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2024-04-17

小学语文课堂实践(通用8篇)

篇1: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实践探究论文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很少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学进去,所以,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放在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用创新和实践能力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一、摆脱旧的思维,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

要想使学生学会创新,就要努力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在较为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单纯的课本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大脑,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比如,在讲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守株待兔的方法不正确,那么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办法抓到兔子?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相互沟通,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把握课堂,积极实践

小学语文课堂要体现积极的实践效果,就要改变以往默守成规式的教学模式,要将传统的语文课变成多姿多彩的课堂。“口语交际”是小学阶段实践性较高的部分,而语文的实践性也就体现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中,所以可以通过假设环境的方法,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如果想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建议学生做好课前的实践探索工作。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烈士事迹,细数从古到今的英雄所创建的丰功伟绩,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通过相互沟通和真诚交流,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师生沟通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发现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教师才能教导学生积极动脑,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结合自身的实践能力处理问题。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对今后初高中的语文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不仅仅只有语文课需要创新,需要实践。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

作者:杜永秀 单位:中卫市第四小学

篇2: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新一轮远程研修即将结束,回顾这一段时间紧张的学习历程,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培训的内容即有专家讲解的视频,也有相对应的文本,还有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另外还有精彩的案例展示及案例分析。这些对我来说,既有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又有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艺上的提炼和增进,也让我们这些处于职业倦怠期的一线教师懂得了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下面从几方面谈谈本次学习的收获。

一、懂得如何从教案反思中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通过《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一科的学习,让我知道了教案反思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作用,诸如改善教案设计的状况,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水平,提高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而且具有一些新的作用:

(一)是教案反思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更加关注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是教案反思有助于凝练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三)是教案反思有助于教师主动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观念的统一,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

就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发展实际,围绕课堂活动时间、课堂参与、提问、课堂教学结构、课堂生成 五个要素,可以有效提高教案设计的有效性,进而发挥教案反思的新作用。在教案的反思研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将师生的课堂参与作为反思的重点,因为它是真正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通过课堂反思活动,它可以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聆听东北师范大学刘晓明教授主讲的《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和《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适》这两门课程,我了解到了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各种行为问题带来的各种危害;了解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人际关系的影响;学会了职业倦怠和教师问题行为的各种调适方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三、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做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上好课---小学语文》课程重点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与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分别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和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六个方面指导教师学习。

通过学习,我对如何上好课有了进一步认识,语文理论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提升,掌握了语文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促进了自己对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在认知层面上的提高,增强了教与学的实践效率。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篇3: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1.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最重要的性质, 每个人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都会对文章有一定的品评, 在过去的教学中, 只要是涉及到问题就会让文章失去美感, 所以我们在学校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让每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活动项目, 从而品评成果。

2. 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以前老师或

学生是靠自己设计问题, 用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这一目标时, 从中得到的体会是仅有个别的几个同学参与, 学习的面积都很狭小, 学生不能够主动的去学习, 学习的能力也自然不会得到提高, 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课堂教学效率却很低。这是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假如让课堂的主要形式变为语文活动, 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而且在每一节语文课中语文活动都能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3. 天真活泼是学生们的天性, 孩子们也喜欢在愉快的气氛中

学习, 学生们普遍不喜欢以往的教学模式, 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主要是理性的剖析文章, 解读文章, 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活动是和这大不相同的, 我认为学生们一定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 如果参与了这样的活动, 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有所提高。老师设计语文活动时要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灵活机动得多, 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 同时学生们也会参与设计, 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

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朗读、故事比赛、导游、演讲、表演课本剧、游戏、名人访谈, 习作品评、书法品评等许多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用过这种教学方法, 但都是短时间的几分钟或者偶尔用一回这个方法, 而现在我们整个语文课堂都贯穿着这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 在实际教学中, 第一节课我们要用写悼词纪念周总理为语文活动的开始, 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人向周总理告别, 之后我们再由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文章, 这时就不需要老师讲解太多, 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情。而且学生还能够说出这篇文章作者哪里写得好, 这是因为学生们有心理上的体会。大家一直在说优秀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的这种设计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舞台, 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 有所收获。可以想象, 这样的方式不管是从认字、书写、写作方面还是从读文言文方面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怎样更好的开展语文活动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 我曾经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 办法是让孩子布置教室, 之后让他们在精心布置的教室里找自己喜欢的文字, 全班同学找到了几百个字, 除去以前学过认识的字对于学生而言, 还有很多是陌生的字, 这时我利用画水果等方法, 帮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或者是让他们根据字做各种各样的动作, 让他们猜是什么字, 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字, 而且还会组词。

