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进步

2024-05-05

团结进步(精选8篇)

篇1:团结进步

团结力量大

秋天到了,叶子从树上一片一片落下来,小蚂蚁们决定分头出去找食物,准备过冬。

突然,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颗大豆子,它高兴得又蹦又跳。于是,它就用力推,可是怎么推也推不动,它就大声喊:“小伙伴们,快来呀!我发现了一颗大豆子。”那些小伙伴听到喊声,飞快的跑来帮它搬。抬的抬,拉的拉,推的推。还有一只小蚂蚁举着一面小红旗,边走边喊“一二加油!一二加油!”小蚂蚁们齐心协力,不一会,就把豆子搬回了家。它们围着这颗大豆子跳啊唱啊,高兴得不得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起来力量大。

学会团结

杭州钱塘外语学校第十届田径运动会在师生的掌声中落幕,金秋送爽,万谷飘香。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们甲壳虫中队全体师生,满怀喜悦的心情,以精神饱满的姿态,欢聚一堂,胜利的歌声在操场上唱响。

我们甲壳虫中队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赛场上的拼搏精神赢得了这次团体第一,精神文明第一,广播操第一的荣誉,虽然都只有八,九岁的孩子,但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眼里你们是最棒的,以你们为骄傲。一根小小的木棒,连接的是团结和友爱 ,一根小小的木棒,传递的是勇气和力量, 一根小小的木棒,演绎的是奋斗和拼搏,让我们记住这一刻,凝聚甲壳虫中队所有人的力量勇往直前,相信你们一年比一年更棒。

团结奋斗,力争上游

9月26日下午12:50,孩子们一听到“军训检阅活动开始”,立马头正身直肩放平——坐如钟。在坐姿检阅的3分钟里,孩子们一直以良好的姿态坚持着,真是太棒了。紧接着,随着小干部响亮的一声声口令,孩子们迅速起立、放凳子、排队、整队、起步走……

烈日下,孩子穿着长衣长裤的班服,身上汗如雨下,但仍然一拍一动作认真做着广播操。我们班是全校最后一个班展示,历时1个多小时后,孩子们开始口干舌燥,但没有一个孩子倒下,每一个孩子都坚持到了最后,响亮地喊出了我们的班级口号——一六一六,团结奋斗,爱我一六,力争上游,每一个孩子都认真地完成了检阅动作,真是好样的,不愧为“最佳风采奖”。在这次军训检阅活动中,孩子们收获了人生最重要的品格——坚持、奋斗。

篇2:团结进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叫,来自顺河回族区;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进》。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作为中国的炎皇子孙,倍加感受到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

当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当“科学

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弹指一挥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他的六十一华诞。回顾这波澜壮阔的六十一年,回顾这六十一年的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动人画面被永远留在了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

全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无偿捐赠一颗肾的汉族女青年王艳娜;有23年如一日帮助边疆孩子尽快适应异乡大学生活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的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果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吧。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顺河回族区委统战部

篇3:团结进步

1. 调查背景

巴东县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 是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的重要基地。多年来, 巴东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抢抓机遇, 主动作为, 取得了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民族事业全面进步、民族情谊更加浓厚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恩施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之后, 巴东县为加快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努力, 先后打造了野三关镇石桥坪村、东壤口镇雷家坪村和水布垭镇围龙坝村等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 (1) , 在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次调研地点主要是巴东县信陵镇、茶店子镇、野三关镇和清太坪镇。上述乡镇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同时也是巴东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点区域, 每个乡镇都设有示范基地。

2. 调查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对巴东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 了解巴东县对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 湖北省颁布的《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 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意见》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关文件的落实情况。在此基础上, 考察巴东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所取得的具体成效和目前存在的有待改进的方面, 分析限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以期为进一步探索推动巴东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发展模式和新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促进巴东县乃至恩施州及整个武陵山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

3. 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

此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入户访谈、观察法等调查方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390份, 有效问卷385份, 有效问卷率98.7%, 深度访谈与大小座谈共17次。本次调研的调查样本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二、巴东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现状

