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2024-05-16

高一英语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精选6篇)

篇1:高一英语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篇一:高一英语必修2unit3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运用;

(2)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做出决定。教学难点(1)教会学生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一件事;

(2)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相关的语言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感。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一体机

教学过程和方式 step 1.leading-in purpose: to activate the ss and arouse them to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2.(1)to be used to calculate;(2)operate by human beings;(3)they are all artificial;2.a multi-function electronic device that can execute instructions to perform a task.作业设计:

教学回顾:

班 级时 间

序 号 缺 席

课 时出 席

课 型

课 题

第二课时 reading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运用;(2)使学生了和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

(3)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做出决定。教学难点(1)教会学生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一件事;(2)让使学生了和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

(3)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相关的语言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感。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a recorder,small blackboard 教学过程和方式 step 1 lead-in step 2 speaking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in pairs or groups.step 3.reading 1.skimming purpose: 1.to get a brief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2.to 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first, let ss skim the text and the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pay attention to the pauses and pronunciation.2.scanning purpose: to get ss to have some details in the text.3.further reading purpose: to get ss to get more details about the text.1940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0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4.retell purpose: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2.finish ex1(p19), ex2(p20).教学回顾:

班 级

课 时

课 型时 间出 席课 题 序 号缺 席

第三课时language points 教学目标

3.to learn some sentence patterns.教学重点

(2)some sentence patterns.教学难点

(2)some sentence patterns.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和方式

2.analytical分析的 3.technology 科技;技术 4.calculate(v.)1)to use numbers to find out a total amount, distance, etc.计算; 核算 5.go by : to pass 逝去,过去

篇二: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reading教学设计 1 2 3 4 5 篇三: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

课题:the olympic games 姓名: mia dong 学号: 17 专业: 英语 班级: 4 课程名称: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 学期:2012至 2013学年 第二学期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

《the olympic games》教学设计 mia dong 外语系 4班 17

一、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1、一般特征:

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压力大; 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合理,有的学生还不喜欢英语。

2、学习风格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还是局限于较为死板,习惯于题海战术,很

少有自发的对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或学习;

学生习惯于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较少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一直是较为死板地学习,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融进课堂学习。

3、初学能力判断;既一个学期的高中英语学习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有提高,但还需继续努力; 关于必修二已经学习了第一、二单元,学生基本可以接受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前提是必须认真融入由教师带领的学习氛围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olympic games 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以及古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如何向别人推荐某一种爱好,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

二、教学目标

课表内容:

(一)教学模式

关于第二单元本环节——reading部分,采用教学问答模式、课堂授受模式、指导自

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以及探究学习多种模式交叉运用。

(二)教学策略

主要是使用替代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其中

穿插问题引导方式,从而克服单一的替代式教学策略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

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

读书面语言为主,其中使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交叉使用。

四、教学平台

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辅之以少量板书,即多媒体课件教室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计划

本单元用6课时

第五课时: language study 第六课时: integrating skills(注:本课件为教学计划中的第三课时)

六、教学动力和动机

关于第三单元本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学生普遍关注的或喜欢的图片调动学习兴

趣,并且共同讨论学习各种有趣的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告知学生在reading后有课堂测验,从而使学生感到较小的压力,促进学习积极性,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七、教学具体环节

(一)课件第一部分

以上图片作为本课时教学的第一屏

2、使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即青春奥运,激情的梦想在奥运(运动)、在学习,时刻充满激情,乐观积极向上地面对每一天,进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情感价值观这一目标,把教学思想和目标贯彻整个教学过程。

(二)课件第二部分

主要有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五环和奥运精神为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第二、三、四屏

以上图片作为本课时教学的第二屏。

1、给学生展示一幅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馆鸟巢的矢量图,让学生自由发挥讨

论关于北京奥运会的任何话题任何事件。此环节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充分运用合作探究学习;

2、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加以评价,并且补充学生讨论话题的内容,丰富学生对

北京奥运会的了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3、作为情景创设,导入新课,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篇四:高一英语必修2unit3教案

