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温介绍及古诗鉴赏

2024-04-11

吕温介绍及古诗鉴赏(通用10篇)

篇1:吕温介绍及古诗鉴赏

生平简介

吕温(772—811),唐文学家。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县西)人,郡望东平(今山东东平县)。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曾参加王叔文进步政治集团,为王叔文所器重,很快升为左拾遗。贞元二十年(804),以侍御史名义出使吐蕃,至元和元年(806)还朝。时王叔文集团都被贬官,吕温因出使吐蕃,未参与“永贞革新”得免,进户部员外郎,迁刑部郎中。元和三年(808),因与宰相李吉甫不睦,被贬为道州刺史,元和五年改任衡州刺史。

第二年死于住所。

吕温天才俊拔,文采赡逸。擅长七绝,诗中有时颇具奇逸之气。

有《吕衡州集》。

贞元十四年旱

甚见权门移芍药

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

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

不知忧国是何人!

篇2:吕温介绍及古诗鉴赏

吕温(772—811),唐文学家。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县西)人,郡望东平(今山东东平县)。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曾参加王叔文进步政治集团,为王叔文所器重,很快升为左拾遗。贞元二十年(804),以侍御史名义出使吐蕃,至元和元年(806)还朝。时王叔文集团都被贬官,吕温因出使吐蕃,未参与“永贞革新”得免,进户部员外郎,迁刑部郎中。元和三年(808),因与宰相李吉甫不睦,被贬为道州刺史,元和五年改任衡州刺史。

第二年死于住所。

吕温天才俊拔,文采赡逸。擅长七绝,诗中有时颇具奇逸之气。

有《吕衡州集》。

贞元十四年旱

甚见权门移芍药

吕温

绿原青垅渐成尘,

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

篇3:浅谈古诗词语言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一、了解古诗词言特点

1. 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

律诗、绝句、词、曲这些古诗体裁, 有固定的形式, 这些形式促使诗人必须利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这就决定了古诗语言往往“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的特点, 凝练而含蓄, 言尽而意无穷。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1) 讲究“准确传神”。古代“诗话”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诗人炼字的佳话趣闻。众所周知的贾岛的“推敲”,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 就是“炼字”的典范, “准确传神”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 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 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

(2) 讲究跳跃和留白。古诗词为达到凝神精练, 往往会省略一些可省可无的词语, 造成诗句上的跳跃或戛然而上, 留下空白, 而这些跳跃, 空白之处往往是诗意所在。诗味所在, 读者需借助想象和联想方能完成对诗句的解读,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诗句省略了谓语动词的一些用以衔接的虚词, 我们有解读时需在意象与意象间补上这些省略成分。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此诗以答句包含问句的写法, 省略了寻问者的三问, 师往何处去, 在何处采药, 到底在哪里。简练的语言使诗句获得了灵动之感。再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更是跳跃极大, 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2. 打破常规, 追求新奇

古诗人遣词造句往往别具一格, 新奇而别致。常见的像采用特殊的词法和句法, 平中见奇的, 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肥、瘦”二字则运用移就手法, 这种超常搭配, 既新奇, 又极贴切地写出暮春雨后叶茂花衰之景, 弥漫着伤感之情, 应该说, 古诗词中这种打破词法、句法常规的诗词比比皆是。

二、古诗词语言鉴赏要点

古诗词语言鉴赏主要鉴赏语言的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等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与联想, 比较等多种方法, 进一步领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考试命题的侧重点是遣词造句、语句含义、语言风格、特别注重对“诗眼”的考查。

1. 鉴赏妙字和“诗眼”

推敲字词运用得巧妙是古诗词语言鉴赏的重点, 许多诗词中常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妙字, 往往使全诗增色不少, 甚至成为诗眼,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 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中“溅”和“惊”二字, 不仅用词新奇, 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 鉴赏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主要指遣词造句的技巧, 如修辞手法的运用, 音调平仄的协调, 双声叠韵, 重言复唱的安排, 词语的超常搭配, 词性的变换等等, 一般来说, 语言技巧的鉴赏往往同妙字、诗眼的鉴赏, 语言特色的鉴赏相结合。

3. 鉴赏语言特色

篇4:古诗常见类别及鉴赏思路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流派,所以单独列出(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倒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诗人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柳宗元、范成大、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比如欧阳修的《琅玡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这就是一首山水诗。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了解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借题咏琅玡山的佳丽景点,来表现作者淡看仕途失意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其中“不知溪源来远近”两句,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

