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18

《山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山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0山市

蒲松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板书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

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2.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冬天已经来到了吗?是啊,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的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比如“海市蜃楼”,即使在现代社会也要借助照相、摄像等技术才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在古代则是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古人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古人是如何记录这种奇特的景观的。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记述。异:奇异的故事。

4.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范读,指名朗读。全文读3遍。

5.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一、二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指名三个学生翻译全文,呈现重点译句。

6.全班齐读课文。

7.启发提问,理通文意。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一共出现过几幅画面?(用原句回答)

“山市”的全程变化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时间顺序

请同学在原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明确: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

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用原文回答。(板书)

3)、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

8.课件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在哪里能见到这样的景象?(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关于海市蜃楼:大气中存在着光的折射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就会透过密度不同的空气而发生折射,这样,空中就会就会出现了远处物体的影象。)

9.小结

全文中作者采用虚实、详略、动静相结合的笔法,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山间蜃景中变幻莫测的各楼各景,写得极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10.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观察以上六幅海市蜃楼的照片,任选其中一幅,用现代文仿照课文的写法,描述你观察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

发生塔和宫殿

发展城郭和其他建筑

高潮危楼一座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自读文言文课文,内容新奇生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始终不脱离文本,在一课时内以读带讲,以学生为主体,全文的阅读至少四遍,文意的串讲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强调重点实词的积累和落实,重点突出、效果明显。并且初步训练了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我想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文言文课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坚持的教学环节。

[山市 教案教学设计]

篇2:《山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①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 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篇3:唐山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研究

关键词:唐山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 唐山市目前正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目前, 旅游业在唐山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已成为全市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如何打破唐山旅游以客源输出为主的局面, 加强唐山市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唐山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 对唐山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系统设计会对提升唐山市旅游形象、增强其旅游吸引力起到积极作用。

1 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

1998年李蕾蕾的《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是目前我国第一本系统探讨旅游地形象策划的专著。现代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了“形象导向”阶段。旅游目的地形象往往是一个区域旅游形象, 建立在区域内诸多单体旅游地个体形象的基础上。因此,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地、当地公众、旅游者三者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 是对区域内核心旅游地内在和外在旅游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资产, 是旅游目的地总体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体现在地方旅游决策的科学性, 当地公众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参与性, 旅游者的出游决策的参考性。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可参照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模式, 形成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旅游地通过形象设计可以增加识别度, 引起游客注意, 诱发出行欲望。并为旅游企业, 特别是旅行批发商和旅行零售商提供产品组织及销售方面的技术支持。

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一般遵循整体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目的地形象是一个综合的形象系统, 在总体形象之下包含多个二级系统、三级系统等构成元素, 与总体形象相统一。差异性原则即是指在旅游地形象设计中突出地方特性, 与其他同类旅游地相区别。

2 唐山市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目的地形象分析

近年来, 唐山市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形成了北部长城沿线长城观光度假旅游带、中部市区的城市文化体验旅游带、南部沿海特色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带, 旅游目的地形象初步形成。但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中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2.1 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不清晰

旅游地形象往往通过旅游形象口号体现出来, 保持旅游形象的连续性, 让公众心理形成确定的旅游形象, 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沉淀才行。然而, 唐山旅游形象口号更换频繁, 形象定位不清晰。绍兵在博文《从于文华担纲形象大使看唐山旅游形象的混乱》中提出唐山旅游形象主题语过于频频更换、于文华的形象与唐山旅游形象相背离[5]。

2.2 旅游主题形象不鲜明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应来源于该区域的核心旅游价值、根植于当地公众与旅游者的认同之上。谈起唐山, 离不开震后新兴城市这一基本认识, 凤凰在唐山人的心目中的形象根深蒂固, 也得到了旅游者的广泛认可, 是外地人了解唐山最直观、最抽象的外在形象和文化符号。在唐山当地以凤凰命名的场所比比皆是, 如凤凰山、凤凰湖、凤凰园、凤凰新城等。现有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抛弃了这一形象和文化传承是不可取的。

另外, 旅游形象的塑造还要具有前瞻性, 唐山市旅游建设已纳入到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布局之中。因此唐山市旅游形象设计应突出休闲这一主题和发展方向。

2.3 旅游形象感召力不强

目前, 唐山的旅游品牌口号“游遍千山独爱唐山”已在唐山旅游网上使用。这一口号虽具有易记、响亮的特点, 但前面的那个“千山”和后面的“唐山”没有递进的关系, 因此会让人产生唐山市山岳旅游资源丰富的歧义。另外, 这个口号不能反映唐山特有的形象特征。作为旅游形象口号不足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

3 唐山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方案

唐山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要满足旅游地、当地公众、旅游者三者的共同需求, 既要体现旅游地的旅游价值, 又要使当地公众产生认同感, 还要向旅游者准确传达旅游信息、对旅游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结合企业形象塑造的CIS形象导入系统, 为唐山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如下:

