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04-22

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8篇)

篇1: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及美育紧密结合,以获得学生素质提高的整体效应.因此,要建立全面、科学的运行机制,以保证心理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作 者:刘惠 胡振江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8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途径  

 

篇2: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应学生成才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 者:许康 甘建平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重庆市,400039刊 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RTV UNIVERSITY年,卷(期):“”(3)分类号:B848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成才

篇3: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社会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鲜事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 心理, 行为等也出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影响和冲击下, 由于部分学生阅历浅, 人生观尚未完全建立, 鉴别和抵御能力较差, 他们对西方的一些思潮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一些流行观念盲目附和和崇拜, 使得一些学生思想混乱, 观念模糊, 盲目追求, 由此产生了许多心理障碍。诸如社会环境中的黄、赌、毒及腐败现象和社会治安问题, 会污染精神环境, 腐蚀人的灵魂, 消磨人的意志, 并在一定条件下使一些人误入歧途, 走向犯罪深渊。因此, 它对青少年的危害最大, 影响也最为严重。

2、家庭原因

当前, 在部分家长中存有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方法简单, 对子女管束过严, 部分家长把防止和限制作为教育子女的立足点, 并按自己的阅历和意愿严厉管教。他们相信“棍子下面出孝子”的古老家教遗训, 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轻则训、责骂, 重则暴打。二是家长对子女过度骄纵溺爱或保护, 宠的多, 教育管束少, 要求不严格, 百依百顺, 甚至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也加以庇护, 使孩子任性、傲慢, 经不起挫折。三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 偏重智力投资。这些家长只关心和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 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 品德等方面自然就会好起来。

3、学校原因

一是课业负担过重, 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优秀率, 教师便重重加码于学生, 上课和补课时间延长, 作业量加大。学业上的压力使得好多学生身心疲惫, 为此他们在心理上便经常出现惴惴不安的焦虑, 造成精神负担过重。不仅学习兴趣下降, 而且产生心理障碍等严重问题。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材难度过大, 内容单一, 并且教学内容缺少心理健康课程, 导致学生遇到问题时茫然, 无所适从。三是部分教师方法简单, 训斥、批评、责骂甚至体罚, 给学生心理造成许多创伤。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要坚持以预防为主, 实行防治结合。为此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心里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它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降低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 一些学校搞无休止的、无区别的、大面积的补课, 使学生失去个人独立思考与自由支配的时间, 造成心理失衡。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 往往能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使人际关系和谐。而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 往往人际关系较差, 轻者自身有焦虑, 孤独感, 重者则处处疑惑, 时或伴有各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学校应充分运用学生集体的力量, 团结、关心他们, 使他们逐步增多与人的交往, 进而克服心理缺陷。总之, 要努力使学生集体形成团结友爱, 互相合作的氛围, 要利用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师生的榜样作用, 促进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进行挫折教育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校和家庭, 应教育和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到, 人是在诸多客观和主观条件影响下成长的, 人生的航程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挫折在所难免;要正确的对待挫折, 冷静的分析各种困难因素, 关于灵活应变, 及时而理智的实现目标与情绪的转移, 使他们“吃一堑, 长一智”。这样, 就可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压力。

4、正确认识自己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品德估计过高或过低, 都难于适应社会, 易引起情绪冲突。如估计过高, 就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 导致失败;别人也可能认为他骄傲自大, 而不愿与他交心, 把他排斥在整体之外。反之, 对自己估计过低, 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使他精神萎靡不振, 丧失成功的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 干出危害集体和他人的行为。这一切, 都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者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端正自己的态度。尊重事实, 正视现实, 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和物质利益不斤斤计较, 对学习、工作、事业则孜孜以求, 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

5、开展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 有23%的初中生认为学校教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26%左右的初中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17%的初中生提议用黑板报, 宣传窗等形式进行此项教育。

三、总结

篇4:试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排除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是小学教育不辞的责任。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時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五、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家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学生在家庭的时间很多,家庭环境,家长不健全的人格和不健全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发展,甚至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因而,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利用“家长学校”或者家长会等形式开设心理讲座,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知道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学校和家长要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发挥才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5: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那么,心理健康在中小学生中有什么作用呢?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起着什么样的引导?

