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读书笔记

2024-05-10

认知心理学读书笔记(共8篇)

篇1:认知心理学读书笔记

学校在放假前给我们骨干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读《当代认知心理学》,并做交流。这本书确实挺难看的,我的看的时候圈圈画画还是觉得糊涂,干脆用电脑取代笔来做个读书笔记的摘抄与总结,给自己列个清新的提纲,也好资源共享,希望能帮到其他的人来了解这本书。

一、序

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一门学问。本书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在结构体系上,力求兼容并蓄。

2、在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学术性、基础性和前沿性。

3、在文献资料的选取上,力求反映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绪论

20世纪中期,世界科学史上诞生了探索人类智慧产生和发展的前沿性尖端科学――认知科学。

一、认识心理学的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的涵义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Neisser)出版了了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专注,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确立。

他在书中定义: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信息经感觉输入的转换、加工、存储、恢复、提取与使用的过程,他把认知心理学划分为视认知、听认知和记忆与思维高层次心理过程三部分。

2、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里事件,、心里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3、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4、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对人的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这种观点强调信息在人脑中的流动过程,从感知信息开始直到最终做出行为结束。

第二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这种理解把认知活动看作是人脑对符号的操纵与处理的过程。

第三种理解: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这种理解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来的信息,以及利用人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

以上三种对认知心理活动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实质,它们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尽管也存在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类认知活动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或加工信息、符号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

4、信息加工去向的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分支学科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有:

首先,是对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领域的扩大。

其次,是从心理物理函数的手机走向了对人的内部心理机制的揭示。

再次是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最后是重视个别差异、社会文化差异以及对个案的研究。

(二)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征

1、人类的认知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维持生存的系统,它涉及到人类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以及维持生命与延续生命的部分。另一个是认知的系统,它涉及到个体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内部心理操作过程,以及个体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过程。

2、认知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有限容量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认知策略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即元认知系统。

3、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

第二,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

第三,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

第四,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

第五,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构建、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

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并建构到自己已有图式之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当个体遇到自己不能用已有图式同化新知识时,对已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构,以适合新知识的过程。

第六,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监控认知,即元认知,是由弗拉威尔于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其涵义是“认知的认知”,是指个体具有“知道”与“使用”自己“知识与认知策略”的能力。

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知道自己可以采取哪种认知策略;二是根据社会环境的需要与要求,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使用特定的知识与认知策略,去处理特定问题的心智操作。

二、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1、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主张,科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经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

(2)铁钦纳受冯特的影响并继承了他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科学的对象都是“经验”。产生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

(3)19,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冯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和心理活动,他主张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或行为。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公式是“刺激―反应”。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全放弃了对人的 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了“无头脑的心理学”。

(4)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内,把控制行为反应输出的内部因素――中介变量引入到对有机体的行为研究中。他提出中介变量的公式:B=f(S、P、H、T、A)公式中B表示行为变量,S、P、H、T、A表示实验变量,其中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

(5)赫尔和许多心理学家都把中介变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推向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如思维、记忆、问题解决和语言等领域。这样为当代认知心理学所强调的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知识领域中的重要观点。

因此,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心理学内部经历长期矛盾、冲突与探索后所孕育的结果。

2、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

(1)、1967年,奈赛尔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是语言学、通讯理论和计算机科学。

首先,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其次,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大理论的出现,推动了以信息加工观点来分析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类科学史上出现过三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物质、能量、信息。信息论的奠基人是数学家申农,他在194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字理论》中,提出了电话、电报这类通讯装置能在一定条件下把信息传递出去的思想。

认知心理学从申农的通许科学理论中引入了以下概念:信息装置、信息编码、通道容量,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连续的过程和平行的过程)。总之,申农的通讯科学理论对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给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用来说明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的概念与术语,而且也引导了心理学着重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

最后,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2:认知心理学读书笔记

以上种种,都让人感慨:知道这些道理,有什么用?但《认知突围》一书告诉我们,判断道理是否有用,有一个标准:知行合一。就是说,你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如果你真认为有用,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不做的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真懂,没有想明白道理给你带来的实际好处,要么是好处不足以吸引你。

《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指出: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力受限。在书中,蔡垒磊给出四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下面我从心理学和个人实践心得这两个角度,说说这四个建议:

一、学会分解任务

这个方法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把复杂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逐个击破。从心理学角度说,它利用了“门槛效应”,又叫“得寸进尺”效应。就像登门槛,从低到高,一步一步上升,直到达到目标。

