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概述

2024-05-18

日本文学概述(共6篇)

篇1:日本文学概述

日本文学概述

吕元明著(今川樱一录入)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中世、近世文学,包括镰仓、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文学。日本中世纪是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武士阶级的兴衰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日本称镰仓、室町时代为“中世”,称江户时代为“近世”,前者以日本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发展为标志,后者以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为标志。镰仓、室阿时代表现武士阶级战斗历史的军纪文学流传甚广,出现了《平家物语》、《义经记》、《太平记》等。随笔、纪行、日记文学受隐遁思想影响,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文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镰仓时期在后鸟羽院主持下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表达了“余清”、“妖艳”的美。其后和歌诗坛出现了二条、京极、冷泉三家的长期对立。室町时代和歌衰落,连歌兴起,出现了宗砌、心敬、宗祗、宗长等杰出的连歌师。世阿弥的出现,推动了戏剧能的迅速发展。出现于镰仓时代的五山文学,创造了中世汉文学的黄金时期。江户文学始于十七世纪,延续二百余年。这期间町人阶级成长起来,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等,深刻地描绘了町人世界的生活状貌。其后小说出现了洒落本、黄表纸、人情本、滑稽本、会卷、谈本等多种形式,杰出作家作品有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山东京传的《江户产风流烤鱼串》、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大传入十返舍一九的《东海道徒步旅行记》、式亭三马的《浮世澡堂》等。俳谐经贞门、谈林两派,至芭蕉达于顶峰。芭蕉死后,蕉门衰落。其后与谢芜村、加藤晓台发动中兴俳谐,一度使俳谐恢复青春。小林一茶、夏目成美扩大了俳谐的题材。在俳谐流行的过程中,川柳与狂歌也发展起来。和歌在江户前期出现了下河边长流、契冲、荷田春满等代表人物,后期有贺茂真渊、小泽芦庵等改革派及香川景材的桂园派。江户戏剧的代表人物为近松门左卫门,在他推动下,净琉璃、歌舞伎发展成为最完备的古典戏剧。镰仓、室町时代怫教影响最大,而江户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广。藤原惺窝、新井白石的朱子学,中江藤树的阳明学,伊藤仁斋、获生祖徕的古学等,均对日本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对儒学采取批判态度的国学在江户后期有很大发展,主要代表者为本居宣长。

近代文学,即明治时代的文学,始于明治维新,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维新后最初二十年,文学处于启蒙阶段。福泽谕吉、西周、中江兆民等最早将资本主义文明介绍到日本。丹羽纯一郎的译著和矢野龙溪的《经国美谈》、末广铁肠的《雪中梅》等政治小说,在这一时期影响颇大。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小说神髓》,1887年二叶亭四迷发表长篇小说《浮云》,表明了写实主义理论与创作开始在日本生根。同期尚有尾崎红叶、幸田露伴、樋口一叶创作的写实主义小说。1890年森鸥外发表浪漫主义小说《舞姬》,其后北村透谷发表的评论《内部生命论》、岛崎藤村发表的新诗《嫩菜集》等,都对浪漫主义的高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星派及其诗人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等,也为浪漫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泉镜花的观念小说,系浪漫主义的晚期佳作。日俄战争(19O4-1905)结束后,浪漫主义消退,自然主义崛起。岛崎藤村的《破戒》、田山花袋的《棉被》,奠定了自然主义的基础。此后自然主义向私小说发展.出现了正宗白鸟的《向何处去》、德田秋声的《新家庭》、岩野泡鸣的《放浪》等。晚起的广津和郎等形成的奇迹派,为自然派的支脉。与自然主义相联系的,尚有正冈子规的写生论,石川啄木、上歧善麻吕等人的和歌。明治末期,反自然主义的作家与流派开始流行。为首者为森鸥外与夏自漱石。具有浪浸性格的鸥外创作了长篇小说《青年》、《雁》和历史小说《阿部一族》,表现了清醒的理智主义。漱石发表了《我是描》,对资本主义文明提出了批评。以后他又创作《三四郎》、《从此以后》、《门》等小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白桦派文学步入文坛。武者小路实笃的《幸福者》、志贺直哉的《在城崎》、《暗夜行路》、有岛武郎的《该隐的末裔》等,表达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新思潮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延续至二十年代初。代表作家作品有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鼻子》、《河童》,菊池宽的《父归》、《恩仇必报》,山本有三的《杀婴》等,一方面追求理智,一方面讲求技巧。唯美主义作家也是和自然主义敌对的,诗歌方面的代表有木下(上木下工)太郎、北原白秋等,小说方面的代表有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佐藤春夫等。

现代文学,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指大正后期、昭和年代及平成年代的文学。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日本工人运动很发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走向高潮。叶山嘉树的《海上的人们》,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中野重治的诗集,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革命群众。与无产阶级文艺对垒的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横光利一的《太阳》、《机械》、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国》等。其后新兴艺术派的井伏缚

二、林芙美子等人,一度很活跃;新心理主义文学出现了堀辰雄、伊藤整等新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曾使很多作家卷进鼓吹能争的歧途。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获得了民主改革的机会。战后初期阶段,民主主义文学发展很快。宫本百合子的小说受到欢迎。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对战争采取批判态度的战后派作家野间宏、椎名麟

三、梅崎春生、中村真一郎、武田泰淳等登上文坛,其后尚有三岛由纪夫、大同升平、安部公房等第二次战后派登场。五十年代中期,吉行淳之介、安冈章太郎、小岛信夫、庄野润

三、远藤周作等第三代新人,以其城市生活题材引起人们注意。五十年代后期,石原慎太郎、大江健三郎、开高健等人的反传统道德的小说开始流行起来。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六十年代,有吉佐和子、水上勉、北杜夫、丸谷才

一、清冈卓行等的作品受到欢迎。七十年代前期在《作人》杂志周围,团结了关心社会问题的作家高桥和已、小田实、真继伸彦、柴田翔等。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被称为“内向的一代”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主要有古井由吉、后藤明生、黑井千次、阿部昭、小川国夫等人。之后,“空虚的一代”登上文坛、代表作家有村上龙、三田诚广、立松和平、高桥三千纲、中立健次等。战后,推理小说有很大发展,五十年代开始,松本清张以社会派推理小说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后出现了佐野洋、三好彻、森村诚一等众多推理小说作家。在大众化的文学中,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统一起来的井上靖,创作了被称为“中间小说”的《斗牛》、《冰壁》等,受到欢迎。战后大众文学中著名作家尚有大佛次郎、山本周五郎、新田次郎、立原正秋、五木宽之、星新一等。

中日文学交流

中日两国远在两千年前就有文化联系。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中国的铁、铜、纺织技术传入日本,带有汉字的铜镜、铜剑、铜铎也被日本人用作宝器和祭器。据传中国的《论语》和《千字文》地早由阿直歧、王仁传入日本。日本进入律令制国家的和铜五年(712),太安万侣奉命完成 《古事记》。是为日本第一部书面大作,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全书使用汉字写作。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假名书”(一字一音)、“宣命书”(以汉字作音训,中间加助动词、动词、形容词语尾等)和纯汉文体、准汉文体等。其后《日本书纪》袭用中国《汉书》等史书,用纯汉文体写作。《常陆民土记》的文笔也为流畅之纯汉文体。《怀风藻》(751)、《凌云集)(814)、《文华秀丽集》(818)、《经国集》(827)等,均为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显示了由五言向七言律诗发展的作诗技巧。

《万叶集》为古代和歌的结晶,反映了中国文学影响的另一面。全书使用汉字为音训的万叶假名,编排学习中国《诗经》等书,作者中的山上忆良等人曾留学中国,颇受中国文学影响。中国儒家、老庄及佛教思想,对《万叶集》也有很深影响。

平安时代,由于遣唐使的频繁往还,学习中国形成热潮。随着日本向中国派出大量的留学僧、学问生,中国各种书籍大量传入日本。中国文学的影响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李白、白居易的诗深入至后宫和有文学优养的贵族家庭。《游仙窟》等唐人小说,广为流传,并影响了物语、说话的发展。紫氏部受过很好的汉文学教养,所著《源氏物语》明显地受《史记》和《白氏文集》的影响,其中桐壶卷足见《长恨歌》的影响。