第一,促进学生生理肌体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对生理肌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我国最早的医书就总结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理论,说明了人的情绪变化时生理肌体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很多,有病菌、病理和理化因素,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还有心理因素。大量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胃病等生理病患,都会因为情绪紧张而被引发。所谓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可引起阴阳失衡,血气不和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生百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小学生正处于人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在生理肌体发育的作用下,情绪很不稳定,个体心理机制还不健全,意志控制能力较差。在这一阶段,如不能对不良情绪加以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身心疾病的发生,导致教育的根本失败。目前,中小学生中自杀、出走,各种神经衰弱、焦虑、孤独、抑郁、社会紧张、性变态屡见不鲜。我们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宗旨是查明心理疾患,确定病态程度,寻找医治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带动生理肌体的正常发育,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中小学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就人个体而言,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开发学生智力的积极心理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充满矛盾与困难的,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这就要求有健康的心理来调节个体在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健康心理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有推动作用。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意义的思想活动,需要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机制,以确保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比较坚定的学习意志,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强的学习注意力,这些个性心理品质一经形成便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所谓人格就是品格、道德。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要求,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基本任务。中小学生正处在品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性心理问题多而复杂,势必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从个性心理上进行调节,使个性心理平衡,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在塑造现代人的目标上,把个性心理素质放到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上,认为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程度和社会文化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程度,都是在个性的心理素质水平上综合反映。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教育的失误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创伤,以致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目前现实的教育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智商比较高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家长、教师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养成骄傲、任性、虚荣、自私、经不住挫折等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现实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考试、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不断完善中小学生人格的重要措施。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学生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疗救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驱散学生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全面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打下坚定的基础,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责无旁贷。

第四,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五,稳定、协调的个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第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的职责不限于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以及发展智慧能力,学校更负有促进与指导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中小学生阶段,是人生中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摘要: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调整的产物,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种种限制不能在城市上学,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其性格的培养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留守儿童有着长远的影响。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花朵都有其绽放的权利,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一群含苞待放的花朵经历着磨难的洗礼,那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公益人士也积极捐款来援助留守儿童,但是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受教育权利是每一个人民享有的权利,但是几年前对留守儿童来说上学是多么难的问题,随着一批批希望小学的创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障。

随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通过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发现农村小学中许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中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缺乏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

三、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显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完善农村小学教学的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教育

现在小学农村教学中缺乏心理课程的开设,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要想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健全农村小学的教学机制,让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倡下,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需要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共同进步。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在农村小学中,部分教师不具备合格的教师素养和教师技能,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育对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阶段,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3在小学教学中灌输“爱”,让留守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去付出自己的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爱和呵护,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就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同学之间的关爱,让爱在校园里洋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多余的,通过“爱”让学生感知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问题。让世界充满爱,在感受和享受爱的同时,学着自己去付出自己的爱,从而为世界创造温暖。

4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运用“游戏化”教学

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内容、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学生来掌握知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积极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治疗,健全心理素质。

四、结语

篇7: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以朝阳师专为例

(朝阳师专生化系

田明学

张莺

122000)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了,着重阐述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性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方案,并对朝阳师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作了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途径

前言

当前,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新生适应环境困难,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不能与他人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遭遇困境时,不能适时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倾向于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心理发展状态不符合年龄特征;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害怕走向社会等等。这些大学生中常发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的适应社会、工作交往等各个方面。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在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大 1 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一个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强调发挥高校的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强调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的教化功能。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的基础,同时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开拓精神;具有迎接经济科学技术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新知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改革要求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基本的文明素质和审美能力;具有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等。

其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素质是渗透在各个方面的,只有心理、情感、意志水平得到平衡发展才能达到素质培养的其他要求,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 培养目标。比如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对学习的兴趣和自我提高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经常会表现为思维活跃,神经活动有较强的灵活性,分析综合能力也比较强。学习过程中求知欲强;学习的效率也很高;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主动去克服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保持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或限制其他素质的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如果把其他素质培养得很好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高校素质教育的其他成果将没有任何意义。

2.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中的学校相关因素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中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过程,高中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仍然 具有强大的后续影响力。高中教育模式过分重视智育,轻心育、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培养,从而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造成记忆力、想象力减弱;另一方面形成学生高分低能的局面,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擅长“纸上谈兵”,不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心育”,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和方法,呈现出一种闭锁性的心理特征,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是引发心理困扰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养成良好 的心理习惯以及高中行为惯势的影响,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封闭倾向,不注重自我心理调节,极易心理困扰。2.2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个性、能力等人格力量,以及教学内容、教育风格都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影响极大。所以,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教育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整体素质的培养。2.3集体的影响作用

