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2024-04-08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成语典故(通用15篇)

篇1: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马援(前公元14公元49),字文渊。其先祖赵奢为赵将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隗嚣器重,任绥德将军,参与决策定计。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马援为陇西太守。夏,先零羌攻临洮,马援发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马援把他们“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继而马援与马成进攻浩羌,浩羌逃奔允吾谷。马援潜行,袭击其营寨,浩羌大惊恐,徙居唐翼谷中。马援继续追击,浩羌引精兵占据北山,马援陈兵山下。夜令数百骑偷袭其后,放火烧山,一时锣鼓齐鸣,浩羌大惊,率众溃逃。马援以兵少,不便穷追,收粮畜而归。这次战斗中,马援受伤,光武帝以玺书慰劳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族,攻杀长吏。马援率四千亲人征讨,至氐道县,羌占据山头固守,马援据便地断绝其水草,不与战,迫使羌豪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余者万余人皆降,“于是陇右清静”。

马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又善兵策,常谋划,为光武帝所用。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征讨二徵。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诏马援并将段志兵。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每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马援率楼船二千余艘,战士两万余人,追击二徵余部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余众散亡,岭南悉定。马援以西于县有户三万二千,地远,奏请分成封溪、望海二县,得到许可。马援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他还条奏越律与汉律乖舛者十余事,加以整顿,“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他想到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请求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

汉明帝时,图画东汉初年的名臣列将于云台,因外戚之故(援女时为皇后),唯独没有列上马援。到了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篇2: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成语典故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涉及人物

祖逖(tì)【266-----3】,刘琨(kūn)【271-----3】

祖逖(266~321),字士雅。河北范阳县(今河北涞水)人(有传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汉族。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他好动不爱静,十四五岁了,没读进多少书。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他常常以他兄长的名义,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给受灾的贫苦农民,可实际上他的哥哥们并没有这个意思。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中国西晋时期名将。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厕身以帅哥才子闻名的文学政治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中,因年纪最小,排名最后。为司州主簿时,与祖逖闻鸡起舞,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八王之乱又经永嘉之乱,神州陆沉,北方沦陷,只有刘琨坚守在并州,是当时北方仅存的汉人地盘。后因爱慕刘琨发兵帮助的鲜卑首领拓跋猗卢被兄弟杀死,没有兵力与各族争斗,投奔辽北,后因辽北内部争权而死。诗仅存3首,却与左思齐名。

成语典故介绍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篇3:浅析《孟子》中的历史典故

一、历史典故的内容

《孟子》中提到的历史典故一般来说有三种:人物、事件、制度。

(一) 人物。

《孟子》中所提及的人物众多, 有统治者, 如文王、尧、舜、禹, 有名臣, 如伊尹、傅说、管仲、周公;有先贤, 如孔子及其弟子;有著名的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 如伯夷、柳下惠、羿等。孟子往往用历史人物的语言、事迹、品行作为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首先, 孟子用古代贤君的事迹, 来向当权统治者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提及的统治者很多, 其中舜提到97次, 尧58次, 文王35次, 禹30次。孟子多次提到统治者, 这与他试图说服的对象为统治者有关, 而且也与他主张施行仁政思想有关。从提到古代贤君的次数上, 我们也可以看到, 孟子对明君圣贤是极其推重的, 这也是他主张“仁政”思想的反映。孟子试图以古代贤君为楷模, 以他们的业绩为榜样来阐明自己的“仁政”观点。如《孟子·梁惠王下》所述, 孟子在向齐宣王讲述如何实行王政时, 提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 耕者九一, 仕者世禄, 关市讥而不征, 泽梁无禁, 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 必先斯四者。”用文王治岐的方略, 来启示齐宣王该如何为政。当王说到“寡人好货”, 孟子便举出“昔者公刘好货”的例子, 当王又说到“寡人好色”, 孟子又举出“太王好色”, 用公刘和太王“好货”和“好色”却施仁政的例子, 来启示齐宣王该如何治理国家。《孟子·梁惠王上》:“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 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 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经始勿亟, 庶民子来。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 白鸟鹤鹤。王在灵沼, 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 谓其台曰灵台, 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龟。古之人与民偕乐, 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 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 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这里孟子举了正反两个例子, 文王用百姓之力造台筑池, 而百姓却很高兴, 因为文王与民同乐。而夏桀作为反面统治者的形象出现, 他的残暴使百姓怨恨, 百姓不得不发出“时日害丧, 予及女偕亡”的呼声。