1. 创建活动已取得的成绩

⑴成效显著, 营造了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巴东县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对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 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也进一步深入。 (2) 在一项关于“您认为当地政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成效有”的10个选项中, “社会风气得到转变” (15.5%) 和“各民族共谋发展的氛围进一步加强” (10.6%) 分居第一和第四位, 表明自巴东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来, 广大干部群众对和谐的民族关系和各民族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感受最为深刻, 促进了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形成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有效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⑵内容丰富, 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巴东县组织开展了民族知识、民族政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 (警) 营、进乡镇农村社区“五进”活动, 编印发放了《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等宣传资料, 评选了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进行了宣传报道, 大大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调研数据显示, 62.8%的人切身感受到业余生活在不断丰富, 形式也更加新颖。其中, 对于“农家书屋”、“科技下乡”效果评价项目上, 好 (15.8%) 和较好 (19.7%) 达到了总数的35.5%, 而差 (9.9%) 和较差 (12.2%) 的比例相对较低, 说明农家书屋、科技下乡等创建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⑶关注民生,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创建形式。巴东县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过程中, 还注重关注民生,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创建形式。一是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是改造、新建特色民居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是地方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走访发现, 无论干部还是群众, 都对巴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给当地带来的显著变化持积极态度, 在整理访问提纲中“您对当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什么建议?”后发现, 59.7%的受访者希望当地政府能持之以恒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进一步地追问原因后, 大多数人表示, 因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了”, 能“加快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县的步伐”。

2. 当前创建活动有待改进的方面

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晓度存在不平衡。本次调研, 将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从示范村和非示范村、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5个人口学指标来考察当地干部和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晓度, 其中差异最明显的体现在示范村和非示范村、年龄与职业上。

(1) 表1和图一共同反映了示范村和非示范村的调研对象在“您是否知道正在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项目的选择情况。表1显示,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干部和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道率为72.5%, 非示范点的知道率为54.3%。说明非示范点的干部和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道率明显低于示范村。

图一反映的是各调研地的调研对象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晓情况。很明显, 3个非示范点 (信陵镇即巴东县城、清太坪镇桥河村、野三关镇) 的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明显低于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茶店子镇洞坪村、清太坪镇双树坪村、野三关镇石桥坪村) 。说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知晓度的地区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2) 表2反映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晓情况。调研对象的年龄分布区间从12岁到70岁, 并根据心理学对于年龄阶段的划分将其分为4个年龄段。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 但是调研数据显示 (见表2) , 对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道率12-18岁的为41%, 19-35岁的为53.3%, 而36-60岁的为70%, 61-70岁的为72%。比较之下, 12-18岁和19-35岁人群的知道率还低于36-60岁和61-70岁人群的知道率。说明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过程中对于青年人的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3) 表3反映不同职业的人群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晓情况。调研对象涉及学生、教师、农民、工人、医生、公务员、个体户及其他职业等8个类型。数据显示 (见表3) , 教师、公务员、医生的知晓度高, 表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各相关单位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但相比较之下, 工人、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是比较低的。说明对于基层宣传的效果还不是太好, 同时说明以学校为载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教育还不太完善。

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受众参与度比较低。图二反映的是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情况。充分尊重和体现各族群众的主体地位, 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投身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之中, 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目标, 要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全社会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3) 然而, 根据调研结果 (见图二) , 没有参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人数达到50.1%, 经常参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人数只有14.8%。说明群众主动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⑶群众评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存在走过场。表4反映了当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有待改进的方面。结果表明,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过场现象。一些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创建工作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高, 因而没有深入基层做宣传教育, 很多群众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数据显示 (见表4)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有13.8%的村民认为创建活动存在走过场;非示范村有28.1%的村民认为创建活动存在走过场。另外, 在非示范村有21.6%的村民认为当地政府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重视程度不够, 14.8%的村民认为没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三、巴东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存在不足的原因

1. 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有限形成了制约创建活动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⑴经济社会水平制约了创建活动的全面展开。调研对象中对于自身目前经济状况的评价是:好占7.5%、较好占17.9%、一般占62.9%、较差占7.0%、差占4.7%。在“不参加的原因”调查项目上, 有40.9%的人选择了“没有时间参加”, 所占比重最高。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群众多忙于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大部分时间均用于工作, 这样就缺乏参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动力, 也无暇顾及活动的开展情况。 (4) 还有一部分人因收入低外出打工, 常年不在家, 更是无法接受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和相关信息。

⑵受众文化偏低给创建活动的开展增加难度。调研显示, 大专及以上经常参加的为15.1%, 偶尔参加的为37.8%;高中经常参加的为13.7%, 偶尔参加的为37.0%;初中经常参加的为15.9%, 偶尔参加的为28.0%;小学及以下经常参加的为14.3%, 偶尔参加的为28.6%。总体上看文化程度越低对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参与度也越低。巴东地区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 文化水平较其他群体低, 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难以理解, 致使宣传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此外, 还受到该地区传统的政治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2. 创建工作覆盖面不平衡及基层干

