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会分析

2024-04-25

2016年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会分析(精选6篇)

篇1:2016年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会分析

网址:

2016年中国材料测试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遇分析

测试服务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动,测试服务业发展迎来空前机遇。测试服务业在质量提升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日趋凸显,以数据信息流服务相关产业的支撑作用日渐突出,以测试手段变革对学科发展的引导作用日益显著。

我国检测机构数量庞大但行业整体有序程度低,呈现出多、小、散、行业自律性不强的现象。

一是数量多,规模小。测试机构种类有政府检测机构、企业内部测试服务和独立的第三方测试服务。非独立法人的机构类型众多,但整体规模较小,业务规模差异极大,在实验室2.5万家实验室中超过平均业务规模的仅占总数的5%。

二是分布分散,竞争重复。从领域上看,涵盖质监、农业、卫生和出入境检疫等多个系统,各个系统之间在基础检测能力方面重复较明显。

三是管理体系复杂,市场竞争缺乏自律。在行业管理方面,检测机构呈现多头管理,造成行业整体运行纷繁复杂,行业管理主体不明显,协调困难。在市场方面,强制性业务、竞争性业务、自愿性业务交叉,定价体系透明度,竞争缺乏规范,良性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部分机构为竞争业务放弃公正独立性,甚至出现造假违法事件。

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外对材料测试服务业的范围和定义尚无明确界定和准确定义。材料测试服务业,在广义上是指以材料测试服务机构为主体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从材料性能来说,典型的材料测试分为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性能分析、无损检测、力学性能测试等;按材料化学组成的不同,可以分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按使用特性分,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按应用领域分,分为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汽车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从材料测试服务业覆盖的范围,既包括建筑材料、有色金属、钢铁材料、工业材料、石油化工材料等传统材料,也包括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和先进结构材料,也包括上下游与材料密切相关的行业,如矿产品测试、建工测试等。

无论是从机构数量、资源配置,还是从业务量及收入方面看,材料检测已成为检测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材料测试机构类型来看,全国材料测试类检测机构中国有机构占主体地位,国有或集体所有机构有8896家,占总数的83.4%,私人、合资及外资企业1776家,占总数的16.6%。

其中非独立法人单位1968家,独立法人单位8704家。在独立法人单位中企业单位6512家,事业单位2192家。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在检测收入方面,全国材料检测机构检测收入达631.88亿元以上,其中行政执法报告1638.84万份,收入38.71亿元,社会委托报告1.12亿份,收入548.75亿元;司法鉴定报告44.53万份,收入5.06亿元;其他报告722.15万份,收入39.36亿元。

在全国材料测试机构中,私人企业收入101.71亿元,承担任务3033.23万次;合资及外资企业收入96.43亿元,承担任务2102.79万次;国有或集体所有机构收入433.74亿元,承担任务8463.98万次。

材料测试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整体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接近一半,具体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22.25万人,占总人数的48.8%;专科学历21.89万人,占总人数48.1%。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90万人,具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1.60万人,获得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有11.56万人,其他技术职称有14.76万人。从事管理工作的有6.70万人,支撑辅助工作人员有8.58万人,从事检测工作的有28.64万人。

仪器设备是检测机构从事生产服务的必要工具,是衡量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整理数据获得,全国材料检测机构仪器设备总量221.21万台(套),价值1367.02亿元。通过进一步分析相关数据,从仪器设备的分布情况,可以侧面看出我国材料测试机构规模较小的特点。

从材料检测机构区域分布看,材料检测机构的地区分布与我国目前产业活动与经济活动相对应,呈现东多西少现象,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

材料测试服务业市场的变化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测试服务业的市场正处在剧烈变化过程中。市场驱动力正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和产业需求主导。整体看市场需求有所增加,但由于参与者增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而网络化带来市场的变化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市场地位的变化,给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政府性业务明显减少

一是政府监控类业务取消。以出境商品检验检疫为例,国家质监总局和海关总署对进出境商品目录进行调整,减少的法检商品种类共涉及1 008.6万批次、货值4463.6亿美元,减少相关检测费用超过百亿。

二是简政放权。三是临时性补贴到期截止,引起相关支撑性检测业务减少。

2、打破垄断,跨领域业务增多

由于检测机构分属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资产形态以国有性质为主,检测认证行业条块分割现象明显,政府的“有形之手”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纵向上,部门系统划分明显;横向上,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垄断成为历史问题。

3、经济结构升级,技术服务需求旺盛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开始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产业结构的主体已经开始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业,转向低能耗、高效益的服务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技术创新市场环境的改善,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与科技服务业紧密关联的3大要素则开启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市场。材料检测服务业作为前沿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也率先感受到了企业需求的变化。

4、检测服务参与方增多,竞争进一步加剧

材料测试服务业作为科技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长迅速,一直为相关产业各方所关注。由于材料测试业的良好发展前景,行业参与者的数量也增长迅速。增长最多的参与者来自于机构改革释放出来的系统内各检测机构。仪器公司也开始进军检验检测服务市场。随着国内检测机构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国内仪器生产厂商也加快了跨领域服务的步伐。最后,外资机构也在以各种方式加速进入中国。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快速增长不仅促进了国内机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国外机构的发展力度。

5、信息平台增多,市场反应更加快捷

我国的检测市场响应速度一直广遭诟病。行业内不乏一家企业为寻找能提供相应服务的测试机构花费3个月时间的案例。而检测机构也经常为无法获得有效的市场发展趋势信息而不敢投资人员和设备,从而限制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困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行业与检测业务的进一步融合,我国依托各种资源诞生的信息平台大量出现,正在以网络形式活化检测服务市场。

6、我国贸易结构变化衍生出中长期潜在增长点

在上一经济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出口和国际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经济属于出口主导型经济。目前,外需主导型经济正迅速转变成内需主导型经济,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调整外交、外贸战略,调整贸易结构。在这种新形势下,外贸要对贸易服务链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代表标准、质量、品牌的测试服务业正是贸易支撑链条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新时代带来了一个新的测试服务业市场,同时也给予了我国测试机构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篇2:2016年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会分析

