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感觉的小学作文

2024-05-18

温暖的感觉的小学作文(共14篇)

篇1:温暖的感觉的小学作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天气里,小明在广场跑步,跑了一会儿,他满头冒汗,实在受不了了,他解开扣子,把外衣脱下,并把它系在腰上。

第二天,妈妈叫小明起床上学,但妈妈发现他老不起床,全身无力,就给他量了一下体温,哎呀!果真发烧了,妈妈手忙脚乱地跑去医院,开了药方,然后冲冲忙忙地跑到药房去抓药,抓完了药,妈妈急急忙忙地回到家,拿出一个大锅,然后把水倒一半在锅里,把药放进去,再把火打开,拿根筷子在里面搅拌。过了一会儿,药终于熬好了,这时,妈妈已经是汗流夹背的了,可是她为了小明,又拿起了勺,把药一勺一勺的舀在碗里,然后端着碗走进了小明的睡房,说:“孩子,你再等一会儿,就可以喝药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一口一口地喂小明喝药,顿时,小明心里暖烘烘的。他想:世界上温暖的感觉应该是妈妈的呵护与关爱!

过了两天,小明的病终于好了,就对妈妈说:“谢谢您。”妈妈高兴得皱纹都舒展开了,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我想,小明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他的妈妈也是一位关心自己孩子的好妈妈。

篇2:温暖的感觉的小学作文

真想出去透透气。我穿上羽绒服,来到外面。出来后我才发现,这风雪中只有死寂一片。小朋友们不再出来玩耍了,小鸟们也不再卖弄自己的歌喉。

我突然对洁白的雪产生莫名的厌恶。

这世间的一切好像都死了,又好像都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醒来,也不知道还会不会醒来。

我索性回家看电视去了。突然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浙江省某地区一辆客车被困。通过电视画面的拍摄,我看到客车里的人们一个个眼巴巴的,无助地沉默着,小婴儿躺在妈妈的怀里……这些本想着回家过年的人们,却因为这场大雪而被拦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这一幕,我的心仿佛被撕裂了一般,我伤心,我愤怒,无情的大雪呀,下的真不是时候呀!

突然,镜头上出现了几个忙碌的身影,是交警叔叔。他们跟客车上的人们嘘寒问暖,递茶送水,还同司机讲笑话……看到这一幕,我心里顿生一股暖意。

镜头一转,屏幕上出现了几个正在抢修电缆的电工,难道他们不想回家吗?不,当然想。但他们还在有序地修理着。“为了大家,牺牲小家”,他们无怨无悔。

宽广的街头,还有一群城市美容师——清洁工。他们也正在清理沉积的雪。

看到这一幕幕,我的脸被笑容充盈,我的心暖乎乎的,觉得如同我在被帮助一样温暖。

篇3:温暖的感觉的小学作文

本次四川省皮革学会“会员活动日”的主题是组建成立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上午参加完四川省科协的举办的“会员活动日”开幕仪式后, 会员们在四川大学科华苑宾馆聚餐, 餐间的交流让大家意犹未尽, 还没到通知的开会时间, 会员们就全部来到会议室, 并迅速进入了会议主题。在年初四川省皮革学会工作会上, 提出了筹建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的设想。经过半年多的筹备, 成立青年专业委员会条件已经成熟, 这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组建办事机构, 讨论青年委员会明年以及更长时期的工作计划。

会议由青年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彭必雨教授主持, 四川省皮革学会秘书长李开华首先就青年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做了介绍。会议推选出了四川大学革制品教研室年轻教师姚云鹤和研究生胡杨为学会青年专委会副主任。姚老师是美术专业教师, 有利于增添学会活动的艺术氛围, 活跃学会活动气氛;学生组织者有利于与同龄人的沟通与交流。新诞生的青年专业委员会工作班子充满朝气, 信心十足。

在会上, 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陈玲、李正军、戴红、程海明等一批老青年会员积极献策, 希望为年轻的会员提供更多的帮助, 建议把学会活动与青年会员的本职工作、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把学会学术交流与企业交流结合起来, 让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更多地接触企业, 让学生会员有更多的实习和了解行业的机会。年轻会员深感学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边享受着老会员的关爱, 一边踊跃发言, 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都表达了营造浓厚学术交流氛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希望能不定期举办一些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建立QQ群, 开通网络交流平台。

参加会议的研究生都是近期入会的学生会员, 对学会充满崇敬和期待, 面对年长者的关爱, 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专委会学生副主任胡杨表示, 非常愿意为学会做些工作, 但经验欠缺, 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并建议给学生会员成长更多的指导。比如:系统的论文写作知识讲座和思想进步的引导, 让青年学生及早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引导他们脚踏实地, 注重实践, 尽快成长为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会员肖世维以学生会干部的经验体会, 归纳总结了学会工作的要点:学会内部会员之间的交流;学会会员与非会员的交流以及与其他相关学会会员的交流;学会与行业企业 (包括皮革、皮化) 的交流。

彭必雨主任总结说, 青年专委会工作班子已经组建, 通过集思广益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具有创建性的意见, 会后将总结形成可行的工作计划。希望大家抛开功利意识, 组织更多实实在在的交流活动。他还强调说青年专委会干部不是什么官, 而是学会活动的组织者、奉献者。目的是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会员快速成长, 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何有节副院长代表学会挂靠单位在会上表示:过去学院历届班子领导均大力支持四川皮革学会工作, 今后仍然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学会各项工作。并建议今后把一些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学会活动结合起来,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扩大交流范围, 进一步提高学校青年会员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把学院皮革系研究生会和本科学生会活动与皮革学会活动结合起来, 广泛地宣传皮革学会的章程、宗旨, 让更多的皮革专业学生参皮革学会的相关活动, 加入四川省皮革学会组织, 为皮革学会组织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 进一步增强学会活力。

