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才方案

2024-05-01

社工人才方案(精选7篇)

篇1:社工人才方案

;作为今年司法社工试点区的浦东,专业社工所占比例不到1%;另一方面却是复旦22名社工专业毕业生仅2人从事社工行业,今年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下降达4成。上海的专业社工正面临着一边严重短缺,一边却在严重流失的惊人现状。人才流失速度加快据悉,目前上海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不超过9家,其中人才比较集中的分别是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今年四所高校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大概有150人,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据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小乐(化名)介绍,班里有22名学生,但真正从事社工行业的只有2人,从事相关行业的有3人,他们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内。因为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点,决意深造的7人中有4人出国,3人转考社会学专业。同时,据上海市社工协会秘书处透露,今年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为3670人,比去年的5586人减少了近4成。而去年通过上海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的只有1462人,考试合格率仅为19%。据社区发展研究会透露,目前上海在岗社工的专业水平并不理想。浦东区为今年司法社工试点区,但其社工多由司法系统转岗或社会招聘而来,真正社会专业出身的所占比重不到1%。社会资助明显不够据了解,目前上海的社会工作者大量存在于民间组织当中。这些组织的生存主要靠政府购买服务。按照购买合同,政府以每个社工每年4万元的标准支付社团购买服务费。“仅仅靠政府购买服务还远远不够,也不合理。”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总干事、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社工处处长周建军解释道,社团要自主运作,除政府关注外,还需要社会各方民资民力的支持。在香港,社工的费用由政府和社会各方按3比2的比例支付,但在国内,这些费用几乎全由政府承担。而提起民间社工组织的生存状况,乐群社工服务社负责人申利民女士用“困难重重”来形容。“我们现在力量薄弱,资金完全靠为政府做项目来获得,项目也不能保证数量,因此在没活干的时候,不得不‘开’掉一些社工。”

社工有待社会认同今年7月1日社工国家职业标准颁布,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执业地位被正式确立。但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姬中宪副秘书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对社工这一职业并未完全认同。姬秘书长进一步解释了毕业生就业不对口在所难免,但社工专业表现尤为明显。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现象,一些可以提供岗位的单位却没有意识到社工的重要性;而另外一些单位意识到了社工的作用却没有相应的岗位提供。这样势必导致大量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无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顾东辉博士指出,社工的专业性较强,在国外被看作与医生、律师并列的专业性职业。但在国内,这种专业意识显然要弱得多。针对目前上海社工存在的权利义务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等诸多问题。相关人士指出,要获得社会的认同,社工自身专业化的建设十分重要。顾东辉博士表示,11月16日,社会发展与工作政策学院在复旦成立,本月底,复旦拟成立社会工作与行政系,以进一步加强社工专业化建设。

篇2:社工人才方案

——连云港市民政局

根据市人才大调研课题任务的分配,我局主要承担对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调研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从前几年开始就已经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省民政厅每年也要召开相关会议,部署这方面的工作,提出相关要求。同时先后派人到香港、山东等地对社工人才建设情况进行考察调研,并多次修改调研报告。这次全市进行人才大调研活动,应该说又给了我们一次全面提升的机会。

一是明确课题组成员。针对我局所承担的社会工作人才情况调研任务,及时明确由分管领导负责,政治处牵头,成立课题组,研究部署社工人才调研工作,并进一步明确责任,对各阶段工作提出要求。

二是下发调研通知。为进一步调研全市社工人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及时向市人才办上报调研报告,我局下发了包括统计市社会工作者队伍、社工人才队伍以及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在内的调研通知,并明确社工人才相关概念,进一步统一标准。

三是召开了有关人员座谈会。实际上我们每年都进行社工人才方面的座谈会,大概情况已基本了解。针对此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调研课题,我局又组织机关及局属单位有关人员开展座谈

1会,主要座谈如何做好社工人才调研工作,并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是积极准备撰写调研报告。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虽然我局已经有了过去的基础,但许多情况发生了新变化,因此,我们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新撰写,并把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质量上,一方面尽可能提高调研数据的准确度,确保反映最真实的情况,另一方面尽可能将问题找准,确保提出具体建设性的意见。

二、提出“五要五避免”调研思想

为了准确、及时、有效地完成课题调研任务,确保调研活动不走过场,我局提出“五要五避免”调研思想或者叫调研思路,实际上也是对社工人才调研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

一要用数字说话,避免误导人才工作。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很多人理解是不到位的,理解不到位可能就会导致分析不到位、判断不到位、数字不准确,数字不准确就会影响领导层的人才决策,也可以说会误导人才工作。