2016年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所谓私人影院,就是私人订制影院服务,一般是独立小包间,装饰精美,用户可自由点播影片、随时观看影片,还能享受私人订制服务。与传统影院相比,私人影院环境较为舒适、私密性高,是适合情侣或是一家人的小团体观影方式。

一、中国私人影院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

技术变革和消费者行为变化一直是推动娱乐产业变革的两大动力,我们从整个社会变迁的视角全面动态的分析,就会发现消费者行为变化所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传统影院市场的突然衰落和汽车院线的迅速发展,无不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

1950年前后美国票房大衰退,普遍认为这与美国电视机的蓬勃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其实美国传统院线票房的大衰退要早于电视机普及期,那时美国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不足15%,远不足以造成对票房的冲击。真正对美国票房构成影响的是美国战后人口向郊区大规模的迁移。为了解决战后士兵的安置和重返社会的问题,美国政府根据1945年通过的《士兵权利法案》向退伍士兵提供低息贷款买房子、上大学,同时各州大规模兴建高速公路,直接造就了战后美国社会的“郊区化”和“婴儿潮”。

在“郊区化”过程中,城市已不再是消费者娱乐消费和文化活动的中心。50-60年代大约1/4的美国人已住在了郊区,因而许多位于市区的影院成批地倒闭,而与此相对的是汽车影院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展。1945年,全美汽车影院不到25家,10年后,到达5000家左右,占全美影院数量的1/3,票房收入占全国1/4。

而今中国的消费者行为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首先,受益于中国人口红利、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以及娱乐观念的提升,目前我国的电影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至2015年,中国内地电影票从33.3亿元增至440.7亿元,我国的电影票房全球增长最快,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

其次,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大大激发中小城市、县城甚至乡镇居民的观影需求。2015年,79%的新建影院布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根据大地影院与艺恩公司联合发布的《小镇青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2015年,一线城观影市人次份额由25%下降到18%,二线及以下城市观影人次份额由75%提升到82%,其中五线城市观影人次份额达到17%,即将赶超一线城市。然而,传统影院仅能辐射至人口在70万以上的中小城市和发达的县城,这为私人影院在五线以下城市和乡镇的发展留出了市场空间。

第三,观影人群主力的变化,带来了更加个性化的观影需求。80、90后逐渐成为观影的主力人群,根据伟德福思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电影产业报告显示,80、90后占中国电影观众人数的62%。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观影体验。相比于传统影院人员嘈杂、放映影片时间固定、设施老旧等因素,他们更倾向于与家人、朋友来到服务相对较好、环境更好、网址:

观影体验更佳的私人电影院。这为私人影院在大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市场需求。

可见,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村镇消费需求的激发、城市消费需求的多元,使得私人影院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两年前,中国私人影院可能只有200多家,目前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未来在中国可能有10万家私人影院,这会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

二、打造“第二院线”是私人影院的最佳商业模式

所谓“第二院线”是区别于传统院线而言的,即通过连锁加盟或直营方式,以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装修风格、统一运营模式,广泛占领传统院线没有覆盖的发行渠道,特别是城市里的小众电影市场渠道和乡镇的农村市场渠道。

1、“第二院线”模式使得私人影院的盈利水平更高。

相对于单体私人影院,“第二院线”私人影院有着明显的盈利优势。目前单体影院主要是向版权公司购买老片源,通过卖票获得收入,但在房租高企上座率低的情况,单体私人影院很容易发生亏损。而“第二院线”私人影院凭着其在发行渠道上的优势,可以作为一些小成本电影、小众电影的发行渠道并参与分账。从电影的制作方角度来看,他们对于“第二院线”作为传统院线的补充是有强烈需求的。2015年全国故事影片产量686部,上映国产影片278部,这意味着408部电影未能在传统院线上映,而上映的278部电影中还存在着大量“影院一日游”的情况。另外,“第二院线”私人影院如果布局到乡镇和农村,具有宣贯国家政策、弘扬精神文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社会意义,因此政府有可能对此类私人影院予以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前几日在朋友圈刷屏的关于“快手”APP的文章《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虽然角度有些扯淡和矫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

纵观整个电影产业链,在“内容—发行—渠道”环节中,渠道是比较强势的,因此掌握影院渠道优势的万达和中影具有明显的产业链控制力,而光线、华谊、博纳等公司则面临着内容的不稳定性和较低的产业链话语权。由此可见,“渠道为王”在私人影院行业中同样适用,控制了渠道自然有着更高的盈利水平。

2、“第二院线”模式使得私人影院在监管上更易操作,有利于行业发展。

虽然私人影院的正逐渐成为娱乐领域里的香饽饽,但在发展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1)版权不明:据了解,由传统影院开发的私人订制式影院和连锁式私人影院都在其官网上有明确的版权声明。而那些由个人开设的小而美影院的电影版权并不明晰。电影片源来自哪儿?是否来自正规渠道?这些都没有明确的官方解释。据消费者透露,一些私人影院可以看到在国内还未上映的国外电影大片,或是一些国内新上映的电影。另外,一些私人影院自称拥有上千部电影片源。(2)灰色地带:私人影院一般是独立小包间,私密性好,甚至有一些私人影院的包间是大床房,关上门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滋生不正常交易也不得而知。

其实,如果把私人影院按照“第二院线”的模式经营,经营者就不会在版权和内容上动

网址:

歪脑筋,监管风险也不会那么突出,监管制度的会在和市场良性互动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3、“第二院线”模式需要大资本或者大平台的支持

篇3:2016年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会分析

食糖作为糖料加工物的主要形式之一,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食糖消费国[1],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之制糖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食糖消费呈跳跃式增长, 食糖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基本上呈总体上升的趋势。近年来, 由于我国食糖消费高速增长, 而食糖产量受糖料作物种植面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增长缓慢, 无法满足食糖消费的需求, 因此需要依靠进口来弥补缺口。深入研究分析中国食糖产业需求的现状, 找出食糖需求快速增长和糖价飙高的背后推动力量, 预测我国食糖行业的需求潜力, 是我国当前保持食糖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我国食糖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中国食糖需求现状分析

