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太快没有风景作文

2024-05-03

走得太快没有风景作文(共6篇)

篇1:走得太快没有风景作文

妈妈说:小时候我和爸爸是很熟的。当他披星戴月地拖着疲惫的灵魂打开家门,我就会一个箭步飞上去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故作机灵地说:老油条,你终于回来啦。

可是父女一场,什么时候已沦为在车上窘迫得一句话也没有呢?他开车,时不时通过后视镜看我的脸,我怯怯地扭头回避,用玩手机掩饰冰冷的尴尬。空气重得要压垮这对患了失语症的父女,一秒一秒间隔着永恒。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都只是彼此的过客。当我日落而归,他已酩酊大醉在卧室打着响亮的鼾声;当我日出而作,他已早早地出门,留下因久置而发软的油条包子。他是高中老师,而我的生日是在高考。所以我们的人生,像两条相交线,在很远之前曾紧紧相依。然而愈走愈远,愈走愈快,完美错开。

我们背道而驰走得太快了,当我停住脚步回望过去,属于我们两个的风景一片荒芜,没有美好的回忆陪衬。父亲还在很快地走着,我干脆也放弃了追的念头,跑向我的未来。

当同学和我分享他们和爸爸那些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小欢喜时,我哑口无言。我也想像他们那样,和父亲有一些珍贵的回忆,哪怕只是一帧画面。

于是我摘下耳机,鼓起勇气,大胆地、假装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这是哪里呀?父亲眼中闪烁过惊喜,像导游一样立刻热情地回答:这里是梁山,是《水浒传》中好汉聚义的地方前面是郓城,那是宋江的老家父亲滔滔不绝地和我谈天说地,我目瞪口呆地听着,从历史到诗歌到美食。猛然发现,父亲并不如想像中走得快而决绝。他没有走,他在原地等我。等我回头向他敞开心扉。因为他,也不善言辞。

青春的沙漏翻来覆去计算着时间。我因步履匆匆而怱略了背后的守望者。以后我会放慢脚步,和老爸一起创造我们错过的风景。

篇2:走得太快没有风景作文

期盼已久的寒假终于来到了,我以为可以好好的.玩个痛快,可没想到妈妈却让我每天写作业。唉,真没劲。

有一天,妈妈去上班。临走前给我布置了一大堆作业,并对我说:“抓紧时间写作业,写完了可以自由活动。”我听了心里心花怒放,赶紧跑去写作业。写着写着,听见楼下有小朋友在放炮,连忙趴到窗台上看看是谁在放炮,有没有认识的小朋友。直到小朋友们都散了我才继续写作业。

我接着写作业,一不小心橡皮掉了,一下子滚到了桌子下面。这时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着急。突然我想到了用棍子可以吧橡皮捞出来,于是我跑去拿棍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橡皮捞了出来。

篇3:别让心灵走得太快

我的体重也潜滋暗长了许多,本着健身的目的,从市场淘来一辆旧单车,上下班骑行。“四轮”突然变“两轮”还真不适应,五六里的路程居然显得那么漫长。尤其是骑行上桥的时候,更是难熬得很,脑子里总不断闪现歌曲《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尽管我是男人。

健身的效果自然慢慢才能显现,骑行的收获却迅速充盈起来。一路上由于骑行得很慢,有时甚至还要步行,所以,原来一晃而过、不曾入眼的花花草草也有了百般滋味。运河桥边有一片绿化草地,清晨骑行那里的时候,清新的空气拂面而来,鼻腔里立即升腾起一股淡淡的青草香,那香味里酝酿着泥土的气息,裹挟着野花的芬芳,沁透着露珠的清新……

