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上的策略

2024-04-30

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上的策略(共3篇)

篇1: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上的策略

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上的策略

国家财政政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产品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原动力和冲击力。

文化产业目前已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文化产业通过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能够创造极为客观的经济价值,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要作用。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虽然为人们普遍看好,而目前仍然存在文化产业能不足等问题,主要是因为现行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第一,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环境。我国目前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是: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产业项目缺少投资而不能实施,文化市场需求被大量放空,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投资无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与我国文化产业巨大的投资需求相矛盾的时文化产业准入的高门槛政策。民间投资进入文化尚有种种限制,这不仅体现在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在市场准入条件上的不平等,还体现在我国对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区别对待上。为了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广开投资渠道,首先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项目。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咋长期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主要和关键作用。

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既是一个高利润行业,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因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还涉及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根据我国的情况,应当政府牵头,吸纳各个方面的资金,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或成立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信托投资公司,加强对文化产业风险较大领域或项目的投资支持,着眼于资本的作用,投资于风险大但效益也大的项目。

第三,引导金融介入,建立银行业对文化产业投资的信贷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探讨建立银行业对文化产业投资的信贷机制,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也是金融业介入文化投资的一个主要途径,随着以信用交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成长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或者进行社会集资等直接的融资方式解决资本短缺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文化产业的融资还有着广阔的空间。

第四,积极牵线搭桥,加大文化产业引进外资的力度。文化产业要真正做强做大,必须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通过吸引外资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外资引进吸收国外发达国家我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篇2: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上的策略

一、文化产业“市场失灵”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一) 文化市场的外部性。

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很强外部性的产业, 文化产品包含丰富的科技、知识、道德、审美、娱乐等思想内涵, 它不仅会给消费者本身带来精神的愉悦, 也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更多更好的效用, 如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文化情操, 增强民族认同感, 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等, 从而使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或部门收益, 即产生正外部性。而劣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则不仅会损害消费者本人的精神世界, 也会对整个社会乃至民族造成精神污染, 即产生负外部性。由于外部性不能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正确地反映出来, 因此, 现实生活中具有外部性的产品经常会出现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度的现象, 从而造成市场失灵状况。

(二) 文化产业的自然垄断性。

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 使文化企业之间难以形成竞争。而大多数文化资源所具有的这种独占性, 会使得较易在这个行业中产生寡头垄断的可能性。这种自然垄断性行业会使生产经营者轻易凭借其垄断地位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从而会导致经济活力降低, 使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普遍反映和公平满足。

(三) 文化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文化市场中, 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消费者的信息劣势较为明显, 其消费权益易受到文化企业的损害, 如在利益的驱使下, 一些文化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 制造虚假信息、有偿新闻、假新闻等。这使消费者难以获得可以信赖的文化产品和公平合理的文化服务, 同时也使社会道德风气败坏, 文化产业难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四) 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

大多数的文化产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属性, 而公共产品则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使政府为了保证满足较低收入者对公共性文化产品的需求, 必须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品的这一属性使得文化企业不易从市场获得正常合理的利润, 这也必然降低文化企业对此类产品进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五) 消费者偏好不合理。

在现实生活中, 并非每个消费者都有合理诉求。在粗制滥造而又包装精美的时尚快餐文化的冲击下, 很多文化经典名品已经成为尘封往事, 甚至很多青少年不知经典为何物。特别地, 那些需要较高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方能理解和欣赏的文化作品, 如交响乐、歌剧、芭蕾舞、京剧等高雅艺术, 在市场竞争中经常会输给充塞暴力、色情等刺激性内容的文化产品。很显然, 这样的消费者偏好于己、于人、于国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政府“有形之手”对推动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由于文化产业存在的诸多市场失灵, 决定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而且, 从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路径来看,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无不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 政府角色如何定位, “有形之手”如何有所作为, 会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政府懂得和善于“放手”。

