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励志故事于细微处见风度

2024-04-11

作文励志故事于细微处见风度(精选8篇)

篇1:作文励志故事于细微处见风度

黑沉沉的乌云和那冰凉刺骨的雨水被凛冽的寒风刮了进来,冷雨洒入风吹起的帘布,浸湿了书页。我从书中抬起头来,举目扫视了窗外那个冬天傍晚的景色,远处的景都笼罩在一片淡淡的白色雾霭当中,眼前是那湿漉漉的城市,还有那连绵不断的雨丝被一阵阵呼啸着的狂风刮得飘摇不定。

我的视线收了回来,心情与这天气一边糟。精心准备的歌舞比赛第一名的位子又无缘于我了。我无心看书,只能烦躁地听着雨声,任凭雨珠哗哗地打在我的脸上,打在我的心底。空气显得格外沉闷,只有我在不停地捶胸顿足。

母亲推门进来,我忙埋下头。

“孩子,你有心事?”她亲切的脸出现在我的面前,眼角的皱纹依稀可见。我忙拭了拭眼角的泪“没、没事……”。她突然笑了,露出珍珠般洁白的齿,发丝在风中凌乱着,她抬手费力地将窗户关上。雨珠本想洒进来,却被这横来之物挡住了,可怜的斜挂着,划下道道水痕。“你能骗过我?”她从身后拖出了一把椅子,坐下,微倾身子,拉开了窗帘。浑浊的天空、阴沉沉的,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得见袭来的雨丝和被狂风吹拂的大树。她却对我说“看,多美的月儿。”她美好的神情令我感觉,真的遇到了月亮。她嘴角挂着神秘的笑,“她在云层后面,向你招手呢?你虽然看不见她,但是有人能看见她,她美丽的光辉。”她又低下头来,望了望我,眼中闪烁着快乐的光芒,我的心也随之快乐、舒畅起来,前所未有的舒心。“她不一定被所有人看到,被所有人评价,但有人看到她吧,她也知道自己迷人光辉。”她站了起来,将我耳边碎发捋了捋“你已经是最好的自己了!”

她微微含笑的眸中带着温暖与自豪,我像是打了一针镇定剂一般。是的,我已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许只有我一个人看到,但是我已经知足了,有了一份诗意和远方。雨还在不停的下,那云层后的月亮,散发着美丽的光辉……

篇2:作文励志故事于细微处见风度

万物复苏的春,是生命与创造的美好;火热与清爽的夏,是诗意与浪漫的美好;而澄澈与孤独的秋,使我们领略了寂寥之美;银装素裹的冬,是呼啸与温暖的美好。

但我却说,大自然之美,美在一份景致,而人性的美好却处处闪烁着光辉。你不会天天看见大自然,但你天天会看见人性的光芒绽放。他们或许普通,或许伟大;或许默默无闻,或许名扬万里;但却都拥有实质的凝聚,美好的散放。犹如从远方飘来的的一阵花香,凝而不散。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体验:碰到一个跟你不熟_却始终对你投以微笑鼓励你的眼神;有一个平时跟你半句话都说不上的却在紧急关头为你慷慨援手的朋友。一个人在你最折磨,孤独的时候和你的交流或者与你嬉戏,这些都是美好,弥足珍贵。

以前看过一部灾难电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到现在还记得:一艘鱼龙混杂的船碰上了冰川,危在旦夕。好不容易缓解了沉船的事故,食物又成了最大的威胁,一位大学生向鸡贩买了几只鸡连零钱都忘了收就急着把鸡肉分给大家,牛贩也十分不好意思的偷偷将从大学生身上偷来的计算器悄无声息的还给了他。在生死存亡之际,这些人用行动阐释了一幅美好善良的画卷。

篇3:作文升格指导:于细微处见真情

南京市六合区横梁初级中学雨花石文学社徐清华

星期天, 我忙了半天作业, 终于写完了。觉得无聊, 于是我决定到奶奶家去转一转, 顺便看一下奶奶那里有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 (此处可以描写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 具

体表现出自己的无聊, 也可以此反衬出下文奶奶的无聊。)

“奶奶!”我对奶奶屋子里喊了一声, 只见奶奶笑吟吟地出来了, 说:“孙子啊, 你来啦!快坐坐!奶奶给你拿块面包吃。这是你姑妈给买的, 我不喜欢吃, 你吃吃看。”奶奶说着, 去里屋拿东西了。我说道:“奶奶, 不用了, 真的不用了, 我来就是转转, 想放松一下。”“哦。”奶奶在里屋答应了一声。 (此处可插入对奶奶屋子的描写, 表现出奶奶

的孤独与寂寞。)

我说:“奶奶, 韩奶奶她们怎么没来玩啊?”

