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2024-05-16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精选8篇)

篇1: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虽然是在我急需的时刻买的,但买来之后,未敢急着去读,怕这一顿温馨柔情的盛宴被饕餮得杯盘狼藉;或者仅是草草吃完,勉强充饥。我不是想用来充饥的,而是想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受益一生。想使自己这“无心”之人,读完后,能够为自己找回一颗鲜活的“心”。

封面:一个女人坐在高高的楼顶上,任风吹拂着她飞扬的长发,抬头仰望着天空。给人一种很舒心。很舒展。很舒畅的感觉。

目录:提示语即给人一种心灵的启迪: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息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你知道吗?天底下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自序:

“发现我们大多数的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

“我多么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够活出他们想要的人生,找回真正的自己呀!”

第1章我是谁?

好象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我是谁?”,更糟的是,甚至很少有人去想“我是谁”。。。。。。

想了想。。假如老人问自己“我是谁?”。以目前的状态,我或许会答:“我不知道”或者“我谁也不是”吧。。。。。。

(当然,假如象女主人公那样,在那个与老公吵架后飞车半路遇险的雨夜,面对一位陌生的面目慈祥的白袍老人时,答案也许会和女主人公一样吧。)

第2章我不是谁?

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

不是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不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息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第3章 我们到底要什么?

我陪着女主人公――若菱一起思考那个雨夜小屋中白袍老人留下的问题: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幸福的生活(我的答案)

“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爱

第4章 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失落了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象这个论坛里的一些人)

“我们人类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来―爱,喜悦,和平”

喜悦与快乐是不同的:

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容易消失;

喜悦―由内而外的感觉,一旦拥有,外界是夺不走的。

第5章 角色面具

老人的一些提示: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做事。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一直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第6章 未知的自己

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我目前还是在机械地阅读,但感觉里面的许多许多话都是对着自己说的,说的都是自己。随手记取一些对自己影响较深的文字,暂还未上升到感性和理性认识的高度。

“爱、喜悦、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的,所以我们才如此执著地追寻它们。。

你看看所有的小baby,就知道了。”

“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自然的一种流动,完全无损于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是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反而去打压他们,才造成问题的呀!”

第7章 能量争夺战

“像音符的波动一样,是振动的频率,也就是能量。”

“我们与所有存在的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能量振动的交流、互动。”

“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篇2: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这本是从四个问题入手:1、我是谁?2、我到底要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什么?3、什么事“真我”?4、我们为什么会失去与自我的连接,不断原理自己?这些问题听起来比较遥远、晦涩,甚至可笑,但是作者张德芬通过一次次与智慧老人的对话,循序渐进、层层剖析,不动神色地把它们描述得生动、形象、具体,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结合现实生活、思考“真我”。

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财富、健康,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内心的喜悦和平和。可是,在物欲横流的新时代,我们忘了初心,在追求权利、财富、荣誉、职务等事物的过程中,丧失了内心的喜悦和平和,常常变得不快乐,就像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说的“活着好累啊”。

书中的智慧老人给出了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快乐不快乐决定权在自己,事情最后的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停地向外界抓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当然会痛苦,当然会失落。想要快乐,就需要平静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视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甘心的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条可以使自己愉悦的路。

智慧老人画了一张图谱,概括了我们失去真我、远离真我的四个原因: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的障碍。他告诉我们:“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权利、财富、荣誉、职务,都是真我的附属品,都是暂时的,不会让自己真正愉悦,关注“真我”,让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得到舒适、满足,才能感受到真实的我,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惬意、幸福。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给我印象极深,一开始没读懂其中的奥秘,有点一知半解,直到看到杨绛先生的一段话,才恍然大悟,“外面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篇3: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他们, 我校的高一新生;他们, 因中考失利, 分数够不上普高, 来到我们学校, 为此他们感到很失落, 很悲观。

我, 比他们早来学校半个月的新老师;我, 大学本科毕业, 在大家拼命辛苦找工作时, 较为顺利的找到了大家理想中的工作, 来到了这所职业学校, 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和他们有着很明显的共同点, 那就是我们都是“新人”, 然而当我们走进这所学校时, 我们的心情又是截然不同的。他们, 充满了失落、悲伤、甚至还有些愤恨;而我则充满了喜悦、兴奋、还有些许紧张。