其次, 孟子也试图以古代圣贤人物的优良品德来说明礼义、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道理。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 三过其门而不入, 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 居于陋巷, 一箪食, 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颜子不改其乐, 孔子贤之。”这里孟子强调先贤的品德, 为了说明人应该具有的修养品性。再如《尽心下》:孟子曰:“圣人, 百世之师也, 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 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 薄夫敦, 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 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於亲炙之者乎?”伯夷、柳下惠都是孟子推崇的人物, 他们的品行, 可以让“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 可以让“薄夫敦, 鄙夫宽”。这也体现了孟子本人所倡导的人格目标。

(二) 事件。

《孟子》书中出现的事件有两种, 一种是历史事件, 比如汤征葛国之事, 是夏朝末年发生的一起重要事件, 它是汤接下来进行“十一征”灭夏战争的开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是孟子客观上对史料作了补充, 具有史学价值, 而且也有宣传自己理论的目的。另一种是君臣之间的故事。这是孟子通过提及一些贤君名臣的历史故事, 阐明自己的理论主张。《梁惠王下》载:齐宣王向孟子问询“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向齐宣王举了齐景公与晏子谈论君臣同乐的故事。孟子以此故事向齐宣王宣扬了自己的民本思想。

(三) 制度。

古代好的仁政之举, 包括贤君所制定的典章制度, 应为后世之借鉴, 孟子并借此说明仁政的重要。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文王治岐, “耕者九一, 仕者世禄, 关市讥而不征, 泽梁无禁, 罪人不孥。”又如《滕文公上》提到赋役制度和商周井田制:“夏后氏五十而贡, 殷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亩而彻, 其实皆十一也。”又说“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之后又提到“设为庠序为学校以教之。庠者, 养也;校者, 教也。序者, 射也。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这些都是孟子对历史制度的追述。

二、运用历史典故的原因

(一) 时代原因。

孟子所处的时代, 诸侯割据, 群雄争霸。统治者搜罗人才, 致使养士之风盛行。纵横之家辈出, 各持一家之言,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派持据论理, 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为了让自己的主张为统治者所取, 他们非常注重论辩的技巧。孟子受时代风潮的影响, 也必然会穷其所能, 积极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从儒家立场出发, 为达到宣传自己的理论、驳斥其他学派的观点、说服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的目的, 采用多种论辩方式, 如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 讲究立论与驳论, 运用比喻、比较、寓言等, 将历史典故引为论据, 也是非常重要和运用得很多的一种方式。

(二) 传统原因。

中国有史官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的史学文化也影响了孟子, 他常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 作为他的论据, 借以宣扬自己的观点。“以史为鉴”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自西周初年起, 以史为鉴的思想就开始出现,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召诰》) 。《诗经》中也有类似诗句。孟子也在议论中引用《诗经·大雅·荡》的诗句:“殷鉴不远, 在夏后之世” (离娄上) 。这说明史官文化和以史为鉴的传统对孟子有很大影响。

(三) 自身原因。

天子失威, 官学流散, 致使官家保存的文献资料流布民间, 这使得民间“士”这一阶层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孟子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尤其有很好的史学根底, 熟悉历史, 通晓掌故, 这使他能够纯熟地运用历史典故。

(四) 论辩对象原因。

与孟子论辩的对象大多是各国的君主。而孟子撷取的历史人物也多是古代君主, 如文王、舜、尧、禹、商纣等等。他们的事迹具有劝诫当代君主的作用, 好的君主可以成为当代君主的榜样, 所谓昏聘的君主也能够给当代君主以警诫。

(五) 论辩目的原因。

孟子是要宣传“仁政”思想, 这需要统治者来实施, 而古代君主的仁义之举, 正可以拿来作为劝诫统治者的榜样。而孟子所认为的古代好的政策, 也正是希望统治者实施的。所以运用历史典故来劝说统治者, 与孟子宣扬的观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有很大关系。

三、运用历史典故的意义及作用

作为论辩的手段, 使说理形象化。《孟子》中的历史典故首先是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出现的。孟子是个雄辩家, 《孟子》一书长于论辩, 而用历史典故作为论据, 用以说服对方, 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武器。孟子为了阐明自己主张, 宣扬自己的学说, 屡屡应用历史人物的事迹、语言、品行和历史故事来说明道理, 使论辩有理有据, 形象生动, 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二) 史料价值。

