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2024-05-05

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精选18篇)

篇1: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依法履行辞职手续1、劳动者在行使辞职权时,须履行法定程序,即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或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方可解除劳动合同,除协议中有约定服务期及竞业限制条款外,无需支付任何违约金。否则,劳动者自动离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无权享受经济补偿金;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在行使提前30天解除权时,一定要保留好通知凭证(如无有效通知的凭证,一旦用人单位否认未收到提前30日解除通知且主张劳动者违法辞职并提出巨额索赔,则劳动者可能面临败诉的风险)。

3、劳动者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的注意事项:1)该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的内容应当是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是协商或者请求公司批准解除劳动合同,所以不应写请公司批准此类语言。2)如果公司不肯当面签收,应通过邮局EMS快递,并在快递封面内容一栏中填写清楚“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保留好快递单据和快递回执。

适用违约金条款时需注意的事项在适用违约金条款时,劳动者应比对法律法规及咨询专业人士,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具体范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只有因专项培训费用和专业技术培训所约定的服务期以及竞业限制这两种情形可以设定违约金。且需要以书面形式约定。

二,具体标准

立法上对具体标准有限制,即服务期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三,用人单位对培训费用负举证责任。

若用人单位索要培训费,应该出示第三方开的培训费用发票,赔偿金应根据已经履行的服务期限按年递减计算,企业内部培训或没有第三方发票的都不予认可。

救济措施劳动者若认为违约金条款无效或对违约金数额有争议,可与单位进行协商,向劳动行政部门检举、投诉,提起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向法院起诉等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篇2: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在中国的民法领域,惩罚性违约金以及惩罚性赔偿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下,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行为退一赔一,从法理上,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这一有国家公权属性的法律,对于员工承担惩罚性赔偿或惩罚性违约金的范围,更加应当限制。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违约金条款只适用于二种情形,一是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约定服务期和违约金,员工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单位支付违约金。二是单位与员工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的,可以约定违约金。但是,适用违约金条款,也有限制条件,如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员工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未满部分分摊的培训费用,。除这二种情况,不得约定其他情况由员工承担违约金。

篇3: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1 违约金低于损失的情况

只要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 当事人都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 而不考虑约定的违约金与造成的损失相差的程度, 增加的数额即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情况中有所区别, 笔者理解只应为实际损失。

2 违约金高于损失的情况

2.1 前提条件——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法律规定的原文是:“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 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这里的“造成的损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一是违约行为实际给相对方造成的损失, 二是违约行为可能给相对方造成的损失, 即“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标准理解“造成的损失”的范围。只有当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时, 司法才能对其进行调整。即应当以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到的损失为范围, 只要这种损失在违约的情况下有发生的可能即可认定, 而不要求损失的实际发生。否则违约金将失去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违约责任形式的法律价值, 而在实际作用和证明程序上与赔偿损失这一责任形式流于混同。

2.2 调整幅度———30%的合理性辩析

具体的违约金调整幅度是法官或仲裁员的自由裁量范围, 不宜确定统一的标准。审判人员运用科学的推理方法, 综合合同履行的实际情况, 以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与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应预见到的损失的数额相衡量, 可以决定应当减少的数额。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5年9月27日下发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 (一) 》 (以下简称《纪要》) , 就此问题规定: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30%的, 可认定为“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和增加了法官认定事实的难度。违约金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免去当事人事后计算和证明损失的困难。而该两种方法势必要求当事人举证证明损失的具体金额, 同时也要求法官对损失的相关证据进行审查, 并确定损失的具体金额, 而这在实务操作中相当困难。同时, 以超过损失30%为调整违约金“过高”的标准是最高人民法院专门针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作出的规定, 在其他合同纠纷案件中是否同样适用值得商榷。因为商品房买卖合同标的额一般都比较大, 而且商品房买卖价格受市场行情的影响波动较大, 如果按“未履行部分的总额”来确定违约金调整的上限, 有可能造成当事人之间利益严重失衡, 会过分加重违约方的负担, 不利于实现公平和正义。因此, 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多年商品房买卖合同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调整标准的“上限”为损失的30%。应该说, 这一比例的确定是符合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特殊需要的。但如果在其他合同, 尤其是大量传统性的买卖或加工承揽等合同中, 违约行为所带来的时间和资金上的延迟给过约方造成的实际影响都远远大于可计算的损失, 违约金调整的“上限”仅确定为超过损失的30%, 应该说该调整比例过低。

2.3 调整规程———应当注意的实践操作问题

一要审查合同是否生效。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方产生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合同虽由当事人自愿订立, 但如果其订立的合同有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法定归于无效的情形, 均应确认其是无效合同。

二要基于当事人的请求。对于依法成立的合同, 违约条款对当事人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 非得双方协商认可或依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法官对当事人自愿约定的违约金应予充分尊重, 即使根据一般交易规则和法官本人的认知经验, 能明显地作出违约金数额过低或过高的判断, 在当事人未提出申请变更的情况下, 不宜主动依职权干预。但司法对于约定违约金的干预, 并不应始终处于消极的状态。在诉讼中, 如果一方当事人由于对合同条款或法律规定的理解出现偏差, 或受认知能力的局限, 对明显不合理的违约金条款未主动提出异议, 申请变更, 法官对此负有释明的义务, 可以某种方式告知当事人, 其有权申请人民法院予适当变更。当然, 在法官就有关法律规定作出阐释后, 当事人仍未提出变更申请的, 法官亦不得直接判决变更。