对于一个新的环境, 每个人都有一段适应的时期, 或许是因为我不比他们大多少,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 我是“80”后, 他们是“90”后, 我们占尽了好时代、好资源的光, 我们有五花八门的交流方式, 即使我们之间有代沟, 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只要我们双方努力一下就可以将它填平。于是, 他们找到了我, 用微信和我聊起了天。

学生:老师老师, 在不在?在干什么呢? (学生对老师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老师:在的, 没忙什么, 在看电视的。 (我用了最真实最简单的方式回答了他。)

学生:哎~~~~好无聊呀, 一点意思也没有 (学生常常会这样抱怨) 。

老师:那你觉得什么有意思呢? (我的预设答案是打游戏、打球、K歌或是刷微博等之类。)

学生:我也不知道, 以前特别喜欢打游戏, 恨不得没日没夜的玩, 可是现在我觉得打游戏也没神马意思, 挺无聊的。 (这个回答让我有些意外, 看来他已经“升级”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了。)

老师:那就找点书来看看吧 (我尝试给他一些建议) 。

学生:我在看书呀, 我在看××××和××× (说实话, 我很吃惊, 这两本书不是闲书, 是两本非他所学专业的专业书)

老师:你好像不是学得这个专业吧? (我想让他告诉我一个理由)

学生:恩, 我对这些感兴趣, 就借来看看 (当时我想, 这个学生还满不简单的呢) 。

老师:既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那就好好看书呀。

学生:老师, 你原来就是想当老师的么?

老师:这个……很复杂 (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

学生:老师, 你夸张了吧, 呵呵。

老师:才没有, 是真的, 现在回想起当初, 任何一个决定改变, 可能我们现在的聊天就不存在了哦。

学生:想想也是哦~~~~~我不就是么 (我知道, 可能说到他的痛处了, 本应该回避的, 既然说了, 就和他谈谈吧, 总避着对他也不好) 。

老师:有么? (我想让他自己说出这个问题, 希望他能有小河样的勇气)

学生:我中考失败, 来到这里, 我以后的人生就不一样了 (到底他还是说出来了, 至少他有面对的勇气) 。

老师:是不一样了, 但怎么走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呀 (我想我必须要承认进入高中和进入职业学校时有区别的, 但这样的区别是绝没有好坏之分的) 。

学生:那还不都一样, 和我以前的同学比起来差远了, 以前我们常一起玩, 现在我都怕见到他们了 (这是很多学生都会有的想法) 。

老师:怎么能一样呢, 即使你失去了上重点高中的机会, 你依旧可以参加高考, 上大学……来到学校后, 路还是要你自己来走的。

学生:也是哦 (或许是这样的话提醒了他) 。

老师:当然, 正如每天早上你醒来, 你不能改变时间的分秒飞逝, 但你可以选择笑或是哭着走出家门。

学生:恩, 我肯定选择笑, 每天都哭丧着多难受啊。

老师:其实你也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现在的你是一个全新的还未开发的自己, 你想想呢?

学生:好像也是哦, 看来我要好好想想了。

老师:好的, 那就不打扰你思考了哦~~~~~~

反思和分析:

这是学生和我短信聊天的对话, 最后他说他要好好想想了, 我也仔细地想了想。

在我们每个人都还很小的时候, 老师家长就让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然后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好好学习, 奋斗奋斗再奋斗, 有些人坚持了初衷, 完成了当初的目标, 大家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告诉我们, 他们成功了。然而那些没有坚持初衷走下去的人, 就没有成功的么?就如我们学校的学生一样, 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中考这场赛事的“失意者”, 但谁又能说, 他们今后不会成功, 生活不会幸福?谁也不能也不会做这样的保证。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只不过每个人找到目标的时间不同, 显然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走向幸福。

