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

2024-04-11

求是(精选8篇)

篇1:求是

【成语】实事求是

【拼音】shí shì qiú shì

【简拼】ssqs

【近义词】脚踏实地

【反义词】有名无实、徒有虚名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解释】求:研究。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与处理问题。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成语用法】紧缩式;作定语、补语、状语;含褒义

【例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客气才好。”

【英文翻译】base on facts

【歇后语】三担牛粪六筲箕

【谜语】找根据;不图虚假,查明真相

【成语故事】汉景帝时期,河间王刘德特别喜欢研究儒家的经典著述,他读儒学时总是根据实例求证真相。他从民间得到好书后,亲自抄写一份给原主,同时还赠以金银。因此很多人慕名给他送书。长此以往,他的藏书比朝廷的存书还多。

【成语辩形】是,不能写作“士”。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2:求是

一、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养护前宜避免太阳曝晒,

混凝土表面养护要求是什么?混凝土表面养护要求是什么?

二、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6~18h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

篇3:秉承求是学会选择

大家好!

经历了酷暑高温之后,你们为江南带来清新的感受,希望你和家人愉快地共享在浙大的美好时光。浙江大学是一所拥有116年历史的江南名校 ,风景如画 ,人文深厚,她有依山傍水的玉泉、曲径通幽的西溪、水木菁华的华家池、钟灵毓秀的之江、大气开放的紫金港,还有正在建设的舟山校区。各位同学将于中国最具灵性之气的大学校园求学,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师、员工祝贺你们,从此成为求是园中光荣的一员,并融入气势磅礴的浙大画卷!

今天各位同学相聚浙大, 你们神采飞扬,意气风发,正所谓青春无价! 你们已经做了一个非常慎重的选择———加入浙大!这个“选择”使你们和浙大从此紧密相连、难以割舍;这个“选择”使你们将终身秉承浙大的师恩教诲;这个“选择”使你将和同学们天涯难断、兄弟情深。

在今天的开学仪式上,我们彼此都有很多话题,我想和你们谈谈“选择”。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选择,谁走进你的生命,也许关乎运气,谁能停留在你的生命里,却由你自己选择! 今天以前,从某种意义上看,也许你还是个孩子,凡事都由父母亲人耳提面命,帮忙选择;而今天以后,你将独自生活,自己选择,独立担当。“选择”是个大学问,在课程表里你一定找不到它,但它确实贯穿于你在浙大的每一天、每件事!浙大的教育模式将为你提供很多选择的机会,甚至使你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你可以选择舒适安逸,也可以选择艰苦奋斗;

你可以选择投机取巧,也可以选择脚踏实地;

你可以选择小富即安,也可以选择壮志凌云;

你可以选择人云亦云,也可以选择独树一帜;

你可以选择囫囵吞枣,也可以选择慎思明辨。

大学时光其实并不长,就在这些无数次或随意或慎重或纠结或明智的选择之后,你的人生之树也悄悄地生根、发芽、绽放! 对于选择,我的经验是多听、善问、勤思、明辨。当然,人的一生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可能没有选择到心仪的专业或课程,可能在众多才华横溢的同学当中不再独占鳌头, 也可能与心中的恋人失之交臂,———我希望你 们不要埋 怨 , 不必嫉妒,阳光下舞蹈,风雨中砺炼,即使痛苦也要选择乐观和坚强, 追逐自己的梦, 选择自己的路。

谈到选择,我还希望你们能明白,选择宽容比祈祷聪明更有意义。选择宽容不是选择回避,它是一种坚强、一种豁达,是对一切结果真诚接纳的坦荡; 它是一种柔韧、一种执着,是对一切过程宁静致远的自信。选择宽容,可以维护他人的尊严,也让自己赢得内心的平和;选择宽容,可以化解众多矛盾,也让自己保持前行的从容。

选择浙大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求是精神”。求是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有“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以及“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求是 精神”是浙大人的生命 基石 ,百余年历尽沧桑都未曾改变!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求是精神是不畏艰险;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求是精神是不为财奴;

在浮华世 界里 , 求是精神 是内心的天平;

在奋进岁 月中 , 求是精神 是理智的准绳;

做人,求是精神则为真诚务实、热爱真理;

做学问,求是精神是只问是非 ,不计利害。

几代浙大人、全球五十余万校友,曾经或正在以生命践行着这个“选择”,“求是精神”是浙大人的精神图腾,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今天是你们进入浙大的第一堂课,无论你从哪里来,今后要到哪里去,在随后的日子中,你们一定要让“求是精神”融入自己的生命,永不背离。

同学们, 浙江大学正前行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希望你们秉承求是,奋发努力,立志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希望你们倾听内心,学会选择,以理性之美雕塑自己的未来,成就母校的辉煌!

