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消毒灭菌发展

2024-04-12

内镜消毒灭菌发展(共14篇)

篇1:内镜消毒灭菌发展

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1、内镜室内要合理分区:应分为清洁区、检查区、清洗消毒区等;不同部位内镜诊疗应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与消毒设备应分开并分室进行。

2、使用合格消毒液与消毒器械,并应按规范使用、检测与登记。

3、严格遵守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原则。对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等须灭菌;对进入人体消化道的胃肠镜要高水平消毒。

4、严格按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步骤、方法及要点进行。如当天工作前对要使用的内镜再次消毒;每检诊一位病人要按规范(擦拭、水洗、酶洗、清洗、消毒、冲洗、干燥)程序清洗消毒。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内镜行终末消毒。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等在按规范清洗、干燥的基础上行灭菌处理。

5、规范清洗、消毒及使用内镜诊疗相关用品:治疗单、检查床单、枕套、口圈、弯盘、活检钳、内镜注水瓶及用水、注射器及注射用水、清洗纱布、吸引瓶与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内镜贮存柜。

6、工作人员在操作、消毒内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篇2:内镜消毒灭菌发展

一、清洗消毒内镜时工作人员防护要求

1、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

2、穿戴防水服或防渗透围裙、袖套、手套、戴防护面罩。

二、消毒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1、送洗

①内镜使用后立即用清洁湿纱布擦拭内镜插入部,并反复送气、送水10秒钟。

②关闭内镜图像处理机器电源。

③盖上防水帽,置于内镜存放盒或运送车送至清洗消毒室。

2、测漏

①内镜轻放于水槽内,再次检查防水帽是否盖紧。

②进行内镜测漏试验,一般情况下选用湿测,紧急情况下采用干测,在清洗消毒前确保内镜无渗漏。

3、初洗

①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及操作部至干净;纱布一用一换。

②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进行清洗,高压水枪冲洗内镜各孔道;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至少3次(吸引器管道分别从 45°、90°刷洗),刷洗时应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④正确安装内镜清洗专用按钮,将全自动灌流器中的注液口与内镜口连接,轻触全自动灌流器的“启动”键,对内镜进行充分的清洗。

⑤清洗纱布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4、酶洗

①根据多酶液的比例正确的配置。

②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多酶洗液,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

③内镜折卸后部件用超声清洗机清洗 5~10分钟。

④含酶洗液一镜一换。

5、次洗

①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次清洗槽内,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5分钟。

②彻底冲洗内镜各部件,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③充分清洗内镜外表面及内腔,去除残留的多酶。

6、消毒

①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消毒液中,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 75%乙醇擦拭消毒。

②胃、肠镜、喉镜用2%戊二醛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支气管镜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消毒时间不少于45 分钟;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分钟。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内镜消毒,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7、末洗

①更换手套。

②将带有全自动灌流器的内镜及各类按钮擦干后置于末洗槽内,内镜进行全自动灌流。

③卸下内镜清洗专用按钮及全自动灌流器。

④内镜消毒后,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8、干燥

①将内镜及各类按钮置于内镜干燥台,用高压气枪干燥各孔道。

②内镜镜身用酒精纱布擦干。

③每日诊疗结束用75%酒精或洁净空气吹气干燥。

9、备用

①每日诊疗结束将干燥后的软式内镜储存于专用洁净柜内或镜房内,垂直自然悬挂。

②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诊疗。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内镜消毒,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10、附件清洗与消毒

内镜附件(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等)使用后,按上述程序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进行初洗—加酶超声—漂洗—干燥—按要求包装—灭菌—备用。

三、消毒内镜清洗消毒机操作步骤

按《规范》索证,使用按说明书。程序应具备:机器自检—预清洗—酶洗—消毒—漂洗—酒精注入—干燥。

四、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及储存设施消毒

吸引瓶、吸引管、注水瓶及连接管消毒;每日诊疗结束用500mg /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 30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刷洗干净、干燥备用。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消毒槽:每日诊疗结束经充分刷洗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30分钟。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清水冲洗,备用。专用洁净柜或镜房:每日保持清洁干燥。

五、内镜清洗与消毒注意事项

1、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它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2、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3、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六、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及监督管理

1、内镜清洗消毒每日必须做好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日期、病人姓名、内镜编号、清洗消毒起止时间、操作人员签名等事项。2%戊二醛消毒剂必须每日进行浓度监测并登记,发现浓度不符合要求需立即更换。