在学校我也遇到过类似给我发信息的学生, 他们在与我的交谈中, 每次必谈“以前我很优秀的, 我……”之类的话, 当我告诉他们“现在的你也很优秀”时, 他们多数会还我以惊异的表情, 然后告诉我“以前和我差不多的一个同学, 人家现在在重点高中……”。说实话, 听到这样的我开始担忧, 他们是还没认识“新的自己”, 时间长了, 对他们是有害处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 有些人他们一开始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目标, 这条路就会越走越清楚, 对自己的了解也越来越深;而有些人, 就如这些学生, 他们的目标变了, 但他们的评价标准却没变, 所以他们怎么和人家比, 都有矮人一截的感觉, 越是这样越是要比, 越比越没有自信, 人也就越消极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也有过这样的遭遇, 上大学前, 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高考的志愿我报的是医学, 最后却阴差阳错的上了师范专业。我有过抱怨, 差点把自己变成“祥林嫂”见人就说自己的悲凉, 后来, 当我意识到抱怨只会让自己更加消极后, 我停止了, 我开始反思, 或许这是上天为我打开的另外一扇门,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很快就融入了新的大学生活, 现在已然成为一名快乐的教师。

遇见未知的自己, 请不要害怕;面对未知的自己, 请你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回避, 尝试去了解认识自己, 去挖掘自己无限的潜能。

新老师遇到新学生, 用短信进行一番交流后, 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人生的道路上, 任何事情的发生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一切都由我们认识自己的态度来决定。

参考文献

[1]蒋家平.论现代大学的价值观建设[J].教育与现代化.2001 (04)

篇4:遇见未知的自己

平淡的五月,班里莫名地刮起一阵武侠风。在家时大人不准看武侠电视剧,那就在学校把小说藏在书桌底下看。什么金庸、古龙、沧月、小椴来者不拒,这不,几本小说在班里几乎被传阅个遍,最受欢迎那本书已卷起毛边。

在看了《倚天屠龙记》和《萍踪侠影录》后,班里有两位同学突然火了。那就是男生谢讯和女生张丹枫,因为他俩的名字跟这两本武侠小说里的某个人名读音一样,尤其是张丹枫,每个字都一模一样,不禁惹人遐想:难道她的父母也是武侠小说迷?

谢讯性格内向,在班上寡言少语,成绩排名中下水平,一直是班级里被忽略被隐没的角色。他有优点吗?有同学认真想了想,勉强挤出一个词:不惹是生非。可连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同学也不敢招惹他,因为他发起火来,还真有点像小说里“金毛狮王”谢逊那暴脾气。

张丹枫呢,完全是另一个版本,她是班长,成绩又好,仿佛一轮太阳时刻闪耀夺目光芒,班里的朵朵小向日葵全都围着她转。

上周,老师安排下次手工课的合作组员名单,两人一组,本着自愿组队的原则,老师依照学号一个一个地问。第一个便叫到班长,“1号。”“到!”张丹枫大声回答。老师问她想和谁一组,张丹枫略一沉吟,还未作答,班上某个机灵鬼便大喊一声“谢讯”,接着全班都开始起哄,“谢讯谢讯”叫个不停。没料到有这出,两人有些尴尬,但老师笑呵呵地拍板道,那你俩就一组。

就这样,同学们眼中的两位“大侠”,平时没有交集的两人要在手工课上合作了。其实班长张丹枫暗暗地瞧不起谢讯,她想:那小子,各方面远不如我,和我一组,不是拖累我么?不过,作为班长,不配合老师的安排可不好,就凑合着吧。

同学们也就起个哄罢了,私下里对这两人的组合不以为意,甚至还偷乐,下周的手工课,看班长一个人怎么完成两个人的作业。唉,不是还有谢讯吗?嗨,他不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么?