在上《雨铃铛》这一课时, 我采用的方法是诗歌朗诵比赛, 学生朗诵的有动作, 有感情, 而且记得还非常牢固。诗歌所体现的意境已经全部展现出来, 也用不着老师过多的去分析讲解, 在结尾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们再续写诗歌, 虽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同样写的很好, 同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方法不仅应用在诗歌、识字等简单内容教学方面, 而且还可以运用到阅读、习作等方面的教学中, 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草原》一文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导游, 虽然时间紧, 效果不尽如人意, 但同学们却找到了草原的很多特点, 而且好多同学在写文章时不自觉的就利用上了这些特点。甚至有的学生能写出导游诗, 这是给学生最大的收益了。

语文教学活动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确实有文章分析不透, 蜻蜓点水点物, 但同时值得我们一提的是以前我们把文章分析的很透, 学生依然不会读, 不会写, 不会用,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把过去的指导方法彻底的放下, 让学生的思维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让语文教学活动彻底成为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 成为扩展知识范畴的工具。

总之,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 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 并从积累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特别是对相同主旨, 相同事物的不同表达形式, 更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 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 还有就是, 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 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 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摘要: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 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 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 (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 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的生成性畅所欲言, 为什么不再进行更大胆地变革, 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 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 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场呢?

篇4: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活动 语文课堂

首先,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2.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

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其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

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

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再次,如何来开展语文活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

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我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堂识字课,在学完词语后我让学生编故事,学生兴趣也很浓。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雨铃铛》一课时,我开展的活动是诗歌朗诵会,学生有感情,有动作,背得还相当熟练呢!诗歌的意境美全展现了出来,又有什么必要再分析呢?结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诗歌,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写得很棒。这不是语文素养是什么呢?

有人会认为那都是识字、诗歌等简单内容的教学,我们的习作、阅读是没有办法进行活动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当导游,虽然仓促,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草原的几个特点学生还是找到了,而且,文章写得好的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用上了,能写出导游词,难道不是学生的进步吗?《一夜的工作》,我们开展的活动是评价周总理,结果越评到最后学生越感动。《小抄写员》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讲故事,这样,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品质不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抓住重点,对缩写文章还很有帮助呢!声情并茂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也同样是一种语文素养吗?

对阅读教学用活动方式进行有时确实感觉像蜻蜓点水,文章分析不透。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过去我们分析得很透,学生仍然不会写文章,不会读、不会用。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让它彻底成为扩展知识的范畴、写作能力提高的工具,让它彻底把过去的指导写作这一包袱放下来,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它的束缚呢?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思想!

口语交际就更不用说了,《竞选班长》、《我最敬佩的一种行为》、《小记者模拟采访》、《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等等活动,哪一项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呢?另外,我在作文教学时,除了告诉学生写人、写物、写事、写景要注意的顺序还有表现方法外,从来都不讲这个题目怎样写,学生想怎样写见仁见智。“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我的小家”等等,只要层次不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每次写完的作文我都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修改,选出最好的或无法修改的在班里读,大家品评或修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给校广播站投稿,或给其他儿童刊物投稿。不管结果如何,参与就是进步,就有提高!当然,语文教学的活动还有很多,如表演课本剧、续编故事、与名人网上聊天、赛诗会、写字比赛,这一切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当然,开展之前的方法指导还是很重要的。

过去,我们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思想上存在着惰性之外,还有就是,在心理上没人去用我们也不敢尝试。既然教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我们为什么不大胆尝试呢?以上是我的一种设想,希望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篇5: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嘉兴市秀洲区磻溪小学郑锦明

