对应研究高考试题,在试题中找到知识技能的落脚点,通过试题去挖掘知识和技能的生长点。将这些试题按照所要复习的知识系统进行顺序编排整合,组织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以题目的形式呈现问题(学案形式),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提炼、总结、方法和规律的揭示并辅以针对训练和变式训练为主要的活动模式展开复习。复习课既要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对知识的运用方法、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习题、试卷评讲课:不少教师对评讲课的处理是将评讲课简单地处理成为讲作业、讲习题,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答方法“讲”清给学生,学生只要听懂了,评讲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讲,其效果的最直接反映就是,这次讲的问题,下次依然是问题,错误累纠不正;课堂上是好象听懂了,课后遇到换角度的变式题目又不知所云了。更有甚者,对再遇到同类题目还是一筹莫展。这说明这样的“讲”法,学生并没有多大的收益。没有收益的核心症结在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思维障碍没得到必要的暴露,教师不能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清除障碍;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解答方法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学生仅仅是单向接受,即使有所获取,获的也仅仅是就题论题的问题处理方法、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上好评讲课,教师至少应该有“三个意识”。

一要有问题意识------评讲什么,即本次评讲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试卷(练习、作业)进行认真批阅,统计分析,找出学生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理清这些问题是知识和技能的缺陷,还是运用能力、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等智力问题,或是属于粗心大意、表达不规范等非智力问题。教师只有做到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选择好所要评讲的策略、方向和重点。

二要有策略意识-------如何评讲,即评讲的方式方法问题。在评讲课中教师要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从读题开始,到审题、析题、解题、表达等各个步骤均要进行必要的尝试,进一步暴露知识能力的缺陷和思维的障碍。要将只是教师把解答方法呈现给学生的通常做法,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教师适时、适度进行启发诱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整个过程,是点拨助推式,不是包办替代式。针对方法和规律,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提炼、总结。

三要有反馈意识------在评讲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积极进行思维活动。评讲课本来就是立足于解决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暴露出的“学”的问题,评讲课质量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有所得。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把存在的困惑解决了,是否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弄清了,是否通过一个题目的分析解决了一类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师对评讲的题目(问题)进行梳理后,应该设计课堂针对性的同式(同一考查方式)和变式(针对一类问题、或知识技能运用的变换情景、角度等)练习,通过课堂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上得到训练和提升。

(5)在改革探索的进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篇3:低效语文课堂互动的诊断及其对策

关键词:中职语文,低效教学,教学改革

中职语文低效教学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教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而言,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特别是其中的低效教学及其对策研究,一直存在着许多空白、盲点和误区。本文试就中职语文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作简要分析,同时,结合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新修订颁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1]的学习体会,提出对应的纠正措施和具体对策,以作为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引玉之砖。本文所谓的“低效教学”,是与有效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对中职语文各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悖于有效教学理念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行为的统称或泛指。现将中职语文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及其纠正对策分述如下。

中职语文教学缺乏正确的课程理念和学生观

(一)主要表现

首先,许多中职语文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学生观,仍然以应试教育做法、以培养个别拔尖优秀学生作为中职语文价值诉求和育人取向。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受益和活跃在课堂上的只是少数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和基础要求,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沦为了听众或配角,导致了低效教学的产生。

其次,偏狭的职教语文观。许多教师没有紧扣《教学大纲》确立的“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和基本任务来规划、实施教学,课堂上突出的依旧是教师本位和学科本位;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从“高、深、全”出发;授课时唯恐不深、唯恐不细、唯恐不全,一心想着应试、拔高和“倾囊相授”。教师未能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以“用”为中心的转移。教师常常颠倒了师生关系,常常使学生为教师讲课“服务”,常常从教师的角度或应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决定教学。