篇3:内镜消毒灭菌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院有胃镜、宫腔镜各6条, 气管镜、肠镜、膀胱镜各3条, 由感染办专职人员对内镜进行数据调查, 调查时间范围为内镜集中管理前12个月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 、内镜集中管理后12个月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 , 每条腔镜每月采样一次, 其中胃镜、宫腔镜为72次, 气管镜、肠镜、膀胱镜为36次, 具体结果见表1。

1.2 调查方法

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的规定, 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 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 用15 ml无菌试管从活检口收集, 及时送检, 2 h内检测。

2结果

从表1可见某院内镜中心成立并对内镜进行集中管理后, 某院的内镜消毒、灭菌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均超过了97%, 其中胃镜、宫腔镜、膀胱镜的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3结论

内镜在临床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侵入性的器械操作, 使用内镜进行诊疗工作时, 对无菌的要求相当严格。为了对内镜的临床工作进行督导、管理, 某院于2011年7月成立了内镜中心, 对内镜室进行专职管理, 通过临床实践, 收到了很大的成效。通过表1显示, 对内镜进行集中管理后, 某院的内镜消毒、灭菌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此种情况, 分析如下: (1) 内镜集中管理前内镜是由临床科室管理, 人员不固定, 操作不规范, 清洗设施不达标, 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制订的内镜室各项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 等等上述原因, 直接导致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不尽如人意。 (2) 鉴于上述情况, 某院对内镜实行集中管理, 成立了内镜中心, 对内镜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在内镜室的建设布局上, 设立了患者侯诊室、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室, 特别是基本的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设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 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消毒灭菌器, 注射器、各种刷子等比较齐全, 符合环境卫生学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要求;在人员配备上, 专职任职了科室主任、护士长, 以及各种技术人员, 各尽其职;对每个工作人员严格要求, 均具备完善的内镜清洗消毒知识储备, 并且每年至少参加省级以上关于内镜管理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一次;清洗消毒人员相对固定, 并对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情况进行登记, 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以方便出现内镜监测不合格可以进行溯源追踪, 具体到人, 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从而使内镜的合格率大大提高。

摘要:目的 为了了解某院内镜集中管理前后各种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 以保证医院内镜消毒与灭菌的质量。方法 依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规定, 对内镜集中管理前后内镜消毒和灭菌的相关数据进行登记、比较分析。结果 内镜中心成立后, 内镜的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 内镜室的建筑布局、清洗消毒设施的配置、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对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镜,管理模式,消毒灭菌效果,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温宪芹, 李子尧, 刘雷, 等.山东省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消毒状况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28 (6) :738-740.

篇4:内镜消毒灭菌发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72

影响消化内镜及附件消毒灭菌效果因素

操作不规范,未达到彻底清洗消毒的目的:①内镜室护士未经专业培训,致操作不规范、清洗不彻底,残留有机物[1]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②护士的责任心不够强,未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如内镜的吸引按钮及周围,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管道,活检钳的钳子杯刷洗不彻底、未行超声清洗。③内镜及附件的数量与医院规模和就诊病人数不相适宜,不能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要求。④未按要求对病人进行分诊。⑤内镜用后未及时清洗,因内镜上附着的污物形成凝块后不易清洗彻底而影响消毒效果。

多酶洗液浓度不够或浸泡时间不够,以致内镜腔道中的污物不能被完全洗净。附件未用多酶洗液进行超声清洗,其细微隙缝里的污积不能彻底去掉,残留有机物而影响杀菌效果。

清洗消毒过程中一些细节未能注意,以致消毒后的内镜被再次污染。①如用未经消毒或已污染的纱布擦干已消毒的镜子致使被再污染。②消毒清洗槽每日用后未刷洗消毒致污物残留、细菌繁殖,影响消毒效果。③内镜消毒后,未重新更换无菌手套,致使内镜被再污染。④消毒后的内镜送诊疗室过程中被污染:专用送镜容器已被污染或护士直接运送时被周围环境污染。⑤内镜消毒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被再污染[2]

