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教学随笔:教学,就该大胆实践

2024-05-05

八年级教学随笔:教学,就该大胆实践(精选7篇)

篇1:八年级教学随笔:教学,就该大胆实践

现代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教学的对象个性迥异,教学的观念也层出不穷。作为初二的一名数学老师,针对教学的这一特点,本学期我加强了对“学、探、议、练”教学实践。

其实数学是开启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培养学生创新很重要。初二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欢抽象的乏味的知识,所以好多同学不喜欢数学,因为他们从课堂中感受到了乏味的计算、严密而难于理解的推理,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的知识灌输,而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提高学生智力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

那么怎样才能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第一,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数学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从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第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

第三,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在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栏目,不能只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篇2:八年级教学随笔:教学,就该大胆实践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三 课堂创新探索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实现,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所以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 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重新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五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的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即墨二十八中的教学模式:

一、历史“和谐互助”新授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流程: 自主学习→探究释疑→理解巩固→互助提高→总结归纳

(一)自主学习

1、师友根据上节课的复习提纲,相互检查旧知识。教师巡视检查。

2、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二)探究释疑

1、师友交流自学情况。简单的知识点先由学友讲给师傅听,师傅点评;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由师傅给学友讲解;暂时存在困难的,讨论解决或待到全班交流时解决。

2、学生提出疑惑问题,教师就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疑惑问题)

(三)理解巩固

1、学生根据提纲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2、师友互助检查,教师巡视点拨。

(四)互助提高

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自主完成。

2、全班交流答案,师友互助。基础题让学友讲给师傅听,学友解决不了的请师傅讲解。较高难度题型先由师傅给学友讲解,师友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点拨。

(五)总结归纳

1、师友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特别是归纳学法、易错点、规律等),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体系,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强调,评价师友表现。

二、历史“和谐互助”复习课教学模式 ;新授课流程: 知识回顾→自主复习→交流巩固→互助提高→总结归纳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出示上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师友交流,教师抽查部分学友,掌握学情。

2、教师出示本节复习提纲,强调重点。

(二)自主复习

1、根据本节课复习提纲,学生看书复习,记忆巩固。

2、师友相互提问检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三)交流巩固

1、师友结合教科书或《新课堂》等资料互助检查讲解。

2、教师抽查提问学友,及时进行学法指导。

(四)互助提高

1、教师出示具有一定灵活性及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师友独立思考完成。

2、全班交流答案,师友相互讲解,师傅有疑问的可请教会的同学或教师。教师强调易错点或答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师友相互淡收获,由学友代表在全班谈,师傅补充、点评,教师适时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对学法、知识规律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三、历史“和谐互助”讲评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流程: 查漏寻误→交流疑释→互助提高→自主反思→总结收获

(一)查漏寻误

1、师友独立改正自己卷子中出项的错误。

2、师友交换试卷,互相检查对方的改正情况。

(二)交流疑释

1、师友交流试卷中存在的疑惑,共性问题全班共同参与解决。

2、教师再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总结错点和知识规律。

(三)互助提高

1、教师出示有针对性的综合性习题,学生自主思考,师友交流。

2、全班交流思路,教师补充点拨。

(四)自主反思

1、学生就本节内容自主反思,补充笔记(错题本)

2、师友交流学习笔记(错题本),师傅对学友的笔记(错题本)进行检查指导。

(五)总结收获

1、师友互助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全班交流。

2、教师强调重点,点评师友表现。

感想:

篇3:八年级教学随笔:教学,就该大胆实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简称“二师”坐落在天山南麓号称“华夏第一州”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全师23所中小学校, 点多、线长、面广,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校际差距十分明显, 特别是边远落后团场学校基础设施薄弱, 优质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两基”目标的实现解决了兵团子女“有学上”的问题, 而要满足兵团子女“上好学”的期盼,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无疑是第二师教育发展的新目标。进入“十二五”后, 兵、师党委对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此, 二师教育确立了“巴州领先兵团一流”的“十二五”发展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加强教育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的“一主两翼”的工作思路, 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二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 将其纳入二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为课改寻求路径