镰仓时期的军记物语,随处可以找到与中国说话文学的联系。《平治物语》里有许由的故事、楚汉相争的故事、吴越之战的故事;《源平盛衰记》里有周成王臣下的故事和王莽、武则天、褒姒、苏武、季札、勾践、来买臣等人的故事等。《平家物语》以和汉混合文体写作,引用中国史话颇多,也使用中国的很多成语及词汇,出典最多的是《史记》、《白氏文集》及《春秋》、《论语》、《汉书》等。《太平记》中中国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史记》的影响尤为显著。在《太平记》中也可以找到《李娃传》的影子。

汉诗文发达的五山文学,最早来自留学中国的荣西。宋僧一山、一宁归化日本后,培养了虎关师鍊、雪村友梅等五山文学的先驱。在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五山文学一直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江户小说的发达,同宋话本、明清小说的关系甚大。假名草子的《棠阴比事物语》即为中国宋代桂万荣《棠阴比事》的翻译与改写。江户时代将这种翻译加改写的方法称“翻案”,一时成为风气。浅并了意的《伽婢子》即为明代瞿佑、李昌祺《剪灯新话》等的翻案。《狗张子》即为《续玄怪录》、《唐人说荟》、《剪灯新语》等的翻案。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翻案于中国《古今小说》、《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剪灯新话》等。都贺庭钟的《英草子》也翻案于《警世通言》、《古今小说》等。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翻案于《水浒》。徘谐大师芭蕉学习过杜甫、李白、苏武、黄庭坚等人的诗,其中尤爱杜甫,蕉风的形成有赖于汉诗。

江户时代儒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朱子学、阳明学、古学、折衷学、考证学等学派。江户时代汉诗也极为发达。十七世纪,藤原惺窝、木下顺庵等汉诗以经学为主;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中叶,获生徂徕、新井白石、服部南廓等尊崇唐诗;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前叶,释六如、市河宽斋、山本北山等由鼓吹唐诗风格转向宋诗;中叶,梁川星严等重视清诗,尤爱袁枚、蒋士铨等。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转而向西方开放,但仍保留着同中国文学交流的传统。至今日本大中学校仍设有汉诗汉文课。日本著名文学家大都具有高深的中国文学素养。夏目漱石受陶渊明、王维、杜甫影响,创作了众多出色的汉诗。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日本近现代还出现了不少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青木正儿对元曲、水浒的研究,吉川幸次郎对杜甫的研究,竹内好对鲁迅的研究等,受到广泛的好评。

近代以前,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而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较早吸收资本主义文明,开始更多地影响中国。鲁迅称他最爱读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郭沫若、郁达夫、夏衍、田汉、成仿吾等都在日本渡过他们的学习时代,并开始文学创作。

篇2:日本文学概述

一、日本的大学教育

日本的高等教育水平居于世界前列,虽说“日本高等教育的综合水平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的说法不是每个国家都服气,但在“百名国民中拥有本科学历人数世界第一”确实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日本的国、公立大学,因为教育水平高、与欧美国家交流机会多、费用相对低廉、奖学金和学费减免机会多,因此成为绝大部分中国留学生的首选目标。

二、“留考”的设立目的

为帮助日本各大学在选拔留学生时能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日本相关部门在日本的本国高考之外,单独设立了“日本留学考试”。

三、“留考”的内容

“留考”每年的6月和11月在日本各地和日本以外的部分国家及地区举行两次(在中国暂无考场),考试分文、理两科,满分均为800分。其中文科课目为:日语(400分)、1类数学(200分)、文综(200分);理科课目为:日语(400分)、2类数学(200分)、理综课目(200分)。

四、“留考”的重要性

目前几乎全部的日本国、公立大学和超过半数的私立大学都要求外国留学生在申请入读大学本科时,首先要提交参加该考试的成绩作为基本审查条件。另外,留学生进入大学后如要申请政府奖学金或国、公立大学的学费减免,是否参加过考试和考试的成绩也是重要的评定标准。

五、“留考”制度的特点

1、由于“留考”是与日本本国高考分开举行,而且几乎所有日本名校(个别专业除外)都会有招收留学生的名额,这就保证了中国学生通过日本学生以外的渠道进入世界级的日本名校深造的条件。

2、由于目前日本高等教育的水平比中国国内要高,但“留考”的竞争程度可能不如国内高考,所以很多优秀中国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在日本考入了综合排名超过国内大学的日本知名大学。

3、由于“留考”在中国没有考场,而且知名大学除了要求该考试成绩外,还会要求学生参加附加面试,所以优秀的中国高中毕业生想从国内直接申请进入日本的优秀大学非常困难。即便是在国内已经有了相当的日语基础者,也要先选择语言学校作为过渡,一方面强化日语,一方面作参加“留学考试”的最后准备。

六、知名大学的附加面试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留考”的成绩,向心仪的大学提出入学申请后,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会为初选入围的学生安排由大学方面组织的附加面试。需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的是,对于想要进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样的日本顶级国立大学或希望将来读一流商科专业的同学,英文水平是很重要的,所以有这类愿望的同学要提前强化一下英文。另外,中国学生由于缺乏参加面试的经历,建议尽可能提前做些准备。

七、日本留学考试基础科目考试范围

文科科目:日语、数学1类、综合科目。

理科科目:日语、数学2类、物理、化学、生物(其中物理、化学、生物为三科选2科,一般选择物理与化学,但是根据报考的专业,有时也需要生物)。

经济、文学、心理学等属于文科类,工学、理学、医学及药学为理科类。不论文理,报考国、公立大学时一般都需要英语托福成绩。托福成绩没有具体的分数要求,但是分数越高对报考大学越有利。

八、关于日本留学考试科目的具体考试范围具体如下:

1、文科纲要

日语:考试内容分听力、听读解、读解、作文,主要是考查学生们是否具有能在日本的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日语水平。考试注重实际应用及交流能力。

数学(对照高中学习指导要领)1类:方程式与不等式、二次函数、图形与计算、平面图形、集合、排列、组合与概率。

综合科目:

一、政治、经济、社会:现代的社会、现代的经济、现代的政治、现代的国际社会。

二、地理(包括日本地理及世界地理):地理的技能和世界地理的环境、日本的国土及国民。

三、历史(包括日本史及世界史,日本史以近代史为主):近代的成立及世界一体化、20世纪的世界与日本。

2、理科纲要

日语:考试内容分听力、听读解、读解、作文,主要是考查学生们是否具有能在日本的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日语水平。注重实际应用及交流能力。

篇3:日本医疗器械监管概述

日本为君主立宪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制度,天皇于日本只有元首名义,并无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

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

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为国会,众议院480席,参议院242席。选民为20岁以上的国民。

从1955年起,原称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党(自民党)一直长期执政,只是曾在1993年至1996年间短暂被对手替代执政,1996年后就一直执政到今天。其余在野政党包括日本民主党、日本共产党等。现时日本自由民主党及公明党组成的联合政府执政。

2 监管机构[5]

日本的通产省、厚生省和医疗器械工业协会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工作,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日本的医疗器械发展。通产省(相当于我国经贸委)下设有医疗用具技术研究开发调整室,其职责是执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本国的医疗器械工业发展,并对国内外贸易进行指导。医疗器械的监督和管理由厚生省(MHLW)全权负责。

日本医疗器械关系团体协议会(JEMDA)包括有关的各个工业协会(例如医用塑料工业协会,医疗器材工业协会等),主要负责在产业经济政策/监督管理等方面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各自企业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企业之间的技术标准协调和标准研制。

3 医疗器械法规的演化过程[6,7]

日本的《药事法》起源于1943年(昭和18年),主要是对医疗用具在人体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品质、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规范,1948年(昭和23年)与化妆品等法规合并。在2005年前使用的《药事法》,是1961年(昭和36年)颁布的《药事法》,该法的法律编号为145号,其间在1994年(平成6年)进行过一次大幅度的修改。随着科学的进步,制造工艺的提高,以及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大量的医疗器械都已经是高度自动化,因此,在2002年日本有关管理部门决定对当时执行的《药事法》(以下简称旧法)再进行一次修改。改正后的《药事法》于2005(平成17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法律号为102号),同时生效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主要有《药事法实施令政令第232号》(原昭和36年政令第11号,以下简称令)及《药事法实施规则厚令第101号》(原昭和36年后生省令第1号,以下简称规则)。这次修改,用“医疗器械”代替旧法的“医疗用具”,但其法定覆盖的范围没有改变。