2.1 我国食糖消费的总体情况

近十几年来, 我国食糖消费总量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期间略有波动。1997/1998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为820万t, 2011/2012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达1450万t, 为历史最高消费水平, 与1997/1998榨季相比增幅高达76.8% (图1) 。自1997/1998榨季以来, 除2002/2003榨季和2007/2008榨季外, 其余榨季国内食糖消费均高于食糖供给, 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说明我国未来食糖市场的需求前景很乐观。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最近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1961年人均消费量仅为1kg, 到2011年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已经达到了10.05kg, 增长幅度十分明显。

1.2影响我国食糖消费量的因素

我国食糖每年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均呈扩大趋势, 增长速度快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在世界食糖消费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2]。为了深入研究影响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多种因素, 在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建立模型:本文采用1994—201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假设因变量食糖消费量为Y (万t) , 自变量分别为:X1为含糖食品产量 (万t) , 以固体乳制品和罐头产量之和为代表;X2为食糖综合平均价格 (元/t) ;X3为食糖替代品糖精产量 (万t) ;X4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居民收入水平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建立的模型为:Y=b0+b1×X1+b2×X2+b3×X3+b4×X4+Ui。式中, b0为常数项, Ui为随机扰动项。b0表示在没有任何因素影响下的食糖消费量, b1…b4分别为含糖食品产量、食糖综合平均价格、糖精产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

注:a为预测变量 (常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食糖综合平均价格、糖精产量、含糖食品产量;b为因变量、食糖消费量, 下表同。

回归结果分析:由表1可以得出模型的调整R2为0.975, 接近于1,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表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回归模型包含的四个自变量, 其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01, 表明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 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因此, 最终的回归方程应该包括含糖食品产量、食糖综合平均价格、糖精产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四个自变量, 且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由表2和表3可知, 常量和四个变量的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5, 因此拒绝偏回归系数为0和常数项为0的原假设, 说明各系数和常数项均具有统计意义, 四个自变量对食糖消费量均有影响。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1101.849+0.356×X1-0.059×X2-120.942×X3+0.014×X4。

自相关检验:由表1得D-W值为1.917, 接近2, 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2.3 影响因素分析

含糖食品的产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我国含糖食品加工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含糖食品的产量迅速提高, 成为我国食糖消费的重要支撑, 推动着我国食糖消费的发展。含糖食品加工业所需食糖占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1/2以上, 所以含糖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含糖食品产量的增加对我国食糖消费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会直接增加我国食糖的消费量, 同时又能保证我国食糖消费总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3]。

食糖的综合平均价格:回归结果表明, 食糖的综合平均价格对食糖消费量产生负影响, 即随着食糖价格的增加食糖消费量减少, 但系数较小, 说明糖价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食糖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且食糖是生活必需品, 即使食糖价格上升, 对食糖的消费需求的影响也不大。

糖精的产量:糖精作为食糖的替代品, 由于使用成本较低, 且甜味是蔗糖的300—500倍, 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将其作为食品添加剂投入到食品生产中, 因此减少了食糖的消费。回归结果表明, 糖精产量对食糖消费量产生了较大的负向影响, 是影响食糖消费量的重要因素。糖精作为化学合成甜味剂, 对人体无益, 应尽量减少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数之比, 可代表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 同时还能代表居民收入水平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尽管回归结果表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食糖消费量的影响很小, 但消费增加必然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不可分割的。收入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对食糖的消费需求加大, 促进了我国食糖消费量的快速增长[5]。

3 中国食糖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食糖生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进而需要依靠进口食糖来满足国内对食糖的消费需求。近十年来, 我国食糖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进口规模在波动中不断扩大, 而出口规模迅速萎缩, 成为食糖净进口国家。

3.1 中国食糖进口情况

食糖进口总量:中国是世界食糖进口大国。2000年以来我国食糖进口量呈反复波动的态势, 但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2012年我国共进口食糖184.26万t, 是2000年的2.87倍。2011年我国共进口食糖291.9万t, 创了近十年来的新高, 首次超过关税配额数量 (图2) 。

食糖进口贸易方式:我国食糖进口的主要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方式、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2006—2010年我国食糖进口各贸易方式的进口数量见表4。从表4可见, 一般贸易方式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绝对份额, 是我国较重要的进口贸易方式。

3.2 中国食糖出口情况

食糖出口总量:2000年以来, 我国食糖出口量呈现极速下滑的态势, 出口量由2000年的41.5万t锐降到2012年的3.1万t, 降幅高达92.5%, 创了十年来的新低 (图3) 。

食糖出口贸易方式:我国食糖出口的贸易方式主要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为主[6], 一般贸易出口很少, 这样有利于发挥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优势 (表5) 。从未来趋势看, 在国内食糖生产增长空间受到制约的条件下, 要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食糖消费需求必须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据FAO-OECD预测, 到2020年中国食糖净进口量将达到540.7万t, 进口依存度将达到23%, 国际市场对国内食糖产业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

4 中国食糖消费量预测

根据1997/1998榨季到2011/2012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的数据绘制散点图可知, 食糖消费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我国1997—1998榨季到2011—2012榨季的食糖消费量建立时间序列模型, 经过筛选, 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和对数函数模型符合t检验和f检验, 且都与食糖消费量的实际观测值拟合度较好, 但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标准误差更小, 因此建立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指数函数时序预测模型:y=746.151e (0.046t)