三要以受害方损失为比照。我国《合同法》确定了“以赔偿性违约金为主, 惩罚性违约金为辅”的立法精神, 强调违约金主要是有补偿性, 它是预定的损失赔偿额, 这种损失赔偿额的预定, 应当是公平合理和恰如其分的, 且不具有惩罚目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承认惩罚性违约金, 如违约金单纯为迟延履行而约定。这种立法体例改变了原《经济合同法》违约金的“惩罚性原则为主, 补偿性为辅”的规定, 从而防止产生“违约越重、制裁越轻;违约越轻、制裁越重”的奇怪现象。由此不难理解当事人对违约金所作的约定, 主要是补偿受害人所受损失, 以实现合同目的。所谓约定违约金数额的过高或过低是与所受的损失相比较而言的。因此, 在司法实践中, 当违约行为发生后, 一方当事人申请变更约定违约金时, 法官可以比照受害方所受损失对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予以适当调整。这里的“损失”既包括受害方的实际损失, 也包括所失利益。

四要区分不同的违约形态。违约主要分为预期不履行、完全不履行、不适当履行三种形态, 具体的违约形态还有拒绝履行、履行不能、迟延履行、部分履行、加害履行等。不同的违约形态, 违约方在主观上的过错、违约的原因、违约的法律后果及补救方式是不相同的。如迟延履行与拒绝履行的主要区别在于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不同。在迟延履行的情形下, 当事人是愿意履行的, 并且没有作出不履行的意思表示;而在拒绝履行的情形下, 当事人已没有履行的意愿, 并已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表明其意思。虽然我国《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采用了严格责任原则, 但并不妨碍法官在坚持该原则的前提下对约定的违约金进行适当调整时, 综合考虑到违约的具体形态以及违约方的主观过错。因为只有在确认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的基础上, 才会论及对违约金数额的调整。如果违约方并无过错或仅有过失而造成自己违约, 对方因违约所受损失又明显小于约定违约金数额时, 则可适当调减, 反之亦然。如果约定的违约金是一笔整数, 而违约仅仅只是部分不履行, 而不是对整个合同义务的不履行, 即在合同的主债务可以分开的情况下, 债务人已经履行了部分债务, 此时法官可根据具体情况, 如已履行的比例, 减少违约金的数额。

五要分析违约方的经济承受能力。当违约方经济上确有困难时, 如不适当减少违约金数额, 确实会使违约方难以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 但此点应从严掌握。因为如果违约金数额是合理的, 是违约方应当支付的, 则违约方一般不能以其经济困难为由而随意要求减免, 否则必然会弱化违约金责任的约束, 使违约金条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 法院认为酌情考虑违约方的经济情况, 符合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 才能减少违约金数额。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违约责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 《民商法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 (二) ,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民法解释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

[3]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房绍坤:《民商法问题研究与适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5页.

[5]李永军:《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崔建远:《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韩世远:《违约金的理论问题》, 《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8]王红艳:《论违约金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并存的处理》, 载于《长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9]韩世远:《违约金散考》, 载《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4期第18卷.

篇4: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浅析

关键词:劳动合同 违约金制度

劳动合同的存在可以让劳动者遵从用人单位的要求完成规定工作,而用工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为劳动者提供相应的劳动报酬,以及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条件和相应的保障。为了增强劳动合同的约束力,我国建立了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来约束劳动者和各个企业单位,让双方严格履行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享受相关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所谓的劳动合同违约金是指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任意一方违约,都需要向其他一方支付规定的金钱或具有等同价值的财务。可见,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存在促进了劳动合同的履行,在一定制度上规范了劳动双方的行为。因此,研究者必须重视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并且通过深入研究促进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完善。

一、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存在的不足分析

1.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适用规则不够完善

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与民事合同违约金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由于劳动合同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又与一般的民事合同存在区别。主要表现在劳动合同违约金的适用规则的不同,比如《劳动合同法》中只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规定违约金,并且当劳动者违反了劳动合同后需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却没有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时一定要向劳动者支付违约金。劳动合同违约金的存在是为了约束劳动双方,如果只能对劳动者形成约束,只会进一步加重劳动者的经济负担。此外,部分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时,往往只对劳动者提供部分经济补偿金,这种用经济补偿金代替违约金的方式,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损害。

2.未形成明确的服务期限约定

《劳动合同法》在服务期限约定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既没有明确表示如何规定服务期限是合理的,也没有对服务期限提出最高的限制。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许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任意约定服务期限,这必然会造成新的法律问题。比如,终身劳动合同的出现,就等同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卖身协议;还有部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用极少的资金与劳动者签订长期合同,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3.为明确区分经济补偿金和违约金

由于用人单位会对劳动者的竞业自由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并且当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的预定时,必须向用人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是,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不公平的地位,导致劳动双方在制定经济补偿金和违约金数额时难以达到公平,即劳动者要为自己的违约支付巨额违约金,而用人单位只需为自己的违约支付少量的违约金。从另一层面可以理解为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进一步剥削。

