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总结

2024-05-06

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总结

从2020年1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全国职业病危害现状统计调查制度》起,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绍兴市卫生健康委相继下发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工作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并于2020年10月13日顺利完成绍兴市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总计完成调查企业11215家。

一、调查取得的成果

本次调查全市完成了6个区、县(市)87个乡镇(街道),共计调查11215家工业企业,超额完成省任务,完成率为104.5%;

其中小微企业共计10878家,占比96.70%;

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数量10119家,占比90.22%。

通过调查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全面了解了我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数量及不同行业、地区、经济类型、规模等用人单位分布情况。二是掌握了我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接触粉尘(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等所有类型粉尘)、化学毒物(苯、铅及其化合物等所有化学毒物)、物理因素(噪声、电离辐射和其他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劳动者数量及主要岗位分布等情况。三是了解了我市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健康培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与职业健康检查等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四是建立完善我市职业病危害现状数据库,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五是得到了各级政府重视,卫生健康行政、市场监管、乡镇(街道)政府等相关部门形成强大合力,有力推进现状调查工作,促进“健康绍兴”建设。六是全面提升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支撑能力,做到“政府放心、业内权威,群众满意、企业信任,政策上引领发展、技术上一锤定音”。

二、存在问题

在多部门协调和帮助下,各区、县(市)调查人员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重重困难,超额完成了省布置任务目标数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调查企业信息不完整。我市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绝大部分由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承担,由于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调查过程中不够仔细,调查信息收集不完整,如使用的原辅料、产品等信息不全。

(二)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亟待加强。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的申报率、定期检测率、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率、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培训率均偏低。

(三)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健全。全市各级疾控机构中绝大部分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为兼职人员,专业队伍建设矛盾十分突出。在本次调查工作中,县级疾控机构审核人员对于企业的工艺流程不熟悉,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了解,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相关标准不掌握,导致对于调查数据的审核难以质控。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意识。用人单位需承担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但是我市众多小微企业负责人对于职业病防治意识较为淡薄,不熟悉、不了解也不开展职业病防治相关工作。因此,需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宣传平台,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让广大用人单位知道职业病防治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二)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仪器设备等的支持力度;

开展全市职业病防治骨干人员业务培训,大力培养专家人才;

建设市级技术支撑中心和质量控制中心,着力提升各级疾控机构业务技术水平,锻造“一槌定音”的工作能力。

(三)加强职业健康信息化体系建设。严格按照省、市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以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我市职业健康监测、监管服务信息化数据自动交换,实现“以劳动者健康为核心”的职业健康监测、监管、体检、诊治、康复、随访、权益保障等服务的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管理,为我市分级分类监管和线上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调查数据的利用和完善。通过系统分析调查数据信息,掌握调查企业的危害因素分布情况、申报情况、检测情况、体检情况,为职业卫生监管提供数据支持,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提供线索和预警信息;

为全市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尘毒危害专项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对本次调查还未普及的乡镇(街道)进行补充调查,并将调查数据录入系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数据库。

篇2: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总结

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分析的报告

延平区政府:

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是我区职业病防控重点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投入生产以来至今已近30年,预测推算我区现阶段正值矽肺病发病率快速上升时期。从2003年到2012年,已确诊矽肺病人8名(I期矽肺6名、II期矽肺2名),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遏制职业病高发势头。

一、我区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现状

1、企业基本情况:目前我区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共30家,主要分布于南山、太平两个乡镇,从业人员200余人,大多数来自四川、安徽、贵州等地农民工。其中透辉石开采企业4家(为洞采作业方式),从业人员95人;透辉石加工企业26家,从业人员106人。从2003年至2012年,共检出职业禁忌人员34名,确诊矽肺病人8名,其中2004年1例、2008年1例、2009年2例、2010年1例,2012年3例。

2、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透辉石开采、加工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矽尘、噪声,尤其以矽尘危害为突出。卫生部门对该行业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结果显示:我区洞采作业场所矽尘平均浓度为5mg/m,国家矽尘标准为1mg/m,平均超标5倍;透辉石加工作业场所矽尘平均浓度为25mg/m,平均超标 1 333

25倍;以上两种作业场所噪声强度均在90dB(A)以上,超过国家噪声强度标准[85dB(A)]。

3、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状况:近年来在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我区矿石开采加工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改用了湿式作业,但除尘能力仍有限,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仍然严重超标。大部分企业还存在通风排尘设施不完善,设备简陋等问题。作业工人未按规范操作也是导致粉尘超标的原因之一,如在作业中未及时打开喷淋降尘设施等。有部分作业工人未佩戴防尘口罩直接从事接触粉尘的作业,企业在日常的职业病防治管理上存在较大的纰漏。

