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2024-04-13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精选6篇)

篇1: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节 数字地球

选修一

第一章 宇宙 第二章 太阳系和地月系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选修二

选修三

第一章 海洋和海岸带 第二章 海洋开发 第三章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第四章 海洋权益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 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

第三章 旅游规划

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第三节 旅游规划

第四章 文明旅游

第一节 做合格的旅游者

第二节 出游前的准备

第三节 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节 旅游安全

选修四 选修五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章 城乡分布 第三章 城乡规划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第五章 环境管理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选修六

选修七

第一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 第二章 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 全球定位系统(GPS)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目录——地理

必修1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常见天气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合理容量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化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地域的形成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必修3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第一章 宇宙

第一节 天体和星空

第二节 探索宇宙

第三节 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

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一节 太阳和太阳系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

第三节 月相和潮汐变化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选修2 海洋地理

第一章 海洋概述

第一节 地球上的海与洋

第二节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一节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第五章 海洋开发

第一节 海岸带的开发

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维护海洋权益 加强国际合作

选修3 旅游地理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第一节 现代旅游

第二节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第三节 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第四章 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 旅游规则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第五章 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第一节 设计旅游活动

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选修4 城乡规划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

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

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水文灾害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中国的生物灾害

防灾与减灾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选修6 环境保护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我们周围的环境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五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森林及其保护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途径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认识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公众参与

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章 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

第一节 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章 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

第一节 地图和地图投影

第二节 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章 人眼的延伸——遥感(RS)

第一节 什么是遥感

第二节 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第三节 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

第四章 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一节 什么是GPS

第二节 GPS的应用与发展

第五章 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一节 什么是GIS

第二节 GIS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

第四节 GIS的发展

第六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

第一节 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

第二节 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篇2:高中地理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2.3.4.5.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4 纬线和纬度P6 经线和经度P7 利用经纬网定位P9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11 2.地球的公转P13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1.学会阅读地图P16 2.选择适用的地图P19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P24 2.分层设色地形图P26 3.地形剖面图P28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水球?P30 2.七大洲和四大洋P32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P37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P38 3.板块的运动P41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P46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P48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P51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气温的变化P53 2.气温的分布P55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的变化P58 2.降水的分布P60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2.3.4.气候的地区差异P6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P64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P66 气候与人类活动P67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2.3.4.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P77 2.世界三大宗教P79

第三节 人类的聚住地──聚落

1.聚落与环境P81 2.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P84 世界人口的增长P70 世界人口的分布P72 人口问题P73 不同的人种P74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地域发展差异P88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P90 3.国际经济合作P91

七年级下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1.雄踞东方的大洲P2 2.世界第一大洲P4

第二节 自然环境

1.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P6 2.复杂的气候P10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 日本

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P14 2.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P17 3.东西方兼容的文化P19

第二节 东南亚

1.2.3.4.十字路口的位置P22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P23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P26 热带旅游胜地P28

第三节 印度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P30 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P33 3.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P35

第四节 俄罗斯

1.横跨亚欧大陆北部P37 2.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P39 3.发达的交通P40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 中东

1.2.3.4.三洲五海之地P44 世界石油宝库P46 匮乏的水资源P48 多元的文化P49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P52 2.现代化的畜牧业P54 3.繁荣的旅游业P57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种人的故乡P60 2.快速发展的经济63 3.人口、粮食与环境P65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P67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P68 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P70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1.民族大熔炉P74 2.农业地区专业化P76 3.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P79

第二节 巴西

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P82 2.发展中的工农业P84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P87

第十章

极地地区

1.独特的自然环境P92 2.科学考察的宝地P96 3.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P98

八年级上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P2 2.海陆兼备的大国P3 3.行政区划P6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P11 2.人口东多西少P13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华民族大家庭P15 2.民族分布特点P19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1.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P22 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P26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P30 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P33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P38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P40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1.以外流河为主P42 2.长江的开发与治理p44 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P49