幂函数时序预测模型:y=684.691t0.245

式中, y为因变量的估计值;t为自变量, 代表时间。从R2和估计值的标准误差来看, 指数函数的数值分别为0.886和0.077, 幂函数的数值分别为0.762和0.111, 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 表明我国食糖消费量呈规律性变化, 可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反映。从预测偏差率来看, 2011/2012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的实际值为1450万t, 指数函数模型的预测值为1490.78万t, 预测偏差率为2.81%;幂函数模型的预测值为1328.19万t, 预测偏差率为8.4%。由于我国食糖消费呈现刚性增长, 食糖消费量将越来越大, 所以指数函数模型的预测值与我国食糖消费量发展趋势较为相近。根据这一预测模型, 未来五个榨季我国食糖的消费量估计值分别为1557.64万t、1630.97万t、1707.74万t、1788.13万t、1872.31万t。

5 中国食糖发展趋势展望及对策建议

5.1 中国食糖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食糖消费趋势展望:从消费能力来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消费对食糖消费将保持着小幅增长。从消费结构来看, 我国食糖消费中工业消费占到70%左右, 加上近年来含糖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对食糖的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工业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我国食糖消费市场的走势。从消费规模来看,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平均每年新增人口1000万人左右, 按人均年消费10kg食糖的平均水平计算, 每年将新增食糖消费10万t。综上所述, 未来几年我国食糖消费将呈现旺盛的发展局面, 食糖消费量将持续快速增长[7]。

中国食糖进出口贸易趋势展望:随着我国食糖消费快速刚性增长, 国内食糖生产将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且不断扩大。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食糖净进口大国, 食糖进口量占国内食糖消费总量的10%左右, 未来我国食糖的进口量仍将保持在100万t以上的水平, 进口规模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从长远来看, 我国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上增长潜力最大的食糖市场, 将继续保持净进口大国的地位[8]。

4.2中国食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食糖消费量的不断增长, 国家应着力加强宏观调控稳定食糖市场。一是不断完善食糖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加强其与货币政策在时机和力度上的协同性, 形成政策合力, 增强调控效果。二是加强对进口糖的监测预警, 加强对食糖期货市场的监控、监管, 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 调节国内总量平衡, 保障国内食糖市场稳定运行。三是将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食糖收储和放储的时机上, 提高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国际糖价较低时从其他产糖国进口食糖入库储备, 以备不时之需[9]。此外, 我国还应加强对食糖的进口关税配额管理。随着我国食糖消费需求的增长, 未来我国食糖进口超配额可能成为常态, 而我国在食糖生产和加工成本上相对于巴西、泰国等传统产糖国不具优势, 为了防止进口糖价格过低对我国食糖价格形成打压, 以及国外大量的廉价糖冲击我国食糖市场, 应严格执行现有的配额管理制度和关税水平, 保护食糖贸易和糖农、制糖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徐雪.未来5—10年我国食糖产需形势与对策思路[J].农业展望, 2008, (1) ∶17-19.

[2]刘晓雪, 徐欣.中国食糖消费状况分析与未来五年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 2010, (2) ∶28-32.

[3]尹兴祥, 张跃彬.近期国际食糖市场情况和国内食糖供求现状及市场预测[J].中国糖料, 2009, (4) ∶81-82.

[4]代洁.食糖:奢侈的甜品[J].中国海关, 2011, (4) ∶88-89.

[5]司伟.中国糖业发展回顾及展望[J].世界农业, 2004, (3) ∶10-13.

[6]马光霞.近期糖料与食糖市场分析展望[J].农业展望, 2007, (11) ∶13-15.

[7]郑力文, 谭智心.食糖产业发展及其走向判断[J].重庆社会科学, 2012, (3) ∶77-79.

[8]徐雪.2011年食糖市场回顾与2012年展望[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 18 (3) ∶46-48.

篇4:2016年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会分析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但是,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将给橡胶行业创造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2 000万辆,分别增长14.76 %和13.87 %,再创全球产销最高纪录。在中国连续5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只要保持连续稳定增长,刚性需求的推动作用则将保证中国车市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延续增长率,加上全国汽车保有量,这都将给橡胶行业发展提供机遇(图1,表1)。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以及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所涉及的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为橡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行业龙头企业在调整和改革中不断进步,也将带动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橡胶制品市场行情调查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从中长期看,中国橡胶工业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

2014年中国橡胶制品行业销售收入达9 177.49亿元,同比增长6.4 %。从2010年以来中国橡胶制品行业销售收入呈不断上涨趋势,2014年的销售收入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值,但是增长率较2013年下降了7.5 %。

从2010-2014年中国橡胶制品行业利润总额呈稳定增长趋势,2014年中国橡胶制品行业利润总额为599.12亿元,为近几年最高,但是增长率急剧下降。2011-2013年中国橡胶制品行业利润总额增长率都超过20 %,2014年仅1 %(圖2-3)。

中国橡胶工业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时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增长,进行全面调整。所以,在增速减缓、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加剧、科技创新凸显、细分市场机制更强的新常态下,实现保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02-29)

篇5:2016年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会分析

2013年以来,自建个人光伏电站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个人、企业建立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新闻不绝于耳,上海、湖北、山东、浙江、江西等全国各地涌现出第一批愿意尝螃蟹的人群,很多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为分布式光伏发电做出有益的探索,为今后的市场推广垫定了基础。

2014年,全国光伏产业整体呈稳中向好和有序发展局面,全年光伏发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2805万千瓦,同比增长60%,其中,光伏电站2338万千瓦,分布式467万千瓦。光伏年发电量约2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00%。

在新增容量方面,2014年,全国新增并网光伏发电容量1060万千瓦,约占全球新增容量的四分之一,占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新增光伏电站855万千瓦,分布式205万千瓦。

2013年,分布式光伏新增80万千瓦左右,2014年不管是总数还是应用的地区,分布式光伏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随着各级政府对光伏电站的政策扶持加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打开,投资该行业带来的收益率开始上升,2014年,光伏产业再次成功吸引了其他行业跨界发展的热情,资本大鳄不断觊觎光伏发展的机会。

2014年11月26日,方大集团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将斥资40亿元在江西萍乡市投资建设光伏分布式发电,建设和经营规模总计达50万千瓦。恒大也在2014年9月底宣布进军新能源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此前其就已宣布在河北张家口投资约900亿元建设92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二、中国分布式能源商业化进展现状分析