祝同学们在浙大生活得开心、精彩!

谢谢大家!

(本文为林建华校长在浙江大学201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稿,有改动)

相 关 链 接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成长为中国顶尖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

篇4:情定求是园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一座著名学府。它有着百年辉煌的历史,更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它就是浙江大学。

前世与今生

想要了解一个学校,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浙江大学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的悠远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校园中随处可闻见一股浓郁的书香味。所谓百年名校,浙江大学前身——创立于1897年的求是学院,之后历经百年风云沧桑,可谓是风雨如晦。

1936年竺可桢应邀赴任校长。时为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被迫西迁,期间浙大人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以严谨科学的学术之风,在战火和硝烟中打造“东方剑桥”的求是精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曾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部分系科并入兄弟高校。1998年9月15日,源出一脉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浙江大学”。新浙大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教育部与浙江省共建共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目前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它正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浙江大学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发展,历经种种艰难复杂的环境以及变革,坚持办学、保证办学质量,这些赋予了一代代浙大人艰苦奋斗、求真求是的精神品质,并且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弘扬。

校内外环境

浙江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打小在北方生活的我甫来江南,就被它温润宜人、绿树浓阴的气候环境打动。自古江南多才情,浙商文化更是赋予这片土地灵动机智、创新务实的气息和精神。身处杭州,能感受到一种现代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人性化的享受,更能体会到优雅的环境和浓浓的历史文化底蕴。浙江大学就坐落于此,历经百年、几经周折、吐故纳新,逐渐发展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浙大校园的美丽在全国大学校园中也是屈指可数的。由于现在的浙大是四所大学合并而得,所以校区较多,但每个校区都有其别样的风格和魅力。学校现设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等5个校区(不久将会合并一些校区到紫金港校区)。紫金港新校区是投资30多亿元新建的一座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大学校园。位于杭州城西部塘北,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新校区的设计可谓以人为本、大气恢弘,青山湖泊、庭院阁楼,各种休闲娱乐等设施应有尽有。它没有校门和城墙,只有护城河围绕,给人一种海纳百川,包容大气的感觉。我所在的华家池校区可谓闹中取静。除了园外各种方便的生活设施,园中偌大的华家池美景更让人赏心悦目,可以泛舟其上,也可以湖边看书畅谈。与紫金港校区相比更显得朴实、安静。玉泉校区是原浙大所在地,位于西湖西北角,紧邻杭州植物园,校外环境优雅安静,这在城中区实属少见,可谓一流。校区的各色风格赋予浙大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便捷的公交条件让各个校区得以方便交流和互动。

浙大不仅有美丽的校园、严谨求是的学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引以自豪的学术传统,更少不了生活中的小情调以及热闹多彩的社团活动、热情活跃的青春律动和活泼向上的校园气氛。校园里,上百个社团将活动搞得此起彼伏、有声有色;各种学术讲座、名人名家讲座一场接一场;各种趣味比赛、体育赛事不断,都能让你找到大显身手的机会。在美丽温婉、文化气息浓厚的杭州城,在优雅宜人、动静相宜的求是园求学求知真的是一种享受,一种内外兼修的体验。