大学的“集体”包括班级、宿舍、学生会等团体组织。研究表明,一个团结、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相反,一个松散的、不合作的班集体则不利于学生健康和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一个学生如果被他所在的集体悦纳,在集体中有较好的位置,则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要极力营造和谐友好的集体氛围。2.4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愉悦学生的心情;二是学校的校风校纪等校园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和方式。

3.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正规的关键之一。3.1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有很明显的共性,而大学生又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内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辅导是可行的。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同时,也要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互动形式,全面系统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保健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要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讲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婚恋心理问题、择业问题等,以灵活性、趣味性、启发性吸引广大学生。3.2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生和社会之间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真正融入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课。调查表明,目前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和与他人交往是极其有限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单纯经历使他们缺少为社会、为他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缺少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生活的小圈子,深入到城市、农村之中去了解生活和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积极主动的服务精神,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奉献真诚和爱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的创设活动情境,组织社会实践和交往。学校可以组织和引导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投身到社会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经受锻炼,接受挑战,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改革开放意识、历史使命感、生存危机感、道德判断力等内在素养。近几年来,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项活动所形成的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社会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态度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也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了铺垫。3.3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各高校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骨干教师队伍,这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要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应聘请具有专业基础的兼职人员,以解决专职人员缺乏问题,并利用寒暑假对兼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兼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3.4依靠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向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服务,使大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即时性。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心理知识方便快捷。第二,广泛性。网上提供的信息量大,覆盖 面广,能更好的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第三,渗透性。网络这一载体的运用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气氛轻松自由,更易被接受,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更真实客观的表露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找出心理困扰的症结,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查阅资料、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等。鉴于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和重要程度,建好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3.5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诱因除部分病理性的原因外,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现实问题引发的。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联合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8由此可见,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学习和经济三个方面,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就业压力。当学习、就业、经济等这些现实问题引发的压力超过学生的承受限度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就有必要把心理健 康教育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几率。以贫困生为例:贫困生是高校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应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增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恢复其自信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从而解除其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但是在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从物质的角度解决其面临的实际问题。要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只有在“育人”的同时切实增强“助困”的力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6强化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首先,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认识到如何引导孩子,使其健康发展。

其次,要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于大学生能否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最后,要优化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管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重要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是粗暴还是民主,对于大学生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

总之,不论其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否单亲,我们均提倡构建充满爱的、交流顺畅、充满理解的家庭教育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友爱、积极、和谐的健康心态。

4.朝阳师专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

作为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基地之一,朝阳师专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一直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创新上思考,在务实上着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1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四个结合”的新的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德育”课程,实现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相结合;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重点辅导与及时诊治相结合。4.2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目标

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与自己学校的教育使命—师范教育相结合,提出我们不仅要培养准教师的良好的个品质和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者,还要通过科学、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教育事业和社会生活中心理健康的引导者。为此,学校既注重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环境适应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交友恋爱受挫、考试紧张焦虑、求职择业矛盾、人格发展缺陷、情绪调节失衡、经济困难压力等心理问题开展教育。面对学生开展厌学、考试焦虑、情绪障碍、自我认知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的咨询,更注重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即学习兴趣的保持、自我意识的认识、情绪心境的调控、人际关系的把握、人格品质的塑造、环境能力的适应以及心理行为的把握。同时对这些准教师作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危险信号等方面培训,使学生毕业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使者。为 了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心理健康,做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学校把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方式从封闭的屋子、一对一咨询,拓展到“互动参与”的大舞台上:团体心理训练“人际交往、减轻压力、摆脱忧郁、增强自信、团队精神、生涯规划”等新意迭出,拓展训练、校际联谊、心理剧汇演、心理漫画大赛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人际互动环境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了解了健康心理认识了做一个心理健康者的意义。

4.3助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成立了“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直接受学工部、学生处、团委领导,接受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业务指导,是集群众性、自助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4.4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需求,指导学生开发潜能

人格与职业选择、生涯规划、人际交往、成功者素质、情商与成才、就业认知等心理助长训练应时而出,使学生们感到,心理健康教育和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越来越贴近他们的需求了。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4]陈继安:《思想工作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5]陈建华、《陈沙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同济大学出版社,19%年版。