部业务素质偏低影响创建活动知晓度

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覆盖面不平衡。个别单位和地区未能处理好开展创建活动与日常工作的关系, 存在重安排轻落实的现象, 导致活动只是间断性地、有选择性地开展。受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限制, 组织者对人流量相对分散、地理位置较偏远的乡镇区域的创建工作开展比较薄弱, 有的甚至没有纳入开展范围。各乡镇在资源区位等方面存在差异, 共同发展难以协调一致, 对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的成功经验很难进行普遍性推广。还有的群众反映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普遍偏重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 而忽视了少数民族内部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⑵基层干部开展创建工作的业务素质偏低。调研发现, 巴东县所管辖下的茶店子、清太坪和野三关等乡镇的示范村和非示范村都存在基层干部民族知识欠缺, 对相关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等问题, 因而导致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存在脱离当地实际的现象, 且因相关知识的缺乏, 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 致使活动的开展缺乏时效性, 群众积极性不高, 活动效果胜微。

3. 考核指标体系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够科学导致创建活动存在走过场现象

⑴测评考核指标体系缺乏操作性针对性。对于省政府、省民委制定出的相对宏观的政策和法规, 未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明确与细化, 形成更具操作性的相关文件和计划。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创建积极性, 只是满足于下任务、发文件, 没有针对性的切实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现实问题, 致使各种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久而久之, 群众觉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只是走过场和搞形式, 缺乏具体的实效。

⑵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 往往偏重于具体的开展情况, 而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 上下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也不够, 出现上下信息不畅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彼此间的协调和配合, 更影响了创建工作的及时改进更新, 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无法得到及时的推广。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走一步看一步, 只为早日完成任务的消极懈怠情况。

四、关于巴东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几点建议

1. 加快经济建设, 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物质基础进一步丰富

⑴努力发展经济, 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奠定物质基础。立足巴东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积极推进现代绿色农业和山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壮大起一批有规模、有效益、有市场、有影响力的民族龙头特色示范企业, 实现对该地区民族中小企业的“产业链拉动”、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转移拉动”以及对周边村寨的“辐射拉动”。 (5)

⑵加大专项投入, 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充足保障。增加巴东县民族文化挖掘和保护的投入力度, 加强民族文化节庆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博物馆、农家书屋、公共休闲场所等设施的建设。同时, 鼓励、支持与民族团结进步相关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经费保障。

2. 抓好阵地建设, 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宣传氛围进一步浓厚

⑴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宣传月期间, 可在街头小巷悬挂标语、发放民族知识通俗读本、张贴海报等, 同时在学校、社区、乡村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 有重点、分层次地宣传, 还可以举办民族特色展览、知识竞赛、演讲、文艺表演、座谈交流等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 激发各族群众参与的热情。

⑵整合运用好社会各类资源, 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邀请各级媒体对巴东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广泛宣传, 编发新闻、图片和视频。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单位、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进行深度报道。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是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和研究主阵地的作用, 有效利用其教育网络和研究平台开展调研考察, 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3. 加强队伍建设, 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

⑴领导干部要不断更新观念, 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统筹能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整体观念、规划观念、信息观念和效益观念, 全局性地对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有计划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及时准确地了解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 不断针对性地改进方法, 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

⑵基层工作者要提高综合素质, 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其一, 提升理论素质。借助高等院校、党校及培训班等各种力量, 加强对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同时自觉把强化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认同”教育结合起来。 (6) 其二, 提升工作能力。既要能敏锐觉察受众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 调动群众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之中的积极性。又要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同心理咨询的方法相结合, 尽量做到内容丰富、言辞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幽默。

4. 完善制度建设, 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

⑴坚持齐抓共管, 明确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职责分工。在省、自治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巴东县政府、民宗局及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各司其职, 凝聚合力, 共同推进创建活动的发展。各级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 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 积极推进创建工作的社会化, 使创建工作的网络覆盖到乡镇、社区、企业、学校等各个层面。

⑵进行总结反馈, 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监督检查制度。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监督检查的范围, 采取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等方式, 定期到基层进行访谈, 了解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 并及时总结近期的工作现状。要建立和完善有领导、有安排、有调研、有考核、有监督、有反馈的工作体系, 尽量避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流于形式。

摘要:本次调研对巴东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情况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调研发现, 巴东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营造团结浓厚氛围, 调动群众热情参与和形成特色创建形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也存在着知晓度不平衡、参与度低和走过场等有待改进的方面。经分析, 认为其主要是受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 创建覆盖面和人员业务素质, 考核体系和信息反馈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对此建议,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应在加快经济发展, 扩大宣传阵地, 强化队伍建设和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工作力度。

关键词:巴东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方良才, 江勇.大团结大突破大发展湖北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J].民族大家庭, 2010 (5) .