二、卫生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对职业卫生的领导,落实安全生产工业卫生指标。我局确实承担起监管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并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加大对我区厂矿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监测力度。二是提高对我区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的监管能力。把专项整治行动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将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列为区级职业病危害预警监测单位,加强对辖区内30家矽尘作业企业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督促企业组织安排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要求企业加强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按要求配足个人防护用品,改进防护设施,引导企业加大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投入。三是加强沟通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监督检查与宣传指导相结合,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完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力促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协会加

强行业自律。四是督促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好辖区内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及时、准确的摸清本辖区内职业卫生基本状况。五是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我局对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限期整改意见,督促企业整改.近十年来对30多家次限期整改不到位或不整改的企业予以警告,2008年、2010年分别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两家企业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罚款23000元。

三、我区矿石开采加工行业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1、作业场所设备简陋、劳动卫生条件差。经卫生监督部门多年的监督,该行业的作业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改用湿式作业,但仍存在操作不当,通风排尘设施不完善、设备简陋等状况,作业场所矽尘浓度依然超标严重(超过标准2~80倍)。

2、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意识薄弱。对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多需卫生部门督促后才予申报,目前仍有5家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未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仍有部分接触矽尘作业工人未安排职业健康体检,作业场所警示标识、警示说明和防护用品佩戴落实也不到位。

3、部分企业职业病防护意识薄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作业工人的健康权益,导致全区矿石开采加工行业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体检率不足70%。此外,用人单位频繁更换接触粉尘作业工人,导致矽肺的检出率降低,矽肺危害存在很大的隐蔽性。

4、卫生行政执法力量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已经颁布实施10周年,仍未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职业病防治监管模式。目前我区仅有两名兼职的卫生监督员从事职业卫生监督,从而影响监督的深度和广度,而对违法行为的纠正也只能以宣传指导为主。

5、用人单位未认真履行职业病防治职责。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用人单位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和义务承担者,但许多单位未能充分履行,主要表现在:未能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涉及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验收;未向劳动者告知本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未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未完全落实职业健康监护等工作。

6、政府投入不足,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滞后。我区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因业务、设备经费不足,职业病防治设施、装备、技术都相对滞后,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存在诸多困难和压力,严重影响监管实效。

四、加强我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普法力度。每年定期召开矿石开采加工行业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病防治工作会议,广泛、持久地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职业病防治知识,同时企业应对接触粉尘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以增强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和劳动者的防护意识。

2、政府适当增加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建议政府每年增加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5万元,加强职业卫生监督队伍建设,配足职业卫

生监督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及监督检测设备,以适应目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3、强化企业职业病防治职责的落实。建议安监、卫生、劳动等执法部门要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同安全生产相结合,将责任落实到当地乡镇政府部门。对经过治理、整顿仍达不到要求的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应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对企业严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以执法促普法、守法,为职工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4、建立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督执法。对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经过卫生部门预防性审查验收,严格执行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厂使用的规定。这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减少企业在职业病防治资源上的浪费,降低防治成本。

延平区卫生局

篇3: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总结

1 方法和内容

1.1 调查方法和内容

通过现场调查及厂方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情况、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1.2 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对工作场所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分散度及浓度, 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氨、甲醇的浓度和噪声的强度进行测定。检测方法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GBZ/T192-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 (GBZ/T160-200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 (GBZ/T189.8-2007) 的规定进行, 高温因季节原因未检测。评价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标准[1,2]。

2 结果

2.1 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现有职工2837人, 从事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工人共729人, 有自备热电站及2套化肥生产装置。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分别投产于1982、1999年;现生产能力达到年生产合成氨18×104t, 尿素30×104t, 甲醇2×104t。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

2.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及检测

2.2.1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煤尘、矽尘、焦尘、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噪声、高温等, 其来源见表1。

2.2.2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该企业生产工艺采用密闭化、自动化设备, 物料输送采用密闭方式, 主要装置露天、半露天布置, 车间安装有机械通风设施;在主要产尘点设置有除尘器等除尘设施;噪声设备设置独立减震基础, 安装有隔声罩, 风机安装消音装置, 设置中控远程操作室。

2.2.3 职业卫生管理

该企业设有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配备有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负责职业卫生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制定有职业卫生管理规划与年度计划, 建立有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设置了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制定有《化学危险品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定期组织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为工人配备防尘口罩、防毒口罩、过滤式防毒面具、防酸碱服、防酸碱手套、防护眼镜、降噪耳塞等。

