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2024-05-05

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2007-12-07 17:14: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2)省人事厅:

自年以来,我们按照省人事厅制定的全省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第1文秘网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结合我市人事(包括机构编制,下同)系统实际,紧紧围绕全市“四五”普法工作重点,强化指导,狠抓落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持久开展人事“四五”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市人事工作者和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人事工作依法治理,加快人事法制建设

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市人事“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⒈领导高度重视。为了搞好“四五”普法工作,确保“四五”普法工作取得实效,我局把“四五”普法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了工作规划,精心安排部署,坚持了学法日制度。局领导并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布置有关工作,将“四五”普法目标和任务纳入目标管理和考核,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工作经费保障情况

⒉机构健全,齐抓共管。我局成立了“四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市编办主任××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和市编办专职副主任×××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和各职能科室科长为成员。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政策法规与人才规划开发科,具体负责“四五”普法的组织实施和宣传教育工作。形

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余领导共同抓,全体员工齐抓共管格局,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⒊落实责任,全员参与。制定了《××市人事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行政执法责任制》,将涉及人事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了清理分类,并将执法责任制印发各科室和各县(区)人事局,把职责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协调调动全市各级人事、机构编制部门对口执法机构力量,共同贯彻落实好各项人事法律、法规和规章,促进依法行政工作全面开展,并使普法工作与业务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保证了“四五”普法工作的具体落实。+县区情况

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推动普法进程

为认真抓好落实,我局将“四五”普法工作同人事人才编制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同安排、同检查、同总结。×人发号文件下发后,我局按照该文件和市

委、市政府关于我市法制宣传教育“四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人事编制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市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计划》,明确了全市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对象、内容、工作措施、步骤及工作要求,并将依法治理工作与“四五”普法结合起来一起部署,整体推动。我们在前三个五年普法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全市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目标,即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由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方位推进人事工作的依法治理,为我市人才战略任务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规划》将整个工作分为学习培训及实施阶段(××××年)、考试考核阶段(××××年)、总结验收阶段(××××年),要求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中从事人事管理 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要积极进行参与人事“四五”普法教育和学习,通过进一步深入开展人事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市人事工作法制化管理水平,推进人事工作依法行政。《规划》廓清了我市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部署,为落实“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要求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普法深入开展

⒈坚持学习,增强法制意识。我们坚持普法宣传教育与政治理论教育、业务工作相结合,认真学习宣传省、市“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同时,认真组织全局职工学习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省人事争议仲裁处理办法》、《××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知识与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政策法规,并将其纳入政治、业务学习计划和普法学习范围,提高了人事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理念和依法行政水平,确保了贯彻执行人事政策法规的准确性。

⒉强化培训,注重实效。年,我局培训普法骨干人,并定期在局里举办培训班,全局参培人员达。××××年月,组织了全市名公务员参加了全省统一的依法行政考试,及格率达以上。××××年月,我局举行了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培训会,来自各县(区)人事局分管领导、业务骨干和市级部门人事科(处)长以及市级事业单位的人事干部共余人参加,培训讲解了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法规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基本思路等,增强了参训同志的依法行政能力。××××年月,我局和市政府法制办一起组织全市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分期分

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篇2: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自2001年以来,我们按照省人事厅制定的全省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市人事(包括机构编制,下同)系统实际,紧紧围绕全市“四五”普法工作重点,强化指导,狠抓落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持久开展人事“四五”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市人事工作者和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执法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人事工作依法治理,加快人事法制建设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市人事“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1、领导高度重视。为了搞好“四五”普法工作,确保“四五”普法工作取得实效,我局把“四五”普法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了工作规划,精心安排部署,坚持了学法日制度。局领导并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布置有关工作,将“四五”普法目标和任务纳入目标管理和考核,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工作经费保障情况

2、机构健全,齐抓共管。我局成立了“四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市编办主任××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和市编办专职副主任×××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和各职能科室科长为成员。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政策法规与人才规划开发科,具体负责“四五”普法的组织实施和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余领导共同抓,全体员工齐抓共管格局,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落实责任,全员参与。制定了《××市人事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行政执法责任制》,将涉及人事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了清理分类,并将执法责任制印发各科室和各县(区)人事局,把职责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协调调动全市各级人事、机构编制部门对口执法机构力量,共同贯彻落实好各项人事法律、法规和规章,促进依法行政工作全面开展,并使普法工作与业务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保证了“四五”普法工作的具体落实。+县区情况

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推动普法进程

为认真抓好落实,我局将“四五”普法工作同人事人才编制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同安排、同检查、同总结。×人发[2001]93号文件下发后,我局按照该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法制宣传教育“四五”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人事编制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市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计划》,明确了全市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对象、内容、工作措施、步骤及工作要求,并将依法治理工作与“四五”普法结合起来一起部署,整体推动。我们在前三个五年普法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全市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目标,即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由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方位推进人事工作的依法治理,为我市人才战略任务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规划》将整个工作分为学习培训及实施阶段(2001-2003年)、考试考核阶段(2004年)、总结验收阶段(2005年),要求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中从事人事管理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要积极进行参与人事“四五”普法教育和学习,通过进一步深入开展人事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市人事工作法制化管理水平,推进人事工作依法行政。《规划》廓清了我市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部署,为落实“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要求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矗

三、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普法深入开展

1、坚持学习,增强法制意识。我们坚持普法宣传教育与政治理论教育、业务工作相结合,认真学习宣传盛市“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同时,认真组织全局职工学习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省人事争议仲裁处理办法》、《××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WTO知识与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政策法规,并将其纳入政治、业务学习计划和普法学习范围,提高了人事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理念和依法行政水平,确保了贯彻执行人事政策法规的准确性。

2、强化培训,注重实效。2001年,我局培训普法骨干8人,并定期在局里举办培训班,全局参培人员达98%。2002年9月,组织了全市8684名公务员参加了全省统一的依法行政考试,及格率达98%以上。2003年7月,我局举行了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培训会,来自各县(区)人事局分管领导、业务骨干和市级部门人事科(处)长以及市级事业单位的人事干部共160余人参加,培训讲解了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法规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基本思路等,增强了参训同志的依法行政能力。2004年6月,我局和市政府法制办一起组织全市9962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分期分批通过集中培训、研讨、讲座、自学等方式进行《行政许可法》知识培训,并进行统一考试,同时将考试成绩记入《公务员培训证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公务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依法行政水平,更强化了执政为民、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观念,获得2004年全省国家公务员行政许可法培训和考试工作一等奖。8月,我局全局干部职工参加了市依法治市办公室组织的“四五”普法考试。11月,我局按照省人事厅的要求,积极派从事政策法规的同志参加了全省人事系统干部的依法行政培训。12月,我局结合人事工作实际,组织了全市人事编制系统公务员和市、县级各政府机关部门从事人事工作的公务员共335人进行了人事机构编制法规规章知识的考试,参考人员合格率达100%,成绩优异的占98%,全面检查了人事“四五”普法知识的学习情况,得到了省人事厅的通报表扬,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事干部的依法行政水平。