3.1 理念形象 (MI) 设计

理念形象是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唐山旅游形象的理念形象要能够鲜明地展示唐山旅游核心价值和发展战略目标。将理念形象总体形象理念和专题形象理念。

3.1.1 总体形象理念及其诠释

唐山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一级理念可概括为:“凤凰涅槃之地品味休闲之城”。“凤凰涅槃之地”蕴含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意, 象征着唐山市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新兴城市形象。

“品味休闲之城”是唐山旅游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目标, 主要是指依托唐山红色旅游资源、蓝色的海滨海岛资源、绿色的乡村旅游资源、黄色的皇家文化旅游资源、特有的地震科普旅游资源、近代工业文化旅游资源让旅游者感受生活的幸福、快乐与健康。品味休闲即品味生活的滋味, 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惬意。“品味休闲之城”就是要把唐山打造成为商务休闲、休疗养生、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

3.1.2 专题形象理念及其诠释

(1) 创造奇迹之城

围绕地震文化主题, 通过唐山地震遗址等感受唐山的地震文化;通过参观城市震后成就体验唐山人创造的人间奇迹。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 到唐山来感受人间奇迹无疑是唐山发展旅游的一大亮点, 同时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热映也激发了人们了解震后唐山的兴趣, 增强了唐山的旅游吸引力。

(2) 体验幸福之城

唐山于2008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对于唐山这座震后新兴城市来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幸福感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吸引力所在, 让旅游者体验唐山人的幸福感也是重要旅游吸引点。

(3) 商务休闲圣地

唐山市曹妃甸论坛的举办, 使唐山日益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 具有较强的商业影响力和凝聚力, 已有的高尔夫球场、湿地公园、温泉宾馆等配套设施也为商务休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 度假休闲天堂

围绕南部沿海的海滨海岛休闲、北部山区的乡村休闲、中部市区的城市休闲构造唐山市全方位、多层次的休闲旅游产品格局, 满足旅游者休息、休整、休疗、修养的旅游需求。

3.2 视觉形象 (VI) 设计

视觉形象设计在旅游形象设计中占据特别显著的位置, 这种视觉形象往往以有形的形式体现出来, 比如旅游目的地的物质景观 (硬件设施) 包括旅游景区、旅游商品、服务人员的着装, 甚至景区内交通工具的外部装饰等。凤凰是唐山市所公认的形象特征, 也符合唐山市整体的城市形象和发展方向。因此在视觉形象设计中可以凤凰形象作为象征物, 以唐山的中文字和英文字作为标准字, 来设计一个生动形象、寓意丰富、感召力强的唐山市旅游视觉形象。

3.3 行为形象 (BI) 设计

行为形象是理念形象的具体化, 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经营管理形象、从业人员服务形象、居民形象等。

3.3.1 管理形象设计

唐山市应针对唐山市旅游发展现状成立唐山市旅游管理委员会, 设置便民、亲民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 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 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保证旅游业的高效、持续的发展。

3.3.2 服务形象设计

唐山市的旅游软件建设也是当务之急, 主要是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形象, 包括着装、服务态度、服务礼仪、服务技能等。通过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严密的培训系统, 使服务人员成为旅游形象传播的载体和赢得旅游者满足、塑造良好旅游形象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臧德霞, 黄洁.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基于Tourism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10年文献[J].旅游科学, 2007, (6) .

[2]文春艳, 李立华, 徐伟, 张清兵.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6) :105.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4]2010年国庆旅游专访——访唐山市旅游局局长王虎, http://www.tangshan.gov.cn/html/zhengminhudong/minshengfangtan/2010/1001/8212.shtml.

篇4:《山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关键词:秀丽河;滨水景观;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5-24

修回日期:2013-07-03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形式是山水园,“山水相依”是中国山水园的核心景观形式。城市滨水区是兼具自然风光和人工景观的区域,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组成重要部分。充分利用穿城而过的自然资源营造城市滨水景观,既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又能传神地“勾勒”出当地特有的文化风貌。

1 项目概况

本案设计范围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西江新城南部,是秀丽河南面的一段,全长约为2.0 km。南起跃华路,北至西江大道段,西起秀丽河路,东至大德路;南临旧城区,北接珠江新城片区,东西沿岸建高档住宅小区、中小学校,形成了“大院中庭”之形,成为该片区的一河两岸的绿化长廊。

作为高明城区的主要景观带,秀丽河全长10.6 km,河水引自西江水,流入沧江后再汇入西江,绕高明中心城区一周,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是高明“鱼米之乡”的重要水资源。

1.1自然环境

河岸两边的植物为当地乡土植物和野生本草,河西岸现今为大片的农田土地,多有果蔬农作物,小路边则有构树Papermulberry,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等乔木,同时分散着芭蕉Basho,春羽Philodenron selloum Koch等。河东岸野草丛生,主要以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 等地被植物为主,间杂着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inn、三叶鬼针草B. pilosa等地被和些许小乔木。