篇4:温暖的感觉

——题记

蓦然间,我那些可爱的高三的朋友就要离我而去了,那天“故地重游”,看见了他们挂着的高考倒记时牌。尽管依然挂着笑脸,但我的心就如同沉入太平洋底一般地凉,我第一次意识到分别近在咫尺,或许一别就是几年,或许是永远……

我不敢想,我觉得我要写些什么,但提笔时却踌躇了,如同小学生在新买的方格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的名字一般,我无比虔诚地写下了题目。可能他们现在正在冰凉的日光灯下为了明天的前程而辛苦地学习,并不时揉揉那双疲惫的双眼,我没有什么奢求,只是希望他们见到这篇文章能够像我现在处在回忆中一样感到些许的温暖。于是我踏踏实实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人在成长中总是要一次次地经历分别:高一文理分班的那个没有夕阳的傍晚,我清楚地记得舒子不停地在老校那条我们走过无数次的小路上来来回回地走,阴着的天像舒子凝重的脸;班长拍了拍我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再见!这次真的要再见了。”在熟悉的岔道口感觉异样地和朋友挥手分别,山地车骑出去好久才发现忘了说再见……往事已经如烟一般轻轻随风逝去了。

到了文科班,一如既往地认识朋友,住过两次院,室友们曾嘻嘻哈哈地打来电话“慰问”:“回来吧,我们还等着你做值日呢!”我也笑着说:“那就不回去了。”我不曾想过,话应验了,多病的体质让我又一次离开了我的朋友好久好久。

在家呆了近9个月,泡在图书馆的那些日子里总能遇见他们,哪怕只是一句平常的问候都会让我觉得快乐。我总是说:“最近好吗?”然后听他们单纯地笑笑,说:“不错!”简简单单的日子,简简单单的朋友,朴素的话却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温暖。

背起书包回到学校,又一次回归了“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在路上我一次次地碰见他们,然后一次次地微笑着招手,并幸福地等待着他们的回应。在食堂,我们又一次坐在一起,静静地倾听,微笑。——这些又只剩下了短短的几百天。如果不是因为那场变故,或许我该同他们一起挺起胸坚定地走上高考的战场,也不会在深夜莫名地感到孤独。可惜没有如果,现实决定了他们终究要同咖啡的浓香一起离我远去,或是上海,或是北京,或是遥远的西北,或是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地方,我不能再在食堂或者路上见到他们甜甜的笑靥……我不该挽留他们,他们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他们心中的目标,一个朋友曾打来电话说她要考去上海,我相信她可以办到的,上海,那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我笑着说,我也想去上海——一年后。或许我可以在上海的某条街上再见到她,然后看着她略带惊讶但又甜甜地说:“嗨!”

我不想故意制造一种难过的情绪,但这种情绪却随同寒冷一起刺入了我冰冷的脊髓,然后借着我的手指传递到文章中的每一个角落,或许他们在离别前会落泪,但我已经见不到了,那时我只能在寒冷的夜晚揉揉被作业和灯光折磨得酸痛的眼睛,透过朦胧的玻璃看着远方温暖的灯光,我想那该是他们离别前的灯光……

夜已经深了,漆黑的天空看不见一丝星光,月亮像个听话的小孩,已经早早将自己躲在乌云那暖暖的怀抱中,唯有我一个人独自坐在桌前静静地思考。

我的手指已经有些不听使唤了,或许我正在不断地让它写下它不愿意写的东西,一种特殊的虐待。我拉亮了台灯——橘黄的灯光,阳光般的温暖。想起高一时登报的那篇文章《光的慰藉》,那时是一种特殊的孤独,可能现在我也在寻找一种慰藉,要么再次振作,要么躲在一个角落一个人小声啜泣。(他们又该笑我写的像女生了,随它去吧,几个月后再也不会有人过来笑着说这样的话了,可怕的时间。)

可能说再见还太早,但我还是想说一路走好,如果像古人一般“折柳送别”,怕是扯光满校的柳树也不够了。那天遇见俊,他说高三是紧张而辛苦的阶段,那就让我的祝福随着那阴霾的天空中悄然划落的流星一起伴你们走过这段难熬的日子,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明天或许又该是个寒冷的雨天,透过浓密的云层还是可以看见太阳的笑脸……

篇5:温暖的感觉作文

那一次,因很久没有上舞蹈课了,我打起了退堂鼓:很多动作都没学到,怕跟不上被同学们嘲笑。我站在舞蹈教室的门口,望着里面一个个轻盈起舞的小伙伴,孤独、无助、急躁、烦恼一起涌上我的心头,我犹豫着,迈不开步伐。这时,老师发现了我,她走到我的身边,露出了和煦的微笑,拉住我的手,对我说:“来,袁熹钰,快加入我们的队伍吧!不会的动作可以学嘛,你要欣赏自己,才能多一份自信啊!”我心头怦然一震,一瞬间,我好像明白了什么道理,老师的话如同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房,让我心中的阴霾一点一点的散开。

到了舞蹈房,老师一遍遍地教我,不停地对我说:“真好,你真棒!”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她身上镶上了一圈金边,她额头细细的汗珠晶莹透亮,老师真美!

