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员的使命和责任doc

2024-05-12

安全员的使命和责任doc(精选8篇)

篇1:安全员的使命和责任doc

用使命和责任为生命护航

作为一名安全员,就应该时刻用火热赤诚的心,去维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用安全的规章制度和热情的服务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以辛勤的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船护航。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生命得到保证,身体免于伤害,财产免于损失。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安全就是效益。我们肩负着国家的财产、职工的安全。血的教训,时时刻刻印在我心中。企业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就是要把员工的安危时刻放在心上。

安全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端正自己的安全意识,有“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从严要求,敢抓敢管,大胆揭露矛盾,果断解决问题。在严格执法的同时热情服务,公正清廉,在安全管理以及检查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要不断创新,注重与时俱进,完善自我,增加安全管理的超前性。二,熟练掌握安全专业知识,才能预知危险、分析和控制危险,同时,还必须掌握和熟悉国家、地方、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以便在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做到依法监督、按章指挥。三,要有系统的管理理论,提高安全管理业务水平,促进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四,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做到“三心两意”,即工作上的“专心、细心、耐心”,思想上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时刻紧绷安全之弦,发现隐患及时组织整改,把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安全员要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只有把职工的安全意识提

高了,安全技术能力提高了,才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经常反复培训员工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我应安全”、“我能安全”、“我懂安全” 的意识飞跃。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手段,通过危险源的辨识,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来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再进行重大危险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才能确保一方平安。

让我们共同努力,铸起一道坚不可摧安全长城。保卫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保卫员工家庭美满!和谐!幸福!

篇2:安全员的使命和责任doc

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看成“人”,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它充分体现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学生看成有“生命”的主体,教育和教学都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怀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就在于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还给学生属于自己的一切,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自由自在的发挥。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责任”就是要做分内应做的事。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做每一件分内事。所谓“使命”就是派人办事的命令。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育万育育做真人”。教师虽然有分工的不同,责任的不同,但承担的使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好祖国的花朵。

做分内的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分内的事做好。正如古罗马的塞内卡说:“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才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所以教师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责任心是第一位的,换句话说,责任心是每个教师必需的基本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然而责任,是教师之本职。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组成。然而,“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对孩子来说就是彻底的失败”所以,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刚刚从事教育专业不长,但我始终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通俗的说也就是让学生喜欢你也就会喜欢你所教的科目。因此,作为年轻教师的我经常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我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我在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而课下则和学生成为朋友,去了解他们的另一面,我始终把握好一个度,该严的时候严,该笑的时候笑。

一直被很多人认为很枯燥,很无趣的数学课堂其实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对知识的好奇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使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使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与成长,体验生命与价值,品味生命与关怀,应该是在数学课堂上落实的内容。如何体现这些内容呢?我认为,关键是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篇3:负重致远的使命和责任

《预算法》是财政工作的基本大法, 用以调整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和取得、使用和分配、监督和管理, 被称为“国家的第二宪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领域的改革, 我国现行《预算法》逐渐显露出滞后于形势发展的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财政收入分为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 这些部分构成全口径的政府收入。与逐年增长的财政收入相应的是, 规模庞大的预算外资金成为不受监管的灰色地带。《预算法》的修订应彰显“全面完整、公开透明、分权制衡、收支平衡”的原则, 草案二审稿也正期待通过增强预算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 健全财政管理体制,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 完善预算审查监督规定以及规范预算调整等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从财务与会计专业理论及实务工作的角度看, 与预算功能发挥、预算资金分配和使用息息相关的财政支出标准或定额、财政支出绩效等方面, 需要与会计等相关领域及其法律、行政法规、制度的衔接配合。

应与国家审计工作相衔接。审计工作的内容是从事经济监督, 国家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 对财政收支进行绩效审计, 形成审计评价。我国现行《审计法》于2006年修改颁布, 较之《预算法》的修改超前一步。然而由于现行《预算法》预算项目未细化, 法律责任不明确, 且绩效评价技术与标准尚不完备, 部分条款与《审计法》相左, 给政府审计工作带来诸多掣肘之处。近年来, 我国绩效审计在探索中成熟完善, 进行绩效评价亟待在预算环节建立一系列衡量标准, 这些标准和指标成为审核工作评判、评价的依据, 才能更好地体现其目标和意义。《预算法》的修订若与《审计法》形成较好的衔接, 将为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奠定良好基础, 促进经济监督工作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开展。

应与《会计法》及其这部法律未来的修订工作相衔接。我国现行《会计法》颁布于2000年7月, 在施行十多年时间中相当部分的条款逐渐呈现出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的矛盾。主要存在未将制定会计准则列入法律规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不够重视、对会计违法行为的举报人员缺乏详细有效的保护措施等不足, 这些方面影响政府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职业道德, 最终影响部门预算的统一性、法治性。

需要我国正在进行中的政府会计改革的跟进配合。《预算法》完成修订后, 预算管理会进行一系列调整, 将推动促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政府预算实现公开、透明, 需要完善的政府会计制度加以维护。部门预算编制需要大量基础信息, 而目前的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与之相抵, 我国政府会计采用现金制核算基础, 收支情况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有限, 资产负债表缺乏完整性和规范性。政府财务报告的缺失也无法满足预算编制所需基础数据的支持, 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 虽然各部分均有相应会计报表, 但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政府财政报告, 难以综合反映政府财务资源、负债和净资产的全貌, 也不能以统一的形式完整地提供预算资金收支和分账核算的专项资金。

篇4:自主创新是一汽的责任和使命

最近,一汽透露出的几条消息更让关心汽车的人们兴奋:天津一汽夏利精心打造的国民车12天销售就突破1万辆;去年曾经一度受阻的一汽大众公司今年1月份,销量达到24572辆,稳居国内三甲;今年1月份,一汽丰田销售18395辆,同比增长77.1%;一汽马自达销售3981辆,同比增长111.2%。今年,我国汽车业这块坚冰将要融化,一汽自主研发的红旗C301将在7月投放市场。此外,高档的红旗HQ3、HQE也是一汽在“十一五”期间向这一高端挺进的主力车型。

从1999年开始,竺延风就在一汽多次说:“别人不谈民族汽车工业,我们不能不谈;别人不谈自主品牌,我们不能不谈。发展自主品牌是一汽的旗帜,是一汽的灵魂。发展汽车工业的责任要求我们走这条路。”