举个例子,打游戏最初开始通关时,都比较容易。随着不断深入,难度层层递进,奖励又来得刚刚好,而最难对付的大Boss,总是在最后一关。同理,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方法,用在拖延症上。比如说,你有一份材料要写,但是,你就是磨磨蹭蹭,不想开始。我建议,你先从新建一个空白的文档开始。然后,开始写标题,写大纲。接着,搜集大纲所需要的数据,就这样,一步一步,你自然会进入工作状态。

二、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这个方法是说,任务延期的后果是客观的,但对于由此产生的影响认知,是主观的。所以可以人为把影响现实化、严重化。蔡垒磊在书中举了例子,对于任务延期,你可以想象,这会影响团队业绩,影响领导对我的看法,下次升职加薪就没有我的份,我被边缘化,被裁员……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服信息,如果能够唤起消极情绪反应,例如恐惧,也能增加说服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但是,根据我的经验,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出现:“瓦伦达心态”,即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瓦伦达心态,带来的是不良压力。这种压力的根源,是患得患失。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以后会怎么办,这会导致一个人胡思乱想、精力分散。

我自己在做电台,有次比较幸运,节目被推至首页展示。巨大的兴奋感过后,在做下一期节目时,沉重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以往做节目,我是以一种轻松积极的态度面对,感觉是“我新发现的好玩实用的干货,想和听友分享”。可经过一次推首后,小松的注意力放在了“我这期节目怎么出彩呢?这次内容听众会不会喜欢呢?如果没人听怎么办?”

录节目时,一开口,小松就知道,这次感觉不对,发出的声音干涩怯懦、犹豫迟疑,完全没有往日的自信洪亮,收听率也大大下降。所以,我的经验是,适当的压力是动力,可如果太过患得患失,考虑太多,反而会失败。

三、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界限感,要玩就使劲玩,要工作就专心工作。在我看来,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不是自我约束不够,恰恰相反,而是过分控制,而导致全盘失控。我们要知道,自控力,是一种可以耗尽的资源。我们大脑的“中枢执行系统”在进行自我控制时,会消耗血糖。

以减肥为例,很多人的减肥方式是,在初期,完全忽视身体基本的能量需要,不吃晚饭或者主食,到达意志力的极限后,开始狂吃海喝,悔恨不已,如此往复。科学的方式是,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安排,循序渐进。人都有吃东西和放松休息的欲望,堵不如疏,在适当范围内,合理满足自己,而不是一味压制,这样,才能更好培养界限感和意志力。

四、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唯一性奖赏是说:

1、能激发欲望,对你真正产生激励的事物。

2、在你完成任务后才能得到,平时不可以享受到。

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中举了个海豹表演的例子,每当海豹完成一项任务时,饲养员都会给它食物以奖励。人也是一样,正向激励会不断刺激我们向前。还是以打游戏为例,为什么人会为了通关不眠不休,而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这样呢?现在我明白了,游戏是即时反馈的,我们随时能够知道,上一次的决策,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同时,各种奖励不断强化我们的动机。在可期待的奖励下,即使遭遇了挫折,我们也会乐此不疲。所以,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提前给自己设定,达到什么标准,自己可以获得什么奖励。

篇3:认知心理学读书笔记

在口译学习的初期, 学习者往往会面临在短期内记忆大量信息的难题。大部分初学者试图在做口译笔记时提高书写速度, 以便记下来尽可能多的信息。还有部分学习者着意收集, 设计了诸多口译符号, 试图将口译时所听到的信息全部转换为口译符号。然而, 事实证明, 这些方法都收效甚微。采取这两种做法的学习者在练习中往往是手忙脚乱, 即使勉强记录下信息, 也会对着自己的笔记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其原因在于, 首先, 正常说话者的平均语速一般为120-150字每分钟, 这就决定了无论记录者如何努力, 能够将说话者说的全部内容都记录下来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其次, 试图将所有信息都转换为符号的做法同样不可取。若将所有信息都转化为另一种符号, 就等于创造另一个语言体系, 其可行性显而易见。那么, 在前两种过度依赖笔记的做法不可取后, 单纯锻炼大脑短期记忆能力以摆脱口译笔记的做法是否可行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问题。