1.2 地形

东岸现有一座山体,高程约19 m,为全段制高点;并有一用于防洪的高堤,堤顶高程约5~6 m,东岸堤顶现有6 m宽河堤路,西岸基本为土堤。高堤外围的鱼塘旧址尚存,部分鱼塘目前仍在使用。

1.3 水文

河床宽广,河床平均宽约80 m,水色清绿,最高洪水位为1.5 m,正常水位0.900 m,河底高程为-1.5 m。

1.4建筑

根据规划,沿江两岸拟建几处高档住宅小区及中、小学。中、小学分布在该河岸的北侧,周围是住宅小区,地理环境优越。

2设计主题概念—诗景·水畔

诗即是景,景亦是诗。秀丽河河道景观设计沿袭岭南地区的亚热带景观特色,以新古典主义景观风格为设计蓝本,遵循“生态性、人文性、多样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以诗画入境,体现了岭南独特的文化风情,展现别具一格的河道滨水景观。

中国诗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精髓,但是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淡忘和不重视它。我们将诗贯穿于整个沿河景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自然的景色相结合,具体体现于四个方面——学诗、读诗、品诗、吟诗(图1)。

3景观分区及景点分析

设计充分遵循生态的理念,使用多种乡土湿地植物以提升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同时,将“中国诗文化”贯穿始终,打下深厚的历史人文的烙印,在提升景观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好地打造了城市的魅力滨水空间。设计充分赋予了其生态湿地的功能属性,并通过植物配置和仿古园林建筑等营造出“人在景中行、宛若画中游”的诗一般的意境。让游人置身于绿意盎然的山林水郡中,品味现代都市的“古意悠悠”,品读历史文化底蕴及发展。

设计总体上规划为:河东面主要表现历史文化的动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通过主题广场、不同功能分区的活动休息场地来表现;河西面为静脉——生态河廊,通过不同的生态绿化形式来表现,点缀以人文元素。综合生态与人文元素,规划营造七个景观、功能区域:

3.1水清鱼游荷送香-休闲观赏-游憩廊道

此区域保存了河湾和原地鱼塘的历史痕迹,开拓崭新的池塘景观,营造多种水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形成多样的河塘景观。赏荷闻香于“凝香亭”,漫步于池塘间小路,驻足于记忆村庄的牌坊下……观赏美的景色,放松娱乐身心,营造出荷风香迳的意境(图2);古灯广场中,营造灯火斑斓与波光水影交相辉映的美景,给人以温馨和家的归属感,古色古香的灯传递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3.2 山静蝉鸣林更幽—运动休闲—生态廊道

此区域利用原有的山地,建造运动休闲登山道、山顶“意远亭”和山脚休息运动空间。山中果树成荫,观果登山,既可休闲健身,又可远眺秀丽河美丽景色,怡然自得。

3.3月桥风槛水边居—活动休闲—文化生活廊道

本区考虑到毗邻中小学及高档住宅区,人流量大,对活动休闲空间和景观效果要求较高。此处设计了集贤馆,以及曲水广场、大地回春广场、龙舟终点广场(图3)等带状亲水广场。

3.4 琴韵书香画中游—娱乐活动—城市生活廊道、历史文化廊道

本区开敞空间的布置相对集中,主要用于大型活动以及文化展示,因此,硬景比例较其他各区大,构筑物也相对较多。出于便捷性和舒适性的考虑,地形高差较小,几乎与周边道路相接,再平缓过渡至河边。主要景点为:龙舟主题广场(图4)、渔舟唱晚和文化长廊等。

3.5 桃红柳绿和风荡—休闲观赏—生态廊道

此区域营造了自然的疏林草地景观,西边为“林”,由密至疏,过渡到缓坡草地,河岸边柳树婆娑,每当春季时,碧桃游园里桃花盛开,穿梭于曲折的观赏栈道上可观赏缤纷花景;和风广场上,任你放飞七彩的风筝,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3.6庭前春鸟啄林声—休闲观赏活动—休闲游憩廊道、生态廊道

此区域营造了一片密林景观带,幽静的密林鸟鸣花香,曲径通幽;堆造湖中小岛“飞鸟浮岛” ,“赏莺亭”置于小岛中,或静心禅思,或与人切磋棋艺,或观赏落霞与飞雁,飞鸟相伴,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中。移步“林中入口广场” ,在树林包围的空间中休息、活动、健身,更是愉悦身心;儿童游乐广场充分考虑了儿童游玩的需要,设置了滑梯、沙池、旋转儿童游乐地、景墙儿童游乐地、草地儿童游乐地等场所。