(二)纠正对策

《教学大纲》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就是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体、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以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价值取向和基本诉求。有鉴于此,中职语文最为重要、最为急迫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并突出学生的职业应用、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以此定位来确立中职语文教育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另外,要把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课堂互动与能力生成的主动权、主要责任和参与机会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差异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的有效学习、有效参与和有效生成;处理好“下限与上限”、“吃饱与吃好”、“学科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来统筹、规划和整合语文教学,厘清语文教学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辩证统一关系,突出“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课程目标,减少以至杜绝低效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落实不力,三维目标割裂

(一)主要表现

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对《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任务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并没有从实践层面和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导致《教学大纲》目标定位与实际教学目标达成之间产生了偏差,出现了游离于目标任务的内容和活动、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更有害于目标的达成,因而是没有价值的和低效的。

中职教学中还出现了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不能紧扣学科的特性去把握中职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呈现方式;没有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能力的培养、活动的开展与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和“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紧密结合起来,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三维目标培养脱节甚至割裂的状况。更有部分教师将“职业规划与态度”和“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等内容排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外,从目标达成的角度看,这也是低效的。

(二)纠正对策

准确的学科教学目标定位和有机统一的三维目标是促进中职学生发展、保证中职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教学大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从学科体系中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而且,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又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础功能、服务功能和三维目标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大纲》最为突出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指向,也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遗余力地加以落实的。

教学目标规定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安排,影响着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避免无效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2]中职语文教师要经常反思课程目标、教学任务的达成与教学设计、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度和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时→课文→单元→学期(年)→学部的目标构成是由小到大、由低向高推进和提升的,而且是有机包容、有序发展的。语文课程整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个细小的、有价值的目标的实现;每个具体的语文活动,每个单一的小目标、子目标,只有不偏离大目标、总目标,只有在大目标、总目标的统合下,才能实现课程价值,放大整体效益。”[3]这是需要我们牢牢记取的。

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确定和教材使用拓展不当

(一)主要表现

教学内容确定和教材使用拓展不当表现为:一是忘记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实现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服务的。二是不分专业需求、不按学生能力发展实际,一刀切地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三是混淆了《教学大纲》所分设的基础、职业和拓展三个模块的不同教学侧重、使用功能和语文能力培养特点、层次与要求。四是重拓展而轻应用、重拓展而轻扎实、重拓展而轻教材、重拓展而轻语言、重拓展而轻达成。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相脱离;导致了中职语文内容选择、教学设计与文本、情境的脱离;导致了淡化语文味、冷落语文教材、忽视语言文字、轻视感悟理解;导致教学内容的泛化、庞杂和随意性的泛滥,许多教师将贪多等于有效,授课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效果极差。以上种种,都严重损害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纠正对策

《教学大纲》通过重新规划和明确要求,以增减内容和降低要求的方式具体调整、全面完善了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如在基础模块的“阅读与欣赏”部分,明确提出了学生应该在“通过阅读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在职业模块的“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教学大纲》按照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阶梯层级设计和定向有序拓展,使得中职语文的学科专业实用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深度、广度较为科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适应了当下经济社会对职教人才培养方式、应用能力培养层次和课程改革发展模式所提出的要求。《教学大纲》还通过降低文言文、写作教学要求和强化交流与表达、强化专业性应用文与强化实用口语交际教学要求的方式,使课程教学更趋务实,更具功能。

教学内容的取舍要符合科学性、符合目标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与文化素养提升,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重点和中心,用活教材文本;必须抓住语言根本,突出职业应用。不能因为拓展而舍弃能力、舍弃扎实、舍弃教材、舍弃语言根本,去满足虚假、低效的“广”、“博”。教师超越教材,应是基于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基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总之,凡事都必须有一个度,过犹不及。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选择和实活动践设计有误