谢讯既无奈又没辙,他甚至有点担忧,害怕自己什么都不会做,真的会拖累班长大人。

一下课,教室外总是一副热热闹闹的景象。今天的手工课后,似乎又发生了什么,因为班里被人誉为“嘴闲着特危险”的“大嘴”裘亮正在到处传话:兄台,速到教室,“武林争霸赛”要开始了。

爱凑热闹的同学忙不迭跑进教室,果然看到令人紧张的一幕:

班长张丹枫双手举着凳子,作势要扔向对面的人。她咬牙切齿,眉毛上挑,眼神散发出凌厉的怒气。班长大人的对手是谁?竟是谢讯。谢讯也不甘示弱,手中紧紧地捏着两本书,愤怒地看着对方……

眼看闹剧即将升温,上课铃声忽地响起,剑拔弩张的两人互相甩对方一记白眼,这才不甘地走回座位。呼……同学们暗自松了一口气,也有好事者眼见“好戏”收场,悻悻而回。

他俩这是怎么了?不少同学都猜中了事情缘由。

今天一大早,张丹枫怀抱一个大纸箱走进教室。纸箱里放着的可是她的宝贝——一个木片拼装、结构精巧的风车小木屋,那是亲爱的表姐带她去书店挑选的礼物,她花了好大的工夫,寻求了诸多帮助才组装完成,珍视程度可想而知。

手工课前,张丹枫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到手工课教室,放在桌上,供大家欣赏。称赞声、惊叹声络绎不绝,张丹枫有些兴奋,也有些骄傲。

手工课上,张丹枫不理谢讯,把工具材料全揽到自己面前,一个人专注地做着老师布置的手工任务。她得意地想,自己一个人照样干得漂亮。忽然,旁边“哗啦”一声,原来在一旁闲着没事的谢讯,对她的拼装小木屋产生了兴趣,伸手刚摸了两下,小木屋便散作一堆。

碍于老师在,张丹枫忍了一节课,一下课便怒气冲冲地回到教室,走到谢讯的书桌前,一把将桌上的书本掀到地上。接着,便出现了之前的“对战”。

第二天一早,一个重新被组装好的小木屋神奇地出现在班长的课桌上。毫无疑问,是谢讯的杰作。昨天,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张丹枫忘记收拾散在手工教室课桌上的木片,谢讯将它们装进书包里,带回了家。

谢讯来到张丹枫面前,不好意思地指着小木屋说:“还给你。那个……昨天对不起啦!不过我谢大侠一出手,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张丹枫看了看木屋,嘴上仍不饶人:“还是我自己组装的好得多。”

“唉,讲理的女生和月亮一样少,不讲理的女生和星星一样多。”谢讯嘟哝着。

张丹枫不在意,突然呵呵一笑,“那我就是那个月亮咯……不过,说真的,你的动手能力真的挺强的。不骗你,这木屋,我以前花了三个晚上才弄好,没想到,装得还不牢靠……”

忽地听见班长转怒为喜的夸奖,谢讯有点惊讶,腼腆地笑了笑。这下,他们就算“一笑泯恩仇,从此是朋友”了。

不知是谁快言快语将这事传到了班主任那里。

下午的班会课上,“朽木是栋梁之材吗?”班主任高声问。

“不是。”同学们一面异口同声地回答,一面很疑惑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问。

“但是,”班主任顿了顿,“红酒瓶的软木塞只能用它来做。”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正如每朵花都有它开放的理由,每个人身上都有未被发掘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能暗藏在他们平凡的外表下,但终有一天会发挥它的作用。‘一块一无是处的烂木头,这句话不对。”老师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张丹枫,接着说:“但,你们都是一棵棵成长中的小树,我希望你们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毕竟,一棵有生命的大树比朽木作用多得多。”

同学们若有所思,整个教室陷入了沉思。谢讯也在思考。他一直认为自己成绩差,不受同学欢迎,自己将来肯定什么都做不好。动手能力强,他此前从未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他忽地对自己有了一丝信心,因为他可以凭着手工教室里对小木屋的短暂记忆,花一个晚上完整地拼好它。而且,他还获得了一份真诚的友谊。