二、认知负荷模型

在“认知负荷模型”中, 吉尔提出人的脑力都是有限的, 当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 就需要对注意力进行均匀地分配。注意力饱和和注意力分配失衡都会导致认知超负荷, 从而影响任务的执行。根据这一假说 (EM Effort Model) , 吉尔认为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大脑所能提供的注意力总量, 否则就会造成口译时的“漏译”, “错译”等现象。基于以上理论, 同传、交传以及口译的理解模式应运而生。简单来说, 这些模式可以概括为:

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表达 (SI=L+M+P+C)

交替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笔记+协调 (CI=L+N+M+C)

=记忆+读笔记+传达 (CI=Rem+Read+P)

口译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

从以上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 笔记只是口译实践中的一部分, 并不能取代整个记忆的过程。出色的口译者需要将大脑短期记忆, 笔记和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译前准备相结合, 才能有效地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 使得注意力均匀分配, 从而达到快速, 准确记忆信息的目的。

三、口译笔记结构初探

那么, 口译初学者如何克服在短期内记忆大量信息的难题呢?这必须得益于建立一套高效, 科学的笔记方法。笔者认为, 科学的口译笔记涵盖信息总量的30%即可, 主要记录关键词以及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另外的70%则主要依靠口译者的大脑短期记忆。具体来说, 笔者在实践练习中总结出了以下三点实用的方法:

1、以意群为单位, 纵向展开笔记

该方法是不少口译实践者乐于选择的方法。首先, 以信息的意群为单位进行笔记可以帮助译者快速分析记录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实际翻译时也会得益于清晰的信息结构所带来的译文流畅度和准确度的提升。其次, 纵向笔记可以避免出现横向书写时纸面空间不够用的情况。同时, 采取纵向的方法可以使意群看起来更集中, 更容易辨认;通过对逻辑词和句子结构的划分, 可以为译者的翻译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舍弃动词和形容词的记忆, 重点记名词 (句子主语和关键词)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 在口译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对脑力的均匀划分, 这就要求我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快速地将信息记忆的任务科学地, 有条理地分配给脑记和笔记。那么, 哪些部分需要脑记, 哪些部分又需要笔记呢?如果在口译任务进行时再对这些任务予以划分, 未免会手忙搅乱, 百密一疏。对于脑记和笔记的划分, 我们需要在平时就形成一套规律, 固定下来并加以练习, 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游刃有余。一般来说, 口译时我们需要对句子中的名词成分, 即句子的核心主语和关键词进行笔记。这些关键词会提醒我们这个意群的主题是什么。对于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 则是我们需要脑记的对象。对动词的记忆而言, 首先, 若将动词记在笔记中, 会影响和限制译文发挥的空间, 这一点在中翻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由于中英行文习惯的不同, 中文中习惯以动词体现的意义, 在英文中或许用名词化的手法表达会更加地道。此时, 若将句子中的动词记在笔记上, 则会严重干扰和限制译员翻译时的目标语思路。其次, 由于一些习惯性搭配的存在, 我们看到某个名词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与之搭配的动词, 如: (保护) 环境, (加快) 发展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 动词的笔记就显得更加没有必要了。

对于形容词的记忆, 同样也是主要依靠脑记。在必要的情况下, 形容词只需在笔记中以括号, 点的形式来体现, 提醒译者此处修饰语即可。一个核心词的修饰语一般来说不会超过三个, 这使得我们脑记句子中的形容词具有了可行性。形容词通常不是句子的核心与主干, 如果译者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形容词的笔记上, 则会顾此失彼, 本末倒置, 出现面对一堆形容词修饰语却忘记句子核心词的窘境。在句子核心词的缺失的情况下, 纵使能够准确译出所有修饰语, 显然也是没有意义的。

3、注意句子时态和逻辑连词的记忆

另外两个需要重点笔记的句子成分就是时态和逻辑连词了。句子的时态常常是不少口译初学者容易忽视的部分。然而, 句子的时态却常常能够成为提醒整个句子结构与信心的重要成分。口译时句子时态的翻译错误往往会造成整个句子意义的变化, 成为导致口译任务失败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 口译学习者需要从一开始就注意对句子时态的把握和准确笔记。

逻辑连词是整个口译笔记的基本框架。虽然是虚词, 但是却对整个信息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逻辑连词的笔记能够帮助译者快速回忆信息结构, 提前安排调整目标语的语言结构。