二、如何改善我国的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

1.明确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适用规则

为了切实改变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对劳动者不公平的现象,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让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不仅适用于劳动者,也适用于用人单位。此外,在约定经济补偿金以及违约金时,一定要要明确二者的性质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对劳动者应尽的义务。违约金是劳动双方的约定的,而经济补偿金是具有法律效益的,可见二者是可以并存。因此,明确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使用规则,对于杜绝用人单位用经济补偿金代替违约金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明确限定服务期限

由于服务期限的设定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用人单位可以享受一定的权利。即用人单位可以享受到一定的受益权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对劳动者较长期限的使用权。但是,在设定较长服务期限时怎样才是合理的,就需要用人单位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符合双方利益的服务期限。比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充分考虑自身行业的特殊情况;用人单位对自己特殊投入的衡量;工作是否可以被代替等因素。

3.明确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中违约金数额

由于《劳动合同法》只要求当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时需要支付巨额的违约金,而没有明确规定当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时是否需要支付违约金。这种不公平的法律规定会导致用人单位借助法律规定的漏洞,与劳动者签订很高的违约金协定,对劳动者的競业自由形成限制,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此,笔者建议立法机关在《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当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时需要支付的违约金数额,并且对经济补偿金进行适当的调整,尽最大努力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劳动违约金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研究者要充分研究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洁.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研究[J].吉林大学,2012-04-01.

[2]陈华晶.劳动合同违约金法律适用研究[J].复旦大学,2012-04-10.

篇5: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合同规定“乙方如想辞职,必须等年度终了或竣工并结算审核完毕,经甲方同意后方可辞职离开。否则即构成违约,甲方将因此不再支付乙方岗位责任工资,同时乙方应承担因中途离职而造成甲方因此增加的费用或相应经济损失。”

请问本条规定是否合理?如若签订了这样的合同。想要辞职还要赔偿吗?我在网上看到说提前30天辞职就可以,请问签订这样的合同后依然可以随时离职吗?

[公司劳动合同规定的违约赔偿事项是否合理?]

篇6: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一、劳动合同违约金多少

1、我劳动合同是否违约,违约赔偿多少?

2、劳动合同违约一般要赔多少钱?

3、劳动合同违约金赔偿

4、关于劳动合同的违约赔偿

5、解除劳动合同违约金问题?

6、劳动合同违约金5000多不多?

二、解除劳动合同违约赔偿、劳动合同违约金数额

1、解除劳动合同违约金

2、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3、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4、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篇7:详述劳动合同的违约金

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既是一种违约责任的形式,又是一种独特的担保方式,对劳动合同的履行有重大的意义。依据违约金发生的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约定违约金和法定违约金,从性质上看,违约金可分为赔偿性违约金和惩罚性违约金。赔偿性违约金是指当事人双方预先估计的损害赔偿总额,又称为损害赔偿额的预定。此种违约金不能与违约损害赔偿同时主张,因为该违约金的功能就在于弥补一方违约后造成的损失,如果违约金数额低于损失的,可以适当增加,反之,如果高于损失的,可以适当减少。

法律应明确规定非违约方如果是用人单位,则该用人单位应承担劳动者所造成的损害的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无法举证证明劳动者对其造成了损害,则违约金条款不能法适用,劳动者不承担支付违约金的责任。惩罚性违约金是指当事人对于违约所约定的一种私的制裁,故又称为违约罚。此种违约金的功能在于其强烈的惩罚性,违约方承担违约金的责任后,还要承担其他一切的违约责任。此种违约金是对违约方一种额外的处罚。显然,惩罚性违约金的运用很容易损害违约方的权利,并使合同相对方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违背合同法的公平原则。我国《合同法》第114条的规定即为赔偿性违约金,如果当事人对违约金约定不明,则推定为赔偿性违约金。

篇8: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1年前, 我和某化妆品公司丌签订了一份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公司跟我们每一位应聘者书面约定, 必须干满3年才可以辞职, 否则要根据未满年限向公司承担违约金。前不久, 我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于是向该公司提出辞职。公司表示可以同意我辞职, 但我必须以2个月的工资作为违约金。请问我该不该赔偿违约金?

读者齐某

齐某读者:

你和公司关于违约金的约定无效, 你申请辞职无需承担违约金。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5条规定:“除本法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的情形外, 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而《劳动合同法》第22条和第23条作了这样的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 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 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 约定服务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 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 法律只允许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专项培训服务期事项和禁业限制事项约定违约金, 除此之外, 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你所在的化妆品公司就劳动合同期限和你们约定违约金, 明显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其侵犯了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 因此是无效的。

篇9: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一是在培训服务期约定中约定违约金。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间的劳动报酬。

二是在竞业限制约定中约定违约金。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在本单位或者离开单位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行生产同类产品,不得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同类业务或者有竞争关系的业务。限制时间由当事人事先约定,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的,必须同时约定经济补偿的内容,即用人单位应当在终止或解除劳动者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一定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篇10:劳动合同中单方规定违约金

申诉人:湖南某某货运公司,

法定代表人:林某,系湖南某某货运公司董事长

被诉人:刘某,男,37岁,汉族,原系湖南某某货运公司附属汽车大修厂厂长,高级技工。

第三人:中外合资某某汽车维修保养中心。

法定代表人:王某,系中外合资某某汽车维修保养中心总经理。

4月16日,申诉人湖南某某货运公司附属汽车大修厂厂长刘某,不辞而别,跳到当地第三人中外合资某某汽车维修保养中心任管理部经理、被诉人附属汽车大修厂经营顿时陷入困境。申诉人遂与被诉人及第三人交涉,多次被拒绝的情况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被诉人支付违约金10元,赔偿直接经济损失480000元,第三人连带赔偿两项之70%共计420000元。

