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西部支教问题

2024-04-19

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西部支教问题(精选3篇)

篇1: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西部支教问题

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西部支教问题

1.我国西部教育面临的长期性问题

针对的观点:“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

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约有 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 10 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 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 50 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这一十年九旱,山大沟深,使村民生活贫困,且居住分散,思想观念陈旧,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落后等。西部的落后现状是由历史条件造成的,是因地方文化和经济的长期落后状况造成的,发展经济,改变观念,不是说变就能变的。由于欠账大,西部教育在发展的同时,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情况也时发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西部内也普遍存在。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文化特别落后的地区,教育的现状还是十分令人担忧的。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思路在何方?

西部教育是由地理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虽然东南沿海的教育模式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是要解决西部教育问题,根本出路只有到西部相同的环境去寻找和借鉴——教育发展了,西部的农村才有希望;农村发展了,西部才有希望,西部开发就能成功。如今西部教育,条件设施缺乏,师资教育缺乏等,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参加西部支教活动,为大山里的孩子,为国家,为和谐的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针对的观点:“西部条件艰苦,很多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去山区

支教,怕毁了孩子的前程”。

梁启超曾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没有人的一生都能够一帆风顺,倘若就因为苦难而畏惧,那么注定成不了大事。正所谓: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西部地区的条件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是艰苦,但这份艰苦,可以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提高他们处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加深大学生对教师及自身专业的热爱等。同时,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个人的意志,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趋于成熟,达到内心的平衡与超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西部支教活动是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很好的平台。到西部去支教,从一个学生的角色转换成老师,面对山区孩子渴望求求知的眼神,面对稀缺的教学设施,甚至没水没电的艰苦生活环境…这都要求支教大学生,具有超强的应变力、适应力,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另一方面,亲临社会实际,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了解了当地的生活状况,目睹了农民与农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实,还有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求职道路上的艰辛,这使他们对山区农村教育有了切身的体会,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乡情、村情、民情,在实践中接受学校里所收不到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自身的水平,同时,更多的关注西部的扶贫及发展。所以说,到西部地区去支教,正好是当代大学生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到西部地区去,用这样一段时间去了解西部,用这样的一段时间到西部地区去,去丰富你的人生、增长你的阅历。同时,用您赤诚的力量去帮助一群生活在西部山区、藏区的孩子们。他们可爱,纯真,善良;他们渴望得到教育却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无法完成;他们喜爱书本却连教科书都不齐全;他们是经

济落后的牺牲品,他们是落后观念的承接人,他们在落后的教育资源和求知若渴的矛盾中默默挣扎;他们是纯澈的花朵,等待你们的浇灌。

于是我们一起努力,我们一起行动,我们把爱带上一起行走!

3.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针对的观点:“能锻炼大学生意志,但或许没有对山区的学生带来多大的帮助”。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有反过来影响经济。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认识西部教育的现状,分析西部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当代社会组织大学生去西部支教意义重大。

去西部支教是当代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对农村的孩子不仅仅进行书本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组织安排一些活动,寓教于乐,希望对山区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有所启发,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对外不发达城市的向往,促使他们进步。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与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推广到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眼界,促进新农村的发展,如在农村宣传环保意识,先进种养殖技术,破除封建传统的迷信及腐朽思想:读书无用论等。

去西部支教还能培养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社会公益心,为西部教育,为社会和谐,为平衡东西发展做贡献。大学生支援西部教育,还可以缓解西部教师短缺造成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大学生对西部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当代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好处 的,这也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支教的时间短暂,不能根本上解决西部的教育问题,但对于西部的孩子和从未走出大山,或留守的儿童们,大学生们的到来都是雪中送炭。只要更多的人参与到西部支教的活动中来,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它就会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篇2: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西部支教问题

今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36周年纪念日,36年来,人民,在自己的心中永恒把他怀念着。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向遗体告别、吊唁和追悼大会等治丧活动。30多年来,由于存在种种因素,对于周总理当时的治丧规格存在着一定的看法,本文不重复大家所熟知的内容(笔者关于历史探索文章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不重复媒体上常见的观点),试着用比较的办法,力求历史的、客观的看待周总理治丧规格问题。

周总理的逝世是当时新中国建立27年(到1976年1月)来去世的政治排位最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仅次于毛主席,当时的职务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也是文革以来到当时(1976年1月)正常去世的排位最高的领导人,那么应该如何治丧就有一个规格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如此高的先例(斯大林不算,因为斯不是本国领导人),而只能参照几个与他地位类似,但排名低于他的已故领导人。周总理1972年5月起即已确认患癌症,且在以后的治疗中发现多个原发性的恶性癌症肿瘤,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总理对自己的身后事情是做了交代的,据邓颖超同志在1976年1月15日周恩来同志追悼会后,同总理身边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和亲属的谈话《继承遗志,永远向前》中说道:“恩来对他的后事,曾经对我说过,葬仪要从简,规格不要超过中央的任何人。这件事,我已经向党中央做了报告。中央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还向我说过,一定不要特殊化。我个人是坚决执行的。对于丧事,我是严格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没有提出一项个人的要求,一切都由治丧委员会决定。”这里讲得很清楚:规格不要超过中央的任何人。文革中发生的,到周总理之前的,正常去世并治丧的中央常委以上领导人只有两位,董必武和康生。那么,让我们通过对比来看看相关情况。