《孟子》书中出现历史典故, 除了作为论据, 还有历史记录的作用。而有一些历史典故也并不是作为论据出现的。不管是否为论据, 它们有一个共同作用, 就是记录了历史。孟子具有丰厚的史学修养, 《孟子》书中出现的历史, 可以作为历史典籍的补充, 或弥补史料之不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三) 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与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及人生修养。

孟子主张行“仁政”, 其内容是“省刑罚, 薄税敛”。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所引用的历史典故中, 出现的多是明君、贤臣, 是利君利民的政策制度。孟子一生最为赞赏孔子。孔子生于乱世而热心救世, 奔走天下。孟子几乎也走了与孔子相同的道路。同时, 孟子认为磨难和失败对人是一种考验, 顺利和成功也更是一种考验, “大丈夫”面临这些考验, 要“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并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修养途径与方法。孟子的这种人格理想和对人生修养的注重, 也在他所引用的历史典故中有充分体现。他多次提到孔子及其弟子, 以及历史上有贤名的人, 以他们的事例作为人生理想的规范, 以他们作为楷模启示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

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孟子》书中屡屡出现历史典故, 既表现了孟子丰厚的史学修养, 又有作为论据支持论辩, 宣扬自己政治主张, 推行人生理想与人格规范等多重作用。它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大特点。对后人的散文创作也有着重要影响。

摘要:《孟子》中出现大量历史典故, 可分为人物、事件、制度三类。之所以会有大量历史典故出现, 既有时代与传统的原因, 又与孟子自身的修养与论辩目的及对象有关。这些历史典故既是孟子论辩的手段, 又具有史料价值, 同时又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与哲学思想, 充分支撑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与理论主张, 使孟子的论辩更加形象化和更有说服力。

关键词:《孟子》,孟子,历史典故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孟子译注》[M], 中华书局, 2005

[2]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篇4:从成语典故看赵国历史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其末期,政权落入智、赵、韩、魏等异姓贵族手中。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晋国的实权。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他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给了,赵家却不给。他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攻打赵家,赵襄子毋恤依靠当地百姓支持顽强抵抗,又派人暗中与韩、魏相商。结果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灭智”,分其土地。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强,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给晋幽公两座城外的晋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分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虔、赵籍、魏斯被正式策封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史学家也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端。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拨500战车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过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庞涓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此建议。结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郸之围往救,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击,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周边国家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趁此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进行军事改革。他要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和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在军事上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的改革从改变衣着入手,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实行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步兵的机械化。经过十几年时间,赵国由一个弱邦迅速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

沙丘宫变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这时赵何不满10岁。虽然赵武灵王作为主父可以威慑朝政,但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险的,这件事引起太子赵章的极大不满。赵章不是等闲之辈,能力出众,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主父为摆平关系,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的计划更加不妥,再次引发思想混乱。正当他犹豫不决时,政变发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赵章作乱,先杀了宰相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灵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赵国开始从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大将,被惠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为人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不惧怕赵胜的权势,毫不手软,依照赵国法令杀了9个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要赵奢抵命。赵奢对赵胜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赵胜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后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他为掌管全国税收的官。赵奢管理赋税后,国家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奢之子,喜谈兵学,曾助赵奢破敌,立下大功。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时,面临秦国来侵,老将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赵军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诸君乐毅的意见命赵括为主将。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领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援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来,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于是,“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不过,史学界有人在重新审视战史后认为这一评价并不公平。

窃符救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最终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发兵60万进攻邯郸。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七年),邯郸之战爆发。战争几起几落,异常惨烈。

在进行过程中,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10万部众援救赵国,但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态度。守门人侯赢向魏信陵君献计,让他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夺取晋鄙的军权,即可向北援救赵国。信陵君遵从了这一计策。后又听从侯生的献计,带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晋鄙合上兵符表示怀疑时,朱亥举起铁锥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的军队。他挑选出精兵8万攻击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反间计

反间计为《孙子兵法》之三十二计,也是战国时期形成的著名典故。在秦、赵争霸过程中,赵国屡中反间计。其一是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使廉颇的军职再次被解除。廉颇因受排挤而离赵投魏,赵国痛失栋梁。