四、概述

在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下, 口译初学者应避免试图将所有信息进行笔记或脑记得错误方法。用科学系统的笔记法帮助左右脑进行信息切分, 均匀地划分笔记脑记任务, 方能为日后的口译实践打下处变不惊的扎实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发掘口译初学者常见的信息记忆误区, 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口译初学者的信息记忆模式。在此基础上, 结合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和笔者的口译实践, 深入探讨了口译脑记和笔记相融合的信息记忆方式。同时, 提出了针对口译笔记结构的三点建议, 即以意群为单位纵向笔记, 舍弃动词和形容词笔记, 注重时态和逻辑连词的笔记方式。

关键词:口译,笔记,认知负荷模型,笔记方式

参考文献

[1]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玛丽雅娜·勒代雷.口译推理教学法[M].巴黎:Didier Erudition, 1989.

篇4:认知心理学读书笔记

Txiii的整个外观像是文件夹一样炫酷,整体设计线条流畅,使用者可以如折叠文件夹一样将Txiii进行随意折叠,如果不打开,大多数人都不会发现它是一款拥有高科技配置的笔记本电脑。

Txiii拥有单一材料制作的旧式外壳,目的是能够更好的反映出每个边缘上的煞费苦心制作的细节,同时也能够得以灵活调整屏幕及电脑大小。整个电脑屏幕可以通过手指触控来进行操作。

Txiii还设有4个USB插槽、音视频插口和DVD驱动器等设备。且各个设备分工相当明确,多媒体插槽端音频视频和DVD驱动器均位于电脑左边,而但凡涉及到的数据转换缆线端口等都位于右边。

除了笔记本一样的外观,以及炫酷的外壳和左右分工明确的软硬件设计,Txiii这款可折叠笔记本电脑键盘的设计,还特意新增了数字小键盘,让使用者在拥有笔记本的外观体验下,还能具备日常PC的完美体验。

从1985年,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问世以来,十多年的时间,笔记本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如今乔布斯的ipad显然成为引领潮流的产物,越来越多的电脑生产商投身于平板电脑的制作。甚至在去年底还有科技爱好者推出三角形平板电脑。但,不管是传统的PC,还是当前的平板,都比不过设计师Rizki Tarisa最新设计的概念笔记本电脑——Txiii。它拥有单一材料制作的旧式外壳,使其更好的反映出每个边缘上的煞费苦心制作的细节,也能够得以灵活调整屏幕及电脑大小。该电脑还设有4个USB插槽、音视频插口和DVD驱动器等设备。且各个设备分工相当明确,多媒体插槽端音频视频和DVD驱动器均位于电脑左边,而但凡涉及到的数据转换缆线端口等都位于右边。而且键盘设计有数字小键盘,整个电脑就像我们分工合作的大脑一样,让使用者的体验相当顺畅。

点评:有关可折叠笔记本的概念已经被设计者多次提出,不管是这款名叫Txiii的笔记本,还是另外一款名为Feno的可折叠笔记本,都是在向着让电脑越来越轻便越来越容易携带的路上在走。虽然这也是现代人的期待,但是却还不能掩饰这种笔记本的缺点,那就是外观虽然现代,可分体的顶盖是否可以承受压力,这是需要设计者们考量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新突破:手指轻划删除障碍物

在荧幕上轻轻一点,就能将碍眼的路人或物体删除,十分方便。瑞典图像技术公司Scalado于近日发表其新开发的照相软件“移除”(Remove),如果你在拍照拍到不相关的人事物,Remove能够进行侦测,并选择镜头中不要的物体,只需要使用者以手指

篇5:《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个人读书摘抄归结以下几点:

1、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知识成为条件反射。首先,要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并记忆,终生不怠;再次,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和我们的常识截然相反。

2、“后刻意练习”

“后刻意练习”所讲的就是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间隔学习使知识存储的更牢固,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在这基础之上,间隔学习比连续学习效果要好。比如,一个八小时的课程,一天学习四小时分两次(在两周里)学完,要比一次学完好。这样可以给大脑一个缓冲时间和回忆的刺激。穿插学习不同的内容,比学习单一内容好。道理和上面的类似,不停的折腾就是为了刺激大脑,这样可以加强记忆。我们的数学作业题量比高中时要少,却比高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其考察的往往不是当天所学的内容,而是一周前的知识,给予我们大脑回忆的刺激。