第四节 自然灾害

1.常见的自然灾害P54 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P56 3.防灾减灾P58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P62 2.总量丰富,人均不足P64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P67 2.地区分布不均P69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P71

第三节 水资源

1.时空分布不均P75 2.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P77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P84 2.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P86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2.3.4.农业及其重要性P90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P93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P95 走科技强农之路P98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工业及其重要性P100 2.我国工业的分布P103 3.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P104

八年级下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1.地理差异显著P2 2.四大地理区域P5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黑土地 黄土地P8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P11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P13 2.从“北大荒”到“北大仓”P17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P19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P23 2.风吹来的黄土P26 3.严重的水土流失P27 4.水土保持P30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1.政治文化中心P32 2.历史悠久的古城P36 3.现代化的大都市P39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P44 2.重要的水田农业区P47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江海交汇之地P49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P52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P56

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1.特别行政区P58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P61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P65 2.美丽富饶的宝岛P67 3.外向型经济P69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草原与荒漠P72 2.牧区和灌溉农业区P74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1.沙漠和戈壁广布P78 2.油气资源的开发P80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世界屋脊P84 2.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P88

第二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江河的源地P91 2.三江源地区的保护P94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篇3: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

一、地理插图绘制不科学

地理插图是地理特有的语言, 是地理教学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 是新课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既有利于学生获取地理知识, 又有利于学生增长地理技能。但是, 新版教材中有部分插图绘制不精确、不科学, 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插图应有的功效, 不仅给学生认知、理解新知带来困难,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十分不利。

1. P15, 在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地球的位置 (北半球) ”中, 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近 (约5.5cm) , 距冬至点远 (约5.8cm) 。这显然有违于科学事实。正确的画法应该是: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稍远一点, 距冬至点稍近一点。

2. P20, 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 图的右上方欧亚大陆的轮廓模糊, 似乎是格陵兰岛的轮廓图遮盖住了这一区域。

3. P30, 在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中, 图b A地标注的红颜色越向上越浓, 会误导学生认为越向上空气密度越大。事实上是:随着高度的增加, 空气逐渐变得稀薄;即使空气上升, 也应是高空空气密度低于低空空气密度。因此, 原图需要调整。调整的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 都是下浓上淡, 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颜色浓一些就可以了。调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的“小点点”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 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小点点”密一些就可以了。

4. P34, 在“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中, 代表北半球“盛行西风”的箭头画得应有一定的弧度。因为水平运动的空气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5. P48, 在图2.31“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孟加拉湾低地”中, 等高线直接过河, 显然不妥。这是因为河流水面高程一定要低于河流两岸高程。正确的画法是:等高线通过河流时应向上游弯曲。

6. P78, 在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中,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示位置不对, 应由现在的指示位置改为指向河流的上一个弯曲处, 或改为指向现在所指位置的河流的对岸。这是因为河水流向、流速受惯性的支配, 河流在凹岸侵蚀, 在凸岸堆积;所以, 相比较而言, 河流不易于在凹岸形成河漫滩, 而易于在凸岸形成河漫滩。现在“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向的是河流易受侵蚀的凹岸, 而不是易于堆积的凸岸。

二、地理数据标注不确切

地理数据是对地理事物定量描述的主要语言, 能准确表示地理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快慢等, 明显反映出地理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依存关系和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分布、发展、变化等, 是重要的地理事实材料。因此, 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数据一定要正确, 地理常数的使用一定要前后统一, 图形所代表的地理数据一定要准确, 即数形要统一。但是, 新版教材中的地理数据标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P9, 在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中, 标注的热带雨林的生物量是2kg/ (m2·a) , 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是0.8kg/ (m2·a) , 前者是后者的2.5倍。按此比例, 如果把代表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0.5cm, 那么, 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就应绘成1.25cm, 但是, 图中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实际只绘成1cm。为体现科学的严肃性、精确性, 突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显著差异性, 给学生读图以尽可能鲜明的视觉刺激, 建议把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1.25cm。