3.7渡水赏芦也自怡—休闲观赏—休闲游憩廊道、生态廊道

此区域改造了原有的河湾洼地,建造多岛相连的“汀葭屿”,以及具亲水栈道的新城大道广场,水草丰美、芦苇茂盛,营造自然湿地景观,流连于“观芦台”,可观赏水鸟栖息于长草间,夕阳余晖映照于芦花间;穿行于草间的木栈道、木平台,可感受浓浓的乡野气息;垂钓于河岸,更是与自然共乐。

4 植物规划

4.1 植物规划原则

4.1.1以人为本原则 植物设计要能够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实现其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以服务和利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根本。

4.1.2以乡土树种为主 主要运用乡土植物,也可以适当引用外来物种,选用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以体现地方特色。

4.1.3 植物艺术性原则 通过植物季相变化来创造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

4.1.4 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原则 保留原有长势良好、观赏性良好的植物,创造原生态植物景观。

4.1.5多样性原则 植物多样性是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在植物规划时,以本土绿色植物为主,结合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色叶植物、芳香植物等,营造“绿林环绕”“色花相缀”的环境,形成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

4.2 植物分区

4.2.1水生植物区—渔乡绿野、碧水荷影岸 此段利用原有的鱼塘和河湾,形成渔文化景区,是对原有鱼塘肌理进行保存后形成的“大地记忆”,叠加本土渔家和农家的“文化记忆”,种植各种水生作物(如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水芹Cress等);河湾种植大片荷花Nelumbo nucifera,延续高明荷城文脉,营造荷影碧水相连的河岸景观。

4.2.2 生态果林区—叠翠山峰、绿树香果岸 此段利用原有山峰及周边环境,结合原有良好植被,增加各种乡土果树,运用多层次植物配置的手法,营造绿树为屏障、硕果挂枝头的果林景观。

4.2.3 乡土植物区—风情乡土、文化绿意岸 此段保留了部分原有植物,如朴树,增加其他本土植物,以树阵、绿化组团等方式,营造极具人文气息和风俗乡情的绿色文化长廊。

4.2.4 开花、色叶植物区—绚烂花开、缤纷锦彩岸 此段为主题广场及龙舟赛事河段,植物景观以开花植物及色叶植物为主,结合花带、花镜、花坛等,营造热闹的赛事气氛。

4.2.5疏林草地区—清风芳草、桃红绿柳岸 此段是较为广阔的缓坡河岸,以疏林与草地结合,成为“疏林草地”,林内植物景观建设遵循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的原则,采用有较高观赏价值、生长健壮、树冠疏朗开展的树种(如凤凰木Delonix regia)和富于季节变化的树种,营造变化多姿的景色;草坪空地可供游憩、活动,点缀特色花木(如桃树Piach);水边采用垂柳Salix babylonica或花草点缀,营造夏天可蔽荫、冬天有阳光的疏林草地景观。

4.2.6 湖岛密林区—绿岛飞鸟、苍翠树影岸 此段滨江绿带以苍翠密林营造生态河岸景观,开拓河中生态绿岛。主要以耐湿乔木及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依据不同的水位将各类湿生及水生植物进行搭配,沿水岸线形成耐湿草本-耐湿观花灌木-耐湿乔木的阶梯状的配置结构,综合发挥湿地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态环境效益,形成颇具特色的湿地植物景观,成为鸟的栖息地。

4.2.7 生态湿地区—自然意趣、芦草飘花岸 此段利用原有的滩涂湿地,引水贯穿其中,形成多个小岛和曲折的岛岸线,改造成生态湿地廊道,结合水生植物,营造出“自然群落意趣浓”“野草野花亦怡然”的氛围,节点设置水上木栈台、栈道穿延于湿地廊道间,可供游人一眺江景、感受江风,形成自然天成般的湿地生态环境。

5 结语

西江新城是高明未来的核心区域,贯穿新城的秀丽河既是城区水系统调节的重要枢纽,又是高明区“山林水都”城市定位的景观绿化长廊及核心资源。秀丽河滨水景观充分发挥秀丽河的水体资源优势,塑造一个将生态、人文、功能融为一体的新岭南水郡,营造宜乐、宜憩、宜赏的秀丽景观文化带。

参考文献

[1] 肖云.长沙市浏阳河风光带第一期工程景观设计构想[J].山西建筑,2007,33(8):25-26.

[2] 戴春宁. 城市园林生态水景设计探析[J].美术大观,2008,12:127.