医疗器械的定义:对于医疗器械的定义,日本和美国是一致的;也即医疗器械是指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人类或动物的各类疾病、或指用于影响人体或动物体的结构或功能的一种器具或仪器。

4 制造商的定义[6,7]

2005年开始实施的《药事法》将原来的医疗器械制造业分成制造业和制造贩卖业。制造贩卖业是指将制造了的(含委托他人代制造的,但不含接受他人委托制造的)或者是已经进口了的医药品及医疗器械等,分别要进行贩卖、租贷或授予等行为(其对象不包含用于制造药品的原药)的企业。那么就医疗器械行业而言,就行业种类则分为三大行业:制造业、贩卖业和制造贩卖业。对应的行业准入方面共有4种行业许可,即制造贩卖业许可、制造业生产许可、贩卖业许可和修理业许可,新增加的制造贩卖业,其业务延伸到其它3个领域(见图1)。在产品管理方面,日本现在对医疗器械实行承认审查制度,根据产品的危险等级不同,分别采取产品申报登记、产品第三方认证和厚生劳动大臣审查承认等不同管理等级,不同的等级有相应不同的过程管理要求,其严格程度主要体现在QMS、GQP、GVP和广告规定的具体要求,其中:QMS为制造管理基准;GQP为品质管理基准;GVP为制造销售后安全管理基准。

5 医疗器械的分类[4]

旧法将医疗器械分为四类。分类是按照医疗器械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而定的。一类和某些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不需要预批准,对它们的入市也无管理规定。但大多数二类和所有的三类及四类医疗器械产品,则要求需经厚生省批准。2005年的《药事法》也将医疗器械分为四类,但这种分类是按照全球协调特别组织(GHTF)的分类法而定的。其中,一类医疗器械称为一般医疗器械,须获得地方政府的入市销售许可;这类器械不需要获得厚生省的入市批准,厚生省对它们的入市也不作管理规定。二类医疗器械称为控制类医疗器械,须由第三方进行认证。三类和四类医疗器械称为严格控制类医疗器械;正如其名所示,这两类医疗器械将受到严格的管理,并须获得厚生省的入市销售批准(见图2)。

6 审查程序和评估机构[2]

2004年4月,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中心(PMDEC)、日本医疗器械促进协会(JAAME)以及药品安全性和研究机构(OPSR)进行了合并(见图3)。此次合并形成了一个统一管理药品、生物制品及医疗器械的机构,即药品与医疗器械审批机构(PMDA)。PMDA是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将成为日本医疗产品管理的基础。

6.1 审查程序

目前,医疗器械产品的审批程序根据提交审批的医疗器械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对人体只具有低风险的医疗器械产品,如全球协调工作组织(GHTF)的第1类医疗器械,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的规定,属于免审批产品。这些器械包括某些医院设备、X射线设备和胶片、手术用具以及符合相关日本行业标准的某些医疗器械。但某些属于这些类别的医疗器械可能仍需要进行审批。如果某医疗器械产品的结构、预期预期用途、指标、作用或性能与此类别中其他医疗器械产品存在显著差异,则该医疗器械产品须进行审批。有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不能免除审批管理:新医疗器械、改进的医疗器械及未注册医疗器械。

新医疗器械产品和改进的医疗器械产品必须经过MHLW的评估和批准。具体而言,必须经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中心(PMDEC)第4分部医疗器械小组的评估和审批。所谓新医疗器械产品,是指其结构、预期用途、指标、作用或性能与已批准的医疗器械产品有显著差异的产品。改进的医疗器械产品是指与已批准的医疗器械产品相比,在结构、作用或性能上有改进的产品。

JAAME负责评估与已批准的医疗器械产品相当的未注册医疗器械产品或指定的医疗器械产品(predicate device)。对此类产品的评估主要是看其在结构、预期用途、指标、作用和性能方面与已批准的产品是否等效,这一审查过程与美国FDA的上市前通告510(k)程序比较类似。

另外,某些由厚生省指定的医疗器械产品,由于其可能存在的故障,在被批准后还须符合一些额外的要求。这类产品包括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导线、心脏除颤器、瓣膜修补物、血管移植物等。上述额外要求包括批准后跟踪及保存医疗器械使用者和患者的记录。

6.2 评估机构

目前,厚生省药品与食品安全局负责制订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政策。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目前由厚生省下属的两个中心负责:PMDEC以及JAAME。PMDEC于1997年7月建立,隶属于国家健康科学研究所。PMDEC负责审查药品、准药品、化妆品及医疗器械的制造及进口审批。PMDEC第4分部负责评估所有新医疗器械产品及改进的医疗器械产品的批准申请及临床试验申请。JAAME作为一个指定机构,负责所有未注册或仿造医疗器械产品申请中的等效性审查。

6.3 申请文件

在2005年,日本对医疗器械产品申请使用技术文件概要(STED)系统格式。全球协调工作组织(GHTF)已颁布了“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和性能的基本原则”或“基本原则”(EP)作为国际通用的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批准的新标准。日本的医疗器械产品审查体系在评估产品时将整合这一概念。而STED系统将用来证明与EP的一致性

7 医疗器械临床研究规范(G o o d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1988年日本厚生省成立了以掘原一博士为主席的“医疗器械临床研究规范研讨委员会”。日本厚生省要求从1993年开始实施“医疗器械临床研究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并且在1994年对该规范进行修订,重新颁布。

厚生省药务局在解释“医疗器械临床研究规范”时规定:一般进行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应不少于2个,每个医疗机构的病例至少30例;对于宫内避孕器具,其医疗机构应不少于5个,每个医疗机构的病例至少500例;对于接触眼镜,其医疗机构应不少于5个,每个医疗机构的病例至少150例。

8 不良事件报告体系[8]

8.1 目标

日本建立不良事件报告体系的目标是确保在验证前,已经认真评价过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标识上标注了可预见的不良事件和禁忌症。验证前,患者的数量受限且临床试验中只涉及少量患者。验证后,器械被广泛用于患者,而且有可能出现在验证时未能预测的不良事件。因此,必须对不良事件进行跟踪以确保上市器械的安全性。

8.2 适用性

指导方针涉及下述机构:(1)厚生省。(2)医疗机构。(3)制造商/进口商/国外制造商的国内代理。

8.3 报告时间

器械制造商,进口商和外国制造商内代理部门获知事件后在下述时间范围内向厚生省的安全部门报告:(1)未标识的严重件或濒临事件:15天。(2)标识的严重件或濒临事件:30天。(3)未标识的中度事件或濒临事件:30天。(4)由于使用医疗器械造成的传染病导致的严重事件:15天。

对于主动报告,可在任何时间提交,也可是除了规定的死亡,严重损害或故障的其他事件的报告。

8.4 报告程序

初始报告在15或30天内,最终报告在调查完成后尽快提交。当调查超过一个月时,直至最终报告发表,每月要求提交后续报告。

8.5 报告表格的内容

报告表格要填的内容有:制造商信息、制造商向授权管理机构报告日期、器械有关信息、不良事件描述、报告者信息、制造商的解释、患者的标识、补救措施等。

8.6 授权管理机构的作用

厚生省对收到的报告进行记录,并评价这些报告。通常器械制造商完成调查,授权管理机构监督调查过程。适宜时,授权管理机构可干预,或启动独立调查。在实际操作时应与制造商协商。

参考文献

[1]Requirements for Pre-market in Japan.report on AHWP in October2007

[2]Martin A.Yahiro and Kiyohito Nakai.日本的新机构及审查程序[J].中国设计与制造.2005

[3]Martin A.Yahiro and Kiyohito Nakai.日本有关医疗产品的新法规体系[J].中国设计与制造.2005

[4]赵静.日本新医疗器械管理体系.中国医疗器械杂志[J].200529(1)

[5]郝和平,奚廷斐,卜长生.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和评价[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6]傅诺毅外山勤.了解日本新《药事法》进入日本医疗器械市场(1)[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1):41-46

[7]傅诺毅外山勤.了解日本新《药事法》进入日本医疗器械市场(2)[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2):44-49

[8]陈亮王春仁奚廷斐.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体系比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8(6)

