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如何应对

2024-04-24

农信社如何应对(共8篇)

篇1:农信社如何应对

农信社如何应对“四大着力点”-江苏人事考试网

11月2日,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某论坛曾表示:银行业要优化信贷结构,有效抑制房地产投机融资需求,并提出了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的四大着力点。而作为中国农村经济支柱,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着力促进内需。农村信用社所面对的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具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目前,从国家政策到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农村正在进行着一场城镇化变革,其发展势头很强,这就决定了农村消费市场的不断加大,所以,农村信用社应积极着眼于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积极配合和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和农民消费的信贷支持,从而推动个人住房消费和农民改善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健康发展。

第二、优化信贷结构,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农村信用社作为后起之秀,无论在管理水平和信贷资产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就需要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严控“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项目的授信,用发展的眼光进行信贷结构的优化,也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均衡风险,抓好信贷发展方向研究和信贷品牌创新,从而促进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第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着力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

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但是,总体情况还有缺陷,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形象,放弃“重商轻农”思想;同时大力提高一线窗口员工的规范服务水平和质量,解决好客户的“排队等候时间长”和“办理业务手续繁琐”等问题,成为城镇和乡村统筹发展的纽带和中坚力量。

第四、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着力促进包容性增长。传统的土生土长、土里刨食、以土地为本的农民,如今在思维方式和衣食住行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很多方面来说仍然属于弱势群体,作为和农民能够紧密接触的农村信用社还必须承担起他的社会责任,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在不影响本身经营的情况下,发展小额信贷,给予他们最好的金融支持,使低收入群体也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

“四大着力点”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业发展的指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立足农村市场经济,立足农村金融特点,开发创新适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在不断改革发展中成长和壮大。

篇2:农信社如何应对

首先,继续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品牌是金融企业强大的竞争优势,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品牌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低、品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农信社应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在人口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的地区设立精品网点,方便客户业务办理,延伸服务范围。继续稳步推进网点改造,在环境上给顾客以舒适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与此同时,增设自动取款机,加强营销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完善代收代付业务方式,减少因办理代收代付业务,造成营业网点人员拥挤,影响正常存贷款及结算从而导致客户流失的问题。启动品牌推广战略,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和广告投放力度,形成了户外、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体系,树立农信社的品牌形象。

其次,加强营销培训,创新营销手段。由于各种原因,农信社客户经理的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少,营销效果不明显。村镇银行开设之初,把营销放在重中之重,营销手段突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农信社可以利用自身网点和人员优势,采取“本地信贷员”的方式采集客户信息,营销产品和服务,在提供产品和服务后及时提供跟踪指导并及时反馈。不仅如此,农信社还应坚持市场化导向,变“守株待兔”为“主动上门”,紧贴客户需求,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产品服务。此外,农信社还应拓展营销方式,提升经营能力,进一步加大客户经理的培训和考核,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篇3:农信社如何推进依法合规经营

(一) 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合规文化欠缺

一是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影响, 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业务拓展上, 而忽视了合规管理的重要性。部分行社甚至冒着违规的风险来实现短期绩效, 加大了农村农信社合规经营的风险。二是从高级管理层的高管人员到分支机构的一般员工, 由于对合规管理存在模糊意识, 没有自觉地将合规风险当做一项重要的风险源却管控, 才导致积极参与合规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二) 规章制度执行没有落到实处

近几年, 随着农信社规章制度的不断更新, 联社基层县级行社组织学习了一系列新规和业务操作知识, 许多员工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 促进了学习意识增强, 但是存在对制度一知半解、执行不力等现象, 部分干部员工主要的精力依然放在业务经营和完成任务之上, 合规意识不强, 不能主动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三) 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农信社要守卫和争夺金融阵地, 除了其产品要适销对路和强化经营管理外, 必须重视维护客户利益。因此, 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就成为我们的现实要求, 我们要切实扭转过于注重业务经营指标的完成, 而忽视消费者权益的情况, 严格自律, 优化服务, 充分考虑客户心理, 兼顾客户利益, 维护农信社的良好声誉, 实现农信社的持续发展。

