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总结2016111

2024-05-04

七都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总结2016111(共7篇)

篇1:七都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总结2016111

七都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总结

2015年5月26日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尚书故里德育资源开发和课程建设”这个校本课程,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开发尚书故里的乡土文化资源;通过搜集整理本地有关风景、古迹、文化、风俗、人物、历史、经济等各方面的资料,采用比较法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写方案,对比其他学校编排的同类校本教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完成校本教材《尚书故里文化读本》的编写工作。

(1)校社联动,全员参与挖资源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提出:“学校活动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观点。这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更新教育资源观,让教育跨越学校围墙,为学生创设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构建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协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沟通学校与社区的交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是首要的工作。

如何挖掘开发社区乡土文化资源呢?首先,了解有什么样的资源,这几年来的调查、走访、考实、核对,我们搜集整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我们一边仔细查阅地方志、记录史实,一边面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加工或重组,形成风景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特产美食类、名人成长类、史实类、经济发展类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林聪历史文化”的重点乡土主题,编撰了校本教材《尚书故里文化读本》,校园文化列展的主题《七都的风景古迹与特产美食篇》。(2)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

七都有两大遗址(镇区附近的塔兜山遗址和河墘村东侧的瓦楼岗遗址),我们利用研究性学习、主题活动等形式,组织师生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1)寻访古迹,榜样激励。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了解林聪故居、冠英坊、林聪御墓、林陈氏墓等的由来,七都定美村、西陂塘的传说,以家乡名人烈士为榜样,追寻名人烈士的成长成功之路,探索人生价值;(2)今昔对比,感受福“气”。走访调查社区今昔经济变化,环境、生居条件的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品美食,尝名茶,听传奇,说故事,观传统技艺,赏美丽风景,体会古老民族的传统风情;(3)考察基地,实践体验。七都黄氏大厅现在是蕉城区关工委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蕉城区七都镇德育教育基地。大厅两边墙壁上喷绘着绝版的24孝版图。与它相隔近呎的黄厝宗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是农会旧址,那里传播着马列主义的真理和共产党的抗日救亡政策。组织学生实践考察,就是教育学生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关爱帮助孤寡老人,践行“爱”的教育;以“上洋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官昌水库库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为实践基地,深入挖掘七都溪流域耕读文化,并进行体验教育。“竹上竟风流”,七都林地面积7万多亩,小溪村就盛产绿竹,可以引导学生上竹山参观,砍竹子,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和价值,领悟竹子的高贵品质;上世纪八十年代,七都有个竹制品厂就专门生产竹胎漆器等器具和工艺品,产品还销往国外呢!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艺人。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竹制品工艺制作的程序或方法,动手编竹篓,收集作为家乡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数据,并根据这些写一篇简单的调查报告;春秋季是采茶的季节,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茶文化,让学生参与茶叶采摘,看茶叶加工制作,品可口的清茶,开动脑筋设计茶叶包装盒„„。

(3)回归课堂,学科整合用资源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做到有机渗透。把涉及的社区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化,突出个性化和综合性。如,语文活动课、思品课,除了林聪历史文化进课堂,还要茶竹文化进课堂,吟读文人墨客描写茶竹的诗词对联,讲述动人的民间传说,学生导游活动绘声绘色介绍家乡;快乐星期五学生自主发展实践活动的绘画美术活动课上,指导对家乡树、花、亭、阁等的素描,未来家乡的想象画及茶竹工艺品的制作;主题中队活动课,举行“爱我家乡,爱我七都”,最美不过家乡山水,说说家乡的风景,可口不及家乡饭菜,赞赞家乡的特产,情谊不第归属亲人,夸夸家乡儿女历史名臣林聪和烈士林秋光。(4)开展研讨,课堂延伸赏资源

开展个案研究法,以某一成功的研究案例为切入点,共同研究,采取优势,取长补短。如,开设“品特色美食感悠悠乡情”主题活动,将学生带到社会进行实地野炊,让学生说家乡的特产美食,动手做家乡的特色饭菜,感悟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的品质,将教育的理念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社会。水果、蔬菜、花卉、畜牧、水产、中草药、林竹是七都七大农业支柱特产。为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加工家乡的特产美食”系列主题活动(快乐星期五烹调兴趣活动);以“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的书画赛、绘画、摄影、讲故事比赛,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访上辈邻居、社会学者名士,阅读文献资料和图片,感受家乡的发展巨变。让学生献计献策,设计如何开发家乡旅游的方案。通过一系列活动,师生在品味社区资源中感悟到乐趣。