董必武于1975年4月2日逝世,逝世时的职务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并在文革后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国家代理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发出讣告,称董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伟大的革命战士,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3日当天除发表讣告外,还发表了治丧委员会的名单。接下来几天报纸上发表了一些外国领导人的唁电和到使馆吊唁的消息,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报道。直到4月7日举行追悼大会后,才在4月8日发了总的消息,除悼词单独发表外,追悼大会、向遗体告别、吊唁都是合在一起的内容,向遗体告别的具体名单都没有发,也没有说明人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吊唁人数是8000多人,吊唁日期为1天,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参加者2000多人,追悼会当日,全国下半旗致哀。参加追悼会的负责人(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央党政军部门负责人等)列了详细名单,工农兵代表则未列详细名单。在4月8日的报纸上,用1个版面,发表了董老生平的8张照片,其中,没有与毛主席的合影。

康生于1975年12月16日逝世,逝世时的职务是中共中央政治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内排名在董必武前,仅次于毛主席、周总理、王洪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发出讣告,称康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革命战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17日当天除发表讣告外,还发表了治丧委员会的名单。接下来几天报纸上发表了一些外国领导人的唁电和到使馆吊唁的消息,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报道。直到12月21日举行追悼大会后,才在12月22日发了总的消息,除悼词单独发表外,追悼大会、向遗体告别、吊唁都是合在一起的内容,向遗体告别发了1个领导人的小名单,但未说明参加人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吊唁人数是15000多人,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参加者5000多人,吊唁日期为2天,吊唁期间,天安门、新华门、劳动人民文化宫、外交部下半旗志哀。追悼会当日,全国下半旗致哀。参加追悼会的负责人(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央党政军部门负责人等)列了详细名单,工农兵代表则未列详细名单。在12月22日的报纸上,用1个版面,发表了康生生平的10张照片,其中,没有与毛主席的合影。

接下来再看周总理,1月8日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发出讣告,称总理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人民的忠诚的革命战士,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1月9日当天除发表讣告外,还发表了治丧委员会的名单。1月10日报纸上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隆重追悼周总理的通知,指出:1月10日、11日向周恩来同志遗体告别。12日、13日、14日举行吊唁仪式。15日举行追悼大会;同日全国下半旗志哀,停止娱乐活动一天。自发表讣告之日起至15日,首都天安门、新华门、劳动人民文化宫、外交部下半旗志哀。同日还发表了治丧委员会的公告:深切感谢有些国家的政府、兄弟党和友好人士要求来华参加周恩来同志吊唁活动。按照我国惯例和礼宾改革,决定不邀请外国政府、兄弟党和友好人士派代表来华参加吊唁活动。从这天起,在“极其沉痛的悼念周恩来同志”的通栏大标题下,发表了五大洲各个国家的大量唁电、唁函和各国吊唁消息。12日的报纸上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群众代表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向周恩来同志的遗体告别这条消息,向遗体告别发了领导人的名单,也发了普通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的名单,并说明了人数是10000人左右,告别结束后,遗体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当时排名仅次于周总理)王洪文和汪东兴、邓颖超护送至八宝山火化,据事后介绍,护送的汽车100辆以上。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负责人专程到北京吊唁。1月15日发表了“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夺取更大的胜利 首都人民举行隆重吊唁仪式沉痛悼念周恩来同志 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分别送了花圈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吊唁大厅分别接待前来吊唁的外宾,并向他们致以深切的感谢”的综合消息,参加吊唁的领导人、外宾和接待吊唁的领导人都发了详细名单,参加吊唁的人数是40000人。15日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参加人数5000多人,1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中,悼词就用了1个整版,(董、康都没有用整版),公布追悼会参加人员名单时,比照当时国庆招待会的规格,出了详细的名单,将工农兵代表、爱国人士代表等都一一列出。1月15日、16日两天,用两个整版面,以“周恩来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为标题,一共发表了周总理生平25张照片,其中,有一张毛主席和周总理1945年在陕北的合影。