当天不用的内镜消毒后保存时污染:无专用储存设施;即使放入储存柜后,储镜柜未按要求进行干燥处理和紫外线定期消毒而导致再污染;第2天使用前未按要求消毒。

附件使用后未及时浸入洗涤液,导致洗涤不彻底。灭菌后的附件未按无菌物品存放要求储存;在启用的过程中被污染。这些都有可能造成附件的有效灭菌和污染而引起医院感染。

病人未分诊:检查前未了解病史,存在感染性疾病如结核、肝炎、HIV阳性等病人都在同一时间段检查,使内镜不能充分消毒,也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护士从事内镜工作时间短,业务不熟练。内镜护理工作具有不同于病房管理的特殊性,从事内镜工作者需进行岗前培训,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是半路出家,从病房直接调入内镜室,致使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显得不协调。如内镜室各仪器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及贮存,内镜及附件的消毒和灭菌等等。均与从事内镜工作时间短,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限,接受和适应新的护理观念慢,不注重本专业新业务、新技术学习等因素有关。

对 策

加强内镜及附件的消毒灭菌管理,杜绝操作不规范的一切因素:①内镜室护士应接受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②加强内镜护士的思想品德、医德医风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使每一位护士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按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卫生部2004年版)操作。③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就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3]。④病人检查后的内镜应及时清洗消毒。

加强消毒液的监测及管理,消毒液有效含量成分应达标,确保消毒效果。EOW生产时应严格掌握食盐的浓度,小量生产,现生产现用,储存的容器应密闭、避光,避免过多剧烈振荡;每日监测其pH值、有效氯含量,定期监测OPR值,确保杀菌效果。

了解多酶洗液的重要性。注意多酶洗液一镜一换液,根据内镜被污染程度准备适当浓度的多酶洗液,保证理想的清洗效果;多酶洗液的配制水温在40℃效果最好;浸泡时间要达到要求;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可采用高压水枪冲洗钳道及送气送水管道,使腔道中浸泡后松脱的污物及多酶洗液更易冲洗干净。附件应用多酶洗液超声清洗。

注重细节、确保消毒效果:水洗后放入酶洗槽和清洗后放入消毒槽前的内镜内腔里的水分应去掉干净,以免影响多酶洗液和消毒液的浓度而影响消毒效果。擦干内镜的纱布应消毒、清洗消毒槽每日用含氯消毒剂刷洗消毒、工作人员的手套按要求更换、转运容器及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按规范执行、消毒后的内镜不能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当天不用的内镜经消毒后抽吸乙醇并干燥,然后挂于专用储镜柜内保存,并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储镜柜每周消毒并干燥防霉;内镜第2天使用前仍需按要求消毒。使用后的附件应立即浸入洗涤液中,行超声清洗后,用清水彻底冲洗附件,去除残留的洗涤液。灭菌后的附件应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正确启用灭菌后的附件。

加强分诊:根据病人的就诊量调整检查时间,加强内镜室的管理,预防医源性感染发生。检查前了解病史,确定有无感染性疾病,把该类病人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进行,根据病情决定消毒的时间,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对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每月1次对内镜室的消毒液、镜子表面作生物学培养,每季度对钳子管道冲洗液作生物学培养,培养结果应达到消毒合格标准。

小 结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规范内镜室的消毒管理制度,提高消化内镜及附件的消毒灭菌质量,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六亿,巩玉秀,武迎宏,等.内镜清洗消毒方法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0):901-903.

2 李六亿,巩玉秀,武迎红,等.内镜清洗消毒方法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0):901-903.

篇5:内镜消毒灭菌发展

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卫生机构和疫源地等消毒中使用。

2.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窥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方法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例如,当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支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

(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二、消毒灭菌原则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物,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根据物品的性能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0一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4.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j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的性能、作用、4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5.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韵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篇6: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1. 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 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层流室、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1.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应的措施。

2. 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检测有原始记录。

3. 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1.制定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2.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3.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四)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1.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常规与合格的标识目录和可使用范围(器械、穿刺包、换药碗、碘酒、酒精瓶、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由供应室统一处理。2.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3.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带。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24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4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4小时。

4.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

(五)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六)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七)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八)病人床单位、布类、用品、餐具、便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进行终末处理。

(九)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区域每日湿式清扫,拖布专用,标识明确,分类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篇7: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ų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ų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0.5%。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4.0/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4.0/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4.0/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⑪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 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篇8:空气消毒灭菌机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聚光腔内光功率密度:≥4500w/cm2;口处消毒灭菌率:≥95%;气体处理速率:≥1000m3/h (最强档) ;适用面积:≥100m2;体积:1.3×0.6×0.6m3。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处

