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的颜色诗歌

2024-04-10

国土的颜色诗歌(精选10篇)

篇1:国土的颜色诗歌

国土的颜色诗歌

我们的国土是什么颜色

我们的国土是黄色的

是奔腾咆哮的大黄河

是炎黄子孙的黄皮肤

我们的国土是什么颜色

我们的国土是红色的

是蓝天下飘扬的红旗

是先烈们洒下的热血

我们的国土是什么颜色

我们的国土是绿色的`

是绵延挺拔的青山

是英烈们安睡的家园

我们的国土是什么颜色

我们的国土是黑色的

是中华民族的黑眼睛

是脚下肥沃的黑土地

青山青,黄河黄

红旗红,蓝天蓝

是国土最美的颜色

心中不能磨灭的印记

五千年的风云变幻

不能改变国土的颜色

五千年的腥风血雨

不能改变江山的容颜

黄皮肤,黑眼睛

红土地,黄土地

都是中华民族的根

子孙在这里繁衍栖息

篇2:国土的颜色诗歌

因为天空,海洋

还有那黑夜里的渴望的眼神

也许还会是绿色的

因为万物,江河

还有那些飞舞的勇敢的精灵

最该是金色的

看那些金灿灿的果实

还有那些阳光下裂开的笑脸

一位老人却告诉我

它是透明的

篇3:国土的颜色诗歌

一、英汉颜色词汇的历史与发展

1. 英语颜色词汇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学者姚小平曾提到,考古学和人类学已经证实红色是人类最早使用过的天然颜色.象征着热情、奔放、权利、喜庆等诸多含义.对于英语词汇来说,红色同样发源最早,并象征着残暴、流血、激进、危险、紧张等思绪,由此,从颜色词汇在中西文化起源中,我们便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表达与使用上的文化冲突.

美国语言学家Brent Berlin和Paul Kay在1969年发表的Basic Color Term: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一文中提出基本颜色词汇理论.该理论指出,在所有语言中,有11种普遍的基本颜色范畴,每种语言里的颜色词汇均不会超出这1 1种范畴.而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颜色有着最为广泛的应用,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感情之升华,有着最美、最梦幻的语言,突出研究颜色词汇在其中的使用与表达更具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汉语颜色词汇的产生和发展

对于汉语来说,红色同样发源最早.中国的红色源于太阳,因烈日如火,其色赤红.在中国,人们用红色来象征喜庆、成功、温暖和兴旺等.进入奴隶、封建社会后,色彩不仅作为实用及审美功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始终作为一种区分贵贱、等级的标志,并将赤、黄、青、黑、白视为正色和高贵色,把紫、骝黄等颜色视为间色和低贱色.我们不难看出,颜色词汇的重要应用与社会意义.

到春秋末期,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汇已经超过6个.红、黑、白、绿、黄、蓝等.大部分是由于织物的出现,颜色词汇才随之产生.由权力阶级扩大到广大平民,颜色词汇经历着历史的变革与快速的发展.在此之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颜色词汇在社会生活中便有了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诗歌中的表达,更是情与美的交融与沉淀.

二、英汉诗歌颜色之美

1. 美学理论研究

自严复在1897年发表的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中国近代著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信达雅便是最受争议和最难把握的方面.在英汉诗歌中,“雅”无疑是指导英汉诗歌翻译和表达诗歌之美的重要方向.

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如何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来传达诗歌之美,使诗魂得到再生,是我们尤其需要把握的.毛荣贵在《翻译美学》一书中指出,英语以五点:音美,词美,大词,句美,意美体现其美;而汉语也以形美、音美、词美、句美、意美五点进行美的翻译.

陈西滢将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理论紧密结合,悟出三境界:“形似、意似、神似”等都是对翻译之美、诗歌之美的重要理论指导.本文在诗歌翻译实践中将以以上理论为指导并融合美学、诗学重现英诗翻译之美.

2. 英汉诗歌中的色彩美

此部分以Robert Bridges的Spring Goeth all in Robert Browning的Meeting at Night以及T.Carew的The Unfading Beauty三首英诗为例从颜色词汇对大自然的描写、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及以具体实物词代替确切颜色词之用法,这三大方面剖析颜色之美及其汉译再现.