更加典型的事件是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杀。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太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李牧在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出走他国之后成为赵国大将军,并因功大,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时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了谣言不作分析,即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交兵权。赵王、郭开便乘其不备,将他逮捕杀害。3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文章代码:0426)

篇5:历史成语典故与相关的人物

煮豆燃萁(曹植)破釜沉舟(项羽)纸上谈兵(赵括)背水一战(韩信)指鹿为马(赵高)围魏救赵(孙膑)卧薪尝胆(勾践)负荆请罪(廉颇)闻鸡起舞(祖逖)三顾茅庐(刘备)望梅止渴(曹操)完璧归赵(蔺相如)惊弓之鸟(更赢)程门立雪(杨时)毛遂自荐(毛遂)胸有成竹(文与可)草船借箭(诸葛亮)铁杵成针(李白)精兵简政(毛泽东)四面楚歌(项羽)草木皆兵(符坚)

滥竽充数(南郭)

明镜高悬(秦始皇)

班门弄斧(梅之滨)

百步穿杨(养由基)

不寒而栗(火纵)

唇亡齿寒(宫之奇)

道扬镳(元志)

骄奢淫逸(州吁)

洛阳纸贵(左思)

破镜重圆(徐德言)

如火如荼(夫差)

望洋兴叹(河伯)

叶公好龙(叶公)

一目十行(萧纲)

以德报怨(孔子)

易如反掌(褚遂良)

众叛亲离(邹吁)

入木三分(王羲之)

乐不思蜀(刘禅

篇6: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

【拼音】: yǐ yì dài láo

【解释】: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已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成语】: 知难而退

【拼音】: zhī nán ér tuì

【解释】: 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个比较大的国家,它们为了争夺霸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战争。郑国是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它有时依附晋国,有时又不得不依附楚国。公元前5,郑国投靠了晋国。不久,楚王领兵攻打郑国,将郑国都城围困了17天,郑国招架不住,和楚国讲和,降服了楚国。晋国听说楚国进攻郑国,于是派荀林父、士会、那克、先琅、赵朔、蔡书等人领兵前往救援。晋国大军到达黄河边时,听说楚国已经与郑国讲和,订立了盟约。晋军内部产生了分歧,以中军副帅先彀为首的一批人想要继续前进,与楚军大战一场;以中军主帅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成语】: 纵虎归山

【拼音】: zòng hǔ guī shān

【解释】: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成语故事】:

曹操亲率大军战胜吕布后,刘备跟随曹操到都城许昌。曹操表面上对刘备非常尊重,实际上很不放心;常派人察看刘备的动静。当时,被曹操硬逼到许昌的汉献帝,正下密诏组织一些人,准备诛杀曹操。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也参与了这一秘密活动。为了避免曹操的怀疑,他常常关着大门,躲在院子里种菜,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谋士程吴看出刘备不是一般的人,对曹操说:“我看刘备此人志向不小,颇有点英雄气概。如果现在不杀他,将来必成祸患。”曹操拿不定主意,征求另一谋士郭嘉的意见。郭嘉认为,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刘备是英雄,失败了才投奔曹操,如果杀了他,会落得个害贤的坏名声,没有什么好处。曹操认为他说得对。不久,袁术因被曹军打败,想去投奔袁绍。曹操不愿让袁术、袁绍两股势力联合,准备派兵去拦截袁术。一心想脱身的刘备见机会来了,对曹操说:“袁术投奔袁绍必经徐州,请将军拨给我一些兵马,在半路上截杀,保证能捉住袁术。”曹操不疑有他,奏明献帝,让刘备带领五万人马前往徐州。刘备立即率军匆忙出发。关羽、张飞看到他慌忙的样子,很不理解,问道:“哥哥此次出征,为何如此急急忙忙?”刘备解释说:“我在曹操手下好象是笼中的鸟、网中的鱼,很不安全,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本事。这次出征,就好比鱼儿回到了大海,鸟儿飞上了天空,可以任意畅游翱翔,再也不会受人家限制了。”刘备刚走,郭嘉、程吴从外地赶回许昌。他们听说曹操放走了刘备,急忙去见曹操。程吴说:“从前刘备做豫州牧时,我等曾请求您把他杀掉,丞相没有听从;如今您又给了他许多兵马,这等于把蚊龙放回大海,把猛虎放归深山啊。以后再想制服他,能够办得到吗?”郭嘉接着说:“即使丞相不把他杀掉,也不该轻易放他离去。人说得好,一旦放跑了敌人,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