“她们可能在自己家吧。你吃块面包吧, 这面包可贵了。”奶奶又说道。

“哎呀奶奶, 真的不要, 您先放在这儿吧, 我待会儿再吃。” (可写写自己此时的心理

活动。)

“他们不来, 您也可以去啊。”我建议道。

奶奶摇摇头说:“奶奶老了, 可不能老跑出去, 别人会嫌的。奶奶在家坐坐, 看看电视就行了。”

“哎呀, 一个人看电视有什么好的?再说也没多少你喜欢的, 以后我来陪您玩。”我

立刻说道。 (孙子的这番话说过后, 奶奶的反应是什么呢?这里需要交代一下。)

又与奶奶聊了一会, 我说:“奶奶, 我要回家了, 不早了。”奶奶站起来把面包塞进我的口袋说:“孙子, 带回去, 写作业累了吃。”这一次, 我笑着接受了。

(可以在这中间插入奶奶与孙子分别时的情形。)

我错了, 为什么我以前从没有发现奶奶也是寂寞的?无论是电视节目, 还是朋友间的聊天, 都比不上亲人的关心。我要尽我最大的可能关心奶奶, 在无聊或空闲时多去转转, 常与她谈天, 让她不再寂寞。 (本段开头“我错了”一语与前文不太连贯, 要做修改。)

【点评指导】

文章写自己因无聊而去奶奶家转转, 偶然发现奶奶也是很无聊、很寂寞的, 事情并不复杂, 却发人深思。作者由孩子的寂寞写到老年人的寂寞, 立意较新颖, 选材也不错。但文章最大的问题是对奶奶寂寞、无聊的生活状态表现不足, 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刻画。“于细微处见真情”, 如果能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将奶奶的寂寞具体化、形象化, 就更容易打动人, 也能更好地揭示“关注老年人的寂寞”这一主题。

【升格作文】

偶然的发现

星期天, 我写完作业, 心想:干什么呢?妈妈上班去了, 爸爸也不在家, 唉, 一个人真的好寂寞啊!我看了一会电视, 觉得没劲, 于是决定到奶奶家去转一转。

“奶奶!”我对着里屋喊了一声, 只见奶奶笑吟吟地出来了, 说:“孙子啊, 你来啦!快坐坐!奶奶给你拿面包吃。你姑妈给买的, 我不喜欢吃, 你吃吃看。”说着, 转身走进里屋。我说:“奶奶, 不用了, 我就是来转转, 想放松一下。”“哦。”奶奶在里屋答应了一声。我看了看奶奶的小屋子, 除了灶台和简单的桌凳外, 就是墙上挂着的爷爷的遗像了, 空荡荡的。

我说:“奶奶, 韩奶奶她们怎么没来玩啊?”

“她们可能在自己家吧。你吃块面包吧, 这面包可贵了。”奶奶又说道。

“哎呀, 您先放在这儿吧, 我待会儿再吃。”嘴上说着, 心里却想:这东西我早吃过了。

“他们不来, 您也可以去啊。”我建议道。

奶奶摇摇头:“奶奶老了, 可不能老跑出去, 别人会嫌的。奶奶在家坐坐, 看看电视就行了。”

“一个人看电视有什么好的?再说也没多少您喜欢的, 以后我来陪您玩。”我立刻说道。奶奶听了这话, 先是一阵高兴, 停了一会, 又收住了笑容:“好孙子, 你快考试了, 时间挺紧的。你有这份心, 奶奶已经很高兴了。”

又与奶奶聊了一会, 我说:“奶奶, 我要回家了, 不早了。”奶奶站起来把面包塞进我的口袋说:“孙子, 带回去, 写作业累了吃。”这一次, 我笑着接受了。

在我快转过路口时, 我发现奶奶还在家门口站着, 望着我, 脸上似乎还带着笑。

篇4:作文升格指导:于细微处见真情

偶然的发现

南京市六合区横梁初级中学雨花石文学社徐清华

星期天,我忙了半天作业,终于写完了。觉得无聊,于是我决定到奶奶家去转一转,顺便看一下奶奶那里有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此处可以描写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具体表现出自己的无聊,也可以此反衬出下文奶奶的无聊。)