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同电网并网运行,另一种是独立运转模式,自发自用。如今,已有能源企业在园区、公建、大型数据中心、城市综合体以及交通枢纽等业态进行了独立运转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如新奥集团以提出的“泛能网”技术,将天然气、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多类能源,根据不同业态的需求进行匹配与调度,利用泛能站集成,形成多个泛能站之间的能源调配,在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方面形成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与能效的最大化。

受益于行业间壁垒的破除,一些公司正以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协同下颇具规模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如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项目、北京燃气控制指挥中心燃气冷热电能源站项目,湖南长沙黄花机场T3航站楼天然气热电冷多联供泛能站项目以及中德生态园项目等,这些示范项目既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又达到了节能环保的成效,发展前景乐观,给业界提振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由新奥集团承建的肇庆新区首个分布式能源站——2号泛能站已于2014年9月实现了供能运行。肇庆新区分布式能源站主要使用天然气为燃料,冷热电联产、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是清洁、高效、灵活的能源供应系统,是天然气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肇庆新区的分布式能源站,极大地避免了输变电损失以及输热损失,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80﹪以上。肇庆新区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模式,将建23个分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能源站,这些能源站在管网的连接下,组成新区泛能微网,能源站能蓄能,站与站之间的能源利用还可以互补。据了解,分布式能源技术在国内已有应用,但均为单一业态的应用,但如此大范围使用冷热电联供的地方,肇庆新区则属于全国首个。

三、中国分布式能源产业投资机遇

纵然一路荆棘,“忍耐”已久的分布式能源终将迎来“迸发”好时机。

2013年6月25日,国家能源局提出《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光伏发电补贴政策,鼓励各地分布式光伏项目采用“自发自用”模式运营,拟定的度电补贴资金为不超过0.45元/千瓦时。

尽管截止到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还没有正式公布光伏发电的入网电价方案,但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的启动,将直接推动并网补贴电价的落实,届时,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并网难的问题将被扫清障碍,分布式能源将借力电价补贴的方式打破发展速度慢的僵局。而分布式能源企业早已嗅到商机,蠢蠢欲动,行业爆发进入倒计时。

分布式能源迎“佳期”

分布式能源因其靠近用户、梯级利用、一次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友好、能源安全可靠等特点,是兼具节能、减排、安全、灵活等多重优点的能源发展方式。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专辟一节提出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这意味着分布式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一环。

我国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也为分布式能源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有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5倍、欧盟的5倍、日本的9倍。由此,面对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扩大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正是突破口之一。据资料显示,如果分布式发电量达到现有发电量的5%,即可替代7000万吨标煤,相当于少建64台60万千瓦大型燃煤机组。

同时,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需求仍面临刚性增长。而同步进行的区域总体规划和分布式能源规划,将使建设更多的区域型或大规模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可能,为实现能源体系变革和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分布式能源“跃进”需解决技术瓶颈

面对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利好前景,国内外众多企业早已开始试水分布式能源,涌现出新奥集团、双良节能、中国华电、施耐德等一大批致力于推动分布式能源建设的清洁能源企业。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用能形式,分布式能源虽受到热捧,但没有出现“跃进”式发展态势。

从国内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来看,供能企业大多依赖单一能源,多会选择天然气、太阳能、风能中的一种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分布式能源发展受到地域、环境、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在供输方面,分布式能源发电上网、并网、配电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分布式供应与集中式供能之间调配困难,从而难以弥补分布式能源不稳定的缺点。

如果能够组合多种能源及多样化的供应方式,因地制宜,设计出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力求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必将大大推进分布式能源的发展。2013年7月初,首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国际合作(EPIC)联席会议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该会议重点探讨的青岛中德生态园应用的新奥泛能网技术,就给出了一种全新的区域分布式能源建设与应用思路,它将各种能源和信息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统,不仅针对传统分布式能源供能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且基于多种类分布式能源站,提出了一揽子能源解决方案。

从能源结构来看,泛能网不以单一能源供应为主,而是将天然气、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多类能源,因地制宜地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匹配与调度;从供应方式来看,利用泛能站集成技术,不仅能够将分布式与集中式供应进行有效协同,并能形成多个泛能站之间的能源调配;同时,泛能网利用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实现能效最大化。如今,泛能网技术的研发者新奥集团正借其向用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与传统分布式能源系统相比,泛能网不但实现了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及周边余热资源的综合利用,更能够实现与国家电网、市政燃气、市政热力等主干网络之间的智能化调度,将信息网、能量网和物质网耦合成智能协同网,通过气、电、热等能源的梯级利用和智能协同,呈现出能源清洁生产、供需互动、互补调峰、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的园区能源利用新模式,而这也将消除行业竖井和企业围墙。

分布式能源产业能够包容多种商业模式,具有创造多元利润、提升经济效率的巨大潜力。然而,在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初期,仅靠少数企业或者项目的推动,并不能推动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体制障碍、发展经验不足、综合性技术不够等都成为了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当前条件下,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明确激励机制,设法对分布式能源项目给予财政税收等政策优惠,通过灵活的市场手段来激励电网公司积极参与分布式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持各种性质的企业参与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建设,既鼓励节约、环保的创新技术,又鼓励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将分布式能源产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下一个增长点的有力支撑。

四、中国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前景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建立在常规电网已成规模的基础之上,和原有的中心电站互为补充,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

(一)、我国幅员辽阔,但能源资源相对较贫乏,而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西部等边远、落后地区,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借助西部天然气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多种多样的优势,在不长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投资,可得到较迅速的发展,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能源多样化的需求趋势。与集中式供电相比,分布式供能显现了突出的优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圆满的方案。

(二)、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集中式大电网规模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性隐患不容忽视。为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就需要合理地调整电网结构,通过将分布式能源系统和集中式的中心电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构架更加安全稳定的电力系统。

