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se物理总结

2024-04-11

igcse物理总结(共3篇)

篇1:物理实验教学经验总结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为重要。现笔者就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谈几点想法。

1 自主学习式的课前预习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生活, 与生活常识密切相关。学生提前预习书上的知识点和实验内容,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所布置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 有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就能解决, 而有些则无法解决, 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主动思考分析, 查找各种资料, 并相互交流, 学生合作解决。这样, 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学生带着疑问上课, 多问为什么, 对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多想象, 且持有怀疑的态度, 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 这样思维不但不会被束缚, 反而会发展更快。

例如, 笔者在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备课时, 做了如下安排:

(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 声音对于每个都是十分熟悉的, 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你觉得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2) 试一试:给你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 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 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3) 请你思考一下这些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4) 以上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声音还能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呢?请你举例分析。

(5) 宇航员在月球上能不能像地球上那样直接通过声音交流?这说明什么?

(6) 阅读课本中“生活·物理·社会”思考声音能使物体振动, 能粉碎小石头说明了什么?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积极探索, 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实验, 很多问题在课前预习中得以解决。

2 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参与积极性

就初中阶段学生研究的题目来说, 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主动去探究, 去发现, 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不要只关注结论正确与否, 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概念和形成规律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 可培养其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热情便能顺利地确立物理概念, 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音的特征性”时, 可以让班上一个学生两次朗读同一段文字, 一次大声朗读, 一次低声诵读;或者播放一段音乐, 前后两次调节音量, 从而引出响度的概念。由常见的身边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为主动探索“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样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一起朗读同一篇课文, 激发学生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几个学生演唱同一首歌来比较音色的不同。

将获取知识的过程贯穿于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中,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规律, 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 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过自主探索, 学生的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 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 较好地实现了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会感到分身乏术, 通常的办法是让部分好学生以点带面。由于个性差异, 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 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 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 细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学会从倾听中博采众长, 萌发灵感;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引导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

4 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主导”者, 主要在“导”。导的形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导以目标, 导以兴趣, 导以思维, 导以方法, 导以规律, 导以能力, 导以创新……“教学案导学”模式促使“教”围绕着“学”转, 以学定教, 但不是对教的全面否定, 而是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 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 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真正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 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有的学生不能将特点概括出来或者概括得不全面, 但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却善于发现问题并与同学讨论;有的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远处的人在镜中的像很小, 而走近时却很大, 难道像的大小会随着人与镜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吗?接着其他学生便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最终他们还是解决不了, 因为这涉及人的视角问题, 对于学生这是一个新鲜事物。学生有疑问并不代表他们实验做得不好, 程度差, 相反, 这反映了他们在认真地探究, 积极地思考。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煅炼, 交流合作意识、能力得到培养, 此时教师若加以正确的引导, 势必会取得最佳效果。

篇2:igcse物理总结

1.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方针,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科的教学质量。

3.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用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把最新方法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去,优化教学方法,将课堂要素组成最佳结构。

4.培训骨干教师,加强物理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具有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具体做法

第一步:自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自学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自学成为自觉行动。在教改实验中,采用的自学方法是:

1.下发阅读提纲。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在课前或上课时下发阅读提纲。课堂上,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思维引向对已知的、有趣的物理现象的分析。2.自拟内容提纲,学生养成了阅读课本的习惯后,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提纲,不完善的地方,学生互相补充,并在教师指导下取得一致的意见。这里,教师应耐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并使提纲难易适度,既注重基础知识,抓重点、难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确定了重点、难点、关键,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的指导也有所侧重。

第二步:实验

在自学基础上,教师创造实验环境,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为了使“动手”贯穿于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具体做法是:

1.大纲规定的演示实验,有些让学生亲手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也有利于一些问题的讨论。2.让学生自制简单的教具、学具、并把实验小组尽量分得小些,使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的机会。3.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并进式实验。做到教师边讲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边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澄清模糊认识。

实验活动本身包含着复杂的认识活动,通过观察现象,学生参加安装设备,使用仪器等各种实际操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进行观察研究、探讨的能力。如在进行密度的应用教学时,实验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实验方法解决一系列物理问题:用天平和量筒测一段已知长度的铁线横截面积;只用量筒和水测一石块的质量等。实验随堂进行,能和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研究问题,计算与实验相结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讨论

