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

2024-05-04

孔子世家(精选8篇)

篇1:孔子世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第二课时:

孔子被困陈蔡之间:

1、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

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2、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了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三课时:

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述《春秋》等活动

1、孔子整理文献:

①对“礼”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献是因为这些文献已“废”“缺”;因为孔子的整理《书传》《礼记》等文献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迹三代”“观殷夏所损益”的基础上做整理继承工作的,并对“周礼”最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献,当时已不能完全被印证。

②对“乐”的理解的分类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认真学习、悉心研究的基础上的。

③孔子对《诗》的删削和篇目确定,删削的原因是为了“去其重”,篇目确定的原则是“可施于礼义”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读”《易》并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况,“韦编三绝”强调了“喜”的程度和勤奋精神,“假我数年”的话则表现了“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

2、孔子从教授业:

概述其教学的内容和弟子的众多,后一段写其具体的教育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3、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缘由――使自己的主张和风解“见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记史实的起讫年代。然后用“据鲁”和“约其文辞”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导思想和表达特点。并举《春秋》中的两个例子进行印证,最后两句,说明《春秋》的写作目的和成书后产生的影响。

②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先用对比说明孔子对此书字字推敲,他人无法改易,连以“文学”著称的徒子夏也“不能赞不辞”;然后叙述孔子将《春秋》传授给弟子时语重心长的叮嘱,孔子强调此书的“双刃剑”效应,意在告诫弟子首先必须“知丘”和坚守其道。

 

篇2:孔子世家

认知目标:

通过对两篇文章的学习,积累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熟能成诵,体会经典的魅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及形象,探讨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熟能成诵,积累文言知识,体会经典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检查“国学诵读”。

二、检查《孔子世家》(节选)自学情况。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2、让学生复述用简介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检查文言知识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学生趴黑板检查)

①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②孔子因叹,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③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4、提问:结合你了解的孔子,思考,孔子为什么赞同“自己是丧家之狗”的说法?

总结归纳,承上启下:早在古希腊,愤世疾俗、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北大李零教授“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一生都在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执政者却没有理会的,所以他很栖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那到底,孔子提倡的政治局面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论语》记载的他和弟子的一段谈话,或许能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用诵读法,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步:读准字音。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查看词典,校正读音。学生根据字音自由朗读。

第二步:读通文意。小组汇总有疑问的文言知识点。老师解答,指导学生读懂文意。

第三步:读出韵味。通过分析人物特点,揣摩对话语气,挖掘思想内涵,总结艺术特色。

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礼治”“民本”“和谐”的主旨。

最后,学生推荐六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全文。

朗读提示:

人物

特点

语气

孔子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语速慢一点,和蔼一点

子路

率直、自信、不够谦虚

语速快一点,音调高一点,气势盛一点

冉有

谨慎、小心

语速、音调适中

公西华

谦虚、退让

语速慢一点,音调小一点

曾皙

志向高洁、卓尔不群

读的轻松愉快一些

最后,用朱永新的话――阅读之于生命,我习惯于将国学经典比喻为“母乳”。“母乳”的价值在于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礼治、和谐、民本

篇3:茅盾被收入《孔子世家谱》

在孔子诞辰2560年之际, 历时10多年, 耗资1300万元人民币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终于宣告完成, 颁谱典礼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孔子后裔超过190万人登记入谱, 女性更是首次被纳入。孔子第77代孙、《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德墉在接受采访时称, 正因为女性被纳入家谱, 结果竟然发现著名作家茅盾 (原名沈雁冰) 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原来, 茅盾的妻子孔德沚正是孔子后代。从1998年起, 《孔子世家谱》开始历史上第五次修订, 首次将女性后裔收入谱中, 据统计显示, 谱中新增140多万份后裔资料中, 约有20%是女性后裔。在此次修订中, 女性与男性一样以大字标注, 其配偶则以小字标注, 跟随其后。如果其子女跟随孔姓, 也可列入家谱。正是有了这个新修改, 才使得著名作家茅盾 (沈雁冰) 的名字出现在了孔氏家谱中。

篇4:文言文《孔子世家》选段练习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于?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鄢?”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人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椎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面不用,星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⑤宰:家臣,总管。

1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驻扎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穷:困厄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痛苦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C赐,而志不远矣某所,而母立于兹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孑L子

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B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吾何为于此D人之不我行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②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③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答案与解析

1D(根据语境可推出应为动词,“担心,忧虑”。)

2C(都是代词,通“尔”,“你的”。A项前“则”,表顺承连词“那么”;后“则”,表转折连词“却”。B项前“乃”,表顺承连词“就”;后“乃”。表转折连词“竟然”。D项前“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后“之”,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3B(B项是一般反问句,其他都是倒装句。)

4D(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5①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②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

③老师的学说已经弘大美好而不被采甩,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札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札,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令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不起来。但孔于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玛?”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闻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码?”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废于奔命在空旷伪席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精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還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套有王干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码?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待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檀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干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废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沧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于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来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篇5:孔子世家含解析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C.约其文辞而指博。

答案 D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蕃:繁殖 .②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不合礼法的结合 ..③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竖子:轻蔑地称奴仆 ..④周监二代。

监:监狱 .⑤夫子盖少贬焉?