独特的文化

且不说浙江大学师资力量之雄厚、综合办学条件之优良、基本教学设施之齐备、图书馆藏书之丰富,校友中名家名流之多,这些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全国重点、乃至国际有名的大学我想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大学何以能长久办学、人才辈出、盛名远播,我想是与时俱进、持之以恒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使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现在所谓的专业或许已不能提供你一辈子的铁饭碗,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气度才是立世的金钥匙。浙大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求真、求善、求美、求奇”为校训,这一校训一直挂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也被牢牢挂在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心里。1938年11月,竺校长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校训,作为探求高深知识,培养健全人格的准绳。现在竺可桢校长的雕像矗立在求是园中,让每一位学子时刻谨记校长的殷切希望和教诲。求是精神是浙大人的精神,是每个浙大人需要认真培养、继承发扬、引以为豪的精神。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在这样文化名人辈出、身边人才济济的校园中,有着广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思想……求是与创新,构成了浙大的精神支柱。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能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能培养“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去除“鄙吝”“浅狭”的味道,做“器识宏远、学以致用”、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通才”学子。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大师、大楼和大学三者缺一不可,一个大学的兴衰主要是对学科建设水平进行衡量。浙大不仅是人们熟知的工科强校、电气方向全国最牛学校,它在文学、农学、医学等方面发展得也很好。学校有14个一级学科和21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为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农业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有很多,学弟学妹们可以到网上查询,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自己的理想专业。

浙大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在本校,还积极推荐学生出国交流。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浙大加大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力度,初步形成了一个含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模块的培养方案。2006年,浙大公派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考察的学生就有600多人,在全国名列前茅。浙大还启动“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以提升优秀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首个“学徒计划”选拔优秀大学生直接“对接”12位“风云浙商”或浙江省知名青年企业家,入选学生将拜优秀青年企业家为师,在这些企业家的指导下体验实践工作。学校还陆续开展与企业共同选拔优秀大学生赴企业开展实践、挂职、实习等相关活动的“实习计划”和企业家来校宣讲、与学生座谈的“沟通计划”等活动。这些都为我们学生成长成材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机会。

在这样一个文化、商业、财富、旅游俱佳的风水宝地——杭州,浙江大学发挥地域优势、人才优势,以人为本的实施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尽可能多的提供成才的机会,育得桃李满园。我深感浙大的踏实办学和育人之责,感受到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大气从容。走进校园,要学习浙大的精神;走出校园,要有浙大人的气质。培育你,不仅仅是科学;来浙大,将是你无悔的选择。

篇5:论实事求是

甘权

学号:1105010349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语某些时候会让我感到世界的些许无奈。

从呱呱坠地,我们便开始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它的缤纷多彩,它的无穷趣味。我们看到蓝色的天,白色的云,墨绿的草…这便是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最初的呈现。然后,吮吸着它的养分,我们一点点长大,就在这期间,人与人发生了区别。

或许是在孩提时代,或许是在少年时期,总之心灵的差距逐渐增大。有些人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成熟,知道对自己而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有些人却越来越漂浮不定,越来越迷茫,甚至堕落。于他们而言,似乎一切都有刻好了的模子,自己只须临摹。殊不知,照搬来的模板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外表可以相同,但心灵绝对不能复制。就像赝品与真迹,就像成功人士的历程。一味的模仿,忽略实际的生搬硬套都会引火自焚。

由此我想到国际上的发展。

一个国家就像拥有特定灵魂的人,这个灵魂就是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样是复制不来的。它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线,向远处延伸着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轨迹。脱离了这个轨迹,可能立刻察觉不到,但随着偏离的越来越远,会感到极度的不适,会感到寸步难行,会迷茫于整个国家的未来。

在课本学习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

上个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多灾多难的世纪。帝国的侵略使本已经济滑坡的中国彻底跌入了深渊。战火分飞的年代想发展经济是何等困难。于

全国人民都投身到反侵略,保卫国家的战争中去。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的一封信中针对党内存在着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他指出了本本主义是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主义。也就是说,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照抄照搬,而应具有创造性。他否定了当时共产党中出现的严重的教条主义: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或唯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走了数不清的弯路,代价惨重。因此他得出了“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开创了一条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

刚刚结束战争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一片狼籍。而过急、过于浮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却又将中国带入了另一片火海。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领导开始寻求一条使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而处于被西方资本主义排斥的境地,中国唯一到的方法就是跟随苏联通过集体农庄,通过集中管理迅速攀升为一大工业强国。而对于刚刚成立的中国,过高的目标以及过于急切都是不切实际的。后来出现的大跃进中严重的“浮夸风”便是最好的证明。它脱离了该阶段中国自身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状况,单方面的去照搬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带给中国的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教训。