篇6:2016年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投资机会分析

一、中国传统出版企业转型为什么如此艰难

1、传统出版行业市场饱和度与增长瓶颈 传统出版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09-2014年,我国传统出版行业营业收入逐年上升,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速度逐年下降。根据2015年7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4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包括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967.1亿元,较2013年增加1720.7亿元,增长9.4%;剔除数字出版营业收入,传统出版行业营业收入为16579.4亿元,同比增长5.6%。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8726.7亿元,增长8.8%;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9543.6亿元,增长5.8%。传统出版行业主要业务的利润贡献分析

传统出版行业主要业务为图书出版、期刊出版和报纸出版。2010-2014年,图书出版利润总额占比最大,其中2009-2010年,图书出版利润总额占比出现下降,2010-2014年图书利润总额占比逐年上升;期刊利润总额占比在三者中最小,但2009-2014年,期刊利润总额占比在波动中上升;报纸利润总额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2014年图书出版实现利润总额117.1亿元,同比减少1.3%;期刊出版实现利润总额27.1亿元,同比减少5.4%;报纸出版实现利润总额76.4亿元,同比减少12.8%。传统出版行业市场容量与增长潜力分析 总体来看,传统图书市场增长缓慢,但还有持续增长空间,竞争和洗牌会趋向剧烈。据统计,2014年,全国图书出版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0.9%(初版减少0.04%,重版、重印增长2.2%),总印数减少1.5%,总印张减少1.2%,定价总金额增长5.8%。这些数据近年来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表明出版业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随着国内受教育人群的增长和民众对于文化知识消费需求的提高,传统图书市场仍然会有持续的增长;另外,在图书零售市场上,图书购买需求也依靠内容供给拉动,一些热点话题带动的超级畅销书会极大刺激图书消费量的扩容。由此带来的是出版单位竞争不断加剧,具有强大内容提供能力的出版单位将会占据优势。传统出版行业的市场饱和度与发展瓶颈 中国出版业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逐步改变了原来国有事业单位的体制格局,开始了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进程,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出版业进入集团化发展和运作的阶段,大批出版、发行集团纷纷组建,不少集团还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出版企业的经济规模和实力有所增长,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也有一定突破。经过多年的发展,到目前可以预计传统出版市场增长潜力有限,市场规模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扩容,行业市场相对饱和。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出版业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和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提高,中国传统出版业在经过了黄金期的发展后,进入了增速放缓的深度调整期,面临着内外交困的新局面。

2、中国出版行业面临的新环境形势 国民综合阅读率分析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5年,我国成年(18-70周岁)国民图书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波动变化。2009-2010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上升5.1个百分点;2010-2011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基本持平;2011-2012年下降1.3个百分点;2012-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逐年上升。截至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

国民阅读消费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全年人均图书、电子书阅读量较2014年有所上升,报纸、期刊全年人均阅读量较2014年有所下降。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年均阅读图书4.58本,较上一年增加0.02本;阅读电子书3.26本,较上一年增加0.04本;阅读报纸54.76份,较上一年减少10.27份;阅读期刊4.91份,较上一年减少1.16份。

3.中国传统出版行业变革之际

中国传统出版行业数字化的必然趋势

当前,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产业融合日益加剧,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边界被渐次打破,内容行业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更加创新的商业模式。传统出版,正处在与数字出版相互结合、相互交叉和相互促进的转型期。在国内,近两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各个领域表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数字出版产值屡创新高,内容产业获得较快增长,数字化阅读队伍不断扩大,数字产品消费增长迅速。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面对新媒介的冲击,传统出版业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经营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明显准备不足。中国数字出版业的摧枯拉朽之势

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为3387.7亿元,比2013年增长33.36%,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3年的13.9%提升至17.1%。

二、中国数字出版行业价值链上的密码

1、数字出版行业价值链解构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关系统揽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结构,由著作权人——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硬件生产商——渠道商——用户等环节组成,具体分析,可将其分成产业链上游,产业链中游,产业链下游三个部分。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分析

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有传统出版单位、手机内容提供商和服务商以及游戏开发商以及红袖添香、榕树下、起点中文等原创文学网站构成。

2、数字出版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数字出版业的盈利模式 数字出版产业链是多维的,比传统出版的线性链状复杂的多,不同的数字出版业务产业链形态无法复制,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硬件生产商、数字发行商等角色作为核心力量参与数字出版,市场的重复化、非良性竞争形成一条亟需整合的产业链,也演绎出种类多样的盈利模式。

三、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市场培育与拓展策略

1、数字图书出版市场规模与开拓策略分析 数字图书出版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预测

从2014年上半年图书市场码洋份额数据来看,图书出版的类别格局同前一年同期大体相同,教育类仍以26.43%的码洋份额处于领先位置。同时,在教育类的下属类别中,文化教育类图书市场份额的占有率最高,为19.99%,其次为语言文字类图书,为6.44%;社科类以21.58%的码洋份额位列第二,在其下属类别中,由市场份额占有率的高低进行排序,依次为政治类、哲学类、工商管理类以及历史地理类,分别占整体市场份额的5.21%至3.61不等。

2、互联网期刊出版市场规模与开拓策略分析 互联网期刊出版市场销售规模分析与预测

2014年互联网期刊收入为14.3亿元,且2010-2014年以来一直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互联网期刊收入从06年的5亿元增长至2014年14.3亿元,8年增加近两倍。预测2015年及2016年,互联网期刊营业收入能分别达到15.75亿元、17.39亿元。

3、数字报纸出版市场规模与开拓策略分析 数字报纸出版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预测

2014年数字报纸营业收入为10.5亿元,较上年有小幅回落,但累计用户以及使用手机上网居民人数的不断上升,2015-2016年数字报纸出版行业的营业收入有回升的可能,预计2015年和2016年数字报纸出版行业的营业收入将达到13.78亿元、14.64亿元。

四、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机遇 产业融合下数字出版的整体局势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主要由传统出版企业与IT企业这两类主体参与,由此也就形成了出版业主导的数字化改造和IT企业主导的数字出版这两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路径。