【摘要】 2010年初,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印发了《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及学科教学建议》,其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课堂书面作业不少于10分钟…提倡30+10的教学模式,‛但是,现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做书面作业仍然很少,留给学生书面作业的时间达10分钟的更少。笔者以为,改变这种现状,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围绕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课堂化‛ 的意义和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语文课堂作业课堂化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课堂上进行练习的作业。它不同于课后作业、家庭作业,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但是,现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做作业的仍然很少,留给学生书面作业的时间还很不够,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中规定的10分钟书面作业相去甚远。要努力改变课堂教学一讲到底,课堂作业课外做的局面,不但要充分认识“作业课堂化”的意义,更需要老师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

一、“课堂作业课堂化”之意义

1、“课堂作业课堂化”是促进语文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常常疑惑:自己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重点,学生为何总是记不住?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作业中却为何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认为其根源就在于语文课堂上“说得多,写得少”,存在着“重说而轻写“的失衡现象。特级教师沈大安在《我想这样教语文》中谈到:“实实在在教语文,每节课要安排练习。练习题做过了,老师批改过了,错的订正过了,这才是懂了的表现,教学的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谈谈说说讲出来的。语文能力最终是落实到个体的。能不能把讲讲问问的时间腾出来,让孩子多做练习。”浙江省知名语文教育学者汪潮《对语文课堂的85条建议》中第70条:推出“课堂必做作业”和“课余自由作业”。很显然,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仅有口头说说没有书面表达与训练的语文课堂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由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环节构成,学生在“重说轻写”的语文课堂上的“学会”,往往只是完成了“感知 1

和理解”的环节,“巩固和运用”并没有得到落实。因此,“作业课堂化”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2、“课堂作业课堂化”是落实减负的需要。现实中,我们许多老师上课喜欢滔滔不绝的讲解与对话,就是省不出时间给学生动笔练习。这样就把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挤到了课外,而课后又要重新布置课外作业,所以学生的作业负担人为地加重了。而实现“作业课堂化”能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余时间就更加宽裕。学生走出课堂,既增加了活动时间,又可根据自我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从而促进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所以,从这个意义说,“作业课堂化”是实施减负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课堂作业课堂化”之策略:

(一)围绕一本“本子”:让课堂有作业可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课堂)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是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中心以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配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相应《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学生作业用书。作为教材配套的作业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渗透着课程设计的理念,具有权威性;而且各册《作业本》从宏观角度看凸显了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目标,从微观角度看体现了各篇课文在语言习得方面的重点。所以配套《作业本》是“语文作业课堂化”中的主要内容。

1、前置使用:打开《作业本》,不难发现许多作业重在字、词、句的积累、理解等巩固性练习,比较明显地突出了基础性。所以有些题目可以在布置预习时顺便完成的,既检验了预习成果又完成了练习,一举两得。比如:“根据解释从课文中找出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选词填空”、“从课文中摘录句子”等等。

2、参照使用:《作业本》以课为单位,题目突出了基础性,又注重了综合性。其中许多的题目只要在备课过程中稍加考虑就可在课堂上落实完成,不需要老师重新设计和另外安排。比如一年级作业的第一题“描一描,写一写”和二年级作业的第一题“认一认,写一写”,渗透了笔顺和写字指导,迫切需要我们课堂上加以落实;再比如“照样子,写一写”这类题型中有“写词语”的,也有“写句子”的,都是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在教学中老师都会涉及到,即使没有这样的现成作业,老师或许也会自行补充。

3、创造性使用: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改编或使用《作业本》上的题目,或者根据题目找到教学点,从而使这些题目的价值得到最优化,在操作中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

加一加:加的是作业的要求。如中高年级 “摘抄句子”,《作业本》上的要求是“摘

录„句子(词语)”,老师可以在操作中加个“写写理由”的要求,这样有助于促进理解表达,提高语言的鉴赏水平。

挖一挖:挖的是作业的不同内涵。用“好像”一词学写比喻句,在整个六年的作业中出现了N次,虽然例句不同,年段不同,但学生却往往会用同样的“妹妹的脸蛋像苹果”等来对付。对于这类现象,老师在指导中就有必要根据不同年段的要求对作业内涵进行挖掘,提出不同的要求。

补一补:补的是作业的功能。比如二册《棉花姑娘》中有一题“照样子写词语”:碧绿碧绿、雪白雪白()。照ABAB的格式写词语,只给出一个答案是一种语言积累。但老师可设计教学过程:①“碧绿碧绿、雪白雪白”和“碧绿、雪白”进行对比。②再说一说“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③再写几个ABAB的词语。这样的补充使得教学环节更趋丰满,使得作业的功能得到又一次开发。

