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的历史

2024-05-17

新都的历史(通用6篇)

篇1:新都的历史

《新都历史名人录》

任未,字叔本,新繁人;东汉学者和教育家,自幼勤奋好学,通晓《五经》,对《诗经》特别有研究,在洛阳教授生徒达十余年,其勤学精神深受学生钦佩。任未不仅刻苦好学,而且爱友尊师的风范,也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作为汉代的乡土名人,以后的《新繁县志》、《新繁乡土志》都记载了任未的事迹,赞美了任未在中国的学术和教 育上的历史功绩。

杨厚(72年至约152年),字仲桓,新都人;东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出身于官宦和学者之家。幼承家学,勤奋自励,刚直不阿,因不事权贵,称病辞官在家授徒,门徒入典籍名录者三千余人,其本人及门人董抉,任安均载入《四川古代名人》一书。《中国历代人名大辞 典》、《后汉书》、《华阳国志》有传。

杨廷和(1459——1529),汉族。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举于乡,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进士及第。孝宗弘治二年(1489)进修撰。历官左春坊大学士,典诰敕。以指斥佞幸忤刘瑾,谪官。瑾诛后,拜华盖殿大学士,总朝政。武宗死,无子,以从弟朱厚熜继位,是为世宗嘉靖。除去中间居忧三年,杨廷和身仕两朝,前后担任宰辅十四年,其中首辅九年。他为官清正,多有建树,因争登基大典忤帝意,谪官,致仕。后削职为民。嘉靖八年(1529)卒年七十一。子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亦以争大典,杖谪云南,废弃终身。大明王朝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洪、宣时期达到了极盛。然而就在此时,明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明中叶百余年间,社会危机不断出现,但都没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究其原因,统治阶级内部有识之士的改革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德、嘉靖之际,杨廷和的改革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次。

杨升庵(1488-1559)原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四川唯一的一名状元,四川新都人,官翰林院修撰,经院讲官,24岁中状元,因议大礼,流放云南,72岁死于云南戍所。杨升庵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对哲学、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学科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一生博学多闻,著作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

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在台儿庄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王铭章1893年7月4日生。自幼由叔祖父王心田资助,就学于新都县高等小学,1909年毕业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五期。辛亥秋,四川保路运动兴起,王铭章激于义愤,参加了保路同志军的反清作战。一九一二年,王与陆小第四、五两期同学百余人反对四川政府改组陆军小学堂,愤然离故赴南京。二次革命时,王铭章与同学参加了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指挥的进攻江南制造局的战斗。后返川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涂伯毅同志系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一级伤残军人,1949年12月入伍,1950年10月入朝参战,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敌机投放的凝固汽油弹全身烧伤至残,面部严重毁容,双手指不能屈伸,经部队医院治疗,1956年转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休养。该同志在休养期间,坚持无偿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工作,五十余年如一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被成都市新都区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被新都区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8被省直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作为四川唯一优抚代表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活动。2010年被评为新都区首届“道德模范?新都好人”。多次被评为省民政厅机关党委、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医院优秀共产党员、模范休养员、文明个人。

附现场活动照片:

篇2:新都的历史

《水晶城-历史中构建未来》读后感4-整理:新都市主义13条原则

这13条原则是由规划专家安德烈・段尼和伊丽莎白・普莱特・泽别克提出来的,他们是新都市主义最重要机构“新都市主义大会”的创建人之一。 1、新邻里需要一个具有高度识别性的中心(discernible center)。一般是公共广场、公共绿地、一个比较繁华的街头;与社区外部的高速公共交通系统连接的枢纽中心应该放在这个位置上,一般是公共汽车,最理想的是城市轨道交通(比如地铁)。 2、所有的住宅单位到这个市镇中心的距离一般在5分钟步行范围内,也就是200―300公尺之间,最大不超过500公尺。 3、小区内的住宅类型丰富,可提供多元化的.选择,能够容纳多种类型的居民,这种混合多元的社区概念,居民类型的复杂,才能真正形成城市的活动内容,而不是按照收入分划的人口隔离做法,也符合“聪明增长”社区原则。 4、新都市主义的市镇把商业、写字楼、轻型制造业之类的设施设计在社区周边,使市镇达到自给自足的消费水平,并且创造比较丰富的就业机会,减少交通流量。 5、新都市主义社区内的独栋住宅,是把车房、工作间、杂物房和其他功能空间单独做出一栋小房子,放在住宅建筑的后面,这种方法,基本成了判断是不是新都市主义住宅的一个标准。 6、新都市主义城镇中一定有小学,并且任何一个住户到学校的距离都在步行范围内,无需车辆接送。 7、每个居住组团附近都应该有小型娱乐设施和儿童玩耍设施,不超过200米。 8、邻里区内的街道相连,并且与整个城镇的主要道路系统也相连,道路应该四通八达,人车分离,但是邻里内部街道基本都是步行街。 9、街道相对比较狭窄,并且全部采用林荫道,狭窄街道可以降低区内车辆的速度,创造适合步行、骑自行车的大氛围,尺度对交通起到了限制作用。 10、在邻里中心附近的建筑都靠近街道布局,这样便于形成一个传统街道格局,也增加了市镇气氛,沿街而生,邻里才有机会形成。 11、绝大部分停车位、车库都不放在面向街道一面,尽量设计在住宅后面,住宅建筑后面应该有服务用的小巷。水晶城的停车部分采用集中停车,部分采用沿街停车。 12、街道上转角、T字交道口、转弯位置上都设计了具有地标性的建筑,这些建筑具有城镇街道景观作用(street vistas),标志性建筑,可以帮助认清方向。 13、新都市主义的市镇都设计为自我管理型(selfgoverning),有关事务都要通过社区委员会辩论、立法形式决定。