2.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4. 1 粉尘的检测

选择有代表性的5个工作场所采集呼吸带高度的沉降积尘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 结果分别为:输煤皮带5.32%、球磨机5.80%, 锅炉平台15.04%, 运焦皮带4.93%。见表2。

2.2.4. 2 毒物的检测

见表3。

注:最大超限倍数其结果均>2 (粉尘PV-STEL评价标准) 。

注:数值前有“<”者为小于最低检出浓度。硫化氢以最高容许浓度标准评价。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根据工人接触时间及相应的浓度计算得出。

2.2.4. 3 噪声的检测

噪声检测共30个岗位88个检测点, 噪声声级为59.3~101.9dB (A) , 合格岗位20个。同时对噪声强度超过85dB (A) 的噪声源频谱进行了测量, 大部分设备是以低频噪声为主。其中罗茨风机、球磨机、冰机、空压机、氮压机等设备噪声强度超过了95dB (A) 。

2.5 职业健康监护

对接触粉尘、硫化氢、甲醇、一氧化碳、氨、噪声作业工人进行体检, 体检率74%;本次听力检查57人, 工龄为2.4~21.8a, 发现噪声聋观察对象12人[3], 其中听力损失I~II级11例, III级1例, 平均工龄为11.5a;高血压5例。其余职工未检出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

曾发生因管道阀门损坏, 工人关闭阀门和清扫地面上的甲醇而发生甲醇中毒案例。中毒者被定诊为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锅炉、球磨机、输煤皮带、输焦皮带粉尘浓度超标;锅炉本体密闭不严, 地面积满了粉尘, 造成二次扬尘;输煤和输焦皮带上喷雾抑尘设施部分不能正常使用, 运煤皮带、运焦皮带尾像胶挡帘部分缺失。造气炉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尿素车间合成塔、氨压缩机氨浓度超标。从造气经氨合成到尿素合成生产过程中存在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属于高毒物品, 并且多数工序在高温下进行, 造气炉、反应塔、泵等设备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各种泵类、压缩机、冰机、球磨机、风机等设备造成噪声叠加, 体检结果显示, 职业性噪声聋观察对象12人, 均为压缩机工。

3.2 防护对策

加强粉尘危害的控制, 输煤和输焦皮带上设置除尘设施和喷雾抑尘设施, 并及时更换各转载点损坏的橡胶挡帘, 以减少粉尘扬散;对产尘点进行通风和除尘工作;定期对锅炉本体进行维修, 使其密闭化, 防止其冒粉;清扫地面积尘, 减少二次扬尘。加强对生产设备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 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在合成氨岗位、氨压缩机岗位、甲醇岗位;脱盐水站酸碱罐处安装淋浴器和洗眼器;在有毒气体可能泄漏和聚积的场所 (如造气炉三、四楼、液氨储罐、甲醇罐) , 设置有毒气体自动检测报警装置;加强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噪声岗位设置隔声值班室, 工人巡检时, 佩戴降噪耳塞。由于甲醇能够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 故工人工作毕, 应淋浴更衣。夏季工人应穿长袖长裤, 尽量减少皮肤裸露。

参考文献

[1]GBZ 2 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2]GBZ 2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篇4:某铜冶炼企业砷职业危害现状调查

【关键词】铜冶炼;砷职业病危害;砷中毒;个人防护用品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0-02

为了解该铜冶炼企业现阶段的砷职业病危害现状,控制或降低砷中毒的发生,我们对该企业进行了劳动卫生学现场调查并对生产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1资料来源

对该企业各车间空气中的砷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对接触砷的作业工人311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1.2方法

1.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砷浓度检测 在车间生产正常的条件下对该企业的备料、熔炼、转炉、硫四个车间的空气砷检测17个采样点, 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进行现场布点,用FC-2B粉尘采样器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Z/T 160.31-2004)(DDC=Ag)测定分析样品中砷含量。

1.2.2 职业健康检查 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的规定对接砷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Z/T 160.31-2004)(DDC=Ag)测定分析头发样品中砷含量(本地发砷95%正常范围0-4.67μg/g)。按照《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83-2002)及《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59-2010)进行诊断。