讨论是教改课的中心环节,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活动,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锻炼的舞台。讨论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许多需要解决,在引导学生讨论过程中,实验教师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者的教学目的要明确,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对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要求,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设计讨论题时都要掌握进程,不走弯路。启发时要启而不发,含而不露,给学生讨论留有余地。三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讨论题的设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思维矛盾和思维活动,尽量避免重复定义、概念、定律和公式,否则会使学生思想处于抑制状态,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时,学生互相启发,学得的知识能保持较深的记忆,活跃思想,增强兴趣;课堂讨论时,学生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有很多问题要争论,要探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表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第四步:总结

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是信息评价归类过程,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总结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外,教师通过信息反馈,指出学习物理定理规律中的易混问题,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确定学生问题讨论中的最佳答案,解决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共性问题。

篇3:igcse物理总结

1.1 工程概述

新建铁路伊敏至伊尔施线工程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境内。起点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内的伊敏镇(伊敏支线终点站伊敏站),线路向南跨越辉河后,经新巴尔虎左旗,终点为兴安盟阿尔山市的阿尔山北站,将伊敏线与白阿线连接贯通,形成东北地区进京的西部通道,为中长路网规划中的新建铁路,全长185.335km。

中国安蓉建设总公司承建的是Ⅰ标,里程范围DK0+000~DK128+100,主要通过的工程地质分区包括:伊敏河冲积平原区,除表层为薄层黏性土外,其下为细砂、中砂和砾石层,厚度大于10m;高原区,表层为薄层粉土,其下为细砂、中砂含少量砾石层,厚度16m~20m,再其下为泥岩和砂岩,部分地段呈现风沙地貌,属不良地质;剥蚀中低山区,地层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系组成,山势陡峻、裂隙构造发育,岩体破碎。山间谷地和河漫滩区,大部分地区已沼泽化,厚度1m~3m,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本标段穿越的沙化地带约120km(除去桥涵、沼泽地带等以外),根据《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202-2002)及《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标准要求,标准粉细砂为路基填筑可用料;且在原设计方案中,本段路堑的全部粉细砂料都设计为“以挖作填”料。工程于2006年10月开工以来,经过每200m一个10m深的探坑及钻探证明,砂层最深超过60m(这些也可在本段在建海桑特大桥及辉河特大桥钻孔桩施工中反映出来)。

1.2 试验目的

经对本路段的粉细砂料源的土壤颗粒分析显示,砂粒含量大,粉土粒含量极小,85%的颗粒集中在粒径0.25mm~0.075mm之间,碾压时无法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根据我们与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共同协商,为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工效,我们配合北京中铁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本段设计单位)对“纯粉细砂填筑施工”的可行性及进行物理改良后的施工工艺进行了多组试验,并经铁道部审核、鉴定,通过了对粉细砂施工的变更方案。这样,便充分利用了现有砂料,减少了对砂料弃土场的环保处置费用,既方便了施工,又保证了质量。

2 试验段的选取及试验过程

为保证试验反映真实的施工状态,且满足就近取料的原则,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组成了一个试验小组,分别选取了四段宽40m,长120m的平直路段作为纯粉细砂填筑试验段、夹层填筑试验段、掺合料试验段(两种不同掺合料),每次所用试验、测量及试验所用机械设备配备见表1。

2.1 纯粉细砂填筑试验

2.1.1 试验段情况

根据试验小组商定的方案,选取了DK49+400~DK49+520段 (宽40m) 的平直路段,将表层的黑色腐殖土全部清除露出原始砂地层,用18t压路机对已扰动原砂层进行静压2遍后作为填筑的原基础面。砂料来源于相隔500m的路堑段的细砂料(经室内土壤颗粒分析并依据《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202-2002)对土料的定名)。试验共进行了3次,每次试验后均推掉,露出原砂地质后再进行下一次试验,每次每层松铺厚度均控制在35cm±5cm,主要在含水量、碾压机械、碾压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但每次只填筑了两层均因无法上料即中止试验。

2.1.2 试验过程

1)基本原则。我们用两天时间完成了120m长试验段的表层剥离,测得YZ20A型压路机1档时速约2km/h, 2档时速约4km/h, 3档时速约8km/h。与设计单位商定: (1) 碾压原则:均选取2档位进行碾压,先静压后振动,先小幅振动再大幅振动,先快后慢,先中间后两边; (2) 洒水原则:先不洒水→洒水后含水率控制在10%左右→洒水后含水率控制在16%左右。

2)基本情况。现场测得进场细砂天然含水率为2.1%,然后开始自卸车上料。由于细砂相当松散,轮胎式机械均无法在上面停留,即使是履带式的推土机也摊铺的相当缓慢,工作效率较低,