【调查核实情况】

被诉人刘某,l 981年7月,省交通技校毕业分配到申诉人某货运公司工作;1993年6月获得高级技工证书,同年9月担任申诉人附属汽车大修厂厂长。1995年,申诉人根据上级要求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前期准备工作,由公司人劳处起草了《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办法》;同年12月18日,公司召开第五届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该《办法》,并下发各科室和下属经济核算单位学习、宣传。《办法》规定:管理人员违约金数额为12000元/年、驾驶员为4000元/年、其他人员3000元/年。被诉人刘某作为附属汽车大修厂厂长曾参与讨论《办法》并在通过后安排所在大修厂职工学习、193月6日,刘某与公司签订了期的劳动合同(合同文本从当地劳动局购买),合同规定:刘某,岗位为管理、附属大修厂厂长;违约责任及违约金栏空白;同月l 9日,公司人劳处将刘某合同的违约责任及违约金栏填写“4000元/年”后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签证;刘某拿到经签证的劳动合同书时,末提出异议。年4月1日,刘某向公司董事长林某表示“想调动工作”,请林某方便,林某当即拒绝;4月中旬,林某在外了解到刘某正在为调换到第三人中外合资某某汽车维修保养中心工作准备时,又做刘某工作,表示愿意考虑给其每月加薪800元,希望刘某支持,刘某当时未表态。1996年4月l 6日刘某不辞而别,出任第三人管理部经理,月薪4800元,并支取4月份工资。刘某走后,申诉人原有一些业务随即被刘某拉走,给申诉人亦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另查,刘某在申诉人工作期间,在l995年6月和11月曾先后被派到大众汽车工司和一汽培训中心学习,公司为其支付培训费、资料费、往返路费、出差学习津贴及工资总计1,367,236元。

【分析意见】

1.被诉人刘某在劳动合同期内虽依法享有辞职权,但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和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①第三十-条规定,必须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刘某在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10年期的劳动合同仅40天就不辞而别,违反上述规定,双方劳动合同在法律并未依法解除,是一种典型的违约行为,依法应按劳动合同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2.经鉴证的刘某与申诉人的劳动合同中违约责任及违约金条款处否有故,能否作为刘某违约时申诉人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依据呢?对违约者的处罚,应当以《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行政法规为依据,企业制定的办法,如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执行;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就不能执行。该公司制定的《办法》中关于违约责任及违约金的条款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因而是无效的,不能作为依据。因此不存在刘某每提前一年解除劳动合同就负责按12000元/年违约金标准支付申诉人的违约金的问题,申诉人要求刘某支付120000元违约金的请求就不能支持。

3.那么,对刘某违约行为所造成申诉人的经济损失是否可以不负责呢?当然不是,因为根据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②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为招收劳动者所支付的费用;为培训其所支付的培训费用,对生产、经营和工作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劳动合同约定的其它赔偿费用,劳动者在违约时,应当负责赔偿。申诉人曾为刘某的职业技术培训支付13672.26元培训费用,刘某应当负责赔偿。考虑到刘某培训后尚未为企业服务满一年,而合同期限又为10年的实际,刘某应当全额赔偿这笔培训费用。至于赔偿申诉人汽车入修厂直接生产经营损失问题,其认定就相当困难了,因为就我国目前国情实际.人际关系在业务中有相当大的作用,业务单位是选择申诉人处还是第三人处修车是他们的自由,刘某利用在申诉人处工作期间形成业务人际往来关系,到第三人处大展宏图,申诉人肯定遭受经济损失,但在法律上难以计算,难以实际举证予以证明。所以,申诉人提出所“48000元”赔偿请求难以成立,虽然在感情上值得同情。

4.第三人中外合资某某汽车维修保养中心招用申诉人尚未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用高薪作为“诱饵”,挖申诉人“墙角”,根据《劳动法》第九十九条及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六条规定,应当负连带赔偿责任,连带份额应不低于70%。

【仲裁结果】

1.被诉人不辞而别是一种违约行为,应赔偿申诉人培训费用损失13672.36元,其它申诉请求,本会不予支持;

2.培训费用损失赔偿第三人负担70%即9570.65元连带赔偿责任;

3.本案仲裁费3200元,由被诉人和第三人各自负担l 600元。

【经验教训】

目前,各地劳动合同制推行已处于扫尾阶段,总的形势是比较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重大问题,一些用人单位热衷于报批《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方案》,对劳动合同书内容本身却淡然视之,合同条款简单、粗糙、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约定不具体,使劳动合问变成《劳动法》部分条文的简单重复,一旦劳动合同履行发生问题,想当然认为《方案》就是劳动合同或至少是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能够以其作为追究劳动者违约责任的依据。此外, -些用人单位图省事,往往不是根据各单位具体实际,而是从当地劳动行政部门购买所谓标准劳动合同“填空”签订,有的甚至是先发给劳动者签字盖章,用人单位劳资部门再填写空白内容,严重违背签订劳动合同必须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结劳动合同履行留下无限祸患。本案即是明证。

篇11:劳动合同违约金计算方法怎样算?