政府“有形之手”要想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好作用, 需要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先行驱动起来, 使其对生产要素发挥基础性作用。企业也唯有经过市场的历练, 通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大浪淘沙般自然且充分的发育过程, 才有可能造就文化产业航母。也即是说, 政府只有学会“放手”, 才能腾出手来去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基础, 去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 特别是打造一个鼓励创意、培育创新、方便创业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 从而使每一个好的创意都受到鼓励, 都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会, 使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有力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

(二) 坚持和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经济体制。

当前文化产业的负外部性有所增强, 市场出现竞争乏力或无序等乱象。从根本上说, 这些隐忧仍然是文化市场体系不完善使然。因而, 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要仍然坚持充分发挥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市场主体, 促进市场竞争, 完善文化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打破市场条块分割的乱局, 建立统一、有序、开放的市场体系, 营造适合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 政府在放手让企业、市场去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 还要履行引导、监督、规范等服务职能, 特别是对于存在严重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行业, 应根据其不同业务领域的特点, 实施分类治理, 以更合理地约束和规范其行为, 平衡和调节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

(三) 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

基于文化产业较强的外部性, 以及相当部分文化产品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 政府对文化产业加强引导, 进行科学、必要的宏观调控理所应当而且实有必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立法。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保证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底线。文化产业是智慧产业, 其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 因而知识产权保护在这个领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当前有些文化行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局面, 盗版猖獗难脱干系。因而, 政府应在保护知识产权, 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加大力度。另外, 我国关于支持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已有不少, 政府应对这些法规进行梳理, 把条件成熟的行政法规经过完善后上升为法律, 以改变现有文化产业法律效力层次偏低的状况。这样就可以通过提高文化企业违法成本的办法, 有效地减少文化产业的负外部性。二是政策引导。政策体系包括文化产业政策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文化产业的政策目标应当是使符合文化产业政策要求的行为得到全力支持, 而使与文化产业政策目标背道而驰的行为找不到市场生存空间, 从而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三是服务供给。政府要善于在市场主体培育中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利用各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渠道, 如统计部门、财政部门、税收部门、银行系统等, 成为权威信息的拥有者和发布者, 从而有助于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 以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既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职能、弥补文化产业“市场失灵”的职责所在, 也是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比, 一个根本的区别在于, 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需要统一的政策法规的保护, 完善的服务系统, 雄厚持久的财力支撑和相对独立的公正操作, 以及大量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而所有这些只有政府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才可能全部落实。然而, 国有文化资产的有限度性与公益性文化需求的无限度性永远存在着矛盾。一方面, 依靠政府力量并不能做到超越客观条件满足公众无限的公益性文化需求, 每一个个体的公益性文化需求千差万别、形态各异, 政府不可能一一给予完全满足。另一方面, 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毕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 政府要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需求, 利用政府主体独具的有利地位和影响做好与此相关的工作:一是全面规划并抓紧建设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二是整合财力资源, 增加资金投入, 通过逐步放宽准入, 不断拓宽资金渠道,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良性投融资机制。三是确保当前已有的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 同时制定更多的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四是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使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获得有效使用, 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在的文化服务。与此同时, 政府还要鼓励、支持非政府组织从事公益性文化事业, 调动其从事文化公益事业的积极热情。

(五)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内容引导。

文化产业具有“内容为王”的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内容上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引领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而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在内容引导上十分关键。我们的文化产业既要重视政治导向, 还要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 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认同更好地融入文化发展之中。优秀的文化产品和作品决非简单宣教, 它在内容上首先要尊重历史和贴近现实, 同时又包含鲜活的艺术性和审美情趣, 只有这样的文化产品才会起到鼓舞人、影响人的作用, 才会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和提升, 并能纠偏那些低级无益的文化消费嗜好。