(一)主要表现

一是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迷失自己。相当部分中职语文教师热衷于形式的翻新,他们花费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准备活动方式上的时间与精力远远超过对《教学大纲》的学习、钻研和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许多教师以表面热闹的“活动”装点门面,导致了诸如学习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游离于主旨、教师引领作用缺失和华而不实的浮躁作风及肤浅学风的蔓延,因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针对性,脱离职教语文特点和文本情境,脱离学生学习环境与生活体验。教学中“牵牛式”、“请君入瓮式”的提问有余,开放的、因势利导的设计不足;“一厢情愿”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不足;职业实践活动和教学情境的创设缺乏个性,难以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学步骤层次不清、过程环节跳脱;不善于调节、不预留余地,课堂互动随意化、无序化现象严重,造成了教学的低效。

客观上看,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个性化倾向和生成过程的复杂性特点,而“艺术的有效教学是充满变数、依赖于教学情境的把握和教与学主体的主观状态的,很难用‘科学量化’的手段来评价。”[4]同时,又因为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而动态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既可能是有效生成,也可能是低效、无效或负效生成。[5]这些也是低效教学的原因。

(二)纠正对策

方法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要为目标和内容服务,为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服务。要注意因生、因时、因地、因文、因专业制宜。《教学大纲》增设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我们强调学以致用,强调教学方法选用、活动设计展开和实践平台创设,目的是增强教学的情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师生对话交往,这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6]的交往方式。因此,要在加强教师在师生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和教学互动中的引领作用的同时,紧扣职教专业特点和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与职业情境,使之能从整体上和参与性方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体验、积累经验;要特别注意提问的适时、适度、适切,富于艺术技巧,杜绝随心所欲和不着边际。总之,“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7]。

中职语文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时间管理不善

(一)主要表现

许多教师习惯采用违背职教规律的应试教育、“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简单量化,视成绩等于能力,视高分等于有效;或存在着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机、语言、频度、形式等方面掌握不当和评价趋向浅表化,激励效果淡化;或将评价标准与中职语文课程目标、与学生职业发展相脱离,违背了为学生培养应用能力和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中职语文课程功能与宗旨。

许多人对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显现具有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甚了解,往往喜欢以当下、眼前的成效、成绩来检验和判断语文教学效果、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他们无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充分体验文字所具有的反复诵读、悉心品味的特性和魅力……他们往往基于一时的和表面的现象,来评价、判断有效与无效,这就导致了浮躁情绪和简单化、急功近利不正之风的滋生与蔓延,对有效教学造成了损害。

另外,许多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力不强,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学习的缺点错误,即使发现了,补救对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够。教师或过多地提问,或不当地给予教学暗示,或游离性、评判性话语过多,使得学生无所适从、焦虑水平上升进而产生对认知的排斥。有一些教师还存在课堂教学时间浪费严重的现象。这些情形,都可能导致低效教学的产生。

(二)纠正对策

一是应当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性、评价方法多样性和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要注意从中职语文课程目标和任务出发,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由关注考试、关注成绩、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由单一性的静态学习和以升学为主的评价,走向多元性的职业应用、就业发展和动态实践性评价。同时,注意课堂评价时机,善于捕捉闪光点,善用表扬和批评。

二是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评价。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有效与无效、长效与近效;必须在关注当下显性效果的同时,关注其长期的、隐性的效果。因为语言能力的提升,人格特征的形成,民族精神的彰显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等等,需要多因素、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方能达成。在评价时,对于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

三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既体现在效果,也体现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能力和素养,提高教学智慧和艺术,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和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树立全新的课堂时间观念,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对策,优化课堂时效,优化课堂语言,确实提升有效教学。

中职语文教师对学情个性研究和因材施教不足

(一)主要表现

首先,长期存在的种种原因,使得我们对学生内源性问题的了解与研究,对学生学情及差异状况的掌握,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及成才规律的探究,对于学生“现有与已知”和“最近发展区”的把握,一直做得非常不够、非常不好。我们对于“有效”的理解,更多的只是限于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其他的或无暇顾及,或过问不多。

其次,从客观上看,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隐形的、是无法明示和量化的,而且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这就增加了对学情状况、对“最近发展区”把握的难度和施行个性化教学的难度。同时,“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当前的应试教育倾向和错误的职教观、学生观,使得“因材施教”异化为“因成绩分材、分班、分专业”。同时,现代班级大班授课制、学制与目标要求的整齐统一、师生负担沉重和中职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不足等原因,都是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不利因素,也容易导致低效教学。