竺延风认为,是市场经济和创新给一汽带来了新气象。过去的五年,一汽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五”期间,一汽实施了“开放合作,自主发展”的战略方针,确立了“集中投资一个中心;发展采购、营销两大网络;提升总装、焊装、涂装三大工艺和专注发动机、桥、变速箱三大总成为内容的战略”。通过几年实践,目前,一汽已经基本形成了商用车全系列、乘用车经济型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掌握了动力总成的核心开发技术,形成了满足企业未来竞争需求的核心竞争能力。

对于汽车企业的创新,竺延风代表认为取决于两点:一是市场规模,二是开发体系能力。一汽不是简单地造一个产品,而是造能循环起来的系列产品。在具有前瞻性的混合动力、汽车电子、底盘控制仿真技术、车身网络系统、模具开发与制造、试验验证、汽车环保及轻量化等方面,一汽已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能力。目前,一个以公司技术中心为核心,天津、大连、青岛、无锡生产基地的应用性研发互动体系已经确立,产品研发形成生产一代、准备一代、开发一代的局面。

这种研发体系的能量正在迸发出来: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欧Ⅲ标准的四气门奥威发动机实现了批量生产;由一汽自主研发的解放J6H超级重卡、红旗顶级豪华轿车、夏利N3轿车、解放混合动力客车、红旗混合动力轿车等新产品在上海车展、长春车展、北京清洁汽车展、北京节约型社会展上频频亮相。

据统计,一汽“十五”期间共投入研发费用75亿元,相继开发了17个平台58个系列的920种车型,申报国家专利180项,专有技术55项。其中轿车囊括从A0级到C级、乃至E级几乎所有车型。近五年,一汽自主品牌汽车累计销售216.6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61.4万辆,自主品牌中重型卡车销售82.9万辆。五年间,整车出口连续两年突破万辆大关,2005年实现整车出口14256辆,同比增长40%;整车零部件出口总额达1.5亿美元,同比增长62.8%,整车出口品种、出口数量、出口贸易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篇5: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同学们,你们好!

为了表示对听讲者的尊重,我不应该坐着讲话,而应该到讲台上站着讲。我是1月14号就任复旦大学校长这个职务的,到任不久就接到邀请,希望我给学生做一个演讲。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跟同学们一起来聊聊,我经常说,如果大学校长不关注他这个学校里最大的群体——大学生,那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校长。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团委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这个题目很大,但确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题目。当前,谈这个题目的人不多,想听这方面内容的人也不多,而恰恰复旦的学生提出来叫我谈谈这个题目。这表明我们复旦学生的起点是很高的,因为这个题目既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个题目又是一个非常难的题目,很容易谈得很空泛。所以准备这个演讲我花的时间很多。芝加哥大学的前校长金普顿(Lawrence Alpheus Kimpton)就曾经说过:‚我在这个大学里扮演着一个能说会道的博学家的角色。有时候我对于不太了解的事情要装得像权威一样。另一方面,有些事情我不得不学,有些还要学得很透。‛这纯粹是为了公众的形象,但实际上大学校长跟大家一样,尤其我到复旦才两个多月,是这个位臵上的一年级学生,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大学的使命以及大学生的责任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大学的使命

1、大学的使命在于传承

大学担负着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的任务,这个似乎是大家比较有共识的。大学的这个任务决定了大学是世界上非常特殊的组织机构,和政府或企业都不一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有这样一股思潮,说大学校长要‚经营‛大学。但是很快就遭到了一大批人的反对。因为强调‚经营‛就有把大学当做一个大型的公司来进行商业运作之嫌。如果把大学看成是一个大型的公司,那么就忽视了她在知识的积淀与传承方面的重要功能。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即使是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也绝对办不出像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这样一所规模很小的名校,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文化功能构建的独特性。

同时,我要强调大学是一个民族性极其强的教育和学术型机构。国内曾经有这样一种思潮,认为我们应该把国外一流大学当做我们办大学的一个参照物。这在总体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国外的一流大学简单地当做我们办学的模板。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大学的民族性特征。记得大概几年以前,国际上一个大学排行榜把北大排在了第十七位。那是非常高的。但当时一些头脑非常清醒的教育学者包括北大一些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你要数一数科研成果、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这些硬指标的话,那么北大根本算不上是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但是如果你要看一个大学在这个民族的文化以及在这个国家的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全世界没有一所大学能起到像北大和复旦等国内的一流大学起到的这么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特殊性还在于她有学生,她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因此我们的大学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思想、文化系统化,规范化,将其转变为课程,并且把它传授给学生,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所有的文明、精神进行传递,这种传递是学者们先进行研究后才能传递的。在大学里面,老师和学生共享着人类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吸收着人类最广泛的精神资源,用人类文化和一切知识财富来充实我们大学生的头脑。他们不仅学了专业知识,比如说医学的、化学的、物理的等等,更为学生一生的精神成长打下基础。

大学培养的学生承担着将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任务。任何学科专业,不仅仅是人文社会学科,还包括自然科学和医学等,都在起着这个作用,因为说到底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因此,我们复旦在前些年开始了通识教育。虽然它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但是我认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因为大学,尤其像复旦这样的一所大学,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一个人的精神是我们最最重要的任务。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 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Eric Ashby)曾经指出,任何大学都是遗传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促进大学改变的外部力量,而‚遗传‛则是大学对自己应有的道德与文化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保守‛的。这里‚保守‛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保守‛有‚坚守‛的意思,指的是要‚坚守‛道德,‚坚守‛学术。大学的这个‚保守‛的文化品格,使得大学非常稳定而且有力量。众所周知,大学是世界上所有机构中最稳定的。这种稳定来自于大学的自信和对世事所采取的镇定自若的态度,也源于大学本身的自尊和自贵。