班 级

课 时

课 型

时 间出 席课 题 序 号缺 席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运用;

(2)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做出决定。教学难点(1)教会学生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一件事;

(2)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相关的语言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感。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a recorder,small blackboard 教学过程和方式 step 1.leading-in purpose: to activate the ss and arouse them to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abacus 2.(1)to be used to calculate;(2)operate by human beings;(3)they are all artificial;2.a multi-function electronic device that can execute instructions to perform a task.作业设计:

教学回顾:

班 级时 间

序 号 缺 席 课 时 课 型

出 席课 题

第二课时 reading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广泛运用;(2)使学生了和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

(3)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做出决定。教学难点(1)教会学生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一件事;(2)让使学生了和掌握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

(3)学生自己发现并感悟相关的语言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感。

篇2:高一英语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本单元教材在本册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生整体的知识结构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品:早在建国初期,体育英语显示了他重要的作用(乒乓外交);在现在,经济发展和SARS的入侵,人人注重体育锻炼,身体健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全民健身);在未来,北京举办奥运会,(志愿者)。

2. 教材重点的确立

重点为-----热身 热身一向是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但我却有着不同的观点①引入本单元知识,带学生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体育世界。②介绍有关体育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学习的兴趣③引入大量本单元有关体育的新单词,为后面听说读写个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配课件图——根基最重要)总之,是要通过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补充必要和新的背景知识,以启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同时,还为学生归纳和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为其预测,了解和讨论话题做了铺垫。

3. 教材难点的确立

难点为----听力

听力历来都是英语学习者很难突破的瓶颈 原因:发音部位和技巧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词汇量的限制;练习机会较少

本课:体育赛事新闻 原因:语速较快;个人兴趣影响(背景知识的限制)

4. 通过本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与新课标结合

文化意识:了解体育和奥运的基本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掌握有关体育方面的大量单词及短语

能力策略:能从复杂的听力材料中快速的获取有效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兴趣;通过介绍2008北京奥运的知识,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二. 说教学

1. 学法的指导

以“我”为心,注重能力,积极参与,总结分析

以“我”为心:在学习中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英语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就成了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在这的渠道中还只以教师为中心,放弃了自己的学习机会,则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注重能力:让学生注重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目前很多英语课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练的太少;学生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英语应该是一门实践课,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获取。我们应该尽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信息和沟通上,而不是使用语言的形式上。

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引下,多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知道,外语是自己学会的,练会的,而不是老师交会的。

总结分析:培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后,学会自己总结所得到东西,使其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并总结学习方法。是与新课标所提到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相结合的过程。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设立自我评价的平台,尽力将评价体系具体和量化。(话题:国际奥运委员会要来我校参观,会询问你一些关于我国的全民健身和申办奥运的情况。)

2.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①情景教学法:由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②愉快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疑问,求美,成就的心理特点,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列举趣味性的事例,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以兴趣为突破口,化难为易。

③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置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的动机。其次,适当的采用音乐,电影等艺术途径,特别是发挥声调,节奏,音乐的刺激与感染作用,加强教学的情感效果

自己使用:自己综合,补充完善-----两点一线,四个方面

3.配合课件说明两点一线,四个方面的具体运用(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化解,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

总原则:两点一线,四个方面

⑴ 两点:将课本的知识点与师生的兴趣点紧密结合

第一层面:着重使课本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作为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兴趣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

第二层面:教师自己兴趣调动。言教不如身教,只有自己投入到教材中去,才能感染更多的学生。对与那些本身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知趣相投,更容易投入到课堂中来。(体育生)对于那些本身对体育不太感兴趣的学生,要发挥教师本人和教学环境的感染力,去吸引他们投入到其中来。总之,教师全身心投入教材,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桥梁和润滑剂。

下面是结合课件展示我是如何集体将课堂内容的三个部分与兴趣点想结合的。

本课的知识第一部分为热身训练,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采取的是利用兴趣来突破重点。具体的方法是“两个游戏,解决难题”。