4.分层使用:二上《识字三》的中有这样一题‚※学了课文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还可以叫做()、()‛。这类※题目在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处理?答案是因材施教,分层使用,供作业速度快,学习中“吃不饱”的学生拓展提高使用,而非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事实上,《作业本》中有很多带※号的题目,如根据课文补充的“读读背背”,“小练笔”等,都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分层操作。

(二)、渗透一些“指导”:让课堂作业不再难。

不难发现,《作业本》在编制的过程中,一、二、三年级有一个明显的“课堂”两个字,而到了四、五、六年级的作业本中却没有了这两个字。这里是有玄机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为“作业课堂化”找到更坚实的理由。

1、在课堂作业时渗透“习惯指导”:小学低段是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语文知识的学习更重要。而习惯的培养要从低段开始,强调老师课堂指导的价值;而且《作业本》中更多的是字词句的语文单项作业,练习性强,完成时间较短,这为作业课堂化奠定了基础。所以低中段更需不折不扣地实行“课堂作业的课堂化”,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注重语文学习习惯的指导。

2、在理解课文中渗透“作业指导”:四—六年级的《作业本》封面上将“课堂”两个字去掉了,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作业不用在课堂上完成了。中高段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独立自主完成语文练习的能力也日益增强。因此,作业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然而,若是让这些作业都放到教学环节之外,等课文教学完成以后教师再重新

花时间来讲解,指导学生完成,显然是低效而不科学的。因此,我们认为中高段的《作业本》没必要每一题都在课堂上完成,但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对重点、难点作业的指导,为学生课外完成提供保障;同时又要挤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大部分。

(1)围绕作业设计阅读教学:比如三四年级的“读一读,写一写”和五六年级的“品读课文精彩片段,完成练习”这两个题型,都是选择了课文中的经典段落设计的练习,这样的段落本身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根据作业设计阅读教学过程,并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一举两得。

(2)通过教学促进作业理解:在中高段的《作业本》中有许多的小练笔,比如十一册《穷人》有一个续写的练笔:‚‘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感悟,顺势而导,使阅读中的情感体念延续到作业中去,学生情动而辞发,续写效果比较好。相反若是脱离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而单纯为作业而作业,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把握一个“适时”: 让“课堂作业”和“课堂教学”和谐共舞。

有了好的作业,还应该统筹考虑作业呈现的时机,如果能与“课堂教学”和谐共舞,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呈现:低中段,识字写字是当仁不让的课堂重点。它可能是边识边写,识写结合;也可能是集中识字后的集中写字,何时安排最合适全凭教学的需要而定。但老师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写字。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呈现:这是课堂上最广泛的一个呈现方式。

(1)引导自主学习时呈现: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例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中高段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作业》中有大量的概括主要内容的练习。六上《草虫的村落》中有一题“默读课文填空”:‚作者随着小虫游侠,来到了‘草虫的村落’,看到了()、()、()等。‛这样的练习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框架式的指导,既渗透了方法,又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可多得的好作业。

(2)激发学生(思考)表达时呈现:这类情况在我们每个老师的课堂都有发生。六上《怀念母亲》中有一题“品读句子,完成练习”:‚…想象房东太太的神情,联系我的母亲,我体会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一样的()、一样的()…‛这个作业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呈现,给了句式,为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创设了台阶,学生交流完毕作业亦

可完成,可使阅读教学与作业有机统一。

(3)推进课文学习(温故知新)时呈现:六上《詹天佑》作业中有一项“划去不恰当的读音或字”的词语练习,老师安排了第二课时伊始完成作业,然后要求学生用上其中的词语回顾课文内容。这样的安排既完成了作业进行了总结回顾,又推进了新课的学习,非常实用。

课堂作业急需课堂化,但何时呈现能发挥最佳效能是值得研究的。“30+10”不是教学30分钟后做10分钟作业的刻板程式,它应该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只要需要、贴切、实用,就可以出现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

当然,作业课堂化在其进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比如配套的《作业本》在教学中逐步课堂化,但如果把课堂作业仅仅框定在《作业本》,可能也是有失偏颇的,所以如何引导教师自己开发和设计作业是值得探索的;实施了作业课堂化,颠覆了原来课堂“满堂动嘴”的习惯,哪些讲,哪些不讲也是带给老师的一个新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开展“课堂作业课堂化”的实践与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起到减负增效的双重功效。