之风,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并且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

但是,党在实际工作中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以至于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书本上说,十年文革,中国的经济不仅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了几十年。文革期间,是非被严重扭曲。人民不敢说真话,而敢说真话的人有被无镇压。我难以想象那是怎样一个黑色的年代,人性最卑劣的一面在那样一个是非颠倒的无所谓真理的社会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仅从书本上那寥寥数笔的描绘,我并不能想象。“文革期间没有文化”这句发自内心的悲痛的呼喊似乎是对十年文革的最深刻的概括。的确,没有文化,没有经济的十年是恐怖的。它是被扭曲了的十年,被一群走资派所利用,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它一同被扭曲。

文革,严重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忽略了中国最基本的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带来的仍然是血的教训。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及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因此,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他批评了“两个凡是”,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并推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的发展,使开始走向新生。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便是切实遵从了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前中国的国情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大力发展

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所有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一个国家想要谋发展,就必须根据本国最基本的国情,特定的环境,制定出切实符合自身发展的具有发展性的方案。照抄照搬是行不通的,只注重眼前,同样会阻塞迅速发展的道路。

篇6:实事求是

答: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毛泽东在1929年写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在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1937年7、8月间撰写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提倡“共产党员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并提出了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解释,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这标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中共七大把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确立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党的七大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与丰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立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践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正确的。这一正确思想路线在建国初期得到了进一步贯彻。七届二中全会运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制定了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勾画出一幅建设新中国的重要蓝图。会中准确地把握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由此带来的两个转变,一个是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一个是由战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这两个转变的思想,成为建国初期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工作重心实行转移和确定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的中心任务的同时,全党全国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来确定工作任务。这使得实事求是思想在建国初期得到了切实的体现,继而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逐步偏离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导致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决策。虽党意识到了这样的偏离做了些思想整改工作力图把实事求是精神恢复起来,但是党在实际工作中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以致发生了长达十余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两个凡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造成了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致使党的思想路线在一段时间内出现间断的局面。在我国到底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前,邓小平的出现逐步使党的思想路线逐步趋于正常,他领导全党抓思想路线,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政府始终坚持着“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针对党内外存在的一些自满和懈怠的情绪,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他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针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一些不思进取、工作不实、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贪图享受、脱离群众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指出,越是形式越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抓住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在“实事求是”由提出、确立和再确立的曲折过程中,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逐步实现,而“实事求是”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精髓。所谓精髓,是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反对离开中国的具体实际而去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切性成果: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而制定并贯彻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将原来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贯彻下去;党之所以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也在于重新确立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经验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篇7:《求是》道德文章

编者按今年以来,《求是》杂志在第1期、第4期、第7期相继刊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共三篇署名“秋石”的文章。“道德三论”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一论:考察道德现象,离不开具体的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指出,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意识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应该怎样评价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德状况,道德总体上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这个问题已经超出单纯道德评价的范畴,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成就的评价,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文章从价值观立场、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关于价值观立场,文章指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人们容易把道德本体化和独立化,忘记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事实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受经济基础制约,其独立性只有相对意义。评价道德的价值是正还是负、性质是善还是恶,总是具有两方面的维度:一方面,看决定道德发生发展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一方面,看道德对相应的经济基础起作用的性质。从根本上说,建立在进步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能够推动进步经济基础发展的道德,其价值为正、性质为善,反之,则价值为负、性质为恶。从这个基本价值观立场出发,评价当前我国道德状况的性质,就要放眼广阔的经济社会领域;根本标准,只能是生产力的标准,是经济基础的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标准。

关于认识方法论,文章认为,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列宁曾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在道德领域,所谓整体的普遍联系,就是道德在生产方式以及上层建筑历史变革总进程中的状况,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及同上层建筑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总联系方面。这才是反映本质的道德现象。

关于历史视野,文章指出,经济进步与道德进步是同向还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静态的无谓争论,只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态比较中来评判。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人类道德进步的总趋势并没有根本逆转。道德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只有在历史的比较中,才能深刻认识到,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获得了巨大跃进;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获得了新的巨大进步。