篇3:现代都市农业的新都路径

在成都市新都区,蒋少奎是有名的营销大户。他将大蒜卖出国的故事,很多年前就已在当地流传。贷款掘到第一桶金、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年磨一剑——蒋少奎的个人履历颇具传奇。

而今,又过了很多年,再谈及蒋少奎的奋斗经历,不可忽略的是他个人故事中浓重的底色——近些年来,蒋少奎经营路上的点点滴滴,已和新都区整体发展思路,即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发展,紧密相连血脉相依。

农村资源变资本

蒋少奎如今的身份,是新都区明学川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明学川芎,顾名思义,主要从事川芎种植和销售。其运作,采取“合作社+购销大户+基地+农户”模式,扭紧合作社与社员利益联结,社员种植川芎90%以上通过合作社销售。

在新都,像明学这样的专业合作社还有很多,它们已成为该区土地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下,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某种探索——合作社切实与百姓利益关联,形成以产、供、销、种、养为一体的利益链。

新都区农发局局长周光富表示,一般个体农民、散户没有实力形成自己的品牌,既生产又占领市场。成立合作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挖掘人才,找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牵头带动农户,或是由政府引进社会业主、社会资金投入农业。而入社方式,包括农民把土地转租给业主、农民年终分红、农民土地入股。

2007年成立时,明学合作社采取的方式是:一是给付农户土地租金,租种入社成员承包地种植川芎;二是由合作社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和指导川芎的种植,并预测当年的川芎价格,与入社成员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保护收购价。

但在蒋少奎看来,最初的模式,并不尽如人意。“当初,根据市场信息,预测当年市场行情,确定价格,与社员签订川芎购销合同,实行最低合同保护收购价,消除社员种植风险,或是给付农户固定的土地租金,虽然保证了农户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但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这些方式增加了合作社的风险,不利于建立长效、健康发展的机制。”

而蒋少奎口中的“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大”,同样也会让一些明学社员生出想法。毕竟价格波动,既包含下跌,亦存在上涨。若按照合作社最初模式,实行最低保护价,虽能保障跌价的时候社员有最低收购,但如果川芎价格上涨,收益就显得有限。

于是2011年,明学决定探索土地入股的发展新模式——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加合作社,强化农户与合作社共担风险,共享盈利。

成为合作社股东,入社社员以每亩为一股,每年按1400元/股(亩)保底兑现收益。年终,合作社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40%返还给社员,其余作为合作社积累,用于扩大社里川芎生产。而入股之前,合作社以1200元/亩租金收益,年终再把当年净利润的20%返还给社员。两者对比,对农户而言,前一种方式,吸引力更大。

而能用土地入股,则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分不开——明学合作社,是首度在新都区内成功申请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的合作社。正是有了前期的确权颁证,才创造了农民盘活土地资源,获取更多收益的机会。

明学合作社的突破还在于,成功利用农用地抵押融资。2012年4月17日,贷款发放仪式在明学合作社举行,蒋少奎难掩兴奋,“抵押融资成功,必然会为合作社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实验新品种,开展精深加工提供資金来源,助推合作社向更强的方向发展。”

明学合作社此次成功将资源变资本,或可视作新都区金融机构加强农村投、融资服务的缩影。在区委常委、副区长涂金全看来,引入资金始终是新都政府推动区内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光是金融产品支持,还有城市社会资金的吸引投入。这样做,才能带动农村,形成城市和农村互动,城乡互补。”

探索高端农业

在涂金全眼中,明学合作社是新都区内从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化的成功案例。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中,像明学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取得土地经营权证,并激活权证价值实现抵押融资,促进农村资源变资本,为解决三农问题注入了资金、激发了活力。

2012年6月,明学合作社与美国安利集团中国唯一供应商——成都菊乐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1185亩有机大蒜种植基地,产出大蒜由菊乐公司按超出市场价1.2元/公斤收购。