3、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很难,但比这更难的是改掉一个旧的习惯。更确切的说,不是改掉旧习惯,而是先把旧习惯放在一边不去用它。一个人普通话不好,通过努力学好普通话,他不会忘记原来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的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所谓的`习惯也是如此。越容易被想起的,就越容易被忘记。法语老师在和我们交流时往往要求我们使用半生不熟的法语而非英语,就是要让我们把旧习惯放到一边。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知识。学了一个新知识,如何才能记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一遍,这样可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了相似的应用场景,就要试着去使用,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在记忆法语单词时,总会刻意的把一些单词和英语单词联系起来记忆,和其他单词相比,这些单词往往也记得又快又好。

制造良性干扰。很多人学习的时候,总是要找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其实这往往更不利于学习。适当的噪音能够让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字迹略为模糊,反而能够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因为这些不完美的外界环境,都能刺激大脑提高注意力。

适度困难更有助于学习。人们都喜欢做没有挑战性的东西,但这样会使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弱。只有不断的去做那些略为困难的事,跳出舒适区,才能使自己进步。书中认为,某件事物你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的就越扎实。正是因为法语不好,我们才应该刻意练习法语以求进步。

4、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

学习时避免错误和记忆扭曲。对一件事情,我们只会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暗示及其他事件的干扰都会歪曲我们的记忆。

用时间和测验评估自己,测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非常之大,我们称之为节点反馈,一个公司在做培训的时候,学校在做课程考试等等其实都是需要做一个节点反馈,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查漏补缺,还可以自己的学习进度,这种方法在学习知识点细碎的科目时尤其好用,我生物成绩在高三前一直都不行,后来在高三百天冲刺时,我每天都会给自己安排生物的小测来巩固知识点,后来借此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5、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为什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我的理解是,即便你的学习方法很对,学习东西也很快,但是如果不持续学习,最终也会全部忘记。我们的法语老师在疫情时自学德语,并且很快就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可经过几个月的荒废,她现在连最基本的单词都记不太清楚了。由此可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想前功尽弃,最好方法是坚持长期学习,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把之前学到的东西进行串联,不断地修补自己遗忘的知识点。

篇6: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你觉得这个人很势力,你就会有意无意地在生活中找到他势力的蛛丝马迹,而这些蛛丝马迹反过来会进一步强化你头脑中“他势力”的印象,让你觉得他更加“势力”。

你想证明你变优秀了,你就会寻找任何可能证明你变优秀的原因,比如看了更多的书,工作更加努力了,每天都加班到很晚,而你寻找的这些“证明”又在你头脑中进一步强化了你变“优秀”的这个结论。

但实际上你这些结论都是在你形成“他势力”和“你变优秀”这个预设立场下搜寻的证据,这些证据跟你的结论之间其实并没有很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这些都是大脑“骗人”的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因为认知能力的不足造成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你的格局和眼界。就好比你觉得卖给孩子的哪些玩具很幼稚,但是在孩子看来就特别有趣,东西是一样的,但是在不同人的眼里看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用作者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世界除了是个物质实体外,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个精神实体。而对精神实体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读后感・如果说五感是人类对世界信息自以为是的初级判断,那么认知就是人类对世界机理自以为是的高级判断。如果改变类似五感的接收器就能改变世界的根本面貌,那么认知的差别,当然同样可以让我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精神空间。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从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知识、认识金钱、认识时间、认识关系、认识人生六个方面,仔细剖析了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认知误区,试图帮助读者打破认知堡垒,实现突围。

篇7:《认知突围》的读书笔记

本来按照计划,昨天就应该写这篇笔记,可是昨天没有写,而是用阅读李笑来的《与时间做朋友》来代替了。自己想了一下,为什么没有写呢,因为发现写作还是比较难的。你要自己有内容,还要进行相应的组织,才能进行输出。而阅读就不一样了,就是输入了。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压力。其实这是人们一种普便的心理。总是想要逃避痛苦。而选择安逸。

在《认知突围》的第一章《如何认识自己》中,其实读者就有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有时候,我们有大脑会欺骗我们自己,而且有时候记忆也是那么不靠谱。我们常常用切片思维来观察这个世界,而且以为我们看到就是全世界。但量我们常常会创造一个“虚假但是我们更有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就比如昨天的我,用阅读来代替写作,心理上会告知自己,我也学习了,我也看书了,我自己没有虚度时间。可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你就会看到问题背后的小心思。我这么做,只是找了一个借口。即使我阅读了上百本书,如果不去写作,我的写作能力怎么可能会有提高呢。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都在自欺欺人。只是现实是如此残酷,我们不愿意承认吧了。