[9]奚延斐.日本医疗器械临床研究规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08A

篇4:日本继续教育发展概述

[关键词] 日本 继续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来说,继续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保持国家科技队伍先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对一个企业来说,继续教育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增加盈利的重要手段;对个人来说,继续教育在于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对象只有不断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因此,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继续教育,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大国,这与日本高度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战后的日本早已步入世界工业强国之列,某些高科技领域足以与欧美分庭抗礼,这是日本当局及其企业重视继续教育的结果。从国家立法保护继续教育的实施到经费资助、重视继续教育的理念融入企业和社会各行各业及全民教育之中,日本的继续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体系。

一、日本继续教育的概念

日本的继续教育主要指学生毕业或结业后的教育,举办者主要有国家政府、企业公司、雇佣部门及相应的社会团体等。20世纪90年代后,大专院校也逐步开始重视职后教育,开办短期大学、夜校和通讯(函授)教育,向社会人士、待业人员、家庭妇女及老年人等广泛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二、日本继续教育的特点

1. 以法律形式确保继续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立法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如1948年颁布了《教育委员会法》,1949年出台了《社会教育法》,1951年制定了《国家博物馆法》,1990年颁布了《生涯教育振兴法》及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文件和法令,这些法规对教育培训的管理、教育课程及内容编制、师资培养制度和教育经费保障等作了具体的规定。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通过法律规定[1]:凡雇佣10人以上的企业雇主必须用雇员工资15%左右的资金作为其接受继续教育的经费。现在,日本有许多企业实际用相当于雇员工资15%~20%的资金作为继续教育的经费,这一比例还有逐年上升的势头。

日本的各类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基本上是依法组织实施,如具有鲜明社会教育功能的“公民馆”(全国有1.8万多个,类似我国的社区教育机构)就是依据教育法设立的,各地方政府均建立相应的公民馆机构和设施、有固定的人员编制,每年政府要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经费等。此外,其他相关社会教育组织也是依法建立的,并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如民间促进会、推进会、青年团、富人会等相关社会教育团体。教育法律健全、依法组织实施,能够确保教育培训事业健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2]

2. 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充足

日本政府不但立法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施,而且在经费上给予极大的支持。1995~2000年,日本每年的人均社会教育费有2万多日元。日本社会教育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拨款,其百分比高达98%左右,中央拨款仅占2%。日本的社会教育经费主要投向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设施以及其他一些项目,如2002年,投向公民馆的费用是3 429.97亿日元,占13.64%;投向图书馆的费用是3 497.21亿日元,占13.91%;投向博物馆的费用是2 904.55亿日元,占11.55%;投向体育设施的费用是6 984.94亿日元,占27.78%;投向其余各项8 331.3亿日元,占33.13%。充足的经费使得日本的社会教育很发达,人们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较多,利用社会教育机构学习的年人均次数为10次以上。[3]

3. 将继续教育纳入企业管理之中

日本企业家认为“造物必先造人”,给员工提供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投资并且比设备投资更重要,没有教育投资,设备投资就不能发挥作用。日本的大企业将企业内教育视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特别重视。像丰田公司就开办了丰田工业大学,松下电器公司则开办了松下电器工学院。中小企业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单独或联合开设企业学校或研修所,培训自己的从业人员。日本企业认为,设立一个教室比设立一个会客室更重要。日本的企业教育不但为企业培训各种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且也培养学员参与产品研发的能力。日本企业继续教育实现了网络化和系统化,各部门、各级人员都有相应的教育训练计划与教育训练内容,全体员工无一例外要接受教育培训。[4]日本企业教育经费的开支首先反映了教育投资思想。日本企业认为继续教育是“最有效而值得的投资”,并把它视为第四种“神器”,与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企业内劳动组合处于同等地位。日本企业继续教育的年人均费用达863 683日元。[5]

日本对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6]:

(1)开办经理(厂长)研修班,并派遣有关人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进修,组织海外考察团等。

(2)为提高全员水平,大中型企业特别重视全体职员的基础教育,很多公司的总经理在公司大会上用英语讲话,并要求新职工从入厂之日起,就要刻苦学习,熟练掌握英语以适应世界经济国际化、集团化发展的需要。

(3)由企业负责人或社会经济界名流向职工推荐经济书籍,促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

(4)各企业设置教育研究机构,向政府争取投资,以加速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社会的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日本对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仅注重管理理论与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还十分重视开发企业人员的智能与潜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4. 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日本积极建立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继续教育的正常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组织保证。很多国家把大学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大学中设置了继续教育的部门或机构,日本也一样。大学学科门类较全、人才荟萃、知识密集、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图书资料新颖齐全、信息灵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所以企业借助高校的优势开展继续教育,是投资省、收效快、效益高的有效途径。除了依托大学作为继续教育的基地外,日本企业中有32.4 %设有自己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像丰田、松下、日产、三洋、本田等大企业都设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或研修所。除公司内的教育培训外,日本还有近百个社会性的专业培训教育机构,这些机构有雄厚的教学力量和完善的教学设施,一般与各公司有长期协作关系。

5. 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日本十分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将师资培训重点从职前转移到职后,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明确规定教师要在职研修。1949年日本颁布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其中第十九条规定:(1)教育公务员为尽其职责,必须不断地研究和进修。(2)有教育公务员任命者,必须提供有关教育公务员的进修所需的设施,制定奖励进修的办法以及有关的进修计划并负责实施。第二十条规定:(1)必须向教育公务员提供进修的机会。(2)以不妨碍教学为限,在经所属领导人同意后,教师可以脱产进修。(3)根据有任命者的规定,教育公务员可以在岗位上进行长期进修。1986年公布的《审议经过概要之三》明确要求:在国立公立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的新教师,应有一年左右的研究进修时间。

日本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但有法律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还拨专款用于教师的培训,专门的研修机构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研修活动。文部省每年给全国教育研究团体提供经费补助,鼓励这些团体开展研修活动。各种研修机构如1977年创办的“放送大学”是教师研修的重要机构;日教组是日本最大的教师工会组织,每年举办各种教育研究会和讲习会。日本有80%以上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经常举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委托的教师研修活动,如专题研究、夜间部、函授部、公开讲座和研究会。

三、日本继续教育的理念与特色

1. 重视教育培训项目研发

日本有很多专门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机构(包括政府和民间的),每个培训实体都非常重视对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形式方法的研究开发,设置有相对庞大的研发团队。加强对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能够使教育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教育培训研发部门随时跟踪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对培训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提出新的培训项目和课程(专题)、积极创新培训形式方法。如文部科学省生涯学习政策局就是一个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机构根据日本社会老年化问题,对退休老人培训进行了专门研究,开设了退休老人再就业的技能培训课程,为他们积极提供教学、指导、咨询、顾问等工作岗位。针对儿童教育弱化的问题,他们积极研发幼儿园教育课程、向政府提出扩建社会幼儿活动场所和加强幼儿师范教育的政策建议,很多建议已被采纳。为了解决企业职工下岗和转岗问题,他们主张建立“社会雇佣能力开发培训机构”,并且研究开发了多种形式的重新上岗培训课程。

2. 根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

目前,日本很多职业培训机构提出目标教育培训思想,即从过去的“按类别层次培训”向“按培养目标培训”转变的培训设计理念。调查表明,很多企业对培训效果不认可,认为培训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希望通过培训真正提高受训者“完成自己职务职责的能力”。经过研究分析,培训机构认识到,过去的培训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晰,原因是把培训对象简单分层分类后,不做实地研究,而是人为设定系统的培训课程内容,造成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现在的做法是,确定培训对象后,深入部门了解培训需求和存在问题,通过培训者、受训者和企业三方面的沟通,明确培训目标,以企业的培训需求为主来设计培训课程,通过培训提高职员的团队意识和工作热情。

3. 将轻松教育寓于培训之中

1996年,日本提出《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政府咨询报告,认为应当把“轻松愉快的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轻松教育既是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要求;既包括时间、形式上的宽松,也包括学习者精神上的轻松;既强调学校、培训机构方面的宽松管理,缓解考试考核的压力,也要求适当缓解来自社会、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例如,公务员的考核常常是在研究、讨论、演讲等过程中完成的,而且在培训期间注重学员间的交流和团队性文体活动的开展;企业培训教学方式灵活,采取计算机网络自我学习、与教师进行人机对话式学习、研讨小组式学习,学员随时可以与教师互动,有的教室就设在车间,让学员在体验、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不断提高技能。

可以看出,日本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在提高国力和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这也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要充分借鉴日本的经验,将继续教育的理念融入全民教育体系之中,以法律确保继续教育的实施,建立继续教育基地,给予经费扶持,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晶,冯丽伟.论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特征及其带来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1(4):17,18.