1、出版业主导的数字化改造

传统出版企业以数字化改造为推手,从传统业务的数字化改造入手,逐步拓展其数字出版业务,其做法主要有:纸质内容的数字化、开发数字产品、提供数字阅读服务等。在出版业主导的数字化改造的发展路径中,国内企业真正取得成功的很少。比如出版企业开发的阅读器,不仅竞争力比不过Kindle、iPad,甚至都比不过汉王电纸书,而且还存在着目标市场过小、使用受限等先天缺陷,因而有业界人士预测,不久的未来,出版社的电子书终端将关停并转。而国内其他很多出版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则更多的是形势所迫,因而也更难言成功。

2、IT企业主导的数字出版

出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催生了数字出版,但是最初开展数字出版的却都是IT企业,因而目前的数字出版市场也为技术商所主导。由IT企业转化而来的数字出版企业凭借技术上的优势,迎合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以提供数字化的阅读服务与体验为经营手段,从而成为数字出版的主体企业之一,形成了如今国内比较知名的企业及其产品:方正、中文在线及超星的数字图书馆,清华同方、重庆维普、万方数据等的电子期刊数据库,汉王等企业的电子书阅读器,以及盛大的网络文学、百度的文库和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阅读平台等。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产业融合、出版与IT的融合

数字出版产业是出版与IT等产业在数字技术影响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的新兴产业。出版与IT的融合并不仅仅是技术上或业务上的简单结合、交叉,更是产品形式、生产理念、业务模式、业务流程、营利模式甚至产业特性的融合与改变,从而达到市场的融合。出版与IT的融合对实现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融合不仅能解决传统出版企业的技术难题与数字化问题,而且能解决IT企业优质内容匮乏的现状,帮助二者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逐渐降低二者存在的市场壁垒,模糊产业边界,从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诸多问题的解决。由此可知,出版与IT的融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出路,是其惟一正确的选择。

2、出版与IT融合的实现途径 出版与IT的融合必须以解决数字出版产业现存问题及促进其发展为目标,参照产业融合的有关理论知识,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实现出版与IT的融合。◆企业的跨产业并购 ◆战略联盟

◆建立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区 ◆统一技术标准

产业新增长点之手机阅读市场 手机阅读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用户分析的年龄分布方面,因为移动阅读相对来说是个没有门槛的行业,老人和小孩都可以用,但智能手机以青年为主。目前来看,移动阅读的年龄层次和年龄群体肯定是全民的。移动阅读的地域分布上来说,北上广深、江苏、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域领先,经济发展越好的地方移动阅读越发达。手机阅读市场需求规模分析

2015年移动阅读覆盖人群达到17342.7万人,环比增长2.64%,同比增长28.24%。智能手机市场红利已经不再,覆盖人群增长速度放缓,但移动阅读用户的活跃度明显提高,移动阅读客户端将成为又一大流量入口。阅读的需求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而传统的报纸、杂志、书籍都因电子书的兴起受到冲击,低成本的无纸化移动阅读市场已经成为阅读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手机阅读市场未来增长趋势

手机阅读不仅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习惯,而且有效减少了运输、物流、仓储等各环节,符合低碳发展的潮流。手机阅读融合了传统和数字出版,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手机阅读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内容精品化:手机阅读的必由之路 内容精品化是手机阅读的必由之路,内容生产者应持续加强优质原创内容的引入,并通过改进出版内容合作模式,为用户提供从电子阅读到纸质阅读、深阅读与浅阅读相结合的服务。

2、泛阅读、定制化为手机用户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未来手机阅读内容来源会越来越丰富并超出常态。通过对手机用户行为的分析,精选内容、改变描述方式、细调版式来为手机用户定制内容,实现精准的内容推荐、个性化内容的准确推送,从而提升手机用户阅读体验,满足手机用户的需求。

3、产业新增长点之平板阅读市场平板阅读市场需求规模分析

据报道,最近发表的一份皮尤研究中心报告称,虽然人们的口味不断变化,技术日新月异,但大众一直没有停止阅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平板电脑,而非电子书阅读机来博览群书。2015年,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了最新的《全球每季度媒体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跟踪》。报告显示,全球第一季度平板电脑的出货量是1870万台,二季度则增长了33%,达2500万台,较2014年同期增长了66.2%。平板阅读市场未来增长趋势

ChangeWaveResearch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未来的电子阅读市场,iPad将达到40%的市场份额,远远领先于排在第二位的竞争对手亚马逊Kindle的28%。而在国内,杭州某高档商场一位国内知名品牌电子书经销商表示:“我们现在设柜会避开E人E本平板电脑柜台,远离他们。”原因在于,顾客在E人E本柜台看过其产品功能后,再来到电子书柜台,几乎没有人会选择购买电子书。

4、产业新增长点之电视阅读市场 电视阅读经济效益分析 电视阅读属于新兴文化消费产品,前期的市场调研表明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在产品开发设计上具有前瞻和先进性,再通过后期的营销策略进行市场培育,可实现多种盈利模式并举的局面,其将打开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成熟后的电视阅读将成为一个优质业务平台,作为文化消费产品本身,其借助双向机制可通过付费订阅、消费赠送等方式增加稳定利益增长;随着业务的推广,巨大的点击量将使电视观众特性放大广告运营的效果,成为新的广告传播渠道;此外电视阅读还可采用与其他可盈利业务组合、开展线下市场活动等方式来培育新的全媒体数字经济增长模式。电视阅读市场未来增长趋势

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中,有33个制定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2个制定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3个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个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或促进会。可以说,电视阅读这种新型文化消费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五、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如何设计

1、前瞻数字出版业商业模式模型设计流程 怎么做数字出版行业的客户细分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职业、地缘、收入水平、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读者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也形成了阅读受众的群体差异化。因此,差异化的客户细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根据客户的特征提供与其需求相匹配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从营销的角度看,客户是数字出版产品的直接或间接的消费者,客户细分就是要确定数字出版的市场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数字出版企业经营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