3、加强宣传,丰富普法形式。我局利用《××日报》、《××晚报》、××公众信息网、“××人事在线”网站和《××人事》等传媒的作用,及时反映我市人事普法动态,宣传典型,交流经验,指导并推动全市人事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2004年6月,我们按照市法制办的要求,积极参与行政许可法宣传周活动,我局在市政府门前设立宣传点,向市民广泛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发放宣传单近1000份,并制作宣传展板,使广大市民更加具体地了解依法行政,促使他们学法、懂法。同时,我局还在“××人事在线”网站和《××人事》设立了如“政策之窗”之类的法制宣传的专栏,定期对各类人事政策制度进行宣传,特别是“××人事在线”网站的“政策咨询”栏目,已接受处理了600多人次的咨询,成为我局为社会群众服务和政策宣传的重要窗口。同时,我局和××县、×县人事利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和《××省人才市场条例》实施一周年的有利时机,举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知识竞赛、设立政策咨询点等活动,加强了社会各界对人事法律法规的普及学习。××区人事局积极组织开展了普法宣传活动,全区在各乡(镇)和街头设点宣传17场次,办宣传专栏21期,解答群众法律咨询近2000人次,印发普法资料3000余份。×××区每年坚持办法制宣传黑板报4期,开展公众法律宣传8场次,并于今年举办有关法律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733人,有效地进行了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依法行政,提供人事工作依法治理水平

1、严格执行人事编制工作纪律,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目前,我市的公务员考录制度逐步完善,严格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把住了公务员队伍的“入口”关。2003年8月,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的要求,对照《公务员暂行条例》、《干部任用条例》等相关政策规定,对违规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进行了清理、清退。去年,进一步加强了对公务员录用、转任、调任及职位设置的监督管理力度。同时,狠抓考风考纪工作,认真落实人事考试的相关制度,维护人事考试的严肃性,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2004年选拔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的面试工作中,我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大胆探索,进一步规范面试程序,对所有面试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封闭入闱管理,实行面试考官分组和面试考生“双抽签”,同时在面试考场内设置考生旁听席,增强了考生对面试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大大提高了公务员面试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受到了考生和社会的普遍好评。同时,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到2004年底,全市已经实行聘用制管理的事业单位有2842个,已经实行聘用制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人数为45506人,占全市计划实行聘用制管理事业单位职工总人数的90.6%。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规范化管理,注重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分类指导,在审核部门、单位改革方案时重点把好岗位设置、竞争上岗、工资分配、人员分流和合同管理等关键环节,统一政策界限,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确保各单位聘用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2、加强人事编制执纪执法工作。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对全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进行规范操作,确保了登记管理工作的高质量。2001年以来共办理市级事业单位年检844件,设立登记51件,变更登记151件,注销登记13件,没有一件引起争议和不良反映。根据xx《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按照省编办的工作部署,我市严格按照登记管理的标准、程序,增强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效力。目前,我市的登记管理与全国统一的登记管理已全面接轨,保证了行政执法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和程序的进一步规范。我们认真落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贯彻意见,明确了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学时要求、施教机构及登记管理办法。在农口系统试行以考核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注册登记管理办法,联合市农业局等五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农口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进行继续教育注册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配合市农业局、水利局等部门认真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2004年组织了农口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300多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仅2004年,全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达32000人次,接受继续教育率达80%,其中由我局直接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560人次。

3、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行为,我局积极支持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按要求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及时上报清理结果,严格执行清理决定。自2001年以来,我局和市编办会同市监察局、市法制办对全市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共取消调整了599个审批事项,其中,我局共清理行政审批事项32项(保留2项,取消4项,转为日常工作的26项)。去年,我局按照市法制办有关要求,积极开展了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复核工作,认真对行政许可项目、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和行政许可规定进行了逐项清理,并对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进行了公告,做到公开透明。通过审查、清理,我局共保留了两个行政许可项目,即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及其业务范围审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举办人才交流会审批。尽管我市尚无个人或社会组织提出这两类申请,我局仍然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做好了受理许可申请的所有准备,确保能在规定时限内依法受理、办结。同时,我局设置了政务公开栏和重大事项公告栏,将职能职责、办事程序、领导分工及职责分工等工作全民公开,让群众明白办事,办明白事。由于人事部门主要从事行政机关内部人事管理,大量传统意义上的审批事项转为日常管理,但我们并没有因为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放松管理责任,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工资基金管理、公务员职位管理等工作,既坚持原则,又注重方便管理对象办理业务,公开标准,简化程序,以切实落实“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这五项原则,保证了业务工作持续稳定高效开展。

4、启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促进了我市人事工作与司法接轨。一是加强人事

争议仲裁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县×区均成立了仲裁委员会,并配备了兼职仲裁工作人员,聘请了兼职仲裁员137人(其中市级13人,县级124人)。今年6月,我局对×县×区人事局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仲裁工作的同志和市、区县聘请的兼职仲裁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二是完善了仲裁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文书格式、调解、仲裁庭审理程序及调查取证程序。同时,抓住带普遍性的典型案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和宣传。三是做好政策学习与研究工作。针对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接轨的问题,在全省率先起草了《人事争议仲裁与人事争议诉讼若干问题解答》,目前正在修改送审。四是加大了案件受理力度。目前共接到仲裁申请16件,按规定受理7件,不予受理9件。其中,裁决结案1件,调解结案4件,申请撤回申请1件,另一件正在审理中。

四、存在的主要不足

过去的四年,我局在贯彻实施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的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个别单位对开展“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在学习上存在应付现象,学法制度还未完全落实到位;二是对普法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普法宣传的形式还需进一步改进,使“四五”普法宣传工作形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效果明显化;三是人事编制执法检查的力度还不够大;四是人员、经费保障还不能适应普法工作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制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努力推动我市人事普法工作在下一个五年普法规划期间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篇3: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一、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濮阳市人事局将政务公开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来抓, 专门成立了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政务公开办公室, 配备了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政务公开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健全的政务公开问责制度, 局一把手为全局政务公开第一责任人, 对全局政务公开工作负责;各科室长、事业单位负责人负责本科室、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全局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问责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 并在各新闻媒体进行公开, 接收社会监督, 有效推动了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完善程序, 精心组织

1. 政务公开制度健全。

为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有序运行, 濮旭市人事局研究制定了《濮阳市人事局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濮阳市人事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制度》《濮阳市人事局政府信息公开新闻发布会管理制度》《濮阳市人事局关于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濮阳人事网信息公开发布分级审核制度》等政务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 规范了政务公开管理和濮阳人事网信息发布程序, 为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2. 对外公开载体丰富。