咦!为什么,以前闻不到这样的香味呢?那香味应该是每天都有的!是以前走得太快了吧?习惯开快车呢!走得快也应该有味道啊?顶多是闻到的少而已……

我恍然明白,走得太快,最关键是心灵走得太快了,其次才是车子的速度。心灵走得太快了,那些原本引领心灵幸福安宁的东西,就遮蔽了。仿佛在高速奔驰的车上,透过车窗看景物一样,那晴朗的天,飘逸的云,飞翔的鸟,挺立的树,清澈的水……都倏然而过或者变成苍茫一片。路在脚下,因为飞奔,我们无暇感知它的气息;风景在路边,因为飞奔,我们无暇领略它的优美。似乎我们永远都奔跑在路上,永远都只是匆匆过客……

我们习惯于什么事情都讲究立竿见影,我们习惯于什么事情都讲究快速,我们习惯于什么事情都讲究竞争。总幻想一口吃成胖子,总期待一夜中彩票富贵齐天,总指望一时频频亮相成为明星。当浮躁的奔跑成为社会主流,我们焦虑却不知其所以然,我们淡漠却无法面对内心的呼唤。时间久了,我们只感觉奔跑得好疲惫!日子长了,我们只感觉奔跑得好憔悴!

那就慢下来吧!别让觥筹交错的喧嚣、马不停蹄的奔波、无休止的欲望、纷繁无序的杂念,成为心灵加速的催化剂。小时候,大家都没有多少钱,可是我们却有着无尽的快乐。一本好书我们慢慢地读了又读,一张美照我们仔细地看了又看,一个话题我们兴奋地谈了又谈,一点点收获都让我们欣喜不已。慢,让我们解除心灵负荷,剔净心灵杂念,开启清爽的心门,真切的幸福定会自然地涌来。

(编辑 汤知慧)

篇4:走得太快没有风景作文

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

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

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了,芮成钢不就是吗?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芮成钢这个道路,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1.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2.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当年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里来看望我。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老师?”我说:“你这孩子多少岁?”“10岁。”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她学习成绩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我说:“你看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还高,比你还漂亮,这次还考了一个好大学。”她说:“当时我真的着急,现在还是觉得很自豪的。”

我从这个例子当中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两个,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你记得我这句话,黑格尔说“存在即价值”。

3.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

现在的某些学校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无聊、矫情的语言,以为这样就能把教育做好了?不要今天看到我们校园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我刚才说了,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的结论是:

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我们现在好多名校干什么事,名校选孩子读书,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就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的,2 但是从做教育的角度来说又是错的,选择人的教育叫“伪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还要考试入学,两科语数,小学低于198分,没有特长,一律不能录取。我所在的学校收的是几十分、120左右的孩子,我们还是要把他们教出来的。

4.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

为什么习总书记说要潜心育人?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你看,为什么当作手段了?使劲培养,培养好了以后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手段、获得名誉的手段,于是难免浮躁。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看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现在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11、12点基本上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说了。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这些孩子在深夜11点到3点之间,尤其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有光照、有压力它不会分泌。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如果老师懂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一个要求,最迟10点半孩子必须入睡。因为孩子入睡两个小时以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状态。你看我们现在遵循这些规律了吗?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

所以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5.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哲学家是怎么看待教育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 3 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他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要勤奋学习。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6.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你看我们现在做教育都是为了适应外界,很多同学因为要去适应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学会了,我们学校教的主流价值全部忘了,所以就是必须要丰富内心。简单的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他通过自己学到的东西再来回馈社会,这是我们的一个附属产品。他为自己学的一个附属产品、客观产品就是他一定是为这个社会做好,他自己如果都不丰富怎么能够为社会好,他是破坏社会的。

篇5:时间过得太快作文

其实时间它有一双脚,跑得比什么都快!它的脚底似乎像猫一样,长着肉垫,走路轻轻的,没半点儿动静。它又像声音,你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知它的存在。

小的时候,自己走路时像一个醉醺醺的人,一走一绊。自己也只会挥霍着手臂,咿咿呀呀的说不好话。转眼间,就从一个人畜无害的婴儿长成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子。时间的脚一步一步走着。