(四) 业务操作程序复杂, 责任分工不明确

随着农信社业务系统不断升级, 合规管理主要依赖于业务办理的事终控制, 柜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环节多、流程多、业务审核复杂等问题, 导致一笔业务的办理涉及到调查人、审查人、审批人、发放人等多个责任人, 责任划分不清, 无疑增加了业务的合规风险。

二、农信社完善合规经营体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 培育合规文化

培育合规文化是稳健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 合规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推进信用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降低风险、控制成本, 促进业务发展, 而且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加强信用社员工队伍建设,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合规文化建设, 就是要紧密配合案件防范长效机制建设, 变堵为疏, 变被动为主动, 将检查处理与正面引导相结合, 着眼源头, 综合治理, 逐步走上安全、稳健、快速的发展轨道。首先, 转变观念, 加强合规意识。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 要进一步倡导“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与监管有效互动”等合规文化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通过加强宣传教育, 让员工了解和掌握合规知识, 引导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资本覆盖风险、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风险意识贯穿到自觉行动中。一是针对性开展教育。对高管人员开展党风党纪和廉政建设的教育培训。对在岗员工按条线、岗位、环节开展业务操作流程及制度学习培训, 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警示教育、新制度新办法学习等方式,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合规操作工作。二是梳理修订制度办法常态化。对现有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及时制定新业务运行相关制度。三是部门联动强化问题整改。积极开展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 对信贷业务、票据业务、跨业合作业务、外部风险等业务风险进行排查。

(二) 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提升合规管理效能

一是提高合规管理的独立性。进一步强化审计监察部与风险管理部职能, 增强其独立性。通过合规管理部门之间权限匹配和优化, 才能在部门协调的事务中形成风险防范合力, 而责、权界定不清、风险内控错位失调、制度健全优化滞后, 只会损害员工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敏感度。二是健全良性互动机制, 营造和谐合规氛围。通过各行社与外部监管机构以及信用社内部网点之间、部室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有效互动, 彻底走出过去那种的“猫鼠游戏”的“怪像”。

(三) 维护消费者权益

随着金融消费从单一的存取款、贷款、支付结算业务不断向理财、融资、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的同时, 我们及时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经营管理范畴。同时, 我们认识到, 农信社唯有从经营者角度和消费者角度出发, 依法合规经营, 提高产品透明度和服务质量, 强化教育宣传, 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权益。一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确立居民的金融消费者主体地位。二是细化基层行社诚信、告知、提示、保密、信息披露等业务, 通过制度规定, 防止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犯。三是建立以“市场化、差别化”为原则的利率定价机制, 根据风险状况和综合收益对贷款进行定价, 公开利率定价, 阳光操作;杜绝通过贷款捆绑和不当搭售, 强制客户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 严厉杜绝贷款拿回扣、报销费用、索要财物等各种“潜规则”;未经客户授权不得违法查询、使用、泄露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等。四是完善公正合理的服务收费制度, 公开收费标准, 充分告知客户, 做到了“明码标价”。严禁向客户摊派各种形式的查询费、风险金、咨询费、评估费等, 逐步实现了金融服务收费的市场化、规范化。五是合理调整和使用窗口资源, 提高服务效率。基层行社由于代理了国家粮食直补、低保、社保等发放收费工作, 窗口资源不足, 因此我们要求合理调整和使用窗口资源, 协调处理好代理业务与一般客户、黄金客户的关系, 提高工作效率, 维护客户权益。

(四) 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机制

加强授权、分权管理, 规范决策程序,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权责, 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制约制衡体系, 减少决策失误。杜绝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情况发生。同时, 推进管理决策信息化, 实现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的转变。

三、总结

思考与体会笔者参加农信社工作多年, 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以合规为前提、以制度为准绳, 将依法合规融入到经营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 才能更好地保障农信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 领导重视合规工作、带头示范是提高合规经营效力的关键