(5)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

学校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光、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邀请本地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林聪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爱家乡之情,最终把乡土文化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6)组织竞赛,言情立志炼资源

利用“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这个平台,通过摄影、绘画、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繁荣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012年4月—2013年8月收集地方特色资料形成教材并投入实验; 2013年9月—2014年3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如乐享教育尚书故里文化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二.校本课程的实施总结

着重以挖掘本地域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较系统收集与科学整理,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合理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价值;通过探索对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构建的过程,积累开发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的可行性方法、途径,提升师生开发课程资源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素质。

(1)立足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研究林聪历史文化,包括他的法制文化与廉政文化,对学生的品德进行熏陶,以品德、语文学科为主要实验学科,并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

(2)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培育学生行为规范,构建德育课程。突出创新理念,探索学生、学校、家乡“三结合”教育的新模式新体系。

(3)探索乡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主要包括:“古迹”“茶”“竹”文化与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田园生活与数学教学的联系;乡土文化资源在体艺活动课程中的渗透。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创新点

突出了本土化特色,追求乡土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思想性和前瞻性,将社会生活环境资源与学校环境资源教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深挖细掘,通过多种形式彰显人物的文化个性,引导学生思考和反省,并力求有所突破。具体有四个特点:(1)视野新:打破学校围墙拓展到社会实施开放式教育,重视学生社区交往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究、实践活动使得师生学会了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发展,并把这种思想情感转化为实践活动,培养起师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触角新:本地域有着厚重丰实的历史,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包括自然风光、田园生活、风土人情、人物励志、历史积淀。触角全涉及。(3)思路新:通过调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掌握第一手素材,与此同时搜集文献,组织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再组织实施,由理论到实践,在此基础上搜集资源总结,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最后进行推广,接受实践的检验。(4)目标新:我们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广阔的农村山区。通过把学校与各乡土资源的主体成为紧密型的合作体。即学校主体和乡土资源主体“双极”式的互动的主动的长效的研究,使尚书故里文化及其他乡土教育资源得到全面的持续的开发和利用。就深化了我校的德育教育,也为同类地区对深化学校德育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篇2:七都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总结2016111

依据鹿城区教师培训和科研中心《关于进一步推进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校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我校教师队伍现状,按校本培训实 施方案,制定我校本学期校本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立足学校实际,面向全体教师,围绕有效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培训目标: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优化知识结构,聚焦课堂,直面问题,增强教师创新精神和执教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坚持“教学做合一”,因地制宜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我校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以教师发展为本,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注重差异,突出个性,满足教师发展需要。通过学习,使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行为,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创新能力。

三、培训内容

1、师德师风培训。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风尚,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教育,教育政策和法规教育(本学期重点学习“减负”相关文件),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师的经验,树立科学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

2、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组织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体会或心得体会。

3、开展集体备课。以教研组研讨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教师集体备课,先由各科教研组长对教材分析,再确定主备人员,由各教研组全体成员提出教学设想,展开讨论,进行集体备课,提高青年教师驾驭教材、钻研教材的能力。

4、开展一人一课活动。以课堂教学问题为突破口,训练教育教学技能,研讨教育教学方法,交流改革经验,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3、专题培训。结合学校实际,本学期开展教科研(课题的选题)、信息技术(校园网站的维护和使用)两方面的专题培训。

四、培训形式:

四、培训形式:

1、以自学为主导。

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2、以合作交流求共进。

同学科的教师持以集体研究教学的形式,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开展合作,在教研组中谈观点、说想法,相互交流,借他人之长,补已之智短,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合作群体的共同提高。

3、以活动促提高。

定期开展交流课、支教展示课、教学周等活动,开展各科教学的研究和学习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通过学习观摩和对比,实现自身的提高。

4、以借鉴谋发展。

篇3:七都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总结2016111

“双语科学教育”,指让学生在英语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同时,通过科学学习,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英语语料,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学习中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从而具备世界公民意识。

我校试图让学生用双语(中文与英文)作为思维的工具与载体,以自然科学学习领域为重点研究对象,为满足小学生发展需要在不同年级设置由全校师生共同参加的自主开发的探究型小学科学教育校本双语课程。该课程把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探究科学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课程中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将探究活动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强调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尝试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在两种语言的交互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教育双语课程的研究直接推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明显,在区内质量调研中各项指标名列前茅。同时,该项改革也推动了本地区的课程改革和国际化交流。

一、课程建设价值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比较系统且成熟,这无疑为该课程的顺利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国内对于小学阶段基于校本开发科学双语课程领域尚无系统的理论成果,更缺少理论指导下的综合课程设计、教材创编、教法创新、学法探索的有效经验。这也体现出了我校建设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的独特价值。