新都大蒜牵手安利,外人看来,源自年初的一纸认定书——今年2月,明学合作社位于石云村的1185亩有机大蒜生产基地得到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认证。“其实4年前,我们就开始对土壤实施改良,致力生产有机农产品。”蒋少奎说,自2008年他开始租用村民的数千亩土地,不再使用化肥、农药,同时对土壤进行检测及改良。

在农发局局长周光富眼中,明学合作社与安利合作,可视为新都区抢抓高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向国际化迈进的生动实践。

而多年间,明学合作社的诸多个体探索,无不体现着新都区新农村建设、都市农业发展之路的整体构架与思路。

农业的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近些年,新都区按照四川省提出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整体战略,以及成都市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农业发展的独特路径。

新都临近成都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因而提出了发展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式农业的思路。精品蔬菜、优质粮油和花果,是新都的主导产业,以此构建的农业生产基地,可促进全区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升级。同时,新都也在紧抓三大园区建设。其一,是新繁泡菜产业园这样的农产品园区,以此不断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其二,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其主要依附四川省农科院科研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通过园区建设提升新都农业科技水平。其三,是推进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建设形成完整的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产业体系,提升新都农业机械化水平。

具体而言,今年,新都区将进一步采取有效举措,推进农业在高端之路上迈进:泡菜园区12个项目将全面竣工投产,全区农产品深加工产值达到56亿元,精深加工率达到45%;在有机高效农业发展上,将率先推进新都柚和蜀嫂蔬菜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有机食品认证;高端种业方面,重点在新繁、军屯镇等完成优质水稻制种3000亩以上,在清流完成蓝莓种苗2000万株以上……

产村融合发展

按照涂金全的说法,在都市农业方面,新都最主要是以城乡统筹改革作为动力。

这表示,新都发展农业,不仅要做强产业,推进其品牌化、规模化,同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更要有所规划。产村融合发展,产业是支撑,这是新都自上而下达成的共识。

所谓产村融合,是通过产业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新村建设,以此构建宜居生态田园新村。在涂金全看来,这些新村“形态上要可以利用,不是单纯追求外表美。新村建设会根据农民的居住习惯和区域耕作产业,形式‘一三互动’。就是房屋的功能要兼容,住和经营兼容,以此发展乡村旅游。”

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如今的新都,出现了很多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生动案例。

位于马家镇的丁家大院,便是新都打造的集农业产业高端发展、农民集中居住、乡村休闲度假、村级公共服务配套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

丁家大院本身便颇具神韵。这里有状元文化,还有一座辅国寺,属新都宝光寺分院。另外,丁家大院是典型的川西林盘院落,原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分布于大院周边的农田、竹木花草星罗棋布;锦水河岸田园萦绕,林盘道路曲折回转,乡野农家院落自然风光怡人。

如何将内在神韵更好地展示给世人?破解资金缺口,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新都马家镇给出的答案是:引导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方式组建夏荷溪田园产业专业合作社,重新整合丁家大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房屋三种资源,并以农村产权市场化为核心,对整理出的建设用地明确划分用途,除新居用地、公共配套、道路建设用地外,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农民自主询价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流转发展特色项目,获得资金1399.35万元。

围绕丁家大院的实践不止于此。在丁家大院打造的同時,在它的周围,当地政府引进了一系列的高科技农业项目,俗称“八大农庄”。包括久森农业通过高科技手段,建设高档彩叶苗木快繁中心、工厂化生产地毯式无土轻型草坪;规划占地300亩的春色花园鲜切花种植基地,集花卉、物流、农民培训和休闲观光为一体……

在新都,类似丁家大院这样的实践还有很多。比如,斑竹园镇花香果居柚香风情园,已打造了多家精品院落。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完善,风情园已别具风情。果农自己不仅住上了具有农家乐功能的精品农居,另外,由于柚子产业的连片发展,拓宽了农民的经营渠道,据悉,如今柚农一年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

下一步,花香果居柚香风情园还将与新繁镇锦绣田园有机结合,形成一条赏柚花、采蓝莓、品柚果旅游环线,实现产业新村融合发展,连片推进。

在涂金全看来,新都在现代农业发展上种种举措的推进,有赖于政策、服务等方面长效机制的建立。在资金扶持方面,新都区每年将统筹财政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交通、水利建设及产业扶持。在人才方面,重点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增强产村融合发展的本土人才支撑。另外,新都还着重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村民自主管理意识……

“有了机制,才能解决原动力问题;有了机制,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保障。”涂金全说。

篇4:府谷:塞北高原崛起的能源新都

府谷,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最北端,举世闻名的神府煤田腹地,陕晋蒙三省区交汇地带。滔滔黄河绕城而过,巍巍长城横亘东西。全县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辖7镇13乡,总人口22.4万。