二要广泛征求意见,避免脱离基层群众。调研工作实际上也是一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工作,特别是社工人才基本都分布在基层,所以最终落脚点是广大基层群众。只有充分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提出对基层群众有利的社工人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要引进好的做法,避免产生工作差距。我们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城市发展快,但要是走出去看一看,就会知道有差距。所以光立足我市推进社工人才工作,工作质量肯定不会高,工作差距也不会缩小。

四要结合我市实际,避免没有港城特色。对一个城市来说,特色才是真正的明片,我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如果连云港特色,那肯定不是创新,也不会给提升连云港对外形象带来益处。

五要注重可操作性,避免影响调研成效。我们在对有关人员进行社工人才调研提出要求时,明确指出人才队伍建设如果不可行、没有操作性,原则上就不要提。调研的建议就是下一步要去做的,如果没法做,就会失去调研的目的和意义,就会影响调研的成效。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选择一县一区一街道一社区组织开展社工人才座谈会,全面收集有关调研资料。

2、选择部分民政基层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基层群众对人才调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篇3:社工人才方案

1 工作环境有待优化

第一,社工工作量多且过于行政化,自主性低。大部分社工专业人才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有些社区干部,视其为辅助性人员,把自己分内事分派给他们去做,从而减轻了自身工作任务,无独有偶,在司法、团委等领域仍然存在行政化严重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服务的开展。由此可知,社工被用人单位“行政化”,专业自主性很低现象突出,很难保证社工的专业性。并且很大程度上成了写工,这一点,据笔者大量浏览的社工行业招聘信息也可得到证实,其中的社工机构招聘要求相当一部分是需要良好的文字材料写作能力的。第二,社工的办公场所及办公设备普遍不理想,大部分用人单位只提供办公场所,而办公条件简陋,往往缺乏常用的办公设备,不能满足基本办公需求,尤其一些岗位社工站经常会被用人单位设置在一些废弃的场所,平时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只能局限在小场所,很多社区,社工进驻之后,都是没有新建办公场所,很多把废旧场所,给社工当办公场所,还有就是,据笔者调研情况来看,比如有些社工是去到村里面,村里面本来就是有分红的,那如果把分红减少了,给社工新建办公楼,在现实条件下,村民是不可能的。村民本来就对分红这些事情很重视,如果再减,不但不会接纳社工,还会抗拒社工服务。第三,部分社工机构不太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以及社工团队建设,社工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没能在机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社工缺少归属感,同时,不少机构仍缺乏合理而详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内部激励考核制度以及社工缺少对机构事务的决策权的参与度的机会。由于缺少良好的工作环境,长时间容易消磨社工的意志。

2 晋升机制尚不健全

一线社工的职业晋升路径一般有三种: 由政府主导,市社协负责实施建立的一线社工—社工督导助理—社工见习督导—社工督导; 由社工机构内部升迁的一线社工—社工机构一般管理层—社工机构副总干事、总干事,以及一线社工—社工机构驻点或片区或中心负责人。由此可见,其晋升路向还是比较单一。据笔者调研所知,在东莞,原来之前政府在发展督导助理的时候,为了保障一线督导服务时间要求担任机构管理职位的是不能做督导助理的,但在正式选拔社工督导助理的时候却允许社工机构管理层入选,这样一来,一方面,很难保证督导助理或见习督导在担任机构管理工作的时候,保证对一线社工的督导时间。另一方面,由于选拔督导助理或见习督导人数本身有限,这明显打击了其工作士气。一线社工不管为了督导层面或是社工机构管理层面获得晋升,竞争都很激烈,比如在东莞正阳机构,人数多达150多人,而机构管理层名额和该机构有机会参选督导助理选拔的数额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东莞尚未建立本土社工督导评价标准。总体来说,东莞一线社工晋升路径比较狭隘,容易造成相当部分社工形成消极怠慢的工作情绪。

3 政策步伐仍需加快

一是政府规划方面。中央2012年已出台了《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而在东莞,当前缺乏具体的社工专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二是建章立制方面。东莞2009年及之后出台的一系列加快发展社会工作的办法,明显不足之处在于试行两年后,暂行办法有效期届满,不能够根据实际评估及时予以修订,同时并未正式确立一系列指导办法的合法性地位,将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值得注意的是,尚无一部正式的法规保障本地社会工作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尤其保障社工专业人才的合法权益,还有缺乏专门的社工专业人才扶持办法。三是实践层面。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策的发展力度不足,每年购买的社工数额有限,比如截至2013年12月底,东莞购买社工数额为960人,而深圳则为4302人。四是社工协会方面。目前只有市级社工协会,该协会加上秘书长仅有8名工作人员,而在镇级尚未建立,对比深圳在市区层面均有建立社会工作协会。东莞市社工专业人才政策和相关法规步伐发展稳健,从某种意义上说,让社工专业人才认为东莞社工事业前景明朗,是激励社工专业人才的重要有效举措。