篇6:温暖的感觉作文

一天下午,妈妈以命令的口气要求我们做什么事,而且如果没有做好,就要没收刚到手没几分钟的手机。

那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开口骂了一句,又给她发了几条网络语言。没想到她当真了,生气地跑过去和爸爸说,还把短信给爸爸看了。爸爸马上进我房间对我一通乱打,一边打一边骂,“你这个没良心的,连妈妈都敢骂,看我不打死你。以后还骂不骂?”我哭着说,“不敢了,以后再也不骂了。”爸爸这才停手。

我躲在衣柜里,大哭起来。而我妈就跟和尚念经似地在我边上,“爸爸打你是因为你做的不对,爸爸妈妈从小就教三字经,弟子规……”

“滚!”我在柜子里大声喊道,“你走开!”可我妈依然说个不停,可是对我来说根本半点都听不进去。

后来妈妈终于走开了,我打开手机,点开微信,看到妈妈在手机上疯狂地给我打字,头像上方“对方正在输入中”。

这时弟弟发来了一条短信,“哥,你没事吧!”这是弟弟常说的一句话。“哥,你没事吧!”平时我没觉得这句话有多么的温暖,可当时情况下看到这句“哥,你没事吧。”感动的又哭了起来。我赶紧用占满泪水的手给弟弟回复,“我没事。”

篇7:温暖的感觉作文

虽是南京人,但很少领略夫子庙的风光,父亲同学聚会就约在那儿,据说还可以划船游秦淮,我当然想去。

一到夫子庙,感觉与新街口不一样,虽都很热闹,但夫子庙给我一种风雨浮沉的感觉,我拉着妈妈暖和的手,穿梭在人群里,商店门口的霓红灯仿佛是黑夜的新娘,与经典、古老融为一体。忽然想起小时侯在小年时一家人一起来这里买花灯的情景,心里与这里的气氛一样,暖暖的。

餐厅不大,但很干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差点把我吓到门外,但他们都是与我父亲同窗四年的挚友,分别已久,各奔东西,长途跋涉后又能在一起相聚,劝酒声一声比一声高,还有就是女同学的大笑,他们说什么我是不知道,大概是喝酒后的醉话吧,一起聊着成家立业后的欢乐与忧愁。我与一位沈阳的姐姐聊了很久,话题谈尽了,口干舌燥了,父亲与同学仍坐那儿,或许真的是一醉泯恩仇吧,四年的情谊,也在这觥筹交错中了——天长地久的友谊!我这么想着,心如室内的温度,暖暖的。

爸爸披上了外套,手中晃着未喝完的酒瓶,踉踉跄跄的向画舫进军了。都晚上10点多了,许多店快关门了,穿过那座“古桥”向左拐就到了。这里的古典建筑让人想到曾经的中国,秦淮如一条纽带别在其中,这里的历史像他们的友谊,悠长、深远。我没喝酒,却想到这些东西,因为夫子庙的一切都让我觉得温暖的醉人。直到父亲那句:“时间过了,画舫游不成了。”才把我惊醒,我茫然的看着河面,归来的船,均匀的足迹在湖面上播出月光的碎片,粼粼的湖面反射出清冷的光,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大家在冷风中握手道了别,遗憾地回酒店。

篇8:温暖的感觉的小学作文

我国小学生感觉综合协调性问题越来越严重,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感觉综合训练的比例也在增加。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学习特点, 制订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 综合使用教学训练方法, 达到改善学生感觉协调性的目的。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认识

1. 感觉统合训练的概括

目前最普遍的感觉综合训练是由博士Jean gyres提出的, 其训练方法以及理论也是由其制定的, 此训练是以体育游戏为媒介, 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 触觉、平衡感、身体协调性以及各种感官能力都会得到训练, 合理的训练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感觉运动, 进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进而达到身体、心理、智力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开发。

2. 对小学生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必要性

(1) 实行感觉统合训练是实现孩子更好地成长的需要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 感觉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协调能力, 使他们的中枢神经得到发展。特别是进行前庭刺激输入的时候, 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展更加明显。同时, 这样的训练中, 儿童感觉审计以及掌握知识的神经在反复的训练中, 其协调性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由于感觉综合训练并不是单一的训练, 是对儿童感官系统的整合训练, 因此会促进学生身心同时发展, 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2) 小学时期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最佳时机

人神经系统高速发展的第一时期就是小学阶段, 也就是7~10岁这个阶段。这个时候人脑的可塑性与发展性非常强。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 前庭觉以及运动觉等感觉系统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最快, 因此这个时期, 充分借助体育教学平台, 对学生进行感觉综合训练, 必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各感官系统的发展。

二、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1.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有效刺激输入

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 不管是任何活动都会对他们的感觉神经产生刺激, 学生各方面的神经系统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会出现变化, 进而形成相对应的功能, 其中触觉、潜艇平衡等能力的变化最明显。以此为依据, 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设计有关这方面的训练, 比如:抱球平衡木、脚跟对脚尖、青蛙蹦等活动。然后实在触觉输入方面的训练。这个方面的训练有很多形式, 具体分析有区域触觉、深度触觉以及轻触等。教师通过游戏训练强化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比如大笼球压滚游戏、沙地赤脚跳等, 最后通过强化本体感受刺激输入, 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脑干部分进行训练, 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一般采用全身性训练的效果最好, 比如仰卧起坐或者是翻跟斗等。

2.重视器材的创新玩法

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重视体育器材的使用和开发, 有的小学校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体育器材种类不多, 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深入挖掘现有器材的价值, 开发新的使用方法, 就成了体育教师一项工作任务。新鲜的方法, 可以增添课堂趣味性, 学生在训练的时候热情更急高涨, 训练效果也会更好。

比如:大笼球的玩法, 就可以开发出很多种。教师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 一个学生可以俯卧大笼球, 以腹部作为支点, 趴在大笼球之上, 同时头部抬起, 双眼目视前方。其他小组成员抓住该学生的双脚, 并平举, 与大笼球一同转动、轻微急性前后、左右的推拉。前后、左右、快慢的变化, 可以丰富学生的前庭感觉, 有更好的重力感调试。还可以通过学生坐上大笼球的形式进行训练, 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 也可以自己想办法独立体验。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压滚游戏, 学生俯卧或仰卧在地板上, 教师或同伴将大笼球放置在他的身上, 进行轻轻的压挤, 或在上面进行缓慢的前后左右的滚动。

3. 寓教于乐, 科学教学

游戏教学法是开展感觉综合训练的必要形式, 游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融入训练中, 身心放松, 游戏是全体学生参加的活动, 也是一种最直接的锻炼方式, 教师通过变化游戏的玩法, 实现玩中学, 学中玩,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设计和编排, 包括集体游戏玩法、个体游戏法等。