合规工作要从高层做起, 自觉做合规合法的表率, 严于律己, 率先垂范, 把向员工宣讲合规当作一项长期、持续、常态化的工作, 不厌其烦地沟通、解释、提醒。只有管理人员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才能从上到下产生垂直影响, 才能保证合规经营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 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只有良好的制度约束, 才能使工作和谐有序地不断开展。实施依法合规经营, 一是梳理制度, 明确合规经营防风险内容, 有的放矢, 提高合规经营防风险的精度、力度和深度;二是与时俱进, 废止落后、不符合业务发展的制度, 及时更新制度规则, 从制度流程上有效防范新风险;三是完善、细化制度、流程, 让工作中的每一项操作步骤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 丰富制度内容, 完善制度结构。

(三) 强化意识, 用心执行

合规经营是所有员工的责任。要全面树立“合规创造价值、合规防控风险、合规保障发展”的合规理念, 切实提升合规建设的自觉性, 通过加强合规防风险培训学习、强化全员规则意识、培养员工良好习惯等途径, 以合规文化软约束和持久力提升, 保证合规执行效果。

(四) 严格落实, 要脚踏实地

篇4:经济下行 农信社该如何应对?

经济下行对农信社影响加大

——“一刀切”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经济下行时期,为规避风险,银行往往采取“一刀切”方式,提高信贷门槛,收紧口子,形成“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怪圈,导致市场有效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实际调查中,通过走访部分农户、私营业主和小微企业,发现近70%的市场主体反映资金缺口在投资项目总额的20%以上,资金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数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效益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以及科技含量不高、有效担保不足等问题造成优质企业项目少,在经济下行环境下符合贷款条件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但对资金需求却十分旺盛。同时,一些急需资金但又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难以贷款,信贷供需矛盾突出,导致了银行难贷款和企业贷款难的“两难”境地。

——信用危机使隐性信贷风险管控的难度加大。由于经济下行导致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盈利状况差,资金链时有断裂风险,企业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下降,企业老板跑路、擅自处置抵押物等现象时有发生。

经济下行也带来了失业现象大量增加,个人收入下降,信用状况脆弱,特别是房价调整造成房屋变现能力下降,抵押风险极易转变为银行的不良债权或损失。因此,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信社在贷款对象选择上难度增加,新增贷款风险也随之上升。

——履约率下降导致贷款劣变率高的态势严重。贷款履约情况是反映贷款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清收盘活难度加大,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同比下降,和当年新增贷款履约率同比下降,进而导致贷款劣变率升高。

——创新市场营销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协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对客户经理识别、监测、控制贷款风险的能力要求将更高。由于农信社部分客户经理持续学习不够,风险掌握能力较差,创新营销的意识不强,不愿主动拓展信贷市场,尤其是对营销技术要求较高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小额贷款风险类贷款“望而止步”,产生惧贷,惜贷心理。另外,农信社考核机制不灵活,未实行产品科学计价,大额贷款与小额贷款、“三农”贷款与小微企业贷款等实行同等计价。这些都导致存贷款比例偏低,综合盈利增速不快。

当前,正值农信社转型跨越加快组建农商行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加快业务发展特别是加快信贷业务的发展来提高市场份额,增强盈利水平,消化历史包袱。而信贷客户经理创新意识不强、营销热情不高涨的现象与农信社加快业务发展的要求不协调。

四渠道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优化结构打好信贷投放“组合拳”。经济下行期金融机构惯常以控制信贷投放而规避风险“一刀切”的做法,显然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不相符。因此,当前农信社必须站在发展的高度,把增加信贷投放与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和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相结合,有保有压,着力打好信贷投放“组合拳”。

其一优化信贷投向,突出信贷向优势产业项目、优质客户和优良产品转移,实行错位竞争。其二调整信贷产业结构,对现有客户进行风险排查,压缩信贷规模,并加快信贷向全区商贸流通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笫三产业倾斜,促进信贷向优势产业流动。其三调整信贷客户结构,加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评级授信,突出对优质信用客户的支持,提高优质客户贷款比重。其四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加大创新和优化信贷业务产品,不断开发新创信贷产品,进一步拓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领域。

——加强风险预判增强风险防控免疫力。加强风险预判,就必须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打造起无缝隙风险管控流程,减少管理空隙和失误。