府谷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发展优势突出。特别是煤、水、电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全县含煤面积达135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已探明储量136.32亿吨,均属优质动力煤和气化用煤:区域内年水资源总量5.91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2.91亿立方米,现已形成80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能力;府谷县是国家西电东送北线重要电源地,清水川和庙沟门两火电厂一期和一批地方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已并网发电,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和在建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000万千瓦;境内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府店、府准、野大、边府等干线公路通往山西、内蒙古等地,神朔铁路北与包神铁路相、南与神延铁路相接,规划建设的准神、准朔铁路穿越府谷县境,神府高速公路和9条出境通道正在建设。

近年来,府谷县紧紧抓住被陕西省规划为煤电化载能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已成为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板。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比中的位次,2005年还处于第35位的府符,2006年上升到第23位,2007年,大步迈入全省十强,位居第五,2008年,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位居全省第三,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称号,并首次跻身西部百强县。

今年,府谷县委、政府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全县上下鼓足勇气,逆风起飞,在“危”中找“机”,使全县经济社会继续又好又快地跨越发展。1至7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亿元,同比增长18.2%;完成财政总收入23.99亿元,同比增长51.48%;地方财政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60.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140元,较上年同期都有了明显增长。

把园区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大平台。府谷县充分发挥水、煤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总面积58平方公里的清水川、黄甫川、郭家湾、庙沟门4个工业集中区,精心打造煤炭开采及洗选、煤电、煤化工、载能工业及废渣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產业链,以产业集聚方式推进优势资源就地转化,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该县规划的四个工业集中区既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又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其中,清水川集中区为聚氯乙烯区,产业设置以正在建设的清水川电厂和冯家塔煤矿为依托,重点发展聚氯乙烯(PVC)产业链,布置电石、硅铁等高耗能企业,远期以铝为主体的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件及铝产业深加工的产业链项目:皇甫川集中区为煤化工区,项目设置以开发西王寨煤矿为龙头,大型煤化工为主,并发展电石、兰炭及下游产品;郭家湾集中区为煤电载能区,北部以袁家梁煤矿为依托,发展载能项目硅铁及金属镁,同时发展兰炭及其下游产品。庙沟门集中区为兰炭及焦油加氢区,重点发展兰炭及下游产品炉气制甲醇、焦油加氢,并预留煤化工项目。府谷县还淘汰关闭了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120户246台焦化炉,集中规划了总面积32平方公里的8个兰炭产业园,在园区内建设18条年产60万吨以上的兰炭综合利用生产线,进一步做大做强兰炭产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在做大做强工业园区的同时,府谷县还全力培植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今年全面启动了东部黄河沿岸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南部黄河沿岸立体观光农业园区、北中部海红果特色农业园区、南部小杂粮绿色农业园区等四大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万亩海红果、万亩红枣、万亩良种糜子、万亩脱毒马铃薯、万亩设施农业“五个万亩”优质高产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农特、林果、畜草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红枣、海红果、无公害蔬菜、名优杂豆、糜子、养殖等产业基地,壮大优势产业规模。

把项目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原动力。府谷县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按照“定位准确、分析透彻、方案科学”的要求,高质量建好项目库,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产业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搜集信息资料,糟心策划、包装一批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

庙沟门、清水川两大煤电一体化项圈一期已并网发电,分别投资70亿元、73亿元的二期工程于今年4月份举行奠基仪式,静态总投资约105亿元的华能段寨煤电一体化项目也已奠基开工;郭家湾2×300MW矸石电厂项目建设进展顺利;30万吨型焦综合利用项目凝石水泥生产线已投产,型焦生产线即将正式投产;3075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项目技术合同已签订,主要设备已订购;18条兰炭综合利用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目前已经有13条建成投入试生产:大唐集团煤化工已正式进点;庙哈孤煤炭资源勘察项目正在进行井田规划;金属镁生产基地项目完成了可研、规划和选址,镁业集团以90万吨捣固焦为主的镁节能多联产项目通过省科技厅循环经济产业化认证,已完成了场平工程,主要设备已经定购;煤电冶化集团规划的2×300MW煤矸石电厂和100万吨电石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煤干馏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在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的同时,府谷县还加强市政、路、水、电为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教育、文化、卫生、广电等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今年,该县在项目建设上将投入资金216亿元,实施项目196个,以项目建设推动企业产品升级,降低金融危机影响,带动跨越发展。

把升级转型作为跨越发展的着力点。府谷县决策层认为,府谷的优势在于资源,希望在于变资源为能源、变“输出”为“产出”。在引进煤、大唐、鲁能、陕煤、陕投等大型企业投资大项目的同时,府谷县全力推进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经济升级转型。