首先是让学生通过第一个游戏来进行自我测评即设计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选择,判断正误,以及问答题,每答对一道题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然后根据最后的总分来判断自己对体育的了解到底有多少。从而让学生大量的了解有关体育和奥运的知识,当然在选题方面要简单并与学生的兴趣息息相关,比如北京申办奥运等。每道题都涉及到了一些本单元的新单词,在答题的过程中学生就掌握了相关单词,并激发了他们对体育和奥运的兴趣。通过第一个游戏我也基本的了解了班里每个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水平(感染力),更加有利与用自己的兴趣去感染学生。

由于本单元的单词很多都是体育项目的名称,学生在记忆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设计了第二个游戏,以学生一些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为突破口,由此让学生记忆他们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这样就解决了一些新单词的引入问题。

通过两个游戏我即完成了热身部分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对教学重点的突破。

本课的第二部分时听力,这一部分主要是提高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此能听懂体育新闻及体育赛事的比赛结果。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比较枯燥的部分,但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部分。我依旧是通过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的。具体的措施有两点:①加强对每段听力背景知识的介绍,寻找听力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例如在听NBA比赛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他们喜欢的球队。在这一部分学生有很多话可说,但用英语表达就显的颇为牵强了,于是我介绍了一些知名球队的英语表达法并介绍了一些有关篮球的专业术语(盖帽,扣蓝等),从而提升了他们对NBA的兴趣,并扩展了知识和单词量,也在无形之中将本段听力的背景知识介绍给了学生。②加强听力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区别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尽力捕捉有效信息,例如听体育赛事的新闻要注重球队名称,比分输赢等。从而减少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

通过听力背景知识的趣味性介绍和听力技巧上的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听力部分的学习,并化解了本课的难点。

第三部分是口语练习。这一部分主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型通顺介绍自己喜爱的运动明星和运动。重点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有话可说主要是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以NBA明星迈克尔?乔丹为例,让学生能在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明星身上找到共同话题,做到有话可说。但有话能说是对学生语言驾御能力的考验,在这一部分我是在学生零星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出对乔丹的介绍,并突出了其中的重点单词和句型,让学生在后面的发言中可以有所借鉴,使他们有话能说。

总之,在本课内容的各个部分我都加强了学生兴趣点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以兴趣为突破口来带动学生情绪,突破教学难点。并使学生整堂课都能被所学知识吸引,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且学生活动的组织也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突出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⑵ 一线:就是让体育和奥运的主线始终贯穿与课堂之上,听说读写都以运动和奥运为主轴。做到由景生情,以情带义(解释)。这样即突出了教材的连贯性,也创造了层层递进的条件,使学生对此方面的知识更系统,更完整,此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和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

⑶ 四个方面:听,说,读,写

从个体来看: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四个方面,每一个各体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必须涉及到。所以在本课之中,我尽力使学生在四个方面都有所练习,但由于本课是一节听说课,那么在四个方面要有侧重,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

听和说已经在前面有所介绍,以下主要介绍我是如何将读和写两个方面溶入我的课堂中的。阅读主要是体现在阅读听力的背景知识以及说话练习的示范性总结中。而写的方面我则布置成为了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喜爱的运动明星的介绍。这既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也弥补了课堂时间上的不足,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得到练习。

篇3:必修2 第三单元梳理与拓展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窈(ǎo)然 修禊(xì) 庐冢zhǒng) 流觞(shāng)曲水

B. 嫠(lí)妇 蜉(fú)蝣 彭殇(shāng) 冯(féng)虚御风

C. 癸(guǐ)丑 愀(qiǎo)然 舳(zhú)舻 无物相(xiàng)之

D. 江渚(zhǔ) 枕藉(jí) 匏(páo)樽 一叶扁(piān)舟

2. 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清流急湍 畅叙幽情 酾酒临江 扣弦而歌

B. 世殊事异 幽暗昏惑 放浪形骸 旌旗蔽空

C. 情随事迁 余音袅袅 幽壑潜蛟 横搠赋诗

D. 杯盘狼籍 沧海一粟 游目聘怀 举酒属客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 悟言一室之内 B.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 长乐王回深父 D.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不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2分)

A. 徘徊于斗牛之间 凌万顷之茫然

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亦将有感于斯文

D. 列坐其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 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侣鱼虾而友麋鹿 泣孤舟之嫠妇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 火尚足以明也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 死生亦大矣 常在于险远

6. 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⑩然力足以至焉

A. 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B. ①⑥/②④⑤⑨/③⑦/⑧/⑩

C. 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D. ①⑥/②④⑦⑨/③/⑤/⑧/⑩

7. 默写。(4分,每句1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又何羡乎?