社工专业人才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战略资源的最核心要素,为了大量地吸引和激励综合素质高的社工专业人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结合上述困境和原因,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发展路径:

3. 1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策

东莞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策是一项以民生为导向的公共政策,尤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理论的大背景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是践行俞可平教授强调的国家—社会协同治理的善治基本途径,是广泛借助社会资本实现多元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政策选择[1]。并且可以说东莞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不仅是发展壮大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重点,而且可以卓有成效地激励东莞社工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该政策,这主要可以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加大市镇两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还可以将以2013年开始后的每年压缩的三公经费用于改善民生建设,尤其推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投入更多的资金,充裕购买社工服务的经费,并在现有社工薪酬指导标准上,结合本市的社会建设规划,提高购买社工服务的成本,逐步提高东莞社工专业人才的整体薪酬水平,从而让其以饱满的工作激情来增加创造性工作。二是维持东莞社工机构不需要缴纳各种税,如机构管理税、营业税等,这是本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策的创新性的办法,必须打破原有的制约,彰显特色。一方面,可以提升东莞社工在业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税收费用用于社工机构运营管理和团队建设等,使社工机构可以节约资金用于改善社工的工作环境等。三是提高政府购销社工服务能力,即公共部门精于从社工机构购买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并善于向公众推销,购买的社工服务必须向有需求的人群或机构进行有效营销,使之愿意接受,并且愿意配合公共部门对社工进行服务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活动[2]。同时,尽快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以及政府公共部门、事业单位、镇街和基层等普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以及社工专业人才重要性的常规活动,以期加强对社工专业性的认识,如此,不仅有利于激发社工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动力,而且有效提高了社工专业人才的职业地位。四是积极推动政府购买社工岗位向项目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的转变,更多减少专业社工的在岗位上处于行政化的尴尬局面,注重一线社工的工作设计,淘汰行政化严重的购买社工岗位,极大地增加其专业自主性,促进专业成长。

3. 2 提升社工机构管理水平,增进社工协会联盟

社工机构以社工专业人才为主体,民政部自2009年后,今年再发文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其中明确规定加强民办社工机构能力建设,强调进一步增强民办社工机构内部治理能力。拥有科学管理的社工机构,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个社工行业的形象,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社工专业人才的归属感。社工协会是搭建政府与社工机构的桥梁,更是有效追求并维护本专业利益的社会组织。因此,必须提升社工机构管理水平,同时增进行业联盟,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提升社工机构管理水平方面。首先,社工机构管理人员是社工团队的科学领导者,他们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工专业人才的士气,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特别是管理者必须学会打开沟通渠道,与员工真诚沟通,认真倾听并满足合理需求,并且注重协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注重完善机构自主培训制度,加大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其继续教育,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努力建设学习型团队,定期资金保障现有社工专业人才分期分批组织参加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其次,必不可少的是在机构内部建立正确的评价激励机制,责任机制和奖惩措施,根据绩效评估结果来执行绩效激励机制,使机构内部分配奖赏公平。再次,注重社工的利益,一方面,及时主动为社工专业人才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特别是社工队伍中女性比例较大,生育保险不可缺失。另一方面,由于社工服务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必须为社工提供一定的权益保障机制,当其权益受到侵犯时,机构要提供相应的援助[3]。最后,要营造良好的机构文化,一方面,注重社工团队建设,设立团建专项经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社工进行团队活动,有助于增加同工之间的人际交流,尤其是外派出去的社工,另一方面,机构必须建立美好共同愿景,有利于增强社工对机构的归属感。

增进社工协会联盟方面。一是目前市级社工协会要引领行业职责,保护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大社工机构交流力度,形成协调推进的社工专业人才激励氛围,并且要参照深圳市社工协会的做法,倡议政府将社工纳入本市人才安居工程,缓解社工专业人才的住房困难。以及倡导经营社工关怀基金,以帮助遭遇重大疾病和生活窘境的社工克服难关。因为其为东莞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幸福城市的建设贡献了专业力量,但作为普通人,在面临困难时,同样需要各种社会力量,这是社工协会争取维护社工更多利益的重要表现,对于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二是要尽快成立镇级社会工作协会,让镇上的社工专业人才可以拥有自己的专业组织是很有必要的。