濮阳人事信息定期编发, 2009年以来已编发18期, 发放范围涉及濮阳四大班子成员、市直各单位及周边地市。濮阳人事网于2008年6月进行了全面改版, 设立了“政务公开”专栏, 将濮旭市人事局领导成员、主要职责、机构设置、业务信息、政策法规等情况进行全面公开;新设了“局长信箱”“咨询服务”“公告栏”等栏目, 及时发布信息, 接受群众咨询、监督和举报, 并适时进行回复。截至目前, 濮阳人事网总访问量40余万人次, 日均访问量近2000人次, 发布公告30余项, 答复咨询留言300余条, 答复局长信箱留言60余条, 已成为宣传人事工作政策、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同时, 加强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联系, 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人事人才工作。濮阳市人事局班子成员多次走进濮阳人民广播电台“阳光热线”节目, 宣传人事人才政策, 现场解答问题, 倾听群众心声。2009年以来, 报社、电台、电视台先后30余次报道该局工作, 为人事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 对内公开重点突出。

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情况, 局内部人事任免、奖惩情况, 财务制度和内部财务收支执行情况, 固定资产处置情况, 管理决策情况等各类应公开事项面向局全体干部职工公开。设立了内部交流平台, 方便干部职工就机关内部管理进行交流, 提出咨询, 对局机关工作运行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保障了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服务中心, 务求实效

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增强了人事人才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促进了人事工作的公平公正。

1. 政策透明度进一步增强。

濮阳市人事局8类38项业务程序和政策公开后, 群众可通过网络查询相关政策, 通过在线咨询解决疑难问题, 濮阳市人事局安排专人及时进行答复, 有效解决了以往政策咨询渠道不畅, 效率不高的问题。

2. 公平公正性进一步提升。

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 坚持政策、指标、条件、成绩、结果“五公开”, 在濮阳人事网等媒体进行刊载。2009年, 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市教育局所属部分学校招聘教师的成绩计算汇总后, 濮阳人事网当天便开设了网上成绩查询专栏, 对入围名单进行公示, 并公布举报电话, 接受社会各界的咨询监督, 有效避免了各类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3. 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针对一些单位反映的人员调动手续复杂、办理周期长等问题, 濮阳市人事局进一步完善了《濮阳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工作程序》, 通过濮阳人事网和局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 明确拟调人选确定后, 办理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 一科受理, 多科运作, 集中办公, 限时办结, 极大地方便了服务对象, 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 还主动邀请市效能办派专人进行现场监督, 确保了此项工作公正透明, 受到了各办事单位的好评。

篇4: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1.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人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内容是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在这些变革的带动下,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A.人员身份的变化

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旧的管理体制下,高校教职工的身份分为干部和工人两大类,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人员管理上重新分类,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三大类,改变了传统的干部制度终身制,通过实施全员聘用和岗位设置管理,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B.用人制度出现新机制,从行政用人关系向协商聘用关系转变

中共中央办公厅2000年发布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高等学校的用人制度从行政任用变为聘用(聘任)制,这种聘用制度将在高校全面推行,高校和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聘任)合同确立新的人事关系。

C.人事关系出现新变化,职工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之间关系转变

实行聘用制度后,高校的教职工由“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学校对聘用人员有聘用和解聘权,教职工对高校有应聘和辞聘权,加之《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继实施,高校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除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外,又增加了聘用关系、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等多种形式,这样,在高校中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职工对单位的行政依附将逐渐淡化直至完全消除。

D.分配制度和退休工资制度出现新突破

隨着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的发展,各高校采取按岗定薪、工资浮动、确立岗位津贴、实行目标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事业单位传统的工资总额控制制度。职工退休养老由退休工资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转变。

2.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考

A.设立新的人事档案管理种类,适应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人事档案主要由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学生档案三大类构成,这种划分办法在过去一直占主流地位,高校人事档案的构成也是以此分类,其中以干部档案为主体,其它档案均按干部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高校教职工分类由原来的干部、工人两大类变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大类,这就使高校人事档案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因此,传统的人事档案分类已不适应人事工作的要求,这就必须建立新的分类体系,按照人事档案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档案管理分类应与人事管理人员分类相对应,可分为管理人员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工勤人员档案,专业技术档案又可分为教师档案、试验工程系列档案和其它专业技术人员档案。

B.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丰富人事档案的内涵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规章制度,必须要进行改革,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时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人事档案制度,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法制化。在档案材料的收集上要及时、完整,在档案材料的鉴别上要“取之有据,舍之有理”,档案的整理归档要严谨科学,档案的借阅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人才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应有所区别,注意档案安全,档案的更新应及时、准确、完整。

C.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意识

人事档案管理是高校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档案中所记录的各项信息是制定全员聘用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提高高校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充分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高校整体工作计划中,给予足够的支持,扩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领导的档案意识提高了,档案工作就会有发展。二是要加大对高校教职员工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使教职员工能积极主动向档案部门送交归档材料,保证人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三是要增强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可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等材料上门为主动收集材料,在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行为上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使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D.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实现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高校实施全员聘任制需要利用人事档案的信息对教师综合素质、人才结构等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为人才预测提供各种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由传统的手工方式向信息化、现代化转变,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以适应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通过信息统计,对个人政绩、业绩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实现计算机对人事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立体的管理体系,从而极大提高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充分满足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对人员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达到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服务的目的。

E.实行相对开放性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长期以来,高校人事档案都是实行封闭式管理,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人事档案只有少数人看,供组织查证使用,老百姓是不能涉足的。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事档案的政治性、神秘性将越来越弱化,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本观念的深人人心、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都将不断推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开放化、合法化。在使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与方式管理人事档案时,既要充分发布有利于展现个人才华的相关信息,又要完全保护个人隐私,通过全面规范人事档案上网的政策、法规、手段、方式,既确保人事档案管理者与社会需求者实现畅通无阻的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信息交流,又确保这些人才信息交流的合法性,有力有效地防止人事档案信息无遮拦流通。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地改革摸索规律,完善体系,逐步建立一套适应现阶段人事制度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供具有服务价值的信息资源,配合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适应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绪刚.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N]中国人事报.2007.12

[2]李 群,周海燕.浅析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改革创新[J]黑龙江史志.2010.17

篇5: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转发区委宣传部、司法局的通知》(___发[2006]8号),为进一步做好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结合我局实际,制定第五个五年规划和2006工作计划。

一、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人才战略以及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人事劳动保障工作者的法律素质以及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实现人事劳动保障工作的依法管理,开创人事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二)目标、对象和内容

1、目标

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人事劳动保障专业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人事劳动保障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全面提高人事劳动保障工作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人事劳动保障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自觉维护法律的严肃性,遵法守法。通过普法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方位推进人事劳动保障工作的依法治理。

2、对象

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区、乡(街道、开发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工作部门人事劳动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从事人事劳动保障管理的人员;全区公务员;广大干部职工。

3、内容

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学习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和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廉政建设和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方面的政策法规,注重培养人事劳动保障工作者的现代法制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广大人事劳动保障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

密切联系人事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学习宣传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基础知识和人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职工作,突出重点。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重点学习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人事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公务员重点学习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广大企业职工重点学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