[6]胡启先、易法建、毛晋平、范晓玲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篇8: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自我国实行独生子女计划以来, 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孩子在家庭中享有特殊地位, 而对于青少年的教育, 则普遍存在着误区。在生活上, 父母对孩子基本上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在学习上, 父母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思想却给孩子增加了许多心理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关爱与学习上的苛求形成一对矛盾, 这一对矛盾对于生理发育、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 便形成了心理冲突, 使他们无法适应, 从而便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 学习方面的不良表现。

学习无计划, 消极被动;不能独立学习, 在家长或教师的督促下才肯学习;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考试时张冠李戴;写作业时边写边玩, 不能主动完成作业, 有时甚至抄袭或缺交作业;学习用品随意放置, 经常东找西寻;做事无条理, 丢三落四等。

2. 情绪方面的不良表现。

自我控制力差, 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喊;感情自私, 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 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 心生嫉妒;与同伴相处, 喜欢显示自己, 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 轻则有意视而不见, 重则想力法破坏等。

3. 行为方面的不良表现。

为了逃避惩罚或获得某些荣誉而不惜说谎;看到别人某件好玩的东西, 偷来自己玩乐;打人、骂人, 欺侮弱小同学;破坏教室的桌、椅, 在墙上乱涂乱画, 在干净的环境内乱扔杂物, 破坏树木, 践踏花草。

从以上种种表现可以看出,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为:突出自我, 不管别人感受;自制能力较弱;抗挫能力较低。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 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一块很重要的基石, 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 保持心理平衡, 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 在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 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问题。

调查表明, 大部分家长和教师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但往往缺乏参与意识, 关心的重点仍然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上, “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 导致更多心理问题的出现。

2. 实践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 目的不明, 活动简单化。

(2) 活动缺乏针对性, 流于形式。

(3) 活动多以学校为中心, 多向交流少。

3. 专业人员匾乏, 且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 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匾乏, 或有学历而教育教学经验不足, 或仓促上阵, 或只讲授心理学知识, 重知识轻体验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另外, 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也令人堪忧。优良师资的欠缺, 是制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因素。

4. 整体化不够, 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只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综合管理, 多管齐下,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如何协调、发挥学校各种年龄段教师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针对学生存在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环节中逐层面逐角度加以解决?这都要求有专门组织进行统一规划,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行政工作一体化的系统网络。

三、对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建议

1. 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 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学校和专业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家长和其他教师也必须投入到其中来, 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

2.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 准确地把握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

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在人格特征和个性修养方面必须有严格要求。我国心理辅导与咨询专家樊富岷教授提出, 成功心理活动辅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特质;对心理辅导理论有充分理解;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掌握基本的领导才能与专业技巧;丰富的咨询经验;遵守职业道德;这些人格特征正是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和自我提高的标准, 教师应严格按照以上标准丰富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

(2)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

对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其专业素质:第一, 丰富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性知识;第二, 参加咨询培训,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第三, 加强对教师的辅导,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确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设置。

心理辅导的目标对辅导活动的开展具有导向作用, 确定辅导的目标就是确立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心理教育活动要想达到一定的目的, 必须首先对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清晰的目标不但能指导心理辅导活动的方向, 而且能对班级成员起到凝聚作用。

(2) 设计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心理辅导的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活动内容来体现, 活动内容是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内容就是指活动项目的集合, 而活动项目则表现为一个个活动单元。因此, 活动项目和活动单元的选择与划分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在理论分析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 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检验其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借鉴一些成功经验, 可以缩短探索的时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很多, 大多时候需综合运用, 但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3) 制定合理、规范、可考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评估体系。

对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对学科课程的评估。一般来说, 学科课程评估的重心是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心理教育活动课评估的重心应是学生自身经验的变化。

4. 创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外部条件。

(1) 给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必要的时间。

心理健康教育课, 首先要保证其开课时间。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间, 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排进课程表, 无特殊情况不得侵占。

(2) 给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主, 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要求, 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 从而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 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 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有条件的学校教室可配备计算机、摄像机、投影仪等设备, 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顺利开展。

(3) 给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需要经常外出学习、交流, 购买相关的图书, 订阅相关的报刊, 经常制作一些课件, 开展科研活动等, 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措施, 学校应当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徐宗盛.为小学生做好心理保健.新课程·综合刊, 2006, (1) .

[2]潘先胜.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新两乐”.贵州教育, 2006, (5) .

[3]纪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6) .

[4]马梁红等.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9) .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论文下一篇:与培训机构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