当然,大学也不能脱离现实。但是从她的‚保守性‛来说,大学尽管不能脱离现实,但又必须要与世风俗流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经常讲大学要远离尘嚣,要保持宁静和清醒。前些年有个说法,要把大学的围墙拆掉。如果它只是指物理的围墙,我觉得可以拆掉,但是大学的‚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大学没有‚精神围墙‛,就无法满足大众对大学的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从而也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不仅不可以随波逐流,更不能对世风恶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应是社会的清洁剂、清醒剂。这些年,大学有不少有失规范的地方,国外的大学也有,国内的大学也有。其根本原因在于丧失了‚精神围墙‛。大学应该是社会思想的中流砥柱,尤其在民族危难和社会失范的时候,大学对精神的坚守显得尤为重要。大学也只有在稳定宁静的环境当中,才能够排除各种纷繁和躁动的社会干扰,潜心钻研学问,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才能够一心向学,否则所受的干扰就太大。所以,有的学者才会呼吁

‚要给学生一张安静的书桌‛。

2、大学的使命在于创造

上面讲的是大学的‚保守性‛的一面,但大学同时也具有它‚创造性‛的一面。大学还必须进行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创造,对已有的社会发展形态、文化和知识体系以及人类本身,要不时地做出深刻的反省和批判。因为人类的社会远不是完美的,所以总应该有一批人来非常认真地研究和批判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当中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就放弃了大学应该担负的文化建设方面的责任。反省不仅仅是批判,而更是创造。大学不仅要回答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说当今的金融风暴和社会的道德问题等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讨论提供思想和理论武器。这种讨论不应是泛泛而谈,发发牢骚,而应是深入的分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大学教师不应是一个流行节目的主持人,他不应该仅仅煽情,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分析这些问题的思想和理论方法。我们要关注未来中国和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并对此进行研究和讨论,并给出我们的回答,就如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中提到的‚大学要仰望星空‛。有些问题看来可能是非常纯的理论问题,跟现实问题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些研究恰恰是为国家、民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精神资源。我们创造了新的精神资源、新的思维方法,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大学具有极具‚创造

性‛的一面。

大学在‚坚守‛和‚创造‛之间维持一种张力。如果大学一味‚保守‛完全偏到复古,大学丧失了她的责任;但如果大学忘记了传统,完全流俗,那么也是丧失了大学的责任。因此,许多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都认为,大学的这种‚坚守性‛,以及她的‚创造性‛,实际上构成了‚大学之魂‛。

3、大学的使命在于服务

除了以上两个功能之外,大学还有第三个功能——服务社会。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这是一个新赋予的功能,如果你去念纽曼(Newman)的《大学之理念》一书,他没有明确地提到。我并不认同把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功能划分,因为教学不等于培养人,教学和教育不是同一回事,科研也不等于培养人,但科研必须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你才能真正地培养人,所以我更倾向于用大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新的文化的创造,以及对国家与社会的服务,这三大功能

来看大学的真正的使命和功能。

从大学的历史来看,大学服务国家和社会这个特征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那个时候,全世界为了反对法西斯,在很多国家,尤其在美国,政府给了大学很多资源的投入,希望她们为这场反法西斯战争服务。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就是在这场世界性的战争当中崛起的,因为他们发明了雷达,并发明了破译密码的方法等等,为赢得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从政府介入到大学事务以后,大学就带有了更多的国家意识。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后,大学跟工业界、实业界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自六、七十年代起,在美国的大学里建设了数百个和工业界联合的工业实验室,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对科技知识以及各种其他的知识,能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有了充分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大学就扩展了这一方面的功能。所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前校长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在《大学之用》一书中认为:‚今日之大学主要的功能不止于教学与研究,并且已经扩展到服务。‛他认为,大学与其所处的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服务的关系。因此大学总是希望及时地就社会的需求做出反应,以满足这些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功能调整。

而我要说,这些调整(改革)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大学服务社会的任务应该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社会发展当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国际关系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依靠综合的、非常深奥的知识来予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事实上,只有大学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只有大学才有那么综合的知识,一大批学者在里边研究非常深奥的问题。同时,随着社会、国家和国际上各种竞争局面日益加剧,知识和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大学作为知识的积淀、生产、传播者和人才培养机构,她必须为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的服务,大学也将以此为自己谋得一个更加合适的发展环境,因为一所大学的发展必须获得政府、社会和民众的支持。

然而,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国的大学就开始反省,他们认为在这一头走得太远了。我们必须注意到,大学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产生了两个倾向性的问题。

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与政府、工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结合十分紧密,这使得某些大学有些自大。他们说,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这是一个不太客观的倾向性表述。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不是一个万能者,她不可能承担社会上所有的责任。正因为大学不客观地把自己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认为大学就是社会的中枢,因此就承担了‚无限责任‛,从而遭受到社会各方面对她的诟病,无意间把社会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咎于大学出了问题。国内近些年来关于大学的讨论,都带有很强的这种倾向。事实上,当你把大学的功用强调地过头的时候,社会就会用这个过头的标准来衡量大学。六、七十年代有美国学者认为自己的大学已经堕落成为‚服务站‛,这是另一个倾向性的问题。金耀基先生认为,‚服务站‛就是: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政府需要什么,大学也就给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你大学也就给什么。这样的话,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是即兴式的服务,不仅服务质量不高,而且使大学过度地社会化、政治化、市场化,大学和社会之间必须保持的精神距离就丧失了,这样必定导致道德与学术精神的消解。大学应该在坚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大学从未有过‚象牙塔‛精神,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当前中国的大学对学术精神的‚坚守‛要比欧美的大学显得

更加重要。

为什么‚服务站‛思想会使得美国的大学沿着这条路走得很远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服务站‛能够为大学带来财富和各方面的支持。实际上大学的这个做法是有点‚媚俗‛的,这种‚服务站‛理念使大学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媚俗‛、‚媚众‛、‚媚上‛的种种陋习,大学本身独立的精神未得到应有的坚持。因此,这样的大学受到了很多学者,乃至大众的批评。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Hutchins)在上世纪70年代时,对大学‚服务站‛的做法提出了非常严肃的批评。他甚至说:‚如果大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那么改革她的唯一方式就是使它回到传统意义上的大学。‛

因此,为了维持大学的精神品格,大学在努力为社会提供各种高水平、有深度的服务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克服上面提到的两个倾向,要保持大学本身应该有的稳定性和宁静性。可能当今对大学来讲,‚改革‛固然重要,但是对大学精神的‚回归‛或许更加重要。因此,大学除了在‚坚守‛与‚创造‛之间存在着张力,在‚改革‛与‚回归‛之间或许存在着更大的张力。这些都是‚必要的张力‛。