(三)工作措施

1、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制度

(1)建立局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确保每个工作人员的学习时间每年不少于40小时,其中,要安排时间组织集中学习,学习内容除时事政治外,要有相当长的时间用于安排人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

(2)逐步推行人事劳动保障工作岗位证书制度。对人事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和考试考核,将考试考核的成绩作为取得人事劳动保障工作岗位证书的一个必备条件。

(3)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认真组织公务员的法律知识培训,重点是“5 x”培训,统一组织考试。

2、加强学习培训,确保普法任务的完成普法学习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自学、集中学习讨论、举办法制讲座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五年内对从事人事劳动保障工作的人员轮训一遍。

3、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普法效果

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人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咨询、人事劳动保障法律知识竞赛、开辟法制专栏等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争取宣传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宣传效果更好。在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要集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对人事人才和劳动保障工作的了解与支持。

(四)步骤

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五五”规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06年上半年)

抓好工作部署、制定方案工作,为落实今后几年的工作打好基础。建立“五五”普法领导小组。

2、实施阶段(2006年下半年—2010年)

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局工作实际,制定人事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的计划,作出具体安排,认真组织实施。

3、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认真组织好本部门的总结工作,接受区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组织的验收。

二、2006工作计划

1、认真抓好领导学法活动的开展。按要求完成学习任

务,做好笔记。

2、每季组织一次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的集中学习。学习内容是与本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为主。

3、年内组织一次对劳动监察或人事、劳动争议案例的研讨活动,做到法律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推动学法工作的开展。

4、配合市劳动局组织乡(街道)、居社会保障平

台人员的专业培训、考核、发证,做到持证上岗。

5、按上级统一部署安排好公务员“5 x”培训。及时抓好《公务员法》配套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

6、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积极组织人员上门宣传人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到企业组织人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讲座不少于2场。在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7、在《___报道》开辟专栏宣传有关人事劳动保障知识,全年不少于2次。

8、建好电子信息网站,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本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

篇6:人事局人才人事工作总结

人事局人才人事工作总结

人事局人才人事工作总结 人才强县发展战略,苍南县人事局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的要求,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继续坚持“凡进必考”,首次采取网络报名形式,打破各类身份界限,在2239名社会报考者中公开考录公务员83名。协同组织部门首次组织了9个部门、乡镇首次在全县范围公开考试选调12名公务员。积极配合市里落实“551人才工程”,转拨了市“551”人才的科研补助经费,协助做好20名培养对象的考核工作。出台了《苍南

县学科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在卫生、教育、农业、规划建设等系统中开展评选首批20位县级学科带头人。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服务基层及聘任管理办法》,规定今后凡要评聘高级职称对象必须在3—5年内到欠发达地区进行专业技术服务1个月以上服务期限。完善中高级人才库建设,加大对在外苍南籍高层次人才信息收集,不断完善扩充,新入库1200多人,在库人员达5500多人,切实加强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严格审批和执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设置审批方案,完成了全县150家事业单位方案审批。做好经济、统计、工程、药学、审计、房地产经纪人等20多个系列3300多人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报考、审核等工作。推荐评审文化、经济印刷、工程、教育系列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100多人,全年初定任职资格795人。建设了5个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和武汉直属重点高校研究生实践基地,15名

研究生在6家企业进行项目实践。推荐评审初、中级经营管理师91人。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年毕业生回苍报到1472人,本科学历297人,到非公企业就业600多人。以《公务员法》出台实施为契机,会同组织部门等部门在全县3500多名公务员中开展《公务员法》全员培训考试工作和《公务员法》竞赛活动。每年完成72个学时继续教育,100多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教训。选送市局参加企事业单位技工培训119人,其中技师24人,高级工49人、中级工32人、初级工14人。突出加强企业生产一线管理、生产人员的培训,通过举办5s人力资源管理等培训,共为企业培训约550人。建立人才培训中心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全年进行水产养殖、工程、教育等专业技能人才培训500多人次。举办计算机三级应用能力培训班22期,培训912人。继续通过与湖北等地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以成教、函授等形式。举办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医学类、法学等不同层次成人教育学历进修班,200多人参加进修。选送122名社会优秀青年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进行正规学历教育深造,加速紧缺急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先后2次组织16家企业分别参加浙江杭州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甘肃兰州等地人才招聘会,达成意向388人,实际引进中高级人才3人,本科16人。柔性引进中级以上人才170多名。积极推动国外智力引进,大力做好外智服务工作,跟踪落实去年温州民交会5个外智签约项目;积极推动浙江熊猫乳品公司同德国专家、以及同台湾专家农业项目的合作。上报各类人才人事信息124篇,其中上报信息专报90篇,共被省、市两级单位采用70多篇次,其中被省厅采用46篇次,列全省前列。人才人事改革,苍南县人事局总结了去年的改革成效经验,深化做好在编不在岗公务员的管理工作,不定期的进行两次对各乡镇及机关部门进行督查,严格

公务员管理及退出政策,着手探索进一步完善离岗退养政策和干部管理办法。开展了临时协调办事机构设置的调研工作。初步提出了规范临时协调办事机构设置工作思路,为今后开展临时办事协调机构清理工作奠定基础。配合完成文化广电体制管理改革,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台均已挂牌成立,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也已组建到位,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按照上级编制部门的部署,重新调查核实全县乡镇现有机构编制人员,转发了省编办《关于转发通知》文件,冻结了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专门设立乡镇机构编制纪律举报电话,切实加大乡镇机构编制监督查检力度。完成部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按照县委《关于深化完善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对发展计划局、计划生育局、法制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分政府部门进行了机构职能调整。积极配合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招投标、社会综合治理等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

认真开展全县事业单位改革前期调研工作,选择个别事业单位,针对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经费来源,市场化程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根据省、市所提出的工作思路,酝酿提出事业单位初步的具体分类办法,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基础。认真贯彻省人事厅、财政厅《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自愿原则,对县建设局规划设计院进行的工资分配试点改革给予了工作指导,认真总结改革试点经验。人才人事公共服务,苍南县人事局继续大力培育发展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推进人才合理交流,不断壮大人才市场。在做好日常的招聘求职服务工作外,大力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全年除重点办好如意夏季人才交流会外,还举办龙港苏宁电器专场人才招聘会、印刷技术人才交流会等小型交流会。同时推出许多人才服务多项新举措:根据龙港镇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和人文环

境良好的资源优势,设立龙港人才分中心和人才分市场,实现人才重心下移至企业、乡镇一线。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从10月份开始,首开每月1日和15日定期人才集市。全年推出132家招聘单位,计划招聘余个,有6000多人次进场交流,达成意向1800多人。突出收集人才信息,建立人才中心信息交流部,强化人才收集工作。加大人事代理宣传力度,大力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在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企事业单位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人事代理服务,简化服务手续、公开服务程序,全年办理人事代理497人。设立了卫生局代理分部。人事档案保管超过8000份。不断扩大人才服务领域,努力拓展人才公司业务,开展职称代理、合同鉴证、人才租赁、人才派遣等业务,全年职称代理32人、为公安、信用联社、工商联等单位人才派遣、租赁171人,合同鉴证58人,整理社会人员职称档案924份,开具毕业生介绍信66人,办理人才流动37人。同时开展对