在政府积极引导下,400多户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府谷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四大民企集团,总注册资金达14亿元。按照基地总体规划和“三个转化”的要求,四大集团计划投资206亿元,新上大型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项目,实现规模经营和循环发展,充分发挥资源和资本的集聚效应。与神华、陕煤共同组建了能源公司,合作开发青龙寺、郭家湾、袁家梁井田,共同开发建设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府谷县已涌现出以恒源冶焦发电有限公司、京府煤化有限公司、天龙镁业公司、金利源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绿色文明示范单位”、“榆林市百强企业”。全球第一条型焦生产线即将投产,金属镁、电石等产品的生产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大批大型煤电、煤化工项目纷纷立项、开工。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已经迈步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改善民生作为跨越发展的主目标。府谷县把改善民生作为跨越发展的主要目标取向。每年年初将年度财政预算原则标准和所有产业项目提前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着力构建阳光财政。在2007、2008年两年内,府谷县共投入8.4亿元解决民生问题。今年,该县又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计划投资8.2亿元,继续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着力解决农村沼气、饮水、道路、采暖等基础建设及科教、文化、卫生等配套建设,两年内实现中小学校舍及冬季供暖安全改造全覆盖,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并兑现其他各项惠民政策,不断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

篇5:新都桥:光影世界中的禅院

走318川藏线,一路向西,在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后,正式进入川西的康巴藏区。第一个小镇,就是新都桥。

新都桥在地理位置上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处于几条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上。从这里向东,是“跑马溜溜”的康定;向西,近抵理塘、稻城,远可走拉萨或中甸、丽江;往北,经塔公、八美,或去道孚,或到丹巴;朝南,经瓦泽、九龙,可至凉山州。

新都桥海拔3300米左右,四周山脊圆润连绵,地势开阔平缓,高原草甸如行云流水。已是10月中旬,公路两旁,层林尽染。高大的藏式木屋上,五彩金幡猎猎,一派田园牧歌。这里是川西有名的“摄影家天堂”“光影世界”,沿途随处可见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

下午4点,我们来到离新都桥镇几公里的青杨树大道。在高原浓烈的阳光下,高大的青杨树金光闪闪。三五个穿红着绿的行人穿行其中,色彩丰富饱满。远处,连绵的山坡将阳光层层过滤,原本浓烈的光线变得柔和温暖。常常是一线天光倾泻而下,瞬间照亮山谷,就在你忙着调节焦距的片刻,它又消逝在天际。农舍边,一两棵火焰般燃烧的小树静静地伫立。空旷的田野上,三两只身披霞光的小牛低头吃着什么,乐不思蜀。光影迷离,如梦如幻。

新都桥镇人口六千多,居民极其分散。途中,寺庙的白塔和插着五彩经幡的藏式民居常常互为风景。这个信仰如空气一样自然的地方,总给游人一种谜样的诱惑。

在藏语里,新都桥是“羊安康”的意思。很久以前,藏人发现,只有新都桥地区的泥土最适于建造寺庙。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只能靠羊群驮着泥土爬山越岭运送入藏。据说,至今西藏各大寺庙还保留着驮羊的标本。后人便将这些羊经过的第一座桥取名为新都桥,以示纪念。

新都桥的居里村边,有一座有名的寺庙居里寺。这是一座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庙。沿村庄小道走几公里,就到了寺庙大门口。

同是藏传佛教格鲁教派的寺院,居里寺不像拉萨的哲蚌寺名闻遐迩,也没有青海塔尔寺的佛学地位。它独处深山,傍着藏民的房舍,寂寥而清净。

老寺原在折多山上。相传,不知是哪一年,也不知是居里寺的第几世活佛,一眼就看上了三面环山的居里村,在这儿倒栽下两棵松树,发狠道:如果树能成活的话,居里寺就不再搬迁。那两棵松树果真活了下来,长得异常高大茁壮。至于是否真是倒栽下的,就不知道了。而居里寺,也一待就是300多年。

这天是周末,喇嘛们大多休息或外出活动了。从大门往里看,空旷的寺庙里,有一个足球场般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有几排房子,想来是僧人的宿舍。在大门处看到两位年轻的喇嘛,我们便上前搭讪,请求入内参观。两位小喇嘛极其友好地答应了。

新都桥居里寺的小喇嘛们。摄影/邓小夏

两位小向导,大的叫尼玛,高鼻厚唇,16岁,个子已超过1米7,是一位典型的康巴小伙子;小的叫白玛,才12岁,圆脸圆眼,活泼好动。如果不是身穿喇嘛服,与普通人家的孩子毫无二致。也许是寺庙地处偏远,鲜有外人到访,两位小喇嘛对我们也充满了兴趣。大家相互询问,交流信息。