[2] 薛梅,郑卫平,李宁.北京市人事局赴日继续教育培训考察报告.来源:北京市人事局.发布时间:2008-04-10.

[3] 周谊.近50年日本的社会教育经费及其使用效果[J].学术研究,2004(4):123.

[4] 贾时丹.日本的终身教育[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1):99.

[5] 刘思安.日本、美国、英国对企业人员的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2004(1):56.

[6] 朱永坤.曲铁华.中日教师继续教育之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91.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发展研究所)

篇5:两晋文学概述(精选)

第一节两晋文学概说

一、西晋的政治制度

(一)西晋士族制度的确立

1、东汉后期,诠选官吏,已重视门第。三国时期,曹丕为争取士族支持,施行九品官人法,士族地位愈加巩固。(《通典·选举》)

2、魏晋之际,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在权力斗争中均拉拢士族,士族地位愈加巩固,西晋建国,为巩固政权,中正取士,于当朝显贵之外,颇依门第,士族因此形成了世袭的政治特权。士、庶矛盾也因此产生并逐渐激化。

3、西晋时期,占田、赐客、荫庇、荫亲制的实行,又赋予士族以经济上的世袭特权,晋室对占田、荫客的数量虽有所限制,但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士族经济的膨胀。

(二)晋初分封制

晋朝鉴于魏氏的孤立,建国之初,分封同姓王27人,皆授予兵权;又分封异姓士族,立国达五百余。借以互相牵制,屏藩帝室,但实际由此埋下分裂隐患。

二、两晋播迁

1、西晋相继灭蜀、吴之后,统一中国不过十年,即爆发了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

2、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北方匈奴乘势南下,永嘉四年(310),刘曜率军破洛阳,晋怀帝、晋愍帝相继被害。建武元年(317),元帝司马睿即位于建康,是为东晋。至恭帝元熙二年(420)止,历十一帝,104年。

三、晋朝文人的作风与文风

(一)晋人之文,趋向雅化

1、西晋文学的雅化。司马氏为夺取政权,曾依靠士家大族的支持;而这些士族,大都为儒学世家。此外,司马氏既以名教为武器翦除异己,又以禅让方式窃取政权,更须兴儒学、修礼乐、存教化、明尊卑以巩固政权。故司马炎称帝以后,尝以儒学传家自诩,而羞言为将门之后。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2、两晋时期,士族居清职而显要,逐渐形成“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晋世文人务为博闻多识,其于为文或清谈,炫博学识,务求典雅。张载、陆机、潘岳等,即出身庶族的文人如左思,因风气之所在,也步其后尘。

3、南渡以后,玄言诗、赋畅谈玄理,虽不同于西晋文人的博奥典雅,但作者炫耀学问、追求雅化的心态,与西晋文人亦非常相似。

“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终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

汉末以来,文章渐趋华丽,曹丕对此,更有自觉的提倡。但晋人的尚美,又有自己的特点:

1、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

两晋士族虽有特权,依然难以自保,张华、刘逵、陆机、潘岳等,相继被害。士族在追逐名利的同时,深感时事难料,仕途艰险,于是不再干犯名教转而纵情声色。中正选官,依门第不依德行,故朝廷虽崇尚儒教,文人日益放荡无行。

西晋之士,其以嗣宗为法者,非法其文,惟法其行。清谈而外,别为放达。《世说·德行篇》注引王隐《晋书》谓:“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傅玄所谓“魏氏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文选·晋纪总论》)

“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杨朱》)今本《列子》乃晋朝人伪作,此言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2、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参看《晋书·胡贵嫔传》、《晋书·何曾传》、《晋书·石崇传》等所载史事。

3、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建安时期的阳刚之美,渐渐为阴柔之美所取代。

4、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文心雕龙·明诗》)

5、东晋,朝廷偏安日久,文人沉溺于玄释,又渐渐得山水佳趣,心境渐趋平和,陷于网罗者亦少于西晋。这时的文人,放诞之风尽革,谈玄亦有深致。玄言诗兴起。

(三)晋人之文,更尚真情:

1、正始名士,蔑视礼教,自我表现与自我抒情,已占一席之地;到西晋,士族凭借门第而不修德行,崇信玄释,礼教的束缚,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

2、晋世文学是一个富于情感、敢于任情的时代。

“(潘)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采菽堂古诗选》)

第二节太康诗坛

一、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文学的断限。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公元280~289年。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其中,陆机最负盛名。

“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二、傅玄与张华

1、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位至司隶校尉,性峻急,不能容人之短,屡上书言事。学识渊博,精通音律。有《傅子》120卷,原书已佚,现存辑本五卷。

傅玄反对魏晋玄学空谈,崇尚经世之学。

傅玄的诗歌多模仿汉魏乐府,大都以女性命运为题材,内容流于伦理说教,形式典则而少创新,反映了乐府诗歌的雅化趋向。傅玄诗中,亦有佳作,入《苦相篇》写色衰见逐的弃妇,善于描摹神情;《秦女休行》写烈女复仇故事,生动而有气势,只是主题流于说教。

2、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河北固安县南)人,少孤贫,魏末,尝任中书郎等职,入晋,官至司空,进封壮武郡公。后因拒绝参与赵王伦、孙秀的谋反,被害。有《博物志》10卷及诗文传世。

张华有《鹪鹩赋》一篇,本庄周之意,言位尊而险,无用安处的道理。赋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张华诗不如文,其作大抵模仿前人,如《轻薄篇》、《游侠篇》学曹植《名都篇》、《白马篇》,《杂诗》学阮籍《咏怀》;《情诗》学《十九首》,内容不是全无创新,但因排比对偶,堆砌典故,雕琢辞藻,后人评价,褒贬不一。

《励志诗》(九首)既云“安心恬荡,栖志浮云”,又云“进德修业,辉光日新”。内心矛盾,于斯可见。

二、陆机与潘岳

(一)陆机

1、陆机的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名臣。陆机少为吴牙门将。吴亡,十年不仕。

太康十年,与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然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与陆云、潘岳等结为“文章二十四友”。历任太子洗马、著作郎、中书郎等职。后成都王颖举荐他做了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兵败,为成都王所杀。年仅四十三。

陆机以亡国之臣入洛,又才高自负,热衷功名,仕于乱朝,不免为时人所忌。许多文章都流露出作者的忧惧之情、难言之隐。

2、陆机的诗文创作

(1)陆机的拟古诗。

A、陆机诗今存约100首,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内容形式皆少创新,数量约40余首。

陆机的代表作《赴道洛中作》写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试看其二: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其他如《门又车马客行》写吴亡之痛,《猛虎行》写人生之艰难,进退之犹豫,《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写故人之阻隔,心境之索寞,《君子行》写热衷仕进、又忧惧政局的矛盾,都能真切地传达出他由吴入晋后的处境和心情。

B、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这些诗歌多情景相生,显示了自曹植以来,自然景物渐入诗坛的历史趋势。其《招隐诗》体貌山水,穷形尽相,末尾缀以议论,实已开谢灵运山水诗的先声。

C、因时风所染,陆机诗好炫博学识,堆砌辞藻,以至于情繁而词隐。

张华评他的诗:“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文章传》)

至如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文心雕龙·熔裁》)

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词隐。(《文心雕龙·体性》)

士衡才思有余,但胸中书太多,所拟能痛割舍,乃佳耳。(陈绎曾《诗谱》)

(2)《文赋》。

陆机又有赋体论文的《文赋》对文学功能、艺术灵感、艺术构思、文质关系、文体分类、文体特征乃至具体的文学技法,均有论述,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对后来刘勰创作《文心雕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潘岳

1、生平个性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河南中牟县东)人,曾任河阳、怀令。依附权贵杨骏,杨骏被诛,除名。潘岳性情轻躁,趋势利,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