与百强企业签订聘用合同3年以上且工作满1年,并办理了人事代理和养老保险的外来人才和高校毕业生调查,并根据县委、县政府18条优惠政策给予养老保险和专家生活补贴。加强苍南人才网建设。4月份成功实现人才网改版升级,进一步整合网站资源,增强网站功能,在原有提供人才服务信息、工资数据查询功能外,开发实现了网上人才求职、招聘、录用一条龙服务平台,并增加了专业技术人员、那一世范文网教育培训、考试咨询、就业政策咨询、政务公开等多项服务功能。完善人才供求信息发布制度,面向社会发布动态权威、高效的人才资源、人才引进、人才供求、人才政策等信息。人才网访问量达到150万人次,点击率突破百万大关。开展网上无形人才市场,举办全县首届网上人才交流会,便捷高效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服务。共有45家企业进行招聘登记,计划招聘岗位100多个,招聘157人。上网招聘单位524家,求职人员2517人,提供岗位达9753个。通过整合机构编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军转干部各类信息数据,采用省厅软件系统,在省厅的指导下,着手开展建立一个完整实用的人才人事综合信息库。人才人事管理,苍南县人事局坚持“管政策、管标准、管总量、管结构”原则,健全完善机构编制议事规则、工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设置县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招投标中心,健全招投标运行工作体制。调整了20个主管部门的内设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或人员编制,明确了全县乡镇人武专职干部编制,安置了45名退伍军人。根据人事计划适当补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共办理增人编制卡710个。联合出台《苍南县中小学校编制核定的通知》,切实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巩固临时工清退成果。强化事业法人登记工作,开展事业法人登记自查自纠工作,进行统一立卷建档385卷,进一步规范事业法人登记管理。新设事业

篇7:市人事局人事人才的工作总结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人才战略写入党代大会报告和党章,赋予了人事人才和编制工作新的任务和使命。全市人事编制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人事厅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的理念,适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人才工作上来,确立“以人才工作引领人事工作,以人事工作服务人才工作”的新思路,工作目标围绕人才战略确定,制度措施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积极谋划从 “以事为主”到“以人为主”、从“重人事”到“重人才”、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三个转向。加快推进创新人事、服务人事、阳光人事、和谐人事建设。强化人才开发服务的组织协调,建立全市人才开发专门机构,形成有效工作网络。建立局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面向重点骨干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宣传人事人才政策,调研企业人才开发,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和技术难题。XX市开展人才服务进百企活动,形成“人才+项目+引智成果”、“企业+高校+ 项目研发”、“协会+实用人才+基地”三型并举新格局。XX市打造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基层和企业“送政策、送人才、送服务”。XX区加强街道、社区人事管理,用扎实的人事工作服务人才工作。镇江新区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增设招商机构,成立高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扶持力度。我们积极推进人事人才信息化工程建设,实现人事人才网络的整体运行,开设了宣传人才、联系人才、服务人才的崭新平台。

二、服务发展,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工作创新

(一)人才引进实现新突破。全市接收本科以上毕业生5200余人,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538人,超额完成全年人才引进任务。实施“双百两会”(即百所高校镇江行、百家企业高校行、20**中国镇江发展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2008中国镇江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智力洽谈会)专项活动。4月 26日,举办“2008中国镇江发展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面向太阳能光伏、功能纤维、半导体照明等三大新兴产业项目,促进产业、人才与项目的互动对接,194名硕士以上研究生(其中博士26名)与我市企业达成人才引进、技术合作意向,46名硕士以上研究生(其中11名博士)正式签订引进协议,35所高校在我市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XX区引进上海交大阮雪榆院士为首的博士创业团队,建立国家cad模具工程研究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新突破。先后拜访并聘请19名镇江籍院士担任市政府高级顾问,搭起我市与镇江籍院士联系沟通的桥梁。中秋节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照煌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魏红军带领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在北京集中拜望在京镇江籍院士。7-10月“海外智力服务镇江月”活动,先后引进32名外国专家执行17个引智项目。10月28日,举办百名博士江苏行镇江对接活动,68个项目达成意向,3个项目正式签约,许津荣书记、张庆生副书记、陈照煌副市长、魏红军部长会见博士团队。11月9日,组织镇江近年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组团赴外招聘活动--招才引智武汉洽谈会,并获得圆满成功,我市96家用人单位带去1600多个岗位需求参加招聘,达成366项人才引进、5项技术项目和成果转让意向;15家企业在华中科技大学等3所大学联动开展产业对接;邀请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参加引进领军人才政策推介会,魏红军部长参会并致辞,市领军办、市人事局与有关高校签订了《产学研项目合作协议》、《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合作协议》。积极申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人事部门选送的6个人才项目榜上有名,获得省政府600万元资助,该项工作实现零的突破。参与起草《XX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实施细则》,发布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公告,开发并开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网上申报系统,申报工作顺利开展。XX市实施“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举办“海外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在丹阳建立全国第二个创业基地。XX区积极参与全市人才引进活动,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光电实验室网络研究部主任、信息产业部通信技术专家组成员朱光喜带领的博士团队来镇江畅联通信公司创业。服务发展,人事人才工作的天地更宽,服务的内容更丰富,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关注和支持。

(二)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获得新发展。新增江苏恒宝股份、江苏绿扬电子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全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达10家。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管理服务,召开全市首次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推进会,企业博士后工作稳步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集聚吸纳功能,吸引11名海外博士、2个海外博士团队,创办13家高层次创新创业企业。帮助创业园留美博士史方成功申报“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获得10万元资助。积极扶持创建引智示范基地,全市新增江苏宏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省级引智示范基地”和丹阳迈村首家“省级引智示范村”;扩大丹阳稻鸭共作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的辐射和影响,举办第二期全国稻鸭共作技术引智成果培训班,七省市 80余名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柔性引进15名清华博士到唐桥微电子等6家企业开展社会实践。XX市、XX区、XX区分别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镇江新区全力打造省级大学科技园。各辖市区大力发挥园区优势,集聚吸纳高层次领军人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三)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提升新水平。加快有形市场建设,举办人才集市281场(其中8场综合性招聘会和10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3万个次,组织赴外地专场招聘55场。推进综合人事外包服务,市人才市场与115家单位签订人才派遣合作协议,净增派遣1200人,为68家单位成功猎头287人,新增人事代理 4328人。拓展社会化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40个,培训3.98万人次,围绕镇江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战略,组织近20家服务外包企业的负责人赴欧洲开展国际服务外包培训。XX市实施企业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先后邀请2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为200多家企业的1500多名管理人员提供了管理能力培训。积极拓展服务项目,促成远程对接,开展联动招聘,网上人才市场获得长足发展。推进公益性服务,4月1日起实行人才市场免门票服务,举办7场纯公益性招聘会。进一步健全市场招聘管理制度,营造了良好的招聘环境。启动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351”工程,围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领域,3年内重点培训1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拓展社会化职称评价服务,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的评价工作,全年评定初级职称1200人、中级职称2200人、高级职称1100人。选拔40名XX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组织 34个项目申报省第五批“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人事考试服务不断拓展,顺利实施1.5万余人次、3万余科次人事考试,为市内外 20家单位提供30余次人事考试命题服务。加快筹建人才市场新大楼,搭建立足镇江、面向苏南、辐射长三角、影响全国的市场平台,3月底,省厅批复同意组建 “江苏省苏南人力资源市场”,9月5日,“江苏省苏南人力资源市场”开工奠基,目前基建工程正有序推进。