(1)英汉诗歌中用色彩描述自然的意象美.

大自然色彩斑斓,变化万千.最美的色彩、花纹、图案是其赋予人类最美的图画和诗意的生活环境.青山绿水,琼山碧海,花鸟鱼虫;春之淡雅,夏之火热,秋之金黄,冬之雪霜;神奇的色彩变幻是大自然最美的衣装!

首先以Robert Bridges的英诗Spring Goeth All in White为例.

Spring Goeth All in White

Robert Bridges

Spring goeth all in white,

Crowned with milk-white may;

In fleecy flocks of light,

O'er heaven the white clouds stray;

White butterflies in the air,

White daisies prank the ground;

The cherry and hoary pear,

Scatter their snow around.

春之女神着素装

译者:郭沫若

春之女神着素装,

山楂花冠乳白光;

天上分明一群羊,

白云朵朵自来往;

粉蝶空中时蹁跹,

廷命菊花饰郊原;

樱桃梨树共争艳,

四处飞花如雪片.

素装之春

译者:李云起

春临素装穿在身,

山楂乳白花冠新;

羊绒片片白光闪,

云游天际往来频;

白蝶纷纷空中游,

白菊饰原一望收;

樱桃梨树花锦簇,

分撒雪花遍四周.

本诗为英国诗人罗伯特·布里季写的一首吟咏自然的格律诗.本诗共八句,其中五句提到颜色词“white”,但意义却不尽相同.并有三处“fleecy flocks,hoary pear,snow around”描绘白色之情境,“无白胜有白”.

首句“Spring goeth all in white”中,两位译者均把“white”翻译为“素装”,以颜色词汇表达清新、淡雅、朴素之感,犹如春天来了,迎面吹来柔柔的清新的风.通常我们以white来形容冬天,美丽的雪花四周纷撒,在这里却用以修饰春天,清新的春之少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韵味独特,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和美的感受.不仅仅在诗歌中,在很多英美名谚、名言中也会经常使用white在特定语境中的不同抽象文化含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力.例如,Two blacks do not make a white.直译即:两黑不等于一白.意译可理解成,勿以他人之过掩饰己过.此为white抽象文化视角下的妙用.第二句“Crowned with milk-white may”中,“milk-white”实为加重读者对于白色的感受,white其本意也有乳白之意,但意义常以“白色”突出,加之milk修饰,以实物为表达颜色的基础,强化柔美、清新的自然之感.第二段中的“white butterflies”和“white daisies”,笔者认为第二个译本中直译为白蝶、白菊即可.均以植物、动物等万物生灵的存在体来衬托春之少女.第三句“In fleecy flocks of light”中的“fleecy flocks”以比喻的修辞方法,让我们触到云之柔美,像白绵绵的羊毛般游于空中.

笔者对Robert Bridges的英诗Spring Goes all in White感悟后的译本如下:

春之少女穿素装

译者:辛天一

春之少女穿素装,

乳白山楂花馨香;

片片朵朵绒光亮,

浮云翩翩笑脸扬;

白蝶灵动天空舞,

纯白雏菊尽纷放;

樱桃梨树花果簇,

纷撒四周雪轻扬.

(2)英汉诗歌中用色彩描述人物表达情感美.

人物心情富于变化.“阳光般的笑脸”、“脸像红苹果”、“冰冷的手”、“炙热的心”等都以颜色词来深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笔者以Robert Browning的Meeting at Night一诗为例.

Meeting at Night

Robert Browning

The gray sea and the long black land,

And the yellow half-moon large and low;

And the startled little waves that leap,

In fiery ringlets from their sleep;

As I gain the cove with pushing prow,

And quench its speed in the slushy sand.

深夜幽会

译者:王式仁

灰暗的海,漆黑的夜,

黄色的弯月又大又低;

微波细浪从梦中惊醒,

及激起火一般的涟漪

我驾轻舟驶进海湾,

船头扎入岸边的泥沙.