[2]毛乐燕.各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J].西北民族研究, 2010 (3) .

[3]甄朝党, 苏丽杰.60年来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启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5) .

[4]邓凯.大力推进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J].求是, 2009 (13) .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6) .

篇4: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明确指出要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把‘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今天,《风光》杂志请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参加座谈会,就是表明了媒体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请专家学者们一道为云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支招。”《风光》杂志社社长蔡金华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基于世情、国情以及云南省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赋予云南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示范创建处处长鲁德忠首先发言说:“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立足当前,抓好重点工作。一是握紧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不断开创跨越式发展的新空间和新路径;二是握紧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战略任务,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三是打好扶贫攻坚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大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着力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五是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家学者们对鲁处长从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高度的诠释非常赞同。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亚平说,党中央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担交给云南,饱含了党中央对云南民族工作的殷切希望。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践行“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作為主线一以贯之,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定要浓墨重彩加以突出。”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若青建议,在建设云南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上,要精心考虑如下几点:第一,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大力加强“四个认同”教育,进一步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第三,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第四,扎实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不断夯实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条件;第五,积极打造云南民族精神高地,不断增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感召力、影响力;第六,着力抓好意识形态管理,打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安全屏障。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生态学博士尹仑认为:“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农村是重头戏,应采取以下具体办法:拍摄适合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群众观看的影视作品,针对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要专门成立针对农村的电视频道;定期组织专业文艺团队到农村演出,同时,在县一级要组织本民族专业的文艺团队;建立农村的乡土艺术家数据库,定期举办农村文艺汇演,促进乡土艺术之间的交流;在自然村一级以当地村民设立农村文艺员,定期组织村里的文艺活动;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青年,在城市中要利用网络和微信等平台,设立民族文艺活动中心,定期免费组织其观看文艺表演、艺术展和电影,丰富其在城市中的文艺生活。”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不能忽视。” 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巡视员张勇说,古人云: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重不重视学习,擅不擅长学习,是民族、地方文化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应下功夫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族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整体民族素质,是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是民族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只有民族素质提高,才能真正缩小差距、加快发展。

“我还想再谈谈民族文化。”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省民族学会苗学研究会会长古文凤言犹未尽地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延续的血脉。在‘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谈民族文化的发展时,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均衡发展’问题。当前,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巨大的不均衡、不平等现象,成为影响云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潜在因素。尤其是16个跨境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它不仅涉及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权利问题,还涉及国际影响和民族文化的戍边能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部署,跨境民族文化的建设及其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

会场气氛热烈、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一直持续到晚六时许,专家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专业,提出了一系列中肯、有见地的建议,流露出了对早日建成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期盼。

《风光》杂志社社长蔡金华主持会议,《风光》杂志社编务委员会主任吴安臣、主编熊树文、运营委员会主任字如方和部分采编人员参加了会议。

责任编辑:吴安臣

篇5:民族团结进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为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我校举行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

活动期间,各班级积极参与,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搜索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认真排版、设计版面,精心绘画、书写。一块块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设计新颖的黑板报展现在师生面前。其内容涉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亦有对弘扬民族团结发表感想或评论。这些形象生动的文字和图片都反映了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和顿悟。

篇6:民族团结进步年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中国,有五十六个名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在我身边就有个维吾尔族少年,他叫百合提亚尔·买买提。

他生活在博湖县,一个美丽的县城,博斯腾湖从这里蜿蜒流过,这个少年获得过“美德少年”的称号,他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可是这个平凡的小家庭里成就了不平凡的他,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可是意外偏偏意外降临了在他11岁那年,爸爸出事瘫痪,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他的生活从富足变得贫穷。

从那以后,父亲满面愁容,母亲开始唉声叹气,每天他母亲起早贪黑,他也要早起照顾父亲,每天放学后,他都要立刻回家,给父亲做饭,有的同学假期跟父母一起出去游玩,出去旅游,但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奢望,因为他有照顾父亲的任务。

虽然他家庭如此艰苦,可他还是勤奋学习,帮助别人,他在大扫除或做值日时,总是自己把脏活、重活留给自己干,减轻其他同学的负担,在参加捐款活动时,他拿出了自己积攒了许久的零用钱捐出去,下雨天,让没伞用的同学与他同用一把,帮助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拿东西,扶他们过马路。

百合提亚尔·买买提班上有一个汉族同学,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才能见一次,她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长时间不与父母见面,他很失落,百合提亚尔就会和其他班干部一起安慰他,每年都用自己的零花钱给他买蛋糕,帮助他庆祝生日,唱生日歌。