【参考文献】

1、《我想这样教语文》沈大安讲座记录稿

篇6: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双边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参与程度高、专注度高、知识迁移能力强,过去小学语文课堂上,一味要求学生安静、被动地听说已不适应现在的生本教学模式了。若要切实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首先是要建立一个有序的课堂秩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中,我们通常通过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一整节课四十分钟里,若要学生能持续关注课堂活动并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要在备课和课堂组织中,时刻注意有利的活动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有事做、有话讲、高度参与到师生活动中来。下面就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总结提升、情感的培养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小学语文中“有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一、创设情境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重视良好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导入课文。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顶碗少年》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杂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先感受杂技的负责和难度。接着,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要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文中的顶碗少年是如何从失败中走向成功的。

二、活动的开展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重视师生的互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般都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没有重视活动的互动性,这样的课堂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像一盘散沙,不利于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互动,听取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安排提问环节,提问的重要内容就是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拓展的知识点,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重要内容上去。例如,在《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可在初读课文后,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

除了课堂提问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手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观点:既然每根手指都有那么大的能耐,那我只留下自己最喜欢的那根,其他的不要。然后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当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参与讨论,但可以引导他们。经过一定时间的讨论后,让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汇总和总结,让学生对“团结力量才会更大”这个观点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三、总结提升

每一节语文课都要重视归纳总结,这样学生才会达到质的提升。比如,在下课前,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对着小组成员,彼此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再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挑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达到知识面或者能力的提升。

四、情感的培养

情感以认识为基础,只有晓之以理才能动之以情,也才能使学生的行为有正确的方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从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情感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使情感不断升华,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以理激情”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就可以在激起学生对小女孩惨死的深切同情后,引导他们探讨小女孩惨死的原因,更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篇7: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是培养素质人才的主阵地。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关键。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要提倡开放、多样的课堂教学,摒弃“满堂灌”、“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此,我在探索与实践中大胆创新,构建了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教结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课堂教学结构新模式--“指导自学、质疑问难法”教学。

一、指导自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学”即自主学习,是一种主体教学。其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求知、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并通过强化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灵活指导学生自学处理教材,既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指导自学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要指导好学生自学处理教材,必须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具体的阅读教材方法有四小点:

1、阅读要有自觉性和专一性。进行阅读要做到一字一句地读、聚精会神读,尽快进入阅读的意境,保持稳定的情绪,抑制思想开小差。

2、边读边标记,提高阅读效果。进行阅读要做到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词语和重点句子进行标记,并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关键性的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含义。

3、注意全面阅读,划分教材的主次部分。进行阅读要做到全面性,理解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既能把全文的知识点列出来,又能把全文的主次划分出来,进一步理解教材,提高阅读效果。

4、注意阅读的情感,充分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阅读要做到情感交融,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喜、怒、哀、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如教《林海》一课中,在学生掌握阅读教材方法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准确地画出描写“岭”、“林”、“花”的特点的关键性词语和重点句子,又能抓住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划分课文的主次部分,并通过情感阅读领略到作者对大兴安岭那种赞美与喜爱之情。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有要求地进行阅读教材,不但掌握了教材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二)指导自学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自学讨论,是对教材懂得什么的讨论目标。通过进行积极的参与、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月光曲》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琴?他不进去行吗,为什么?”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很快就把第一问的答案写了出来:“那就是兄妹俩的对话中饱含着盲姑娘对音乐的爱以及哥哥无法使盲姑娘得到满足感到遗憾和内疚感动了贝多芬。”而第二个问题答案就冲突了。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行,因为贝多芬到各地演出是为了钱,盲姑娘买不起入场券听不到贝多芬弹钢琴是理所当然的,贝多芬根本不用同情盲姑娘。”另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不行,贝多芬到各地演出虽然是为了钱,但听到兄妹俩凄楚感人的对话,如果不进去,良心会自责,依理也说不过;很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谱写出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学生经过了激烈的辩论,接受的知识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这样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求异自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少年儿童天生好奇,对万物万事都爱问个为什么,这是学生本身就有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能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较好地引导学生那两种思维发散和深化,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凡卡》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把写好了一封关系到命运的信投入邮箱以后,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后,同学们都能在教材中找出答案:“信寄不出去,凡卡命运改变不了,他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发生吗?”这样一引导,就点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说:“过几天,凡卡的爷爷就把凡卡接回去了。因为送信的邮差正好是凡卡爷爷的好朋友,把凡卡那一封死信送出去”;有的学生说:“信虽然寄不出去,但碰巧凡卡的爷爷第二天来看望凡卡,凡卡把悲惨生活告诉了爷爷,爷爷就把凡卡接回去了”;还有的学生说:“凡卡等了一个多月不见爷爷来接他,他又再也忍受不了,就逃出老板家,正好碰到马车夫帮人送货,马车夫就把凡卡带回去了”等等。