比如:集体合作游戏《滑板推球》, 让学生俯卧在滑板上, 两人或多人一组, 面对面或斜线进行水平推球、接球活动。这项活动能促进学生颈、背部肌肉的收缩, 对前庭产生特别的刺激, 对增强眼球控制能力, 改善视觉、听觉都有极好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之间协作精神的培养大有益处。学生在忘我的游戏过程中, 各方面的问题或不足将会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从而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身心训练、行为矫正及意志品质的锻炼提供了可靠依据。从特别设计的游戏的作用来看, 这些游戏总体可分为五种:触觉游戏、前庭感游戏、本体感游戏、运动企划游戏和综合游戏。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体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要为学生未来的身体素质发展以及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根基。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 而他们肩负起如此重任的前提是具有强健的体魄, 健康的身体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在小学体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 学生综合感官以及协调能力的训练逐渐受到关注, 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体育学科的优势, 综合运用各种体育器材以及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袁慧明, 魏亚芳, 俞兴华, 等.分娩方式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6)

[2]卜志强, 孔令斌, 朱晓杰, 等.不同分娩方式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4 (3)

篇9:献血——温暖的感觉

5年前,我还没有义务献血的想法。第一次献血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一次,和一个朋友散步,他向我说起自己义务献血的事情。我当初还不太相信,以为他开玩笑。经过交谈,我才知道,这位朋友已经参加了6年的义务献血。他讲述了自己献血的整个过程,还讲了一些名人献血的事情,比如马英九曾经献血178袋。听了这些,我不得不相信他的话没有半句虚言。他的话对我触动较大。我这才发现,自己原先对于献血的认识,不但是错误的,简直是可笑的。

通过这次谈话我了解到,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身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无偿献血者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使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从那以后,我就有了献血的愿望。第一次献血时,我很紧张,望着粗大的针管,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农村,那些兽医们用来治病的针,好像和我眼前的针一样大。这个能行吗?我吃得消这个家伙吗?采血的护士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您别怕,针管大一点采血快得多,很快就好。”

护士的话很正确,粗大的针管扎进血管,其实也并不怎么疼,400毫升的血液很快就进入了采血袋,想不到在脑海里斗争了好长时间的献血,居然很快就完成了全过程。护士发给我一个献血证,还送了一把雨伞作为纪念品,给我两袋牛奶,告诉了一些献血后的注意事项,最温暖的是还深情地说了声:“谢谢!”

过了大约一周的时间,我就收到了手机短信通知,大意就是我的血液经过检验没有问题,已经用于临床,特别是末了那句感谢的话,让我感觉一股暖流直透心扉,这是一种生命的幸福感觉。

小时候,我在姥姥家住,姥姥是佛教的虔诚信徒,常教导我:不要伤生。切莫伤害一切生灵,哪怕是一只蚂蚁也不要伤害,它们都是一条命。姥姥告诉我这些话时,脸上庄重又虔诚,语调轻柔又温暖,我虽年幼,也被姥姥的慈祥深深打动。我感觉自己一直生活到了给别人献血时才在心灵深处与姥姥有了共应。我体验到并理解了姥姥慈祥的心田里是多么善良纯净!

从那以后,我坚持一年献两次血,从不间断。当然,这些都与崇高无关。我想,我献出去的这点血,可能会输给一个老人,也可能给一个婴儿,不管是谁,倘若能延续他的生命,不都是我生命里快乐的事吗!

义务献血真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篇10:温暖的感觉作文

大概五点三十分了,我们转身向饭堂走去,一路上气氛沉重,只有秋叶在我们脚下沙沙作响。

同学的一句话打破了这气氛:“你知道吗?这个星期我听了一首歌,好有感触。”同学的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严肃,我也很认真的回答她:“是吗?什么歌?”“你听过周华健的《朋友》吗?”同学问我。“听过,挺久的了。”我回答道。“我们唱一遍好不好?”同学说。“…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校园静寂的小路上想起了我们的歌声,伴着秋叶轻微的沙沙声。

一首歌后,同学问我:“你是不是要转学?你不要走啊,我会想你的。”这是我很久很久之前有略微的跟她提起过,没想到他会一直记住。我默不作声。同学装出一副哭笑不得的神态,感觉很假,但是从她的眼睛中,透露出了隐隐的不舍和怀恋。

从来不知道会有人舍不得我,顿时,心中涌出一阵暖流,这种感觉,也许就是感动吧。

我们聊起了以前,现在,还有未来。过去的事,虽说很有纪念价值,但是大多数早已忘却。

一路上同学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便轻轻哼起了这首歌:“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秋叶的沙沙声在为我们美妙的歌声伴奏,校园小路上,回荡着我们轻快的歌声,余音缭绕。

篇11:温暖的感觉作文

我搬了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风很凉。漆黑的夜裹上圆润的月光,虫鸣喋喋不休。我烦躁地揉乱头发,心里只想着几分钟前的闹剧妈妈无意间扯坏了我珍贵的摘抄本,书页满天飞。我曾花了一年时间认真填满它每个格子,装饰每一页图画,却在今天灰飞烟灭。我努力抑制着,不让视野模糊。

月亮永远是这样安静,不卑不亢,看破尘世。今天的它,美得不可方物。我空洞的目光盯着它,心中却掀起波澜。到底是不能看下去了。我十分烦躁。

正当我胡思乱想之时,月亮忽然被遮住了。没有了光,我猛的从思绪中抽离,抬头看。是妈妈。还在生气?妈妈对不起你,把你的本子弄坏了。妈妈赔礼道歉,只是有什么话你说出来呀,总是憋在心里,闷坏了怎么办?你老是这样妈妈本来平静的语气又开始变得急促。我听了更烦,干脆皱着眉,什么也不说。