这就是百合提亚尔·买买提,一个平平凡凡的维吾尔族少年,他用自己的爱和智慧,使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灿烂。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全面发展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完善自我。——在他这有限的生命里,献出无限的温情。

学校:博湖县博湖中学 班级:初三

篇7:中央民族团结进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关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放眼世界,随着全球化迅猛发展,民族问题日益凸显,民族矛盾冲突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安,纷争四起。境外一些敌对势力妄图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挑起事端。

在如此大背景下,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和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广西,却一直维持着内部的和谐繁荣,维护着祖国的完整统一,促进着边疆的安全稳定,谱写着祖国南疆繁荣发展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着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着力于建设边疆和巩固边防,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跃上新的历史高度。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广西不断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我国最团结最和睦的省区之一,为如何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表率。

因此,梳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总结其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不仅有助于广西的创新发展,更有助于其他地区汲取宝贵经验、加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步伐。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部署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把民族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首先从领导做起。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紧密结合区情民情,着力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着力创新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着力拓展民族工作的深度、广度。

民族工作历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论述和部署内容。2011年,广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重大政治责任,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号召各族人民“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我区‘四个模范’的大好局面”。

为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于2001年、2006年先后2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于2009年和2012年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总体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各个时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在长期的实践中,广西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五个三”民族工作思路,即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法律基础、物质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等三大基础,构筑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防线、制度防线、组织防线等三道防线,建设从事民族工作的高素质专业队伍、支持民族工作的少数民族知名人士队伍、支撑民族工作决策的专家顾问队伍等三支队伍,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工作、基层群众工作、争先创优工作等三项工作,建立完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民族团结进步激励机制、民族关系正确协调机制等三个机制。广西的工作思路很快便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为了形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自治区党委及部分市委成立了民族工作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各市、县(区)人民政府都设有民族工作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设有民族委员会,各级政协中设有民族宗教委员会。同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民族工作的职责,在履行各自的职责中,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落实、政协建言献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协调推进的“五位一体”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就开启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的进程。1951年,龙胜各族自治县率先成立;1952年成立了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金秀瑶族自治县;1953年、1955年和1956年相继成立了隆林各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和巴马瑶族自治县。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改革开放以后,富川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相继成立。上世纪90年代,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西林、凌云和资源县享受自治县待遇。

目前,广西有59个民族乡,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8个实行了区域自治, 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2%。广西形成了各民族政治上平等、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依法管理民族内部事务、多层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格局。

探索符合广西区情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广西抓住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提出了加快“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即优先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西江经济带,着力建设桂西资源富集区,推进江海联动、陆海互动,实现“龙头”与“腹地”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即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

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发展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新兴产业,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全自治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 年的2279.3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78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1年至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也由2001年的25.3∶33.8∶40.9转变为2013年的16.3∶47.7∶36.0,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南宁、柳州、防城港、百色、河池、来宾、崇左等7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97.5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771.43亿元,增长270.5%。12个自治县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73.6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73.14亿元,增长172.5%。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采取“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不断加大倾斜扶持力度,以“大会战”的方式,着力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条件。

2000年以来,广西投入37.9亿元先后3次组织实施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21 亿元开展东(兰)巴(马)凤(山)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18亿元开展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大会战;投入16亿元实施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8.28亿元实施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火灾整治大会战;投入23.5亿元开展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等,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几年来,广西争取到国家专项扶持资金4.2亿元,配合国家统一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促进了毛南、京、仫佬等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3亿多元,配合国家统一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有效地改善了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目前,全自治区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告别了“出行靠走路、照明靠点灯、喝水靠肩挑、通讯靠吆喝”的落后状况。

广西坚持每年实施“为民办10件实事工程”,投入资金由2005年的20多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00多亿元,重点解决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广西贯彻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全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推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重点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就业援助和指导,突出抓好农村劳务转移就业培训。

围绕“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的目标,广西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城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由2000年的9.8%提高到2013年的83.0%。新型农村合作参合率从2005年的57.76%提高到2013年的98.9%,基本实现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2013年末,49.46万城镇居民和345.9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广西在自治区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以集中连片特困区域和贫困村为主战场,强力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到户三大举措。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着力推进社会扶贫,上下联动,建立共同推进的扶贫长效机制。大力开展扶贫培训,建立健全智力脱贫机制。加强库区移民扶贫工作,实施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工程和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把民族聚集区扶贫工作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全自治区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县。2012年,这28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53元,比2002年的1340元增加3313元,增长247.2%。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100万人,下降到2013年的63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到14.9%。

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广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指导,多措并举、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增强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