二、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比如刘孝绰的《咏素蝶诗》:“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此诗先描写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联系诗人刘孝绰的生平,当可看出此诗并非泛泛咏蝶之作,而是寄予了诗人的身世之感:一方面借洁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品质的高尚与纯洁,另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受到官场的多次沉浮后,依然对仕官怀有渴望与追求。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例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更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当然,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三、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比如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有范仲淹、陆游等)。

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但是,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作品,像为后人广泛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所写的事情(“凭君传语报平安”)极小,传达的情意却很深重。

四、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所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几乎可涵盖所有的抒情诗。由于“诗言志”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繁多,略举一例加以说明。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诗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顺适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所以下面写到禅伯(“禅伯”,即诗题中的“智老”)之多病,儒生之固穷,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写踏上了访友的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五、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涵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等。仔细品味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咏史佳作,对于鉴赏同类别的其他作品不无裨益。

鉴赏咏史诗应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然后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进一步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最后归结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称咏史、用典的范例,考生可以此为例体会咏史诗的鉴赏思路和方法。

篇5:古诗鉴赏例谈

初中生读这首诗和小学生就不同了, 初中的孩子身体在发育, 情感也在发育, 想象很丰富, 这首诗恰好有一个特点,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 孩子们一定一起喊:“学过了, 小学就学过了。”然后大家一起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初中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人有眼睛, 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 诗也有眼睛, 从诗的眼睛里, 也能看到很多东西。请问, 这首诗的眼睛是哪一个字?”“是思”, “是思, 那李白所思为何?”李白究竟想到什么?孩子们会争论, 有的说想到了母亲, 有的说想到了女儿, 有的说想到了妻子, 孩子们都认为自己说的对, 最后只能请老师评判。老师抓住机会, 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欣赏古诗:“古诗之所以美, 就是因为它能引起我们想象, 而且所想的是最美好的东西。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同, 每个人都能从诗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情感。学生们所说的想起的三个人, 代表三种情感, 母子情, 父女情, 夫妻情, 哪一种情感都是最美好的, 哪一种情感都能深深打动我们。但我们的感情是不断变化的, 有时会以其中一种感情为主, 所以, 同学们说的都对, 想起谁那是个人的情感, 没有对错之分。”

在一节高中语文课上, 我先把这首诗写在讲义上, 每人发一张, 我说这节课我们来学这首诗, 大家先和我一起念一下:“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念完诗, 学生莫名其妙, 我问学生理不理解这首诗, 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我, 好像我是在嘲弄他们。我告诉他们这首诗是经典, 真正的经典值得我们读一辈子, 这首诗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明月和故乡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回答了这样三种:1.月亮可以寄托相思, 比如李白有这样两句诗:“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2.月亮的圆可以让人感伤一家人的不团圆, 苏轼有句“何事偏向别时圆。”3.月亮就像月老一样, 他手中的红线一头牵着李白, 一头牵着故乡。分析出这么多关系,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发现这些都是他们没注意的, 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跟学生们说:“故乡和明月是什么关系?我来说说我的体验, 也许对你们理解这首诗有帮助。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 我的童年是寂寞的,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通电, 一到晚上小孩子就被按在床上睡觉。只有月亮出来, 我们才能出去玩, 月亮是什么?月亮是我小时候认识的第一个小伙伴。看到月亮, 就是看到我童年的朋友, 看到自己童年的朋友, 当然就会想起故乡, 而这个故乡并不是现在的故乡, 也不是成人眼中的故乡, 是童年眼中的那个故乡。”

我跟大学生也讲过这首诗, 我问他们:“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小学你们读过, 初中你们读过, 高中你们读过, 当时, 你们懂吗?”学生们直咂嘴:“听您这么一说, 当时还真不懂。”为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 中小学生没有这种情感经验, 大学生离家千里, 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 吟这首诗, 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篇6:古诗词鉴赏误区及对策

1. 遗漏信息,答非所问。我们读题时匆匆忙忙,漏掉了原文和题目中许多重要的答题信息,以致于答非所问。如以下两例:

例1 读周邦彦的《关河令》,回答: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该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错答 以阴冷寂静的深夜为线索,讲的都是词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所见所闻。/以秋天和人作为线索,上阕写秋天的环境,借秋声、秋雁表现秋天寂寥、冷清的特点;下阕借秋天的冷清发出感慨,写出人的孤寂之感。