2. P20, 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 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成了“23.5°”, 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成了“66.5°”, 这与教材前面内容中的标注不统一。教材中, 前面内容凡涉及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标注的都是“23°26′”, 凡涉及南、北极圈的度数标注的都是“66°34′”。因此, 为使学生易于建立起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思考、探索地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此处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注宜改为“23°26′”, 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注宜改为“66°34′”。

3.P47, 在图2.30“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中, 水平数轴代表年份, 在“1840”与“1880”之间标注的是“1760”, 显然错了。此处的“1760”应改为“1860”。垂直数轴代表体积分数, 在“300”与“320”之间标注的是“370”, 也明显错了。此处的“370”应改为“310”。

再者, 根据图的标注, 大约在“1904”年的时候出现了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同一时间不可能出现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显然, 此处标注错误。建议将代表二氧化碳浓度的两个“小黑点”由上下对齐改为左右稍微错开。

三、文字内容表达不准确

或因为对地理概念理解的不清晰, 或因为对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得不准确, 或因为地理判断不恰当等, 造成新版教材中部分内容表达不准确或语意不明确。

1. P11, “通常, 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 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 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这段内容语意表达模糊。因为, 除“黑子所在区域”之上为“之外”外, “黑子所在区域”之前、后、左、右亦为“之外”, 所以, “之外”方位指向不明。另外, 用“之外”阅读起来也略显不顺不畅, 拗口别扭。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一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 二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的表述, 更多地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 而没有充分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因此,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与“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内涵上并不等同, 也就是说,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 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因此, 建议将教材中这段有关太阳活动整体性的论述修改为:“通常, 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 黑子所在区域的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而变化, 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P22,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图1.27) ,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表述不够全面、严谨。笔者认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只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而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全部,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还应包括由“宇宙物质”构成的“宇宙环境”, 如光照、热量、太阳活动、潮汐引力和潮汐现象、天体撞击等, 还应包括由“岩石圈”构成的“地质环境”, 如能源、矿产、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及其他各种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等。因此, 建议把教材中的这段内容修改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宇宙物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图1.27) 。”同时, 在图1.27中“大气圈”的外部标注上“宇宙环境”, 并添加从宇宙空间射向大气圈的表示太阳辐射的箭头。

修改后, 教材在此提出既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又包括“宇宙物质”、“岩石圈”的自然环境的概念, 建立起已学“宇宙环境”、“岩石圈”知识与新学“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知识的呼应和联系, 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 又有利于探究、深化新知, 以便于学生建立起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3. P45, 在图2.26“1991~2007年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中, 图的标题语意表达所指对象不明确。建议在“台风”后添加“对我国”三个字。

4. P57, 分标题“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在“海洋”前加“世界”, 表达上重复罗唆。因为在此语境下, “海洋”就是指全世界的海洋。因此, 建议将“世界”删去。

5. P57, 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冬季) ”中, 图的标题语意表达不清晰具体。“世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从大的单元来看, “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海洋中有洋流, 陆地上没有洋流。所以, 建议把“世界”改为“海洋”。

6. P60, “阅读”中,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 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这句话前后矛盾。因为, 如果说两现象交替出现, 那么两现象发生频率就应相等;或者, 如果说一现象发生频率低, 那么两现象就不会交替出现。可修改为:“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 但发生强度和产生的影响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

7. P68,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建议将这句话中的“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删去。这是因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着多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的塑造作用。人类活动是外力作用形式中的一种, 但显然不属于自然作用。

8. P73, “在地貌上, 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 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 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成谷地, 而向斜……形成山岭。”这段话和上、下文语意衔接不够充分, 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判断不够准确、严谨。这是因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可能性。因此, 原文可修改为:“在地貌上, 背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上拱起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山岭, 向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下弯曲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谷地。但是, 也有一些背斜……成谷地, 一些向斜……形成山岭。”

9. P85,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这段内容表述不全面, 同时缺乏地理事项上的对应性。建议修改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过程……”之所以添加“大气循环”是因为:“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大气循环”是地球表层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 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发挥着与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同样重要的作用。