“奶奶!”我对奶奶屋子里喊了一声,只见奶奶笑吟吟地出来了,说:“孙子啊,你来啦!快坐坐!奶奶给你拿块面包吃。这是你姑妈给买的,我不喜欢吃,你吃吃看。”奶奶说着,去里屋拿东西了。我说道:“奶奶,不用了,真的不用了,我来就是转转,想放松一下。”“哦。”奶奶在里屋答应了一声。(此处可插入对奶奶屋子的描写,表现出奶奶的孤独与寂寞。)

我说:“奶奶,韩奶奶她们怎么没来玩啊?”

“她们可能在自己家吧。你吃块面包吧,这面包可贵了。”奶奶又说道。

“哎呀奶奶,真的不要,您先放在这儿吧,我待会儿再吃。”(可写写自己此时的心理活动。)

“他们不来,您也可以去啊。”我建议道。

奶奶摇摇头说:“奶奶老了,可不能老跑出去,别人会嫌的。奶奶在家坐坐,看看电视就行了。”

“哎呀,一个人看电视有什么好的?再说也没多少你喜欢的,以后我来陪您玩。”我立刻说道。(孙子的这番话说过后,奶奶的反应是什么呢?这里需要交代一下。)

又与奶奶聊了一会,我说:“奶奶,我要回家了,不早了。”奶奶站起来把面包塞进我的口袋说:“孙子,带回去,写作业累了吃。”这一次,我笑着接受了。

(可以在这中间插入奶奶与孙子分别时的情形。)

我错了,为什么我以前从没有发现奶奶也是寂寞的?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朋友间的聊天,都比不上亲人的关心。我要尽我最大的可能关心奶奶,在无聊或空闲时多去转转,常与她谈天,让她不再寂寞。(本段开头“我错了”一语与前文不太连贯,要做修改。)

【点评指导】

文章写自己因无聊而去奶奶家转转,偶然发现奶奶也是很无聊、很寂寞的,事情并不复杂,却发人深思。作者由孩子的寂寞写到老年人的寂寞,立意较新颖,选材也不错。但文章最大的问题是对奶奶寂寞、无聊的生活状态表现不足,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刻画。“于细微处见真情”,如果能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将奶奶的寂寞具体化、形象化,就更容易打动人,也能更好地揭示“关注老年人的寂寞”这一主题。

【升格作文】

偶然的发现

星期天,我写完作业,心想:干什么呢?妈妈上班去了,爸爸也不在家,唉,一个人真的好寂寞啊!我看了一会电视,觉得没劲,于是决定到奶奶家去转一转。

“奶奶!”我对着里屋喊了一声,只见奶奶笑吟吟地出来了,说:“孙子啊,你来啦!快坐坐!奶奶给你拿面包吃。你姑妈给买的,我不喜欢吃,你吃吃看。”说着,转身走进里屋。我说:“奶奶,不用了,我就是来转转,想放松一下。”“哦。”奶奶在里屋答应了一声。我看了看奶奶的小屋子,除了灶台和简单的桌凳外,就是墙上挂着的爷爷的遗像了,空荡荡的。

我说:“奶奶,韩奶奶她们怎么没来玩啊?”

“她们可能在自己家吧。你吃块面包吧,这面包可贵了。”奶奶又说道。

“哎呀,您先放在这儿吧,我待会儿再吃。”嘴上说着,心里却想:这东西我早吃过了。

“他们不来,您也可以去啊。”我建议道。

奶奶摇摇头:“奶奶老了,可不能老跑出去,别人会嫌的。奶奶在家坐坐,看看电视就行了。”

“一个人看电视有什么好的?再说也没多少您喜欢的,以后我来陪您玩。”我立刻说道。奶奶听了这话,先是一阵高兴,停了一会,又收住了笑容:“好孙子,你快考试了,时间挺紧的。你有这份心,奶奶已经很高兴了。”

又与奶奶聊了一会,我说:“奶奶,我要回家了,不早了。”奶奶站起来把面包塞进我的口袋说:“孙子,带回去,写作业累了吃。”这一次,我笑着接受了。

在我快转过路口时,我发现奶奶还在家门口站着,望着我,脸上似乎还带着笑。

篇5:于细微处见精神作文

外国人吃饭用那铁质的刀叉,一切,一插,简单粗暴,缺少技巧。筷子,两根“木头”,简简单单,却蕴含着深深的内涵,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拿筷子有讲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一捏,一放,无论是小小的米粒,还是大大的菜,肉,都能轻而易举的夹起。筷子,意味着传承,祖辈用筷子,我们还用筷子,筷子,永远是中国的象征。这,是外国人的刀叉比得上的吗?