3. 3 加快社工专业人才的职业化进程

推动社工专业人才的职业化进程,在激励他们方面,有助于提升职业声望,促进其行业归属感与职业认同感。因此,不可或缺的是,把职业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快社工专业人才的职业化进程,除了将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行列进行管理,还主要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其一,社工协会应继续加大对新入职社工的考核,提高社工的入职门槛,并加强对在职社工进行考核的力度,针对考核不合格的社工,执行退出机制,予以降职或解聘。其二,在现有社会环境下,东莞市委市政府尽早出台《东莞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纲领性政策,从政策上更加确定社工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不仅是加快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其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对东莞社工专业人才一种重要激励。其三,为了适应当前社工专业人才职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拓展其晋升空间,一方面在原有“一线社工—督导助理—见习督导”的晋升制度上要建立“一线社工—督导助理—见习督导—初级督导—中级督导—高级督导” 的社工人才晋升阶梯体系,另一方面还要推进落实社工评级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明晰同一等级的各档次之间标准,规定同一等级内如何向更高档次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助于其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另外,O. Neill ( 1999) 指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关键在于自主性,即组织自主性和功能自主性两方面[4]。组织自主性,首先,要求用人单位在提供必要支持的基础上,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评估标准体系,减少对社工机构的过度干预,进而获得其专业化。其次,通过持续宣传社工机构在保障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确立其专业权威,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氛围。最后,确立社工机构一系列的专业化标准与服务规范体系,推动其专业化服务。功能自主性,则主要要求社工专业与相关专业相比有特殊的职业优势,并且可以自觉灵活应用于实际专业服务活动中,展示出社工职业的优越性。

3. 4 积极立法保障社工专业人才激励机制长效发展

我们看到社会工作发展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均有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支撑。美国各州早已于1995年在社工行业领域制定出相应政策法规,普及推行依法管理,从台湾的经验可以了解到,1997年台湾就通过了《社会工作师法》[5]。截至目前,我们国家相关法律尚未出台。但一个令社工界振奋的消息是,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在我国首个由国家层面倡导宣传的第八个国际社工日的相关接受采访中已经明确提出纳入法制保障是社会工作发展必然路径。从全国范围的具体实践来看,当前,已有珠海市委市政府2012年年初出台的广东省首部社会工作政府规章《珠海市社会工作促进办法》,深圳坪山新区2013年2月出台国内首个社工专业人才发展的专门性扶持政策《坪山新区社会工作人才扶持办法 ( 暂行) 》以及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写进我国法律。为此,东莞应该继续秉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的利好政策,继续积极申请成为较大的市,争取早日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较大的市”,从而拥有立法权,进而促使加快发展社会工作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成果法制化,然后积极以法律形式和举措激励和保障社工专业人才。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将《东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办法( 试行) 》和《东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考核评估实施办法 ( 试行) 》两份试行期限 (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 已满的政府文件及时立足本市社会工作发展实际予以修订,可以预见,东莞顺利获得立法权,必然会通过立法将已经成熟的工作机制确定下来,用法律来保驾护航,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东莞未来及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从法律上激励社工专业人才,有效降低其流失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工专业人才激励是维护东莞社工行业稳定,增进社工专业人才工作创造性的重要实践方式,也是吸纳外地社工专业人才,解决本土困局的重要举措。东莞社工专业人才激励虽然仍有一系列问题,但可以合理预见,在国家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和大力推进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中,更重要的是在东莞改革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在社工专业人才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方兴未艾,东莞今后的社工专业人才激励必然会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努力稳步深化发展。

摘要:社工专业人才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必须建立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其中社工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是重中之重。通过以东莞为例,简述其困境及原因分析,由此提出相应对策。

篇4:四川省社工人才百人计划

志愿服务协议书

(样本试行)

应募方:(以下简称甲方)接受服务单位方:(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实施“社工人才百人计划”的通知》(川组通[2007]37号)规定,甲方自愿报名参加“社工人才百人计划”,经学校推荐、审核复选、单位面试、医院体检、招募通知等程序,成为“社工人才百人计划”志愿者,在乙方从事为期2年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

为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乙方与甲方就相关事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权利