三、强化管理,在克服困难中完成重点工作

(一)公务员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公务员管理,严把“进、管、转、出”四个环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招录普通公务员149名,招录农村交巡警99名,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275名公务员的登记工作;进一步健全公务员招录、挂职锻炼、绩效考核和奖励惩戒等管理制度,强化公务员职位职数管理,规范政府奖励表彰;大力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组织实施了公务员初任培训、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公文写作与处理培训和预防处置公共事件能力培训,会同组织部门选派108名年轻公务员到基层挂职锻炼,组织开展公务员交流轮岗;完成苏南苏北公务员对口培训任务,为连云港40多名乡镇干部提供了为期10天专题培训;成功承办全国远程培训工作研讨会,全国人事培训部门和专业培训机构100多人来镇交流研讨,市人事局作重点发言,经验材料被《中国人才》杂志刊用;依托“两星一网”培训品牌(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镇江分院、国家建设部卫星远程培训镇江工作站、北京“环球职业教育在线”网),在全省率先完成“5+x”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培训公务员1.2万人次;大力弘扬公务员精神,开展了评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活动;会同市财政局修定我市机关津贴补贴标准,制定实施细则,精心组织,稳步实施,顺利完成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加强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健全工作网络,创办工作简讯,开展“重唱经典――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广场文艺汇演、征文棋类比赛、书画摄影展,展示了退休干部的精神风貌。

(二)人事机构编制改革有了新推进。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完成XX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做好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准备工作;理顺镇江新区管理体制,制定加强开发区人事编制管理的意见,推进开发区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的改革创新;调整城管执法体制,完成乡镇纪检资源重组试点工作;深化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市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的意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基础工作;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制度,出台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实施办法,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407人;收回47家单位1015个事业编制,事业编制压缩5.5%;开展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培训工作,分四期培训市直400多家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实行机构编制和人员实名制管理,镇江经验在全省推广并作为全省唯一省辖市上报中央编办;清理政府部门职能,促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从紧控制行政机构设立,基本冻结全额拨款编制审批,加强用编管理和清理“吃空饷”等专项督查。

(三)军转安置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接收安置军转干部178名,其中副师职1名,团职35名,营职以下(含技术干部)138名,自主择业4名。接收安置随调随迁和随军家属46名。坚持双指令(指令性计划、指令性安排)、三结合(结合部队表现、结合军转干部个人专长、结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安置办法,继续做到“两个率先”,即在全省率先发出报到通知、率先完成安置任务,基本实现军转干部、接收单位和部队“三满意”。

四、关注民生,在维护大局中促进社会和谐

(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新理念。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启动运作我市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54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入南自通华等三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上岗见习。开展第二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百日行动”,推出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人事代理进校园等促进毕业生就业系列举措。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举办XX市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巡回报告会,继续开展免费提供就业信息、进场求职、人事代理、岗位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五免”服务,市直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保底就业36人。在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设立人才市场分市场,促进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市场的贯通。组织实施农村村级组织选聘优秀大学生工作,100名大学生赴村任职。

(二)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有新举措。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认真“抓苗头、抓基层、抓基础”,及时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新政策,加强对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好“重点工作对象”的教育转化和稳定控制,严格落实 “五包”责任制(包掌握情况、包解决困难、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加强对落实安置解困政策的督促检查,完善应急预案,保持政令和信息畅通,建立健全维稳的长效机制,上下联动,积极作为,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保证了全市在重大节日和政治敏感时期无人赴省进京上访。

(三)人事信访和纠偏工作有新作为。全年接待群众来访960余人次,处理答复群众来信42件,办理网上信访16件。健全和完善信访接待、“书记信箱”和“市长信箱”督办、重大节假日专人值班、首问责任、服务限时、办理反馈等制度,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实现了初信、初访反映的一般问题在一个月内办结,办结率达到 100%,上级交办的人事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符合按期办结、优质办结要求的达100%。

五、争创一流,在强化自身建设中提升队伍素质

(一)深化主题教育,人事干部队伍树立新形象。积极创建“诚信待人、公正办事”的人事服务品牌,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教育和引导人事编制干部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党性锻炼,提高道德修养,着力提升人事干部的政治坚定性、品德纯洁性、行为先进性、工作创新性、作风务实性和廉洁自律性,相继开展了人事工作与改善民生征文活动、七一党课教育、歌咏比赛、新知识讲堂、主题演讲、读书心得交流会以及“四个解放”等系列活动,开展“镇江人事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评选和“镇江人事人才与改革开放同行”征文活动。教育活动紧贴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紧贴人事编制中心工作,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二)强化内部管理,人事编制工作营造新环境。以争创“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形象”为目标,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修订新订25项内部管理制度,促进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推行重点目标项目化管理,适时抓好目标的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确保了全市人事编制事业上下联动、整体协调、稳步发展。

(三)弘扬勤政廉政,人事编制部门提升新地位。积极建立人事编制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分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持反腐倡廉教育,积极创建廉政文化,改版网上“党的生活”栏目,认真开展经常性的党性党风党纪、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人事纪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政意识和法纪意识,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制定并执行《关于违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规定的处理办法》,营造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提升,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此外,在人事信息宣传、人事法制建设、人员编制计划管理、党务政务公开、社区结对帮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一年来,市人事编制部门先后荣获全省人事系统先进集体、“XX市文明机关”等荣誉称号,展示了人事编制部门的良好形象。

20**年工作意见

20** 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力推进镇江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之年,也将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既给人才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积极应对,迎难奋进。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促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人才工作引领人事工作,人事工作服务人才工作”为主线,力求在“理念创新、人才战略、深化改革、公务员管理、关注民生、自身建设”等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实现镇江发展新跨越提供人才支撑和人事编制保障。工作目标:实施“人事人才进千企服务工程”,举办“第二届中国镇江发展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中国镇江·‘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交流会”、“海外引智”等系列活动;会同有关部门组建6-8个海外引才联络点,引进领军人才30名,领军人才团队10个;接收本科毕业生6000人以上,引进硕士以上人才800人;举办人才集市300场,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次;组织赴外地专场人才招聘会60场;举办各类培训班140个(其中出国境培训项目2个),培训3.3万人次(其中公务员1.2万人次);组织实施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15项以上,柔性引进外国专家25名以上;争取新增省级和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各2家;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市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任务。