【成语】: 助纣为虐

【拼音】: zhù zhòu wéi nüè

【解释】: 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据传是暴君。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成语故事】:

篇7: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一画 一字千金(吕不韦 * 战国)一字之师(郑谷 * 唐代)一箭双雕(长孙晟shèng * 北朝)一饭千金(韩信 * 汉代)一鸣惊人(齐威王 * 战国)一目十行(萧纲 * 南朝)一马当先(黄忠 * 三国)一诺千金(季布 * 汉代)一言九鼎(毛遂 * 汉代)一去不返(荆轲kē * 战国)二画: 入木三分(王羲之 * 晋代)入幕之宾(谢安 * 晋代)人中之龙(宋纤 * 晋代)七步之才(曹植 * 三国)七擒七纵(诸葛亮 * 三国)力不从心(班超 * 汉代)人面桃花(崔护 * 唐代)九世之仇(齐襄xiāng公 * 春秋)三画: 三顾茅庐(刘备 * 三国)三过其门而不入(大禹 *)大器晚成(崔林 * 汉代)才高八斗(曹植 * 三国)大事不糊涂(吕端 * 宋代)口若悬河(郭象 * 晋代)千金买笑(周幽王 * 西周)四画: 毛遂自荐(毛遂 * 战国)木入石心(夏统 * 晋代)风声鹤唳lì(苻fú坚 * 晋代)韦编三绝(孔丘 * 春秋)匹夫有责(顾炎武 * 明代)开诚布公(诸葛亮 * 三国)犬马之诚(曹植 * 三国)天作之合(周文王 * 西周)不耻下问(孔圉 yǔ * 春秋)手不释卷(吕蒙 * 三国)斗酒学士(王绩 * 唐代)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吕尚 * 西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 汉代)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晋代)五画: 四面楚歌(项羽 * 秦末)乐不思蜀shǔ(刘禅chán * 三国)对牛弹琴(公明仪 * 战国)用兵如神(诸葛亮 * 三国)东山再起(谢安 * 晋代)对症下药(华佗 * 三国)出将入相(李靖 * 唐代)东窗事发(秦桧huì* 宋代)目不窥园(董仲舒 * 汉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安 *北朝)出奇制胜(田单 * 战国)半途而废(乐羊子 * 汉代)

六画: 负荆请罪(廉颇 * 战国)老马识途(管仲 * 春秋)讳疾忌医(蔡桓公 * 战国)老妪yǔ能解(白居易 * 唐代)老当益壮(马援yuán * 汉代)多多益善(韩信 * 汉代)

因势利导(孙膑bìn * 战国)如坐针毡(杜锡 * 晋代)百步穿杨(养由基 * 春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 * 汉代)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 * 春秋)七画: 完璧归赵(蔺lìn相如 * 战国)鸡鸣狗盗(孟尝君 * 战国)围魏救赵(孙膑 * 战国)纸上谈兵(赵括 * 战国)投笔从戎(班超 * 汉代)运筹帷幄(张良 * 汉代)弄假成真(孙权 * 三国)赤膊上阵(许褚chǔ *三国)初出茅庐(诸葛亮 * 三国)抛砖引玉(常建 * 唐代)两袖清风(于谦qiān *明代)

八画: 图穷匕见(荆轲 * 战国)卧薪尝胆(勾践 * 春秋)单刀赴会(关羽 * 三国)刮目相看(吕蒙 * 三国)拔山扛鼎(项羽 * 秦末)金屋藏娇(刘彻 * 汉代)画龙点睛(张僧繇yáo * 南朝)枕戈待旦(刘琨 * 晋代)瓮中捉鳖(李逵kuí * 宋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刘邦 * 汉代)其貌不扬(然明 * 春秋)

九画: 退避三舍(重耳 * 春秋)怒发冲冠(蔺相如 * 战国)指鹿为马(赵高 * 秦代)背水一战(韩信 * 汉代)将功折罪(凌统 * 三国)草船借箭(诸葛亮 * 三国)将计就计(曹操 * 三国)洛阳纸贵(左思 * 晋代)草木皆兵(苻坚 * 晋代)闻鸡起舞(祖逖tì * 晋代)赴汤蹈火(晁cháo错 * 汉代)南柯一梦(淳于棼 * 唐代)前度刘郎(刘禹锡 * 唐代)按图索骥(孙阳 * 春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 * 汉代)