一、劳动合同违约金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我国《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并且合同违约金上限是不超过实际损失的30%。但是如果过高或者过低是可以请求法院给予减少或者增加的。

1、如果合同双方对违约金有约定,按照合同约定处理。

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2、如果合同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的,违约金一般等于违约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劳动者需要支付违约金给用人单位的情形有哪些

1、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篇12:劳动合同中对违约金的规定

请教各位大虾我们的劳动合同中载明在合同期内辞职不管提前30天与否都将承担相应的违约金,这种条款是否合法~?违约金的金额有没有在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

[劳动合同中对违约金的规定]

篇13: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一、我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的违约金制度的特色

合同中约定违约金在经济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出台之前,我国合同法第114条对违约金制度作了相关规定。但是在违约金理论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导致在实务中处理结果不一致,影响法律的准确适用。

(一)合同法第114条规定违约金性质的理论

关于违约金的性质,多年来理论界争论不休,未有一致结论。但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一般都将违约金分为两种,即补偿性违约金和惩罚性违约金。对于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违约金性质,学者之间有不同的解释。

1.从合同法第114条第二款的规定看,约定的违约金的数额标准应与“造成的损失”大体一致。因此,该违约金实际上是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对未来违约损害赔偿的预定,应为赔偿性违约金。当然,该款规定的违约金既然是损害赔偿的预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违约实际发生时违约金很可能高于或低于造成的损失,因此约定的违约金与“造成的损失”只能是大致相当,不能苛求完全相等,所以约定的违约金适当高于损失时,也应视为赔偿性的违约金。

2.从合同法第114条第三款规定看,史尚宽老师认为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与债务不履行的形态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惩罚性违约金并不限于履行迟延场合,而对于全部不履行债务、不完全履行及其他的不适当履行都可以适用,即惩罚性违约金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违约类型。即使第三款所规定的“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可与“履行债务”并用,亦不过是对于迟延赔偿的赔偿额预定,仍属于赔偿性违约金。[1]

2.英国

在英国,约定违约金条款(liquidated damages clause)只要当事人一开始就确定了不能履行协议的后果,并且真正企图估算可能发生的损失,这种约定通常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协议。法院一般也将乐意判定这种条款有效。如果法院判决一笔赔偿金数额属于违约金,它就是可以强制实施的,而不管受害的当事人遭受的实际损失是大于还是小于违约金的数额。○11可见,英国法院的做法也是对违约金数额调整较少,给予当事人最大的意志自由。

纵观各国立法规定,违约金的数额原则上由当事人自由商定,法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适当调整。但是都必要的适当的控制了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量权,避免过度干预同时又避免过度限制,值得我国立法借鉴。

三、对我国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9条规定的评析

鉴于我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存在许多争议之处,以及结合我国多年来的司法实践经验,时值金融危机对对我国经济也造成影响之际,在2009年4月24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其中第五部分作为对合同法第114条规定的必要补充,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该司法解释第29条的规定是否完全合理,笔者对此存在疑问。

(一)第29条第一款规定的合理性

1.理论上,韩世远老师认为,法院及仲裁机构的能动性应有所节制,应该认识到,此类司法变更不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在权衡利弊上,法院未必就比当事人强,故此,法院或仲裁机构能够干涉的应限于不合理的合同条款,而在判断何为不合理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比如应当考虑当事人之间的交涉能力是否平等,是否使用格式合同条款等。如果双方的交涉能力相当,比如在两个商人之间,对其约定的违约金条款就不宜过多干预;如果是商人与消费者、劳动者等经济弱者缔结的违约金条款,通常就可以考虑变更。赔偿性违约金在性质上既属于损害赔偿额的预定,因而,有关限定损害赔偿范围的特别规则,包括过失相抵、减损规则及损益相抵规则,对于赔偿性违约金也应当适用。○12同时参照《德国民法典》第342条第2款规定:“法官必须考虑到债权人的一切正常利益,而不仅仅是财产上的利益。”表明法官在判断违约金数额是否过高时,应根据合同的具体规定以及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如果债务人能够按期、按质履行合同义务,债权人所可能得到的一切利益,包括方便、使用、信誉等无形的利益,不只考虑财产上的利益。○13

2.在实务中,以往法院也以其实际做法支持了该条款规定。在海口市滨海娱乐有限公司诉海南华信物业公司○14一案中,其争议的法律点为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并非单纯因为某一方的违约或过错所致,因此合同解除后在处理结果上是否应适用公平原则?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均有违约之处,是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法院裁判要旨称人民法院将宏观调控后海南房地产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处理此类案件的一个重要因素,适用公平原则。鉴于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所涉整体工程浩大,宏观调控后双方均无继续履约的能力,本案合同不能继续履行并非单纯因为某一方的违约或过错所致,故合同解除后在处理结果上应适用公平原则。因此,该款规定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做出裁决,是十分合理与必要的。

(二)第29条第二款规定的不足之处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9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114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也许该款规定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而将违约金的数额限制在一个较低的限额之内,表面上似乎是要统一法院在实践中的做法,但笔者认为该款规定是不适当的。