工作重点是:

一、解放思想,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上求突破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共铸科学发展的共识。根据市委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好学习实践活动,把学习的过程作为检验工作的过程、提升本领的过程、促进发展的过程,全面提升人事编制部门的科学发展水平。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加深人事编制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人事编制工作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在思想解放中统一思想,在学习实践中铸成共识。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难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人事编制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重点解决好人事编制工作中的历史遗留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坚持从传统向现代、经验向法治、微观向宏观的三个转型,推进以事为主向以人为主、重管理向重服务、重人事向重人才的三个转变,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培育、使用、评价、激励的各项政策,构建一流机制,吸引一流人才,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大力加强人事编制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应对危机、克服困难紧密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打造一支懂科学发展、会科学发展、实践科学发展的人事编制队伍,发挥人事部门保障科学发展的表率作用。

二、服务发展,在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上求突破

(一)加大引进培育高层次领军人才。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领军人才集聚工程,落实“331计划”,建立海外人才联络点,组织实施赴美加、日韩、欧洲、澳洲等地海外领军人才招聘洽谈活动,吸引一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来镇江投资创业。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创业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层次人才载体的集聚吸纳作用,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以及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通过产业聚才、项目引才、赴外招才等灵活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实施“人事人才进千企服务工程”,举办“第二届中国镇江发展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中国镇江·‘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交流会”系列活动。举办“两院院士镇江行”活动,邀请院士考察镇江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举荐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项目和人才。积极开展“海外引智活动”,扩大引智示范基地辐射力,培育新的引智成果,提升我市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二)协调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围绕产业发展导向,按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积极服务工业经济“千百亿工程”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专场招聘、猎头引进、人才派遣、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引进培养装备制造、绿色化工、造纸、新材料、特种金属等五大优势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引进出版发行、文艺会展、创意设计等文化核心层产业以及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紧缺急需人才。进一步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经纪人。加大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选拔、评价、培训等人才服务,引导各类人才到民营经济组织就业和创业。

(三)提升人事人才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人才服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切实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人才、技术难题。加快发展现代人才服务业,拓展人才工作合作领域,构建大人才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市场贯通,积极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综合人事外包服务单位达到1000家。按序时进度推进苏南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与市场定位相配套的服务功能。深化职称社会化评价,建立资格申报代理制度。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人事考试社会化,拓展人事考试服务领域,完善人事考试应急机制,确保人事考试安全。组织开展20**XX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继续开展“优秀人才一卡通”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充分发挥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三、创新机制,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全省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审慎地开展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总结推广丹徒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经验,适时规范、平稳、有序推进。

(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的意见》,按序时进行事业单位分类定位,清理规范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职能,推动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重组整合,实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与改制工作。调整事业单位布局与职能,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规范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三)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力度,探索有效监管形式。

四、依法管理,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上求突破

(一)加强公务员管理。中央和省的配套政策,完善公务员调任考核、科级公务员职务任免、公务员辞职辞退等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公务员日常管理机制,规范公务员招录和登记工作,严格执行公务员调任规定,逐步推行公务员调任考察考核制度;强化科级职位职数管理,严格控制超职数任用科级领导和非领导职务人员,坚决纠正任职违规行为;依法实施公务员考核、奖惩,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考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按全省统一部署,严格参照管理单位的审批,依法开展人员登记。

(二)提升公务员素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录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加强招录工作研究,完善从基层选拔优秀公务员的机制。认真实施“十一五”公务员培训规划,通过新任培训、集中轮训、挂职锻炼、交流轮岗等形式,深入推进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提升公务员的依法行政、开拓创新、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能力。

(三)弘扬公务员精神。继续开展评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活动。认真组织实施综合表彰奖励工作,坚持依法奖惩,强化正、负激励导向,增强公务员荣誉感,激发依法办事、依程序办事和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责任感。积极探索公务员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五、关注民生,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求突破

(一)改革军转安置方式。认真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及有关政策,精心谋划,平稳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式改革,积极探索考试考核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创新军转干部岗前培训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择业培训方式。

(二)切实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结合市属企业组织关系管理下移,进一步健全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地方党委、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领导的“三级责任制”,认真落实解困政策,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和信息沟通,完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和企业军转干部数据库。坚持“抓苗头、抓骨干、抓基层”,全力做好重点对象的思想教育和稳控工作,确保在重大节日和政治敏感时期无人赴省进京非法上访。

(三)努力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落实就业岗位,确保特困家庭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保底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在全市建立10个研究生见习基地。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建立江苏校园招聘网镇江分站,开通远程面试系统。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进校园活动。继续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

(四)认真做好人事编制信访和人事纠偏工作。构建人事权益保障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人事编制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努力寻找解决对策。进一步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严格执行信访条例和信访工作制度,落实信访接待日和责任追究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利益。认真做好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积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六、提升素质,在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上求突破

(一)改进工作作风。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深入打造“诚信待人、公正办事”的人事服务品牌,争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努力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探索建立人事权力关节点监控机制,严肃人事工作纪律,营造风清气顺、干干净净的人事工作环境,进一步树立人事编制部门和人事干部公道正派形象。结合庆祝建国60周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机关文化建设活动。

(二)注重能力培养。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升依法行政、调查研究、开拓创新、服务发展、应急处理等五项能力,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群众意识,不断开拓思维、开阔眼界,立足全局干好本职工作,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人事人才和编制工作,立足长远发展规划落实近期工作目标。

篇8:人事局人事“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一、高校人事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首先, 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其目标是实现社保体系“双轨制”并轨。这是一次重大改革, 为“淡化编制”、进一步落实聘用制奠定了外部环境基础。也加大了人才流动的可能性, 人才争夺更为激烈。其次, 高校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权。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逐步下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权到高校, 将增强高校用人的自主权, 这有利于搞活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再次,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地位与价值, 国家和各省市纷纷出台各种吸引高层地人才的人才项目, 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 使得人才全球化流动加剧, 高校争夺优秀人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校加快人事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 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努力建立吸引高层次人才,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机制和环境。

二、高校人事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较为温和, 并没有彻底改变用人模式和思想意识, 许多改革措施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一) 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没有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进不来, 出不去, 流不动”。高校聘用制已实行多年, 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 尚未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聘用制。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 编制具有终身制的特点, 只要教职工不犯重大错误, 学校就难以解聘他。这使学校无法解聘不需要或想淘汰的人员, 而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 造成“进不来, 出不去, 流不动”的局面。人力资源流动障碍大, 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机制, 办学效益不高。

(二)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重评轻聘, “职务能上不能下”

随着人才资源日渐充足,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的制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需要。评聘合一本质上就是重评审轻聘任。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就能聘上专业技术职务, 聘上就能兑现待遇, 不存在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 相当于全评全聘, 就可以高枕无忧, 丧失了竞争和自我提升的外部驱动力。而且聘后无论是否履行岗位职责都不会被解聘, 即“职务能上不能下”。这种职务终身制, 使得聘用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功能, 形同虚设。并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聘用制分离, 两者各行其道。