其一着力提高贷前调查分析预测能力,把住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其二着力强化贷时的精细管理,建立有限授权控制授权的授权授信管理机制,建立清晰的责任追究路径。其三要坚持不懈抓好贷后管理,增加贷后检查的频度和力度,全面开展案件防控专项整治。其四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大对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岗位任务清收,有效降低新增贷款劣变率。

——创新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市场拓展活力。经济下行期客户经理营销热情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长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因此,农信社当务之急一是要选好放贷的“种子”。

其一要严格信贷营销客户经理准入退出制度,加大信贷客户经理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情况、财务指标、抵押物等核心要素的分析判断、风险识别能力,严格贷款准入关口,切实解决客户经理“不敢贷”的问题。其二要选好借贷的“种子”,将信贷业务知识培训与黄金客户拓展结合起来。其三要不断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对员工的长期激励,畅通员工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特别是加大对经营管理业绩突出的干部的使用力度,大幅度提高干部员工的收入。从而有效激发干部员工的市场拓展活力。

——“多元化”发展促进综合盈利水平提升。央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实施,为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的盈利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以东兴区农信社为例,截至今年6月末,贷款利息收入占收入总额的85.1%以上,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5.14%。农信社要优化收入结构,提升综合盈利能力,增强在经济下行中的抗风险能力,就必须学会“多条腿”走路。

篇5:农信社如何应对

基层农信社应对存款业务竞争调研策略2010-06-29 18:48:2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基层农信社应对存款业务竞争调研策略基层农信社应对存款业务竞争调研策略(2)金融危机之下,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开始重新审视存款业务的重要性,并呈现了重归“存款为王”时代的趋势。自从邮政银行挂牌、农行重返农村市场以来,一些基层农信社的存款增速逐年下滑,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存款总额在县域金融机构中的位置被排挤,直接影响到基层农信社在支持县域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作为已有50多年历史的农信社,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抢占存款市场,采取策略积极应对激烈的

市场竞争,是当前应特别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存在主要问题

客户存款业务作为一项最基础的商业银行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总量就是实力、份额就是地位。然而,一些基层农信社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把握住机遇、抢占到市场。

如某镇设有农行营业所、邮政储蓄、农信社3个金融网点,2009年3月末存款余额分别为15,000万元、8,700万元、4,000万元,市场占有率分别为%、%、%。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邮政储蓄、农行营业所存款业务抢占了大半壁“江山”,赢得了存款市场。县邮政银行刚挂牌一年多,开办存款业务也不过20来年,县农行基层机构几经撤并,重新下设机构还没有具体行动。而具有50多年历史的农村信用社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内落后这么远?笔者认为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

(一)软件环境较差。

1、认识不到位,竞争意识不强。思想决定行动,思想解放一小步,发展就会迈出一大步。目前,农信社很多员工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狭隘观念。一方面对所在地竞争对手不闻不问,坐井观天,造成坐失良机;另一方面未及时掌握改革动态,没有认识到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来愈激烈,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不能正确预测和评价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后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的冲击力有多大。

2、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不够彻底。近年来,农信社曾多次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干部实行了“竞聘上岗”,员工实行了“双向选择”,但大家都很清楚,信用社职工谁的“饭碗”被打破过?谁曾下过岗?“进口不宽、出口不畅”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引进人才的决定权依然由上级统筹安排。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没有与时倶进,尚未有质的转

变,没能彻底摒弃吃大锅饭的思想,还没有按照建设现代农村金融企业的要求,树立全新的市场竞争理念,与农信社同生存、共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未得到有效增强。

3、部分干部无力承受竞争压力。应看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信社的工作压力确实比原来增大了不少,包括省、市、县联社,基层信用社。但有些干部员工不能解放思想,因循守旧,在工作中总是感觉特别累、压力大、对工作缺乏激情、对信用社的未来信心不足,甚至会出现牢骚话满天飞,怨天尤人,见人就说,见面就谈,上怨国家政策,下怨单位领导,严重影响团结和农信社在客户心中的形象。

4、服务质量和水平尚待大幅提升。随着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与商业银行在硬件设备上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柜面服务工作上却差距甚远。突出表现在服务态度“生、冷、硬”,客户意见比