由此可见,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且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引导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古人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一般只限于对事理的认识和表象的认识,未能对知识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找知识点学习后,认为已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无疑可质。如果这时教师能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教《草船借箭》一课中,同学对这样的历史故事一看就懂了,似乎掌握了要学的东西。这时,我抓住贯穿全文的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进行设疑:①诸葛亮先神机妙算到什么才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枝箭?②诸葛亮还算到什么才能成功借到箭?③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设疑,把学生带进了思考和探讨之中,让学生一点一点地进行讨论、交流,并鼓励同学们大胆把想到的都说出来。这样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通过遇难解难,得来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特别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运用“指导自学、质疑问难法”进行教学,可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被动的学习局面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大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缩小两极分化,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篇8:实践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拓宽学生的思维

陶先生指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解放学生的头脑,为他们创造一种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善于动脑,激发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的精神,并且为他们提供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他携着妻儿流落四川时,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以一气贯注、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因为全诗体

材的情水乳交融,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绽放得更加绚烂,语文课堂就会成为情感流淌的课堂、智慧飞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种空白,指导学生阅读关键句子,探究其人物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探究其人物品质最感人的部分,就是既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发现美、陶冶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积极意义。教师要抓住这机会,进一步探究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品质形成,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样,不仅拓展了文本资源,更开启了学生尘封的心扉,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生成了智慧的言语,使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

五、利用文章情节处“言虽尽,意无穷”的空白处探究

有的文章的情节部分有“余意未尽”的意境,在情节的安排上有许多空白。教学时要抓住这种空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苏教版11册《灰椋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好像互相倾诉着”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联系课本设计问题。

师:它们想相互倾诉着什么呢?

生:伙计,今天我吃了八条毛毛虫和一些稻谷,现在我撑死了,你呢?

生:我发现去年掏我们窝的小孩今年变样了,正教育小孩要爱护我们呢……

生:我发现楼房越来越高了。

生:这几天热得要命,老百姓正在田里忙着抗旱呢……

利用情节的空白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补白,启发学生深入文本探索课文有价值的情节部分,体会文体流露的意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教师不应放弃这种机会。

现了一个“喜”字,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想象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并写下来”。经过片刻的思考,学生纷纷动笔,“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杜甫正在看书,他激动得把书一下子扔到了空中,情不自禁地大叫‘耶,胜利喽’,并一把揽过妻子和儿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的眼里是闪闪的泪花……”“那是一个明媚的早晨,枝头的小鸟已经开始了欢乐的歌唱,杜甫抑制不了心中的快乐,坐在大树底下边饮酒边放声大唱。他的嗓音很难听,小猫小狗都逃得远远的,邻居们都以为他神经出了问题,可又有几个人能知道他的心呢……”我们的生活与杜甫的年代相去甚远,但学生没有被诗句所束缚,能从现实生活出发来想象、来思考,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学生的头脑得到了解放,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开阔了,创新意识逐渐萌发。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促进学生的操作

陶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六、利用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出现的空白探究

学生阅读文本是自我感知、自我体验的过程。由于个性及教师授课的原因,授完课后,学生的理解有时比较模糊,对问题的理解依然是空白。教师要利用这种空白,把学生对问题的空白转化为阅读探究的动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完《鸟的天堂》后,有位学生提出异议:“鸟是早出晚归、早出觅食的,巴金爷爷第二次是在早晨,怎能会看到众鸟高飞的情景呢?”课堂顿时议论纷纷,“乱”了起来。此时这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知道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怎么办呢?