“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四个循环之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 (1) 对应前面“大气、水、岩石、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排序; (2) “生物”是“大气”、“水”、“岩石”等物质存在和发展的产物, 是“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结果。是先有“大气”、“水”、“岩石”后有“生物”, 先有“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后有“生物循环”。

四、知识呈现方式不合理

教材中知识呈现方式的不同, 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地理教材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方式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但是, 新版教材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P5, 有关行星运行特征的叙述是:“ (1) 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 (2)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性。 (3)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这种由陈述句直接呈现知识的表达方式, 只会助长教师的满堂灌输, 学生的死记硬背,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议修改为:“ (1) 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吗? (2)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共同特点吗? (3)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相互间交角大吗?”这样, 由陈述句改为疑问句, 由直接呈现知识修改为引导学生依据给定的材料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中发现知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思索、探究、发现的乐趣。

2. P38, “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 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 所以, 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 (1) …… (2) ……”建议修改为:“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 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 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 (1) …… (2)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 (3) ……{即原序号 (2) 的问题}”把“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删除, 而后提出“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有意留下“布白”、“空穴”, 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内容和机会;在探索问题 (1) 的基础上, 将思维的触觉深入一步, 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和记忆。

3. P77, 在“图4.17河谷的演变”中, 由图a到图b, 河流在凹岸侵蚀, 在凸岸堆积, 河道越来越弯曲, 河谷越来越宽阔, 合乎逻辑, 自然而然, 让学生容易理解。但是, 由图b到图c, 河流的弯曲方向截然相反, 中间转变突兀, 缺乏渐变, 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因此, 建议在图b和图c之间再添加1~2幅图, 示意出由图b中河道到图c中河道弯曲的渐变过程。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胡星荣.解析高中《地理》 (人教版) 必修1的“新”变化.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 (10) .

[3]杨国栋, 张明庆.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教材表述比较.地理教学, 2006 (9) .

[4]林先发, 司马志纯.论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篇4:巧用高中政治教材目录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不重视教材目录的作用,一说看课本,多数同学的做法是顺着页码向后看,看到哪页是哪页,需要找什么问题也是一页一页地向下翻着找,好像根本就不知道教材还有目录页。这样使用教材的效率很低,往往是看了一两个小时的教材,还不知道看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主要概念,有多少主要的事实,更不清楚概念之间、事实之间、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本文所说的高中政治教材目录是指高中政治必修1至必修4教材目录,这四本教材正文前后的篇目,是高中政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本高中政治教材都有自己的目錄,但绝大多数高中政治教师都对教材目录视而不见,最多只把它当成查找课题篇目的工具,很少重视它的作用。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书刊的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书刊的目录。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善于运用政治教材目录,也要充分发挥政治教材目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一、新授时看目录,整体感知教材

教师每次在讲授一册新教材的第一课时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目录。通过学习教材的目录,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印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高中政治时,每讲一册新教材,都会先让学生自行将教材目录通读一遍,先了解各个单元的内容,然后按照单元顺序了解每一课的课题、每一框的框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简单地讲解和归纳,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讲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册教材讲述的四大内容: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并对每一部分内容又做初步的了解,比如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分为2课,每课又分为2或3个课时,这就为下一步学习具体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时看目录,把握知识关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目录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在新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时,笔者就让学生看教材目录,回顾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并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生产决定消费。教材这样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同样,在学习本册教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时,笔者也引导学生看教材目录,让学生明白两种分配的关系:前者是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的分配;后者是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是辩证的统一体,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把握了知识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复习时看目录,构建知识框架

教材目录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在学期末进行迎考复习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由于学生已经学完一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种复习方法,既便于从微观入手,详细剖析,又利于从宏观着眼,综合讲述。比如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时,利用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明白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分别对应教材的哪些章节,从而掌握哲学这四块内容具体包括的知识要点。在复习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时,通过教材目录可以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从而形成对我国政治文明的总体知识认识的框架。

篇5:高中数学选修教材目录

1-1

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小结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探究与发现的渐近线 2.3 抛物线

