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参考版

2024-05-13

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参考版(通用3篇)

篇1: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参考版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制定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1.内镜室布局合理,设立患者候诊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藏室; 2.内镜的清洗消毒必须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3.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或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清洗消毒应当采用相应的清洗消毒设备;

4.配置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数量相适应,保证所用器械于使用前能达到规定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要求;

5.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使用的消毒剂必须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 6.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7.医务人员在诊疗时应戴消毒手套、口罩,手套应每人每镜一换; 8.工作人员在清洗消毒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衣、防渗透围裙、护袖,戴手套、帽子、口罩;

9.每天诊疗前测试消毒液浓度并记录,保证有效浓度,记录保持2年以上; 10.内镜一人一用一消毒,治疗附件一人一用一灭菌;

11.认真登记就诊患者姓名、内镜型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操作者签名; 12.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弯盘一人一用一消毒,咬口为一次性使用; 13.检查床床单、枕套定期更换,若有污染及时更换;诊疗结束后清洗消毒吸引瓶及吸引管,若为一次性的吸引瓶内胆和吸引管则废弃,及时对诊疗室台面、地面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并通风;

14.内镜注水瓶每天清洗消毒一次,灭菌水每天更换;

15.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每日诊疗结束后充分刷洗,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消毒槽在更换消毒液时彻底擦洗;

16.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藏室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

17.储镜柜每周用75%酒精擦拭消毒一次,储藏室保持阴凉干燥、通风良好; 18.消毒内镜、消毒液、注水瓶水细菌培养、洗手培养、空气培养每季度检测一次,保存检测结果并记录。

篇2: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参考版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修订)

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医院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准备近期更换消毒液,特修订本制度。

一、内镜室设病人候诊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藏室。清洗消毒室应设置专用的洗涤水槽清洗内镜及其附件,室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诊疗室设紫外线或空气动态消毒机消毒,确保室内空气物表清洁。

二、保持各区的清洁。诊疗室、清洗消毒室操作结束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三、内镜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预防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内镜的清洗、消毒或灭菌、使用中消毒剂浓度的监测、记录和保存、个人防护措施等知识,获得省、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从事内镜诊疗时,医护人员应戴好口罩和帽子,防止呼吸道疾病的感染。

四、工作人员清洗和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五、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六、内镜的消毒用邻苯二甲醛消毒液,消毒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消毒后用无菌蒸馏水充分冲洗;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内镜如胸腔镜、腹腔镜、活检钳必须使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灭菌,浸泡时间必须达到10小时方可使用,或者使用过氧化氢低温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后才能使用。活检钳可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HBsAg阳性病人、结核杆菌、其它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诊疗操作,其使用后的内镜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

七、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内镜彻底清洗后采用邻苯二甲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

八、、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内镜进行再次消毒,消毒时间不少于5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九、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无菌柜内。储柜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洗,每周清洗消毒一次。

十、一次性接口、抽吸管、弯盘做到一人一用,用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吸引器每次用后送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后备用。

十一、无菌镊、棉球罐、纱布罐、治疗碗、弯盘及器械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用后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内镜室应当做好交接登记工作。

十二、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的有效浓度,记录保存,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规定的使用期限。

十三、治疗床上的床单、枕套,随脏随换。如检查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或被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必须及时更换。

篇3: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参考版

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职业安全防护、继续教育和培训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2、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必须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要求。

3、用后的内镜及附件应立即除去污染、清洁、清除管道中血液、黏液及用高压气枪冲净内镜内的残留组织,应彻底清洗干净。

4、内镜使用后宜每次清洗前测漏;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测漏情况应有记录。

5、内镜的消毒可选用邻苯二甲醛、戊二醛等对内镜腐蚀性低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消毒剂,消毒后用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

6、一次性治疗巾、-次性接口、弯盘做到一人一用,用后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理,抽吸管一次性使用,吸引器每次用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清洗备用。

7、自来水水质及纯化水应符合 GB 5749的规定,并应保证细菌总数<10 CFU/100 mL;生产纯化水所使用的滤膜孔径应<0.2 ym,并定期更换。

8、工作人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WS/T311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9、使用中的消毒剂或灭菌剂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浓度监测,产品说明书未写明浓度监测频率的,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应每批次进行浓度监测;重复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制后应测定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

10、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储镜柜内。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11、每季度对内镜室的环境消毒质量、工作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剂及消毒内镜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参照WS/T367、WS/T313、GB15982的规定。

上一篇:销售部门地区绩效考核下一篇: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与保护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