在第二章《重新认识知识》中,作者提到,经常有人说,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鸡蛋的。知识无用论。而且说来也奇怪,最近在微信朋友圈内流行这么一个故事,似乎也证明了这个论点。这是一张图,来源于网络。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也是认为知识无论呢。在这一章中,作者讲到,知识必需要具用客观的、能被验证的、相对正确的这三个特点。所以有时候你是有一些见解,可是那不一定是知识。同时知识也是分层次的。分为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及智慧。而我们许多人学习到的可能只能是一些信息知识。说明白,你可能知道但是不会用。只用你将知识进一步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可能这些知识才是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分别是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习的收益可见。有时候学习不是一个线性曲线,你可能在达到某一个目标之前,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是的,在从新手到大师的过程中,绝大总部分人都死在了沉默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人为地将目标分解,并且给自己一定的好处。最后,还要学习正确的估值。如果你认为你现在的学习是有价值的,你当然就会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几点,那么你的学习将更有针对性,更有坚持下来的勇气。那么你就可能找到知识变现的点,来实现你的价值。

第三章《重新认识金钱》主要讲的是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在与金钱的关系中,我们其实有许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认为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还有钱是可恶的,总之,这些论点在现在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可是从本质上讲,钱就是一般等价物。所以,钱不同人的手中,就会有不同的用处。因此,钱本向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使用钱的人就用道德高下之别。其实有很大部分的我们都希望我们可以过上有钱人的生活。可是要怎么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有钱人的生活。书中说到,你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可能会决定你挣钱的多少,你有多渴望,你可能就用多大机会拥有这些。书中提到一个故事,用来说明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

巴拉昂,在成为富翁之前是一位非常贫穷的年轻人,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推销装饰肖像画,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中迅速发家致富,居于法国五十大富翁之首,同时他也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媒体大亨。他在遗书中写道:我曾经是一位穷人。现在将以一个富人的身份离开人世,我并不想把自己成为富翁的秘诀帝入天堂,在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放进了银行我个人的保险箱里,并留下一百万法郎作为揭开这一谜底的奖金,若谁能够猜出我成为富翁的谜底,他就有权利拿走我保险柜中的一百万法邵,虽然我无法面对面地给他鼓励和称赞,但在天堂的我依然会为此给予他称赞与掌声。巴拉昂的遗书被刊登在报纸上之后,有四万多人投寄了自己的答案,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如果穷人拥有足够的金钱,他们也会变成富人;也有一些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如果他们有了致富的机会就可以变成富人;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穷人缺少的是技能,他们之所以贫穷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学习技术,如果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成为富人,所有的答案应有尽有,各不相同。在巴拉昂逝世周年纪念日时,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那个保险箱。并向众人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在所有的来信中,只有一位名叫蒂勒的九岁女孩,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她的答案是:“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这说明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只取决于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重点是你自己。其实没有人可以决定你。你才是你自己人生的唯一建构师。

那么要如何才能挣到钱。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先让自己变得值钱,也就是难以代替。同时要学习那些可以迭代的技能。也就是说这些技能具有相互转换性。可以快速地迁移到别的领域。同时也要让别人挣到钱,也就是要有双赢的思想。而且你让别人挣的越多。说明你的价值越大。本质上,我们都是为别人提供服务而来换取价值。

第四章《重新认识时间》中提到时间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时间是相当重要的。可是我们也有许多人一直都在浪费时间而不自知。书中提到时间其实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有时候时间是可以赚的。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有时候可能并不正确。如果我们一生只从事一件工作,只在一个地方,每天重复昨天的生活。即使你活了100岁。可能也不可以认定你就是活了100岁。因为可能在你的感觉中就是一天吧了。所以,我们常说要拓展生命的长度,也要拓展生命的宽度。就是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有关时间管理的书有很多。我认为这本书也只是讲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如有效利用时间。你的时间使用的地方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五章《重新认识关系》中,作者帮助我们重新梳理了一下我们目前常见的关网。比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中,我们总是有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比如,父母一定是为子女好。行善总是对的。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有提到,你在这些关系中,如果关心与行善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你觉得或者是你认为这样是我对你好,可能我们就陷入了道德绑架。所以我们本质上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在这一章中,自己感觉帮助自己最大的,还是在人际关系中,最应该遵守的是边界问题。我们应该是守住自己的界限,同时也不侵犯别人的边界。可是这样做,往往是最难的.。因为我们有时候,太过于关心别人,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总是常常会越界。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社交方式呢,作者提出一个方案,叫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在大量的短期社交。社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你的人脉。同时为了让你的人脉资源更有效,作者提出了知恩就有马上报。是的,社交也有时效性,当别人帮助我们的后,我们要即时做出反馈。因为我们常常高估了我们的计划。我们总是说下次请你吃饭,可能就没有下次了。