大学在这两个张力中前行。

二、大学生的责任

1、大学生的第一责任就是学习1912年,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在严复辞职以后代理北大校长,在他的就职演说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诸君皆系学生,然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诸君在此校肄业,须尊重道德,专心学业。庶不辜负大学生三字。‛这是我们需要坚守的大学教育之精要。

英国的教育家怀特海德(Whitehead),他又是个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1919年说过一句话:‚归根结蒂,作为学生,你们必须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金耀基在一篇题为《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文章中也提到,‚当一个青年进入到大学以后,他就被赋予了一种责任,即他应该以充实的学问为责任,他应该沉浸在理性的精神当中,于图书馆、实验室、教室里与教师一起,在知识的大洋中做创造性的航程。‛所以学习是学生一进入大学即被赋予的职责。

最近我收到一份调查报告,说我们有些学生进入复旦以后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学习成绩出现不及格。我觉得每个学生都要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来到复旦上大学?你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复旦大学,所以我希望大家非常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尽管可能每个人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五花八门的,但是你归一下类的话,不外乎以下几种回答:有些学生为了毕业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比如说他要找一份白领的工作。也有些人会毫不忌讳地回答,我为了毕业以后能够赚大钱。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取悦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也就是让父母亲和亲戚朋友觉得很荣耀。也确实有不少学生对他所选择的学问有非常大的兴趣,或者说有着更大的报负,他意识当今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性,他意识到这个国家民族依然有很大的危机,他想对此负担责任,所以他来复旦学习。当然这个几种答案不是说每个人只有一种,而可能是几种交织在一起,这也无可厚非,但关键是看哪些东西是占了主导地位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李登辉先生对于为了前面的那些目的而来求学的是很不屑的。我想即使在现在,我们复旦的历任校长,也不会对纯粹因前面的那几种理由来上复旦大学的学生投以赞许的眼光。事实上在国外也是,德国的大学就非常鄙夷那些‚为了谋生而求学‛的学生。我想告诫学生的是,如果你淡化了纯粹‚为了谋生而求学‛的目的,那么你的学习就具有了高尚性,你对学问就有了一种尊崇。这样,你就有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2、大学生应保持一种理想主义

一般来讲,年青人是很有理想主义的。有人说,一个人年龄大了就会老于世故,所谓老于世故就是缺少了理想主义的成分。我认为理想主义不应是一个贬义词,但是近年来人们认为它和‚不食人间烟火‛似乎是一个同义词,这是错误的。

我认为,如果你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你才会认真学习,并设法让这个不甚完美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人类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如果大家认真思索一下,我们整个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比如现在世界上所存有的原子弹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次。美国金融界的寡头们的贪欲引发了当今这场危及全球所有人的‚金融风暴‛。我们想过没有,人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地保护理想主义,为理想而学习,复旦大学将为具有理想主义的学生提供永久的精神家园。说到理想主义,如果你们去接触不同高校的学生,会感到有一些差别,这就是因为大学的文化氛围赋予的。复旦大学是一所具有理想主义传统的学校。复旦的学生,教师,校领导都具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包括我自己在内。理想主义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复旦大学校友王沪宁教授对此很有体悟。他说,‚复旦大学的氛围让我立即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魅力,这是复旦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理想主义对于个人的人品和情操,我相信也是最好的磨石,越是敢于在理想主义磨石上磨砺的人,他的生命就越会放出异彩。‛‚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审问:我还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吗?‛事实上,我觉得不仅是年轻人,包括我们年龄大一些的人,都需要审问自己这个问题。

下面的事实与王沪宁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实例。1960年,有学者对哈佛大学1520名学生做了学习的动机的调查,就一个题目:你到哈佛商学院上学就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理想?结果有1245个人选择了‚为了赚钱‛,占到了81.9%,有275人他们选择了‚为了理想‛。有意思的是,20年之后,人们对于这1520名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受调查的1520名学生中有101名成了百万富翁,而其中100名当时他选择的是‚为了理想‛。这个结果是发人深思的。我想,理想主义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如果没有理想,你就会感到学习的苦。反之,因为理想主义是深藏于个人心灵深处的精神源泉,他不断地支持他在现实世界里生活,在受到俗事纷扰的时候,他就能够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滋养生息,重新出发。理想主义者不会被一时的挫折所打倒,因为他有信仰。所以历来理想主义者面对挫折,面对死亡,他都可以泰然处之,他有信仰,所以才能克服困难。

台湾有位学者叫黄进兴,他早年留学哈佛,写了一本书叫做《哈佛琐记》,人们认为这本书写得非常生动,而且深有体会。这本书栩栩如生地体现了哈佛那些人文学者的素养、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这本书里叙述了一个名叫罗尔斯(John Rawls)的教授在哈佛讲课的情景。罗尔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正义论》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法学、道德哲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和一些著作等身的学者不同,他只有《正义论》这一本著作。这本书是1971年出版的,全世界单单是研究它的论著就超过了5000多部,所以这本书显然是很有影响力的。在《哈佛琐记》里头,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罗尔斯结束了一个学期的授课的时候,教室里的所有学生立即自发地起立鼓掌。罗尔斯走出教室以后许久,学生们的掌声依然不衰。作者双手拍得又红又痛,忍不住悄悄问旁边的美国同学,你到底要拍多久?同学回答说:‚让教授

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第一,这个教授很有学养,学问过人,我相信他也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但是另一面,我们要问问自己,当你面对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讲课结束后,你会不会站起来鼓掌?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鼓掌?这个举动反映了听课的学生有没有理想主义,有没有对学术尊崇的理念。显然,如果你为了赚钱而求学的话,我相信罗尔斯的课不会教你如何赚钱,你也就不会去鼓掌,因为他是讲哲学课的。作为一名学生,有理想主义情怀也会使你懂得该如何去学习。你们必须懂得,尽管你们在修习各种课程,但你们主要是在自己教育自己。恰如怀特海德(Whitehead)所说的:‚你们不是一块块供聪明的教师捏成文化人的胶泥。‛你们自己的努力,也只有你们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说一千,道一万,对那些值得做和值得想的事情,你们还是要做到:一要培养兴趣,二要视为享受。你们的学习生活或者会苦不堪言,或者会其乐无穷,这要看你们怎样对待它了。‛我相信在座的很多都是你们父母的独生子女,父母对你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父母们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期望都加在了你们身上。因为你们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在文革中丧失了受教育机会的一代,所以他们把受教育看得极其重要,他们对你们寄予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有好的一面,但是我想我们的学生应该清楚,你们也不是被父母随心所欲塑造成某个人的胶泥,因为你们要知道你们是在自己教育自己。再次引用怀特海德(Whitehead)的话,‚如果你们既不勇敢,又怕挫折,你们就不可能学业有成。‛‚你们不会对你们正在做的事情发生兴趣,除非你们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渴望改善人类社会,乐于造福祖国人民,勇于迎