现在的谢讯很开朗很快乐。和他一样,那些成长中的少年们,不知在哪一天,就会遇见未知的自己。

篇5: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在看这本书时,我做了大量的摘抄,如: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爱、喜悦、和平。除此以外别无所求;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这些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它们,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等等。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同自己对话的机会,从若菱的一次次成长,一次次飞跃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其实,对于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而言,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若菱?若菱之于我们,不过是另一个自己。我们痛苦过、彷徨过、失意过……我们时常感叹“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却不曾发现,这诸多的不如意,其实源于我们自己。而我们对于这个“自己”,又知之甚少,所谓“真我”,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参悟得到“爱、喜悦、和平”这层含义?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挫折、生命中的困顿、人生中的转折都将成为我们修心、重塑内在、积蓄力量的最好时期。无论我们每天遇见什么,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喜悦的心,用发自内心的微笑去迎接它们。我们穷尽一生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大多数的人都是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用文中的意思来说,就是追求小我,以成就真我。“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幸福与磨难都是同等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枷锁中,却不知,造成这一切的,只有我们自己,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强大的存在。

篇6: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张德芬将世界上的事分为三件事,一是自己的事,二是别人的事,三是上天的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对其他已经发生的事学会臣服,最后的结果交由上天去抉择。虽然我不能完全认可这些想法,但我认为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就是唯一要做的事。只管自己的事,看似自私,实则大爱无私。管好自己,要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语言、行为、习惯等,管好自己就不会再给他人制造麻烦,就等同在爱别人。

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所以当你在论断时,或许只看到了片面。有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

《遇见未知的自己》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知道人要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的成长。许多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入了困顿的深渊,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抱怨。《遇见未知的自己》带我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让我明白真我应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行囊,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男子一天下班的时候,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路灯下找东西。她非常慌张、着急地在找,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想助她一臂之力。

“请问你在找什么?”男子问。

“我的车钥匙,没有它我就回不家了!”女子焦虑地说。

“你大概在哪个位置,怎么掉的?”

女子指向另一个暗处,说:“在那儿掏钱包出来的时候掉的。”

男子诧异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

女子理直气壮地回答:“那里没有灯呀,怎么找得到?”

或许你觉得上面的女子愚昧可笑,但我们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乐时,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错了方向。所以,难怪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想要的人生!

张德芬说:“先要为你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负责。负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我该如何做到最好。”

篇7: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人才竞争强,婚姻的强迫性和随属性多,方方面面的不如意给人的心灵带来很多困扰。有的人心灵敞亮,不钻牛角尖,就会少了很多烦恼,多了很多机会和快乐。有的人心地狭窄,就会困在自己的栅栏里,再也突破不了自己的心门,看不到广阔的天空,半生都让自己活在炼狱里,不得安宁。

其实要说舒心,谁能说自己是绝对的快乐?人要顾忌很多,想要的很多,付出了很多,收获的却不一定如期望的结果那样丰厚。这是人生经历的必然,不能总是耿耿于怀,要勇于放开那份沉重,积极地向前看,才能看到希望和未来。

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有一点很深刻:人要学着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很多受到烦恼困扰的人肯定没有好好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自己把自己困在烦恼里不能逃脱出来,而是一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其实就是缺乏自问,自审的勇气。

对于感情伤害,很多人都只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不肯直面自己的错误,一再地把责任规划给对方,好让自己有理由去指责去恨,或者获取旁观者的同情,殊不知,越是这样,越是把自己逼向了死角,把自己逼上了不想回头的路。

我们去爱自己亲爱的人,总是以各种借口去强加给对方,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好像这样才是爱。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爱,其实更应该懂得放手,不要事事干预,事事操办,这样既疲累了自己,也伤害了对方,让对方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甚至颓废的人。

为人处世时,我们的心态决定着周围人的人际圈儿,跟你走得近的,说的来的,都和你在同一个磁场里共振,引起了正能量的共鸣,这就是同味相投。相反,有些人总是让人难以接近,人们都会敬而远之,那说明你的能量磁场在排斥,那是你自己本身无法发觉的对人的一种潜在拒绝。如果你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改变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想要做什么,而不是委屈和抱怨,靠虚华的语言获取同情和驻足。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智能过滤器,在众多的信息中,多数是按照自己的潜意识状态去留存自己想要的,失去了很多公平分析的机会,只要我们能认真地检视自己,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看问题,就一定能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平和宽大。