地址:长春市卫星路7089号

篇9:医院消毒灭菌问题分析

医院感染不仅给病人健康带来极大威胁,而且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统计,美国每年有200万~300万的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直接导致88万病人死亡,需增加45亿美元的额外治疗费用。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监控中心的报道,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约为8%,以每年住院病人5 000万计算,会有400万人发生医院感染,损失极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极其迫切的问题[1]。消毒与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手段,本文就医院内消毒与灭菌需重视和加强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引起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的重视[2]。

1手术器械和用具的灭菌

由于手术器械和用具灭菌不合要求导致术后严重感染,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件仍有发生,故需严格规范消毒灭菌措施。

公认的灭菌方法主要有3种: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和戊二醛浸泡灭菌。就灭菌效果而言,无论以化学指示剂或以生物指示剂监测均能证实这些方法可靠,但必须强调:手术器械灭菌前的处理是灭菌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清洗时应注意:1)对有关节、缝隙、齿槽、深孔的器械必须仔细洗刷,不留污迹,必要时采用酶洗法清洗;2)被结核杆菌、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特殊病原污染的器械必须在消毒后清洗和再消毒;3)清洗后的器械需及时干燥后待灭菌消毒[3]。此外,外包的布单应符合规定,厚度应适中。

所谓酶清洗剂,一般指的是含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水解酶的复合生物酶制剂,对器械上污染和干燥后沉积的脓、血、黏液等分泌物具很强的溶解清除作用。调查发现,某些经干燥甚至灭菌后的器械上仍然检测到隐血或乙肝表面抗原。如在40~45℃条件下以酶清洗剂加强清洗,或配合自动清洗器和超声清洗器,可获得更好的去污作用。

如果采用新的灭菌方法,首先必须验证是否经国家批准,是否持有有效文件。

2 内镜的消毒与灭菌

内镜的应用日趋广泛,虽然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很多,如压力蒸汽、煮沸、环氧乙烷、戊二醛、酸性氧化电位水等,但消毒灭菌的关键在于:消毒的时间与药液浓度;内镜消毒灭菌前的规范清洗。

戊二醛的药物浓度应为20 g/L,浸泡消毒时间最短为20 min,但浸泡灭菌需10 h。有的医院规定:消化内镜经自动清洗消毒机彻底冲洗后,再以戊二醛浸泡10 min可达到消毒效果,但在手工消毒槽内静止浸泡10 min,并不能杀灭结核杆菌等抵抗力较强的致病菌,因此仍以浸泡20 min为妥[3]。

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的规范处理极其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清洗;水抽干;消毒(时间应足够);以洁净水或灭菌水冲洗,去除残存消毒剂;干燥。实际操作中,特别容易忽视水抽干和干燥步骤。

3 口腔科器具的消毒与灭菌

口腔诊疗过程中的预防隔离措施既关系到病人,也涉及医务人员的自身保护,而很多口腔诊疗单位对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采用一次性一般口腔诊疗器具可以防范院内交叉感染,但口腔诊疗器具种类多,所涉材质多,结构杂,特殊的器具该另作消毒的还应消毒,应灭菌的必须灭菌。牙血、唾液可能含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故每次治疗后涡轮机手柄机头必须去污、消毒或灭菌,而钻针必须灭菌。可配备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若以紫外线照射、甲醛熏蒸、火焰瞬时高温等消毒均难以到达机头内部。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在操作时除了戴手套和眼罩外,如操作中伤及自己皮肤或污染黏膜,必须立即认真冲洗。如病人明确为乙肝病毒或HIV阳性者,还需注射疫苗或预防用药,密切随访。该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外科等操作。

4 室内空气消毒

根据医疗的不同需要,不同环境的空气消毒要求也不相同(见表1)。

在有人情况下,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喷雾或熏蒸法均不适用,但可作为空气终末消毒,喷雾剂量不低于300 mg/L。消毒时间为1 h;而以30~50 g/L水溶液进行熏蒸,速度较快。 应指出,中草药熏蒸消毒空气的效果非常有限。

5 皮肤、黏膜的消毒

皮肤黏膜常规消毒剂包括乙醇、碘伏和胍类(如洗必泰)与季铵盐(如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类等,还有常用的碘酊。其中单剂乙醇、碘伏和碘酊可用于皮肤手术部位、穿刺与注射部位、新生儿脐带等消毒,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仅用于手和皮肤黏膜的卫生消毒。其他经国家批准的复方消毒制剂均会注明应用的范围。