着困难前进。‛

3、大学生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

除了学习,你们还承担着各种社会责任。金耀基先生对此有过很好的论述。他指出:‚大学是一个栽培普遍性的理念和理想,如平等、公正、和平等的地方。这些理念与理想主义对于纯洁而有朝气的大学生具有启发与挑激作用。‛然而,理想主要只是告诉学生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模样,但是它‚虽不可及‛,但可‚心向往之‛。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它可以照亮我们脚下的路。然而,理想与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有时这个差距还很大。正因为这个原因,学生应该去当‚志愿者‛,去参加许多社会服务活动。美国耶鲁大学也极其重视这一点,他们把学生派到社区去做义工,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社会的重要的实践活动。但是,当他们感受到理想主义与接触到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时,大学生一般是很难加以容忍的,他们对不合理的现实较易采取一种不妥协的,激烈而又绝对的态度。当现实和理想产生差距的时候,学生的素养决定了他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个时候,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的事件会难以容忍,慷慨激昂,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社会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因为他们比社会上的一般人更有理想和道德精神的色彩。这种现象几乎是世界性的。

我们的革命前辈李大钊先生故居有他亲笔写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明显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当国家民族出现危难的时候,大学生总是冲在前头唤起民众。复旦的学生也是有此光荣革命传统的。‚五四运动‛是北大发轫的,而‚五四运动‛在上海、乃至在整个南方的策源地和组织者是复旦大学,当时的复旦被视为新思想和新思潮的摇篮。在日本侵华时,复旦的学生组建了‚学生义勇军‛,组建了‚学生请愿团‛去南京请愿,逼着蒋介石当着我们复旦大学的学生代表承诺‚保证抗日‛。所以说,复旦的大学生在民族国家危难的时候,所表现的民族责任感是非常强烈的。李登辉老校长就在当时提出了复旦的精神(spirit):牺牲(sacrifice)、团结(solidarity)和服务(service)。我有时候把这个称之为‚S of 3S‛。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这是在国家民族的危难时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的‚坚守‛和‚创造‛之间的张力十分巨大。这时大学生的责任实际上已经转换成‚国民责任‛,是一个有知识、受到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的‚国民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当然也不能例外。但是,这种激烈的方式在非国难时期,我们的学生是不能用的,是无谓的。近年来,发生在法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很激烈,烧了汽车,也死了人,但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在我国‚文革‛时期也具有同样的教训,大学生深深地卷入了这场**,打、砸、抢横行,人性尽失。你们若不熟悉这场‚劫难‛,可以去读一下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和季羡林先生的《牛棚十年》。这些**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辱没了大学的理性和尊严。有的大学生沦为了假革命的祭品。许多大学生运动常常以理性开始,而以悲剧告终。金耀基先生分析说:‚如果不是‘非常’时期,非常局面,如果社会的现实问题必须要靠大学生去鸣不平,去纠正,去解决,则是社会的大讽刺,是学生的大不幸;大学生如果过早而无准备地掉进险污的陷进而成为牺牲品,则更是个人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因为正常的社会应该有种正常的调节功能,用不到大学生采取激烈的行动。如果让学生这样参与社会的话,那就是让学生莫名

地承担了‚无限责任‛。

即便在‚五四‛时期,蔡元培先生为了阻止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的签署而不得已鼓动学生游行,导致了大量学生被捕。当这些学生被营救出来以后,他马上告诫学生们一定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并重申‚以研究为第一责任‛,‚使大学为最高文化中心‛。所以大学生应该不断吸收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能力,再对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要离开教室、离开图书馆、离开实验室去直接介入,如果不是‚非常‛时期,这并不是社会对你们的期待。

总之,大学生的最大责任在于学习,创造和理性地服务社会。

最后我简要地讲一下大学对大学生为什么如此重视,而且认为大学生比研究生更重要?根本原因在于你们对学校的贡献。哈佛大学的一位历史学教授说过,‚哈佛之所以成为哈佛,全在于哈佛的学术;你们这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聚集于此,这才成就了哈佛。‛一所大学的影响力就来自于其学生的影响力,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要离开学校,留下的只是一下部分。学生离开学校后的成就是大学为之骄傲的根本。所以,耶鲁大学校长在新生的欢迎会上说过:‚耶鲁是什么?你们在座的就是耶鲁‛。因此,人们称那些不重视本科教育的研究型大学为‚没有灵魂的卓越‛。

大学生是一所大学‚保守‛和‚改革‛的张力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改革‛力量。所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肯尼迪(Donald Kennedy)在担任校长期间,每年就要给几个新生作指导。他发现,‚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事实上,它有时是无可估价的观察方式,因为他找到了一个窗口,可以从学生的视角来观察这所学校。通过学生的眼光来发现大学里到底什么是管用的,什么是不管用的。‛这是他当了大学校长之后的感受。而最重要的收获在于:‚通过对这些聪明而又充满精力的年轻人发展私人交往关系,他们总是提醒我,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事实上,大学主要就是为了你们本科生而存在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前校长金普顿(Kimpton)也曾经说过:‚我非常愿意告诉大家,我认为你们是这所大学里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认为你们也是最有趣的部分。你们很重要,因为帮助你们培养自我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你们有趣,因为你们聪明伶俐,但是尽管有个别迹象表明你们并非那么样的聪明伶俐,你们有时很幼稚。‛