8. 注意句中加点的词,翻译下面语句。(7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共7分,共4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 而又不随以怠 怠,怠慢

C. 无物以相之 相,辅助

nlc202309011946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1. 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2分)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2. 填写文中横线上的语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阅读理解(二)(共18分,共5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 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今浙江桐庐城南三十里处,属富春江。两岸青山相对,江中水流湍急。严陵,即严光,他不愿辅佐汉光武帝而隐居富春江边。

13. (1)“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中哪两个词用得最好?好在何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内容,说说最后三句的意义及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14~17题。(12分)

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苏 轼

昔翟公罢廷尉,宾客无一人至者。其后复用,宾客欲往。翟公大书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以为口实。然余尝薄其为人,以为客则陋矣,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哉?

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于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至于负己者,则曰“是罪在我,非其过。”

翟公之客,负之于死生贵贱之间,而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顷之际。翟公罪客,而公罪己,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矣。公不喜佛老,其徒有治诗书学仁义之说者,必引而进之。佛者惠勤,从公游三十余年,公常称之为聪明才智有学问者,尤长于诗。公薨于汝阴,余哭之于其室。其后见之,语及于公,未尝不涕泣也。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余然后益知勤之贤。使其得列于士大夫之间而从事于功名,其不负公也审矣。

熙宁七年,余自钱塘将赴高密,勤出其诗若干篇,求余文以传于世。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属于表示被动的一项是( )(2分)

A. 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

B. 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顷之际

C. 唯恐其不闻于世也

D. 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矣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火尚足以明也

A. 然余尝薄其为人

B. 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哉

C. 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

D. 余然后益知勤之贤

16.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翟公复职后拒绝与原来的宾客往来,苏轼认为他的气量太狭小了。

B. 士人背叛欧阳公,欧阳公毫不在意,只言“是罪在我,非其过”。

C. 欧阳公虽赞赏惠勤,但因不喜佛老而没有向朝廷推荐惠勤为官。

D. 苏轼写此序,重点不在说明惠勤诗好,而在于展现他人品之正。

1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nlc202309011946

(1)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题,每小题4分)

18. 2011年12月9日,武汉地铁2号线江汉路站在冠名权拍卖中被“周黑鸭”获得,6年冠名权共价值约500万元。2012年11月13日,一张周黑鸭冠名的图片发表在微博上, 并配有文字“各位乘客您好,周黑鸭·江汉路到了,请您拿好手中的鸭脖子,依次从左边车门下车”,立刻引起了网友热议。你对这种冠名方式持什么态度?请写一则博文,发表到你的微博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回顾课文《琵琶行》中的相关内容,为女主人公写一则简单的个人信息卡片。(每项1分,共4分)

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籍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寄居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属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收入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全国,对我国古代的建筑、地理、水文等都有独到见解,其作品《徐霞客游记》更是游记中的典范。但是,他穿越到当代,却不知如何续写《徐霞客游记》了。结合下图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注:他手中的书名是“徐霞客游记”)。(4分)

难倒徐霞客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2)穿越到当代中国的徐霞客请你为相关部门提两点建议,你该如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共40分,共1题)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擦肩而过”在词典中一般解释是:(1)双方近距离相对而过(差点碰着或差点遇上)。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2)遭遇。引申为本来有可能得到的(好东西)或遭遇的(坏东西)却没有得到或遭遇。擦:挨。挨着肩而溜走。一般指没有抓住机会。

对于这个词语,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思考?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篇4:高一英语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Teaching goals:

1.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2.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computers and robots in English and express or support an opinion with suitable expressions 3.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progress of computers

4.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computers and robots in English Teaching aids: Computer, recorder and projecto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Lead-in

(Word puzzle)

T: The technology develops so quickly that many new things appear in human being’s life.Let’s guess what they are:(show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and get Ss to say out the answers, learn the new words at the same time)

An old calculating machine used in China until now.(An abacus)It is built to solve some mathematical problems.But it is too big.(A huge computer)It is a new calculating machine which can solve a large number of mathematical problems.(A calculator)It is a personal computer which can solve all kinds of problems and is used widely now.(A PC / personal computer)T: If I am a math teacher, which can help me most?(Ask students to give their opinions, remind them of using the expressions of giving opinions)Ask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the items just shown have in common, and then rank them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their appearance.Ask some of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hat they know about computers.Ask students to discuss “How have computers changed our life?”, and then have some of them give their answers, using the expressions of giving opinions.Step 2 Pre-reading

T: Have the computer and Internet become part of your life? How have computer changed our lives?(What can you use them to do?)Ss: I use the computer or Internet to: type my homework /draw pictures/ play games communicate with my friends./ gather related information for my lesson s/ buy the things I like, / listen to music / watch movies…

T: What else do you think the computer and Internet will help you to do ?

Deal with Ex 3 of Pre-reading on Page 17

Step 3 Skimming

Give students only 1 minute, then ask them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This is a short _____ of the _______ of computers.Who am I ?(A computer)(shown on the screen)Step 4 Scanning

Give students 2 minutes, and ask them to scan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Befor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tell them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hints of the time.)(Questions are shown on the screen)Question(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Students are asked to find out three sentences to support who the speaker is in the story.1)Then in 1822 I was built ….(Itself was the first design of a computer)2)My real father was Alan Turing.(He designed the first real computer.)3)However, people thought I was simple-minded until….,(It h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uestion(2)What happened to computers in 1642? Question(3)What happened to computers in 1936? Question(4)What happened to computers in 1970s?

Step 5 Detail Reading

I Give students 5 minutes to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uestion(1)Who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describe how the computer was made to work? Question(2)What did he make and what did it do? Question(3)Who was the next important person to design computers?

II True or False 1.In 1642 I began as a calculating machine and could solve any mathematical problem.F 2.My real father was Charles Babbage, who wrote a book and build me in 1936.F 3.After I got my new transistors in the 1960s, I became smaller but cleverer and quicker.T 4.I was brought into people’s homes in the 1970s.T 5.Since my birth I have been built to take the place of human race.F

III

Comprehending

Ask students:” 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

(If the students can not answer the question, draw their attention to the appearance of different years.)Fill the table

A chain of events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 Changes of the machine

Timeline 16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Analytical Machine was Made

by Charles Babbage.19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0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the first family of computers wa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1970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xplain how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chart.Then give a brief oral presen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with the help of the chart.Step 6 Summing-up and enjoying

I.Ask students to finish the form shown on the careen(the same as on p.19)while playing the voice of the text II.Ask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ir own answers in groups, and then raise questions if they have any.III.Sum up: 1)Chronological writing

篇5:高一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作文

渐渐地,我走向了成熟。慢慢地,我理解了成长。直到现在我才发觉我是多么的幼稚,什么事情都靠父母解决,没有一点自主能力。我决定要改变自己,我要对父母说:“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好吗?”刚刚出生的雏鹰,它要靠自己的不断跌撞,直到遍体鳞伤,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矮小稚嫩的树苗,它要经得起风雨的袭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也要离开父母的庇护,经历重重困难,走过让人胆寒的荆棘丛,才能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让我慢慢地蹒跚学步,最后飞快地跑起。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让我独自解决难题,最后突飞猛进。我知道作为父母的你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任何伤害,但是你们知道吗?如果不让我跌倒自己爬起来,我不知道,何时我跌倒了你们不在身边,我该如何爬起;如果不让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我不知道,哪天遇到问题你们不在身边,我该如何去做。你们知道吗?溺爱,只会让做孩子的我慢慢步入深渊;溺爱,只会让做孩子的我永远停留脚步。你们要是真的爱我,就别把我搂得太紧,放开点,也许我会成长得更快。