“五讲”为主线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广西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的重要抓手。以“五讲”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是重要载体之一:讲“一个道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讲“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讲“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讲“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广西一直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加大对民族工作成就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设立专栏,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先进事迹宣讲团进行巡回宣讲等,对各个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和各地取得的民族工作伟大成就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广西还十分重视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国家各项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

利用重大活动集中强化宣传教育。在自治区、自治县、享受自治县待遇县、民族乡成立逢10周年庆典活动中,在重要会议和每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中集中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取得的伟大成就,凸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创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广西还充分支持各少数民族举办各种传统节庆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加强对不同群体的宣传教育,形成各族人民讲团结、讲和谐,共同发展进步的思想共识。

广西一直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全过程。用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使“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追求。

2011年11月,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团结和谐”被确定为广西精神的内容之一。自治区统计部门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广西“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高达75.3%。据2011年广西社会科学院的调查,在公众对社会风气、收入差距、城市防灾抗灾、社会保障、社会治安、民族关系、环境保护、房价调控、文化生活、依法办事、反腐败力度、民主权利、教育公平等广西社会发展13项内容的评价中,“民族关系”指标获得最高分3.48分(满分为4分),这是该项指标连续12年成为广西民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3年,广西南宁被确定为第一批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州、盟)。以此为切入点,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开始更加注重引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军营活动,使之成为开展创建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通过开展“团结聚力量、和谐促发展”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实践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唱响民族大团结的主旋律。

结合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长效机制,动员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模范县(区)、模范乡(镇)、模范村(街道、居委会)、模范行业、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社会氛围。

1984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7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对1376个先进(模范)集体,2682名先进(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各市和部分县(区)也定期不定期地召开本市、本县(区)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数以千计的先进(模范)集体和先进(模范)个人。此外,还积极组织推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候选集体和个人,先后6次共254个模范集体和254名模范个人荣获国务院的表彰。

扎实推进依法治桂,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的法制保障

广西极为注重抓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公民的民族法制意识。

结合广西实际,围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这一特点和重点,组织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等宣传队伍深入机关、学校、农村、企业、单位等开展宣传教育。

结合民族关系矛盾纠纷化解进行普法宣传,将学习和宣传民族法律法规贯穿于处理化解矛盾当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法制宣传教育。

结合广西的区情,加强民族立法,先后制定、修订并实施了12个自治县自治条例,出台了涉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教育、清真食品管理、壮医药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地方性法规和自治县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相配套的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法规体系。

除了重视学习和宣传,广西对执法监督检查也毫不放松。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各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次听取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工作报告,多次开展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也经常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对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对各地各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民族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有序地开展。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不断增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素质能力

广西一直十分注重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条件。在经费投入上,自治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长期实行倾斜政策,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近十几年,先后投入数十亿元,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工程、边境地区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工程、东巴凤革命老区建设大会战教育建设工程、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地区教育工程等一系列的教育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民族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

举办各级各类民族班,开设大学民族预科班。通过降分的办法,每年录取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到预科班免费学习1年,学习期满并考核合格后直升大学本科。1980年恢复少数民族预科班以来,民族预科班已先后向普通高校输送了3万多名大学生。从1980年开始,自治区每年拨专款,分别在172所中小学校举办寄宿制民族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每年享受补贴人数约有3.8万人。此外,探索建立了包含少数民族女童班、女子初中班和女子高中班“一条龙”的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模式,先后在融水、三江、龙胜、都安等自治县设立少数民族女童班,提高了女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

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为实现教育均等化,出台相关政策,在中考、高考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适当降低分数录取的照顾,初中升重点高中降5至10分录取,高考录取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给予降5至20分录取。

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2001年起,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设立教育助学金和政府奖学金;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设立政府助学、奖学金,推进国家助学

贷款,实施勤工助学,开展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全面建立健全了高校“奖、贷、助、补、减、免”等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绝不让一名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弃学”的承诺得到兑现。

上述措施促进了广西教育的发展,2007年提前两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检查验收,成为我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的自治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100%。高等院校发展到75所,2014年高考录取率达到89.84%。民族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有独立建制的民族学校218 所(其中民族小学157所、民族中学36 所、民族中专22 所、民族高等院校3 所),全自治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重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自治区高等院校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40多万名,为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持。

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不断培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精神动力

在文化建设方面,广西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建设先进文化省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等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决定》等,为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广西以右江百里文明河谷、桂西跨省文明大通道、桂东文明绿洲、沿边文化长廊、环北部湾文明示范带等为载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财力物力投入上,重点向少数民族聚居的桂西地区倾斜,新建了一大批县级图书(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示范图书馆,近万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工作点,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活动的常态化。