此处截取了本诗的第一段,《深夜幽会》是一首描写情人在夜晚幽会时的抒情诗.在第一段中三处以明确表示色彩的词和一处类似色彩的形容词表达了诗中主人公迫不及待去幽会的氛围和视觉意象.通常以blue,green等色彩来修饰sea,以brown,red等形容land,但诗中以gray,black做修饰成分,首先以此说明时间即晚上,没有太阳光的反射和照耀,在夜晚看来是灰暗的海,漆黑的地.同时又与焦急与情人幽会的心情进行对比,以静写动,寓情于景,此为诗之妙笔.而black以黑色表示多种情感.例如,You can't wash the black off a black dog.你不能吸取黑狗身上的黑色,此black也被理解为邪恶之事,邪恶之人.Prove that black is white and white black.译为颠倒黑白.这里的black and white可译为是与非.而“And the yellow half-moon large and low”一句中以yellow修饰moon,较用white和cold这种较为冷色调的词来修饰,更能流露出丝丝的暖意,更能突出主人公亟不可待的心情.

情绪随着gray,black-yellow-fiery等色彩词汇的递进,更是逐层深入,随着离幽会地点越来越近,心情也越来越急迫,激动.而用fiery代替red更能展现内心似火一般燃烧的激情,火一样的爱.将情人即将相会的美妙与幸福,激情洋溢的情景描写得栩栩如生.

笔者对Robert Browning的英诗Meeting at Night的译本如下:

深夜幽会

译者:辛天一

灰暗的海,幽长漆黑的路,

半弦黄月硕大着垂低;

浪花激荡,波光涟漪,

火漾的海浪卷进梦乡;

不觉轻舟蜿蜒深入海,

船头慌堆入岸旁的沙泥.

(3)英汉诗歌中实物颜色的替代美.

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

The Unfading Beauty

T.Carew

He that loves a rosy cheek,

Or a coral lip admires,

Or from star-like eyes doth seek,

Fuel to maintain his fires;

As old time makes these decay,

So his flames must waste away.

无法逝去的爱

佚名

那个热爱一副玫瑰色的面容,

或倾慕一瓣珊瑚红唇的人,

或想从一双明星般的眼睛中,

寻找他情火的燃薪;

一旦时间老人使这些全部衰竭,

他爱情的火焰就会熄灭.

此处截取The Unfading Beauty中首段,我们可以看出诗歌色彩绚丽,但却没出现明确表示颜色的词,这也是诗歌中色彩美的另类表现形式.

rosy cheek,玫瑰色的脸颊,coral lip,珊瑚红唇,star-like eyes,明眸,三处,给我们呈现了一位翩翩少女的境像,用有代表性的大众所熟知的实物的颜色表意,此为美.

笔者对此诗的译本如下:

无法逝去的爱

译者:辛天一

爱她玫瑰色的脸颊,

珊瑚般的红唇,

闪光的明眸正寻觅着,

能点燃干柴烈火的燃薪;

时光流转,魅力枯竭,

爱情的火焰永不退却.

三、结论

色彩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诗文时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色彩词的运用是一种艺术性的翻译美.对于看似简单的颜色词的翻译,只有对中外文化有了了解,对他们的差异有了了解,才能在翻译时使诗更达意.

色彩词给人最快的刺激,最敏感的美,也就容易产生最富有感情的暗示,最有光彩的想象,最强烈深沉的情调.尤其在诗歌作品中,给文字着色就好比绘画时直接使用颜料的色彩一样,使人的心情随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对含有颜色词的英汉诗歌的审美欣赏,我们会发现英诗中的颜色词的喻体对象都是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事物.诗人用词简单、通俗,进而使这种替代之美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黄家修.英美诗歌欣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秀丽.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J].科教文汇,2009(4)

[3]谢灿.古诗歌翻译与修辞法技巧[J].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

[4]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赵巍巍.中西诗歌欣赏与翻译中的思维意象[J].文艺理论,2008 (2)

[6]黄宗英.英美诗歌名篇选读[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7

[7]秦希廉.英美抒情诗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王璐.英汉诗歌翻译中语言美学功能的运用[J].外国语言文学, 2003(1)

[9]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0]罗良功.英诗概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篇4:浅谈古代诗歌中颜色词的运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代诗歌 颜色词

一.颜色词的概述

1.颜色词的认定

颜色词,顾名思义就是表现颜色的词语。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在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2.颜色词的表象