筷子本身也有着深刻的寓意。新婚送筷子,意味着“筷子筷子,快快生子。”;恋人赠筷子,意味着“永不分离,白头偕老”。更值得铭记的,是那永远的“筷子精神”。

中国人总说“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的确,筷子,成双成对,一根筷子,什么也吃不着,可一双筷子,所有美味都能入口。一根筷子,一折就断,可一捆筷子,无论用多大的力气,都紧紧抱着,永不折断。中国人用筷子,也用出了那筷子精神。

以前,抗日战争时,共产党、国民党尽管党派不同,政见不同,但同为中国人,在中国面临灾难时,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如今,中国的骄傲:女排,在球场上,夺得金牌,靠得就是她们“团结”的战术。

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中国人已深深印刻在脑海中的“筷子精神”吗?

篇6:于细微处见精神作文

创新之时,常觉无新可创,拿出事情,随便一个预判,就有很多否定,其实缺乏深入,缺乏更进一步可能性可行性分析,精钻细雕的态度。

很多事情,刚一开头,没有仔细研究,便轻易放下了,放弃了,没有进行下去,像是拔萝卜,总是挑捡好拔的,容易的,但往往很难拔的都是大萝卜,拔一个是一个,一个顶好几个。

当你提个篮子,到处寻觅的时候,不要忘记持续使劲,不可有头无尾,浅尝辄止,只要是发现必须经过周密的推断和判定,像做功课一样认真评估,调查研究,决定取舍,才可能减少疏漏,少错过或少浪费一些机会,不至于白忙活一整,还是两手空空。

想法大于实际,更远超于践行,美好的想法,践行个一,初始之端,便认真严谨,努力不辍,精力便绝对不可能枉费。看似好种子,一定要把它按时节种到土地里,否则再美好的诚牒吐壑ざ己廖抟庖濉

但凡事情都应要求论证其成功率,只念想不行动无始便无终,仅有开头没有继续下去,其成功率也为零。

篇7:于细微处见高中作文

车内十分安静,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搅。到了和美广场,一个尖锐的女声打破了车内的宁静:“上一天班,真是累死了!”。被车内静谧的空气衬得独特起来的嗓音,让我忍住想看一眼说话人,但又怕直视不太礼貌,于是假装不经意地瞥了一眼。是个看起来上了年纪女性,头发染成耀眼的黄色,密密地烫着一层一层波浪似的小卷,由于疏于打理,显得有些枯燥,乍一看仿佛一桶缺水的泡面倒扣在头上。车内早已座无虚席,不知道是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不肯死心“没有座位了吗?”她大着嗓门向司机询问,旁若无人的样子。“早就没了。”司机简短的回答。车子再次启程后,她和同伴选了我左前方的位置站好,为了保持平衡,一手挎着装满晚餐素材的塑料袋,一手拽着上面的扶手,两只脚一前一后的扎着,看来经常应对这种情况。嘴上的口红已经斑驳了,估计还是早上出门前涂的,经过一天的磨难已经掉的差不多了,但是丝毫不妨碍她跟同伴交谈时不时笑出声来,仿佛上车就喊累了一天的另有其人,那种轻松的状态让_身处陌生环境总显得拘束的我觉得羡慕。

起步阶段过后,到达下一站之前,是一段平稳的行车时间,熟练的司机让我们感觉不到车身的颠簸,只有车窗外向后倒退的行人和璀璨灯火证明着我们在前进。趁着不摇晃,就着车内昏暗的灯光,她解放了攀着扶手的手低头在塑料袋里翻找,终于淘宝似的翻出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了两个包子。可能是上了一天班实在饿了,要趁回家之前补充好能量为家人做晚饭。袋子一解开,不用尝就知道了包子是什么馅儿,一股浓浓的韭菜味肆无忌惮地侵略了鼻尖,旁边打扮时尚的姐姐默默把头扭向窗外,一直低着头刷手机的大叔冲她后脑勺瞪了一眼。味道太大了,同伴委婉地提醒,她却仿佛没有听见,两个包子全部吃完后又打了满足的饱嗝。狭窄空间里漂浮着的无法摆脱的异味令人心底升腾起一股莫名的烦躁。此时我不知道该如何想象她,一个自在爽朗的人?一个为家庭操劳的人?是不是一个令人喜欢的人?可能每个人身上应该都不止一两个标签,每个人都是丰富复杂的个体。