对于感染危险度最高的操作如手术、穿刺、注射部位与新生儿脐带消毒,必须采用达中等效果以上的消毒剂如乙醇、碘酊和碘伏等,浓度取规定的上限。而感染危险度较高的破损皮肤黏膜、伤口的消毒可采用中等效果的消毒剂,其浓度不仅要考虑消毒效果,还应考虑局部的刺激性、吸收量等因素[4]。 而作为一般皮肤卫生的消毒剂,其浓度规定选择范围较灵活。

外科手术消毒是特殊皮肤消毒,要求严格。因为皮肤皱褶及其附件中存有微生物,因此消毒必须经过物理刷洗和消毒剂浸泡两种措施的结合。

传统的消毒法是在规范地刷手基础上再以消毒液至少擦拭2次,如碘伏擦2次或碘酊与酒精双重消毒。洗刷的水必须流动充足,以30~40℃为宜,以利于去污和清除细菌。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如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刷手清洁剂宜用皂液,其容器应便于消毒或是一次性容器。消毒剂包括乙醇、碘伏、洗必泰等。

消毒刷洗法是以碘伏或其他含表面活性剂的消毒液刷手,刷手与消毒相结合[3]。而采用喷雾或其他无刷洗处理的方法都不适用于外科手术的手消毒、手术部位消毒和注射、穿刺部位皮肤消毒。

医院内有许多耐药菌在传播,而不少医务人员并未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如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仅占全部葡萄球菌的5%~10%,后升至20%~30%,上世纪90年代达到50%,而近年已占60%以上。这种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较多发生在重症监护室、烧伤病房内,抗菌药治疗有效率低,而病死率却较高。据流行病学调查,从相关病房工作的医生、护士手指甲缝、鼻孔取样培养,获高比例阳性率。因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在控制MRS院内流行方面显得非常重要。必须规定:在检查MRS感染或带菌者后,应清洁洗手或以消毒液消毒后再检查下一个病人。有人称,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可以降低30%的医院感染[5]。此外,有学者推荐在这些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应以莫匹罗星(百多邦)涂鼻孔;MRS感染创面换药的敷料必须集中处理。

花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消毒灭菌、控制医院感染,必然能有效降低感染率,保护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而开发符合国情和医疗实际需要的方便、有效、经济的消毒灭菌剂及器械具有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永信,顾建伟,吴菊芳,等.医院内感染的两年前瞻性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1991,71(5):25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1,18(2):84.

3 杨华明.医院消毒与灭菌应逐步达到规范化要求[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1):100.

4 庞冬,郑修霞,尚少梅,等.不同外科手消毒方法对手部皮肤影响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39.

5 李六亿,贾会学.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5,3(6):11.

篇10: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1、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

2、湿热灭菌

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实罐灭菌

3、过滤除菌

4、放射线灭菌

二、常用的消毒剂

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廉;对人、畜无害;能长期保存;溶解度大;无腐蚀性等。

消毒剂种类:氧化剂、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

相对药效:

三、影响灭菌与消毒因素

1、微生物种类

2、培养基

3、消毒剂

4、环境因素

5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作用

能直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化学药物。

化学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个环节,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致死。

一、抗代谢物

结构上类似,竞争性地与酶结合,只有当正常代谢物量少或不存在时才起作用。

最常用的是磺胺类药物。是氨苯磺胺衍生物,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而PABA是叶酸分子组成。叶酸是辅酶,在氨基酸、维生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细菌需自己合成叶酸,而人和动物利用现成叶酸,因此不受磺胺干扰。

还有异烟肼rimifon,是吡哆醇对抗物。

二、抗生素

作用范围:抗菌谱

作用位点:

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多氧霉素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肽类,多烯类

3、干扰蛋白合成:抑制而非杀死

4、阻碍核酸合成:对细胞有毒

三、微生物抗药性

对药物的适应性即是抗药性。

抗药性主要表现(产生机制)

1、菌体内产生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

2、改变膜的透性而导致抗药性产生

3、被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改变

4、形成救护途径。

五章:微生物遗传

遗传heredity―亲代将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子代。

遗传性―子代总保持与亲代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遗传型genotype―生物体所具有的全套遗传物质总称。又称基因型。

表型phenotype―特定环境中生物体表现出的种种形态与生理特征。

变异variation― 遗传型的改变。

适应或饰变modification―表型的改变。

基因―指带有足以决定一个蛋白质全部组成所需信息的最短DNA片段。

菌株&克隆―指一组遗传型相同的细胞群。

微生物在遗传上特点:

1、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

2、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

3、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作性强。大多是无性生殖,变异易保留。

1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证明经典实验

(一)转化实验

1928,Griffith首次发现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转化现象。

1944,Avery等在离体条件下重复这一实验,并对转化本质进行了研究。

终于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Griffith转化实验:

Avery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T2的感染实验

1952,Hershey & Chase 用E. coli, phage T2做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实验。

蛋白质只含S不含P,DNA只含P不含S,分别用35S、32P标记E. coli, 用T2感染,得到35ST2、32PT2。

实验过程(插入)

(三)病毒拆开与重建实验

1956,Fraenkel & Conrat 用TMV(烟草花叶病毒)和HRV(霍氏车前病毒)进行实验,说明遗传信息在RNA中。

(插入)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存在方式

(一)细胞水平

(二)核水平(plasmid)

(三)染色体水平

(四)核酸水平

(五)基因水平(遗传功能单位)

(六)密码子水平(遗传信息单位)

(七)核苷酸水平(最低突变或交换单位)

染色体外遗传物质―质粒

染色体外,独立存在的,能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

双股环状DNA,可游离存在,也可整合到宿主DNA上。

吖啶类染料、高温、某些离子作用可消除质粒。

附加体episome:质粒插入到染色体上和染色体一起复制。

质粒种类

1、F因子(致育因子):大肠杆菌中发现,含质粒为F+(♂);无质粒为F-(♀);质粒DNA整合到染色体上为Hfr.

2、R因子(耐药性):痢疾杆菌,多价耐药性,耐药信息携带在质粒上。

3、Col因子(大肠杆菌素产生因子)

4、青霉素酶质粒

5、Ti质粒(诱癌质粒):植物根癌,植物基因工程重要载体。

6、降解质粒:Pseudomonas

隐蔽质粒、表达质粒、分泌质粒等。 ←

2节:基因突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物质核酸中的核苷酸顺序突然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

包括基因突变(点突变)―由于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

染色体畸变―DNA的大段变化现象,表现为插入、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由于重组或附加体等外源遗传物质的整合而引起的DNA改变,不属突变范围

[1]

篇11:医务室消毒灭菌制度

校医室消毒制度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

1、所使用的消毒药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必须是获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证”的产品,并定期监测消毒效果。

2、消毒液消毒:体温计用75%酒精溶液浸泡30分钟至1小时;手用2%戊二醛配1:20浓度浸泡1至2分钟:金属、橡胶、塑料等医疗器械用2%戊二醛原液浸泡60分钟;一般医疗器械用2%戊二醛原液浸泡或擦拭10分钟。病人被服和医用纺织品用1:5配比浓度浸泡20分钟。

3、学生饮用具用消毒粉消毒。

4、用消毒液消毒过的物品最后要用蒸馏水过一次。

5、高温高压锅消毒:将所需要消毒物品放入锅内,按所需要求消毒。并要随机抽样作效果测定。

6、消毒物品要定点分隔放置,并有明显标志,超过规定时间要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诊室消毒:

1、每天扫地一次,每周一次环境卫生大清洁,物品摆放要整齐、清洁、室内无蝇、蟑螂、蚊虫,无污水污物垃圾,无卫生死角。

2、定期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用小型消毒喷雾器局部针对性消毒。

3、病人呕吐物排泄物要用漂白粉精等药物严格消毒处理。

篇12:《医院消毒灭菌基础知识》

(一)消毒隔离概念

1、医院消毒: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2、媒介物: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污染了病原微生物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也包括污染的人体体表和表浅体腔。

3、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例如医院内感染症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的病室及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4、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消毒。

5、清洁:用清洁剂洗净物品上的一切污垢。

6、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病原微生物和繁殖体。

7、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彻底杀灭物品上的一切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胞。

8、一般污染:一般病人接触后污染的物品。

9、特殊污染:接触肝炎、结核、爱滋病等特殊病人后污染的物品。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的物品。

(二)消毒液的配制

含氯制剂:

1000ml水加2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

1000ml水加4片三氯消毒片配制成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

常用的爱尔施牌消毒片,有效氯含量500mg/片

适用范围:适用于餐具、环境、水、衣物、疫源地等消毒。

使用方法:浸泡、擦拭、喷洒等方法。

配制:用量具安要求配置,所需溶液现用现配。

消毒剂的使用与配制注意事项

片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

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做有色织物的消毒。

用于消毒餐具,应即时用清水冲洗。

消毒时,若存在大量有机物时,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

(三)各类物品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1、各种物体表面的消毒

①地面消毒

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病原微生物。

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洗。

对致病性病原菌污染的表面(如:结核杆菌、肝炎病毒、HIV、禽流感病毒等),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洗,作用30分钟。