空气像要凝固一般,只有阵阵虫鸣妄想打破这尴尬的气氛。妈妈的话音在空气中消散,我无动于衷。妈妈探询的目光一次次落在我身上,却始终没有回应。她轻轻地叹气,转身离开了,脚步很轻很轻。

终于可以看月亮了,我暗想,只是心里依旧不能平静。我努力把目光、思绪集中在那轮月亮上,却不能够,一次次涣散。留在脑海里的,只有一个人的叹息。

月光如水洒在我身上,我的目光投在月亮上。看着月亮,让我想到一个人,没有原因。她会时刻关注我,注意我的情绪;会把伤心的事保密,只告诉我工作中的趣事;会悉心记下我的饮食习惯,换着花样做早餐甚至还会原谅把她珍藏多年的镯子打碎的我。

她就像月亮,一样的平静,一样的温柔,一样的在默默关注我。

我微仰着头,再次努力抑制眼眶的湿润,但这次失败了,月亮在我眼眸中流淌着,模糊了。

我猛然站起,回头。对上一双眼睛,一双饱含关切与伤心的眼睛。她的视线从未从我身上移开。或许是因那目光的深情,我脸颊上划过几滴温热的水珠,回报她月光般的关切与在乎。

她把我搂在怀里,什么也没说。因为她,早已把我看透,不必言说。在这清冷的月夜,我感受到暖意。

篇12:温暖的感觉作文

记得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我和同学吵得惊天地、泣鬼神。整整一天我都没和她说一句话。第二天下午测验时,我才发现自己竟忘带笔了。看别人都写挺多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这时那位同学微笑着递给我一支笔,简直就是雪中送碳。我感受到了温暖。

还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楼上楼下的搬花盆。淘气的汗珠在老奶奶的鼻尖上打转。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可天生热心肠的我还是给老奶奶帮忙了。老奶奶用感激的目光望着我,我感受到了温暖。

在家里,我感受到了温暖。以前母亲总唠叨我,我就随口顶撞她了几句,和她大吵起来。我拎起书包,‘‘砰’’的把门一摔,头也不回的走了。出了家门,才发现天空阴沉沉的,自己又忘带伞了,只好祈求老天爷别下雨。可天不尽如人意。当我走到离学校还挺远的时候,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抬腿就跑,只听背后隐隐约约有人叫我。原来是母亲来给我送伞了。我接过伞,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眼睛湿润了。我第一次发现母亲是那么弱小。温暖、感激、悔恨、自责一起涌上心头。

篇13:温暖的感觉的小学作文

体育教学中我们知道, 在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术之前, 首先必须对该动作做相应的感知、观察,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等直观手段,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 并通过运动体验活动去理解动作的要领以及必须克服的难点。一个新动作的学习, 除了依靠自己过去的有关经验和模仿他人的动作外, 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积极体验活动的前提下, 设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此基础上反复体验, 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但小学生对身体的认识往往是不真实的, 甚至是错误的, 遇到什么感知什么, 不会有意识地去感知身体在不同运动情况下的不同体验与反应, 以及他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常有以下一些运动体验:有身体承受负荷的体验、身体在某些情况下的本能反应的体验、对身体控制产生的一种快感体验、兴奋状态下的超常发挥体验等, 如:

1. 背同伴跑中背负的距离比自己预料中得要远。

2. 追逐跑中没有自己预料中跑 (逃) 得快。

3. 闭着眼睛向前走, 一开始没有感觉, 后来越走越慌, 似乎要碰撞到障碍。

4. 在后退走、后退跑的心理中产生类似恐惧的感觉。

5. 圆形跑中随着难度的增大, 控制身体内倾的快感增强。

6. 有时800米跑得比平时轻松。

7. 想不到能完成高难度的投篮动作等。

8. 没想到可以轻松跳过山羊。

这些运动感觉的本体因素客观存在, 但在学情分析中往往会被忽视, 教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施教, 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关注, 偏重于自身示范动作让学生模仿, 侧重于书本知识点的传授讲解, 忽视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感知觉控制动作, 以及正确调整身体在运动中的感觉。容易单方面考虑学生“似乎”可以接受的程度, 很少问学生会有什么运动感觉, 特别是小学生, 他们具备这种体验基础吗?对该项目锻炼的要求明确吗?

二、学情因素分析中应增加运动感知觉因素

对图1的学情要素进行分析, 虽描述得比较全面, 但是对学生个体主体运动感觉的分析则不够重视, 一般只分析到技术基础等层面, 没有更深入地细分, 于是对学习该项目时学生身心体验的“应然状态”就被虚化了。学情分析的首要点是应从学生原有运动基础出发,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找准学生在运动感觉等方面的起点因素。也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运动的真实感受,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教学因素, 教师心中的教学目的才会更加准确, 见图2。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运动感觉因素的挖掘?从皮亚杰的运动体验理论中可以找到其缘由。皮亚杰认为, 感知运动是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动作技能作为适应的重要手段在认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运动体验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感知觉参与的综合反应, 它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等。随着技能动作的形成, 各种动作的肌肉感觉上升为主导的地位, 由模糊的感觉变为明确的感觉, 这时运动感觉转化为人的意识中心。

在体育活动中应注意训练儿童对各种肌肉运动感受的意识性, 以便使肌肉运动感觉尽快成为控制运动动作的主要成分, 才能加快掌握动作, 提高运动动作学练效果。因此, 体育教师在发展学生技能、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了解自己身体位置的变化, 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感觉, 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动作的到位等心理情况, 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运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

三、在运动技术教学设计中合理运用感知觉要素

小学运动技术教学的规格要求虽然相对较低, 但由于少年儿童感知不稳定、不全面的特点, 动作往往会做不到位, 与教师预设目标差距较大, 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因而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重难点, 专门安排学生根据运动感觉进行针对性体会, 逐渐地学习掌握。