十画: 高山流水(俞伯牙 * 春秋)起死回生(扁鹊 * 战国)破釜沉舟(晋景公 * 春秋)胯下之辱(韩信 * 汉代)破镜重圆(徐德言 * 南朝)病入膏盲(晋景公 * 春 1 秋)请君入瓮(来俊臣 * 唐代)胸有成竹(文与可 * 宋代)十一画以上: 孺子可教(张良 * 汉代)悬梁刺股(孙敬/汉代 * 苏秦/战国)焚书坑儒(嬴政yíng * 秦代)梁上君子(陈寔shí * 汉代)得陇望蜀(刘秀 * 汉代)望梅止渴(曹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操 * 三国)凿壁偷光(匡衡 * 汉代)数典忘祖(籍谈 * 春秋)梦笔生花(李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白 * 唐代)磨杵chǔ成针(李白 * 唐代)程门立雪(杨时 * 宋代)精忠报国(岳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飞 * 宋代)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 三国)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成语归类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1)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 鹏程万里 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八仙过海 天衣无缝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火眼金睛 牛郎织女 补天浴日 后羿射日 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 含沙射影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2)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坐井观天 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纪昌学射 班门弄斧 刻舟求剑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邯郸学步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郑人买履 惊弓之鸟 鹬蚌相争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狐假虎威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买椟还珠 塞翁失马 愚公移山 朝三暮四 叶公好龙

39、八仙聚会--------神聊

歇后语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6、老虎拉车--------谁敢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2、背鼓上门--------讨打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9、池塘里的**--------大不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1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11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1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11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篇8:浅析宋代边塞词的人物典故

一、“中兴事,看君王神武,驾驭英雄。”——对圣主明君的企羡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国势整体不强,先后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西夏、金、元之间多次发生战争,且多数是以失败告终或是战局处于劣势,因此宋人在进行边塞词创作时,认为首先应在宋朝皇帝身上找突破,希望以历史上圣主明君的英勇事迹,尤其是励精图治的中兴之主,来激励本朝皇帝去奋力抗击外敌,从而恢复中原,建立大一统的汉族政权。于是,一些宋代词人在其边塞词作中,去尽力歌颂历史上有著名功绩的圣主明君,从而表达自己的企羡之情。这些圣主明君,有曾英勇抗击匈奴、建立强大汉帝国的汉武帝:“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李纲《念奴娇·汉武巡朔方》)有勇猛善战、建立东汉政权——中兴明君光武帝:“豁达刘郎大度。对勍敌、安恬无惧。提兵夹击,声喧天壤,雷风借助。”(李纲《水龙吟·光武战昆阳》)有三国时作战英勇、雄据东吴的有为少主孙权:“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有对内平息战乱、对外致力北伐的南朝宋开国之君武帝刘裕:“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有励精图治、消除北方外患的唐太宗:“须信君王神武,觇虏营、只从七骑。长弓大箭,据鞍诘问,单于非义。”(李纲《水龙吟·太宗临渭上》)有平定藩镇叛乱、成就唐朝中兴气象的唐宪宗:“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李纲《念奴娇·宪宗平淮西》)甚至于曾御驾亲征、力挽狂澜的宋真宗:“銮辂动,霓旌龙斾,遥指澶渊道。”(李纲《喜迁莺·真宗幸澶渊》)这些前代君王纷纷被宋代边塞词人写进词作中,大力歌咏其曾领导的重要恢复战役或是对外族建有的赫赫战功,来期勉激励宋朝当时的统治者振作精神,以前代明君为榜样,从而对抗夷狄、建立中兴功业。