3)洒水。 (1) 为怕洒水车陷住,采用在旁边浇水的方式。对洒水路面静压了两遍,测得含水率为3.8%,此时压路机能在细砂上停稳后再后退,没有出现不能行驶的现象。但洒水车及自卸车驶上第一层路段时,车轮留下了近20cm的压痕,完全破坏了第一层填筑路段。测得相对密度达到要求,但K30≤20MPa/m。 (2) 第二次洒水,测得其含水率为10%,压路机按要求进行静压,一进一退完成两遍,未陷车,但退时压痕有5cm左右,路面随压路机碾子行进均出现约5cm左右高的波浪,人在上面行走,仍有明显压痕。测得相对密度达到0.76,但K30≤25MPa/m。 (3) 第三次洒水,分几次洒,任意选取3个点,挖坑观察,水量明显分层,各层水量因含水不同颜色也不同,测得8cm处含水量分别为13.5%、15.9%、16.5%, 测得20cm处含水量分别为3.4%、3.5%、11.3%,结果表明砂层渗水不均匀。碾压时与第二次洒水情况相同。测得相对密度达到0.81,但K30≤35MPa/m。

2.1.3 试验结论

本路段的粉细砂砂粒含量大,粉土粒含量极小,85%的颗粒集中在粒径0.25mm~0.075mm之间,致使水分子向下渗透困难,经水浸润后很长一段时间水分仍集中在一个层位。因而单纯只用粉砂或细砂进行填筑,即使在含水率达10%以上时,碾压时仍无法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承载力也只能达40k Pa左右,装料车辆无法正常卸料,重型轮式机械设备对已碾压好的路基破坏性极强,且沙化地段取水较难。试验证明,单纯使用粉细砂进行路基填筑的施工工艺可行性较差。

2.2 夹层填筑试验

2.2.1 试验段情况

试验小组选取了DK36+000~DK36+120(宽40m)的平直路段作为夹层填筑试验段,此路段已填筑了四层粉黏土并检测验收合格。砂料与外借料场均与试验段相隔1km左右,操作方便。

2.2.2 试验过程1)工艺流程

填筑基底面验收合格→松铺一层40cm厚的粉细砂→整平、稳压→再松铺一层20cm的外借A、B组料→整平、碾压→检测与验收

2) 施工要点。 (1) 因本路段砂料的保水性较好,透水性较慢,因而对含水量要求不高,一般天然含水量2%~4%即可达到填筑要求,不需要另外洒水。 (2) 粉细砂层经T-140履带式推土机(自重16t~18t)以2.5km/h的速度进行稳压2遍即可。稳压时履带轮重复1/2,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进行,弯道处由内侧向外侧进行,以利形成路拱。 (3) 第二层外借A、B组料,根据现场料场分布情况,如果是A碎石类料或角砾土料,则必须由人工将粒径大于100mm的大石块清出;如果是B圆砾土料、砂黏土料,则因含水率较高需要先将料源摊铺晾晒到含水率达8%左右即可,同时需注意边坡排水问题,并由人工修整边坡,使部分外借料将粉细砂层覆盖,避免砂层的水分散失并增加其边坡的稳定性。 (4) 外借料采用逐步摊铺法进行,即倒退卸土法,整幅每倒完一排料,用推土机马上摊铺整平,第二排料在前排摊铺的基础上进行卸土,依次直至填满整个粉细砂层。 (5) 外借料层经推土机、平地机整平后,采用YZ18A型自行式振动压路机(自重18t)以2.5km/h的速度先进行弱振2遍再强振2遍,最后再静压2遍,仍按轮迹重复1/3进行,碾压方式同粉细砂层。 (6) 检测时取直径20cm深20cm的圆柱形检测坑,将上层外借料取出刮平下面的粉细砂层,到纯粉细砂层时取直径15cm深20cm的圆柱形检测坑,用灌砂法进行相对密度的检测,检测指标符合设计后来定的指标。

2.2.3 试验结论

经试验确定, 夹层为碎石类料或角砾土料的松铺系数平均为1.15左右,而夹层为圆砾土料、砂黏土料的松铺系数平均为1.23左右,因而每填筑两层都须在外借料层上进行K30检测。

缺点: (1) 当外借料含水较大时摊晒较费时,在雨季时更增加施工难度,且要每填一层都需将外借料挖除后检测砂层的碾压质量,较为繁琐、费时费力,影响工程进度。 (2) 含水量高的外借料不易与下面砂层形成稳固的整体,且水分又不能及时排出,则易造成路基瘫软,冬季会引起冻胀,使路基遭到破坏。