居里寺现有120位喇嘛,也是一所修行显密宗的讲修禅院。尼玛和白玛既是寺里的喇嘛,也是禅学院的学生。

尼玛在乡里的汉文学校完成了小学学业,没有升入初中,自愿来此学佛。问及原因,他说,在与汉文化比较后,自己感觉更愿意学习藏传佛教。白玛出家的原因更简单,就是喜欢住在寺庙里。

我们曾听说,每个藏民家族都会选送一个孩子进寺庙学习佛法,生活费由全家负担。尼玛说,他们这里不是这样。进寺庙学佛法,纯属个人自愿,僧人在寺庙里吃住都是免费的,以后想还俗也可以。总之,来去都很自由。平常,休息日尼玛还会回奶奶家,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我问他俩打算在寺里学习多久,两人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一辈子。

两位小喇嘛俨然一对好客的主人,兴冲冲地带我们四处参观。

寺庙是传统的实木结构,大堂和各处经房的布置皆保留着原始的藏传佛教特色。寺庙历经40代堪布(住持)。活佛西康法海去世时,取出了18颗佛舍利,轰动一时。据称,他是藏传佛教中5位有佛舍利的大德高僧之一。现在居里寺就珍藏有他的3颗佛舍利。

经得看管藏经阁的喇嘛同意,两个孩子带我们入内观看。藏经阁里珍藏着几百册有千年历史的珍贵经书。白玛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其中一本。经书用布包裹着,因为使用的是掺了纯金粉的材料,至今仍纸张完好,字迹清晰。尼玛介绍说,禅学院老师常会带领他们参看经书,这也是他们学佛的一项内容。藏经阁没有电灯,白天也光线幽暗。存放经书处的下部有一个暗道,伸手不见五指。尼玛极力劝说我们从其中爬过,让经书“压身”而过,说这样可以消灾免难。

寺里的不少墙壁上都有历史悠久的彩色壁画,不过现在都用板壁封存起来了。白玛拿钥匙打开给我们看。有一幅壁画表现地狱轮回,虽然油彩剥落,但整体还是很清晰。

由于是休息日,白玛家里有人来。两位小喇嘛热情邀请我们一起去宿舍。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分隔成两小间,一间是卧室,一间作经室,墙上挂着活佛、唐卡。白玛席地而坐,向我们示范打坐姿势,样子极其天真可爱。他奶奶病了,到寺里来求菩萨保佑。

新都桥附近的藏民。图/CFP

寺庙的香火主要来自附近的十几个村庄,而寺庙也服务于这些村子,小到给出生的孩子起名字、各家需要时去念经做法事,大到为死去的村民办丧葬,等等。尼玛就常和其他年长喇嘛一起,去村子里念经做法事。寺庙现任活佛昂旺落珠年岁已高,身体不好,天冷时就住在寺庙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上午我们经过居里村时,看到藏民们在河边修桥,喇嘛们也参与其中。在这里,寺庙与村民之间相依相存,寺庙的存在很生活化,不像我们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那么有仪式感。

寺庙的后山上,有一座天葬台。其实就是一块门板大小的石板,上面放着斧头等工具。旁边有一些坟墓,埋葬着未被秃鹰啄完的尸体。听说,这是藏区仅有的几处保留着天葬仪式的地方。尼玛说,前几天刚有过一个天葬,言语里有替我们惋惜的意思。

临别时,本来邀请了尼玛和白玛一起吃午饭以示答谢,由于行程改变临时取消了。我们与尼玛互加了微信(小白玛还没有手机)。前些日子,他私信我说,寺庙从拉萨请来老师做传讲法会,要持续15天,没有太多玩的时间了。

从他传来的照片上看,传讲法会上听讲的除了喇嘛,还有不少俗家人。场面庄严,讲者和听者都专注庄重。

小贴士:

篇6:新都,打造卫星城的西部样本

你没有听错,这确确实实是世界科技史巨著《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在“2015新都论坛”上提出的一句话。

皮埃罗说,硅谷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卫星城集群。从1950年的一片荒芜,到现在的繁荣生长,硅谷有其特殊之处:容忍失败、崇尚独立、任人唯才,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奇才,改变了世界。皮埃罗认为新都也有同样的潜力,并向新都提出了“任何地方都能产生发明,颠覆性的创新来自于颠覆性的社会”等十个建议。

事实上,新都站在新型卫星城建设的起点上,正在向世界敞开胸怀,皮埃罗的一些建议,新都已经在实践中,并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

为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新都坚持三产协调,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攀升,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41 亿元,同比增长7.6%,连续20年位列“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区县”,是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区。

数据背后,是新都多产业版图“全面开花”,造就了新都的综合优势。

近年来,新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成都市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构建起航空动力、能源装备、轨道交通、医药食品、现代包装等六大优势产业体系,以“四主导一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引进规上企业341个,居全市之首,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0个,入驻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3所综合大学和97家科技研发机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产业集群效果明显,未来五年内将形成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加速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精品型都市现代农业提速升级,生态观光农业成为农村“双增”新亮点。