综上所述,对比可以知道,周总理当年的治丧规格是按高于康生、董必武的水平进行的,但是基本没有突破中央副主席、常委这个格。(到1975年的时候,党中央常委级领导人的排名是:毛主席、周总理、王洪文、康生、叶剑英、邓小平、朱德、董必武、张春桥,在有关外事国务活动时,朱德委员长有时候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后来1976年7月朱德委员长逝世后的治丧规格基本和康生差不多,遗体告别是1天,参加3000多人,吊唁2天,15000多人,追悼会参加人数5000多人。追悼会次日的7月12日,用1个版面发表了朱老总生平的12张照片,其中,有一张抗战期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研究作战方针的著名合影照片。总的来说,周、朱、董、康四个人,周总理治丧规格最高,朱德同志和康生差不多,董老略低于朱、康。这也是符合他们4人当时的政治排名的。这也说明,当时的中国,大政方针、具体工作都是有明确的原则和规章的。

我们今天看待历史,都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从当时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周总理为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的高贵品质和完善人格,一直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我们长久的怀念着他。但是,我们对于他的感情,不能被利用于其他目的,有人一再渲染气氛,似乎当年的治丧是完全不合格的,是被大大压低规格的。如他们说,安排吊唁人数少了,那么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周、朱、康、董4个人中,安排吊唁周总理人数比其他3个人的总和还多!(周总理4万人;董老8千人;康生1万5千人;朱委员长1万5千人)又如有人说,向总理遗体告别的地方小了,可是从下面的视频可以看出,朱德同志、董必武同志(康生的相关电影资料未找到)的遗体告别地点看上去和周总理的地点是差不多的,估计都是北京医院的告别室。

http://kejiao.cntv.cn/history/C14461/classpage/video/20091229/100489.shtml

http://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拿周总理治丧的问题做文章攻击毛主席,说是毛主席压低了周总理的治丧规格,那么,我要问,难道朱德、康生、董必武三个人的治丧规格都是毛主席压低的吗?举例子来说,董必武同志逝世后,毛主席非常悲痛,不吃东西,也几乎不说话,听了一天的南宋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还特意改了其中的一句词为“君且去,休回顾”,充分说明两人的革命战友情谊是相当深厚的,那么,董老的治丧规格,总不可能被压低了吧?康生的情况,基本也是如此。至于朱德委员长,据相关文献,1976年7月毛主席交待华国锋(当时主持中央工作),要把朱老总的丧事妥善处理好。

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0-12/20/c_12897881.htm

http://

至于说毛主席为何没有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这个问题分析起来结论十分显而易见,当时毛主席已经重病,根本无法长时间站立,这个与他1972年1月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时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朱老总参加了 1月10日 向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但是到了 1月15日 追悼大会时,由于腿无法长时间肃立,也不得不放弃了参加追悼会。后来几个月,毛主席和朱委员长都还坚持会见了几批外宾,但是这种一二分钟的握手站立和长时间的追悼会肃立是根本不同的,因而不具有可比性。

经过详细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邓颖超同志在追悼会结束后的谈话中所说的“中央给了他很高的荣誉。——对于丧事,我是严格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没有提出一项个人的要求,一切都由治丧委员会决定”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事实的,是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的。我们不能拿后来的认识水平和条件去解释和建构历史,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篇3: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西部支教问题

2014 年12 月10 日, 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做好2015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 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 并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激增的背景下, 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 更多是被媒体解读为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诚然, “以创业带动就业”多年前就是国家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表述。但是, 大学生休学创业显然是另一个议题。据《京华时报》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在谈及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表示, “大学生创业项目95% 无创新, 我的态度是不反对、不鼓励”。

二、案例背景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 笔者发现利用空余时间做兼职已经成为本院许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并且做兼职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虽然兼职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弊端, 但因其有利优势让许多同学都加入其中。而且现在各种对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的出台也让一些同学对在校期间的创业、就业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学院有近百名同学自由组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并入驻学院的创业孵化园,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个别同学对学生就业创业认识不充分, 不能全面认清它存在的风险性与不定性。校园“襁褓”里的很多产品项目, 最后未必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

三、案例问题事件

大三学生杨某, 系省内学生, 大一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上游水平, 是父母眼中踏实肯学的好孩子, 但杨同学性格较内向, 班级活动很少去参加, 与同学们的关系很平淡。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兼职工作, 从那以后他与同学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少, 他在校期间的课外时间几乎都是在兼职工作中度过的, 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也相应的得到了一定的报酬。长时间的兼职工作让他对专业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成绩排名渐渐靠后, 甚至在大三上学期出现了两门不及格现象。

该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 家庭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 在与他的谈话了解到他的创业初衷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不让父母那么辛苦。经过深入了解, 我们得知他的父亲在他大一下学期期间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腰部疾病, 家中多年的积蓄因为支付手术费而所剩无几。大学的学习让他看不到毕业生找工作的优势, 恰逢他在兼职工作了解到一个不错的创业项目, 而且父母在支付兄妹三人的学费方面已经很吃力了, 妹妹又面临辍学的情况,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休学创业。经了解, 该学生在创业计划、创业发展方向、创业面临风险等创业所需深思熟虑的问题上并没有具体方案, 存在盲目跟风心理。