围绕“促进二师教育均衡发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二师教育局组织本土专家与教研员在多方考察、深度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共识:立足现实, 借助外力, 打造内力, 形成合力。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合作, 引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 (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 研究的课堂教学理论、模式与方法。具体目标是:在二师义务段起始年级的语文、英语两学科实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幅提升二师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实验, 以试验项目为抓手, 借助二师的当地资源优势建立推广体系, 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向二师 (特别是农村地区) 的课堂教学扩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 打造有效课堂, 旨在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二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年以来, 二师23所中小学校语文、英语教师参与了该课题的培训及试验探索, 试验对象涉及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全体学生。自2010年启动以来, 跨越式教学课题主持人, 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 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余胜泉院长及多位博士专家多次亲临二师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深入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独到的观、评、导。课题组专家们定期的培训指导, 精准细致的点评以及对跨越式教学理念深入浅出的阐述, 使教师们对跨越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跨越式教学模式逐步使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内化为教师们的教育思想, 并外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 为全面深入地落实新课改要求、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实践中收获、在探索中前进

通过3年来参与“跨越式”试验的研究, 在总课题组的精心指导以及各实验学校与实验教师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 跨越式教学课题的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 各试验学校在设施配备、师资建设、课堂革新、学生发展等方面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 通过参与试验, 教师的教学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跨越式”试验项目立足于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大力实施包括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与方法、案例分析、信息化教学实践等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 变革了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从而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有效提升了广大教师学习与实践能力, 实验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专业发展不断得到提高。

一位教师这样说:“接触了‘跨越式’”的教学理论, 为我们的职业生涯打开了一扇窗户。如今, 我觉得上课是一项神圣的事情, 每上一节课都是一种享受, 享受成功, 享受热情, 享受孩子和自己的成长”。

2. 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跨越式”教学课题实施仅仅三年, 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学校教学质量已呈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在英语课中, 教师坚持以语言交际、运用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通过听、说、背、唱、演等多种教学活动,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流利、准确, 口语表达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语文低段的教学中, 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提前进行阅读和写作,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突破识字难关, 通过拓展阅读材料的学习, 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阅读量, 丰富了词语的积累和感性认识。最后, 通过编对话、写短文、谈感受等多种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编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 教师们形成浓厚的教研与实践氛围。课题组组织的教师培训与教学指导体系等多种方式、多样化的教研形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教研积极性。教师们形成了以常规促发展、以观摩促研究、以优质促提高、以模式创特色、以结果求反思的教研与实践氛围。在学科教学实践中, 定期的联片教研、有效的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和教学案例研讨等活动, 为试验教师尽快掌握“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创造了条件, 搭建了平台。试验教师在分享经验的同时找到了差距, 受到了鼓舞, 获得了继续探索实践的力量。在兵团及区域内举办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会”中, 华山中学的李静、于婧老师以“跨越式”教学模式设计并展示的英语课荣获一等奖, 在师域外进行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反响强烈。在全国“跨越式”试验教学成果展示年会中, 二师获优秀课例教学设计奖36节;优秀教学论文、教学反思、心得体会等100余篇。

4.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呈现可喜变化。二师仅有的一所双语学校由于地处边远地区和多民族聚集特点, 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但通过两年的“跨越式”教学试验后, 与地方同类双语学校使用相同试卷进行测试, 双语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考试成绩远高于地方学生。该学校也从多年的薄弱学校成为全师教育系统的先进典型。教师开发的课件、课例、论文和学生的竞赛作品多次获奖;教师所做的优秀公开课经常向全师、其他师局的教师、专家展示。有多名民族教师代表二师参加兵团和新疆中小学双语“同课异教”教学活动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5. 在2011年、2012年的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中, 二师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连续两年均高于兵团、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二师教育局教研室“联片教研课题”获国家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感悟实践启智慧, 发展教育奠基础

篇4:八年级英语如何实践灵动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合作;模拟

教育要以人为本。具体到八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

英语思维方式本就不同于我国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英语教学更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阶段、接受程度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并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日常经历或者熟悉的场景为突破点,进行英语教学。

例如,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Playing Sports中,Would you mind saying sorry to Michael一节,playing sports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尤其是男同学,这时他们一定有特别想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利用男同学这一兴奋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运动中miss a good chance或者get a goal,同时对于前者,教师给予安慰do yours best,也可以营造课堂氛围。