多回头看看,哪些是应该保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哪些是应该臣服的,用一颗自然地真正的自我之心去接受和放下。

篇8: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00字

每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 李玉刚也不例外, 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穷小子能够“破茧成蝶”, 除了外在的包装和自身的演技之外, 我想他的成功与背后追随他的观众是分不开的, 李玉刚的演唱火遍全球, 深入人心, 我认为李玉刚文化现象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一种普遍的大众心理, 弗洛伊德说过“当我们在别人身上感受到某种情感的征象时, 毫无疑问的在我们身上已经存在了某种东西, 它使我们卷入同样的情绪之中”。而支配人们思想甚至是行为的这种力量常常是不被人们察觉的, 荣格把产生这种心理的源泉称之为“集体无意识”。显现集体无意识的方式主要是原型, 艺术家只要表现了原型, 就会引起比一般形式更加强大的震撼力。在荣格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就是以原型唤起接受者的集体无意识——生命的原始体验, 以补救人在生存斗争被异化了的生命感受”。观众观看表演的过程即是一种生命与情绪的狂欢化过程, 那是一种生命纵情欢乐的集体心理经验, 因而有了艺术家们身后的追随者和粉丝们。李玉刚文化现象之所以渐渐的站稳了脚跟, 就是因为它适合于现存的原型模式, 即人格面具原型。

2006年, 他获央视《星光大道》年度季军, 以超高人气成为“无冕之王”。2007年, 他的《凡花无界》北京演唱会反响空前。2009年, 他在悉尼歌剧院的《盛世霓裳》演唱会受世界瞩目, 并获悉尼市政府颁发的“南十字星”文化金奖。2010年, 他的《镜花水月》演唱会全球巡演11场, 盛况空前, 其中, 日本东京站和中国人民大会堂的演出更为轰动。很多人看来李玉刚已然取得杰出的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 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深深的陷入了破旧的失修状态之中, 所以当人们承受着因精神失落而产生的苦痛时, 李玉刚迷失在了“我是谁?”的困惑中, 带着这样的迷惘, 2011年他带领自己的艺术团队走进了国家歌剧院的舞台, 上演了在自己艺术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大型歌舞诗剧《四美图》, 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寻找迷失的自己。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就是要启发人们做出这样的思考“我是谁?谁是我?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所以他在《四美图》的幕前诗《美之叹》道:

在茫茫人海里,

我们每个人在寻找另一个自己。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向哪里去?

到哪里找到属于我的那份美丽?

是我在饰演别人还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模糊了我自己?

人生无情, 流水有意, 在万古流淌的溪水中, 我一低头, 照见了一个不同的自己。

首先, 水是原型司空见惯的象征, 它起到和镜子一样的作用, 镜子是最真实的, 只有把人放在镜子面前, 才能深入的找出人的原型和灵魂来。在镜子般的水面上, 发生的是灵与肉的碰撞。诚然, 无论是谁往水面上看, 他都会首先看到自己的脸, 无论是谁亲自去看, 他都会有与自己对峙的危险。因为我们盖之以人格面具, 即镜子不会阿谀奉承, 它忠实的显现映照其上的一切;换言之, 映照出我们从未向世人展示过的那张脸, 即演员的面具。但镜子位于面具之后, 映照出那张真实的脸。面对镜中的自己, 李玉刚迷茫了, 他的迷失不是个人的迷失, 而是集体的大众的迷失。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人们必须以与自己真实相对的一面存在, 必须在不同的场合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因此人们常常处于不愿意带上而最终带上人格面具的尴尬境地之中。在荣格看来, 人在这个时候, 就失去了人的本性, 人被他的面具所同化, 失去了自我。当李玉刚面对镜中的自己时, 他感到熟悉而又陌生, 那是真实的自我, 一个摘下面具的自己。人们愿意并且喜欢这样男扮女的表演形式, 和李玉刚一起走进《四美图》唯美的世界, 追忆美好的爱情故事, 因为, 在镜花水月之中展现的是人的最真实的一面, 在那里, 人们不必带着面具生活, “人是怎样容易的逃出严酷的现实世界而躲入他的愿望做主的幻想世界”摘下面具, 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四美图》讲述的是一个现代男子穿越古代, 和在中国历史上的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这四大美人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诗剧中李玉刚不仅通过高超的戏曲与演唱技艺, 一人饰演古代的四大美女, 而且本身作为一名刚劲帅气的男子, 同样把现代男子对于古代四位绝世美人的爱慕之情, 现代人穿越古代感受四位美人所传递出来的真、情、爱之后, 更对于她们经历的惋惜之痛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这将近2个小时的歌舞诗剧当中, 李玉刚穿梭在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变换中, 诉说着他与四位美人的爱情故事。并且伴随着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让各位观众随着诗剧的进展, 仿佛置身于其中, 自己就是那个诗剧中的男子, 穿越时空在与美人们进行着对话与交流, 倾听着美人的诉说, 感受着交流中爱与美的真情的流露。