1. 将科学和英语进行有效统整

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模式,不断探索适合我校乃至发达地区小学生实际情况的科学双语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教学形式。

第一,简单渗透型教学。在一、二年级段,教师上课时用母语组织课堂教学,将科学学科中涉及的简单的词汇和知识点用英语讲述,使学生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的指令。也就是说,在初始阶段主要是以母语交流为主,逐步渗透科学学科知识与相关英语词汇,为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整合型教学。在三、四年级段,教师在科学双语课教学中交替采用中英文进行授课,适时适度地用母语和英语讲授学科知识,如在三年级Plants Life Cycle教学中,教师教学生用英语说一些科学术语以及作简单的陈述,建构起双语思维,同时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尽早进入全英文学习状态。

第三,全英语教学。科学双语教学的目的,一是实现科学学科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技能;二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语用空间,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我校要求五年级的科学双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授课,学生则尽可能地用英语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使其初步建立英语思维习惯。对于学生在用英语时出现的错误,我们则采取淡化处理的方式,使他们对学习始终有极高的兴趣。科学双语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练度,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 将两种行为模式有机融合

科学教育的特点表现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对科学采取更为理性的、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行动。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全程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双语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语言交际、合作交往等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形成较强的科学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3. 将活动和实践相互渗透

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把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探究科学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英语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使其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我校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阶段性成果

1. 实现了小学科学双语教育的体系化

我校在该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两点:一是每个年级的内容都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一级主题内容;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按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设计主题内容。

在年段的划分上,一至二年级学生以认识表面的现象性的内容为主,三至五年级学生则进入对内在性质、结构、功能和规律的探究。该课程内容在组织上遵循了两条主线:在横向上,探究活动从直接到间接,从近到远,从简单到复杂;在纵向上,每一个年级都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主题出发进行教学。从总体上来说,该校本教材在内容上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又增加了一些有我校双语特色的趣味性内容。

2. 实现了小学科学双语教育的国际化

我校将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观念、态度与价值观等)用英语来表达,使它们有机结合。我校的科学双语教育不同于专业类教育,它并不是要培养科技专业人才,让他们掌握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普及教育,通过语言的途径,将语言渗透与活动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实现了小学科学双语教育的国际化,而我校也成为了上海首家推进小学科学教育国际化学校。

3. 形成了小学科学双语教育研究的系列化成果

我校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小学科学教育双语课程的建设”课题报告、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纲要、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的内容及分年级要求、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教材教案五册、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评价、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小学科学教育双语校本课程活动案例等数十项文本成果。其中,《走进科学》整套五册学生用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 发挥了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作为上海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我校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并将科学教育双语课程作为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内心洋溢着对课程改革的不倦追求和探索,有着顽强不屈的韧劲以及对于育人功能的全面思考。这套课程教材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小学科学双语教材,被上海市教委列为课程教材推荐名录。相关专家也对该课程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课题具有价值明、定位准、预设精、团队强的鲜明特点。课题选择了一个十分务实又前瞻的教学实践问题,将国际理解教育和科学理解教育加以整合,凸显出学校的教育底蕴与教学特色”。

篇4:七都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总结2016111

关键词:校本课程 信息技术环境 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起源于欧美,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从字面上理解,校本课程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也就是学校根据自己学校、学生以及地域文化特色而开发编制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并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相适应的学校特色课程。从根本上来讲,校本课程不是国家级的课程,但是它确实对国家级课程,国家的课程标准的创新和深化。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课程进行重组和再造。教育教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会得到与以往学习不同的知识和体验,在校本课程中学到的都是近在咫尺的内容,或者是非常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学习的效果也会得到加强。同时,这种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正迁移到其他国家课程的学科中去,让学生真正实现终身受益。

二、什么是信息技术环境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一书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处理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我们所说的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硬件和软件。硬件方面来说,主要包括完善的校园网络,充足的网络终端,多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等方面。软件方面主要指优质的教学资源,完善的网络学习系统。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硬件设备是基础,软件应用是方法和手段。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建设,都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面临困境。

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的重点是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其中涉及教育均衡发展等这些大的政策性问题。在资金和政策到位的情况下,打造优质的信息技术环境可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的高速宽带网络的接入,二是班级多媒体设备的安装,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四是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

当然,信息技术环境的打造除了软硬件的建设,还要有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每年教育部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和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的网络研修都是重要的培训途径。同时,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只有勇于尝试,敢于探索才能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始终保持它自身的活力。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的。