我觉得这讲得很实在,没有任何取悦学生的含义。因为如果跟一个大学校长来比的话,可能你们在某些方面是比较幼稚,但是正因为这些幼稚,才能成为大学发展的主动性的,非保守性的一面。学校和教师就是要帮助你们克服这些‚幼稚‛,要培养你们好的德行,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的进步,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也为复旦大学的辉煌而学习,而奋斗!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教师也能抱着这样的情怀来培养我们的大学生。所以,最后我借用一句复旦学生常说的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今天我们以复旦为自豪,明天复旦以我们为骄傲。

我相信复旦的每一位有理想的学生,你们将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所以复旦大学一定会以你们的明天而感到骄傲。

篇6:用青春诠释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王家沟小学于明福

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确实一个人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务实的精神,火焰般的热情,去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各位党员的责任意识,使各自在不同岗位发挥先锋作用。

我作为王家沟小学的一名普通党员教师,始终将对教育事业的一份责任心摆在工作首位,坚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立足于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教育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年华,实现人生价值。其中,2007年9月获得县委县政府授予的“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初露》报刊创办以来,指导学生发表习作多篇,文章《读《狼图腾》有感》被《灵台教育》总第二十五期转发,在《未来导报》平凉教育专刊2011年1月21日第3期指导学生习作一篇。

一、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素质。

参加工作以来,我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先后取得“国培计划甘肃省2010年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学科培训项目”、“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建设初级培训”、“甘肃省义务教育学科教学网络教研第二期小学语文课程”的合格成绩。经常翻看《甘肃教育》和《未来导报》等优秀杂志和报刊,认真学习当年的县教育局工作要点等文件,平时喜欢看些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和杂志,长期坚持先进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的学习。每学期,我都坚持摘抄两万多字的政治笔记和业务笔记,书写一些工作和学习的体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在工作之余还经常查阅有关班级管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时事政治等不同的信息进行学习,不断地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理论素养、丰富工作经验,为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农村中小学的深入开展,我始终坚持《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学区组织的“自主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水平,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强化责任意识,争做教学先锋。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高年级教学任务,先后担任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任务,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不管是担任哪一学科的教学任务,我都积极探索、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一切为了孩子”。我一直坚持教育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以爱感化,使自己做一名“多心教师”——无尽的爱心、诚心、耐心、信心、责任心和公正心„„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品格意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想尽办法鼓起他们的信心;对有特长的学生,则尽可能的发挥其特长,真正做到学有所长。总之,不论是教什么学科,我都要扎实备写每一节课,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仔细批阅每一本作业,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不断进步,想方设法、倾尽全力让自己所任学科在学区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不论是担任哪个年级的班级管理,我都努力地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班风,让每一颗幼苗都能在我的班级里茁壮成长。

三、任劳任怨,干好其他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我积极参加了学校的课题研究,与同组老师经常探讨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点滴体会,上网或查阅其他资料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创新。对于学校安排的兼职工作和临时工作,我都认真对待,想尽一切办法干好、干细、落到实处,不拖学校工作的后腿。自从担任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以来,我认真学习英语教学的优秀理论,经常和组内同仁交流体会,精心组织每一次教研活动,发挥公开课和示范课的引领作用,着力提高本校英语教学水平,夯实基础,提高成绩。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用良好的形象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本组教师为本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挥洒汗水。

篇7:勤俭节约,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建工学院土木升本一班的晁磊,在我演讲之前,先让大家听两组数据。数据一,日本每增加一万美元GDP消耗水资源208立方米,美国为514立方米,而中国则高达5045立方米,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数据二,我国耕地总面积世界排名第4位,人均占有量世界第67位,水资源总量第6位,人均占有量第88位。朋友们,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付出的是环境破坏,大气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所以,作为天之骄子、当代优秀青年的我们,在好好学习、努力用知识和科技加速中国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以节约为美。因此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勤俭节约,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责任,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携手共建节约型校园,同心共筑节约型社会!

现在,我仅代表一名普通的青年学子,向全院师生发起倡议:

一、节约每一口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

维艰。以“光盘”为荣,以“剩饭”为耻,坚持餐餐不余,才能年年有余。

二、节约每一滴水。水是生命之源。以“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为荣,以“浪费水源”为耻,时刻不忘关紧水龙头,天天洗涮切忌过量用水。

三、节约每一度电。电是文明之光。以“节约用电、合理用电”为荣,以“浪费电力”为耻,在每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寝室或晚上就寝前,勿忘关灯和关闭各种不用的电器;可用自然光时,就让灯管“休眠”;夏季合理使用空调,勿让温度过低。创低碳校园,从节电开始。

四、节约每一张纸。滴水是金,片纸是银。以“节约用纸、合理用纸”为荣,以“浪费纸张”为耻,能双面印刷,就不单面印刷;能用网络传输,就少用纸质寄送;能借阅书籍,就不再新印;能一纸多用、循环利用,就不再多费一张纸;能自带水杯、碗筷,就不用一次性物品。

五、节约每一分钱。无论国家财富、校园财产,还是家庭积蓄,每一分钱、每一件物都凝聚着辛劳和汗水。以“艰苦朴素、合理消费”为荣,以“奢侈铺张、虚荣炫耀”为耻,珍惜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每一份投入,用好每一分钱。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同样,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校园是难以和谐发展的。因此,在提倡勤俭节约的今天,我们仍要牢记:“勤俭节约——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各位老师、同学们,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浪费不以量小而为之,节约不以微小而不为,勤俭节约,细水长流。节约是一种习惯,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更是一种品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共同努力创建节约型校园,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商丘师范学院晁磊

篇8:安全员的使命和责任doc

一、校车不是公共物品, 却是政府的责任

公共管理理论把社会产品划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萨缪尔森这样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 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 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 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 它们能分割开来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 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 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地加以分配。”[1]也就是说, “公共物品”由政府和非营利性社会机构等公共部门来向社会提供, 而“私人物品”由市场向社会提供。所以说, 政府埋单的一个逻辑前提是, 这个“单”上列出的物品应当是公共物品。换言之, 如果是私人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 政府就不应该埋单或者只应该部分埋单。

1. 从自然属性看, 校车不是公共物品

从“物品效用的可分性”这一自然属性的角度看, 不同于政府、国防、立法、司法等“纯公共物品”, 公路、公共交通 (包括校车) 、公园、图书馆、学校, 只能被看作是“准公共物品”。校车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 在消费方面具有争夺性和排斥性。