眨眼间,我已不是稚嫩、幼稚的小孩子了。从四年级开始,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时间它是一次性的,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它就像一个傲娇的孩子,赌气走后,再也不会重来。

我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很慢,离我想到的日子很远。有时它就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我想让它快一些,就偏偏变慢,我想让它慢一些,偏偏过得很快。其实,我觉得很慢,是错觉而已,回头看已逝的时间,又感到阵阵的惋惜。

刹那间,我已经快小学毕业。还记得一年级时的我,总盼望着六年级。现在又不禁惋惜时间太快了。六年级毕业后就是初一了,我心念着大学,离大学还有6年。6年说说很慢,但也很快啊。

时间也太快了吧!就像朱自清在他的《匆匆》里感叹的那样。

篇6:《三字经》,别走得太快

《三字经》传承七百余年,被奉为儿童启蒙读物,它不仅涵盖知识面丰富,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最初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现在幼童读物似乎一夜间就有了精华糟粕之分。难怪有网友无奈感叹,“鲁迅无奈地走了,朱自清的《背影》也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地平线。现在轮到王应麟抱着他的《三字经》,一脸忧郁。”

湖北省武昌区九龙井小学对《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文本重新进行了打印编排,“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语文教研组主任魏贤佐解释,他们认为“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的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古代人生的一条最佳出路……

湖北大学教授、评论家刘川鄂分析:《三字经》等国学作品,是在农耕时代留下来的,其中有些内容是“道德利令”,是在一种不平等的身份和心态中进行的,它与现代意义上的人道关怀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利于现代个体人格的培养。他表示:“分清糟粕与精华,而且对精华还要结合实际,才能‘古为今用’。”

反对之声:让孩子自己鉴别

和删节行为截然相反,湖北武昌积玉桥学校要求小学毕业生,必须能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经典。校长祝正州认为,这些经典就应该通篇诵读,“阅读经典,是为了学习进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了解文化发展的轨迹。如果担心学生把部分不适宜的内容误作好东西吸收,老师完全可以引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也不赞成删节《三字经》。“如果删节,就会破坏历史文本的完整性,把一篇经典文本割裂得鸡零狗碎,肢解得面目全非,这绝非尊重历史的态度。学生诵读的是删节本,以为原书本来如此,而在别处看到原本,会因为与所学内容不同而困惑。如果因为课时原因,不能全文学习,可以在专业教师或者学者的指导下,进行节选,并且一定要说明这是节选本,而不让孩子们有误解。”

徐梓说:“《三字经》自诞生以来,已经流传了700多年,在历史上被视为‘蒙学之冠’。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包举经史子集四部;从整体来看,它又是一部劝学文献,而较少伦理道德的说教,从而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如果我们以‘知识之学’的态度来看待它,即通过它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它在现代依然不失为一部好的启蒙教材。而且,《三字经》选取了很多和儿童非常切近的例子,孩子们容易接受。”

其它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多认为对《三字经》等经典的删减乃是因噎废食,是教育者“越俎代庖”替孩子做决定。网友史蒂芬周表示:“去粗取精是一个过程,一个消化吸收理解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积极互动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结果。”

引发争议:启蒙读物该如何读?

《齐鲁晚报》一篇评论认为:《三字经》等进校园,是这些年“国学热”的一部分。“国学热”的出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有必要,但不少人推动“国学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眼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希望用国学来教化人心。如果不,能改良社会生活本身,而把提升社会道德水准的希望寄托在几本旧学读物上,这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认为,对于所有经典都必须深入研究、透彻分析、适当甄别,在学习《三字经》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至于魏贤佐的说法,钱文忠则表示:“除了不同意随意使用‘封建’这个概念以外,我对魏老师的意见完全赞成。对于删书,我持反对意见——历史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删书会起到什么作用。我们需要的是批评性的解释,就算这些语句有问题,不正可以给讲述者提供分析和批评的机会吗?”

上一篇:安全生产示范岗申报下一篇:中集人力资源培训笔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