篇8:作文励志故事于细微处见风度

一、仔细解读关键词

首先回顾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1. 从题目本身看,关键词并不难找,普遍学生能迅速找到关键词—智慧。可惜的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说清楚智慧的内涵, 普遍学生只是把父亲母亲的关爱、爷爷奶奶的种地经验等等误当做智慧,更有甚者将人类特有的智慧冠以那些动植物,将生物的保护色误当做智慧。由此看来,这道作文题最关键的就是将“智慧”一词的内涵说清楚。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智慧是辨析判断、 发明创造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作文所写的主体应该是人, 所写的故事应该是人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判断、辨析,甚至是源于自然的发明创造;或者是对智慧的内涵的剖析。而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智慧的含义,所写的故事与智慧无关,所阐释的道理往往是原地兜圈。

2. 从阅卷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议论文的写作形式, 但基本上是选取了题目中“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作为文章的分论点,这无可厚非,关键是论证部分缺乏力道,不能将“智慧为什么是经验,为什么是能力,为什么是境界”这样的问题分析到位,议论部分只是列举一些事实,没有什么分析,因而很难得到高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竟然将智慧比喻成春夏秋冬、山水树石等等,严重偏离了主题。

二、选定好合适文体

高考中有些学生,甚至是部分老师片面地认为写记叙文很合算, 写议论文会吃亏的。根据我连续几年的阅卷体会,我认为并没有这回事。目前高考对文体没有要求,只要你写得好,不管什么形式的文体,都可以得到高分。而且考场作文中考生应该将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阅卷老师,所以每个考生必须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 而有些学生恰恰相反。

就今年高考而言,许多学生选择了议论文的形式进行写作,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因为很多学生不能确立很好的论点,论证过程中讲不出什么道理,只是观点加事例,没有什么分析说理的成分。 其实,这是学生的通病,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知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很难把事理讲透彻,何况是讲给成年人看呢?

记叙文应该是学生的特长,从开始写作文就写的是记叙文,只是没有将它写好。其实,记叙文并没有那么难写,只要大家注意抓住一些细节进行刻画,能够写出人物的言行举止,凸显活生生的这一个人,采用一些写作手法,诸如对比、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等,你就有得高分的机会。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写记叙文的学生有很多没有紧扣材料中的“智慧”一词,还有些学生所叙述的故事不足以凸现“智慧”的内涵,很多学生得分不高,只要故事中凸现了“智慧”的含义的,都会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所以考生仍可以在记叙文上多下功夫。

不管怎么说,考生无论选择什么形式,都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凸显文章的主旨。

三、写出个性化语言

现在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十分细致,有些作文甚至是四评、五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务必认真积累自己的生活体验,切不可背诵成篇的文章。今年高考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雷同作文,最后经专家组讨论确定统一以20分判定。作为70分的作文仅仅得20分, 怎么能考上大学?所以各位考生在准备过程中一定要整合自己的生活心得,将它形成自己的故事,写出活生生的自己,这样的作文在高考中一定能得到好分数。所以笔者建议:

1.不背诵整篇的作文。

2.不在文章中堆砌大量的名言警句。与其堆砌大量的名言警句,不如写写自己的故事,那样倒能激起阅卷老师的情感共鸣。

3.努力写出自己的生活心得。

四、强化书写质量

高考中总有些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卷面一塌糊涂,让老师无法辨别,不知写的是什么,更不知道要讲什么,这样很容易误判, 甚至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得分。所以每位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保证卷面的整洁,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分数。

五、增强正能量意识

考试作为是让学生展示自己身边的正能量,而每年的高考作文中总有些学生游戏高考,更有甚者还讲一些反动的话。这些在评判标准中界定得很清楚,以0分认定,出现这样的结果还上什么大学? 或许这些学生本来就没有准备上大学。即便这样,这样的作文态度也和青年人这一身份不相称啊。

上一篇:以门为题材的初三语文作文下一篇:对照党性原则,看理想信念牢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