(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育均衡的发展

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改变原有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新模式。信息技术的产生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生中,也必然会引起课堂教学的变革。同时,国家颁布的一个个关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为信息技术改变课堂、辅助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和深入开展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校本课程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基于校本课程自身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及信息基础的综合性的特点,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新功能,采用传统教学所没有的新的研究方法,实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新的目标。因此,要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扩大了校本课程的涵盖范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信息技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网络化、交互性和云存储。我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必然会突破书本的限制,打开更广阔的网络空间。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师生在网络平台中可以自由发展,共同进步。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特点和优势。从课题的选题到活动的开展,再到活动的总结,都要与传统的教学有所区别。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主题的选择

校本课程的选题应该是从生活中来、从身边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以及师资力量所能达到的。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知识点,应该体现其综合性和延展性。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校本课程尽量舍弃那些纯制作,纯操作体验类的活动主题,尽量选择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比如家乡的发展变化、学生营养早餐的设计等。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是体现信息技术支撑作用的最重要的一环。针对选题,采用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讨论问题的结果……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可以渗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总结阶段

校本课程的总结阶段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在进行总结和展示的时候可以凸显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将整个研究过程聚合到一起,与同学与网友分享和交流。在实际的交流和互动中也是对整个校本课程的深入和升华。

总之,在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们只有主动的进行探索,积极地加以利用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时代性。作为课改先锋的校本课程也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雪梅.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3]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篇5: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一、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必须整合各方面力量和优势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有领导的重视。专家的指导,全体师生积极广泛的参与,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条件还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优势,才能够顺利进行。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要“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小立课程”是指课程内容不宜过多或过于庞杂,影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大作功夫”就是在“实施”上做文章、下“功夫”,教师让学生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校本课程真正发挥作用。

(三)校本课程开发,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和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在满足大多数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同时,对少数学生积极引导,启发他们认识自己的潜能所在,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不限于编校本教材

编校本教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好形式。校本课程开发不限于编校本教材。要放开手脚,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二、科学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一)领导重视。科学管理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要十分重视。如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成立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指导小组,构建校本课程研发课题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作用,以典型带动群体。使教师都参加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全面深入地开发校本课程。

(二)专家引领,培训学习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教师多次进行培训。首先教师全员参与校本课程培训;其次对不同教师进行培训,如班主任的培训、青年教师的培训、学科教师的培训;同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讲座,组织教师们到外地参加新课程理念培训。

(三)整合优势。凸现特色

1我校通过传统文化经典美文资料搜集、整理活动,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动员全校师生人人动手,从《论语》、《中庸》、《三字经》、古诗词中收集丰富的素材。形成庞大的传统文化经典美文校本课程资源库,教研组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对资料进行整合加工,编出校本教材《读千古经典,莫成才之基》。

2把课题实验变为课程资源。师生共同参与课题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校区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发展特长,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落实素质教育。这个课题的实验过程,也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

3优化学生活动作为课程。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和自我展示的重要平台,也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切入点。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更名为“学生兴趣课程”,学生组合不变,指导教师不变,活动时间不变,严格管理不变,从活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体育方面,不只打打球、赛赛跑。而是通过组织各种比赛,向学生传授比赛规则和裁判规则,讲述中国体育的辉煌,体育名将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拼搏精神、敬业精神。又如书画方面,也不只练练字,画画图,而是通过讲述古代书画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对联收集、创作和书写,组织学生观察、描绘身边的人、事、物,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等。

篇6: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校本课程     评价机制

一、化学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确立了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力图做到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又能造就出一批专家型教师,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学校。《走进化学诺贝尔》校本课程,是我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变课程单一的结构模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我校教师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化学素养和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施《走进化学诺贝尔》校本课程开发对我校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教学的技艺和能力,学会研究并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学会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走进化学诺贝尔》校本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发展;有利于学生加强人际交往,学会合作。

二、校本课程的界定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學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以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 )。

三、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展

1. 校本教材《走进化学诺贝尔》的课程目标

高二年级实施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达到这样几个目标:1. 丰富学生的化学课外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3. 使学生合作完成化学趣味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4. 在话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5. 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 校本教材《走进化学诺贝尔》的教材内容

本书共分为七章,从诺贝尔的传奇一生引入了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讲述了化学发展史的过程,将诺贝尔奖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元素、元素周期表、有机化学的化学平衡、实验、能源等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自己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价值与乐趣。最后,引入话题中国人从来没有得到诺贝尔化学奖,让学生了解实情,认真思考我们到底缺少的是什么。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该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每节课相应的以PPT的形式呈现,这是该校本教材的一个亮点。