分析 两个答案都没有读清题干,忽略了“上下两阕的首句”的答题提示,答非所问。

示例 此词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来写。上阕首句中“向暝”指傍晚,下阕首句中“更深”指夜深,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音书难候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例2 下面是黄庭坚的词《望江东》,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它的上片或下片。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错答 诗人实写站在船头遥望家乡,烟雾阻隔,只能与佳人在梦中相会的状况,虚化地抒发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和急于归家之情。/诗人在灯前写就家书,却无人传递,只好交付给天上的鸿雁,让它捎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两个错答都没有把答题概念搞懂。“实”是实景,即眼前所见之景;“虚”是虚景,即非眼见的、脑中所想像之景。上片的实景是江头烟树,虚景是梦中相会;下片的实景是灯前写信,虚景是鸿雁传书。

示例 上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大江横亘,烟树朦胧,遥望家乡而不见,此为实写;梦中与家人相会,此为虚写。梦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归乡的迫切之情。

点拨 读题有“三读”:读诗歌,划出诗中的典型意象、时间时令、抒情词句;读注释,明了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和重点字词含义;读题干,用笔将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答题区间(如例1)、答题概念(如例2)、附加要求等一一划出,提示答题的重点。

2. 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答题时只是抓住诗中的只言片语无限发挥,有时还强解诗意。

例3 结合苏轼《减字木兰花》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错答 又是新的一年,诗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初春季节,盼望自己的仕途也能如春天一般复苏,表达了渴望被君王赦免、重新重用的思想感情。

分析 这首词没有任何字句提及贬谪、君王,注释也没有任何信息与苏轼的被贬和渴望复用相关。很明显,考生是将诗歌中的初春和苏轼的人生经历生硬拼接在一起。

示例 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

点拨 题中关于诗歌创作的特殊背景的信息,如战争、政权更迭、仕途遭遇等,一般都以注释的方式注明。如果注释中并无特别说明,诗歌中也无典型意象、明确语句的,答题时一定不要将无关信息带入鉴赏,以免过度发挥。

3. 分析空洞,要点不全。答题时不遵守应有的答题规范,造成要点的缺漏,影响得分。如以下两例:

例4 读例1中周邦彦的词,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错答 ①心情是孤独、寂寞的,诗人害怕寂寞,愁绪萦怀,所以借酒消愁。/②作者表达了孤独、茫然的心情。“云深无雁影”显出其孤独,“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表现出凄凉、茫然之情。

分析 错答①明确诗人的感情特征,但没有明确诗人的感情类型——因何而孤独、寂寞?同时,该答案没有引用原文进行分析,显得空洞。要抓住“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一句,分析出诗人因怀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态。错答②是典型的贴标签。分析“云深无雁影”,重点是分析“雁”这个意象的内涵,答题时要结合注释中关于“雁”的意象内涵的信息。分析“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要结合古人借酒消愁的传统,以及全诗的主旨分析。

示例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孤苦、寂寞之情。上阕写景,“一庭凄冷”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云深无雁影”说明词人苦苦等候书信,却迟迟不见,表现了既无奈又焦急的感情。下阕抒情,以“照壁孤灯相映”烘托词人孤独伶仃的形象,“酒都已醒,如何消夜永”说的是词人怀人愁重,借酒消愁却愁上加愁的困境。

例5 读例题2中黄庭坚的词,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错答 “隔”字表面上讲烟树阻隔了视线,深层意义上讲自己与家乡相隔。/“隔”字一指烟雾笼罩的树林阻隔了诗人望乡的视线,二指江水阻断了诗人回家的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 从错答来看,两位考生都读懂了“隔”字的双重意蕴,但对答题规范不熟悉,使得分要点存在缺漏。本题属于“炼字”考点,答案要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该字的表层义、深层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 隔,有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故乡。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隔”字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篇7:古诗鉴赏方法谈

古人作诗,很讲究拟题。标题是诗歌的眉目, 它往往暗含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线索。一般地说,分析诗题,首先有助于阅读的方向。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事》一诗中,“闻”意为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揭示了写作背景;“遥”表明了两人分隔两地。有了这种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再阅读此诗,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容易。其次有助于准确把握诗词中某些词语的意思。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很多学生对诗中的“故国”、“空城”难解其意,其实,结合题目,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它们和题目中的《石头城》一样,指的都是六朝古都金陵。把握了这一点,诗意就贯通了。再次有助于把握绝句的前两句和律诗的前两联。诗词的开头一般要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及事件等。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这两句点明了《约客》的环 境 ,富有地方气息。又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这两联照 应题目 , 写出了登高所见, 呈现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情调。

