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检测报告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研究与实践)

2024-04-28

金钟检测报告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研究与实践)(共2篇)

篇1:金钟检测报告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研究与实践)

乐至县教育局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检测报告表

成果(或课题)名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研制单位乐至县中和场镇金钟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检测单 位乐 至 县 教 育 局

检测完成日期2009年9月28日

乐至县教育局制

篇2:金钟检测报告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状态评价研究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反映和回应了时代的需求, 是信息时代基础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 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 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 独立地开展研究,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显现学生主动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已的智能结构, 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着丰富的感受、体验。

语文教学历来主张“教是为了不教”, 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达成。学生学习语文, 应获得一定水平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语文知识指的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 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养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 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 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显然, 这样的培养目标, 已对学生提出了在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 拥有一定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的更高要求, 这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融合了方法策略指导、实践活动历练、显现创造精神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而这种语文学习方式具有重学习的过程、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水平的提高的过程性特点, 具有重体验、重参与和学以致用的应用性特点, 因此, 在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 可以提供较其他方式更有效的支持。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材改革

语文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会“正确地理解并运用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 达到涵育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而教材是学习之本, 只有科学、适用的教材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实现育人目标。在现行的课程体系里, 虽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已逐步拥有了一定的位置, 但学校使用的主要是经国家审定的教材, 其相对统一、固定成形的内容、结构等在不同地区必然还存在适用性局限。因此,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更显必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自然、人文环境和地域的特点, 与学生一道对课文进行选择与重组, 以使教学内容、教学序列更为合理。

1. 着力基础, 对现有教材的重组与选择。

现有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 通常以单元为单位, 单元内的文章在内容上的联系虽然很紧密, 但是却存在语文训练体系不明显、区域个性较弱等不足, 以致不能成为引导学生感悟、审美、体验的凭借。所以, 课文应该根据当地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需要重新组合, 以丰富学生对在内容上真正有联系的文章的感受, 从而在“意相近”的层面上领悟文字如何达意及文章的奥义。现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为例谈谈课文的重组与学生研究性语言学习的关系。教材原本将《飞夺泸定桥》、《丰碑》、《狼牙山五壮士》、《冀中的地道战》、《毛主席在花山》、《革命烈士诗两首》、《难忘的一课》等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的数篇文章散排在几个单元里, 而本年级的《社会》教材内容的第二单元正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云 (二) ”, 它由《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与四一二政变》、《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红军不怕远征难》、《神圣的八年抗战》、《两种命运的大决战》等篇构成, 这段历史正是语文课本里几篇课文的背景。为了充分利用教材间的内容联系, 我引导学生在明确了《社会》课的目录及内容编排后, 对语文课本上的这几篇课文进行了重组, 将它们归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在了解社会课知识的同时, 感受语文课文的时代背景, 同时便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更广泛地展开资料收集———收集有关长征、抗日、解放战争的详细资料, 通过内化, 在更为广阔的背景认识中学习语文。对语文课文重组后, 不仅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 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新视角, 也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广泛阅读, 加深了对文章背景的理解, 从而为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2. 着眼发展, 把握随机性的学习内容。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十分广阔。因而在对课本形态的教材进行重组的基础上, 还必须着眼于发展, 通过探究收集、调查了解、补充整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吐故纳新, 例如让学生在专题性的收集、整理、研习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风采、韵致。这样,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技能在实践中转化,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 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相对于课本形态的学习对象, 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视野中的其他环节就显得灵活而机动, 其中一般至少包括两项基本研究内容。

(1) 赏析类。这一研究内容主要结合课文从四方面进行。 (1) 对某一作家作品的广泛赏读。许多名家作品进入课本,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应由这些名家的基本篇目生发开去, 因为选文一般都是删改后的形态, 而删节后的文章在文意表达上与原作可能有距离, 甚至某些删节妨碍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或者选文不足以表现名家、为文的气质和风格。因而, 用研究性的态度去寻求原作的本来面目、原汁原味, 就显得必要了。 (2) 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在更广阔的名家作品赏读中学生对其内容细节、语言风格、情感格调都会有所感受。 (3) 对作家作品的背景研究。 (4) 对某一篇文章语言精华的研究, 这主要采用“小先生”的讲课方式的在课堂上实践。

(2) 问题解决类。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 要贯彻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这个重要理念, 用这个理念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联系, 并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方式践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认识。学生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展开研究, 而社会生活现象、问题更是研究的不竭源泉。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进行语文实践的情境与场景, 而作为语文教师对这些要十分敏感。

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 诸如班级男女生课间活动的差异、同学零花钱的使用情况、工厂和商店某个时间段的经营情况等现象或生活资源, 都能成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对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具有认知功能外, 更具有实践性功能, 它使得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 能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促进自己凭借内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语文认知进行历练, 由此获得提高。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

教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更多的应是指导作用, 教师是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在互助与合作中共同学习。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更是方法上的指导者。所以, 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提供帮助, 尤其是在学习侧重于夯实基础的课文时, 要侧重于语文具体学法的指导。首先是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才是操作层面的方法:例如, 怎样通过删、添、换、比、辨等形式领悟运用文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在了解文字负载意义的同时, 学会清楚表达的方法;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并进行创造性运用等。从这两方面可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必须有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形式、方法, 从而“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语文课堂乃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地, 是习得语言运用本领的共享平台。所以, 要发挥好“范文是一个例子”的功效,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方法、途径更要贴近学生需要。在教学中,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先生”, 钻研教材, 登台讲课;创设更多的表演情境, 引导学生在形象的层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维中领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确;此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 在大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语文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为了促使学生“学好语文, 陶冶灵性, 张扬个性, 塑造人格, 立志创造”。但是“语文创造力绝非是一种知识特征, 绝非是对语文知识进行简单的摄取、改组和运用, 而是与积累、涵养、顿悟相伴而生的一种强烈的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懈的心理取向、超越意识和精神品格”。语文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及全程性投入, 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感受, 因而, 学生的研究性语文作业只能是一个运动状态的短暂瞬间。

因此,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课文品评, 资料的收集、整理、编排, 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担当“小先生”而对教材所进行的钻研、探究, 对研究成果的讲解、展示等等, 都应是开放的状态, 都应利于学生在这种不断运动着的作业形式中创造、发展。

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伴随着学生研究的过程, 旨在激励与启发, 重在推动学生主体的强化, 着眼学生发展性的提高。可以通过举办展览、出专辑、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发展、锻炼的同时感受来自外界的评价, 获得成就感, 进而实现从附属内驱力向自我实现内驱力的转化。在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状况评价表内, 我们设置了学习态度、完成作业、课堂发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科活动等栏目, 指向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从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策略习惯等角度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的评价既能引导学生着力基础, 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提高, 还起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语文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与自身个性、特长的发展融合起来。

上一篇:简单工程分包协议下一篇:《教育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