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小结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 变化率与导数 3.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

小结

1-2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二章

实习作业 小结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阅读与思考 科学发现中的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三章

小结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第四章

小结 框图 4.1 流程图 4.2 结构图

信息技术应用 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 小结

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小结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1 椭圆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

2.2 双曲线

探究与发现 为什么

2.3 抛物线

yax2bxc(a0)

探究与发现为什么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

2.4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2.5 曲线与方程

探究与发现圆锥曲线的离心率与统一方程 小结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小结

2-2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变化率与导数 1.2 导数的计算

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 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1.5 定积分的概念

信息技术应用 曲边梯形的面积 1.6 微积分基本定理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 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阅读与思考平面与空间中的余弦定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小结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阅读与思考代数基本定理

小结

2-3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部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

1.2 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 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3 二项式定理 小结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阅读与思考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

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

信息技术应用µ,б对正态分布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实习作业

小结

4-1几何证明选讲

第一讲 一 二 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直线与圆的关系 圆周角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弦切角的性质

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平行射影

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

四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讲 一 二 三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第一讲 一 二 三 四 第二讲 一 二 三 四

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 极坐标系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 参数方程

曲线的参数方程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直线的参数方程 渐开线与摆线

4-5不等式选讲

第一讲 一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 3 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

绝对值不等式 1 绝对值三角不等式 2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

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三 反证法与放缩法

第三讲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 一

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阅读与思考法国科学家柯西二 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三 排序不等式

第四讲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一 数学归纳法

篇6: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每单元课文分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带*者为略读篇目)高一上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二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三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

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四 边城(沈从文)

五 合欢树(史铁生)

六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里柯克)第三单元 人我之间

七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八 邂逅霍金(葛剑雄)

九 一碗阳春面(栗良平)

第四单元 诗歌及其欣赏

十 再别康桥(徐志摩)

十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十二 双桅船(舒婷)

十三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十四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张同道)

第五单元 树木花卉

十五 蒹葭(《诗经》)

十六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十七 病梅馆记(龚自珍)

十八 *诗二首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第六单元 古代小说及其鉴赏

十九 促织(蒲松龄)

二十 香菱学诗(曹雪芹)

二十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二十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二十三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

写作

一、调动你的积累:作文材料的准备

二、写出你独特的感受:文章的立意

口语交际

聆听(细节聆听与整体聆听)

综合学习

综合实践:优雅的汉语

专题研究: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现象

附录文言实词及其活用

高一下

一老王(杨绛)二项链(莫泊桑)三*当炉女(臧克家)第二单元杰出人物四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五小溪巴赫(肖复兴)六*春天的故事(叶旭全蒋开儒)第三单元为理想而斗争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八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九*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第四单元小说及其评析十哦,香雪(铁凝)十一变形记(节选)(卡夫卡)十二*微型小说两篇《在柏林》(奥莱尔)《走出沙漠》(沈宏)十三*《药》评点(原作 鲁迅评点 吴中杰)第五单元亭台楼阁十四阿房宫赋(杜牧)十五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十六项脊轩志(归有光)十七*诗词四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八声甘州(柳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登快阁(黄庭坚)第六单元古诗及其赏析十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九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二十律诗三首终南山(王维)登高(杜甫)书愤(陆游)二十一*绝句三首塞下曲(卢纶)从军行(王昌龄)过华清宫(杜牧)二十二*诗赋论(袁行霈)写作

一、让思想展翅飞翔:联想与想象

二、理清思路,合理布局:文章的结构口语交际

综合学习综合实践: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专题研究: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附录文言虚词高二上第一单元读书生活一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贾平凹)二获得教养的途径(赫尔曼•黑塞)三*幼学纪事(于是之)第二单元书话与书评四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五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六*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第三单元科学与艺术七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八说数(沈致远)九*自然笔记(杨文丰)第四单元散文及其赏析十想北平(老舍)十一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十二*草莓(伊瓦什凯维奇)十三*漫谈散文(季羡林)第五单元山水情思十四诸子喻山水十五秋水(节选)(庄子)十六前赤壁赋(苏轼)十七*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六单元词曲及其赏析十八宋词四首雨霖铃(柳永)踏沙行(秦观)苏幕遮(周邦彦)声声慢(李清照)十九窦娥冤(关汉卿)二十元曲二首〔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二十一长亭送别(王实甫)二十二词的起源与特点(夏承焘吴熊和)写作