围绕高端产业,新都长远规划。今年春天,投资逾50亿元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在新都奠基;时隔一天,又一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6亿元的成都赤湾国际油气基地项目在新都区工业东区落地。装备制造业是新都的第一产业,巨头“驾临”,无疑是一种导向性极强的“风向标”,意义远超项目本身,显示着新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增长方式转入到速度与质量并重的高效增长上来。

在三产方面,新都现代物流业同步发展,新都物流中心荣获“全国优秀物流园区”。近年来,新都创新探索出现代物流服务业与电子商务产业互促发展的提档升级新路径,不仅建立了传化物流公司的公路港交易实体平台,推动公路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中国物流宝电子商务平台,针对物流企业的订单管理、在线交易、报关报检等业务模式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还引进了普洛斯、德国邮政等为电商提供强大的仓储、配送物流支撑,同时引进国美电器、京东商城、菜鸟骨干物流网等建立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推动了电商与物流的融合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起飞,也成为新都探路的又一方向。目前,新都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3%,拥有本土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17家。作为国内输液行业“大佬”,去年,位于新都的科伦药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00亿元。在农村,新都化工建立的“哈哈农庄”依托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城乡公交班线配送商品下乡,成功解决了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

从园区到项目、从招商到落地、从改革到创新……一招一式背后,胸有成竹的新都早已吹响经济稳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初战告捷,为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贡献新都力量。

【民生】

城镇“化”农民,新都的三大举措

新都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举全区之力扎实打好民生攻坚战,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网供水,6.8 万户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改造城区“三无”老旧院落117 个,整治农村散居院落5867个,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开行小公交,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率先在全市试行廉租房和公租房租赁并轨,34 个新居工程重点项目安置 1.3 万人;突出城乡均衡发展,切实提升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等发展水平,启动总投资 27 亿元的教育卫生项目,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示范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5新都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城镇“化”农民——善待农民,服务农民,把他们真正变成市民,这是城镇化成功的关键。新都的做法是以“新市民”素质教育培训为着力点,从提高就业能力、丰富精神生活、再到彻底融入城市,分“三步走”帮助农民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彻底转变。

转变身份后,不少新市民总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成为就业短板。新都建立了“1+1+13”的培训系统,即1个培训中心,一个实训基地,13个培训点位,遍布全区13个镇街。近五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新市民培训工作,并将培训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新都各镇街也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以新繁镇为例。新繁棕编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新繁镇大规模开展棕编技能培训,邀请知名棕编艺人为学员们讲解棕编课程,在为新繁当地的新市民寻求了谋生技能的同时,更是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同和传承。

解决了新市民生活、工作的问题后,新都还想着如何让他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让新市民“用心入城”。例如,政府出资在各个新市民教育培训点配置书籍、乒乓球、台球以及诸多的健身器材,邀请成都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老师授课绘画、舞蹈、声乐、插花艺术等。新都还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讲堂”“法制大讲堂”文明礼仪等系列活动。

当然,并不是等农民真正变成新市民后,新都才开始一系列教育培训。新都的一大产业特点是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例如农村电商早已在新都开花结果,也提高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都区的农民们不用奔波几十里地到城里购买各类农资商品,而只需用手机下载电商“哈哈农庄”APP,产品销售、肥料定制、物流配送、农产品收购等业务便能立刻搞定。

试想一下,当这些“新潮”的农民变市民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也就指日可待了。

【文化】

留下刻骨乡愁

新都人明白,在走新型卫星城之路的过程中,文化建设也是关键,因为,缺少文化的城镇化,同样可能沦落为精神上的“死城”。

新都不新,是一座历史厚重、人文昌盛的文化名城。2800年的岁月,洗练出这个蕴含佛香、花香、书香的“古蜀名都”“香城宝地”。

如今,走进香城新都,区内桂湖环境优雅宜人,湖畔有杨柳楼、澄心阁、香世界、抗秋、绿漪亭和成林的桂花树。千年古刹宝光寺内清幽寂静,鸟语蝶飞,这座精致且文化底蕴十足的名胜之地保存良好并有所延承。由毗河、泥巴坨风景区、保利198公园、狮子湖区域等构成的美丽城市风光扑面而来。还有柚乡风情园、少儿时光基地、草莓园等现代农业休闲场所,使新都成为“留得下的城市,回得去的故乡”。

新型卫星城推进的过程中,新都格外注重文脉的传承和发掘。原明代形成的老城区格局尽量不去做改动,此外还先后建成了锦门文化旅游商业街区、二台子历史文化商业街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

除了在城镇规划中保留或有机更新文化名胜之地,都说城镇化最重要的是精神的现代化,农民变为市民,不仅仅需要完成身份、工作的转换,更需要完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模式的提升。而文化,正是促使精神风貌转变的最佳途径。因此新都在文化公共设施上不断加大投入。