②墙面消毒

医院墙面通常不需要进行常规消毒,当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或擦洗,墙面消毒一般为2.0m~2.5m高即可。

③各类用品表面的消毒

室内用品(桌、椅、床头桌等)表面只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用品的表面。

当室内用品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

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溶液,擦拭物品表面。

紫外线灯照射:距离污染表面不得超过1米。

④抢救车等消毒

采血室、急诊抢救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溶液,擦拭消毒;

病房、手术室的平车、轮椅方法同上。

如果被血液、体液用2000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min,再擦。

⑤其它表面的消毒

包括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等物表,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每天用洁净水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参照病房用品表面的消毒方法进行。

2、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化验室污染区

物体表面及台面消毒

每日用500n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湿拖把拖地。

3、卫生洁具的消毒

①便器的消毒

便器用后,置于全自动便器清洗机内清洗消毒。水温控制在93℃,消毒3分钟。

传染病人的便器固定使用,定期消毒,2000n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置于全自动便器清洗机内清洗消毒。

共用坐式便器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抹坐板及盖板,便器外表面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②抹布

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办公室等抹布分别使用不得混用,更不能与病室的抹布混用。

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化验室污染区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用后统一送洗衣房,消毒清洗。

③扫床套

采用一床一巾湿扫法

④拖把

病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先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适量倒在污染地面30分钟后,用拖把拖干净,拖把送洗衣房统一消毒清洗。

拖把严格分区使用: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办公室、病室、卫生间等不能混用。

(四)消毒操作中的自我防护

1、防止消毒剂对自身造成的损害。

2、防止病原体对自身造成的伤害。

END

篇13:内镜消毒灭菌发展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法律,对策

0 引言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观念及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同时我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逐步趋向完善和严格。社会对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及期望。这就意味着医务人员在医疗执业行为中,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来思考问题,依法行医。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向全院供应无菌物品的心脏科室,其供应无菌物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灭菌及灭菌监测工作作为无菌物品供应的重要环节,存在着不少法律问题。

1 灭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1.1 侵权行为与犯罪

侵权行为是指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权利进行侵害导致病人利益受损的行为,主要涉及侵犯自由权,侵犯生命健康权,侵犯隐私权,情节严重者要承担刑事责任[1]。在消毒供应中心,快速灭菌不能用于植入物灭菌,如紧急情况下快速灭菌不可避免,应用快速生物剂加第五类化学指示卡,并等生物结果阴性后放行。如不按规范操作,供应的物品质量不合格,导致病人发生了感染,则侵犯了病人的生命健康权。

1.2 失职行为与渎职罪

主观上的不良行为或明显的疏忽大意,造成严重后果者属失职行为[1]。在消毒供应中心,由于护士不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灭菌操作规程,如每晨空锅未做B-D试验而直接进行灭菌,无法检验冷空气排除效果,而冷空气残留是灭菌失败的主要原因;选择的消毒或灭菌方法错误致物品损坏,如灭菌液体时按成织物程序,因压力过高致液体爆裂等都属于失职行为。

1.3 护理记录不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的护理记录,不仅是检查无菌物品质量控制的重要资料,也是追溯系统的重要依据。我科要求每天对临床科室及手术室的器械敷料包的数目、名称进行详细记录,并在标签上注明物品名称、锅号、锅次、灭菌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核对者等以进行追溯;灭菌班每日记录灭菌器每次运行情况,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操作者签名及灭菌质量的监测结果等,若一项记录不正确,而病人使用由我科提供的无菌产品后出现了感染现象等,根据医院的举证倒置,要求消毒供应中心举证自我保护,则使我们工作人员处于被动及不利的地位,情节严重者将负法律责任。

1.4 护理专业学生的法律身份问题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实习护士

必须在执业护士的严密监督和指导下从事工作,若擅自独立操作出现了压力蒸汽灭菌时按错程序引起一些事故时,则是要承担责任的。

2 灭菌监测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2.1 物理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时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一循环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如B-D实验、织物、液体等温度、压力和时间各不相同,灭菌时工作人员不得擅离职守,应坚守岗位,密切观察各参数的变化。谨防出现低温灭菌及饱和蒸汽压力过高的现象。杜绝隐性湿包现象的发生,因蒸汽质量过干及存在不饱和压缩空气也是灭菌失败的主要原因。若病人使用了灭菌失败的物品,可导致医院内感染大规模的爆发。