二、“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对抗敌名将的赞扬

在一些汉族历史上的战争中,出现了许多驰骋边疆、屡建战功的著名将领,因领导或参与了一些重要战役,取得重大胜利战果并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成为人们广泛景仰和颂扬的楷模人物。当宋代与外族军队发生战争时,特别是战局不利时,人们特别渴望能出现像历史抗敌名将一样的英雄人物,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从而挽回颓势残局,彻底消除宋朝外患。这些名将被人们吟咏较多的,有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辛弃疾《卜算子》)“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辛弃疾《八声甘州》)有在抗击匈奴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卫霍元勋後,韦平外族贤。”(苏轼《南歌子》)“金勒少年,吴钩壮士,宁论卫霍前功。”(晁端礼《望海潮》)“猎取天骄驰卫霍,如使鹰鹯驱雀。”(李纲《念奴娇》)有军营纪律严明、屯军细柳营的汉代名将周亚夫:“细柳营开,团花袍窄。”(刘过《沁园春》)“分兵闲细柳,金宇回飞奏。”(王安中《菩萨蛮》)“羊祐轻裘临阵,亚夫细柳屯营。”(赵师侠《西江月》)有扫清边塞、驱逐匈奴、并在燕然山刻铭志念的窦宪:“犒饮上恩浓,燕然思勒功。”(王安中《菩萨蛮》)“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 (李纲《苏武令》) 有三国时期领导赤壁之战的名将周瑜:“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使万里尘清,谁逊周公瑾。勋名不泯。”(张榘《安庆摸》)有主导淝水之战、击溃前秦大军的东晋宰相谢安:“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李纲《喜迁莺》)“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叶梦得《水调歌头》)“且喜谢安石,重起为苍生。”(张孝祥《水调歌头》)还有“击楫中流”、“闻鸡起舞”的东晋北伐名将祖逖:“击楫誓中流,剑冲星、醉酣起舞。丈夫志业,当使列云台,擒颉利,斩楼兰,雪耻歼狂虏。” (曹冠《蓦山溪》) “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难得。”(松洲《念奴娇》)“关情处,是闻鸡半夜,击楫中流。”(陈人杰《沁园春》)

三、“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对失意志士的同情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人物,一生怀有远大政治志向和杰出才能,但却在现实之中遭遇挫折和坎坷,并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之中内心不停地痛苦挣扎着,凄惨处境和失意之情让人感到十分惋惜。而且面对着国势衰颓的宋朝现实,人们的惋惜之情愈加深广,尤其南宋,似乎整个国家都处在一个国势不扬的阴影之下,失意之情和哀伤之感充斥于众多有志之士心中。于是,边塞词中频频出现一些历史失意之士,如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一生胸怀大志,忠心报国,却受到当权者的无情打击和排挤,最后只能以死明志:“尝试平章先贤传,屈原醒、不似刘伶醉。”(刘克庄《贺新郎》)“可怪底,屈子离骚,兰蕙独前席。”(吴潜《暗香》)“醉问屈原子,烟水正微茫。”(方岳《水调歌头》)西汉文士贾谊,虽学识渊博、年少有为,但还是遭到佞臣权贵谗毁,被贬长沙,最终忧郁而死:“叹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辛弃疾《满江红》)“久不见贾谊,天已问平安。”(无名氏《水调歌头》)还有些曾错失千载良机、空余诸多遗恨的历史人物,如东汉末年群雄之一的荆州牧刘表,虽立意自保荆江之间,而无统一中原之志,最后错失霸主基业:“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陈人杰《沁园春》)有名臣诸葛亮,虽呕心沥血辅佐蜀汉政权,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最后未能完成一统中原的宏图大略:“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姜夔《永遇乐》)“岁晚凄其诸葛恨,乾坤只可渊明酒。”(陈纪《满江红》)“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朱敦儒《水龙吟》)还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斗争中身先士卒、作战英勇,曾率军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半失地,但最终被奸臣所害,痛失恢复中原的最好时机:“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戴复古《水调歌头》)“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刘过《六州歌头》)这些历史人物不仅是宋代词人同情的对象,而且很容易联系到自己同样失意的人生遭遇和坎坷经历,由人及己、以古讽今,直接表达了对宋朝统治者妥协求和、并排斥打击主战派的强烈不满。