世间最真挚的情,莫过于父亲的爱;世间最动人的爱,莫过于母亲的情。父亲与母亲,只是两个平凡的名词,代表的却是两座如同高山般的巨人。你们将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哺育我,呵护我,守护我,关怀我,没有你们的爱,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父母的爱早已超过了这世间所有的语句,用词也赞不出你们伟大的爱,用诗也吟不出你们无私的情。

然而同时,做父母的也不能把我搂得太紧,让我也可以和雏鹰一样,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也可以和树苗一样,成长为参天大树。离开父母的怀抱,我可以懂得人生的真谛,冲破父母对我的约束,我可以飞快地成长起来。

人生漫漫,我把生活诠释成一种孤独的流浪,通往梦想的大道上,驿站不断,我却不愿停步,期待一段轰轰烈烈的旅程,直到筋疲力尽。蓦然回首,在路旁的不仅仅是暗香,更多的是那浓浓的淡淡的纯纯的亲情,是那份永世难报的父母恩。

篇6:高一必修一第三单元集体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2.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能力目标:

3.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4.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目标:

5.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6.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深入了解鲁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文章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2.概括归纳全文七大部分各自的主要内容,据此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1.惨案发生的年代久远,准确把握鲁迅的情感倾向有一定难度。2.体会贯穿全篇又水乳融的悲、愤两种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想

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

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自主学习

1.简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

提示:作者不只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5)有关时代背景(见《学海导航》)

三、精讲点拨

1、教师范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领会“干练”、“攒射”、“桀骜”、“黯然”等词语的语境义。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①长歌当(dàng)哭——当作。②桀骜(ào)——不顺从。③喋(dié)血——血流出来的样子。④立仆(pū)一—倒下。⑤惩创(chuāng)——惩治。⑥殒(yǔn)身不恤——死亡。

四、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整体思路结构)(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请同学默读课文,思考并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由此可见,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不仅纪念了刘和珍,还写了三类人,其目的是对“三·一八”惨案加以评述,纪念刘和珍则是评述的切入点,思考体会这一切入点的妙处。

提示:

第一,作者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有着正义感、责任感、“微笑”、“态度很和蔼”的女青年,进而扩大为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这是一批可爱的爱国青年。但段政府杀害他们,流言家诬蔑他们,其手段凶残下劣,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反动派和流言家们的无耻谰言全都不攻自破。

第二,写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用特写镜头,场面惊心动魄,描写细致逼真,使人能够想见发生在执政府门前这场惨案的全景。

第三,写一个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对死难者的沉痛悼念。

作者纪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整个历史事件,理解这篇课文,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3)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基础上,理清全文的整体思路。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及文章主要内容的语言归纳七节要点。(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喋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第一部分:

一节: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二节:写作必要——一祭死者、二醒庸人

第二部分:

三节:交往始末——暗自诧异

四节:遇害事实——凶残至极

五节:遇害经过——从容转辗

第三部分:

六节:经验教训——选择战法

七节:死难意义——奋然前

五、总结提升

1、人物描写:

关于她的微笑。学生容易理解这表现了刘和珍的和蔼、亲切。还应补充:正是这一点团结了群众,坚持了斗争,许广平曾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刘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就拆散了”。见《刘和珍生平》。此外,“微笑”第二次出现在“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这说明,在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的时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的“微笑”表现了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的乐观与坚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蔼、亲切。

关于“黯然”,书上注释为“忧伤的样子”,这是对的。应该作补充。“黯”,心神沮丧貌;黯然,颓伤、失色的意思。如果照搬词典注释,必将出现问题。刘和珍在“学校恢复旧观”、即女师大学生的斗争取得胜利后怎么会从坚毅乐观变得颓伤了呢?只是在“虑及母校前途”时,才“黯然至于泣下”,忧伤得掉下泪来。可见,解释词义必须结合语境,这是一个原则。