二、抓意象,透过意象看抽象

意象是读者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通过对诗歌物象的把握就能领会作者借用了哪些意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如“月”是唐诗宋词中常用的意象, 一般说来,“月亮”是表达思念之情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再如“梧桐细雨”是凄楚悲凉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梅花”多比喻诗人不幸遭遇与诗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松”则是正直、坚贞、高尚的象征(“松柏本 孤直 , 难为桃李 颜”);“杜鹃”是凄凉 、哀伤的 象征 (“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寒蝉”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鸿雁”常寓游子思乡怀情和羁旅伤感(“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冰心玉壶”比喻无意于追逐功名富贵,自己的心如同一片冰在玉壶那样纯洁、晶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鉴赏诗歌只要抓住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不同旨趣,所体现的不同情调,就能较好的鉴赏诗歌。

三、品语言,结合语境解诗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古代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 “诗有别材 ”, 其实 , 诗也有“别语”。 古代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古代诗歌多半短小精悍, 但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的语言美集中反映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分析古代诗歌中精炼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必须让中学生弄清弄懂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 从而确定诗歌的语境义和领悟作品内涵。品古代诗歌语言,也就是要中学生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古诗的语 言一般有 如下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 ,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 千秋雪 , 门泊东吴 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感,有静景, 色彩绚丽, 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 全用白描,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 深刻 ,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 ,奇幻的情 思 ,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 、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 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

5.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 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 要所述的 意思寄寓 其中,让读者去品味。如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其特点是语言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注重炼字 炼句 ,如贾岛的诗。

7.沉郁。指情感的浑厚 、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如他的“三吏”、“三别”。

篇8:古诗词的鉴赏及解题技巧

第一部分:领悟诗歌

要想真正理解古诗词,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1.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

(3)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4)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5)闺怨诗和羁旅诗

这类诗大多与妇女有关,有的是通过写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愁别绪,忧郁伤感。

2.赏析语言,辨明风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质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等。

我们要明白,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往往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而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对比、象征、衬托,其中艺术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第二部分:答题技巧

光对诗歌有了以上总体大致的把握还不够,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一般来说,高考诗歌鉴赏题不外乎以下几种。

1.对诗歌“字”的考查。这种题型我们称其为“诗眼”题型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对诗中的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②找出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或两个)字,并作简要分析。③该诗的某联中有的版本用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指导:我们知道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追求一字传神。我们要品味出所炼字的妙处何在,但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将其放回原句中,结合整首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技巧:①首先肯定好不好,或肯定哪个字更好。②接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义。③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好的字在句中所展现的画面、意境。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对诗歌中句意的考查,我们称其为句意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诗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一句(联)的理解或赏析。

解题指导和答题技巧:诗句往往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要结合全诗,指出其表层意思,有时要挖掘出其深层含义,同时要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考查对整首诗意境的把握,我们称其为意境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诗中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解释诗中某一联的意思,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③整体感悟全诗,简析某两句是如何创造意境的。

解题指导:意境就是诗中通过意象所营造的艺术境界展现出的诗的韵味,其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是诗词鉴赏中的核心。

答题技巧:①先找出诗歌中的物象、意象。②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诗一样的语言将诗歌的画面描绘出来。③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点明意境特点,如:清新质朴、凄凉悲怆、冷清孤寂、闲适淡雅等。④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给人什么样的启迪等。

4.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我们称其为“主旨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也有人认为兼而有之,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这首诗明写眼前之景,暗寓历史沧桑。请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加以赏析。

解题指导:我们知道,诗言志,诗歌最终是要抒发感情表达志向的。因而分析诗歌的主旨要结合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答题技巧:①先分析具体的诗句的内容,看其具体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深刻含义。

5.对诗歌语言特色的考查,我们称其为“语言特色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②赏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题指导:答这类题,不可只突出个别字运用的巧妙,而应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进行品味。回答时也应多用形容词,如简练传神、凝练雄浑、沉郁顿挫、豪放雄奇……

答题技巧: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准确概括语言特色。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诗歌手法方面的考查,我们称其为“技巧型题”

这类题的设题方式: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如何抒发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题技巧:我们要明确,诗人抒发情感,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表现方法(也叫表现技巧)。

答题技巧:①准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③诗人运用这种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题旨。

篇9:古诗鉴赏四法

所谓“知人论世”, 也就是鉴赏诗歌时, 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让我们看一下李白、杜甫的两首写月抒怀的诗。

1.李白《月下独酌 (其一) 》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我歌月俳徊, 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孤独寂寞中自得其乐、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如果结合李白的性格和身世来理解, 就自然会发现作者的深意, 傲岸的性格与怀才不遇的遭际, 自然就成了李白月下花间独酌的凄凉与感慨, 但这种感情仍是高傲的、自信的。

2.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同样是写月夜, 杜甫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乍一看, 就可知此诗写的是月明之夜, 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但仔细推究, 不难发现, 这里分明有对战争的谴责, 对离散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可见一斑。