潘岳的人品与文品。《颜氏家训》:“潘岳乾没取危。”乾没,欲壑难填也。

2、诗文创作

潘岳长于哀诔:《金鹿哀辞》、《泽兰哀辞》、《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

潘岳的赋也写得不错,《西征赋》描绘山川,咏叹史事,虽祖述汉人《述征赋》,但体尚骈俪,文多议论,也能见自己的特色。《秋兴赋》、《闲居赋》写厌弃官场束缚之苦,向往逍遥自得之乐。描摹景物,述说怀抱,受宋玉、张衡赋的影响。与其一生行事相比照,可知行不顾言,内心实有相当的矛盾冲突。

潘岳的诗今存十余首,写亲情、哀情一类为佳。《悼亡诗》三首,怀念亡妻,感情真挚,明净疏畅。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杨氏七哀诗》,亦类此也。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潘岳诗歌的主要成就。

三、左思:

(一)生平:左思(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父亲左雍(一字彦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左思少学琴书,皆不成,乃勤与学,貌寝口讷,辞藻壮丽。泰始八年其妹左棻入宫拜修仪,乃移家京师,官秘书郎。尝追随贾谧,预“二十四友”之列。泰始十年,左棻为贵嫔。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棻病逝,乃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齐王冏命为记室督,不久以疾辞。后居冀州,病卒。

(二)文学成就:

1、《三都赋》

《三都赋》的结构模式没有创新,但因为作者务在征实,故于山川方物的描绘,尚有自己的特色,可与史书记载相补充。但其文辞典富,多爱不忍,失于剪裁,依然没能跳出汉代大赋的窠臼。

左思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儒推举,方能显称于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而《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采才学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

2、《咏史诗》八首

自班固《咏史》之后,建安诗人亦有借史咏怀者,但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成功地融入诗歌,却自左思始。张玉谷《古诗赏析》:“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咏史》非作于一时,其内容:或诉说胸襟怀抱(其一),或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其二),或抒写愤激之情(其六),或宣言大释大悟(其八),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左思的生活与精神历程,也深刻地揭露了门阀世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咏史》的风格:

豪放、浑成。

《咏史》的豪放、浑成风格,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咏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第三节东晋文学概说

一、东晋文学概述

1、时代特征:偏安政局和门阀政治。玄谈风气。

2、东晋文学的分期。前期,郭璞及其《游仙诗》;中期,玄言诗的高潮;后期,山水诗歌的先声,湛方生。陶渊明。

二、刘琨

1、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黎山(今河北无极东北)人,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文章为当时 5 所推许。为“文章二十四友”之一。八王之乱,中原动荡,与祖逖闻鸡起舞,以豪杰相推许。永嘉六年(307)任并州刺史。后与幽州刺史、鲜卑贵族段匹喢血盟誓,共击石勒。元帝初,迁侍中、太尉。后为段氏所疑,缢杀于狱中。

2、刘琨身当离乱,慨然有天下之志,其议论时局,多有书表传世。如《为并州刺史到壶关上表》、《与丞相书》,痛陈沿途所见惨状,历数北上抗敌的艰危,不仅写得悲伤慷慨,而且指造时事,不尚骈俪,颇异于晋世文风。

刘琨为段氏所拘,作《答卢谌书》。其文不独立能坦诚帝剖析自己,而且文中说自己“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这在两晋士族崇尚浮虚、逃避社会责任的风习中,的确是出类拔萃的。

3、刘琨的诗不多,代表作《答卢谌》、《扶风歌》、《重赠卢谌》。

四言《答卢谌》抒写家国之恨,五言《扶风歌》、《重赠卢谌》写志士的艰危处境,英雄的末路悲哀,慷慨悲凉,皆有为而发者。

4、刘琨的诗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不独有建安风骨,而别有一种悲凉之气。

三、郭璞

(一)生平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东闻喜县)人。好经术,洞悉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辞赋号为“中兴之冠”,南渡后历任殷祐、王导幕参军。作《南郊赋》为元帝所赏,擢为著作郎,又升尚书郎。后任王敦记室参军,因借卜筮谏阻王敦谋反,被杀。王敦乱平,追赠弘农太守。

(二)郭璞的文学成就

1、郭璞早年颇有辞赋,其中以《江赋》、《客傲》为最著名,《江赋》写景壮丽,设想新奇,唯好用古字奇典;《客傲》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牢骚语中,颇多玄言。

2、郭璞的《游仙诗》

A、游仙诗的渊源。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B、南渡后,深感世路坎坷,祸福难测,又目睹晋室豪族争权夺利,不思北伐,乃作《游仙》以明志。今存19首,其中9首为残篇。

C、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游仙》忧心时事的精神与隐而不显的风格,实源自《离骚》。钟嵘《诗品》称其“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游仙》诗形象鲜明,造语奇丽,名为游仙,实为咏怀,在东晋诗坛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珪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郭璞以游仙写失意之悲,与左思借咏史抒牢骚不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D、自《游仙》出,后之诗人取其谈玄而遗其取象,东晋诗坛玄歌大盛,可视作对《游仙》的消极发展。

四、玄言诗

1、玄言诗的兴盛。

东晋政局与士人心态。东晋偏安日久,文人意气更加消沉,其时,魏晋清谈之风,不仅相沿不改,又兼受佛理的影响,更朝着“精名理,善论难”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之下,产生了“诗必柱下之指归,赋乃漆园之义疏”的玄言诗赋。

2、孙绰、许洵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袁宏、庾阐。

玄言诗的特点:钟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但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多借山水以抒情,试以孙绰《秋日诗》为例: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霜。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3、玄言诗的产生,显示了玄学通过文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文学,进而直接向文学渗透,从而取代了文学的一些基本特质。其实以玄学入诗,本来就意落言荃,有悖于玄学对物道关系、言意关系的根本认识。所以,玄言诗既是对建安以来文学自觉的反动,也是对老庄与玄学本质的反动。因正如此,六朝的文学批评家对玄言诗多有中肯的批评。

第二节陶渊明

一、时代背景与作家生平

1、陶渊明生在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初怀着济世壮志,从二十九岁步入官场,之后十三年仕隐无常,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写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 7 吏职”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之“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后归隐田园。直到逝世,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四十四岁后,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这些诗句,反映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同下层百姓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尽管他还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当时贵族文士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发自己的社会理想。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

1、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诗及其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其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较好的注本。

2、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代表作《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早稻》、《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评价。

歌咏劳动生活。如《归园田居》之三中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诗写出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和安贫苦节的决心。这些诗感情朴素而真挚,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四、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这些诗中,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会,表现了他对尘俗的厌恶,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蔑视。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但有些诗篇,也流露出壮志未遂的苦闷无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

2、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咏荆轲》、《拟古》等。

《咏荆轲》一首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或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五、陶诗的艺术特色

1、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的诗化。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

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惠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2、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饮酒》之五可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

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钟惺的《古诗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

六、陶渊明的文、赋

陶渊明的文、赋作品虽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制。《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都一扫晋宋文坛雕章琢句的华靡之风,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诗人坦露的胸襟,听见他那诚挚而又激愤的心声。欧阳修曾高度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

七、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2、陶渊明蔑视宝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3、“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之风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陶渊明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篇6:报告文学创作概述