(二)纠正对策

首先,掌握学情、探明“现有与已知”,从而确定“最近发展区”,进而制定科学对策,求解中职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能力形成和素质提高的最佳时机、途径和切入点,施行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这是避免“教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5],也是避免低效教学的关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先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为此,我们应该凝聚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和教育官员的智慧,合力攻关,加快对学生“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以破解有效教学的难点,突破其瓶颈。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和学生观,要关注差异、关注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和为化解因材施教的困难创造条件。教师既要了解和掌握学情特点、探究和把握学生现有语文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又必须将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努力做到: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分层次备课、授课和达标;分层次质疑问难、启思启智;分层次布置作业与辅导提高等。教师要在“长善”与“扬长”的同时“救失”和“补短”,做到“长善”、“扬长”与“救失”、“补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都有效。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适应教法,适应班级团队和职业氛围。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需要继续完善

(一)主要表现

首先,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学大纲》对中职学生语文能力体系建构和培养措施的细化、量化、序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表征不足。例如,中职各个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语文能力?这些语文能力体系结构和特征、特点如何?如何将总目标细化、量化和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学时、单元和学期(年)学习目标和教学、教材内容?如何将总目标转化、序化和科学化成为一个个具体的、相互衔接的、指向明确的和可验证核查的目标链?中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关联特点、关联度和基本规律如何?等等。这些事关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和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问题,一直是《教学大纲》的软肋和实际教学的盲点,这就是低效教学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在权威性方面,现行《教学大纲》在学科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中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并未真正确立。这就导致了教材、评价与教学实际的脱节和“多张皮”状况的产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依然从经验出发,从本本出发,从考试成绩出发。

最后,在学科定性方面,《教学大纲》肯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如何统一,学术界至今莫衷一是,争论不休。这些无谓的争论和理论上的混乱导致一线教学无所适从;导致了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理解为对课文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场景的把握;导致了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等问题的产生。这是低效的又一原因。

(二)纠正对策

首先,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并确立其在学科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中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这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目前,要借新《教学大纲》颁行的东风,首先厘定课程内容,开发语文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在《教学大纲》的既有框架内,全力构建“有效教材”,并在遵循“文质兼美”的前提下,甄别所选文本、所辑资料的功能、作用,保证课程目标向语文教材、教材向教学、课堂向学生传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加大《教学大纲》学习、研究和执行的力度。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大幅调减、降低文言文、写作等一些学习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应强化、增加了交流与表达、专业性应用文和实用口语交际等直接与职业、就业相关的语文实用内容,这些调整是必要的、有效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为此,学习、研究、落实《教学大纲》,加强学生学情和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是中职语文教师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也是彻底改变中职语文低效教学所必需的。

总之,中职语文低效教学,既有教师因素,也有非教师因素;既有学生自身发展因素,也有社会和语文教育的客观环境因素。了解这些现象,探究问题成因,积极采取纠正对策,切实减少低效教学,全力提升有效教学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急迫任务和艰巨工作,它有赖于《教学大纲》的全面贯彻落实和不断发展完善,有待于一线语文教师、学者专家和教育行政官员的合力攻关、持续努力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①见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2009年。

②陈琛:《力戒“无效”, 力求“有效”———课堂无效教学现象的归因及对策探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 2007年第2期。

③杨百良:《语文说课及其问题纠正简论》,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

④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 2008年第9期

⑤⑧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 《教育时报》, 2006年第9期。

⑥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篇4:低效语文课堂互动的诊断及其对策

关键词:概念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低效行为

物理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方式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有许多的行为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學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下面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一、概念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物理概念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而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基础。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理解比较困难,更谈不上运用物理概念。这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平时教学中,教师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容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如,在讲授比热容概念时,在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对比热容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匆忙给出比热容的定义,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强化,导致许多学生对引入比热容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引入比热容、什么是比热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只是“强记”比热容的概念。这样的后果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比热容的相关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物理的难度,最终使学生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