从物理学的光学角度来看,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是人的视觉器官在可见光的刺激下所产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黑等的一种感觉。不同的颜色词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暖色主要给人温暖、热情、热烈、稠密、扩大及稳定的感觉,而冷色只要给人镇静、理智、孤寂、距离及圆滑的感觉。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不管是表现自然事物的色彩、人物形象的特点还是人物情感的变化都离不开颜色词。

二.颜色词的句法性质

中学古代诗歌中的颜色词基本上都可以做形容词,有的还充当名词,结构是以单纯颜色词为主。大部分颜色词充当定语的成分,描写景物时和重叠颜色词还可以充当谓语。下面就我所整理的中学古代诗歌中出现的颜色词一一归纳分析:

(一)用作定语对名物进行修饰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绿水:湛蓝的水,“绿”作定语修饰“水”)

2.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翠眉:青黑色的眉毛,“青”作定语修饰“眉”)

3.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红妆:艳丽的妆容,“红”作定语修饰“妆”)

4.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白发:白头发,“白”作定语修饰“发”)

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白日:落日,“白”作定语修饰“日”)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绿杨:绿色杨柳,“绿”作定语修饰“杨”)

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半卷红旗临易水(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铺天盖地的烟尘,“黑”作定语修饰“云”;金鳞:金色的鱼鳞,“金”作定语修饰“鳞”;红旗:红色的旗,“红”作定语修饰“旗”)

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青天:碧蓝的天空,“青”作定语修饰“天”)

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白色的草,“白”作定语修饰“草”;红旗:红色的旗,“红”作定语修饰“旗”)

1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金樽:金杯,“金”作定语修饰“樽”;玉盘:玉做的盘子,“玉”作定语修饰“盘”;碧溪:碧绿的溪水,“碧”作定语修饰“溪”)

(二)作主语,常以名词短语呈现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三)作宾语,常以名词短语呈现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颜色词的修辞功能

在中学古代诗歌中,颜色词不仅仅是单纯地运用,有的还跟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除了使诗歌更生动形象以外,这样还有助于初中生对诗歌更好的理解。

(一)比喻手法

比喻是诗歌创作中常运用的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在比喻手法上的运用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清新雅丽: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景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因此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将“月光”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颜色,渲染出孤寂的氛围,这也是诗歌中常有的比喻现象。

(二)衬托手法

诗人善于用衬托的手法来让精炼的诗歌更加有层次,使作品异彩纷呈: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以“墨”和“黑”两个颜色词,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其中“青未了”描绘出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衬托出泰山巍峨秀丽的景色。

(三)夸张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也是经常运用,颜色词在诗歌的夸张手法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一封家书胜过“万金”,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四)通感手法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运用颜色词,通感可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人用一连串的通感形象,加上比喻,使边塞激战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讴歌了守边英雄,十分感人。

(五)借代手法

借代手法可以说是除比喻以外较为常见的在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颜色词常常是以名词短语的形式来借代其他事物: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这里的“落红”借指“凋落的花”,以花朵的颜色来代指花朵本身,突出了花的特点。“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这里的“白发”借指“老年”,以年老的特征“白发”来代指“年老”,更加生动形象和具象化。

四.结语

诗人十分重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无论是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还是绿叶红花,诗人都能准确地运用颜色词将它们呈现出来,使读者通过审美联想和生活体验,感受到诗人笔下的色彩美。中学古代诗歌中正是这些颜色词的出现,使得诗歌色彩缤纷,因此更加有助于已有几年语文学习经验的初中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出版社.1994年,131页;

[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8年,87-90页;

[3]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中国语文》.吉林教育出版社.1959年第8期,45-46页;

[4]周绪全:《“者”字词性新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15-16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

[6]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2008年;

[7]许渊冲:《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项目来源: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15068;指导教师:邓根芹。

篇5:飘零的颜色诗歌

(一)

秋意飘满的旧年,轻轻的

落雨,淋透了坡上那片树林

一枚枯败的身影

以一道凄美的紊乱线

在风中滑落

秋水中,他

打着转儿,转,旋

浮,又沉,又沉

渐渐,跌入节令缝隙间

我,惊奇的发现

枯槁在凝聚

一粒晶莹,随流水而去

水花浪朵泛起香馨

遗落的念想,在萌芽……

(二)