如篮球运球教学。在原地高低运球教学中, 结合自己与学生的运动感受, 重视让学生体验手对球的感觉体验, 这是在预先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运球中需特别强调球反弹以后有一个“粘”球的过程, 这里的“粘”球就是控制球的关键点, 也是学生注意力、感知觉的集中点。在备课中撰写技术要领与难点时要突出这一点, 即在球反弹到一定高度时, 手柔和地贴着球有一点上升后再向下按压, 手指分开要大一些, 放松一些;手对球的控制面积越大, 球就越好控制;球在需要高低方向变化时, 手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等感觉会发生变化。教学设计要具体一些, 这样教师就会在教学实际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注重手指、手掌、手腕、手臂对球控制的感觉问题, 体会肌肉用力感这个知觉核心。并需不断提示,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运动中主动体验这种“球感”, 让他们能逐渐得到自由控制高低球的运动快感。

又如50米快速跑, 为转变学生跑前、跑中运动体验的被动状态, 在测试前应设计一次关于启动、摆臂、蹬地、加速、冲刺等方面的谈话, 可以让学生谈谈快速跑已有的心理体验;在课的间歇期间再设计一次谈话, 让学生谈谈两次测试跑中自己的肌肉用力以及心理感觉对比。试图在听和说中, 让学生主动熟悉快速跑动作的技术要领, 再安排分解分层教学, 让学生体会跑时肌肉运动的差别感受能力。这样围绕运动感觉的设计教学步骤, 可以让学生在动作生成中及时发现细小的错误动作, 较早地形成正确快速跑的用力感觉。在教师讲解法的设计中, 也应具体对学生摆臂、后蹬等某一次动作的外形、效果予以肯定, 试图让学生找到跑的肌肉运动感觉基准, 在以后的动作模仿练习中, 不断感觉与该次动作肌肉运动感觉的差异, 并逐渐缩小这种差异, 目标直接指向对动作质量的提高。

四、在场地、器材设计与准备中运用感知觉要素

精心设计的室外体育课场地无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无形中转移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产生愉悦的感觉, 教学效果自然提高。如, 利用对运动距离的感知错觉进行耐力跑的设计。绕圈进行耐力跑, 学生心理上自然会产生畏惧感, 较为枯燥的反复跑也容易产生疲劳感, 克服生理极点的动力相对也会削弱。因此, 在场地设计上就要重视这些运动体验因素。可以将跑动路线转化为数字路线, 以篮球场边线、中线组合变化成电子数字, 从0~9开始熟悉数字跑法, 逐渐增加难度, 如组合数字11、110、2008等, 要求跑速中等, 以队列跑的形式进行, 折返转弯的时候必须踩住线路, 熟悉后再增加强度, 采用计时或者间歇跑的形式进行, 当然也可以设计“地形”跑、“跑垒”等其他形式的迁移路线跑。

利用宽度、高度的感知错觉进行跳高场地的布置。由于受跳高场地与该项目规则特点的限制, 一部分学生因产生畏惧心理被过早淘汰, 成为看客, 容易对参与跳高运动失去兴趣。为了改变即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此类现象, 在场地器材布置方面要预先考虑。如可以在跳高练习中适当增加横杆宽度, 这样学生感觉上会低一点, 有尝试的勇气;另外, 采用橡皮筋可以缓解学生跨越的心理压力;场地布置成圆形, 在圆心立柱上系4条皮筋 (设置不同高度体验) 进行连续跳, 通过差异分层与增加运动密度, 提高学生注意力与运动快感。

五、结语

体育运动具有运动体验的基本特征, 而运动体验感觉在不同运动项目中都有不同性质与不同程度上的体现, 是学生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基础的内在部分。在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重视运动感知觉因素与规律的运用, 不只体现在运动技术与课前场地布置这两方面。我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启发一种思路, 建议教师的备课当中要预先考虑这一个要素, 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更好地预计教学的难度。

教师课前应事先熟悉动作, 体会自己的运动感受, 回到自己学习的状态, “从学生背后看学生”;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 找到学生与自己运动感觉的异同, “用学生视距看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处理教材、设计教法, 示范、讲解都会有的放矢;在课中还应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运动感觉, 及时调整教法与运动强度、运动密度等因素, 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

[2]邵伟德等.论体育教学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张春华等.“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孙敏.加强学情研究优化学法指导[J].文教资料.2007.1.

[5]沈剑威等, 体适能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篇14:温暖的感觉的小学作文

在这部作品中,周大新尝试了一种“虚拟纪实文学”的叙事方式,以已故清河省省长欧阳万彤之妻常小韫邀周姓作家采写《欧阳万彤传》为线索,通过传主生前的亲人、朋友、同事等二十几位讲述者(身份包括官员、大学教授、司机、农妇、演员、企业家和杂志主编等)的讲述——讲述视角、语言风格、对传主的评价各异,串联起这位政界人物的官场人生。这些回忆并未回避时下中国社会特别是官场的某些弊病,而作者所塑造的欧阳万彤这一角色的为人为官之道尽显一位“好官”的正面形象。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忠用苏轼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形容周大新总能把质朴、平庸的细节描写得有诗意。“并且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寻找一个象征物,除了写实又有一点超越,有一点形而上的东西,使其作品更具有诗的意蕴和哲思。”张志忠说,周大新文如其人,他和他的作品有使命感,又有智慧,其智慧既包含生存智慧,又包含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原作家的特色。

这些特点在周大新《汉家女》《湖光山色》《向上的阶梯》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作为一个乡土派小说的作家,周大新刚开始只写南阳盆地,格局小,开拓创新的这一面,相对不足,力度不够。但后来到了八九十年代,其作品思考转换,格局大了,眼界开阔了,更具有现代意识。如果说《第二十幕》是一种心灵的还乡,那么《湖光山色》里面的暖暖,就代表周大新从行动上的还乡。作为周大新的老朋友,河南省作协主席李佩甫注意到,对于人生中的两次打击,周大新采用了精神转移法,分别写出《第二十幕》和《安魂》。“大新一直是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最小的作家,当大家都被笼罩的时候大新没有被笼罩。大新一直在跋涉,他在左冲右突,企图在文学上建立自己的文学形式。大新一直都在讲述中国故事,他是标准的中国故事的讲述家。”