1.志愿服务期间,甲方享有川组通[2007]37号文件规定的各项待遇及服务。

2.志愿服务期满后,甲方享有川组通[2007]37号文件规定的有关政策优惠。

3.服务期内人事档案原则上由服务地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免费管理。

第二条 甲方义务

1.保证本人确系自愿参加四川省“社工人才百人计划”,保证本人相关资料的真实性。

2.按照要求的时间和地点报到,除不可抗力因素,不以任何理由拖延。

3.服务期间,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管理规定,自觉接受用人单位管理和考核,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牢固树立无私奉献精神,廉洁自律、爱岗敬业,不断提高工作能力。除不可抗力因素并提出申请、并经乙方同意,不得单方中止志愿服务协议。

4.志愿服务期满,按时离岗,做好工作交接。

第三条 乙方权利

1.乙方对甲方的试用期为半年,考核不合格者,乙方有权单方面中止协议。

2.甲方在服务期间因违反法律、法规、政策造成恶劣影响的,或严重违反本协议约定,或因其它情况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的,乙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协议。

3.在甲方申请相应政策支持时,乙方有权要求其提供相关证明。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对甲方报到前的相关事项给予指导和帮助。

2.按照川组通[2007]37号文件,落实甲方享有的各项权利,负责甲方志愿服务期间的日常管理。

3.甲方服务期满并符合相应条件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提供服务和帮助。

第五条 甲方的体检表、报名(推荐)表和身份证复印件作为本协议书的附件。

第六条 本协议书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有效期为2年。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具同等法律效力,双方各持一份,一份交乙方所在县(市)区民政局,一份报所在市(州)民政局。

第七条 如果甲乙双方发生纠纷,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在乙方所在地通过人事仲裁或诉讼解决。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协议签订地点:(乙方办公场所所在地)

篇5:社工人才方案

文/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 李进民

社会工作制度是现代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而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特别是2009年国家民政部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以来,广东省围绕“率先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将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建成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以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实务能力、发挥专业作用为着眼点,在政策制定、教育培训、岗位开发、社工机构培育等方面深入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社会认同度逐步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省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300多家;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人数及考试合格人数不断增加,累计合格人数超过1.4万人;各级政府用于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经费投入达到12亿元;全省共有20个项目入选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占全国获奖数量的四分之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扩展延伸到残障康复、禁毒帮教、社区矫正、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多个领域。

一、广东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回顾

这几年,广东省结合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变革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打造由政府、市场、社会联合供给公共服务,并厘清各自服务边界,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多方面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出台社会工作政策文件。2011年,广东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及其配套文件《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慈善、教育、养老、扶幼、助残、社区矫正、心理调适等领域率先引入专业社工服务”,“重点在民政、司法、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先行先试,加快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服务领域”。此后,各地也先后出台了具体的社工政策文件。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制度。2011年,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出台政府转移职能以及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省财政厅公布《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明确政府组织的社工人才培养、委托社工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等5类要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工服务。各地也就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出台了专项政策。三是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目前珠江三角洲各市已逐步就社工机构培育与规范、督导选拔与培养,社工登记注册、继续教育等重点内容出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务实性的政策。

(二)多渠道筹集服务资金。几年来广东省专业社会服务工作从提供形式上来看,资金的筹措、项目的策划组织、整体实施等呈现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资金投入方面,已经开始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慈善捐助为补充的投入模式。一是确立公共财政来源主渠道。4年来,我省各级投入到社工事业的资金已达12亿元。其中,今年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资金总额就达5.7亿元,财政投入所占比例达86.1%。如东莞市建立了公共财政支持社会工作体制,在全国率先将社工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加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力度。到目前止,全省共投入福彩公益金2.24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超过1000万元。明年开始,省级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福彩公益金1000万元用于开展社工人才培养,深圳市落实公益金约1.3亿元资助市、区两级推进专业社会服务工作。三是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如深圳、东莞两市举办“公益创投”活动、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及公益项目电视大赛,几年来共筹集社会服务资金911万元;顺德区挖掘并引导民间慈善金近亿元,重点发展现代社工服务;设立在茂名灾区的马贵社工站吸引民间慈善资金30余万元开展灾区社工服务,东莞市的寮步镇已经得到镇社会各界的支持,准备以公益创投的方式,在全镇范围对养老、扶贫、助孤进行专业社工服务。另外汇丰银行慈善基金会,广东本土的金秋慈善基金会等逐步进入专业社会服务领域,向社工机构购买专业慈善救助服务。