广西还实施了文化精品战略,启动“签约作家”、“213工程”、“振兴八桂歌海计划”、“戏剧强省(区)”等精品文化战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在文学、舞台艺术、影视、歌曲音乐、绘画、书法、图书出版等众多领域,一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提高了广西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推动广西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民族传统节庆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自治区成立了基层演出队、山歌队、舞狮队等各类业余文艺队2万多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活极其丰富。重点培育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贺州瑶族盘王节、河池铜鼓山歌文化艺术节、防城港市京族哈节、百色市布洛陀文化艺术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融水苗族斗马节、罗城仫佬族依饭节、隆林苗族跳坡节和彝族火把节、田林北路壮剧艺术节等民族节庆文化品牌。以壮族民间传说中的美丽歌仙刘三姐为题材创作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壮族神话故事为题材创作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以历史事件瓦氏夫人抗倭卫国为题材创作的新编大型历史壮剧《瓦氏夫人》等艺术精品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社会影响良好。

初步建成少数民族语文工作管理网络。目前,全自治区有12个市、61个县(市、区)设立了少数民族语文工作机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率先探索和尝试开展我国少数民族语文标准化考试;打造少数民族语文宣传、学习、使用平台,出版发行《广西民族报》和《三月三》杂志,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开辟壮语专栏节目,在部分县(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办壮、苗、侗等少数民族语电视、广播节目,翻译播放少数民族语电影。

以建设千亿元文化产业为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广告节庆、文化会展、工艺美术、文物博物、艺术培训、网络文化等为主体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人才强桂战略,不断壮大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骨干力量

广西一直坚持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着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自治区级和市级人才小高地为载体,围绕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等重点区域经济建设引进紧缺人才和智力,扩大与东盟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建立博士后“两站”、组建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实施“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八桂学者”、“特聘专家”选拔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形成支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

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录用国家工作人员中,划出一定比例任用、录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公务员招录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加分照顾,对边远艰苦地方和民族乡的部分职位,适当放宽报考者的学历要求,在部分自治县中设置一些面向少数民族的公务员职位,定向招录少数民族干部。

深入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

利用区内高校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乡土人才。

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国外中长期培训项目”,每年选派30多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或发达省市挂职学习,选派部分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到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学习。

(文字由本报记者采写,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提供)

篇8:技术进步与卡尔多技术进步函数

关于如何看待技术进步,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有显著的差别。在新古典的理论中, 基于总量生产函数Y=A×F (K, N) , (Y为产出、K和N分别为资本和劳动、A为技术水平) , 经济增长被认为有两个源泉:一是投入 (K和N) , 一是技术水平 (A) 。由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出增长核算方程:

产出增长= (劳动份额×劳动增长) + (资本份额×资本增长) +技术进步

此处的技术进步包括劳动者素质和各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研究和教育方面投入的增加、投入产出的变化等等。增长核算方程实际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 新古典的经济学家把“索洛剩余”归因于技术进步。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三者构成。索洛经过对美国1909-1949年间数据的检验, 得出结论:在该时期中, 每劳动小时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并且对构成经济增长率的三个部分按重要性排序, 依次为:技术进步、劳动力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对于稳定增长问题,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 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劳动力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函数F (K, L, t) 满足技术进步呈现哈罗德中性和希克斯中性的条件, 稳定的增长就能得到保证。

卡尔多首先批判了新古典的观点, 继而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他认为, 新古典把技术因素包括在生产函数中的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卡尔多接受了萨缪尔森的规则, 即“只有数量可测量的经济物品和服务才可被用作生产函数中的独立变量”。既然技术进步在本质上不可测量, 而且时间也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代表, 技术进步就不应当被看作生产的投入, 而应被视为是“背景要素”。既然技术进步不能作为生产的投入, 那么, 总量生产函数当然就不能区分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和要素投入对增长的贡献, 也不能计算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技术进步是不可测量的, 所以试图通过总量生产函数测算技术进步从而解释经济增长是徒劳的。实际上想要很清晰地区分技术的变革和资本积累的变化是很困难的。

在卡尔多看来, 一方面工人运用较高资本必然伴随着具有创造力的先进技术的引进, 另一方面大多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也要求更高的人均资本量。资本深化需要物化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也离不开资本深化, 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