周大新的第一部长篇,写完后给朋友看,朋友不屑地说:“你写的这是啥啊?”他很失望,回去就把手稿烧了。

成绩背后谁能想到,他曾有过在文学起步时倍受“打击”仍不屈不挠朝着理想迈进的过去呢?周大新的第一部长篇,写完后给朋友看,朋友不屑地说:“你写的这是啥啊?”他很失望,回去就把手稿烧了。处女作霎那间化为灰烬,然后他的心中要成为作家的火苗却烧得更旺了。“我从小对写书的人非常崇拜,书是什么不知道,就是想写书。小时候老师老拿我的作文当范文,让我觉得我也可以写。”他说。他那么喜欢读书,即便是“文革”期间,他也没放弃过,和同学们一起,从学校图书馆被砸坏玻璃的窗口跳进去,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能看到的所有作品。

“我也可以写。”这个念头像个小苗,在周大新的头脑中顽强地生长,愈来愈茂盛。他悄无声息地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文学梦想。参军了,他当的是测量兵,忙里偷闲准备了很多资料想写个大地测量的作品。后来却被调到机关当干事,整天写公文,写那本书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长篇不成功,他改变了主意,先从短篇入手,很快,《济南日报》刊发了他的短篇《前方来信》。

他像是一个战场上观察细致又擅于指挥的将领,在文学创作上娴熟而自信地及时调整方向:长枪不行用短炮,陆军不中换空军,始终保持着高瞻远瞩的清醒。短篇写得顺手了,他又写了个中篇《军界谋事》,投给了《长城》杂志并得奖。这对周大新是个极大的鼓励。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他要求去前线采访,完成了《汉家女》,作品发表后有批判有叫好,周大新有些紧张,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写好了还是写砸了。

他的顾虑很快就解除了。这一年,《汉家女》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这个奖让周大新吃了定心丸,使他下定决心走写作这条路。

如果说此前的创作是盲目且没有任何艺术准备的话,那么1985年之后,周大新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道路。他想,自己必须和生活的土地联系起来,作品才有可能深刻,于是将目光从部队转向南阳的土地,关心乡亲们和伙伴们的生活。长篇小说《走出盆地》就是在这时候完成的,此后的《第二十幕》,应该算作周大新对家乡生活的总结,他想,写完这部作品就对得起自己的家乡了。

军人气质体现在周大新的创作中,就是他勇于不断地挑战自我、变化题材,抢占不同领域的制高点。写完农村题材,他又想:自己18岁出来后一直在城市生活,却没写过城市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了《21大厦》。“真正写的时候我发现还是不了解城市,不像我写农村人、军人那样得心应手。写完这一部我又停下来,思考哪一个是我最能写好的。我经常反省。有一段时间没有感觉,我写了明朝战争的《战争传说》,虽然是历史战争,但和军人生活密切联系。写完后有人评论,历史题材仍不是我擅长的。我还是回到了农村,农村是我熟悉的,尤其当下农村生活变化快,震荡大,应该加以表现,这时我写了《湖光山色》。”周大新说,他很想经过不同的尝试,试验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朝前走的方向。因为每写一部几乎倾尽自己全部情感生活的积累,他必须不断挑战新的题材领域,以激发新的思考。“现在我也不后悔当年写作《21大厦》和《战争传说》,毕竟是我在另一领域的探索。除了《人事》和《向上的台阶》这两个中篇我比较满意,其他每一篇写完都是不满,老是没达到心里的目标,还觉得可以写得更好。心里想的和文字上呈现的是有距离的,只好想着在下一部作品里弥补。”

记得所有关心过自己的人

托尔斯泰的《复活》对周大新的影响之深,成为他在文学创作中的动力之一。“最早读《复活》是在连队,连长常偷偷在床上看,我们借他也不让。后来趁连长出去,我悄悄拿到那本书。书没有封面,可是书里的爱情生活非常吸引我。这部书征服了我,让我好长时间都在想这个事。我想要能写这样的书该多么了不得!”后来,周大新才知道,这部没有封面的书是托尔斯泰的《复活》。他又从内部书店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震撼了周大新,他忍不住又买来了托尔斯泰的所有中短篇和《安娜·卡列尼娜》。他说:“他的所有作品都体现一种爱。不要条件地爱他人。这思想很合我心意。人是很需要这样的,他从思想上影响你。”

nlc202309082218

成长道路中,沈从文对周大新的影响不可不提。周大新最早读过沈从文的《鸭子》。像遇到托翁的作品一样,周大新把沈从文的所有小说散文都找来了。花城出版社出过的沈从文文集他全读完,觉得书里有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似。“我熟悉的就是普通的农民。他写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相仿,他的路子值得我研究并去走。我的很多作品也写底层小人物的悲苦无奈。”

从事创作多年,周大新对于自己遇见的好编辑,一直心存感激。解放军出版社刘林编辑,比周大新大一两岁,当时周大新将《汉家女》交给他时,心中忐忑不安。因为他自己明白,作品中的一些描写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但是刘林果断地决定刊发,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和争议。“如果刘林当时pass掉我可能就不写了。《走廊》写了真正的战斗,这部作品也引起很大麻烦,也是一位编辑给予我支持。他们有眼光,给我很多鼓励,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也就不干了。我对他们充满感激。跟我交往的编辑,我都记得他们的名字。”周大新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很多人的关心扶持。尤其是创作初期,在作者自信心不强时,如果不是遇见好编辑,可能就立不起来。而他本人第一部长篇写完后还写了剧本,却都以失败告终。他也曾怀疑自己,是否是干写作这个行当的料。“我就是赌着一口气写,慢慢地有了发表的作品。”