花间酒煮饮成伤,

醉了月下,幽怨谱写

角落里的挣扎

沉睡的旧事

终于萌动,发芽

北风依然,几度孤影夜

流年里浮沉的意绪,

花谢花开花飞花

一帘春梦,落泪斑榻

一地落红不堪睹

英消香逝满院凄

风刀霜剑酒已凉

独倚寒窗

凭吊远逝佳年华

观现世落幕日斜

一笑雪月风花

再笑富贵荣华

三笑荣辱兴财浮云事

轮回道上

谁携一缕薄纱……

【小草的故事】

还是那年

落叶归尘入土的那世

乱石岗的坟茔

没有一刻钟的安分

冰冷的墓穴里面

一直萌动着,小小的心事

乱石夹缝中的呐喊

那么卑微,芊弱

花前月下的喟叹

尽是扼腕嘘唏,

天空满是嘲笑

云霞,坡上的薰衣草

都染着薄凉的.气息

芊臂之力,力举危崖

小小的意绪

也有傲视苍穹的权利

唾沫的猖狂

必定扼杀不了顽强意志

光鲜亮丽的魂灵

终将翱翔天空

【指尖的温柔】

指尖跃动的灵魂

总是将那一抹温柔绽放

在午夜零点时分

合着夜的精灵节拍

跳着灵动的舞

时光机滚动的声音

由耳膜钴入脑海

烙印着那远去的故事

最低处的尘埃

被一纸荒唐,宣判陌路

人间烟火,隔山远水

远至阑珊处

夜寒如痴,执着

在,企图

闯进我温柔的文字

从此

我守望的心

篇6:风的颜色诗歌

风儿吹到草地上

花儿就成了五颜六色的啦

夏天的风是绿色的

风儿吹到树林里

叶子们手拉手撑起绿色的大伞

秋天的风是金色的

风儿吹到田野里

满眼都是金灿灿、黄澄澄

冬天的风是银白色的

风儿吹落了雪花

篇7:《秋的颜色》诗歌

看!

早已笑弯腰肢的红辣椒,

是火红的。

悄悄眨动睫毛展现舞姿的.枫叶,

也是火红的。

爱国人们愤怒的心,

篇8:国土的颜色诗歌

“领”在汉语中的解释为, 衣服上围绕脖子的部分、颈部或引导。领袖一词指起表率作用的人, 但分开来说, 是指领和袖, 都是衣服的一部分。《史记》中有:“禹葬会稽, 衣裘三领, 桐棺三寸”。此时“领”的意思为衣领。领也可指颈项,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中就有:“引领观其政”一说。而《晋书·魏舒传》中有:“魏舒堂堂, 人之领袖也。”此处的领袖含有表率之意。可见在汉语中“领”的含义已经从最初的具体服饰部件的名称, 逐渐发展出含有社会等级的抽象含义。

在英语中领子即collar, 意指衬衣或衣服的一部分, 环绕颈部竖立起来或折下来, 可见领子最初的作用是为了保护颈部, 而随着社会发展, 当西方社会进入到16世纪, 达官显贵颈项上所围的如层层折纸一般的拉夫领 (ruff) , 虽然做工复杂, 质地较硬且颇费布料, 却其能将个人身份和社会阶层表露无疑, 因此很受贵族男女的喜爱并成为当时的时尚。领子的作用已经脱离了最初的保护颈部的作用, 延伸出了新的功能, 即区分等级地位。进入20世纪, 这一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即区分领子使用者的工作种类和社会地位。