1996年创作情况 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真正迷人的地方似乎不多。在这些新景致中,热情讴歌社会生活中的新人和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像江宛柳的《没有掌声的征途》〔1〕,报告解放军某坦克旅旅长邬援军,在和平的岁月里自觉以战争环境的要求来训练和约束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既符合和平时期的军人也适应未来战争生活的军人,在“没有掌声的旅途”上义无返顾的追求的情形。像白描在《一个人与一座城市》〔2〕里报告的大连市市长***,在大连的城市开发和建设中的许多构想和实践过程,使大连的城市面貌有了巨大变化的内容。像李钧报告解放军某给水团团长李国安无私奉献,不惧艰难地长期带病生活战斗在找水打井工地模范事迹的《生命甘泉的追寻者》〔3〕。像胡平报告江西江铃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敏开拓进取事迹的《江铃风景线》〔4〕。像绍六描写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主任吴天祥为民解忧,为民解难,全力做好信访工作,为人民办好事事迹的《心之桥》〔5〕、田天的《你是一座桥》〔6〕。像张敬群报告长庆石油管理局筑路公司职工不畏艰难,经过几年的苦战,终于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修通等级公路,结束了这里为“死亡之海”的传说,为该地的石油开发和运输提供极大方便的《世界沙漠第一路》〔7〕。像文乐然报告一批石油地质工作者在西藏的“无人区”冒死找油的《走向圣殿》〔8〕。像蓝夫报告河北宾馆在经理倪德奎的带领下,大胆改革,加强管理,参与竞争,使宾馆的面貌和效益迅速改变的《五星之梦》〔9〕。像王宗仁、周建报告北京西客站建设过程中许多故事和感人事迹的《建设者的丰碑》〔10〕。像焦祖尧报告山西万家寨引黄入晋水利工程的《黄河落天走山西》〔11〕、周洪成、周绍义报告胜利油田钻井职工和科研人员在开发寻找石油的过程中感人事迹的《横空出世》〔12〕、《问天》〔13〕。莫申的《大京九纪实》〔14〕,是在全景角度上报告京九铁路决策、设计和施工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信息量大,有许多感动人的事件和人物故事。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京九铁路建设者的丰碑,它为所有的有贡献的人们作了文学式的记录,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紧贴着现实生活的发展来表现生活的,它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气息,也有较多的社会生活信息。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大都是作家从生活的第一线采访来的素材,而作家们也都褒有较多的热情,所以,它们对于人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是有不少帮助的,同时,也还因为生活事件和人物对象本身的生动性,使得这里的一些作品就有了不小动人的力量。但是,也许是过于靠近社会生活的现实,作家们在接触生活对象的时候,还未能充分的调动起理性的精神。所以,有时还来不及对生活、人物或事件进行更多的分析研究。因此,有的作品明显的缺少对生活事件的深入开掘工夫,作品明显的还处在生活的表层状态,未能达到更加深刻和激动人心的层面。尽管如此,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是不能有所忽视的。因为有它们的存在,密切了报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得文学在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方面有了新的收获与新的进展。而这种不断的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状态,正是我们现实的文学创作所欠缺的、所不足的地方之一。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王家达的《敦煌之恋》〔15〕、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16〕和张建伟、邓琮琮的《中国院士》〔17〕、程童一等人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18〕等作品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了。这些作品在选择题材对象时作者就是有着某种思考和追求的。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光是要表现生活的对象,还自觉的要在这报告的同时,实现自己对生活事件和人物的某些认识和理解。因此,报告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宣传和张扬,还是一次深入的思考和能动的批判或崇尚。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些表现表层社会生活的作品所欠缺的。王家达的《敦煌之恋》,是一篇十分动人的历史和现实报告。作家把历史和现实,把事件和人物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艺术地报告了敦煌艺术对人们的巨大诱惑和人们对敦煌艺术的疯狂般的迷恋情形。在作家的笔下,常书鸿、段文杰和席臻贯等人在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无私牺牲精神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人们的心。为了保护敦煌艺术遗产不再继续遭受破坏,常书鸿携妻离开了巴黎的舒适生活,奔向荒凉的戈壁大漠。在那个战乱的年月,他们在敦煌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最后,妻子实在不堪忍受这里的荒凉和孤寂也离开了他。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活现实,面对这感情的痛苦和家庭的离散,在忍受了巨大的悲痛之后,常书鸿依然不改初衷,毫不动摇地坚持在保护祖国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敦煌。常书鸿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段文杰等人。后来段文杰也告别家乡,投奔敦煌,从此和敦煌及敦煌艺术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后,他和他的伙伴们终以丰硕的成果,使“敦煌学”的研究和开发回到了祖国。从而结束了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研究却在国外的让人痛心的历史。“敦煌学”的回归,是中国历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常书鸿、段文杰等人对国家民族的重要贡献。如今,“敦煌学”已经是一门既蕴涵丰富,又有其独特个性的文化艺术科学门类了。席臻贯的情况和常书鸿与段文杰有些不同,他是一位音乐工作者,单位不在敦煌。可是,他却迷恋上了敦煌的古乐谱,决心要把只有一些怪异的音符,如同天书一般的谜解开。让这些多少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代艺术重现出来。对这些古乐谱,此前,也曾经有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是,都未有大的突破和成果。席臻贯知难而进,他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走进了这个神秘的领域。锲而不舍,终成正果。他科学的破译了这部“天书”,并和别的艺术家们一起,将其成功地搬上舞台。于是,一台题为《敦煌古乐》的大型音乐舞剧和人们见面了。这台音乐舞剧一出现,立即获得一致好评,轰动海内外。可是,不幸的是,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席臻贯本人却因积劳成疾,延误治疗,在他成功的时候永远地倒下了。《敦煌之恋》是一篇深情动人的历史和现实人物报告,是一首充溢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诗篇。作者把自己对于人物的敬佩和感受化入到对人物事迹的描写叙述之中,生动艺术,确为一篇不易多得的优秀作品。《淮河的警告》,是近些年来报告文学中勇于大胆接触尖锐社会生活矛盾的极少数作品之一。淮河是淮河沿岸人民的生命河。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乳汁无私的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两岸社会生产方法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量的小工业项目无组织、无统一管理的盲目上马,结果对淮河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作者陈桂棣用大量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的描写,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污染的严重和治理污染的迫切性。他大声地疾呼,他以淮河的名义向人们发出大声的警告。在作品中,作者对于那些只顾自己本地区、本部门的一己私利而置淮河的污染而不顾的人和事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作者痛惜的感情和愤怒的情绪溢于言表。淮河的污染,直接危害着淮河沿岸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作者是怀着极大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写自己的报告的。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是可以更多的感受到报告文学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和不惧矛盾的勇气的。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去涉及,去表现的。这些年来,文学明显的疏远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对于现实的生活表现不力。这常使人们感到不足。所以,《淮河的警告》可以给我们启发的决不仅是它本身。它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是应当有直接的启示作用的。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张建伟和邓琮琮的《中国院士》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院士》是一部在全景视角和十分开阔的空间里对中国的“院士”的产生、沿革及许多“院士”的人生经历和科学精神进行报告的大作品。《中国院士》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品位高雅。两位作家在大量的深入采访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有繁有简的对许多“院士”的生活行为和科学成果的取得过程作了生动的报告。所以,这部书具有中国院士的群像素描和院士文学史编的特点。但是,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还是对于“院士”们动人的科学精神的着力描写表现。作者以院士们的出色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和感受到,中国的院士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而这些丰富内容的存在,对于人们具体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极有帮助的。作家十分重视科学家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人格。在先后五代“院士”中,许多人都有着十分曲折和坎坷的经历。可是,从作家为我们所作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在遇到人生的曲折和坎坷的时候,他们都是自觉的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自己的私利毫不痛惜的放弃了。例如,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的从事核武器的研究;王淦昌索性就改了名,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的工作了许多年。科学家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为,是足以感动读者的心的,它使人们在崇尚科学家的同时,也更加崇尚他们的伟大人格。当然,作品也没有完全回避在非正常的年月和错误的思想统治时期,科学家们所遭受的不少打击和苦难。即使这些令人心酸的现象的存在,也是能够给人以不少思索和启发的。它使人们意识到,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活动,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院士》把对人和事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事中写人,以人带事,虚实有度,张弛有致,在其表现的方法上也是有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是一本有趣并有意思的书。这本书也许可以划入我分类的那种“史志性报告文学”中去。它以上海南京路150年的历史变迁为认识报告对象,有很明显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特点。围绕着南京路的发展变化,对上海开埠过程中的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分析认识,其中所表述的不少见解是耐人寻味的。我们有理由认定,这部书认识和表现上海南京路的历史的过程,是和今天上海的改革开放现实有着不少的联系的。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人们一定是可以发现和找到上海进一步开放、开发的一些有益的东西的。这部书也许还不是太标准的报告文学,但是,它是有着分明的辨析报告的特点的,是一本有着丰富内容的好书。解思忠的《国民素质忧思录》〔19〕,是一本在大量的真实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对国民素质提出的认真思考。作者认为,国民的素质,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石。