第一, 消费中的争夺性, 即你坐校车可能会导致其他想坐校车的人坐不了校车。这一现象在世界上很多国家 (包括发达国家) 都比较普遍, 在目前我国校车总体上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消费中的争夺性就更加明显了。甘肃正宁县榆林子镇“11·1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 面对记者, 村民道出了自己的无奈:“幼儿园校车超载的事早就有了, 反映了, 没用, 镇子上只有一个幼儿园, 我们也没办法, 不然孩子就上不了幼儿园了。”频频出事故的校车, 基本上都是一般巴士客车, 不规范, 有重大安全隐患。这和正式的校车有很大的区别。目前, 我国使用真正的专用校车的地区还是少数, 大部分地区还是“山寨校车”和标准校车混杂运营, 包括微客、普通公路客车、公交车等。统计数据显示, 每年我国有超过1.85万14岁以下儿童死于交通安全事故, 约有9000万学生需要乘坐安全规范的校车, 专业校车的市场容量将超过100万辆。然而截至2009年底, 我国专业校车实际销售量仅为900辆。偌大的中国, 校车却如此稀缺。[2]

第二, 消费中具有排斥性, 这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能无偿地坐校车, 而只有先按价付款 (或者用其他方式支付一定成本) , 才能有资格坐校车。例如英国在校车费用方面, 私立学校由家长承担, 公立学校的租车费用由各地方政府承担, 学生乘车费用由家长支付, 通常使用较优惠的学期卡。此外, 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儿童可免费乘坐校车。日本很多地方的学生可以免费搭乘校车, 但也有部分地区出于成本以及财政压力等考虑, 规定乘坐校车要付费。[3]

2. 从社会属性看, 校车是政府的责任

但是, 也有全部由政府“包下来”的。例如在美国, 校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的运输费用被列入教育预算, 由各州下拨到市 (县) , 再由市 (县) 下拨到学校, 由学校集中统一购买校车, 并管理和聘用司机, 学生免费乘坐校车。当然, 这种政府包下来的做法, 并不是就意味着校车已经成为公共物品。实际上, 别说校车, 就算是义务教育, 是属于公共物品还是属于私人物品, 这都是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 到目前还没有定论。简言之, 政府等公共部门提供教育与其说是出于“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的考虑, 不如说是出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的考虑;与其说依据的是教育的“自然属性”, 不如说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

同时, 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敏感领域, 是关涉社会公平的底线。因此, 教育的社会地位的界定, 就不仅仅是由这个物品的固有属性和市场所能决定的, 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协调、协商和博弈就成为举足轻重的因素。而这种博弈的结果也就决定了教育是何种程度的“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在此基础上, 公共部门的介入也就顺理成章。这里面有经济利益的考虑, 但更多的却是遵循人道主义原则, 从个人基本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进行的权衡, 公共部门对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贫困者等弱势群体的责任, 也主要是出于这个原因。

具体到教育投入方面, 之所以要让政府为教育埋单, 是因为任何社会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贫富差距, 如果政府不管教育费用, 谁有钱谁上学, 那么未来的国家栋梁、社会精英就只能从富裕家庭子女中挑选, 大批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儿童就会失去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 这不仅对一个国家而言是重大损失, 而且从根本上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面对这种情况, 只能由政府出面, 通过国家财政解决寒门子弟受教育的问题。

就校车而言, 作为特种运输工具, 如同消防车等公益特种车辆, 校车的社会属性使其不能完全市场化, 国家财政应该对此有公益投入。受服务群体学生的特殊地位决定, 校车运营的安全度, 应该高于市场运输业。要做到这点, 就需要政府强制干预, 将校车并入特种公交体系。校车司机纳入政府事业编制, 但可进行企业管理, 并要依法制定严格的运营制度与责任追究机制。校车应该由中央政府委托具有生产资质的大型国有汽车企业, 在严格的监督下进行生产, 并且由民营检测机构复检。

二、校车有问题, 是教育的问题

很多人分析解决校车问题存在的原因, 看到了交通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路面行驶隐患大;某些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对校车安全思想认识严重匮乏;校车司机交通安全法规意识淡薄;大雾天气、道路不平, 导致司机遇到紧急情况处置不力等。这些都是导致校车事件的原因, 但是, 在这些原因背后,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 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校车事件的产生

从“有益物品”的角度看, 政府应当为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平等地受教育权利提供服务, 这包括了为儿童提供安全的交通运输保障。不过, “安全的交通运输保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例如英国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方式较为多样化, 主要包括走路、骑车、公共交通、校车和私家车, 其中使用校车的中小学生不到10%。英国政府鼓励家长让孩子使用前4种方式上下学, 而尽量少用私家车接送孩子, 以减少马路拥堵,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从而保护环境。[4]

与英国服务型政府的举措相比, 中国政府之前处理这类问题的举措通常是“两手抓”:一手抓紧铁棍子, 严厉打击、“依法取缔”一切“黑校车”;一手抓紧钱袋子, 四处叫穷, 坚决不出钱。在校车事件未引起全国关注时, 曾有人大代表提交校车安全议案, 但被教育部以“费用太大”挡了回去。[5]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一些地方推行安全校车的瓶颈。

就校车事件本身而言, 解决之道在于依照政府主导的原则, 政府切实保障对校车的投入, 为急需校车的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安全牢固的校车;同时, 建立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监管体系, 这是理顺权责关系之后的新的“两手抓”:一手抓校车投入, 一手抓安全监管。最近的校车事件发生后, 温家宝总理表态:一个月拿出条例, 校车资金财政出。可以说与之前的做法比较, 这是一个进步。

实际上, 发生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校车安全问题, 直接原因在于财政投入不足, 最后导致不合格校车、黑校车泛滥。如果政府部门不加大投入, 仅仅在安全监管上做文章, 其结果只有两个, 一是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大家“遵章守纪”, 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 学生徒步上学, 在城市还可以挤公交车, 而在一些山区, 则只能每天来回跋涉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二是“严打”、监管风头过后, 私车黑车死灰复燃, 家长无法忍受孩子长途跋涉之苦, 出钱找私车接送孩子, 一切又恢复到原点。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 符合我国现实的选择是, 对于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的校车, 由中央财政统一出资购买校车, 当地财政 (省、市政府) 负责校车日常运行经费;对于大中城市郊区学校的校车, 由省财政负责出资购买校车, 学校和家长分摊运行费用。在解决上述地区的校车问题之后, 进一步从城市公共交通保障出发, 将中小学校车纳入考虑。[6]