1.该款规定存在违背基本原则的嫌疑。除在法院裁判时可能违反合同自愿原则外,是否还违背了在一个基本的权利推理或自由的推定,即“法不禁止即自由”。正如张文显教授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生活空前丰富的时代,什么事情都由法律明确规定下来,特别是人们可以做什么的自由都由法律规定,那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并吁请法律机关做出自由推定,或者像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宣告的那样去推理,法律只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一切行动,都不受阻碍。○15因此,应该由市场自由竞争决定的事情,法律不应插足进去,否则很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同理,参照英国Philips Hong Kong Ltd v.AG of Hong Kong(1993)一案中,主审本案的Lord Woolf发表的判决意见说,约定违约金的规定应当能够使雇主知道,在合同当事人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时,他受到保护的范围是多大。同时,对方当事人同意一项约定违约金条款时,他也要消除自身责任的不确定性,即明确自己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时应承担多大的责任……法院不应当采用一种使合同当事人的目的落空的方法。本案涉及一份商业合同,法院一般认为,在商业合同中,只要是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内容,都应当有效。○16

2.从我国合同法第114条的规定可以推知,调整违约金数额必须要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条件:要基于当事人的请求;必须是违约金的数额过分高于或低于实际损害;必须根据损失来进行调整。○17既然已有这些程序方面的保障,为什么法律总是不放心当事人和法院可以处理好呢?合同关系是当事人之间的私的利益关系,即使违约金数额超过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而当事人可以接受,又不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第三人利益,所以没有必要将法官的裁量权限制在一个如此具体的范围内。此规定只能理解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法院为了保证经济秩序的稳定而将违约金的数额限制在一个较低的限额之内,但是,不排除会有一个很危险的隐患存在:诱使恶意违约。○18这样必然会降低当事人订立合同的信心和积极性。

篇14: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小文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与企业签订了3年劳动合同。合同约定,任何一方有违约行为应支付违约金3000元。两年后, 小文瞒着公司参加了市政府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并被录取。

小文找到公司人力资源部,要求办理档案调转手续。人力资源经理说:“既然你去意已定,公司就按照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一,按规定你应提前30天通知公司解除合同;第二,你的3年合同期还差一年,你的行为对公司造成了一定损失,应当承担3000元的违约金。”小文反驳道:“我被政府录用为公务员,是组织行为,不是我个人的行为,算不上违约。”为此,双方僵持不下。

小文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申诉。经过仲裁庭调解,双方做了让步,小文向公司交上2000元违约金后,办理了档案调转手续。

[评析]

小文被录用为公务员,需要提前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根据相关规定,被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原所属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调离手续。但同时,《劳动法》第30条也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因为小文与公司在劳动合同中先对违约进行了具体约定,任何一方违约均需按规定支付违约金。小文尽管被录用为公务员,属于“组织行为”,但这并不能免除她对企业的违约责任。而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本身就是违约行为,应当也必须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规定提醒]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29条

《劳动法》第31条

篇15: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我是一个09届毕业生,与一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协议书上写有若违约需缴纳1000元违约金,现在我觉得这个公司可能存在欺骗行为,自己不愿意去,现在要违约,会缴纳违约金吗?请大家帮帮我.

[签订协议书,并没有签劳动合同,违约缴纳违约金吗/]

篇16:劳动合同违约金与赔偿金的区别

1、是否写进合同。违约金是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时,只要合同中写进了违约金条款,那么一方当事人违约后就要按照合同中该条款的约定给付违约金。而赔偿金的给付是按照实际造成的程度来进行的,无论合同中有无相应的条款。

2、是否造成实际损失。由于支付违约金的条件是违约方有违约的事实,而不论对方是否存在损失,因而使违约金在功能上具有了惩罚的性质。而支付赔偿金的前提条件不仅是劳动者有违约的事实,更重要的判断依据是要有实际损失,赔偿金通常具有补偿的性质。

3、数额与实际损失的关系不同。由于违约金是事先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因而实际发生的损失可能与约定的数额可能不一致,而赔偿金是完全根据实际损失的大小来确定的。

篇17:劳动合同违约金注意事项

以下将从需要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出发,对劳动合同违约金在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合同法》违约金制度的案例评析

1.劳动合同期限与服务期冲突

服务期指的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时或劳动合同履行的过程之中,用人单位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特殊待遇后,经双方协商一致确定的一个服务期限。只有当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了特殊待遇或出资招用、培训的情况下,才有权设定服务期,进而约定违约金。对服务期如何适用的问题,应当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双方约定的服务期短于劳动合同期限。用人单位在为劳动者提供某种特殊待遇后与其签订关于服务期合同,并不影响双方原来劳动合同的履行。如果该期限短于劳动合同期限,应当视为被劳动合同期限吸收。此时服务期的性质类似于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试用期限的性质。

②双方约定的服务期长于劳动合同期限。服务期的约定可视为双方对合同期限的变更,服务期的实质仍是合同期限,该约定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劳动合同应顺延至服务期满。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继续履行服务期的,双方当事人应当续订劳动合同,如双方续订劳动合同的条件不能达成一致,双方应按原劳动合同确定的条件继续履行。

③双方对服务服务期限没有特别约定。劳博动合同锐违约金管制度案理例评析在及完善线建议。

如果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特殊培训或特殊福利待遇的,对服务期限没有特别约定的,服务期限以不超过5年为限,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时,其实际服务期限应参照该规定予以折抵;同时如果服务期限和折抵方法有特别约定的,按特别约定处理。

2.竞业限制及其违约金问题

《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的规定:

①竞业限制的含义:所谓竞业限制,是指为防止商业秘密在同行业间的泄露,用人单位与掌握其商业秘密的员工通过竞业限制协议约定,在员工离职后的一定期间,不得从事或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也不

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任职,用人单位将给予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

②竞业限制条款的依据与范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③竞业限制条款适用人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④竞业限制期限: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即竞业限制期限以劳动者离职后两年为限。

用人单位在运用竞业限制条款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慎重确定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员工范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下列人员可认定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人员: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其中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较易认定,难于认定的是“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②明确竞业限制的内容。法律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保密事项,但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究竟包括哪些,什么样的秘密才可以称得上法律所指的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所谓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因此,用人单位如欲使其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获得法律保护,应当采取书面规定。

二、《劳动合同法》违约金制度的完善建议

1.对接受了培训的劳动者设定违约金的条件过于苛刻。草案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培训费用,使劳动者接受6个月以上脱产专业技术培训的,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进而约定违约金。目前,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也是非常少的,主要的顾忌是担心接受了培训的员工“跳槽”给企业带来损失。

2.规定违约金赔偿损失的范围和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太少,应该规定例外的情况或者规定违约金的上限。损害赔偿范围应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待遇、劳动保护待遇、工伤待遇、医疗待遇、女职工和未成工特殊

保护待遇的损失及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3.应该确定有利于劳动者的解释原则。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因为合同条款发生争议怎么解释,《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鉴于二者地位相差悬殊,一般各企业和公司都是处于强势地位,而大部分劳动者都是处于弱势行列,应该确定有利于劳动者的解释原则。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特别是合同约定违约金明显高于实际造成用人单位的经济损失,应当允许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和法院调整过高违约金,适度授予仲裁员和法官自由裁量权,防止违约金具有惩罚性质。

参考文献:

篇18:合同预期违约的辨别及处理

预期违约一词来源于英美法。长期以来, 在英美法中, 以判例的形式和成文法的规定, 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预期违约的法律原则和制度。

大陆法系没有明确的预期违约的规定, 但是对合同履行期届至前的违约行为也规定了类似的规则:“不安抗辩权”。

中国的法律, 对上述两者都有所涉及, 在我国《合同法》中第68条、69条, 就对“不安抗辩权”作了相关规定:“第68条、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 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中止履行: (一) 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 转移财产、抽逃资金, 以逃避债务; (三) 丧失商业信誉; (四) 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 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 应当及时通知对方。第69条: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 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 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 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法》中同时还吸收了英美法中预期违约制度的合理成分, 《合同法》第108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 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这两者虽然性质比较近似, 但是, 预期违约制度所适用的范围比“不安抗辩权”广泛得多, 对于债权人的保护也比“不安抗辩权”充分和完全。在此, 本文从保护公司利益的角度, 着重讨论预期违约的相关知识。

所谓预期违约, 是指合同生效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前, 一方当事人以言辞或行为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或一方当事人的客观状况显示出其将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的两种情形。即预期违约可以分为明示的预期违约和默示的预期违约。

作为企业, 尤其是上市的股份公司, 在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和外界的联系, 无论是原料的采购、产品的营销、资金的周转或其它经营管理活动, 都会通过合同的形式以完成整个的生产及管理过程。

但是, 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 如利益的驱使、国家政策的变动、经济利益取向的转变等, 都会使合同对方不能及时准确地履约, 造成公司直接的经济损失或间接的的机会损失。这些直接间接的损失, 小则减少公司的收益和利润, 大则影响公司整个资金的运行及管理, 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甚至动摇公司存在的根基。

因此了解和学习预期违约的相关知识, 有利于使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合同中的地位平等化, 在一定程度避开预期违约的诱因, 促使双方合同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将预期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消灭在萌芽状态, 或将各方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预期违约的发现和判断

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也有所不同。实际违约是合同履行期限届至, 对方仍不履行合同的情况, 即构成违约, 很容易识别;而预期违约发生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之前, 其违约形态较为特殊, 不能单凭一方的猜测或主观臆断就指认对方违约, 而必须有一定的证据和条件才能通过预期违约制度取得法律的保障。

明示的预期违约由于违约方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明确通知, 因而可以很清楚地判断出对方违约的行为。《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二)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合同法》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 对方可以在履行期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构成《合同法》中的明示预期违约制度, 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违约方必须明确肯定地向对方提出违约的意思表示。不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必须是自愿地、无条件地和确定地作出, 违约方明确肯定地提出将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债务时即构成预期违约。违约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确包含了将要毁约的内容。如果他仅表示缺乏支付能力如经济困难或不情愿履行则不构成明示预期违约。

2.明示预期违约必须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合同履行期到来前这段时间内。在履行期限尚未到来之前一方明确提出他将不履行合同义务才构成违约。否则, 就无所谓“预期”的问题。如果在履行期限到来以后提出违约的则构成实际违约。

3.必须表示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债务。“主要债务”是指决定合同性质的债务主要债务不履行将会导致合同根本不能履行, 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如果被拒绝履行的仅是合同的部分内容, 并且不妨碍债权人所追求的根本目的, 这种拒绝履行并没有使债权期待成为不能, 就不构成预期违约。