(三)多层次培育专业服务主体。一是降低登记准入门槛。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进一步降低登记准入门槛,积极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二是提供资金支持。如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共财政基本支持实施办法(试行)》,2011年就投入565万元给予37家民办社工机构每家不少于1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惠州市给予每个新开办的社工机构5万元的资助;顺德区对新开设社工机构,连续3年每年给予10万元财政的资助。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各地通过举办社工机构管理专题讲座、财务管理培训班、组织前往香港进行专题考察等办法提高机构负责人管理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引导传统社会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等转型成立社工组织。目前,我省民办社工机构已增至300余家,成为提供专业社工服务的重要主体。

(四)多领域拓展专业服务范围。一是从优先服务重点人群到普惠一般人群。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在优先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低保家庭等重点人群后,逐步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扩大到学校教育、司法矫正、禁毒帮教、企业等多个领域。服务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对象也从老年人、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延伸扩展到流动人口、受灾群众和有特殊需要的妇女等群体。二是从民政部门重点突破到多部门联动推进。目前,我省各地级以上市20%以上的民政事业单位,县(市、区)规模相对较大、服务对象较多的民政事业单位已启动设立社工岗位,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同时。我省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发展社工服务。如支持省妇联开展“集思公益幸福广东—支持妇女计划”项目,协同团省委共同探索和实践“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中山市实现在信访领域引入社工实现镇街全覆盖等。三是从发达地区拓展到欠发达地区。我省一方面探索建立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社工人才区域合作、地区互助、结对帮扶机制,另一方面要求欠发达地区认真学习珠江三角洲地区经验,扎实推进专业社工服务。

(五)多形式推进专业社工服务。一是采取购买岗位方式开展服务。如我省深圳、东莞等地由政府出资向民办社工机构购买社工岗位,并将社工派驻到社区、学校、医院、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等为某一特定群体提供服务。岗位社工由服务机构招聘、培训与管理,由使用单位提供工作条件,主管部门则对机构和用人单位实行合同管理。目前,深圳、东莞两市政府购买社工岗位超过2100个。二是在社区以项目化购买服务。目前我省东莞、中山两市已实现镇街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圳市已建成269家社区服务中心,广州市已建成15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以专业社工为主体的跨专业合作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鼓励社会组织创新专项服务。如广州市投入1740万元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施12个专项个案服务项目,与全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转介关系,为案主提供深层次、分类别的专业服务;深圳、东莞市通过公益项目电视大赛和公益创投方式,鼓励和资助社会组织、民办社工机构策划和实施创新型公益服务项目,在养老、青少年、残障康复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专业服务。

(六)多举措提高专业服务质量。一是设定准入门槛。我省要求各地新增社工岗位原则上使用已取得职业证书的社工或社工专业毕业生,从源头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属性。还引入省内高校和香港督导资源,面向社工传授知识技巧、提供实务指导,切实提高其实务能力。二是加强服务监管。各地积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检查以及评估制度。如广州、深圳、东莞市先后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考核、评估、流程规范和岗位需求等系列制度,确保了社工服务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三是积极培养骨干。我省各地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采取项目合作、督导引领、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培养社工人才。最近,我们和香港邻舍辅导会、社协、社研签订了“粤港合作社工培养计划”,组织一线社工和民办社工机构负责人赴港跟班实训学习,引进香港督导指导工作,提高社工专业实务能力,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四是出台服务标准。各地根据服务需求和工作需要探索建立了老年服务、学校教育、妇女儿童保护、禁毒、司法、医务、残障、企业等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确保社工的优质服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来来,我省在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相比还有差距,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政策不够完善,尚未形成配套体系。省级方面由于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关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粤东西北地区也尚未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发展不够平衡,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推进力度不

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如2009至2012年全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支出资金总规模为约12亿元,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市总额达到约占全省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98%,其余各市约占2%。三是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社工实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到目前全省通过考证人员1.4万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约占95%,其他地区不足5%。四是机构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管理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到2012年底广东全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300多家,其中95%分布于珠三角地区,有的地区连一家民办社工机构也没有;五是社工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工作的氛围尚未形成,相当地区不知社工为何物,有些将社工等同于志愿者或社区工作者。