2.2 化学监测

每个待灭菌包包外有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名称、检查包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包内有化学指示卡,每一灭菌批次可进行化学挑战测试包监测,灭菌结束后工作人员及质检员须认真检查和确认包内化学指示物是否合格、器械干燥、洁净等,灭菌不合格物品须立即寻找原因并重新灭菌。若工作人员粗心大意,将灭菌不合格的产品卸载至无菌物品发放间,病人使用该物品后引起医院内感染,我们则是要付法律责任的。

2.3 生物监测

每周一次,每锅必须用生物PCD,对于每一灭菌循环,应该综合分析各种监测手段的结果,整个装载应该在生物监测结果出来,且为阴性后方可发放,当出现紧急情况(如突发性创伤性病人需要骨钉或骨板时)下可观察1243指示卡的变色情况做为先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结果出来后需记录在案,若生物监测不合格再行召回,这些记录都应具有可追溯性,灭菌质量监测资料记录保存期≥3年。

3 对策

3.1 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及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

3.2 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消毒隔离、操作规程及设备管理制度

实施相关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规范,建立与灭菌环节有关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灭菌前物品严格按要求准备,对包装材料的组合配置及灭菌后的物品质量进行评估。对灭菌器定期保养、监测,保证灭菌器的安全性能并提供合格的蒸汽质量,按规范要求正确装载灭菌物品。

3.3 依法治科,规范各类人员的行为

管理者定期跟班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督促各类人员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重点岗位、重点工序的记录每月进行评价,及时解决带有共性的问题。

3.4 人员培训

教育所属人员提高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并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刑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法》等,每月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差错讨论,加强责任心,并观看其它医院院内感染的实例,吸取血的教训。

3.5 对护生的管理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执业护士带教,工作中做到放手不放眼,认真讲解。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

4 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科室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供应物品质量大大提高,更好的保障了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篇14:硬式内镜器械清洗灭菌质量控制

为了提高硬式内镜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我院硬式内镜包括腹腔镜、宫腔镜、胆道镜、膀胱镜、关节镜等采用统一回收、分类、清洗、消毒、灭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成立硬式内镜器械清洗灭菌质量控制小组

根据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況,制定硬式内镜清洗灭菌相关制度,设立专职硬式内镜器械清洗灭菌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内镜清洗与消毒灭菌技术。不定期请厂家人员现场培训,演示拆卸与组装技巧,清洗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完善硬式内镜器械清洗设备

清洗前的手工刷洗程序必不可少,使用人工加机洗加多酶浸泡的综合清洗方法,使清洗更彻底,效果更可靠。需配备流动水清洗槽,高压水枪、高压气枪、超声清洗机、各种规格的软毛刷,注射器,多酶,润滑剂,泡沫棉等必要工具。

3 制定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流程图

学习《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图,严格执行内镜清洗灭菌操作规程,达到自觉执行规范的洗消标准流程的目的。

3.1预洗 硬式内镜使用后,由相关专业人员及时将各套管芯抽出,放入槽内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以去除表面血液、粘液等残留物质,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3.2超声波加酶洗 将镜头、镜鞘、导光束(除连接部)酶清洗液中5—10分钟,并拆卸到最小单位,放入超声清洗机内;用注射器对各管道冲水冲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内镜附件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用清洁软毛刷彻底刷洗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刷洗时注意避免划伤镜面,刷洗时必须两端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清洗纱布应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3.3 干燥 将清洗后的器械用流动的纯化水漂洗,然后放入可调温的干燥柜内彻底干燥,细小狭长的钳类器械可用高压气枪干燥。

3.4检查包装灭菌 将清洗干燥的硬式内镜放入专用的内镜器械盒内,检查器械清洗质量、功能是否完好,符合要求后包装灭菌,耐高温的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适合高压灭菌的采用低温灭菌。

3.5做好登记工作 硬式内镜清洗灭菌后,专人做好登记工作,项目包括内镜名称、清洗时间、灭菌方式及时间、失效时间、相关操作人员等信息,确保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上一篇:把英语句子写活的10种方法下一篇:以品德为话题的议论文初中高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