生:仔细读书,讨论交流。

师:让我们再次读书,看看书上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学生再次读书交流老师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生:这个地方有山有水环境优美,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所以鸟儿慕名而来。

生:这里的人们保护意识强,不许捕鸟,人鸟和谐发展。

生:森林早晚都能听到鸟的叫声,这棵榕树独木成林,所以早晚都有鸟儿,所以人们能看到鸟儿。

生:大榕树就像鸟儿的家,榕树替鸟儿遮阴,鸟儿捉虫唱歌……

学生理解问题的空白,是我们教师应把握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机会,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填补空白,做到师生互动探究悬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艺术的空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它能给我们带来想象的空间,给学生留下探究性阅读的沃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补白”应该成为阅读教学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成为语文课堂最美好的追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空白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促进个性发展”。

研究性作文

教学探讨

沈栋林

(淮安市淮阴区老张集中心小学,江苏淮安

摘要:研究性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作文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作文的教学实践当中,存在着重模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等问题。为了增强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可采取激发兴趣、营造研究氛围、指引方向、自主择题、开放评价等基本策略。

关键词:研究性作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性作文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发展中选取问题或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写作的综合性作文训练。它把生活的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儿童心理的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生活与作文、作文与研究融合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等特点。

研究性作文教学给我们现有的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许多地方进行了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发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笔者发现,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它更好地实施,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真知。口语交际练习题《火山爆发》,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做实验,然后将实验的经过具体地有重点地讲述出来。很显然,如果不会做这个实验,后面的讲述就成了一句空话。但这个实验并不是人人都会做,都能做成功的。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每个人的具体分工由组长负责。平日里的“乖”学生此刻就成了“观众”,因为他们实在插不上手,讲述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成了难题。相反,亲手操作的学生,特别是实验成功的,他们有很多的体验和感受,实验成功时的惊喜,他们的讲述绘声绘色,这也必定会激发他们今后的动手操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赋予学生慧眼

达尔文在被问到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教师、家长应该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注意到了校园里的茶花有不同的表现。于是在笔者的鼓励下他们开始了观察、研究。两排茶花,一排靠着前一幢楼的北墙,是背光的;一排靠着后一幢楼的南墙,是向阳的。靠着北墙的茶花开得十分茂盛,花朵大,颜色又鲜艳;而靠着南墙的茶花,颜色呈粉色,花瓣已经开始凋落。同在一个校园,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同时,学生们认为,按照一般规律,即使不同,也该是向着阳光的茂盛而背光的逊色些。但很快他们又发现两排茶花的泥土不一样,向阳的是比较干燥的,背光的泥土则是比较潮湿的、黏乎乎的。他们兴趣十足,为了解开这个谜,上网去查找资料。他们发现茶花喜欢阴凉潮湿、排水良好、土地肥沃的环境。夏天,一般的植物只要浇一次水,而茶花需要

方面:

(一)重模式,轻能力。

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内涵,生搬硬套地按原有写作模式让学生完成作文。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二)重课堂,轻生活。

研究性作文教学强调“关注生活,探究生活”。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离开了观察、发现,就无所谓研究性作文。

(三)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

浇三四次。茶花开过花以后一定要及时修剪,下次才会开出更多美丽的花朵。花朵凋谢以后,把花朵下两节到三节处剪掉,以后枝条就可能从三个方向冒出新芽。学生了解了这么多很开心,他们向学生申请负责这两排茶花的养护工作,亲自来栽培茶花。

是一双双慧眼让学生们有了发现,促进了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如果我们的教学工作都能引发学生自觉的后续学习,也就真正地达到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培养学生的表达

凡是去过美国读书的人都会深有感触地说:“美国的学生上课真是太自由了,学生不仅可以随时发言,而且还可以同老师辩论。老师和学生没有上下之分,而是平起平坐,充满着宽松和谐的气氛。”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然而在中国,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上课只能俯首贴耳,不能乱说乱动,要想发言必须先举手,必须经过教师的允许,否则就会遭到教师的批评。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说的机会。无论是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是课文学完后,都应该让学生来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并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只要是合理的就应该肯定。

五、解放时间(略)

六、解放空间(略)

上一篇:假面晚会策划书。(完结版)下一篇:浅谈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