四、案例解决思路

1. 首先了解该生的创业目的, 弄清楚是什么让他有了要休学进行创业的想法, 从根本入手, 认清学生想要休学的真正原因。

2. 与该同学进行深入交谈, 分析作为大三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形势并告诉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种种因素, 让他理性认识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对比自身的优缺点, 了解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尽量避免仅仅因为某些不合时宜的创业想法而冲动决定休学的情况发生。

3. 鼓励学生把他的创业想法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整理, 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计划, 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将他的创业计划进行评定和初步实验, 从实践中认识到创业的优缺点。

4. 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沟通后如果学生的创业意识已经不强烈了, 就可以与他全面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让学生认识到创业虽然要抓紧时机, 但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充分的社会历练是创业所需的重要素质。

5. 与学生的家长进行实时沟通, 学校与家长同时劝导, 并帮助其家庭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让他能安心的完成好学业。

五、案例解决方法

1. 要想了解该生休学的真正目的, 首先与其班长, 舍友了解该同学的日常表现情况, 从日常小事中分析该生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该生的思想动态, 同时可采取与学生进行交谈的方式, 通过安静轻松的环境, 亲切的语气, 认真倾听, 对学生的述说给予充分的尊重, 使他接受、认同和信任辅导员, 都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

2. 通过列举一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由于不够理性而导致失败的案例, 并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他自身的不足之处, 让他认识到如何理性创业;同时介绍学院中优秀的毕业生和他交流, 理性看待就业与学习的重要关系, 更直观的改变其休学想法。

3. 介绍专业的指导老师对他的创业计划作出指导, 同时可以参加像“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这样有关创业性质的比赛进一步实现他的创业计划, 同时引导他进入学院的创新创业孵化园进行前期的创业实践, 一方面不耽误学习, 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他的创业计划有序实施。

4. 与该同学分析大三的学业情况, 对他大学取得的各种成绩予以肯定, 也要让他认识到自己大学几年的变化, 告诉他创业不一定代表要休学, 再者自身的内因、外因都不具备创业的条件, 激励他完成学业后再进行创业, 也可以鼓励他考研, 争取更好更高的平台, 用知识和经验装备自己。

5.在了解到杨同学家中的变故后, 学院加大对他的帮助力度。从助学贷款、助学金的申请, 到勤工助学岗位的选拔都对杨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 使该同学无后顾之忧。

六、案例问题效果

在经过深入交流后, 我认为杨同学还是具备有责任、能担当的品质, 虽然他仅仅是看到某些人创业成功获得了财富后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赚些钱, 减轻家庭负担, 做法有些冲动欠佳, 但这样的想法在同龄人中已经是很有勇气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多方努力下, 该生放弃了休学进行创业的想法, 并把自己的创业计划整理成材料, 找到了学院负责创业的专业老师对他的创业方案等进行了指导修改, 同时, 该生计划加入学院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对他的创业项目进行前期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的, 为我以后解决这类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七、案例分析与启示

1. 学生创业看似光鲜, 实际上多受团队、技术、资金、场地等因素的掣肘, 大多数在校创业的产品和项目, 还达不到跟市场竞争的水准。个别学生对创业的前景抱有太理想化的看法, 再加上对自己本身认识的不足, 使得他们对待创业问题十分冲动, 过分沉溺于创业所带来的报酬中, 不能权衡好创业与学业的关系。

2.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要注意对创业这一热门事件的宣传处理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葛建新指出:企业家“实战课”不是强推“大学生老板”, “创业先锋班”绝对不是“学生老板速成班”。老师们在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更要注意强调学习的重要地位, 虽然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但作为学生, 首要任务还是学习专业知识, 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 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出现。

3. 在日常的工作中, 要从大一开始向学生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要学会自己思考今后的人生路途, 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计划, 对自己负责。

4. 加强“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比赛的宣传力度, 让学生的创业想法落到实处, 真正把自己的创业想法形成可行性的报告等有据可查的材料, 让创业计划不再停留在嘴边。通过这样的专业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现实情况与真实创业之间的差距, 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5. 加强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 鼓励学生创业先从脚下开始, 踏实认真地把自己的创业计划一点点地实施出来, 通过初期的孵化园基础实践经历找到创业计划的不足, 不断改进, 不断修整, 真正把创业想法与实践情况衔接起来,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争取让每一个创业计划都有实际的实施过程。

八、有待探讨的问题

面对有创业想法的同学, 怎样让他们认清考研、创业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是每个学院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所在, 如何打造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养成良好的行为的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三年级写人物优秀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