一、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的技巧

二、“画眼睛”:写出事物的特征口语交际

综合学习综合实践: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文化意蕴探究专题研究:楹联的世界附录文言中的固定结构高二下第一单元感悟自然一故都的秋(郁达夫)二晨昏诺日朗(赵丽宏)三*瓦尔登湖(节选)(梭罗)第二单元名利内外四守财奴(巴尔扎克)五关汉卿(节选)(田汉)六别了,哥哥(殷夫)七*告别权力的瞬间(李辉)第三单元文化的制约与创造八拿来主义(鲁迅)九胡同文化(汪曾祺)十*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十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于沛)第四单元说明文、应用文阅读十二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十三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王磊)十四*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第五单元传统美德十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十六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十七《新序》二则(刘向)十八*训俭示康(司马光)第六单元古代散文及其赏析十九过秦论(贾谊)二十师说(韩愈)二十一石钟山记(苏轼)二十二*劝学(荀子)二十三*古代散文学习漫议(张中行)写作

一、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

二、议论的角度:论证的思路口语交际单向表达

(二):演讲(分析性表达)综合学习综合实践:走进杰出的科学家附录文言中的特殊句式高三上

一雨巷(戴望舒)二荷塘月色(朱自清)三*荷花淀(孙犁)四*文学意境的特征(顾祖钊)第二单元思想与精神的力量五《〈宽容〉序言》(房龙)六《〈激流〉总序》(巴金)七*新时期诗歌二首相信未来(食指)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八*人因为思想而伟大(帕斯卡尔)第三单元品位与格调九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十老人与海(海明威)十一*谈白菜(李锐)十二*悼念一棵枫树(牛汉)第四单元论说文及其解读十三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十四简笔与繁笔(周先慎)十五*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张汝伦)十六*漫谈说理文(朱光潜)第五单元家园亲情十七小雅•采薇(《诗经》)十八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十九陈情表(李密)二十*诗词三首月夜(杜甫)夜雨寄北(李商隐)水调歌头(苏轼)第六单元史传作品及其赏析二十一秦晋殽之战(《左传》)二十二鸿门宴(司马迁)二十三*《苏武传》(节选)(《汉书》)二十四* 伶官传序(欧阳修)二十五*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郭丹)写作一让论点站在坚实的基础上:立论与驳论二驳斥谬误与阐明真理同样重要:论据的选择与运用口语交际多向应对

(一):讨论与采访等(简单的口语应对活动)综合学习综合实践: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附录常用修辞格高三下第一单元文学作品中的典型

二哈姆雷特(节选)(莎士比亚)三*套中人(契诃夫)四*典型(傅道彬)第二单元艺术与审美五画说(张大千)六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朱光潜)七*昆剧的故事(刘厚生)八*音乐短章(纪伯伦)第三单元走向社会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十生命的节日(季栋梁)十一*《傅雷家书》两篇(傅雷)第四单元戏剧及其赏析十二《雷雨》(节选)(曹禺)十三曹操与杨修(陈亚先)十四*戏剧知识短文两篇戏剧文学(谭霈生)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黄会林陈刚)第五单元浩然正气十五《论语》七则(《论语》)十六《孟子》二章(《孟子》)十七*国殇(屈原十八*《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十九*左忠毅公逸事(方苞)第六单元人生与艺术境界二十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二十一兰亭集序(王羲之)二十二*琵琶行(白居易)二十三*《秋声赋》(欧阳修)二十四*文论十则《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板桥题画三则(郑燮)写作一让文章鲜活起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二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的方法口语交际多向应对

上一篇:近期校园安全情况通报下一篇:内部税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