较大,“脏乱差”的问题突出等问题上。

5、激励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突出表现:一是一些信用社绩效分配不透明,不及时,不公正,搞平均主义,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面对激励政策,一些员工进取心不强,满足于现状,混天度日,在考核兑现时,却斤斤计较,全然不顾自己的出勤天数、任务实绩、工作质量;三是不能正确对待“正向激励”机制。一些员工对于下达分配的任务,动则就要“钱”。或者是只要奖励,不接受处罚。

(二)硬件劣势明显。

1、品牌劣势。农信社大多以县为法人,最高法人级别是省联社,没有“国有商业银行”、“邮政银行”全国一级法人响亮。

2、资产劣势。农村信用社由于各种原因,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并深受不良贷款的困扰,而竞争对手有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及低风险信贷资产,没有历史包袱。

3、网络劣势。农信社尚未实现全国联网,即使是信用社之间的通存通兑,也是跨行交易,而邮政与农行拥有全国网点面广、交易额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站。

二、应对竞争策略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基层农信社要守住自己“盘子中的蛋糕”并改变竞争暂时失利的局面,就必须正确对待这场已经到来的竞争。如果把竞争对手比作是“狼来了”,那么,这匹“狼”既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威胁,也会促使我们“跑”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一)优化服务,赢得客户。

篇6:农信社如何应对

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长期扎根农村市场的农信社,面临内忧外患。农信社在产权结构、风险管控、信贷产品、人员专业化程度等方面比较薄弱。此外,市场环境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变成储蓄和贷款业务并重,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国有商业银行也卷土重来,挺进农村金融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试水农村信贷市场,无形之中加大了农信社的市场压力。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特征的“新农村”经济建设给农信社应对挑战带来了机遇。

农信社面临的五大挑战亟待“破题”

该地市全市农信社机构252个,占银行机构总数的36.8%,覆盖全市112个乡镇,员工3565人,占银行业机构员工总数的30.7%,其中80%以上员工分布在各乡镇及以下机构。截至2013年9月,各项存款182亿元,贷款165亿元,均列全市银行业机构第二位,但是目前是“大而不强”,虽然历经十年来的深化改革有所进步,但新形势下仍面临诸多挑战。

巨额存量资金风险。我国农信社系统发展极不平衡,优秀的能够接近或者达到商业银行标准,差的游离于生死边缘。该市农信社发展比较滞后,截至2013年9月,全市农信社社不良贷款余额26亿元,占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一半以上,不良率达到16%,受此影响,资本充足率仅为2.5%,有历史亏损挂账10亿元,能否解决这些存量不良贷款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

产权关系比较混乱。由于主要监管指标达不到准入标准,目前该市农信社不能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举步维艰。

风险管控水平偏低。农信社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已经形成惯性,在没有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经营模式的改变也缺乏动力和压力。内部管理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在内部控制建设上简单粗放,忽视内控制度在具体业务操作中的贯彻执行,人员素质也有待加强。

适应政策环境的能力不强。按照政策定位,农信社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和小微企业。这些对象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处于末端,处于弱势地位,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该市农信社在发放单个农户联保贷款时,该种贷款的不良率达到10.25%,不良额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7%。目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信社依托的农村经济金融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及时转型。

外部竞争加剧,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变成储蓄和贷款业务并重;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国有商业银行也卷土重来,挺进农村金融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试水农村信贷市场,并逐步加大力量,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化趋势明显,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民间借贷非常活跃,打乱了农信社的规划。在此环境中,如何加强核心竞争力,冲出重围,值得农村信用合作社深思。