目前,新都拥有四川音乐学院、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医学院等高等教育学府,高校云集,让文脉在这里不断繁衍。早在两年前,新都大丰图书馆开放,这是四川省乡镇级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真正让书香都弥漫到的乡镇。而随着荷桂文化旅游节、保利热波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国际风筝节等一大批新兴文化活动的举办,新都更被贴上了时尚、现代、开放的标签。

投资逾50亿元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落户新都。

全省审批事项最集中、功能配套最齐全、面积最大的区(县)级新政务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

千年古刹宝光寺。

新都桂湖。

【生态】

半城繁华半城绿

人们来到一座城市,最先的感知是从那里的建筑、生态、环境等可见的事物入眼,进而扩大到对整座城市人文、气质、内涵的深层领会。

生态建设,首先考量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思维。新都区全面强化“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握建设卫星城带来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按照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加快推进了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天蓝、地绿、水净,如今,新都已被贴上了“半城繁华半城绿”的标签。继2013年新都马超东路获选“四川最美街景”后,凭借蓉都大道绚丽的夜景,新都区又以超高的网友关注支持成为四川“网络人气城市”之首;蓉都大道也从昔日破烂拥堵的货运大道,涅槃为靓丽的城市景观大道;花香果居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新都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区,国家级生态镇建成率达 100%,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考核指标均名列前茅,并荣获“2014 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这些是新都生态环境不断升级的成功展示,但背后凸显的是新都“大城市,细管理”思路。

新都坚持“天天归零”的理念,突出“严、细、精”城市治理标准,着力构建“畅、洁、美”宜居环境,着力推动城乡建设治理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对城市管理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力度,投入约20亿元完成了主要干道综合整治、城市光彩工程改造、节点绿化和城区“三无”老旧院落整治,并在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城市日常管理维护。着力加强项目环评和企业排污管理,严格控制工地扬尘和燃煤排放、汽车尾气排放,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成就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愿景,走绿色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此外,近年来,新都还花大力气打造了各项绿肺工程:毗河八景、九道堰河岸绿化工程、芙蓉渚公园、润禾公园、诺贝尔公园、30公里新建绿道、香城湿地,桂湖森林广场及升庵桂湖改造,马超东路、静安路等重要路段的重塑使新都的生态宜居价值不断攀升。

【城市形象】

城市营销“四个一”提升软实力

“有没有一个你最想去的城市?有没有一个你心中神往却没有抵达的地方?当我们逃离了城市,你还想去哪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在新都论坛上,提出了上述三个问题。

不论是想去的城市、没有抵达的城市,还是即将要逃往的城市,我们对一座城的印象往往从一段信息开始,这些信息又与城市品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新都作为一座新兴崛起的卫星城,不仅要做还要说,通过城市形象品牌传播,增强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展现发展潜力,吸引更多投资人和游客关注新都。

今年9月,新都根据地域文化、产业布局、发展脉络等进行城市品牌规划和设计,制定了“四个一”城市品牌战略。

“四个一”包括展示新都历史文化和创新精神的一句宣传语——“新,都在这里。”

一份文化品——由“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的宝光寺名联,杨慎、杨廷和、梅挚、费密、吴虞、艾芜六位新都历代名人的纪念书签构成“名联+名人”相组合。

一本宣传册——包含三个部分:展现新都历史文化,展现新都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新风貌,体现新都人民对中国梦新都篇章的美好追求。

一部宣传片——与宣传画册一脉相承,充分运用视听表达优势,彰显了新都人“新,都在这里兴起,新,都在这里光大”的豪迈之情。

从“四个一”品牌战略可以看出,新都已经拥有完善的城市品牌体系与丰富的传播经验。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资讯获取途径与传播规则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城市品牌传播也面临着与受众的“沟通困境”。

面对当下挑战,成都市新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刘怒海在新都论坛上提出了,如何坚持深化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积累新都忠实粉丝两大实际问题。

在《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曹林看来,新都区的“小”非常有魅力,因此无须与大城市相比,城市品牌找准定位很重要。真正具有优势的城市品牌,契合了人们心中渴望的、需要的、难得的某些特性。

《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CEO王晨波认为,在自媒体时代,新都的城市品牌传播应该更加人格化。“新都本身就是媒体。当你提起这座城市的时候,你又想到了谁?如果新都是一个人,我想他应该是一新一旧、左右逢源,有着深厚底蕴,但又求新求变的一个人。”而陈昌凤觉得新都是一座可以闻到的城市,“新都最重要的有三香,书香、花香和佛香,非常简要地提炼了一个城市的特性。”可以在此基础上多做文章。

上一篇:《大家都来做》教案下一篇:作文以我的眷恋为话题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