2.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解决校车问题的必要前提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系统边界原理”:“我们应该研究的互动因素, 应该是那些跟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因素, 而不是以我们的组织或系统中, 因功能而划分的人为界限为出发点。”[7]通过这种系统思考, 我们可以“看见整体”。要解决校车问题, 必须加大财政投入。但是, 如果仅仅停留于此, 忽视校车事件背后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那就是对“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因素”的忽视, 最终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 学生就近入学似乎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既方便学生上学和家长接送, 又不需要大规模配备校车, 还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和社会的压力。[8]但是, 就近入学是要有前提的。在许多国家, 公办义务教育也有社区内入学的规定, 但同时也立法保证各社区教育资源的平等。如印度就规定公办小学教师与管理人员都实行轮换制, 以消除教育资源集中于某些“特殊学校”的现象。没有这些前提, 是谈不上“就近入学”的。众所周知, 如今的“重点学校”将其控制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化成为“创收”的手段乃至变相贿赂官员的手段,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所以说, 解决校车问题时当然要关注校车, 但又不能仅仅盯住校车。因为校车问题本身只是教育问题的一个部分, 而且进一步说, 校车上的问题, 根子在于教育问题。中国缺乏校车制度, 没有规定也没有立法, 中国的校车还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原来农村上小学和幼儿园是就近入学, 不需要校车, 这些年由于实行撤点并校和集中举办乡镇幼儿园使得上学远了, 开始需要校车。城市间校车需求主要是由于择校造成的居住地点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增大。可以说, 导致校车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均衡教育资源才是解决校车问题的治本之道。

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 前提是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关键在于取消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但我们国家在这两个重要问题上均止步不前, 从而导致了校车问题的一再产生。这迫使我们意识到, 教育有问题, 但不是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根源在教育之外。

三、教育有问题, 但不是教育问题

1. 校车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

我们知道, 日本校车制度在经营上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由地方政府购买车辆作为专门的校车使用, 并招聘校车司机;二是地方政府或学校与交通公司签订合同, 将接送学生上下学的任务委托给对方。[9]但不管哪一种经营模式, 都是经过议会审核并通过, 从而获得合法性, 校车司机和受委托的交通公司都要接受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不仅在校车问题上, 而是在所有问题上, 政府的每一笔钱, 收多少, 怎么收, 用多少, 怎么用, 都要一清二楚, 明明白白。很多发达国家在法律中明确地规定了纳税人有权知道税收是如何开支的, 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或者以判例形式确定了纳税人对税款支出及用途的监督管理权。

不管是加大校车经费投入, 还是均衡教育资源, 都是“干大事”, 干大事就得“花钱”, 政府要花钱, 就得先征税。众所周知, 税收具有强迫性。征税意味着纳税人部分财产权被政治权力所剥夺, 但这种“剥夺”的权力, 并不是国家或政府“天然”就拥有的。在民主法治的社会里, 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民向政府缴纳税收。于是, 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 就很像是市场上的交易者, 体现的是一种利益交换、平等互惠的关系。既然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法律关系, 对税收的征用和使用也就不能只由政府自家说了算, 而是必须事先取得另一方——纳税人的同意、许可, 并接受其监督。

在建立了宪政秩序的国家, 这些问题是政府财政行为的一个自明的前提, 所以不需要讨论。但是在今天的中国, 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理念机制, 在绝对权力之下, 没有权力之间的分立与制衡, 没有权责对应的现代政府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知情、参与、决策与监督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我们看到今天中国的诸多乱象:一方面, 政府缺钱, “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4%”这个目标自1993年提出, 至今都没有实现;另一方面, 政府的钱多得花不完, 尤其是政府部门的“年终突击花钱”, 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如果纳税人在税收课征中民主参与、管理权利以及在税收支出中享有支出和用途的民主监督管理权得不到保证, 政府“好心办坏事”“拆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起了瓢”这样的事情就不会消失, 人民的权益也最终得不到保障, 发生校车事件也就是必然的了。

2. 解决校车问题的根本在于宪政秩序的建立

对于当代政府治理而言, 良好的宪政秩序是基本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宪政秩序意味着法治权威的确立、政府合法性的建立、政府治理体系的稳定、政府过程的有序等。[10]要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必须建立宪政秩序, 理清政府、学校的关系, 清晰界定政府举办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以及学校办学者的权利和义务, 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 建立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 推进教育的科学民主决策, 真正全面落实基础教育校本管理、高等教育自主办学, 完善受教育者和公众参与管理、决策、监督的体系。就校车事件折射出的宪政秩序建设而言, 我们可以朝“权”“责”两个基本方面努力。

第一, 在公共问题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保证公民权利的行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 “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应当建立由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 对学校及周边的安全做出相关决策, 要求相关机构落实、执行, 并根据执行情况问责。

第二, 根据权责对应的原则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权责对应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 也是保持政治秩序良性运行的关键。在现代社会, 权责对应是通过民主宪政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公共权力由公民自由选择、授予, 权力与责任的边界由宪法界定, 并定期接受选民的调节。为了切实解决校车事故这种问题, 组织独立的调查组进行调查十分必要。调查成员应当包括政府监察部门官员、人大机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新闻媒体, 把校方、交管及其他相关部门作为调查的对象, 根据调查结果, 追究相关部门以及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 [美]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 (上) [M].胡代光, 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2]佚名.核载9人怎能装下64人?17名“小博士”命丧校车![N].温州都市报, 2011-11-17.

[3][4][9]柳丝.盘点美英日校车管理经验美法律保障校车优先权[N].经济参考报, 2011-11-29.

[5]张璐晶.人大代表曾提交校车安全议案教育部称费用太大[N].中国经济周刊, 2011-11-29.

[6]熊丙奇.建校车安全制度可分步骤推进[OL].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92/1322094084.htm, 2011-11-24.

[7][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8]屠晨昕.教育的现实距离理想有多远[N].钱江晚报, 2011-12-11.

上一篇:安全风险管理培训心得下一篇:城关镇纪委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