关于欣然的理解。“欣然”是高兴、愉快的样子。我们从《刘和珍生平》中得知,3月18日她“抱病带领女师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会、游行和请愿”,并且用英语写了遗嘱。由此可见,刘和珍参加游行和请愿有明确的目的。她既能直面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反动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又能无畏地参加拯救祖国人民于危难中的斗争,有为国为民捐躯的勇毅气概,并以参与这样的斗争为幸福和自豪,这就是“欣然”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欣然”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些文字要联系起来,互相参照。在这里,鲁迅用“欣然”驳斥了反动文人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诬蔑。

板书:

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和蔼亲切,坚毅乐观 黯然:深谋远虑,有责任感

欣然: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2、布置作业

1.为何先写写作缘由?这一内容思路分几步?写作意图是什么?

2.探究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3.理清六、七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总体思路,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难句,以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课时已学过的知识内容。

2、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人新课。

二、精讲点拨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个方面,思路从一个方面到另一方面,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另一面,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提示原因: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探究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理清六、七两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提示: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说肯定的,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大泼冷水。而是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血战”思想即暴力革命的思想,在1926年提出,确实非常深刻,有远见。

(1)如果从第三节的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 4 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第一节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节,行不行?

提示: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三·一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慑于反动派的淫威,寂然无声,因此“市街依旧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驶,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

(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从概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提示: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三、合作探究(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的方法。)

1.理解内容,分析层次(共13句)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1 12 13

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①听到噩耗;②一④怀疑态度;⑤一⑦见到尸骸;⑧⑨听到诬蔑;⑩一 13 悲叹怒吼。

2.细理思路

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从理清思路着手理解句意,解读难句,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提示: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真的猛士”,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直面”,即正面面对。“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这”指“真的猛士”。这是一句感叹勇气的反问句。

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个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怒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土”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这段话是说,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认识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要敢于为改变这种社会现实而顽强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真的猛士面对“惨淡的人生”时,为黑暗社会的长存,人民命运不能改变而哀痛,所以说,他们是“哀痛者”,他们是为国为民哀痛,当他们“正视淋漓的鲜血‘’时,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所以说,他们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提示:“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

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

4.“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四、总结提升

1、课堂练习,进行指导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如果完不成,可做为课后作业。)

2、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三。背诵课文第二、四节。【教学后记】

小狗包弟

【三维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教法与学法】

情感教育法、诵读法、活动教育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精讲点拨(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结局(痛别包弟)

(二)情感把握

1.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4.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来源:学科网]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6.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来源:学科网]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新华网)

三.合作探究(关于忏悔的延伸讨论: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该做什么?)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①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②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新华网2005-5-9)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中新网2005年4月22日电)

③全球环境恶化资料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结果: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新发表的《2001世界咨文》中指出,许多全球性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境地。如今,北极冰帽已经变薄42%,全球27%的珊瑚礁已经消失。这些数字说明地球上的一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在过去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80亿美元,超过此前40年造成的损失总和。最新的气候模型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④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2.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已: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丙: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侧重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反省忏悔这种意识)3.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同学们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啊!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多媒体显示板书二)

4.“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1).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2).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来源:学科网ZXXK](3).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四、总结提升

1、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 9 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2、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1).学生课外阅读“伤痕文学”查阅相关文学评论(6人一组,4人分组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相关文章,2人分别查阅相关评论)

(2).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

(一)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

(二)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3.教师提供复印的参考材料——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附摘录部分:“„„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板书设计: 一.情节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

开端(包弟来历)——欢快→忧虑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

结局(别包弟)——轻松→沉重→歉意 二.一个人————→内心和谐↘ ↓

一个民族————→走向理性→ ↓

人类————→和平发展↗

【教学后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来源:学_科_网] 蓟(jì)北

三、精讲点拨(回答思考问题)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3、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四、总结提升

1、朗诵课文

2、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3、课后作业: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自主学习及教师点拨

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三、合作探究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来源:学科网ZXXK]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上一篇:火车站志愿者活动总结下一篇:垃圾分类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