三、我省对今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要坚持党政主导,做好顶层设计。与经济领域相比,我省社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在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尤为重要。近年来,我省试点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有赖于省委、省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时任书记汪洋同志经常过问此事,省长黄华同志多次到基层社区、到事业单位、到基层社区调查了解专业社会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广州、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领导负责同志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区考察学习,明确提些要适应广东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服务也要实现转型升级,只要这样才能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良性发展环境。正是有赖于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切实履行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依法规范的职责:积极出台政策,以制度框架引领方向、拓展空间;积极加大投入,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和全面保障;积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社工机构、社工队伍都在制度的规范下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推动是社会工作人才得以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要发挥部门协同作用,推动社会参与。近年来,我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社工委组织发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了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同时我们大力扶持民办社工机构的发展,并通过政府转移职能、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使民办社工机构成为我省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通过开展“公益创投”、推行企业社工试点,逐步引导企业和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社工事业中来;通过推行社工义工联动机制,调动志愿者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使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调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有效活力推进我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三)要坚持专业化发展,突显社工作用。专业性是社会工作的生命力。在试点阶段,我省上下始终明确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在入职门槛上坚持严要求,新增社工岗位原则上使用已取得社工职业证书的人员或社工专业毕业生,从源头保证了从业人员的专业属性;在实际工作中,我省注重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及用人单位负责人的社工知识普及,避免在人才使用上将社工当成一般“行政人员”使用;在实务推进过程中,通过建立督导制度,建立岗前、岗后培训制度,切实提高社工的专业水平。实践证明,坚持专业化对保证社工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四)要坚持着眼长远,扶持规范并举。第一,要适应社会工作发展迫切需要,针对目前我省社会组织、社工机构仍处于成长阶段,总体比较弱小的状况,要着力加以扶持和培育,使之尽快发展壮大,尽快发挥更好地承接政府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第二,着眼于社会服务行业的长远发展,从体系上、从制度上规范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发展,同时要积极推动落实非营利组织免税政策,免除非营利组织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少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负担。第三,要推动公共服务下沉,社工主要做服务居民一线工作,政府公共服务下沉基层,才能为社工服务提供服务的项目和内容。

(五)要坚持社工义工协调联动,壮大服务资源。必须大力拓展志愿服务和社会慈善捐助事业,探索非营利机构无偿、低偿、高端服务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将社工专业服务、民间志愿服务、社会慈善捐助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在志愿服务中,引入激励机制,将零碎的志愿服务变成优势的人力资源。例如可以设立志愿服务特殊账户,以此作为志愿者就业、升职等的参考指标。可以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奖励计划,用积分换取其它公共服务。通过激励作用,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率。这样,通过专业社工的引导作用,实现“社工+义工”的有效联动和多元合作,逐渐形成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六)要不断完善评价标准,推动社会服务规范发展。社会工作服务由于个性化、多样化特征明显,增加了评估的困难。评价标准是行业发展的指挥棒,没有评价标准等于没有发展的方向。因为定量评估的困难而放弃定量标准,只采用定性标准是不可取的。定性评价弹性大,难以细化比较,需要评价指标硬性约束。同样,只有定量指标而不顾定性结果也是不可取的。社会服务因人而异,难以量化,目前评估的指标庞杂,误导机构为了完成指标而工作,而不是贴心细致地服务。我们建议,完善社会服务评价标准,一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二是增加社会服务考察的维度,建议从专业性、服务态度、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群众工作经验、社会政策熟悉程度等方面综合评价,三是评价指标要舍全面庞杂,取关键核心指标考核,四是综合各种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评价体系。

(七)要确保项目经费及时到位,保持社工机构和队伍稳定。首先,必须确保项目采购方经费及时到位,确保不因领导变更、工作忙碌、工作流程流程复杂等原因延迟经费拨付,严格遵循合同协议约定,从源头上解决社工工资拖欠问题;其次,缩短续签项目之间的等候时间。如果续签,应提早安排,避免出现社工和机构的“空窗期”,减少时间消耗和劳动浪费;随后,机构应未雨绸缪,在目前全赖政府采购,且以项目购买方式运作的条件下,拓展项目来源,储备适量就业风险准备金,增加员工归属感,提高员工工作稳定性。第三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参照公务员、事业单位相应人员的工资标准,相应提高社工薪酬待遇,提高其经济地位。

篇6:社工小组活动方案

一,介绍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同时工作者做自我介绍(姓名、专业,在组中的角色);再由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的安排与目标。最后分组。

目的:让组员与工作者认识

二,(1)逢七拍手

1.从某一人开始顺时针报数,当报到七或七的倍数时,此人以拍手代替说话,也就是拍手一下不能喊出数字,下一个人继续念下一个号码。

2.待大家熟悉规则后,就增加拍手的频率,除了七和七的倍数,只要有七的数字就要拍手,例如:17。甚至数字加起来是七的倍数也要拍手,例如:34

(2)大风吹

1、所有人围成一个圈,主持人站在圈中说:“大风吹”,旁人问:”吹什么?”,比如说:“吹穿红色衣服的人。”,那么穿红色衣服的人就必须离开位子从新寻找位子。没位子的人站在中间进行活动。