文章认为,从正确价值观立场、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历史视野出发来分析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

二论:认清道德领域的成绩与问题、主流与支流,坚定道德信心

《认清道德主流坚定道德信心——再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失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的善良意识和德性本质,反映出干部群众的道德自省和道德愿景,也充分证明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主流道德行为和主流道德舆论的积极、进步、向善。

文章认为,评价道德发展的问题与成绩,与评价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同一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其巨大成就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同,然而,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但这些,都不能影响人们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没有人敢否认,也否认不了。问题确实不少,成绩更加巨大,这正是中国的实际国情,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态势。对道德领域的形势也应该作这样的评估。可以认真地梳理和比较一下,30多年来,伴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人的利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权利等问题上,有了多么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改革开放意识、竞争进取意识、自由民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和谐包容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有了多么巨大的转变和创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经济道德、政治道德、公共道德、生态道德等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又有了多么巨大的改进和提升!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肯定,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在总体上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同向,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同向,与中国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同向。

文章说,在当前中国社会道德领域,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但无论怎样高估问题的严重性,失德现象仍属支流,社会道德积极、进步、向善的主流地位无可撼动。

以腐败问题为例。一方面,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风气的败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锐意改革,勇于探索,致力发展,开拓进取,带领群众干事创业,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不计报酬,不辱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负重前行,超负荷工作,甚至牺牲了健康和生命;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严格自律,清正廉洁,用一身正气坚守着党性,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抗击非典、防控疫情的斗争中,在关键时刻和危难关头,总是我们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慷慨赴义。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没有一大批这样的党员干部,如果没有一大批这样的中坚和骨干在团结带领群众奋斗,我们的党和政府就不可能成功推进并驾驭这3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有这30多年来突飞猛进、举世惊叹的发展和进步。

以诚信问题为例。一方面,商业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等,让一些群众发出了“还能放心吃什么”的责问。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商家是好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把诚信当作自己的生命和无形资产。如果不是这样,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商品就不可能涌向世界每个角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也离不开的从主要日用品到高端电子产品的供应基地。从出口商品看,2009年和2010年,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测的中国出口货物不合格率分别为0.15%和0.14%。201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达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合格率达99.78%;出口日本的食品合格率也达到99.74%,高于同期来自美国和欧盟进口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从国内商品看,近年来,在卫生部每年进行的抽检中,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合格率更达95%以上。与饮食质量密切相关的是,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8岁提高到73.5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也越来越好。这表明,食品质量的提高和安全保障,功不可没。

以公德问题为例。一方面,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遇到了新情况、新挑战,一个“小悦悦”事件,似乎颠覆了不少国人的道德观念,要不要救助不相识的人,成为一些人心中纠结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勇敢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以德报德、坚决拒收上万元补偿金的合肥两位农妇,在看到孩子躺在马路上抽动的那一刻“只想着救人”的陈贤妹,这一个个平凡的道德模范,这些在中国大地上天天都会出现的义举,为中国社会牢牢地支撑起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道德蓝天。这些年,每遇大灾大难,中国社会都会出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天动地的场面。蔚为壮观的志愿者队伍,已成为今天中国社会一道真善美的风景线。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就达170万,是奥运史上志愿者最多的一届。据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60万个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志愿者超过3000万人;全国已建立了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6000万人,注册的志愿者达2000多万人。志愿者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赤诚心,折射出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

三论:正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道德发展变化,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