审稿编辑:赵建华 赵晓铭

作者简介:

杨志正(1977 - ),男,广东高明人

园林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园林绿化的施工和养护管理

篇5:20 山市-教学教案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恰当导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篇6:《山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山市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难点)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青冥( ) 禅院( ) 飞甍( ) 高垣( )

睥睨( )( ) 连亘( ) 窗扉( ) 倏忽(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 )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 )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 )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 )

⑸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 )

⑹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 )

3、本文选自 ,作者蒲松龄, 文学家,号 。

课堂学习

一、 导入新课,简介有关海市蜃楼的概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自主合作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2、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

(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

(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

(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

(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

(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

(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

(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

三、点拨讲解:

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1、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2、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b.分析理解词语

c.断清句层次

d.省略补出翻译

e.朗读按标点

f.精读分析理解

g.难句村出来

h.画批圈点小结

四、练习测评:丛书p87自主学习1、2读读背背1、3

五、布置作业:

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并把它们摘抄在笔记上。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资料:

文学常识

《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分析课文结构,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堂教学:

一、 导入:(略)

二、 自主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2、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2)“山市”和“海市”有什么区别?

(3)交代山市不常见的二字为:

(4)山市形成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作者怎样描绘山市的变化的?)

(5)这次山市可分两阶段观赏,分别概括一下。

(6)文中如何写出山市景致渐多的情形的?

(7)本文使用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8)山市的变化是快是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9)“楼五架”是“五层楼”或“五架楼”吗?为什么?

(11)山市的特点是什么?

(12)文前为什么交代“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1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14)文末为何缀述早行者所见?

(15)为什么那时的人们把“山市”又称为“鬼市”?你能用科学解释一下吗?

三、点拨讲解

层次结构:

一、(第一句话):简要说明奂山山市难得一见

山市二、(中间部分):作者描绘山市变化的整个过程。

三、(最后一句话):补诉“早行者”所见,说明山市为鬼市的原因

四、练习测评:

1、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⑷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2、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到 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 是高潮阶段。

3、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

五、布置作业:

1、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3、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篇7:《山市》教学设计

1、理解文意,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写特记、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青冥飞甍高垣睥睨连亘霄汉逾时倏忽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知识)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篇8:《山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佛山市顺德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其所在区域的道路沿线主要揭露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松散沉积层及白垩系、震旦系地层。公路沿线除河流堤坝、鱼塘塘埂、道路路基及村镇附近表层覆盖有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外,其余地段表层多分布有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淤泥质粉土、淤泥质粘性土、淤泥等。第四系地层由粘土、亚粘土、深灰色淤泥、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粉、细、中、粗、砾砂和圆砾等土层组成,总厚度24~30m不等。其中软土层(淤泥、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粘土)连续分布,部分地段分布有两层软土,其天然含水量42%~55%,天然孔隙比e0=1.014~1.857,压缩系数a0.1-0.2=0.47~1.45MPa-1,压缩模量Es0.1-0.2=1.72~4.53MPa,软塑~流塑状,中间夹厚度2~10m不等的饱和极松~稍密砂层,液化指数IIe=1.2~76.5,属轻微~严重液化场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中的规定,顺德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需对可液化场地进行处理。

2 路基填土高度的确定

佛山市顺德区拟建公路路基高度主要受河流通航净空、被交路净空、地下(地表)水位及路基稳定性(软土路基的极限填土高度)等因素控制。路基基本为填方,地下水埋藏深度约1.5m,为保证路床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基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不小于1.5m。区域内软土发育,经计算,不处理时保证路基处于稳定状态的路基极限填土高度为2m,处理时保证路基处于稳定状态的极限填土高度为6m,故控制桥头最大填土高度不大于6m。

3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标准

(1)沉降标准

基准期取15年,工后沉降(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内残余沉降)容许值对于一般路段取30cm,箱涵及箱型通道处取20cm,桥头路段取10cm。

(2)可液化砂土地基处理至使液化指数不大于5。

(3)稳定验算

稳定验算的安全系数在施工期采用总应力法验算,其容许值为1.10;运营期采用有效固结应力法进行计算,其容许值为1.20;考虑地震时的安全系数≥1.1。

(4)沉降计算

路基沉降量采用分层总和法(e-P曲线)计算主固结沉降Sc,并采用沉降系数ms对其进行修正,其范围值为1.1~1.6,计算时采用1.25。压缩层计算深度控制原则为计算层底面附加应力与有效自重应力之比不大于0.15,若确定后计算深度以下还有软土层时,继续计算;对于浅薄层软土路段,计算至相对硬层为止。地基固结度按太沙基固结理论计算。

(5)设计荷载

采用公路-Ⅰ级,换算成等代荷载的土柱高度为0.9m。路基填料容重采用19kN/m3。地震力的计算遵照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规定,只考虑水平向地震力。

(6)预压施工高度

等载预压施工高度=路基设计高+预压期沉降量+路面与路堤填料的等效厚度差;超载预压施工高度=路基设计高+预压期沉降量+路面与路堤填料的等效厚度差+超载高度。

4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比较

4.1 浅层处治

对于表层软土层厚小于3m的路段采用浅层处置。结合工程实际,采用开挖换填砂砾、碎石或挖砂沟排水的方案。此方案施工较简便,使用效果较好。

4.2 排水固结法(预压法)