农村专业合作社给农信社“破题”带来机遇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土地流转的加快,农信社依托的农村经济金融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农信社“破题”带来机遇。据调查,截至2012年年末,该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548个,其中种植业合作社3452个,养殖业合作社1052个,农机合作社630个,其他合作社414个,注册资金总额超过90亿元,其中多数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全市入社社员36.4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39.3%,小的农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民专业合作社只有几户,多的几百户,全市入社耕地1213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2.3%。形成了“合作社+农民+市场”的运作模式,在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发展活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主要以土地、农机、林权等实物入股,形成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在生产、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方面都不能与单个农户相提并论,间接的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贷款加大了安全系数。该市农信社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信贷投放量稳步提升。截至2013年3月,该市下属县提供的贷款多的达到8200万元,收益率达到8%以上,贷款担保采取土地经营权抵押、农作物预期收益抵押、农机具抵押、专业合作社所在房屋抵押、第三方提供担保等方式。随着近两年来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农信社也在担保方式上不断创新,先后推出了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权抵押、厂房库房抵押、大型农机抵押、担保公司抵押等方式,反过来推动者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贷款品种、期限、方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逐步演变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银行+担保公司+保险(放心保)”的产业链形式,带动农信社在机制、运作方式、风险控制、人员素质方面不断提升。

如该市农信社在贷款的具体操作流程方面开始引进合作社客户评级管理办法和授信限额管理办法,将客户划为进入增加类、维持类、退出类三个类别并根据融资风险占比控制线、专业合作社经营年限等进行授信,大量采用受托支付方式进行款项的拨付。在风险控制方面形成闭合环状结构,贷款资金全部在环内流动,有效地保证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各方构建控制关系,实施有效制约,确保供、产、销渠道的稳定。首先合作社和农户签订购销协议,保证统一销售;然后公司、合作社签订购销协议取保供销渠道通畅;最后引进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降低经营风险,保险第一受益人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确保贷款资金安全。

农信社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应对挑战

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新生事物,商业银行机构缺乏对这种新型经济组织的认识和研究,没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该市农信社借助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经验和一直扎根农村的独特的优势开辟了一条道路。在金融产品、营销模式、审批流程、风险管控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优化,亟待借此作为突破口,全面应对现阶段存在的挑战。

借助专业合作社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改善农信社自身机制问题。随着专业合作社专业化程度,经营能力的提高,农信社需要逐步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对接机制,促使自身机制问题逐步改善,建立起核心竞争能力。

融入专业合作社产业链,强化风险管控能力。融入到“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村信用合作社+担保公司+保险”的产业链中,闭环管理,跟踪管理,保险保障等方式,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能力。

借助扎根农村优势,提高专业化能力。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投入,农业合作社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信社应借助扎根农村这一优势,逐步形成懂农业、懂农民、懂合作社经济的专业化银行机构,提供面向农村的专业化银行产品,提高专业化能力,做出自身特色,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全面应对挑战。

篇7:农信社如何构建特色企业文化

随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入世后国外金融业的强大冲击和影响,我国金融企业内部多年固有的企业文化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也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其他金融企业相比,农信社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要求,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农信社特色。

一、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金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命脉,当企业文化上升为一种企业内部管理和员工行为约束的无形的软制度时,其对金融业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信社是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构建新形势下农信社企业文化必须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员和社区的发展方向,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维护广大农民及储户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集中体现代表金融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法制教育融入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之中,用正确的观点、先进的理念、积极的思想、上进的精神来武装农信社员工的头脑,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有效开展,让“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城乡互动、富民强社”的宗旨深入人心,并通过优秀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使支农服务成为农信社经营管理的自觉行动。

二、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农信社作为金融企业,是以人的智力产品为主要资源的经济组织,人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只有进入到文化管理阶段后,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营造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紧紧围绕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和潜能来开展工作,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为员工创造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搭建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通过建立干部培养储备机制、员工流动竞争机制、岗位交流互动机制和人员晋升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人事用工制度改革,营造人人想干事业、人人干得成事业的良好工作氛围,达到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管理目标,从而逐步树立起对全体员工起支配作用的、积极上进的群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员工上下同欲、合舟共济的团队意识和企业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落实现代人本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农信社属于金融服务性行业,满足客户的正当需求、大力拓展客源对企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应该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它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农信社从业者经营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重要的是“经营客户”,行业特性决定了农信社的金融服务业务要承担很强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诚信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灵魂。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要通过开展社会调研,深入分析客户心理变化和社会潜在需求,围绕如何满足、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及时设计生产出全新的金融产品,并且注重增加金融产品的文化含量,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精神层面的诚信文化建设,正确解决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使客户对农信社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和吸引力,实现企业、“三农”和社会多赢的发展局面。