在1910年美国出版的《内布拉斯加新闻周刊》中就已经出现了白领一词。白领工作者 (white-collar worker) 指在办公室中从事专业劳动的人, 或称为脑力劳动者。白领代表脑力劳动或许和教会中的教士有关, 在中世纪, 身着白色硬领的教士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在当代, 白领工作者往往是政府或公司办公人员, 不需在室外工作或是承担较重的体力劳动, 因此不必担心领子会弄脏, 同时也能支付得起将衬衣送往洗衣店进行清洗的费用。白领一词在早期主要是指穿白色衬衣的男性工作者。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白领工作者的衬衫颜色不再仅仅局限于白色, 而出现了多种色彩。目前白领的职业范围包括了管理人员、会计、医生、律师、职员等等。白领工作者的学历相对较高, 工作较为稳定, 薪水领取方式主要以月薪方式为主。而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 白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职业分类, 更多的时候是形容一种和白领相关的状态。如房地产中所宣传的白领公寓, 是以白领为服务对象, 小户型精装修、拎包即可入住的酒店式公寓。又如1939年社会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提出的白领犯罪这一词汇, 是指有体面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人, 以欺诈的方法侵犯其在职业活动中基于地位和职业而建立的委托信任关系。

蓝领 (blue collar) 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蓝领阶层的、体力劳动者的。1924年, 在美国爱荷华州的《时报》中出现了蓝领一词, 认为蓝领是和白领相对的, 主要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者。蓝领真正开始使用是在20世纪30年代, 1945年这个词进入到美国《时代周刊》, 二战后开始被广泛使用。传统的蓝领工人主要由白色人种构成, 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包括矿工、机械工、水电工、木工、建筑工等等, 而传统的划定蓝领和白领的主要依据是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早期的蓝领工人会穿着蓝色的帆布或棉质的工作服, 选择这种服装, 一是布料质地结实耐用, 二是蓝色可以掩盖工作过程中沾染到的污迹。虽然被称为蓝领工人,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工作性质和公司形象的需要, 蓝领工人的工作服颜色以及工作职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工作服的颜色出现了深蓝、浅蓝甚至黑色、黄色、橙色等颜色。工作职位也扩展到了高级技工、司机、快递员、新型农民等领域。目前对蓝领工人的学历要求相较白领宽松, 但是某些特殊行业会需要专业的技术培训和资格证书。蓝领一词在使用过程中, 已经逐渐超越了原有的体力劳动的含义, 延伸出了新的含义和用法, 如蓝领酒吧, 蓝领休闲等, 与所谓的富有小资情调、纤细精致的白领风格不同, 这里的蓝领强调的是具有蓝领工人特色的, 没有条条框框的, 自由粗犷的风格。

20世纪粉领工作者 (pink-collar worker) 一词开始出现。这或许和二战时期美国国内劳动力缺乏, 女性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关。在1977年出版的《粉领工作者:探索女性的工作世界》一书中, 明确了对粉领的定义。作者路易丝·K·豪认为粉领就是从事工作的女性, 其工作内容琐碎, 工作级别低, 晋升机会小, 所从事的的工作主要是秘书、打字员、护士、小学教师等传统行业, 并且工作收入要低于男性。需要注意的是, 与划分其他颜色领子的工作阶层的标准不同, 划定粉领标准的依据是性别。而这样的划分标准在一些人看来带有性别歧视的色彩, 因为这种划分过于强调女性所从事的传统职业, 在工作机会、职务晋升等方面对女性也多有限制。但是目前汉语中对粉领一词的词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 仍然保持着其基本意义, 即女性白领工作者。在西方文化中, 把粉色确定作为女性的标志性颜色也是到了20世纪才开始的。长期以来, 婴幼儿服装和用品的颜色以白色为主。到了19世纪中期, 粉色和蓝色同其他众多颜色都出现在婴儿用品中, 但是这两种颜色对于使用者的性别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进入20世纪, 随着科技发展, 准父母们希望通过产前检查提前获知胎儿性别, 以便根据胎儿的性别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准备衣服、婴儿床等用品。婴幼儿用品公司为了满足准父母这一需求, 对其销售商品进行市场细分, 分别开发出了代表男婴的沉静安详的蓝色和代表女婴的温暖活跃的粉色系列用品, 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因此蓝色代表男性和粉色代表女性的观念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与粉领相近的词汇还有office lady、business girl。