第六章《重新认识人生》中作者谈到了活着的意义。其实我们最后都会发现。其实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你将人生赋予了意义。不同的人,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意义。有关人生最重要的那些道理有那些呢?人生没有起跑线,也没有假想的跑道,是一个自由度最高的游戏。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在于体验。说不努力的人,不是不是想要努力的结果,而是惧怕努力要付出的成本。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当我自己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体会的。是的,我们有怎么样的人生,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对于世界有怎么样的认识。而且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我们总是认为世界对你不公,可是你却不想付出什么去改变它。这其实是不对的。

篇8:认知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

当今社会,女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大多数女性都拥有自己的职业,在经济上、人格上获得独立,现代独立女性正在迅速的成为社会的消费主体。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其购买能力增强,更多的销售者开始关注女性消费者的感受和需求。女性为设计注入新的灵感,各种专门为女性设计的产品,如女性手机、笔记本等在市场上亮相,“女性产品设计”、“为女性而设计”等概念成为了设计界的新热点。

2、理论背景

设计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在设计中把握准购买者的心理活动,进而根据消费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把握住消费的行为规律,设计出适合产品,最终得到消费者心理认同并愿意去主动购买的一门学科。

本文对设计心理学中的概念模式、匹配性原则、反馈原则、限制性原则、可视性原则五大设计原理对塑造一件宜人实用的产品的作用进行分析。利用心理学原理对现有一些产品进行产品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剖析,对行为习惯引起伤害性操作和潜藏在下意识行为背后的需求进行探索,将产品设计推向人性化、情感化的交互方向,促进人与产品的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基于设计心理学原理下女性产品设计

1、设计心理学的原理分析

德国莫尔设计公司的兰纳先生认为,“用有毅力的感情来设计”是面向更多消费者的心理策略。通过心理学研究方法去了解人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心理特性和使用习惯等,找出现有产品不适合人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心理的地方,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研究结果针对性地运用到设计中,使人一物一环境三者关系和谐统一。

E-Go笔记本电脑,是荷兰郁金香电脑公推出的产品,女性产品设计中得意的产品之一。轻便、时尚、个性、颜色漂亮、女性味十足是它的优点。在造型上打破中规中矩的外观,将笔记本的体积变小,成为一款女士手提包的形状。在材质上,设计采用了十分罕见的皮革和布料,甚至还在电脑的表面镶嵌了几千颗60面体切法的钻石,使得产品具有强烈的个性语言,充分表达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信的情感。它的缺点就是电脑的配置方面相当一般,硬盘小。为了一味地追求体积小,屏幕也跟着变小,散热的功能变差,笔记本也造成了华而不实的结果。

E-Go笔记本电脑应该在外观上有明显的笔记本特征,让消费者一看便知用途,增加产品的可视性。屏幕上变大,可以从减少边框入手,使得屏幕依着笔记本外形来设计。在散热方面可以增加散热片的数量,使其达到良好状态。笔记本上面镶嵌的钻石可以尽量减少或者用某种材质来代替,减少包装的代价,避免笔记本电脑造成华而不实的结果。

2、女性产品需求分析

1)人体尺寸的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天生就存在生理结构差异,所以产品的设计要与人的尺度相适应,符合人的生理和活动特性,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需要和体现它存在的价值,并体现设计对于女性的关怀。而基于两性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异,也就自然要求对女性产品进行特殊的处理。

由身高计算身体各部分的尺寸:

如表1

由身高、体重、体积计算生物力学参数:

H=身高体积V=1.015W—4.937 W=体重

2)两性审美差异

男女在审美上的差异可体现在大脑组织结构上,女性的大脑比男性轻10%一15%,但是女性的神经元却有更多的联结,女性对视、听、触、味、嗅这五感的刺激更加敏感。其次,女性眼角膜中的圆锥状细胞较男性多,所以女性的视野更宽阔,对色彩的感受也更敏锐。再次,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有较强的情绪记忆能力,她们善于体验某种情感,比较容易触景生情。