30年首推军事题材长篇

说来有些离奇,有着近30年兵龄的周大新,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的写作居然如此姗姗来迟。他说,一直没有写军事题材,是因为没找到能令自己激动起来的题材。“在大家都熟悉的题材领域,我很难写得比别人好。俄罗斯死了100多学生,给我很大震动。恐怖是世界性的问题,甚至是面临人类成长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类文明发展到对生命珍视,是巨大进步。现在又对生命漠视,战争是成年人之间的互相搏斗,恐怖主义是以毫无过错、完全无辜的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作为杀害对象,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恐怖袭击事件,而且还把它作为一种英雄行为。这对于普世观念来说,是人性的倒退。”作品完成之后不久,发生了“七五”事件,周大新再一次以军人的前瞻性以作品做出了名副其实的“预警”。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军人的预警,也是对社会的预警,怎么根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腐败容易滋生恐怖主义分子。有一种是人生的预警,每个人一生中不知会遇见什么,有很多陷阱或不测就在你前边的路上等着你。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掉进去。我写的是主人公、也是我个人经历。根本预料不到的事情,在人生中发生了。”《预警》又回到了周大新熟悉的军事领域,故事跌宕起伏,读起来就像一部悬念叠生的希区柯克的大片,处处布满疑云紧张刺激。周大新说:“我想表现三种预警:第一种是对战友们的预警,让他们关注这场反恐战争。第二种是对社会的预警,希望社会关注恐怖主义自身的发展。第三种预警就是对人生的预警,人生会面临很多诱惑,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他说:“有很多灾难也是由欲望引起的,今天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我这里的主人公,跟我岁数差不多,我就是写我们这一代军人,从困难时期长大,前半生谨慎小心,事业上成功以后,有些人得意忘形,就像我熟悉的一些朋友,有部队的,也有地方上的,前半生辛辛苦苦地工作,后来没有抵御欲望的诱惑,最终丢了官职,甚至入狱。这种悲剧他自己没有想到,家人也没有想到。”

周大新将军旅小说分为三类,一类是战争小说,直接表现战争,历史上的战争、边界战争、自卫反击战;一类是和平年代的军营生活。他觉得后者更为难写,要写出跟同行、前辈不同的作品很难。这也是我不轻易去写的原因;还有一类是写历史上古代军事博弈的小说。这三类小说,周大新都尝试过。《预警》的写作,他觉得是相当“过瘾”的,因为在周大新的内心深处,一直想在战场上指挥打仗,如今这个理想只能在他的笔下完成:“写作战局长我就是作战局长,所以这次写书也让我过了一把指挥作战的瘾。”

如同处于备战状态的士兵,周大新时刻警觉着,哪怕是茅盾文学奖的桂冠等诸多荣誉和奖项冠于自己名下。他说:“作家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快乐只是拿到新书的一瞬间,很快又要进入到下一部作品的创作,没时间也没法陶醉,世界上那么多优秀作家都在往前走,而且他们的每一部都有新的进步。”他也很羡慕一年一部作品的作家,但同时他又不打算改变自己的进度。“我写得慢,我就想一步一个脚印,每步都能往前走一点,更接近人生真谛的探索。”

2008年夏天,周大新29岁的独子因脑瘤告别人世。周大新把对儿子的忏悔与牵挂都写进小说《安魂》里。

《安魂》是一部令人心碎的感人之作,也是一部具有生命启示录性质的作品。这部作品获得2012年度《当代》最佳长篇小说奖,但是那天周大新却提前离会了。

“自己写的书自己不敢再看,别人一提就会勾起我的很多回忆。”周大新说,自己写的是死亡,人死后会去哪里他自然要给出答案。“那是为了安慰自己,同时也为了安慰天下所有将走近生命终点的人。有那样一个天国会让我们不再恐惧必将到来的死亡。”

他并没有把《安魂》仅当成私人的情感宣泄,这部作品同样体现了周大新作为作家的的社会责任。儿子去世后,他和妻子向老家河南省邓州市捐献了100万元人民币,以儿子的名字命名建立了一笔助学基金,用于资助邓州市每年升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周大新说,儿子生前一直喜欢帮助他人,他们想让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在《预警》中,情感上的腐败带给军人的影响已有所涉猎,在腐败开始腐蚀人心的问题上发布了“预警”。而在《曲终人在》中,周大新又对腐败问题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并设想了人在官场有可能面临的种种压力,诸如来自亲朋好友的索取压力、来自上级的压力、商人交往的压力等。

周大新说,自己接触过一些官员朋友,看到了一些官员沉沦,对他们外表的光鲜和背后的苦恼也知道一些,“我特别注意到一种围猎现像,就是一个人当了官之后,四周很多人想尽办法要拿下他,以便让他为自己服务,所以一个人想做一个好官并不容易。”权力,有公权力和私权力之分,他希望对掌握公权力的人群的生存状况进行一次探查和表现,所以写了《曲终人在》。这些年,在我们国家,由于很复杂的原因,掌握公权力的部分人腐化严重,老百姓对这个人群的不满和议论很多,“我想通过这部作品,把我对权力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写出来。”

《曲终人在》中的省长欧阳万彤几乎是个完美的人物。周大新在欧阳万彤身上寄托了自己对政界的理想,周大新说:“我太希望我们国家的高级官员——省、部、军以上的高官,能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再整天为个人、为家族、为小圈子的利益忙碌。须知,老百姓把管理社会的权力交给他们,不是让他们去谋取私利的。”他认为,文学的功能肯定不是仅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要光靠讲故事或者传达信息是无法得到读者的喜欢的。文学还得通过叙事来传达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要比新闻媒体或者说自媒体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文学还有个提供阅读审美的功能,要给读者美的享受,而这些往往是新闻做不到的。所以,今天的文学写作应该逐渐回归这些文学的本来功能。

上一篇:监理竣工报告下一篇:公司xx年销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