二、配合学习,激发学习动力

将班级学生按需要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互帮互助,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学习,是许多学校和多项科目采取的教学方式。分小组学习,既可以实现“一帮一带”,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提高成绩,让成绩好的学生通过为他人讲解巩固知识,也能增进同学的交流和友谊,共同快乐学习。

三、模拟训练,营造轻松氛围

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一个自由的、快乐的教学环境,则可以让教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

例如,在仁爱版八年级上册英语教学Unit 2 Keeping Healthy-We should do our best to fight SARS中,英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先模拟一个乱糟糟的地方,人们都大声叫喊、咳嗽,互相拥挤,再模拟医院的情景,戴着口罩的医生和病人,检查身体等,让学生记住spresd easily,go to crowded places,examine the patients等英语词组和搭配。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要有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积极表达、争先表达,这样的英语才不是哑巴英语,这样的英语才是对学生有用的英语,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

篇5:八年级语文的教学随笔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

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

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

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

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

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篇6:八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前两天,我和八二班同学一起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在当时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了解他借“世外桃源”这一虚构的故事表达他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

课堂正一如既往地进行着,一位女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到底有没有‘桃花源’哪?”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等我回答,学生们已争论开来:

“我认为‘桃花源’不存在,渔人作了标记,按标记去找却找不到了,说明它不存在。”一个男生先发表意见,不待其坐下,又一个学生噌地站起来。

“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皆叹惋’,他们不想被外人打扰,可能破坏了渔人的标记。” “那记号能毁,小溪能毁吗?顺着溪流走到尽头就应该能找到,找不到就说明不存在。”新来的罗甫红说。

“就是,如果存在,太守能不知道它在哪儿吗?县里就那么大地方,县里人成天砍柴、打猎、捕鱼,哪里有什么,他们能不知道吗?”

“书上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里不易察觉,不易被发现。”

正在争论,一个细心的女孩又找到了新的依据:“文中有一句话——‘便扶向路’,就是原路返回,那说明他记住了路,最终却找不到,暗示着桃花源不存在。”

“还有,东晋时期战乱纷起,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山清水秀,生活富足,和和睦睦,怎么可能?象做梦一样。”一贯善于思考的刘宾说,“老师,这是否就是陶渊明的一个梦呢?”

“梦?”我一时间感慨万千,陶渊明生活在战乱纷起的环境里,他渴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老人孩子幸福愉快的社会环境,而在当时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这可不就是他的一个梦呀!

这篇课文选入课本多少年了,我教读此篇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早已烂熟于心:朗读——理解大意——介绍写作背景,一年又一年,从没有听到如此激烈的辩论、如此新奇的想法,今天的课堂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准备好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比起“梦”这一精辟概括如此地苍白无力。由这件事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几年教材一换再换,可那几篇名篇却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每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背影〉〉等篇目,我几乎连书也不用拿了,还美其名曰“有经验了”,可从今天来看,这种经验难道不是一种负担,一种羁绊?因为它教会我“墨守陈规”“不敢超越”。

我再也不敢卖弄“经验”了。

篇7:八年级英语教学随笔

“尽力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这一点我以前做的不够好,来往较多的很多时候都是英语学习较好的学生或者比较外向活跃的学生居多,对另一部分不太喜欢张扬、内向的学生接触较少。这个学期,我尽力接触每位学生,主动走进不善于跟别人交往的学生。课堂上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一直是英语教师苦苦求索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那里表演单口相声,学生只不过是一群很守规矩的看客或听众而已,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却常常无动于衷、收获甚微。因此英语教师也要善于“借风”。 课堂尽量多说英语。用英语组织课堂学生肯定有不适应期,但是如果坚持下去,或许会慢慢适应。但是要注意课堂用于的简单易懂,适当用母语。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上个学期,考虑到学生比较活跃调皮,很多时候该组织的活动都取消,该用多媒体时放弃,自己也感觉有时课堂有些索然无味。这个问题本学期需要考虑,让自己的课堂学生喜欢。

上一篇:买卖合同教学案例下一篇:固定资产和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