2.3 掺合料填筑试验

2.3.1 试验段情况

试验小组选取DK35+800~DK35+920(宽40m)的平直路段作为掺合料填筑试验段。为使试验具有对比性,对填筑段进行了分区,第一区段长35m,松铺层厚控制在50cm,第二区段长35m,松铺层厚控制在40cm,第三区段长35m,松铺层厚控制在30cm,各区段之间设置3m长、0.1m高的过渡坡道,并在试验段三个区段四周及中部设置标杆并挂线,以控制填筑高度。外掺料为附近料场的A、B组料,按照细砂料:外借A、B组料=6:4进行掺合后经室内试验,外掺料如果是碎石土料,按照6:4掺合后为角砾土A组料;如果外掺料如果是圆砾料,按照6:4掺合后为砾砂B组料,均可以作为路基填筑用料。

2.3.2 试验过程

1)工艺流程。基底面验收→外掺A、B组料与粉细砂按照6:4进行掺配→松铺40cm厚的掺合料→整平、碾压→检测与验收。

2)施工要点。 (1) 现场试验阶段掺配量小,掺配方式可采用平面分层铺料、立面开采的方式,在填筑作业面再辅以人工局部掺配可满足要求(见图1)。 (2) 作业前,严格按照确定掺配比例(碎石土或者砾石土:粉细砂=6:4)分层堆放,即在选定拌和场地先堆放一层粉细砂(40cm),后采用进占法堆放一层碎石土或者砾石土(60cm),利用洒水或晾晒调节掺配料的含水率,以达到施工最优含水率,由此完成一次掺拌。具体施工方法:沿路基每间隔一定距离就近选择合适地段作为一次掺拌场地,分别拉运粉细砂和碎石土(砾石土)至一次掺拌场地,堆高以挖掘机经济挖掘高度3m控制;拉运比例按照分层堆层厚度(掺拌场地四周立标度尺)进行控制,两种料分层堆放,粉细砂直接卸料,碎石土或者砾石土料采用进占法卸料,堆料工作面两种不同料形成梅花布置,平料采用推土机;卸料、平料过程可根据需要洒水或晾晒,以调节掺配料的含水率。 (3) 二次掺拌。二次掺配施工是结合分层堆料作为填筑料进行开采运输的,开采时利用反铲挖掘机进行立面开采并装车,开采时一次将本层堆放一层拌和料开采完毕,开挖高度3m,反铲在卸料至车辆车斗时,卸料斗控制高度为1.2 m~1.5m,以使开挖料均匀散布在车厢内。 (4) 三次掺拌。掺拌料运至路基填筑工作面时,根据试验确定的铺填厚度选定卸料间距,梅花形布置,后退法卸料,用带有松土器的推土机平料两次,第一次平料时使用松土器,二次平料时提起松土器,完成三次掺拌。

经过上述三次掺拌后,粉细砂与碎石土(砾石土)能达到拌合均匀、级配合理。

2.3.3 掺合料运至路基填筑现场时需对其含水率进行检测

经试验, 角砾土碾压时的含水率3%~5%即可;但砾砂土最佳含水需控制在8%左右,填筑时在+2%范围内即可。

经试验, 确定角砾土A组料与砾砂土B组料的松铺系数均在1.15左右。

2.3.4 整平、碾压与正常路基填筑施工相同

与设计单位共同商定:检测指标根据掺合后的料源性质确定,每填筑两层掺合料增加一次K30检测。

3 质量控制要点

3.1 料源检测的控制

试验施工阶段按照规范要求对料场及填筑现场的料源进行取样监控,随时掌握料源变化情况,防止因出现料源变化导致检测无法达标。

3.2 料源含水率的控制

料场内的料源如果含水率较高,将需要事先将料源在料场进行摊铺、晾晒,避免因摊铺、晾晒时间过长影响施工进度;同时料场需做好排水工作,在摊铺、晾晒过程中注意天气变化,尽可能对已摊铺、晾晒差不多的料源进行覆盖,否则影响填筑施工。

3.3 掺合料的控制

掺合料必须按照审批过的作业指导书掺拌均匀,在投料时必须注意对料源含水量进行严格控制。如果外掺料的含水量较高,进入掺拌场地后,粉细砂只能附着在其表面或者大面积夹在湿粒中间,会产生弹簧现象或无法压实的现象,进而影响施工质量。

3.4 碾压质量的控制

必须严格控制振动式压路机的行车速度,慢了不利于施工进度,快了激振力无法均匀、全方位的作用到本层填筑厚度,无法保证质量。同时要掌握好错距,保证两轮结合处的压实质量。

3.5 新完成路基面的质量控制

防止重型车辆反复在新验收的路基面上行走,以免扰动并破坏已检测合格的路基面。

4 结语

上一篇:连减教学反思下一篇:流星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