预压+地下排水体(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砂砾垫层+土工格栅:为迅速排出地下水,加速地基固结,预压前往往在地基中加入竖向排水体。竖向排水体常用的有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国内采用的袋装砂井直径一般7cm,采用洁净中粗砂,含泥量要求不大于3%。塑料排水板可以说是袋装砂井的替代品,其计算原理、处理效果基本相同,造价相差不大,但目前国内塑料排水板的生产存在一些质量不过关的现象,施工质量也较难控制。而袋装砂井施工易于控制,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因此本项目推荐选用预压+袋装砂井+砂砾垫层+土工格栅方案,竖向排水体预压方案详见表1。

注:上表按路基高度3m,路基宽度33.5m,软基处理深度10m,路基长度100m计算。

4.3 复合地基法

(1)浆喷桩:

浆喷桩是利用水泥等材料作固化剂,利用深层搅拌机械和原位软土进行强制搅拌,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一种强度高、变形小和水稳性好的混合柱状体,由此桩体与周围软土形成复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沉降,增强地基的稳定性。该法工程费用较高,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在处治深层软土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考虑本项目软土普遍为两层,上层深度一般小于12m,下层深度最深27m,而本地区在浆喷桩的应用上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对于软土深度12m左右,需要做复合地基的路段,考虑采用浆喷桩复合地基。存在较深软土路段,采用在搅拌桩桩间打袋装砂井的复合方案(此处宜采用浆喷桩,相对于粉喷桩具有污染小、施工容易控制的优点)。

(2)挤密砂桩和碎石桩:

通过振动下沉金属管,将投入管中的砂砾或碎石挤入软弱地基中,形成大于沉管直径的密实柱状体。其对饱和软粘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置换作用和排水固结作用,对砂性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挤密和消散孔隙水,加快地基固结作用。由于本区软土含水量高、强度低,砂石桩成桩条件不够,因此不推荐采用。详见表2。

注:上表按路基高度3m,路基宽度33.5m,软基处理深度10m,路基长度100m计算。

(3)CFG桩和预应力管桩:

二者实际上均为刚性桩,处治深度较深,处治效果基本相同,但施工工艺、工期、质量控制及造价上有较大差异,经比较论证,推荐采用CFG桩方案,详见表3。

注:上表按路基高度3m,路基宽度33.5m,软基处理深度10m,路基长度100m计算。

5 软土地基处治方案及处治范围

5.1 一般路段

(1)当采用单纯预压处理,6个月预压期内工后沉降可满足要求时,采用纯预压方案(浅层软土全部挖除,换填路基填料)。

(2)当采用袋装砂井+预压处理,6个月预压期内工后沉降满足要求时,采用袋装砂井+中粗砂垫层+土工格栅+预压方案。

(3)当沉降或稳定不能满足要求时,鉴于各方案在处治深度上的局限性,结合软土厚度、深度以及工期要求等因素,分别选用:当处理深度小于15m时,采用浆喷桩+中粗砂垫层+土工格栅+预压方案;当处理深度大于15m小于30m时,采用CFG桩+褥垫层方案(本项目最大软土厚度为28m)。

(4)关于预压载体,主线因为路幅较宽,采用土载与水载联合预压可以节约一部分土方,降低造价。对于一般软土路段预压采用土载与水载联合预压;对于桥头软土路段采用土载预压。

5.2 构造物两侧路基

(1)根据地质资料、计算结果以及工期要求等因素,对于软土厚度不大于15m且仅采用浆喷桩能够满足沉降及稳定要求的,采用浆喷桩+中粗砂垫层+土工格栅+预压处理方案;对于软土厚度不大于15m且仅采用浆喷桩能够满足稳定但不能满足沉降要求的,采用浆喷桩+袋装砂井+中粗砂垫层+土工格栅+预压处理方案;对于软土厚度大于15m且仅采用CFG桩能够满足稳定但不能满足沉降要求的,采用CFG桩+褥垫层+袋装砂井+中粗砂垫层+土工格栅+预压处理方案。

(2)纵向处治范围

①桥台基础及桥头两侧路基:根据桥台高度的不同,分别采用。当桥台高度小于4m时,台后处理长度30m;当桥台高度4~5m时,台后处理长度40m;当桥台高度大于5m时,台后处理长度50m。在台后处理段与一般处理段之间设置10~20m长过渡段,以减小不同方案间的工后沉降差。台前处理至1.5倍的桥台高度外不少于一排桩。

②涵洞及箱型构造物:中心线两侧各20m。

6 长井短桩设计

为了解决桥头路段深厚软土的沉降和稳定问题,采用了长井短桩方案。

长井为袋装砂井,短桩为水泥搅拌桩或CFG桩。袋装砂井与桩体间距相同,均匀分布。设计中,先采用水泥搅拌桩或CFG桩进行稳定验算,确定短桩的桩长和桩距;然后用袋装砂井进行沉降计算,确定袋装砂井的桩长。长井短桩预压期为6个月。