四、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有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农信社作为金融服务行业,其核心竞争力是综合型的经管人才和优质的金融产品,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控约束机制和管理激励机制,并进一步将“粗放型”的制度管理升华为以企业统一价值观为约束的员工的自觉行为,实现从制度管人到自觉遵守制度的转变,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心、开发潜能,从而培养和塑造全面型的高素质人才,并大力开发适合社会(“三农”)需求的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产品和服务,找准经营发展的市场定位,创建农信社自己的服务品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终端服务产品。只有特色企业文化和金融服务产品的有机结合,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金融产品,才能形成农信社自身的服务特色,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的观念。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全靠“拿来主义”。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农信社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外部形势的变化,从企业理念、企业行为、企业制度、企业物质表象等方面来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依靠创新来增强企业文化的底蕴。没有创新就难求发展,农信社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将先进的、成熟的企业价值观植入员工的思想深处,形成员工统一的理念和行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将精神文化用物质表象的创新来加以直观体现,依靠独具个性的企业名片、标识、品牌、歌曲、传媒、着装等多种形式固化和表现出来,在改革创新的同时努力塑造优良的比较固定的社会整体形象,提高企业的民众亲和力,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篇8:农信社如何助力小微企业

一、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瓶颈

小微企业长期在市场中处于弱势, 大多是从事纺织、服装等生产企业, 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 使得原本拥挤的空间更加举步维艰。小微企业的规模虽小, 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却功不可没。据统计, 全国有6000万以上的小微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 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 其贷款却不到国有银行贷款的20%。分析小微企业贷款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小微企业管理粗放。目前, 大部分中小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 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决策上存在随意性, 一旦外部出现问题就很难应对;企业发展定位不明, 市场营销思路不清;主导产品趋同化严重, 市场竞争力差, 导致资本积累少, 内在发展动力弱, 企业发展前途难测。二是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信息不对称。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账目透明度低, 存在多头开户, 多个账簿的现象, 报表数据失真, 资产、负债、净资产状况不明, 导致小微企业寻求贷款支持时难度加大。三是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担保和抵押。由于中小微企业实力不强, 抗风险能力低, 找不到符合农信社条件的担保企业。同时, 中小微企业除了土地使用权外, 很难通过其它资产作抵押担保, 但大多企业为租赁土地或新生企业土地证件不全, 致使没有可抵押的资产, 无法获得贷款支持。四是小微企业债务难以落实。由于社会发展和经营的需要, 小微企业大多进行了改制, 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企业层层转包, 管理机制又相对滞后, 承包人不愿承担债务, 使企业贷款悬空, 农信社债权难以落实, 更影响企业日后获取信贷支持的机会。五是小微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一些小微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对自身诚信形象塑造重视不够, 有意无意发生逾期还款或拖欠贷款、甚至逃废债务等不良行为, 致使农信社不愿贷款。