(六) 完善传统文化艺术保护机制。

文化生态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果缺乏文化含量和精神动力的支撑, 产业化的文化生产最终必然是低效、落后和不可持续的。众所周知, 优秀且丰富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动力深嵌于中华文化基因之中, 因此维护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保护文化生态, 建立文化艺术保护机制, 政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综合我国国情,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的运作方式:一是运用政策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 加大资金的实际投入, 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给予特殊支持, 加大对高雅艺术的资助;二是依靠法律形式确保文化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 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是缺失的;三是善于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 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舆论和氛围, 培养一代代懂得甚至是热爱文化和艺术的群体, 这是文化艺术保护的最深厚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三、结语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理应更善于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好事办大事”的优势, 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其间的调控、管理功能, 以实现“政府灵验”, 使尚处于发育期的文化产业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朗主编.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1年上卷[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1

[2]荆晓燕.世界强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篇3: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

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形成机制投资系统的三要素即为投资主体、投资客体、投资方式。投资主体是投资活动的决策权的掌握者,具有投资收益的占有权和支配权,承担投资风险、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文化产业投资宏观管理机制文化产品的特点是同时具有文化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以及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项目寻找、项目评估、项目融资、项目投资、项目管理、资金抽出是文化产业投资运行的过程。文化产业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环节多、技术性强、专业性强。因此加强文化产业投资的管理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现状

文化产业资金过去主要是政府拨款,长期过于依靠非市场化运作途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惯性,使国有文化资产缺乏资本属性。目前,政府对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单位的拨款在逐年减少,甚至几乎达到了零。这些单位由于冗员多、基建项目多等原因,自身积累很少。由于文化产业是高风险行业,很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文化单位。在政策环境严峻和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政府投入不足,外资利用少

在文化产业投资中,政府投入应该起主导作用。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等向文化产业人均投入149.98美元(约合人民币1124.88元),而我国人均文化产业投入仅为10.32元。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同时,中国加入WTO后,投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外资明显增多,尤其是投入图书发行和音像制品等行业的外资迅速增多。但是文化产业利用外资水平与其它产业利用外资水平相比, 仍然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数量上,外资在文化产业投资中所占比例很低;从规模上,外资投资规模普遍较小;行业分布上,外资相对集中在文化娱乐、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领域,并且这些领域的投资和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2、投资效率低下

随着中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大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经营主体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效率普遍不高。 以电影产业为例,美国的电影公司大部分集中在洛杉矶市好莱坞地区, 并且好莱坞已经成为美国影片的代名词。为追求票房价值,好莱坞大公司投入巨资制作影片以吸引观众,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方案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文化产业投资机制进行创新优化。

(一)文化产业投资新机制设计原则

1、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

建立文化产业投资新机制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特点,自觉尊重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既要充分体现助文、扶文、兴文的精神,又要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 “造血”功能。制定文化产业投资政策,要体现鞭策后进、鼓励先进、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要有利于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产业投资经营机制。

2、有管理规则可依,按管理程序而行

文化产业投资过程要按照管理规则,有章可循,科学公正地进行。 政府投资文化产业机构内部对投资的决策管理、实施管理、监督管理等各管理环节都要有相应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文化产业投资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对违反程序性法规的文化产业投资行为要及时予以追究。

(二)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优化设计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无论是从宏观上整体搞好文化产业,还是在微观上搞活文化单位, 都要尽快形成文化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建立新型文化产业投资机制的关键是构造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或混合所有制的文化产业投资运营主体,使之承担文化市场的投资风险,在区域重点文化资源项目开发和文化资源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国有文化单位进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使之成为国有文化产业投资运营主体。

2、投资方式多样化

投资主要包括具有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而收益低的文化基础设施和需要政府进行重点扶持的一部分基础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以及能够直接增强国力的支柱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主要由政府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间接实体进行投资,并广泛吸收和鼓励文化单位、地方政府及外商参加投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和省、市、县级政府要按照项目定期、定量给予补贴。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在各个地区间极不平衡,对于竞争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和基础性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的投资范围各地方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来进行。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文化城那也投资不足,外资利用有限,投资效率低、担保制度缺失。鉴于此,笔者在遵循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进行优化设计,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准入区别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和投资机制市场化,以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戴琳.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J].商业时代,2010

[2]向晓梅.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模式研究[N].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

上一篇:看于丹论语心得的感想心得下一篇:我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