目的:活跃气氛,相互认识

三,由小组工作员把各小组成员带到活动地点,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接下来的活动流程:五指山和解人结。

四,五指山

1.小组成员围坐成圈,每个组员发纸笔画上自己的手型,并依次从大拇指开始写下自己的兴趣、喜欢吃的东西、喜欢什么类型的人、星座、个性,在手掌写上自己的名字。

2. 依次按照纸上的内容介绍自己,介绍时把纸放在身前。

3.工作员回收纸张,并从中抽取一张念出纸上组员的信息,让其他人猜出名字。

目的:促进组员进一步认识,加深对彼此的印象,并增强组员的.团队意识

五,工作者带领组员分享感受,工作员介绍”解人结”活动的规则

六,解人结

1.组员围成一圈,伸出双手,随意于其他人相握,但注意每双手要握着不同的人。这便构成一根很紧的“人结”。

2.解结时,不能把手放开,只能透过其他方法如跨越、穿过等等。

3.经过一番努力,”人结”便可渐渐解开,直至解成一个或两三个小圈。

目的:增强组员的团结协作意识,建立合作关系

七,在工作员的引导下分享"解人结”活动的感受。然后为小组取名称,设计口号。工作员介绍接下来的主题活动

八,轰炸大队

1、分队比赛,五组分为五队,每队成员需要把15球吹好,并运到目的地,最后将其压破,一组队员回来后,另一组才能出发,直到所有气球都被压破比赛结束。

2、游戏中气球吹爆则作废,中途气球落地需回起点从新开始。

各组助手交叉进行监督,工作员计时。主持人控制游戏进程。

篇7:社工人才方案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 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截至2012年5月份全国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共844所, 而地方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5%以上, 承担着为地方培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工作包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和评价四个环节, 要做到正确的使用人才、吸引人才和开发人才, 首先必须做到能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鉴别人才, 这样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特别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专长, 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有利于学校在期末、学年以及毕业时考核学生、评选优秀学生、推荐学生就业等工作。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学生。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我国专家学者在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由于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之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大部分评价方法都是基于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2004年刘威等提出了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要通过收集在校本科生学习、生活以及参加活动等各领域中的表征信息, 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 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量化, 最后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量化或者价值判断。2007年刘军红等提出了素质评价首先要体现出其引导功能, 既要与社会需要接轨、又要反映出本科生素质特征的综合性及稳定性, 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的时代特征, 同时还要满足本科生自我了解和评价的功能, 引导本科生逐步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的需求。2010年朱建军提出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是发现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 而是促进本科生的发展, 因此要强调评价的针对性。2012年郭婧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科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表现、工作能力、综合技能、体能等项按系统分类与分析, 给出了一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评价方法。

3 应用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水平, 而且还应该具有创新 (创业) 意识、创新 (创业) 精神、创新 (创业) 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本文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基于以下五个方面。

3.1 思想道德素质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社会要由全新的人构成, 因此, 人的素质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专业素质基本内涵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核心素质元素, 是大学生立足社会, 进而开拓创新、成才立业、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根本保证。掌握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能力, 最终拓展专业素质, 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有更广泛的复合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

3.3 身心健康素质基本内涵

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易变性和价值多元的特点。其中尤其以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某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目前在校应用型大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个性强, 承受力弱。因此, 应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质, 标志着面对社会现实, 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以及成功与失败。因此,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及时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增强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3.4 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人文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就必须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陶冶情操, 而且可以有效的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者沟通联系的桥梁, 以实现相互的促进和互补。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科学为人文奠基, 人文为科学导向”, 二者必须密切结合。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 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逻辑能力强但思维能力差, 专业技术过硬但人文知识和能力欠缺, 学识广泛但缺乏艺术欣赏力, 具有社会竞争力但欠缺为人处世之道, 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严重影响了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3.5 能力素质的基本内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繁荣、富强, 将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新的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的水平, 正如江泽民所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 结论

科学、合理、导向性与激励性并存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自身的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对人才评价的科学性骑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在另文中研究。

参考文献

[1]干洪, 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06) :44-48.

[2]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08) :34-36.

[3]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 2012 (02) :33-35.

[4]刘珂珂.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07) :36-37.

上一篇:高招特长生不再占自主招生名额 录取可降200分下一篇:石老人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