4.明示预期违约无正当理由。如果一方享有抗辩权而提出不履行, 不构成违约问题。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 一方拒绝履行义务是合同或法律允许的, 当然不构成明示预期违约。这些正当理由主要包括:债务人享有法定的解除权;合同具有无效或不成立因素;合同债务人因显失公平或欺诈而享有撤销权;有权被免除义务如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等只有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才构成预期违约。

但是, 在实践中由对方主动通知的情况较为少见。更多出现的是默示的预期违约。由于其隐蔽性, 从公司履行合同的实际情况来看, 要辨别和判断默示的预期违约并不容易, 公司也较难掌握对方违约的证据。

默示预期违约之构成要件与明示预期违约构成要件不同之处在于, 预期违约方并没有将到期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意思明确地表示出来, 而是另一方根据某些情况预见到其将不履行义务。

构成默示预期违约的要件为:

(1) 一方当事人必须具有《合同法》第68条规定的情形之一, 即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 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其他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上述任何一种情形虽未明确表示违约, 但根据其行为表现或履行能力等情况可以断定, 其将会违背合同义务, 使对方的期待债权难以实现。

(2) 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的预见须有确切的依据。一方预见另一方在履行期限到来时会不会违约毕竟是一种主观判断。为了使此种预见具有客观性就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客观标准来判断是否构成默示违约否则必然会出现主观臆断默示违约滥用法律救济手段损害他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所谓“确切证据”是指要求预见的一方必须举出证据证明对方届时确定不能或不会履约, 其所举的证据是否确切, 可以参照《合同法》第68条的四项情形加以认定。

(3) 违约方当事人不愿提供适当担保。另一方虽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一方将不履行合同, 但还不能立即确定对方已构成违约。根据《合同法》第69条规定, 另一方要确定对方违约, 必须首先要求对方提供履约担保。只有在对方不提供履约担保的情况下, 才能确定其构成违约并可以要求其承担预期违约的责任。

除上述三种构成要件外, 与明示预期违约一样, 构成默示违约还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当事人一方的行为必须是在合同履行期届至前;必须有不履行合同的正当理由;当事人一方预期违反的合同必须是有效的合同。

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违约, 公司直接负责合同签订及履行的工作人员永远是最先得到信息的。因此合同签订人员在签订合同前就要尽到充分的注意义务, 索要对方的相关资料, 签订合同后, 应当积极关注对方的经营情况和经营行为, 一旦发现有问题, 及时向工商部门了解其公司注册情况, 向银行法院等部门了解其资金、信誉情况, 向合作的他方了解其履约情况等, 获得尽可能丰富详细的资料, 进行预期违约的分析和判断。

三、预期违约的处理

(一) 对于明示预期违约的处理

英美判例及成文法赋予非违约方以选择权:他可以立即行使诉权而得到救济, 即要求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而不必坐等履行期的到来;也可以不理会对方的提前毁约表示而继续维持合同效力, 等到实际履行期到来时, 按照实际违约得到救济。

我国《合同法》同样赋予了明示预期违约的受害方当事人以选择权:

1. 承认预期违约。

如果受害方认为违约方不可能撤回其预期违约的意思表示或者等待履行期限的到来主张实际违约将会使其遭受更大的损失, 其可以立即要求对方在履行期到来前承担违约责任。

2. 不承认预期违约。

如果受害方认为违约方可能会在履行期到来前撤回违约表示的, 或者在履行期到来后寻求救济更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 其可以拒绝对方的明示预期违约, 单方面坚持合同效力, 等到履行期到来以后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或承担与实际违约相应的责任。

(二) 对于默示预期违约的处理

从原则上说, 对默示预期违约的处理与明示预期违约的处理方式是一致的, 即非违约方可以接受预期违约这一事实而立即请求法律救济, 也可以对此置之不理, 等到义务履行期到来时按照实际违约请求法院救济:

1. 承认默示预期违约, 并积极主动地寻求救济, 而无须等待履行期的到来。

一是可以根据《合同法》第68条之规定, 一方当事人在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四种情形之一的, 可以行使中止履行权, 这种暂时中止履行合同的行为, 可以减轻预见方的损失, 但此时合同并没有解除, 对双方当事人依然有效, 故这种中止履行是暂时的。相反, 如果一方当事人在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 还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二是解除合同, 并请求赔偿损失。根据《合同法》第69条规定, 中止履行后, 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未提供适当担保的, 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同时, 也可以请求赔偿损失。

2. 不承认对方的默示预期违约, 单方面坚持合同的效力并

为履行作准备, 在履行期届满后要求对方实际履行合同或承担包括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当然, 面临预期违约, 无论是明示或默示的违约, 合同的承办人员都有多种处理方式, 没有必要事事诉诸法院。如违约对方单位是与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 以前的履行合同信誉较好, 则可以在不损害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协商变更解除合同或者通过其它方面的合作进行补救;若和对方单位合作较少, 不甚熟悉, 则请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进行调解;而遇到一些并无诚意合作, 恶意欺骗的单位, 就要毫不犹豫地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既可保证公司的利益, 也为公司将来与其它单位的合作留有一定的余地, 同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摘要:预期违约是合同生效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前, 一方当事人以言辞或行为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或一方当事人的客观状况显示出其将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的两种情形。预期违约的发现和判断必须有一定的证据和条件才能通过预期违约制度取得法律的保障。处理预期违约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合同,预期违约,辨别,处理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合同法2版 (修订本)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9.

上一篇:劳务用人合同下一篇:读中国梦有感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