(三) 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待遇能高不能低”

不少高校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仍有计划经济色彩, 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人才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第一, 高校收入水平没有达到市场要求。高校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 收入应与人力资本水平有良好的回报关系, 收入不高导致部分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积极性不高, 兼职现象普遍, 且兼职所得远高于本职工作收入。第二,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 实际相当于职务终身制, 教授不退休, 年轻教师就没有上升空间, 形成晋升天花板。“职务能上不能下”导致其“待遇能高不能低”, 严重影响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 青年人才流失率高。

(四)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 不少高校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 尚未实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人事管理具有命令性、行政事务性的特征。人事工作由人事处负责, 即使已更名为人力资源部, 其职责仍是人员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工资福利发放、人事档案管理等事务性工作。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人事工作人员终日疲于机械地工作, 而无精力做人力资源层面甚至是战略层面的思考和研究, 不利于人才成长。而且, 高校人事部门主要沿用传统的按职能分工的组织架构, 如劳资办、师资办, 这不利于全面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人事工作创新的思考

(一) 转变观念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必须审慎而坚决地、大刀阔斧地进行, 快刀斩乱麻。畏畏缩缩、停滞不前只会带来更多问题。做好人事制度改革的舆论宣传、转变观念, 得到广泛认可和支持是改革的基础。

(二) 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

1.新时期我国社保制度“双轨制”并轨为全员聘用制奠定了重要基础。“并轨制”减少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和编制外的福利待遇差距, 淡化了编制, 为人员合理流动消除壁垒, 为聘用制提供外部条件。聘用制是破除“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终身雇佣制, 引入竞争机制的利器。

2.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制。首先, 要结合学校实际, 实事求是, 按需设岗。可以按岗位重要性和职责分为关键岗位、重要岗位、普通岗位3个层次。关键岗位是支撑学校重点学科的顶尖专家和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面向全球公开招聘, 择优聘用, 实行年薪制高薪聘用, 要为学校及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重要岗位是支撑学科的重要力量, 有潜力成为顶尖专家、领军人物的学术骨干。普通岗位是除以上两类的一般教学科研人员。其次, 要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 真正实现“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再次, 要科学考核, 优劳优酬, 发挥岗位津贴的杠杆作用, 岗位津贴与职称和身份无关, 与岗位相关, 向关键岗位和重点岗位倾斜。

3.对于人力资源充足、人才挑选空间大的高校, 可以采取“非升即走”的方法。“非升即走”即给教师一定的试用期或聘期, 制定考核标准, 在此期间若没有完成考核任务即淘汰不合格的人员, 剩余人员得到晋升和相应待遇的提升。由此激发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 选拔出最出色的人才, 保持学科的领先水平和发展活力。

4.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对于不能胜任岗位被淘汰或者不符合学校及学科发展需要的落聘人员应做好心理疏导, 对其进行转岗分流或退出:后勤集团可吸纳一部分富余人员;建立人才交流中心, 为其提供培训再提升的机会, 帮助其再就业, 也可以支付一定的补偿金。

5.新时期政府下放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权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奠定了制度基础。近年来, 各种高层次人才项目使得大量人才被吸引归国, 高校拥有更大的人才选择空间, 人才充盈为评聘分离提供了人才条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 主要看工作业绩和能力, 可以高职低聘、低职高聘。这使得通过评审的教师不会懈怠, 规避了评上后一劳永逸的情况, 将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与岗位聘任紧密地结合起来, 发挥持续长效的激励功能。

(三) 完善分配制度

1.实现“待遇能高能低”。分配制度中收入要与岗位职责履行、工作业绩贡献、成果转化等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挂钩, 向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优秀团队和重点学科倾斜。关键岗位采用年薪制, 使顶尖人才产出顶尖成果, 获得高额报酬。重要岗位的薪酬应稳定并显著高于市场水平, 鼓励其安心搞好教学科研, 多贡献重大成果。普通岗位的薪酬也应略高于同类市场水平, 多劳多得, 比同类高校对人才更具吸引力。但薪酬不随人走, 岗变则薪变。还可以设立“教学贡献奖”“科研贡献奖”“管理贡献奖”“特殊贡献奖”来对各项突出人才进行奖励。分配制度改革将引入竞争机制, 拉开收入差距, 实现“待遇能高能低”。

2.增加学校总收入。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要以丰厚的学校总收入作为支撑。要增加学校总收入, 一是要不断拓宽教育经费收入渠道, 提高学校整体水平, 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和其他机构投资;二是要加强“产、学、研”的建设,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四) 实现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1.转变人事管理方式。落后的人事管理已不能适应人才全球化竞争, 必须向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变。首先,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不应被视为行政人员, 基于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 应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者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业务伙伴、战术家和组织变革推动者等工作角色转变, 配备足够的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核心能力的人员。其次, 优化人事部门组织结构, 将人事处更名为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分为三个团队, 即人力资源业务团队、人力资源分析咨询团队和人力资源战略团队。业务团队主要负责事务性的招聘、培训、薪酬发放、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分析咨询团队主要进行人力资源研究开发, 对教职工进行跟踪评估, 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战术方法, 帮助教职工职业生涯发展;战略团队主要是政策研究、推动变革, 为学校整体战略发展服务。

2.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二级管理要以严格的学院及负责人考核、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完善的二级学院组织架构和科学的二级学院管理体系作保障。学校将人才规划、聘用、收入分配权下放到学院。学校实行学院工资薪酬总额包干, 根据学院综合水平、发展速度、学科层次、岗位、经济社会贡献等来打包拨款, 对拥有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学院给予政策倾斜, 学院自行决定内部收入分配和薪酬激励方法, 但必须与学校战略目标相适应,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院间和学院内的竞争激励机制。同时, 学校要加强对学院的监督和约束, 避免出现不合理或失控的局面。管理重心要下移, 将事务性工作移到学院, 学校才能把主要精力移到顶尖专家、高层次人才、学术骨干的引进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等战略层面上。

3.职务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职务分析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工作量大的工作。它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对人力资源管理所有核心环节都有着根本性影响。高校人事工作者多忙于事务性工作, 忽略职务分析, 使得岗位聘任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进而影响后续环节。所以,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职务分析规范化、常态化, 或外包给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

四、结语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工作创新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扎实坚决地推进人事改革和创新, 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才能为高校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 才能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驶上现代大学发展的快车道。

摘要:在国家“自上而下”的改革政策和人才全球化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工作创新已成为高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此, 通过阐述高校面临的新时期、新形势, 指出高校人事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新时期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工作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人事,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卫东, 李杲.高水平特色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的瓶颈与突破[J].高等农业教育, 2012 (8) :40-43.

[2]郝建红.高校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2) :50-51.

[3]胡大敖, 万玲莉.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 2003 (3) :41-43.

上一篇:青马课程发言稿下一篇:社区电工岗位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