长井短桩的施工程序如下:

(1)铺设中粗砂垫层30cm;

(2)进行袋装砂井施工,并检测合格;

(3)进行水泥搅拌桩或CFG桩的施工,桩体施工中应注意尽量减少对地面砂井的影响;

(4)桩体施工全部结束后清理地面,保持袋装砂井排水顺畅,最后再铺设剩余的中粗砂垫层;

(5)检测桩体28d强度,浆喷桩要求R28≥0.6MPa,CFG桩要求R28≥6MPa,达到强度后,即可进行加载预压。

长井短桩对于处理类似于本区这类淤泥质土与松散粉细砂互层的地层,理论上讲非常合适,浅层的桩—土复合地基提供了支撑路基稳定的壳,深层的砂井排除下层淤泥质土或粉细砂层中的水分,促进地基的固结,同时降低了其液化势。此方案采用桩与井间隔,桩距相对较大,总体造价相对较低。鉴于长井短桩设计目前各地应用较少,缺乏相应的施工经验,建议施工时开设试验段,进行沉降、稳定观测,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

7 问题与建议

(1)施工时若发现软土层厚与设计文件提供的地质资料有出入,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根据现场钻孔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桩长。

(2)加强试验段的铺设,以及试验段的管理,为大面积施工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加强沉降与稳定观测力度,既是对设计的验证,也有利于施工质量的提高。

8 小结

本文根据佛山市顺德区南延线及南高段新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情况,分析了佛山市顺德区工程地质特点,研究了佛山市顺德区高等级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思路及应对措施,供广大设计人员参考。佛山市顺德区高等级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设计要点如下:

(1)收集项目所在区域地质资料及水文资料,确定地下水位高度,明确路基最小及最大填土高度;

(2)确定软土地基处理设计原则及设计标准;

(3)根据地质、地层、地基土属性等条件初步确定处理方案;

(4)根据地勘资料及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等计算沉降与稳定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以确定最终处理方案;

(5)大面积施工前应先开设试验段,进行沉降、稳定观测,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

(6)引入动态设计理念,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地质钻孔所揭示的地层特性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摘要:依托佛山市顺德区南延线及南高段一级公路工程项目,根据其项目工程地质特点,提出佛山市顺德区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

关键词:工程地质,佛山市顺德区,软土地基,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JTJ 004-8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

[2]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3]公路路基设计手册(第二版).

篇9:《山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 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36-01

1 概述

多媒体技术是20世纪末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教学利器之一,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中学物理教学找到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也为促进白山市中学物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白山市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白山市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白山市五所中学的师生,发放了300份问卷,收回问卷289份,有效问卷27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2%。

2.1 白山市中学物理教师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白山市担任初中物理课程的中青年教师居多,40岁以下的占95%。从学历来看,本科或以上学历占了90%;职称方面,中学二级居多,占63.6%,在被调查的对象中,高级职称的只有2位。绝大多數学校物理老师数量偏少,以3名的居多。物理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为1∶160,比例严重失调。通过访谈发现,有的教师一周的课程超过14节,教学负担很重。

教师们普遍掌握WORD软件、Power Point等软件的使用,而对于FLASH、3DMAX等软件掌握的情况并不好,认为自己较好或熟练掌握的只占25.6%。

87.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多媒体教室的投入量一般。85%的教师认为学校多媒体设备建设不完善。87.4%的教师没有接受过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培训。54.5%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的备课时间相对较长,78.4%的教师认为在物理实验讲解方面多媒体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56.7%的教师运用图片较多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方式,3%教师认为应该依据教学内容而定。7.7%的教师喜欢运用视频和动画的多媒体课件。

2.2 白山市中学生调查

2.2.1 多媒体教学评价

6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能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7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60.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能更形象的表现教学内容,63.5%的学生物理实验讲解中更喜欢多媒体。86.3%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做笔记困难。

2.2.2 多媒体教学情况调查

调查研究发现,有7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取得的效果一般,12%的学生认为不满意,集中体现在课堂内容过于死板、形式单一和速度过快,思维跟不上等。在物理课堂上68.9%的学生喜欢视频动画等媒体类型。

3 白山市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因素

学校的多媒体投入量一般而且建设不完善,学校领导对多媒体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3.2 教师因素

初中物理老师的学历一般都是本科,职称方面中学高级很少。技能方面对于OFFICE软件以及课件制作掌握得很好,但对3DMAX和FLASH以及教育学基本理论掌握得不太好。尽管大多数物理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有更好的效果,但制作课件相对于传统教学要花费更多时间,并且教师的视频动画处理能力相对不高,很多情况下,教师还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3.3 学生因素

尽管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多媒体教学,但会造成学生做笔记困难、教学节奏太快导致思维跟不上等问题,课件的制作缺乏新意,形式呆板满足不了学生喜欢视频动画的内容呈现方式等也是影响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因素。