2 结果

2.1劳动卫生学现场调查

2.1.1基本情况 该企业1958年建成投产,属大型国有企业,职工总数3000人,一线工人2500人。该企业于2006年改制为国有股份制企业,备料、转炉、硫酸8h制,熔炼12h制。主产品为电解铜,年产量50万吨,副产品硫酸100万吨;工序:备料、熔炼、转炉精炼、浇铸、铜电解、废气回收、污酸处理、炉渣冷却。产生砷毒的工序有备料、熔炼、转炉、硫酸污酸处理、渣缓冷。生产工艺流程:铜精矿→干燥→混合→炉料→火法熔炼→冰铜→转炉吹炼→粗铜→精炼→铸型(含阳极板浇铸)→铜电解→精铜

2.1.2 卫生防护设施 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流水线生产;备料干燥窑安装有静电除尘器;熔炼工段上方安装有抽风排毒罩或吸尘罩,脱硫除尘装置;转炉吹炼工段安装有静电除尘器;工人作业地点装有轴流式风扇。熔炼各工序值班室、主控室装有中央送风系统。各工段除尘排毒设施设备陈旧,车间内烟尘四处弥散。车间内积尘随处可见。防毒过滤口罩药物滤盒半年更换一次,达不到防毒的要求。

2.1.3 工作场所空气中砷尘浓度检测 工作场所空气中砷尘检测共设17个点( 33份样品),有11个检测点超标,超标率64.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8h平均容许接触浓度为砷0.01mg/m3,短时间容许接触浓度为0.02mg/m3。砷塵浓度最高为23.825mg/m3, 超标1190.25倍,最低为0.008mg/m3,平均为0.031mg/m3。主要工序生产环境空气中砷浓度见表1。

2.2 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2.2.1 主要临床表现、体征及检查异常情况 对该企业311名接触铅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其中男293人,女18人,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8.3岁,工龄0.3-34年,平均工龄15年。主要症状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自诉有失眠19.0%,胸闷17.4%,头昏11.6%,咳嗽咳痰8.7%,疲乏无力7.4%,多梦6.4%,,腹胀6.1%,四肢麻木5.8%,胸痛5.5%,心悸3.9%,气短3.9%,记忆力减退3.9%。内科常规检查异常60人,检出率19.3%;外科检查异常35人,检出率11.3%;X线胸片检查异常28人,检出率9.0%;血常规检查异常32人,检出率10.3%;尿常规检查异常63人,检出率20.3%。

2.2.2 发砷检测结果 共采集311份发样。发砷最低值为1.11μg/g,最高值为251.93μg/g,平均值为39.41μg/g;发砷超标281人,超标率90.4%。

2.2.3 职业性砷中毒情况 《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83-2002)及《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59-2010),结合职业史、生产环境空气中砷浓度检测结果、临床症状、发砷检测值,共检出砷观察对象70人, 检出率22.5%,工龄2-30年,平均14.6 年;慢性砷中毒130人,检出率41.8%,工龄2-34年,平均15.9 年。

3 讨论

该企业绝大多数工序生产环境空气中砷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该企业砷职业病危害程度相当严重。

心电图检查异常133人,检出率42.8%;B超检查异常226人,检出率72.7%,脂肪肝210人,检出率67.5%;肝功能检查异常163人,检出率52.4%提示砷对心脏和肝脏存在职业性损害效应。发砷最低值为1.11μg/g,最高值为251.93μg/g,平均值为39.41μg/g,发砷超标率90.4%,砷化物在体内主要是通过甲基化后转化为易溶于水的产物,大部分可迅速随尿排出体外,少部分在毛发、指甲中蓄积[1],故发砷可作为近期内评价工人砷的蓄积程度。工龄不是砷中毒罹患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砷中毒常有皮肤损害[2],但在本次体检中,无一例特征性皮肤异常。如此严重的铅职业病危害,主要原因为:⑴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陈旧,防护设施不到位是根本原因。⑵生产设备布局不合理,存在交叉污染。⑶工人工作时间延长,致使砷中毒罹患率高。⑷职业卫生制度和措施不健全,忽视对工人的劳动保护,缺乏有效的个人防护。⑸工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该企业砷职业病危害如此严重,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建议该企业:屏蔽毒源,降低作业场所砷浓度水平,使之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增强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公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3],定期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通风是控制工业有害物、防尘、防毒工作中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加强生产设备维修,配置有效职业病防护设施;企业应为职工提供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增加防护用品更换频次;增加轮换班次,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人接触砷强度水平。

参考文献:

[1] 苏丽琴,金银龙,程义斌,等.砷暴露人群总尿砷浓度与砷甲基化代谢水平关系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5):388-390.

[2] 王莹,顾祖维,等.现代职业医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9.