二、卡尔多的技术进步函数

卡尔多构造的技术进步函数反映了每个工人资本增长率 (K) 与每个工人产量增长率 (Y) 的关系。技术进步率是资本深化的增函数;人均产出增长率是人均资本增长率的增函数。基于上述关系, 卡尔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Y=T (K) 。如图一所示, 横坐标代表资本增长率K, 纵坐标代表产量增长率Y, 实曲线TT′表示技术进步函数, 该函数一阶导数为正, 二阶导数为负, 说明人均产出增长率是随着人均资本量增长率的升高而递增的, 但呈现报酬递减。这是因为, 人均资本量增长率K越高, 意味着新发明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越高, 那么, 就更快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对于任何的人均资本量的增长而言, 报酬会更低。

图一还显示, 当K为零时, Y为正。原因在于即使人均资本量不变, 新的机器设备也会被引入。在T (0) 这个初始位置上, 生产力水平不是资本积累增长率的函数而是累积的产量的函数。这种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与过去累积的产量联系起来的观点在现代经济学文献中是“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结果。技术进步被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 而学习依赖于经验。肯尼思·阿罗曾用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增长模型, 学习过程所利用的经验是用总投资衡量的。而卡尔多则是用累积的产量来衡量。当K>0时, 生产增长率取决于人均资本增长率。曲线TT′与45°线相交于P点。TT′曲线Y=T (K) 假定在时间进程中有一个按一定速率变化的新思想的流量, 当出现重大的技术发明时, 这种流速或称技术动态发生变化或者新思想流量和物化新思想的速度发生变化, 进而引起TT′曲线所表示的技术进步函数整体向上移动, 曲线会在更高的位置与45°线相交, 形成新的均衡点。但模型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技术进步是中性的, 所以技术进步函数会比较稳定, 图一中的曲线不会经常移动。在一条既定的技术进步函数上, 技术进步的流量被假定是不变的。因此, 在这条曲线上的资本增长与产量增长关系并不取决于新发明的技术性质, 而是取决于技术进步流量与资本积累速度之间的关系。在P点的左侧, 人均产出增长率高于人均资本增长率, 推动经济向P点靠近;在P点的右侧, 人均产出增长率赶不上人均资本增长率, 经济会自动回落到P点。技术进步是哈罗德中性, P点产量增长率等于人均资本增长率, 资本产量比不变, 从而经济在P点达到长期均衡增长。

卡尔多于1957年提出这一技术函数, 但很快他又在1962年的另一篇文章中对技术进步函数的表达式进行了修正。他指出, “取决于现期总投资支出的技术进步通过创造新的设备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即技术进步是通过新设备被引入经济体系的, 而新设备的使用取决于现期总投资。因此, 技术进步函数被修正为最新装配新设备的每个工人的产量增长率与每个工人总的固定投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即

p′t/pt=f (i′t/it) (f (0) >0, f′>0, f″<0)

如图2所示:

该方程描述的技术进步函数的假设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是对工艺变化的本质的某种限制?对于这个问题, 卡尔多认为, 人均投资速度的每一次变化均意味着一次实际使用新方法 (“创新”) 的变化。因为“资本节约型”创新既可以提高产量资本比, 又可以提高产量劳动比, 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说, “资本节约型”创新较之可获得相同劳动生产率增幅的“劳动节约型”创新更有利可图, 所以前者会被首先使用。人均投资增长率越高, 工艺上的变化越趋于“资本使用型” (更少的“资本节约型”) 。因此, 常常存在某种水平的人均投资增长速度, 它允许人均产量与人均投资量同速增长, 从这种意义上说出现了中性技术进步现象;假设这种人均投资增长速度历史保持不变, 也意味着假设“资本节约型”创新与“资本使用型”创新在总创新流量中的相对重要性保持不变。因为“资本节约型”创新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函数的向上滑动无异, 反之同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真的是技术进步固定假设的内涵。

因此, 假设在技术进步函数中存在某种中性的技术进步的唯一意义在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必然是, 在给定投资增长率的情况下, 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或者是持续的加速上升, 或者是持续地加速下降。

摘要:对于技术进步问题, 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剑桥学派曾提出独到的见解。作为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尔多不赞同新古典把技术因素包括在生产函数中的做法, 他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卡尔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以反映人均资本增长率与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关系, 并说明了长期均衡增长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函数,卡尔多

参考文献

[1]伊特韦尔, 米尔盖特, 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2]曹静.对卡尔多程式化事实的重新解释.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3]Kaldor.1957.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4]Kaldor.1966.Cause of the Slow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Kingdom.in Collected Economic Essays, Vol.5.

[5]哈恩和马修斯.经济增长理论:一份研究报告.载索洛等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译本, 商务1996.

[6]李平.后凯恩斯经济学———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比较.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

上一篇:文学作品的读书笔记下一篇:银行清算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