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不认真的对待我们国民的素质问题。作品从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健康、职业、审美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考察之后,提出了我们的国民素质的忧虑问题。作者把严峻的现实状况和理性的分析研究结合在一起,既表现了在某些方面国民素质不高的实际现象,又较为具体地说明了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以及改变的途径。这是一本醒世之作。它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的负责精神。作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素质教育的书来读。另外,钱宁的《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20〕,也是值得注意的书。在许多反映报告留学生活的书出版之后,钱宁集中对近百年来几代中国人留学美国的历史和现实作了有益的考察。作者简洁的勾勒了留学历史现象的轮廓,还真实的记录下了一个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思想生活感受。因为作者自己就有不短的留学美国的生活经历,所以,不少的思索和观察是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启发作用的。云南作家汤世杰的《殉情之都》〔21〕,是一本奇特而又是重要的文化报告。作者在拥有大量的资料和实地采访的基础上,细致而充分的对云南丽江地区传统的“情死”现象作了分析和报告。它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有趣的地域之门,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一种特殊的,但又是让人有点惊心动魄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黄传会的《忧患八千万》〕22〕选择的是一个大题材。全国现今仍然存在的八千万贫困人口使得黄传会不能安定。他在连续的报告了“希望工程”和山村教师的状况之后,又多次的告别都市的舒适生活,深入到边远的山乡农村去采访,然后把山乡人们的贫困状态和他们为改变这种状态所作的努力真实的报告给读者,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作者的真诚和作品的具体形象力使得作家的呼喊和忧患有了更加沉重的分量,也有了新的希望。鲁丹的《70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睛里的1957之春》〔23〕也是一本十分引人注意的作品。这是一部历史的写实作品。作品通过大学生的眼睛真实的描绘了1957年春天的那场从“整风”演变为“反右”的严峻政治运动的过程。作者真实具体的记述了几个人民大学的学生在这场运动中从热情参加其中到茫然不解,从一个个幼稚的学子到“右派分子”的演变过程。作品对于人们真实的了解和认识那场历史的政治运动有着很强的参考作用。才铁军、雷风行的《神州大动脉——中国铁路建设一百二十年纪实》〔24〕,是一本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全景关照下,报告我国铁路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的书。作品有丰富的信息和一定的思考,有充沛的激情。在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交叉报告中,有不少的篇章是十分动人的。作品写出了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过程和认识之后的积极追求行为,报告了许多人在铁路建设中的奉献牺牲精神,是在表现物质文明建设时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作品。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现实的目光和现实的思索。而现实的目光中,就包含着对那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的事件人物的及时报告。报告文学应当把自己对读者的关怀反映在一个十分宽广的层面上。所以,所有那些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生活平静,精神健康等造成危害的现象,都应该是报告文学作家们要注意的对象。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有几篇题材个性都比较明显的作品我以为是应当提及的。刘伟的《乘愿再来》〔25〕,是报告十世**圆寂和他转世灵童认定坐床过程的作品。这篇作品,因为它题材的特殊,一般的人读起来是有些吃力的。可是,你若沉下心来认真地读完它,你就会增加许多的佛教知识,就会对西藏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作家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为一个历史的大事件留下了真实的记录,是并不易得的奇特之作。杜卫东的《世纪之泣》〔26〕,这也许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一次认真的面对艾滋病这个对人类发生着巨大威胁现象的反映。作品简略的追述了艾滋病发生的历史和其在国际上其它国家的表现及危害情况之后,又把艾滋病在我国发展蔓延的严峻状况以确切的数字告诉了读者,让人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作者在提示人们警觉的同时,也对那些染上了艾滋病的患者表示了痛惜和温情,使人在冷酷中有了不少的思索。国际题材的作品这些年来一直很少。在刘亚洲之后,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去认真的在这方面下些功夫。马平的《带鹰爪的鸽子——拉宾之死》〔27〕是引起我兴趣的一篇国际题材的报告文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是推动中东和平的重要人物。可是,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拉宾曾经是一位坚定的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这位在以色列军队里从士兵一直干到以军总参谋长的人,他一生历经多次战斗,可谓战功卓著。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果敢精神的以色列英雄,为了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和解与地区的和平,勇敢地迈出了和平的脚步。最后,因为他的和平行为,而被犹太极端主义分子刺杀于一次和平的集会上。马平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拉宾的经历和事业是大有帮助的,也可增加人们对中东历史和纠葛的理解。以上这些作品,题材各异,但是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一些历史的、知识的收获,也许是不应忽视的。在历述了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状况之后,我们尽管会有一种不小的收获的喜悦,但终究还是不太满意的。这是因为,真正的优秀作品还是太少。尽管有许多的作品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可在综合的方面,大部分作品还是未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实现成功的报告。最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报告文学在报告现实社会生活时的表层和轻淡。现实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作家应当关注和报告的矛盾和热点问题,可是,我们的作家却很少去涉及,有些即使涉及了,而力度显然也是很不够的。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明显间隔,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不能像早些年那样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平俗,作品在读者中的反映轻淡,有形无意间淡化了作家们在艺术表现方面的追求和努力。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缺少革新变更,是和这种创作的表现沉寂局面有不小关系的。我们的报告文学,在80年代已经有过它可以说是辉煌的岁月。它也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或者说接近成熟的文学形式了,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给它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它有更大的期望。1997年创作情况 回顾1997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尽管人们还可以列出一些读者反映不错的作品来,但是,从报告文学创作的总体上分析,把这一年创作的成果和往年进行一下比较,就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薄收的年份。最近,不断听到和看到人们对短篇小说、对诗歌创作不满足的意见,再联系到报告文学创作的这个现状,不知这相互之间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报告文学创作的颓势在一两年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是,前两年,还总会有一些在读者中叫得响的优秀作品出现。这样,主打作品的存在就影响和确定了人们对报告文学创作的整体评价,误以为创作十分繁荣。其实,这种繁荣是比较单一和有限的,它比起报告文学真正繁荣的80年代中后期的那种全面的繁荣来,实在是显得微薄一些了。不能否认报告文学在90年代以来发展和革新的许多成果。90年代以来的优秀作家作品,我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这个名单中的作家和作品,有些是完全可能在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历史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可是,尽管这样,也不能不看到报告文学创作在90年代以来因为参与现实生活的不力,因为在许多现实社会生活矛盾面前表现得无所作为,而大大地减弱了在社会生活和读者中的影响作用的事实。报告文学是一种现实性很强的文学创作活动。现实社会生活既是它赖以生长的基础,也是它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性格和作用的舞台。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一定是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感受和理解,有代表前沿智慧的关照。这样的作家作品,不光是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可能,而且会为人们理智地观察和把握现实社会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这样的作品是愈来愈少了。在小说创作中,还有“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象,可是,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我们却只能谈论“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收获。“史志性报告文学”的突出表现,虽然说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变化和成果,它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影响作用。但是,缺乏对现实社会生活矛盾作直接的应对毕竟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严重缺陷。也许,有人会对以上的看法不予苟同,认为报告文学创作的情况不完全是这个状况,不是出现过许多描写先进人物和重大工程事件的报告文学作品吗?难道这不是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反映!我不否认这样的事实。近些年间确实出现过一大批描写不同战线上先进模范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有过一些以某一项重大建设工程为题材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许多人的先进事迹和自觉的牺牲精神确实是十分感人的。报告文学表现他们本身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热情的回应。但是,我认为,这些作品大多是在新闻媒体对某一个对象进行了充分而又是全面广泛的报道之后,才由报告文学作家去进行文学报告的。所以,它在一开始时就已经表现滞后。更何况在现代化的新闻媒体的追踪覆盖下,报道的对象是否还有值得报告文学作家再度开发的内容,即报道的对象还有新闻没有关注到的地方,那么,报告文学作家是否就能够关注到、并报告给读者呢?不能比新闻报道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多的内容,就难以因为改变了报道的方式而赢得读者的欢迎。许多这种以先进模范人物和某一项工程事件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显得一般化,未能在读者中造成大影响的原因就在这里。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是有某些内在联系的。但是,报告文学创作不是新闻报道。它是一种作家在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独立表现的一种文学创造活动。报告文学作家应当非常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动态发展,可是,他不能丧失自己的独立感受和自主表现。报告文学作家如果把自己的创作活动完全的等同于新闻报道,或是机械地追逐新闻的脚步,那就是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使自己变成新闻的附庸了。严重的新闻表现正在有力地约束影响着报告文学创作的能动性表现。这也是报告文学创作走向平实,缺乏个性,少有创造的因素之一。

上一篇:保证书范文 大全300字下一篇:教育软件代理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