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群众何以有孤立孤独两怕

2024-04-29

对群众何以有孤立孤独两怕(精选2篇)

篇1:对群众何以有孤立孤独两怕

对群众何以有“两怕”(人民论坛)

朱夏炎

《 人民日报 》(2013年10月23日

04 版)

最近来到河南新乡县刘庄,这里是史来贺生前奋斗的地方。他上个世纪50年代就闻名全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搞得风生水起,成了河南乃至中国大地上的一面旗帜。采访中,刘庄人说的一句话引人深思:史来贺对群众有“两怕”,一怕在群众中孤立,二怕在群众中孤独。

因为怕在群众中孤立,史来贺一生朴素无华,不搞特殊,不恋权势,不图虚名,不谋私利,严防个人威望造成“一言堂”,实行民主决策,只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因为怕在群众中孤独,史来贺喜欢端着饭碗赶村街上的饭摊儿,与乡亲们蹲在一起边吃边聊;喜欢下班回家时坐在马路牙子上,与男女老少一起谈笑风生。他曾因为被禁止接触群众而落泪,曾坦言“离开群众最难受”。

人生在世,总该怕点什么,或者敬畏些什么。有的人怕没钱没权,蝇营狗苟惶惶无措;有的人怕神怕鬼,烧香磕头傍“大师”;有的人怕吃苦吃亏,凡事都要打个“小九九”;有的人怕的是上级,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同是一个 “怕”字,史来贺怕的是脱离群众,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不能离开大地一样。他的“两怕”,饱含对人民的敬畏,对群众的感情。对于干部来说,有了这“两怕”,群众就会和他站在一起,更会把他放在心里。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保持敬畏之心,历来是立身处世的“清醒剂”。“敬”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人生态度,“畏”则展现出人们的自我警醒和忧患意识。“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大抵能从他的敬畏中找到答案。如果无所敬畏,就会天不怕、地不怕,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而越“雷池”、闯“红灯”、破“底线”,其结果必然害人误己。

一边吃着龙虾一边辱骂百姓“给脸不要脸”,面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大放厥词“我就是不为人民办事”,众目睽睽下爆出“有意见去厕所提”等等雷人之语。凡此种种,皆是源于不敬畏群众。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了思想的标尺,也就没有了行动的准绳。心存敬畏,则会谨言慎行,严于律己,不会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什么饭都敢吃,什么酒都敢喝,什么钱都敢拿。敬畏群众,说到底是对群众有真感情,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甘苦冷暖,这样作决策时才不会想当然、“拍脑袋”,少走一些弯路。

敬畏之光,烛幽以明。离群众越近,离“四风”才会越远。敬畏群众是感情,更是一种责任。常怀敬畏之心,恪守为政之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群众近些、再近些,把为民造福的实事办得多些、再多些,我们才能从群众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

篇2:对群众的道德水平要有正确认识

那是在1997年中华慈善总会召开的全国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幕式上,崔乃夫老会长面向各地慈善工作者,强调慈善组织“对群众的道德水平要有正确认识”。指出:“善心、爱心和同情心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慈善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舍弃个人利益去捐助的毕竟还是少数人。因此就要把握好一个度,即不要过分伤害捐助者的利益。打个比方,一个人月收入1000元,你要人家捐出800元,这就不可能,他还要养家糊口呢。如果你的项目让他很动心,他很愿意资助,而捐的钱又不多,比如几十元或者100元,这样他就会真心诚意地捐出钱来。”这段话语重心长,既简明又具体,今天重温,引发出我们更多的思考。

在思想认识上,要充分肯定广大群众是普遍存有善心、爱心的,这是客观实际,是长期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果。经过精神文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各种教育,人们的道德水平、慈善意识又有明显提高。正是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慈善事业才得以存在和发展。近十多年来慈善事业空前发展的实际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不论什么时候,慈善组织对于群众的道德水平都要有足够的估计,并且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积极会同有关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促使群众的慈善意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和在更大范围普及,促使群众的道德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从而推进慈善事业的更大发展。

在慈善工作上,慈善组织开展的每一项慈善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到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热情资助。这既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也是尊重群众道德水平的具体体现。尤其在慈善项目的设置上,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使推出的项目既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又适应群众的捐助能力,满足群众真心诚意的捐赠意愿。事实上,许多慈善组织推出和长期形成的品牌项目,都能正确地把握这个度,因而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经久不衰。但是慈善工作不能停留在现有水平上。从发展慈善事业长远考虑,慈善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地策划实施新的项目。这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把握这个度。

在慈善宣传上,要突出“人人可慈善”的理念,充分反映广大群众的爱心奉献精神。同是热心慈善的捐赠者,由于经济状况不同,捐赠数量有多有少是正常现象,其奉献精神都应该得到肯定和弘扬,而收入不多能节衣缩食来捐赠的,更为难能可贵,更应受到尊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对于捐赠大宗财物者宣传力度较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广大热心群众的积极参与,在宣传上绝不能有丝毫的忽视。不然的话,会影响群众支持慈善的积极性,也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支持慈善是少数有钱人的事。长此下去就会使慈善组织脱离群众,给慈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慈善宣传的指导思想,加强慈善宣传工作,更有效地激发广大群众支持慈善的热情,为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挥正能量。

上一篇:和妹妹的合影作文下一篇:3点理由决定你能否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