但是在美轮美奂的时空错觉中, 随着一个一个场景依次下来, 我们没有体验到美人应该有的幸福, 体验到的是眼泪或无穷的懊悔。剧中的男子他既感念于她们的美丽, 也唏嘘于她们的遭际。于是他褪去红装, 回归男儿身, 从画幅所渲染的“梦境”中出来。李玉刚离开了, 画幅中的美人也渐渐淡去, 成了四条白练, 从高空落下, 一切皆为虚无。

为了不忘记自己是谁, 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和自己对峙的危险境地之中, 在镜中寻找真实的自己。人生存的最大困难就是遭遇自己, 回到现实, 转身的刹那, 我们还是要带上人格的面具, 面对千万只眼睛的对视、猜疑和审查。人们愿意与艺术家们一起进行精神与灵魂的狂欢, 在那梦般的境界里寻找暂时的欢愉, 艺术家也正是通过创造原型才使人们重返精神的家园, 回归生命的本真。但是现实终归为现实, 无能为力和软弱是人类永久经验与永恒问题。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真实的自我之中, 不得不带上人格面具回归自然, 所以“我”不迷恋扮演, 不沉醉舞台, 没有凋谢也就没有美丽, 在人们眼中, 我们做回了现实中“真实的”自己。因此有了最后一部分“合”中:

在那一刻相忘于江湖的凶险,

我对美人是一种扮演还是一种迷恋?

如果不迷恋我为何扮演?

如果真迷恋, 我又不能永远沉醉于舞台上的幻觉。

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到哪里寻找永不凋谢的美丽?

其实, 不凋谢, 也就没有美丽, 正因为不能永恒, 所以今天才如此值得珍惜, 抛却所有的脂粉, 我一回头, 在你的眼里, 我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完美的人生就是一个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而我们最想做的真我就是圆心, 从里到外的大圈圈就是我们要戴的面具, 它包括角色扮演、身份认同, 社会地位等等, 而我们永远也无法突破外面的层层阻碍到达圆心。生活中的男儿郎, 舞台上的女娇娥,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在镜面一样的水中, 我找到了自己, 那是一个不用带着面具生活的女人, 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美丽女人, 人们喜爱着她迷恋着她;可是我们不能永远沉沦, 想摆脱束缚却又无能为力, 在现实人们的眼中, 我又看到了带着人格面具的自己, 一位现代的美男子, 带着人格面具的男儿郎。我是谁?谁是我?《四美图》带领观众寻找未知的自己, 宣泄真实与面具之间的无奈, 唤起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激发人格面具原型, 回归生命本真。

摘要:2006年从星光大道一炮走红的李玉刚作为70后的年轻演员, 以表演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形成的李玉刚文化现象渐渐产生了影响, 他的反串化表演受到了欢迎, 是因为它适合于一种原型模式。本文主要以李玉刚表演的大型歌舞剧《四美图》为例, 试图用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理论对《四美图》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李玉刚,《四美图》,集体无意识,原型

参考文献

[1]杨朴, 著.文学批评方法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

[2]弗洛伊德.论文明[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3]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上一篇: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企业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