金领工作者 (gold-collar worker) 原本是用来描述收入较低但是花销较大的年轻人, 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5岁, 成员主要由非裔和拉美裔构成。这些人大部分学历较低, 从事的行业主要有零售业、快餐业、酒店业和美容业。虽然在25岁之前, 他们相较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来说, 拥有更多的收入。但由于教育经历和学历的限制, 和拥有较高学历及知识技能的的工作者相比, 该阶层人群在25岁之后, 收入水平会停滞不前, 并且工作保障相对较差。另外一种解释认为, 进入20世纪80年代, 伴随着信息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 出现了从白领中分离出来的金领。罗伯特·E·凯利于1985年出版的《金领工作者》一书中, 将金领定义为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劳动者。金领工作者主要从事诸如法律、金融等专业领域的工作, 他们一般都有一技之长, 对工作的各方面都十分了解, 在公司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对公司的利润和收益都有直接的重要影响。他们的工作收入超过一般白领, 拥有较高的主动权和决策权, 人际关系较为广泛, 工作环境相对较好。

随着经济发展, 人们不得不面对地球变暖、环境资源日益枯竭的现实, 因此环保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在1976年, 帕特里克·赫弗南认为绿领工作者 (green-collar worker) 就是指从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人。绿领工作者的工作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绿色建筑、公共交通系统、能源的可再生和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管理、能源效率管理、生物燃料电池制造等等。绿领工作者在劳动分工方面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 无论是和体力劳动相关的蓝领工作还是和脑力劳动相关的白领工作, 绿领都有所涉及。绿领工作者可以是从事绿色经济产业的蓝领工作者。例如建造环保型建筑, 或将传统建筑改建为环保建筑, 或者在绿色农场中生产有机食品、或者从事太阳能风能等相关设备的制造安装等。而从事绿色经济产业的白领工作者也可以称之为绿领, 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可以是绿色建筑设计师、环境生物工程师、环保企业的经理人等等, 虽然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分工不同, 但主要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 建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传统行业相比, 绿领工作者能够获得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职业上升空间。同时绿色经济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在新的领域创造着新的工作岗位, 为绿领工作者带来更开阔的视野。

灰领工作者 (grey-collar worker) 的含义比较多。可以指虽然达退休年龄, 但是因为收入水平、工作需要亦或是个人价值实现等原因, 而继续工作的人。也可以指知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级技术工人。还有观点认为灰领工作者是从事服务行业的人, 比如快餐店服务员、便利店店员、保安等等, 之所以这样认为, 是由于灰领的工作形式没有蓝领工作的群体性, 也没有白领的高收入和体面舒适的工作环境。就蓝领和灰领的工作技能来看, 蓝领工作者的工作技能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获得, 而灰领工作者在就业之时就已经具备相关技能, 并可以直接将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

不得不提的还有无领工作者 (nocollar worker) , 主要是指从事IT行业的具有高学历的人。有观点认为, 无领工作者是白领工作者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和白领不同的是, 无领工作者穿着打扮随意, 以简单舒适的休闲服饰为主, 工作时间并不严格限制在朝九晚五, 工作方式也是灵活多样, 但是对行业嗅觉灵敏, 具有创新精神。典型代表如在历届产品发布会上总穿着黑色体恤衫的苹果公司已故CEO乔布斯。

篇9:巧借颜色词解答诗歌鉴赏题

关键词: 颜色词 巧解 诗歌题

色彩是神奇的自然现象,依附在各种物质的躯体上,装点大千世界,使这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姿。在大自然中,人们能感知和分辨的色彩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色彩有红黄蓝绿灰白黑等。它们当中的每一种又可分为若干种具有细微差别的不同颜色。古诗词中,诗人词人们借助丰富多彩的色彩词汇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氛围,寄托着人们的各种情感。阿·巴巴耶娃说:所有颜色你是数不过来的,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在高考诗歌鉴赏解题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抓住诗句颜色词理解分析,就能正确解答问题。

一、巧用颜色词绘画面

诗歌鉴赏题中,画面题的最常见提问方式是: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类题离不开的是诗歌中的意象,而意象往往离不开色彩,因此,抓住诗句中的颜色词,画面就出来了。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黄色在绿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亮丽,自由自在的白鹭在一碧如洗的青天上飞翔,白色在蓝色的映衬下特别赏心悦目,绿、黄、白、蓝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了绚丽的画面。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蓝绿的江水映衬出红日下的江花的描写,显得鲜明亮丽、明艳迷人,色彩对比极为强烈,勾画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美景。