4 促进白山市中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途径分析

4.1 学校方面

学校配备合理的多媒体设备,对多媒体的种类进行丰富,加大学校的多媒体投入量,为多媒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向国家申请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的多媒体建设。校长应该重视多媒体的教育以及教师有关多媒体教学的培训,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适当多招收1~2名物理教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应加强物理教师校内、校外的合作与交流。

4.2 教师方面

(1)探索培训。首先对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每一位主讲教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一线授课教师,培训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教学方法交流、动手操作、教学实践的讨论。在培训中,指导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通过大量的互动交流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1]。在培训内容上,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不同的内容选择。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为本位的培训活动。培训的重点是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把培训随时地渗透到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境中,让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能得到进步和提高[2]。校本培训可以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兴趣和需求来进行灵活多样的培训,使不同阶段的教师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3]。

(3)专业发展。由于有的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多媒体的有关知识,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发展需求,制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4]。同时,不应该有职业倦怠的情绪,更好的学习有关多媒体的知识和自身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4)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教师应自己驾驭所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上课的频率加强。

5 结论

本文对白山市中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了白山市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晓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试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2(2):67-69.

[2] 周一鸣.影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8(29):168.

[3] 李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篇10:《山市》教学设计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以下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读课文

一读,读准。学生两人一组,先自读,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同学听,然后指名读。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àn)邑(yì)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bì)睨(nì)亘(gèn)莽(mǎng)霄(xiāo)扉(fēi)缥(piāo)缈(miǎo)逾(yú)倏(shū)

注意这些词语。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二读,读通。老师讲授读书方法:读出正确节奏,读出语感。程序是:老师讲—老师读——学生自读—点人读。

注意这些句子的停顿:

1.一般四字词两词一顿。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

2.前后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的把关联词、助词单独读。

如:既而/风定天清

居然城郭/矣

然/数年/恒不一见

见山上/人烟市肆

总原则是:不把词读破。

如:孙公子禹年/与人/饮楼上/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三读,读顺。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多读,要学生力求在读中通晓大意,在读的组织上可让学生自己朗读。

四读,读懂。

程序是:学生先对照文章课下的注释,自己边读边译,然后把译不出的句子画下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讲解。

三、画山市

画出山市形成的几个过程,在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并感受山市的奇特美。

四、说山市

一让通过用原文的词语说话,进一步熟悉课文,二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通过思考、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东西。

一说:山市中有

提示:让学生想象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结合画说,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话说都可以。

二说:由山市我想到了

可说感想,说感悟,说原理。

如: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象中会更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

五、背美句

如进行四字词的背诵比赛。

六、小结

通过本课,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海市蜃楼,也学习了一种文言文的学生方法。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并弄通其义。

篇11:《山市》教学方案设计

二、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四、诵读课文

1、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学生自渎;第三遍,学生齐读。

2、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奂 huàn 冥 míng 甍 méng 垣 yuán 睥睨 pì nì

亘 gèn 扉 fēi 逾 yù 倏 shū

3、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4、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6、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⑵ 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⑶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

⑷ 高垣睥睨(高墙)

⑸ 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

⑹ 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⑺ 一切乌有(乌,同无)

⑻ 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⑼ 裁如星点(裁同才)

⑽ 窗扉皆洞开(窗户)

⑾ 或凭或立(靠着)

⑿ 倏忽如拳如豆(突然)

⒀ 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7、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⑵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⑶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⑷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篇12:七年级上册《山市》教学设计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变化的过程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组织、想象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变化的过程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组织、想象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恰当导入

口述:今天来到这里是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到山东的深山老林里去走走。听说那里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海市蜃楼”的奇景,当地人称它为“山市”。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采访任务呢?那就让我们出发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谈谈对山市的初步印象。

三、分步品味

1、体会山市之“变”。

⑴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都很短暂,看来山市是瞬息万变的!(板书“变”)

⑵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市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⑶ 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想象山市之“奇”

⑴ 让学生分组分阶段谈所看到的山市奇观,派小记者下组进行采访。

要求:

① 小记者采访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列好采访提纲;采访时要及时总结,做好采访笔录。教师提供“采访提纲”,小记者按“采访提纲”进行采访。

② 目击者尽可能向小记者提供多的细节。

⑵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胜景,奇妙无穷。(板书“奇”)

3、品味山市之“美”

⑴ 学生朗读一段课文,教师有感情地描绘一段,师生共同回味所采访到的山市奇观(辅以图片欣赏)

⑵ 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山市胜景被这些语句描绘得美不胜收!(板书“美”)

四、深入研讨

1、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影片,然后思考:作者记录山市之景,如此变幻、奇特、美丽,在写作方法手法上有没有让我们借鉴的地方?

2、为什么那时侯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五、课堂练笔

让学生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描绘烟花绽放的全过程。师生共评。

六、作业布置

1、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活动系列下一篇:个人年度先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