3. 校本教材《走进化学诺贝尔》的课程实施

高二年级理科班8个班在高二下学期进行学习,每周一节课,因清明节、端午节、五一、期中考和期末考等重要活动停课5次,实际上课14次。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了诺贝尔奖的内容和由来,并向学生介绍了搞笑诺贝尔化学奖引发学生对该校本课程的兴趣。后面又通过播放化学史视频、趣味化学实验视频、讲述小故事、演讲、学生辩论会、分组合作阐述小论文等进行学习。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1.多元化评价内容

评价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考勤;学习态度;动手与探究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质疑的能力。

2.多样化评价方法

通常采取以下评价方法:①学生自评。学生要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学习态度,审视自己的学习,反思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②合作评价。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其他小组同学的论述方法,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从而扩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提高认识水平,营造一种互帮互学、轻松愉快、和睦相处的氛围。③教师评价。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根据上述三种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教师制作相应的评价量化表,给予学生多次的评价机会,并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最终做好评分认定。教师在评价中以鼓励为原则,使学生不仅敢想,而且敢说敢做,逐步提高会想、会说、会做的能力,进而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五、校本课程教学中的收获

1. 学生的收获

极大调动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改进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教师的收获

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与水平,也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与同伴的合作,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出版介绍.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与出版网.

篇7:七都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总结2016111

一、“三个突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学生具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力、竞争力和生命力。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是以学校、教师、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是依据学校的教育哲学利用当地课程资源而实施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就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实验中我们依据《纲要》精神,首先要求各校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突出教师积极参与。”将“三个突出”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之魂。

团结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上遵循了“为农服务”的办学方向,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把“学会生存、学会劳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作为实施目标。团结中学还在各年级开设了以农村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同时在各年级开设了3至4门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五个必须”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根本

开发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是对国家某些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因此,在实施中,我们强调校本课程绝不能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现,应该做到“五个必须”。

1.必须注重课程的有用性和功利性

有用性和功利性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是检验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求各校在开发课程之初要有课程开发方案,有相应的领导组织,要进行价值认定;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实施中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反馈调查;针对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求。

2.必须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体现问题解决式教学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因地、因时、因人而设置的,在实施教学时要带着问题入境,在解决问题中创新学习;还应当带着新的问题出境,为学生的自学引路,为下次学习奠基。“问题——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使校本课程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3.必须以学生的体验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校本课程的学习方式应当与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相适应,应当以主体体验活动为主。在“种桑”、“养蚕”的学习中,团结中学组织了研究小组,让学生参与桑树栽培全过程,参与养蚕、采茧全过程。通过主体参与、操作体验,使学生掌握了种桑、养蚕的本领,有的学生还在自家搞起了实验。

4.必须体现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发展的动力。在实验中,我们还分别构建了“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教师的评价体系”,设计了评价工具。学生实施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入综合评价表,记人成长记录袋。教师实施自评、互评、生评和校评等多元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入综合评价表,记人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同时设计了对学校进行评价的工具,将评价结果与督导评价、学校评优结合。

5.必须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校本课程的实施,既要体现出地方性、乡土性,又要体现出现代化和时代性。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面向现代化,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目前,虽然农村学校的教学手段还很落后,但我们要求各级农村学校要有现代化的思想,尽量应用现有的现代化手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三、“六个结合”是校本课程运行的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动态、渐进、持续的过程。为使其运行有序、科学、适切,我们做出了有方案和制度、有组织、有价值认定表、有课程纲要、有活动计划、有教学设计、有文本音像资料、有学生评价工具、有教师评价工具、有经验总结的“十有”规定。还实行了“六个结合”。

1.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二克浅中学结合历史学科社会调查,开发了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二克浅》,使研究性学习成果显著。

2. 校本课程开发与农民“绿证”教育相结合

九井中学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发了“庭院种植类”、“大田种植类”两大类十余种校本课程,切实提高了“绿证”教育质量。

3.校本课程开发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

一些学校将当地的教材资源、活动资源建成网站,不断完善,使校本课程持续发展。

4.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如,语文课的“快速作文”、美术课的“工艺美术”、英语课的“四结合实验”等都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拓宽。

5.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第七小学结合环保教育开发校本课程“放飞绿色的希望”,通过“绿色超市”、“树的遭遇”和“三代人植树”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

6.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各类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

我们结合农村学校的各种学农基地开发了种植类、养殖类、加工类、生活类、人文类等几十种校本课程,使课程实施得到了强有力的基地支撑。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前景广阔,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农村的课程资源,巩固农村教育改革成果,不断探索,再创佳绩。

(作者单位: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电厂检修班长岗位职责下一篇:小学生防校园欺凌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