高考实例:(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1)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和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解题指导:这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出了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飘流出的浮萍。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二、巧用颜色词明意境(氛围)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及作者的情感。概括意境的词语往往是四个字两个词,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清远含蓄,宁静幽深,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这些往往和色彩有关,因此,诗句中的颜色词显得特别重要。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白色的鸟在碧波上显得更白,红花在含黛的青山中更显火红。作者以浓彩重墨渲染出一派怡人风光,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为下文漂泊的伤感做铺垫。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陆游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红绿相间,肥瘦相映。大片绿衬托少量红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景色。只不过这里的红瘦却指娇弱的红花经不起暴风雨的袭击,大部分零落了,使人伤感。

高考实例:(2014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静谧的气氛。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再次,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三、巧用颜色词探情感

客观的自然色彩在诗词中一定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情感。闻一多先生的《色彩》一诗写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亡/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美国学者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既然如此,诗词鉴赏中,抓住颜色词,就可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有时可能相反。这色调往往是用颜色词体现的,因此,在诗词鉴赏中,抓住颜色词,就可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谢朓《登山曲》: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一个“碧”字写出了晴朗的一天到来了,山崖就像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泓清水,波光荡漾,水边长堤含青滴翠,惹人喜爱,游人到此定会流连忘返,表达了喜悦之情。蒋捷《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与初夏来临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品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高考实例:(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四、巧用颜色词辨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诗词的情感,二是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中颜色词的运用体现了诗人的别具匠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岑参用南方的春景在春风的吹拂下,千万树梨花竞相开放比喻北国的雪景,这一贴切和新颖的比喻既描绘了白雪银装素裹的娇态,又突出了北国雪景的壮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把江花的“红”用“火”来比喻,使人马上感到红色的暖与热,而这种暖与热的衬托使江花更红。“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对初春江水的视觉感受,诗人用“蓝”强化对“绿”的感受,从而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春景图;“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夸张手法,青丝变白发,悲叹人生短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运用通感,青松的颜色是浓绿,于是诗人感到“静”和“冷”,色觉具有了肤觉与听觉效果;“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写出了春天生机蓬勃的景象……

高考实例:(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做白练,将江帆比做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做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做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解题指导: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集中、更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翠绿。

篇10:颜色的诗歌

像妈妈刚晾好的衬衫

像找不到头绪的试卷

像第一次见你

自带的光

—亮白色

如果生在银河系

我也是一颗流星

—细白银

哈、哈、哈……啾

—胡椒白

我说,像时间

我说,像岁月

我说,像山后的溪

你不懂

我说,像每个月的薪水

你就懂了

—流光银

被人戴在手上的石头

开心得晶莹剔透

剩下没被发现的

藏在地下灰心难过

—碧玉灰

太阳

你辣得有点毒

让我把你

一瓣瓣

剥开

—太阳橙

做个板栗

面对生活的煎熬

实在绷不住了

就裂开嘴笑笑

—板栗棕

眼泪

忍不住

流,了,下,来

—辣椒红

愚公和他的子孙

把山移了

留下不知所措的太阳

永远挂在天下

—日不落红

被抛弃的流行

怀恨在心

用不了多久

它就会报复善变的`时尚

—复古绿

从树梢到草地

刚好一个 T 台的距离

春天来了

绿色又将流行

像一百多年前一样

—英伦绿

鲸跃出海面

巨浪还没掀起

龙卷风远在千里之外

荒岛成为一片蓝色

还差蝴蝶煽动几下翅膀

—海岛蓝

没有渔船路过的那天

海盗们就躺在甲板上

望了一下午天空

—加勒比蓝

没有你的

夜里

连星光都在蓝过

—星光蓝

微甜的黑啤

藏着坚果的黑巧克力

若隐若现的黑蕾丝

不是百分百的黑

性感得刚刚好

—八十度黑

五十只绵羊

五十一只绵羊

五十二只绵羊

滴答

五十三只绵羊

……

—子夜黑

遇上电闪雷鸣

请保持微笑

那是上帝按了下快门

在为你拍照

上一篇:在办公室人员培训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差异教学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