3)两性力量差异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女性的地位,与女性的力量无法与男性抗衡是分不开的。日本体育学家福永哲夫对男子和女子进行测定男子与女子的肌肉和脂肪在手臂横截面上所占的比例,得知女性的力量必然不如男性。一般来说女子的握力和臂力大致上是男子的60—70%。

4)适用于女性消费群体的色彩元素分析

不同性格、年龄等因素对于彩偏好都有影响。一般来说,爱使用原色的人属于自我主张强烈的个性,而爱使用混合色的人属于妥协性的个性。处于不同年龄对色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如:儿童喜欢颜色新鲜,老人喜欢颜色庄重。据调查了白领女性,亮色系所占比例最高,女性对色彩选择可以映衬出女性内心世界的自我认同需求。

三、心理学设计原则与产品设计

1、正确的概念模式与产品造型设计

好的概念模式使我们能够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产品除了使用功能,还包含着其审美功能、文化功能等,而这些功能都是需要借助产品外观造型来体现。

概念模式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模式的一部分。一种物品的心理模式可以理解为人们看到产品后认为该物品能做什么和怎么实现操作。如E-Go笔记本电脑上的圆环,一般思维动作用手握,圆环的大小决定使用的限制,突出了概念模式,并有效利用了预设用途和限制条件。在外观造型以及功能上做到协调一致时,便是一件集易用性和易被控制理解性为一体的好产品。

2、可视性和产品功能设计

产品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中,一个是好的概念模式,另一个便是产品的可视性。可视性,即用户一看便知物品的状态的可能的操作方法。

E-Go笔记本电脑犹如一个手提包的外观,给我们增加了辨识的难度,美丽的外表下消费者第一眼误以为不是笔记本电脑,使得该产品的可视性原则变弱。我们无法直接辨认出物品的功能。我们要在产品的控制和用途之间有着良好的匹配关系,使其关系变十分具体、明确。

3、自然匹配原则与产品使用

匹配问题随处可见,它是日常用品难以使用的基本原因之一。自然匹配可以减轻记忆负担,自然匹配当产品功能的可视性高,产品才便于使用,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便利”。

E-Go笔记本电脑的外观有一个手提圆环,对于笔记本的打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会让人产生错觉,误以为打开笔记本是在圆环地方,在自然匹配上出现错误。设计一个产品,一定要注重产品外观和功能的匹配性原则,有着充分的责任心,尽量将产品设计的即易用又安全。

4、反馈原则与产品色彩

反馈原则,即用户能够接收到有关操作结果的完整、持续的反馈信息,操作界面可以将操作结果在操作过程中显示出来,告诉操作者操作的结果。

在色彩总体上,是一个反映用户心理的基本倾向,它的主观性是结合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方式赋予色彩的含意。心理学研究表明,红色会使人兴奋,蓝色宁静,黄色欢快等,可以产生情感色彩效应,能更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使产品更具有魅力。E-Go笔记本电脑设计师便充分利用了颜色与情感的反馈,将满足不同人对产品的需求。

5、限制性原则与产品尺度

要合理利用限制性原则。限制性原则包括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存在文化上限制条件等。在日常情况下,行为是由头脑中的知识、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共同决定的。限制因素本身并不能决定哪一种方法是对的,错误在所难免,但却能减少错误。

如女性笔记本电脑的重量与尺寸会受到女性特征的一些影响,比如说女性臂力的影响则设计的重量要轻,控制在女性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重量减少了笔记本电脑的尺寸大小、厚度也就受到了限制。正因为有了限制性原则,使得产品的对象性和应用性增强,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四、结语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今时代,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对美学和功能的需求,还要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更真实的亲切感和参与感。而为女性笔记本的设计,需要根据女性的需求来进行设计,通过分析女性的心理以此为依据,增强产品的可视性、遵循匹配原则和反馈原则使自己的设计模式尽可能地接近用户模式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好设计心理学的原则,研究用户情感,从而能够设计出令人们感到满足和愉悦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女性消费心理与营销策略[F].井冈山学院,2007.

[2]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华中建筑,2007,25(7):125.

[3]杨晓燕.中国女性消费行为解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4][美国]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译编).设计心理学(中文版).出版地:中信出版社,2010-3-1.

上一篇:ktv背景分析下一篇:10月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