四、“蔡琰悲笳,昭君怨曲,何预当日悲欢。”——对异域汉人的咏叹

对古代士人而言,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经历国破家亡或是身处异族统治,而且越是国势衰微的南宋,士人愈易想起前代国破家亡和身处异族地区的历史人物,并在词作抒发内心的感伤情怀及产生精神共鸣。如汉武帝时曾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扣留在北方长达十九年的苏武,虽受到匈奴单于百般诱降,却始终未动摇对汉朝的忠心:“苏武争禁十九秋。”(太学诸生《南乡子》)“遥想苏武穷边,霜鸿夜渡,蒿目吟寒视。”(文天祥《念奴娇》)汉元帝时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真正和平而主动出塞和亲的王昭君,虽换来了汉朝五十多年的和平生活,但自己却远离家国、一生留在异域,直至幽怨凄清地死去:“琵琶莫写昭君怨。满目平芜无足玩。”(洪皓《渔家傲》)“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姜夔《疏影》)“回顾穷阴绝漠,片影悠扬。那昭君更苦,香泪湿红裳。”(汪元量《锦瑟清商引》)东汉时曾远赴西北平定西域的班超,为当时汉王朝屡立战功,并被封定远侯,但在西域经历了长达三十多的苦寒生活,直到晚年仍多次向朝廷上疏请求回归故土:“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辛弃疾《水调歌头》)“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春。”(晁补之《摸鱼儿》)“不为渊明五斗,直为班超万里,雅志未能忘。”(李曾伯《水调歌头》)还有东汉末年著名的才女蔡文姬,曾被掳掠到匈奴,饱尝了十二年的异乡异俗的外族生活,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文姬去,难言说。想琵琶哀怨,流泪成血。”(汪元量《满江红》)“蔡琰琴心切。弹到笳声悲处,千万恨、不能雪。”(吴淑真《霜天晓角》)“蔡琰悲笳,昭君怨曲,何预当日悲欢。”(刘天迪《一萼红》)宋代边塞词中多借这些异域汉人的历史典故来直陈异域凄凉之苦,并表达出对当时遭受异族统治的中原地区汉人的哀伤与感叹。

南朝刘勰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征今。”[2]指出用典目的是借古人之言行抒自己之心志。在宋代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土壤中滋生出来的边塞词作,人们更易从这些历史人物典故中来思索历史的沧桑变化,品味人生的种种经历。

参考文献

[1]胡春芝:《浅谈元代散曲的用典——以<史记>人物典故为例》[J].《阅读与写作》, 2008 (7) .

篇9:历史成语典故故事

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 历史成语典故

★ 智谋历史成语典故

★ 班门弄斧成语历史典故

★ 历史故事成语

★ 中国的常用历史成语典故

篇10: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西汉时,掌管封舜事务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有个名叫董仲舒的读书人向武帝提出建议,将诸子百家的学说作为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到处表示要以仁义治天下。

汲黯觉得武帝这种表示是言不由衷的。有一次,他当着许多儒生的面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却说要以仁义治天下。这哪里像古代圣贤唐尧、虞舜的样子呢?”武帝听了无言以答,非常难堪地离去。

有人对汲黯说,你这样当面得罪皇帝,迟早会出事的,汲黯不以为然地说:“皇帝设置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光说好活,而使皇帝陷入不义的污泥里去吗?”不久,淮南王刘安准备反叛。他对公孙弘并不放在眼里,怕的倒是汲黯。为此,特地告诫手下人千万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马脚。他说,汲黯此人爱好直言进谏,能为节义而死,很难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就像揭开蒙盖在眼睛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

篇11:关于历史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鱼,多次向卫灵公提建议,希望他重用贤人蘧伯玉,赶走小人弥子瑕。但卫灵公正和弥子瑕打得火热,对史鱼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史鱼当了一辈子的官,既没有办法使卫灵公走正道,又没有本事让卫国发展得更好。他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生前没能说服国君,使他改正过失,这是令人遗憾的。我死后你们不要成殓。”卫灵公听到了史鱼的临终遗言,后悔得不得了。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是个大官,非常有钱。田仲明明可以借哥哥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他一不去谋取官位,二不接受他哥哥在经济上的援助,闷头种田,自食其力。

篇12: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

传说古时候,江淮间出产一种很特别的甲虫,名叫蜮,又有人称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

这种虫常常伤害人,形状很是奇怪,背上长着硬壳,头上有角,身上长有翅膀,可以飞到上空,在人的头上施行袭击。

它没有眼睛,但耳朵听觉特别灵敏,口中有一横物,形状像弩,只要听到人声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离,然后用口中所含的沙当作矢,向人射击。被蜮射中的人,会染上一种毒质而生疮;就算人的身体能够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会生病。

篇13:历史成语典故东汉时期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篇14:历史成语故事典故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无比高兴。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神气地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爽,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瞧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得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像很在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啊。不服气就比划比划。光说不练你是难以服众的!”“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老翁谦虚地对陈尧咨说:“我亦无他,唯手熟尔。”意思是说,我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

篇15:古代成语历史典故

平易近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释义】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态度和蔼可亲。指态度谦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_历史人物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上一篇:我穿越到古代的作文下一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600字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