二、品味语言, 把握内容

读诗必须从品味语言入手, 要咬文嚼字, 反复诵读, 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王维《观猎》中“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全诗通过“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等描写, 塑造了一位“猎渭城”的勇武将军形象, 其意气风发, 飒爽英姿, 从字里行间, 自然流露。这首诗所体现的豪迈进取的精神会感染每一个人, 我们从“角弓”“渭城”“枯草”“猎鹰”“新丰市”“细柳营”等一系列意象, 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

三、联想想像, 再造意境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读者必须借助自己的联想和想像, 感受“此景”下的“此情”, 进入到诗人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中去, 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判别诗的意境是哀怨凄惋的。一个秋天的早晨, 下了整整一夜的秋雨, 江南已是秋意萧瑟。诗人清晨送友, 楚山也觉孤独, 诗人的离愁一如那漫天的烟雨。送别只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话别场面“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一种离别的孤独之情萦绕在心头, 诗人急于向远方亲友表白心迹, 虽然历经坎坷, 诗人仍是冰清玉洁的, 保持着自己的操守。

四、比较分析, 明辨手法

优秀的诗歌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驾驭语言的技巧。通过比较分析, 抓住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如李华《春行即兴》中“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本诗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诗人通过绿草、芳树、山泉、鸟语这些宜人之景, 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 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在情和景的关系上是以乐景衬哀情。

篇10:吕温介绍及古诗鉴赏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 障碍突破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比重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分量,每一册语文课本中都设有专门的古诗词单元,高考诗词鉴赏通常是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这给高中教师诗词鉴赏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高中生在语文古诗词鉴赏环节中都有哪些障碍,这一问题值得专业领域的人们深入化的思考与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学生所遇到的障碍进行突破,进一步促使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整体性的提升。根据专业性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中生在语文古诗词鉴赏环节中,对于古诗词作品的形象、语言、作者的表达技巧理解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未能够有效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态度,难以有效的对作者的核心思想进行鉴赏。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主要是考学生阅读理解、思维联想、语言表达等综合性的能力,有部分学生在此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造成他们无法科学性的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化理解的基本原因。

基于上述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在语文古诗词鉴赏方面所存在的障碍,本文在具体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有效的结合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对其典故、意象、意境技巧辨析方面等方面的障碍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有效地促使学生突破这些障碍。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以来,诸多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以生为本,有效重视古诗词鉴赏环节在教学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但依旧未能够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当前我国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一些低效的现状,进而造成一部分学生在此方面存在诸多的障碍。

本文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进行分析,高考对于该教材的古诗词鉴赏的考查通常分为两类,即诗词鉴赏环节和名篇名句的默写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的分值大约为8至10分;第二个环节的分值大约为6至8分。古诗词默写主要是对学生的语文背诵能力进行综合性的检验,此部分是学生容易得分的环节,而古诗词鉴赏主要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思维联想、语言表达等综合性的能力的考查,此部分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重背诵轻鉴赏的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多的精力放置古诗词背诵环节,对于诗词鉴赏方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不够科学,进而导致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主要是对作者思想的介绍、字词的理解、大意讲解、情感分析与总结、课文背诵这种机械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阅读积累量十分有限,仅仅是单一性的背诵语翻译,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欠缺浓厚的兴趣,未能够有效的对对作者的诗情进行共鸣,学生的古诗词鉴赏知识未得到有效的内化,专业技能无法有效的提升,最终造成学生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学习的核心价值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

三、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障碍突破策略

1.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兴趣为出发点

古诗词鉴赏教学若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促使人们能力发展的必要因素。针对高中古诗词鉴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遵循换范围见、深入浅出的好学理念,有效的调动课堂教学氛围。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诗经·卫风·氓》这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诗经的起兴这一手法的运用进行掌握,将《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采用桑叶繁茂与枯黄,对女子容颜的年轻与老去进行暗指,此环节可能有部分学生不太理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初中课本中的诗经进行回顾,想一下哪些诗句运用该手法,此时有学生想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就是该手法。

2.以梳理古诗词题材的类别为基本突破口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种类较多,教师需要将题材知识进行综合性的梳理,促使学生深入化的对每一种题材诗词的基本特征、诗词的意象与手法、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有效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高中语文中的咏物诗有:《墨梅》、《咏菊》等;咏史怀古类的古诗有:《乌衣巷》、《石头城》、《蜀相》;山水田园类的古诗词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具体的类别进行综合性的理解与分析,这对于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直接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古诗词奖赏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莉.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D]. 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崔欣. 高考背景下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与教法探析[D]. 天津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洗手》说课下一篇:妇女节快乐的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