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强物理概念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概念出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比如,在压强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砖块对海绵产生不同形变的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1)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2)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相同时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这样学生对压强概念的形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压强这个概念出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二、实验教学,重过程轻分析

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而在许多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准备器材、做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归纳结论的步骤进行的,而没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去设计教法,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发思维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给人以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感觉。

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结束后的分析,不仅要学生分析得出的实验结论,还要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如果是错误,应及时纠正;如果是误差,分析如何减少误差。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评价、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过程中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有学生反映棋子A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始终不能与棋子B重合,在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后,利用物像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图形,分析后发现原来是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这样一分析,不久使做错的学生找到了原因所在,还让其他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了新的认识。

三、习题教学,重数量轻质量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练习的题量上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就利用了“题海”战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学生的解题没有经抽象概括和拓展提升这两个阶段,他们还是只会套相似例题,无法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给学生的题目一定要少而精。所以选题时首先要依据对本章、节的知识点、重点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学生能力训练要求的分析,其次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思维特点等的分析。选题时不但内容上力求齐全,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增强解题的自信心;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平时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搜集和整理题目:一是改变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提问角度和条件;二是编一些思考题使学生对含混不清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习题课授课中,通过基础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拓展题的练习使学生能应用基本概念正确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判断一些物理问题,从而改变学生“机械记忆”一些定义、定理、定律,而不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的弊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该说,物理课堂的低效行为远不止这些,在我们的物理课堂上还有许多低效的行为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加以纠正,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走向高效,让我们的学生从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受益,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上物理课,喜欢物理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钱小伟.浅谈高中物理课堂的低效现状及其对策.中学物理,2013(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初中)

篇5:低效语文课堂互动的诊断及其对策

时间:2012-11-21 09:23:53 作者:当阳市新民小学

李虹

来源:

浏览次数:76 文字大小:【大】【中】

【小】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提倡有效课堂到现在的打造高效课堂,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确实对我们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的语文课堂较之以前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但尽管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低效的行为,而且还有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低效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维没转变。还是以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有些老师总害怕学生某些知识没有掌握好,于是在一节课中喜欢重复讲解某些知识,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尽人意。还有就是什么都讲,什么都不放过,一节课光老师去讲了。再就是老师也提了一些问题,一见没有学生发言,就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了,这种教法怎么可能不低效。

2.教材研究不透彻。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学生的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语文能力很多都是通过解读教材来实现的。老师如果对教材研究不透,就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也把握不了重难点,不知如何去教,上课的思路不清晰,当然课堂效率低下。

3.没有认真精选教学内容。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什么都教,什么都学,没有进行合理取舍,看上去对学生很负责,不放过每个词句、每个段落,实则不然。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集中精力在几个点上学透、学够、学深,才能真正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有所得,有所收获。

4.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师生交流过于机械,都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课堂实施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语文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空间等,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还给学生。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地评价和调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决定着教学

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评价的实施,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课标对年段的要求,又要彰显文本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备课前,教师应反复通读教材,用心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在本阶段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不可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盲目看教学用书对教材的分析,禁锢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前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差异,关注共性、突出个性、有的放矢。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如何教写清楚,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情和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二)精选教学内容,彰显教学实效

精选内容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精选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并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精选内容还意味着对教材的重组,即对课文内容作选取、舍弃与补充。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必将每句话、每个句子都讲得那么透彻,留点余地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三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

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课文信息又是丰富的,要想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学内容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精选。

(三)注重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维

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满堂讲出来的。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课堂提问也很关键。

1、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和知识内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数量适中。设计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精挑细选,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

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不要让课堂成为少数人的“专业户”,让大多数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四)合理安排时间,调控教学活动。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

上一篇:地方课程教研活动记录下一篇:水电安装工程预算问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