数字出版行业渠道通路模型

1、互联网分销渠道 ◆门户网站 ◆综合文献库 ◆电子图书网站 ◆搜索引擎 ◆电子邮件 ◆RSS订阅

2、无线分销渠道 ◆手机WAP网站 ◆手机客户端 ◆数字阅读平台 ◆数字内容商城

数字出版行业关键流程设计

正确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应根据自身的数字产品或服务,围绕价值实现,解决如下问题:清晰地定位受众;明确给受众提供的价衍,并能满足受众的价值需求;建立向受众提供价伉的渠道;在竞争中保持获利优势。所以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价值实现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要素:受众需求、数字产品或服务(业务形态)、销售渠道、利润获取四个方面。数字出版行业盈利模式设计 ◆电子杂志盈利模式现状

目前,电子杂志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1)直接向读者收取订阅费用,由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平台分账。(2)杂志发行平台通过对每本杂志的阅读数进行精确统计,然后付一定的费用给内容提供商,取得杂志内容的授权,再以此获取广告费。Xplus是依靠广告盈利的电子杂志平台的代表。(3)杂志自身经营广告,根据杂志的阅读数,由内容提供商付费给平台。◆手机报纸的盈利模式

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有三种:(1)手机广告模式,其特点是让用户免费阅读信息与使用服务,扩大访问量,通过手机广告获得收益。(2)阅读收费模式,这是一种付费阅读和使用服务模式。如在日本非常流行的“手机小说”等。(3)增值服务模式。开展增值服务,获取经济效益,是手机报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

2、数字出版行业创新体系构建

目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主要有九种:专业期刊与图书出版模式、数据库模式、教育服务模式、电子书销售模式、移动增值服务模式、网络原创模式、广告模式、“用户创造内容”模式、按需出版模式。这九种模式几乎涵盖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数字出版行业。在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方面,现阶段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无外乎三种,即产品、广告以及服务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之间应以产品为核心,以广告为辅助,以服务为手段。数字出版产业创新要素

数字出版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技术、产品、渠道、服务及终端等五个方面。其中,技术创新是数字出版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基础性要素。数字出版创新类型分析 ◆内容产品主导的创新模式 ◆知识增值服务主导的创新模式 ◆版权运营主导的创新模式

◆设备生产商主导的“内容+终端”创新模式 数字出版创新体系模型构建

从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甚至在世界,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本报告将数字出版产业看成一个最基本的整体和系统,拟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即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三个体系来分析,探索目前适合于我国数字出版的几种创新模式。◆产业创新体系下的产业链整合模式

随着数字内容的融合、行业边界的模糊和信息的充分共享,以信息、资源不对称和行业分割为基础的产业链不可避免地被彻底打破,以著作权人、内容提供商、内容服务商、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内容消费者为基础的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传统格局被打破,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面临新的竞争。

◆区域创新体系下的基地型产业集群模式

数字出版产业集群模式不仅有助于引领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为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转型提供了平台,而且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链条的打通,能发挥区域间、机构间的协作以及数字出版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及其竞争优势。◆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 数字出版采用官产学研结合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培养高质量的数字出版人才,对打造数字出版产业链能起到粘合作用,更是数字出版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官产学研模式在其运行机制、价值功能上,基本上构筑了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柱与栋梁部分。

六、标杆出版发行商的商业模式设计图谱

1、浙报传媒的商业模式图谱解剖 浙报传媒的渠道通路分析

通过延伸媒体资讯与服务的产业链条,浙报传媒重点推进的以“小电商,美生活”为特色的钱报有礼电商平台建设,集联合营销、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为一体,架构起一个主网站、八个分馆、APP客户端、微商城、微信矩阵、体验店、物流中心等。浙报传媒的盈利模式分析 上市以来,浙报传媒在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集团整体收入和利润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2015年,浙报传媒的营业收入为34.58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12.77%,其中游戏业务稳步增长,对公司业绩贡献占比较大。此外,公司投资收益在报告期内实现大幅增长,支持公司经营效果明显。浙报传媒的关键业务分析

从2015年,浙报传媒主营业务分行业来看,公司在线游戏运营、商品销售、广告及网络推广、报刊发行等营业收入均在3.5亿元以上。其中在线游戏运营营业收入达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0%;广告及网络推广营业收入达7.6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83%;报刊发行营业收入为3.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57%。可见,在浙报传媒业务中,游戏业务是最主要收入来源。

浙报传媒的合作伙伴分析

浙报传媒作为作为中国报业集团中第一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传媒集团,致力于全媒体的发展战略,开展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在此过程中少不了与各行业领先企业进行战略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双方的战略共赢。浙报传媒在各行业的合作伙伴包括华数传媒、浙江元通、阿里集团、话机世界等。

2、凤凰传媒的商业模式图谱解剖 凤凰传媒的渠道通路分析

凤凰传媒拥有辐射能力全国第一的渠道网络,公司发行板块连续多年销售码洋超百亿,销售总量、利润、资产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24年居全国同行前列,政治理论读物发行量保持全国领先。2015年,公司网点总面积达80万平方米,网点总数达1066个,其中5000平米以上的卖场共10个,实体网络的规模居全国同类公司之首,并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图书物流配送中心。凤凰传媒的盈利模式分析

凤凰传媒是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出版产业集团。产业领域主要是出版、发行、印务、影视、文化酒店、文化地产、金融投资、艺术品经营等板块,控有三家上市公司。

从凤凰传媒2015年的经营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凤凰传媒目前主要收入来源是出版和发行业务,其中发行业务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公司影视业务、软件业务、数据服务都实现25%以上的增长率,其中影视业务增长率高达207.96%。凤凰传媒的关键业务分析

从凤凰传媒2015年主营业务数据可以看出,发行业务和出版业务是最主要的两大收入来源。2015年,凤凰传媒出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4.32亿元,同比增长了9.54%;发行业务营业收入为68.37亿元,同比下降8.86%。除此之外,2015年公司影视行业实现了大幅增长,2015年公司影视行业营业收入为2.10亿元,同比增长了207.96%。凤凰传媒的合作伙伴分析

上一篇:我的小房间350字作文_说明文作文下一篇:岗亭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