二、农信社支持小微企业的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信社的服务方向也在发生改变, 由单一的“服务三农”, 转变为“立足三农, 服务县域, 拓展城区”, 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加大了支持力度, 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机制改革滞后。金融系统体制机制改革相对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农信社的问责机制不科学, 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 对小微企业的授信度低、放贷比例低等问题, 抑制了信贷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限制了信贷管理创新发展, 最终造成对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小、占比少。如某农信社虽然下达有对小微企业贷款任务, 但上半年实际为小微企业贷款与小微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 仅占该社上半年放贷总额的8%左右, 与小微企业年收入占该市企业总收入43.44%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重视大中型涉农企业。追求利润是金融机构的生存法则。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急、频率高、资金少、成本高、工作量大”的特点, 使农信社付出同样运作成本, 自身收益却与大中型企业相去甚远, 所以农信社人员热衷于“傍大款”, 冷落小微企业;农信社的经营方针明显地向大中型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倾斜, 各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往往落不到实处。小微企业多属非公有经济, 受传统观念影响, 与国有企业地位不同, 待遇不同, 一旦形成贷款损失, 容忍度不同。国有企业造成的是失误, 小微企业造成的, 往往被视为国有资产流失, 农信社领导要承担更大责任, 制约了农信社向小微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三是产品创新不够。小微企业经营比较活跃, 规模大小不一, 融资需求多样化, 但农信社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人才缺乏, 信贷产品不足, 服务手段单一。从信贷人才上说, 农信社缺乏全面掌握金融、经济、法律、会计、产业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了解各类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信贷需求、能够熟练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更为匮乏, 人才的缺乏造成了创新能力不够。从信贷产品上说, 农信社根据小微企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还不多;从服务手段上说, 农信社对小微企业授信普遍要求提供足值有效的不动产抵押, 且抵押品仅限于土地、房产以及少量的通用型原材料和机器设备, 抵押品种、类别过于单一, 使得资质抵押成为小微企业贷款时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四是服务意识不强。企业普遍反映, 农信社员工仍习惯“坐等业务”, “上门服务”意识不够;惯于遵章守制, 灵活创新不足;贷款程序繁杂、审批时间漫长;收贷与再贷不能实现无缝衔接, 使企业面临一个艰难“断血期”, 无法实现连续生产。很多外地银行能做成的业务, 本地信用社做不成, 为了能尽快得到贷款, 很多企业宁肯付高息贷外地银行的, 也不愿到本地信用社贷款。五是风险补偿体系建设滞后。农信社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至今没有建立, 担保机构只能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 无法与协作农信社形成共担机制;风险分散、损失分担与补偿机制尚未形成, 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能力均受到极大制约。

以上种种是农信社对小微企业扶持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农信社要想助力小微企业, 就要突破这些“瓶颈”, 立足地方经济, 深入调查, 为小微企业出谋划策, 找准定位, 寻求出路, 全方位帮助小微企业壮大起来。

三、对农信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 如何落实好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扶持, 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提升服务能力。要增强服务意识, 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切实落实银监局提出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整个贷款增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本系统贷款增速”要求, 逐步实现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与其贡献相适应。要改革贷款问责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 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提高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规范农信社的收费行为, 严禁农信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 切实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二是扩大质押担保范围。传统的企业贷款抵押物只能用固定资产, 小微企业大多缺少固定资产, 可以采用其它足值物资做抵押担保物, 便利企业贷款。如:可尝试以库存货物抵押。小微企业有大量易变现的库存货物, 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流动资产。可尝试以应收账款抵押。把小微企业应收账款作为担保为其贷款。可尝试以仓单抵押。仓单作为一种有实物产品做后盾的流通工具, 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用作借款的抵押品或用于金融衍生工具。可尝试以无形资产抵押。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权利、专利权和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也可以用于设定担保融资。三是探索创新信贷产品。要鼓励农信社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手段, 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需求, “量身定制”信贷产品, 并确定信贷扶持重点、融资比例和融资方式。如河南省农信社系统, 针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 量身定制金融产品“金燕快贷通”、三门峡市农信社推出了“商贷通”、信阳市农信社推出了“助保金”、平顶山市农信社推出了“故乡情”等特色信贷产品, 满足了不同行业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四是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农信社要切实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由“以农信社为中心”的固定销售模式转化为“以企业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模式, 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服务手段、改善服务态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 科学设计工作流程, 合理简化贷款手续, 积极开展人性化服务, 增强农信社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达到银企联手共赢的良好局面。如收贷与再贷衔接上, 对贷款即将到期的企业, 应提前办理再贷款手续, 实施无缝衔接, 使企业资金不断流, 生产经营不停顿, 农信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五是健全风险补偿体系。呼吁金融同业或向政府申请建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或行业协会基金、同业公会基金, 专项用于信用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补偿, 降低担保风险;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 进一步降低农信社贷款风险。

国有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骨架, 而草根企业、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血与肉, 承担着解决民生, 稳定社会的重大责任。支持小微企业摆脱困局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大举措, 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环境, 对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韩秀兰, 阚先学.农村信用社“惧贷”、“惜贷”的破解思路[J].理论探索, 2011 (2)

上一篇:扶贫帮困送温暖,精准扶贫暖人心下一篇:实用广告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