《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三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一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分析道德问题的客观成因,对于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官员腐败问题易发多发?文章分析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配置资源的权力展开的寻租博弈,是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而所谓寻租,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权钱交易。这样的寻租或权钱交易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很难发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简单、利益主体单一,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生产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利润如何分配、工资如何确定,等等,并不由企业自己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计划指令执行。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缺乏寻租的根据,也难有寻租的可能,各级政府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制是简便而高效的。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企业所形成的不同市场主体,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流程展开竞争,其激烈程度,被形容为“市场如战场”。由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健全不完善,给权力与市场之间留下了许多空隙,权力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进入市场,金钱也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获得权力。正是所谓的“审批经济”,导致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现象突出。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有权不用;不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乱作为,有权乱用。这些不作为和乱作为反映的正是制度上的缺陷,它为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一些失德的官员提供了贪污腐败的客观条件。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为什么商业诚信缺失问题易发多发?文章分析认为,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大大提升,生产、流通、消费时间延长、环节增多、层次叠加等密切相关。在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是在一种简单状态下进行的,生产的产品以单一的农产品和品种有限的工业制成品为主;交换的手段要么是直接的以物易物,要么是即时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的物品是人们可以直接判定成分质量的产品。在这样的经济活动条件下,即便是恶意欺诈也很难得逞,因为每一个交易人都是有效的诚信监督者。简单的经济活动,造就了直接的信用监督机制和纯朴的诚信道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信用监督的职责,根本无法由交易的当事者独立完成,更不可能由消费者个人独自担当。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体系,就没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有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有多完善。而建立、完善和维护信用体系,不仅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还需要统筹很多部门,共建共享质量信用信息平台,以有效防范和惩处诚信缺失者。显然,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还需要足够的时间。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商业诚信缺失问题的困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但严重的商业欺诈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从美国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假账丑闻,到震惊世界的麦道夫诈骗案,这一系列恶性案例表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远非完美无缺。

为什么公德失范问题易发多发?文章分析说,一些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以往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受到削弱,而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在“熟人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是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在作道德选择时,道德价值观不会出现大的混乱,比较容易拥有道德自信和勇气;而在“陌生人社会”,人们往往需要对新的道德处境进行分析判断,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在作道德选择时,自信心和勇气都可能大打折扣。有一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往往退避三舍。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研究:中国的“80后”、“90后”及现在的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总体上似乎要好于更年长的人。他们更快地适应着“陌生人社会”的公德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在滚动电梯上靠右站、遵守银行和邮局的一米线规则——这些“小节”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中国道德进步的大趋势。

文章指出,在对各种失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文章强调,加强道德建设,要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江泽民同志就严肃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分析腐败的思想道德根源时,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人认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是‘细节问题’,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小题大做。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他强调,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反腐倡廉抓源头的一个重点。他向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文章说,国际国内的教训一再证明,道德败坏了,一定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彻底毁掉了一个著名的企业,而且伤害了全行业,伤害了相关地区,甚至伤害了国家形象。这样的教训,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

文章强调,加强道德建设,要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道德主要依靠良心的自觉发挥作用。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否定和相应程度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练。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篇8:抵制浮夸之风贵在实事求是

新闻从业人员如何在报道中抵制浮夸之风?

首先,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实事求是地采访、报道。

浮夸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数字上的弄虚作假, 有手段上的“移花接木”, 有行为上的形式主义, 它们的共性就是背离实事求是。近年来, 浮夸风在新闻媒体蔓延, 有人为了自己的职位升迁, 有人为了自己的私利, 还有人为了邀功请赏, 使浮夸肆无忌惮地进入新闻媒体, 达到了“报纸有字, 电台有声, 电视有形”, 其根本原因是新闻从业人员没有拿起“实事求是”这一反浮夸的武器, 听之任之, 助长浮夸。

其次, 深入实际采访, 杜绝浮夸产生的根源。

在浮夸的报道中, 有不少是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过程中的工作失误, 见风就是雨, 不动脑筋地照搬照用未经证实的材料, 甚至把传闻当作报道的内容。新闻从业人员不能人云亦云, 必须深入实际, 坚持科学的态度, 学会去伪存真, 全面真实、客观辩证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保证数据准确, 不给浮夸者以可趁之机。在报道中慎用“全国第一”、“全国惟一”、“创造全国同行业新纪录”等用语, 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第三, 抵制有偿新闻。

有的记者在金钱的诱惑下, 报道随着浮夸转, 有偿新闻应运而生, 新闻成了浮夸的助长剂。有偿新闻是新闻界的腐败现象, 产生的连锁反应是浮夸风的助动。要防止这类新闻的出现, 新闻媒体必须做好队伍的纯洁、净化工作。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在思想品德上加强修养, 增强免疫力, 面对金钱不动心, 揭露浮夸不手软。

上一篇:做情绪的主人教学方案下一篇:现中学生对父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