篇5:职业病危害情况调查工作方案

通过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基本摸清我市主要行业职业病危害情况、职业病危害接触人群分布、职业病发病人数及主要职业病发病特点,研究职业病的发病规律,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

根据上级统一工作部署,我市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全市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范围:本市辖区内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企业。

2、调查内容:

⑴ 辖区内从业人数、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及其地区、行业分布情况;

⑵ 辖区内存在或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⑶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⑷ 辖区内职业病发病情况;

⑸ 劳动合同签订、参加工伤保险和职业病病人保障情况。

三、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组织形式及工作任务。

1、成立以市政府办、卫生、安监、文广、人社、财政、总工会、发改委、经信委为成员的 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的领导、协调、组织和实施,对调查工作定期组织检查、督导、评估等工作。

技术指导组设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培训调查人员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数据审核、汇总、上报,撰写我市调查报告等工作。

2、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安监站、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复核工作,按时上报各有关调查表。

3、市卫生、安监部门为我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牵头单位,负责指定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调查人员,专人负责技术督导、复核、资料录入和有关资料的汇总上报等工作。同时,市安监局负责督促用人单位配合开展相关调查工作,协助调查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用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

4、市人社局负责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和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调查的相关工作。

5、市财政局要积极协调,做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的经费保障工作。

6、市直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积极参与配合本次调查工作。

(二)实施原则。

1、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与用人单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

2、按照全国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控制、统一进度的原则。

3、市调查领导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对调查工作的进展、质量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质量控制。

四、工作进度要求2、2011年7月5日前,召开全市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动员与培训会,领导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分管领导以及安监站站长、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参加会议。

3、2011年7月8日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制定职业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并做好辖区内相关企业的调查动员和培训工作。

4、2011年7月10日前,全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按照调查要求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完成本单位调查表的初步填报工作。

5、2011年7月11日-17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组成若干审核组,逐一进厂对企业自填调查表进行档案资料、作业现场审核,并将调查资料上报至技术指导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间,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应安排工作小组开展巡回督导和技术指导工作,抽样比例不少于3%。

五、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开展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摸清当前职业病危害情况,研究制定职业病防治对策,落实“十二五”规划和《 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5 年)》。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以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劳动者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将调查工作作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对调查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机构,认真组织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并要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做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确保完成调查任务。

(二)健全机制,加强协调。

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各类用人单位,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敏感性都很强的工作,需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以及劳动者的理解和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作为实施本次调查的牵头单位,要积极主动与其它单位和部门多沟通、多交流、多协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调查方案要求,做好各环节的有机衔接,确保调查工作流程顺畅。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导组要加强沟通,共同研究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及时向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宣城市技术指导组报告工作进度,并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三)严守纪律,统一口径。

当前我国已进入职业病的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职业健康状况调查涉及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职业病患者的待遇保障等社会问题,各级关注,十分敏感。各级各部门要严守调查工作纪律,原则上不单独发布信息。要研究制定应对敏感问题的预案和口径,必要时及时加强舆论引导,重大问题要随时向市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参与调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擅自对外发布相关调查数据,不擅自使用调查工作信息、数据发表论文。

篇6: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工作总结

调查内容

1、企业基本概况(企业地点、企业的概括介绍等)

2、该工作场所一般情况(评价范围内的情况,车间布局和班组情况)

3、生产工艺(评价范围内的生产工艺情况)

4、生产设备及布局(主要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及平面布局)

5、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产品(各种生产原料、辅助物料、半成品、成品和中间产物)用量/产量、投料方式、运输/输送方式、参与反应等

6、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以及时空分布(种类、存在的方式、地点)

7、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种及人数情况(工种、人数(男女分别列出)、作业方式、作业时间、班次、接触危害因素时间、频率、工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8、防尘、防毒、通风及空气调节等职业病防护设施(防护设备种类、型号、数量、放置位置、是否完好使用)

9、警示标识(该工作场所的有关的警示标识种类、数量及中文警示说明内容以及设置位置、状况)

10、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职业病防治计划、方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职业病危害的告知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设施及演练情况,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职业病危害防护经费)

11、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及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防护用品的种类、发放情况、使用情况)

12、应急救援预案相关的应急救援措施(应急救援的设施种类、数量、放置位置、是否完好使用)

13、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提供职业健康检查报告)

14、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15、辅助用室(评价范围内生产卫生室、生活室、食堂、厕所、浴室等)

上一篇:校园名言警句_教室名人名言下一篇:房地产楼盘开盘项目暖场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