盖:何 .⑥杞不足征也。

征:证明 .A.①②③

C.③⑤⑥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非文王其谁为此也 ..B.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 孔子欣然而笑曰 ..C.窃仁人之号 而老子送之曰 ..D.乃因史记作《春秋》 乃设九宾礼于廷 ..解析 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项中前面一句中的“其”是“他的”的意思,后面一句中的“其”是表示反问语气;B项中前面一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后面一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C项中前面一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后面一句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 D 4.下列各句的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道不行矣

..

()(3分)

B.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B.①②⑥

D.③④⑤

B.夫子盖少贬焉?

D.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3分)解析 A项“几”同“颀”;B项“盖”同“盍”;C项“指”同“旨”。

解析 ③应为“童仆”;④应为“借鉴”;⑤应为“盍,何不”。C.学者宗之

..答案 B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解析 A项指“不能实行”;C项指“读书学习的人”;D项指“耳聪目明”。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唯子贡庐于冢上

.C.弟子皆服三年

.答案 D 6.下列句式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人之不我信也

C.予一以贯之

答案 D 7.孔子晚年对古代的一些文化典籍进行了整理,选文中透出了孔子的一些观点,下列各项中全能体现孔子“编书观点”的一项是

()(3分)①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②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④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⑤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⑥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A.①②④

C.①③⑥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

B.①③⑤

D.③⑤⑥ B.困于陈蔡之间

D.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3分)

B.推此类以绳当世 .

D.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3分)解析 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C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解析 A、C为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解析 ①③⑤是观点,②是做法,④是教法,⑥是司马迁的评价。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郁郁:文采显著 ..B.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乐正:音乐(篇章)得到整理和规范 ..C.我于《易》则彬彬矣

彬彬:文雅的样子

..D.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没世:终身、一辈子

..解析 彬彬: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答案 C 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周室微而礼乐废木 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B《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此则寡人之罪也 ..C.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D.弟子盖三千焉 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解析 两个“焉”皆为助词,表停顿。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接,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B项第一个“则”连词,表因果,第二个“则”副词,就是。C项第一个“以”介词,在,第二个“以”介词,表地点的界限。

答案 D

()(3分)()(3分)10.下列有关孔子的论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一生政治上无重大成就,但晚年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并以此传授弟子,因此说他对整理古籍、传播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B.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五篇”,皆“弦歌之”,并给予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孔子作《春秋》,对自称为王的吴楚之君,贬之为“子”,类似这种“绳当世”“笔则笔”“削则削”的写法,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因此司马迁自称《史记》为第二部《春秋》。

D.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立即被称为 “六艺”,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此千古传诵。

解析 汉代才奉为儒家经典。答案 D 11.翻译下列句子。

(1)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来即使一百代也可以借此预知,只不过在“文”和“质”之间斟酌。

(2)不在想通而未通时启发他,举一角为例,如果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3)(孔子)写《春秋》,该记叙处则记叙,该删减处则删减,子夏等人也无法增删一词。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因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友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①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注】 ①宰我:孔子的弟子。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解析 C项,过:超过。答案 C 1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

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

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之)为师 D.夫子讥之,(这)是吾师也

解析 D项应为夫子。答案 D 15.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对对方的评价的一组句子是 ..

()(4分)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③⑤

C.②③⑥

⑤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

答案 B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我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

()(4分)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

B.①④⑥

D.②④⑤

()(4分)解析 ②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的辩解,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解析 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是“怀疑”,不是“非难”。

答案 C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篇6: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世家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世家读书笔记1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弟子们让孔子快跑。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孔子世家读书笔记2

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过去看前面相关篇目的内容,比如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来又说到孔子在鲁国的经历,于是又回去把“鲁周公世家”浏览了一遍。这一篇通篇看来,总体感觉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说是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如丧家之犬;在学术上却是逐渐精深逐渐博大终于积累弟子三千,书成春秋经典。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孔子世家读书笔记3

今天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琴原文找出来看了看,准备将文言文背下来,刚读一句,发现方向性错误,我学这个故事是为了三大,最有价值的就是孔子学琴的态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既然如此,会复述完整的意思即可,没必要浪费时间背诵别人听不懂的文言文!

孔子学琴,体现了牛人惯有的特质,他们的行为其实很简单,就是单爆,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极致,即专注。学琴,孔子专注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给自己大量的时间练习,甚至于师襄子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结果是很戏剧的,也是很合理的,师襄子在催促孔子多次后拜服于孔子。对快、慢、多、少的理解的差异,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在孔子眼里,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慢慢的雕琢每一个环节,达到技艺纯熟,每天理解一点,一段时间后便会看到整个森林。师襄子认为要快速的练习大量曲目,短时间能弹奏众多曲目,因为时间限制,均只能在同一个层面上泛泛而弹,难以突破,其认为的快就是快、多就是多最终会是快就是慢、多就是少。

中美篮球教练的理念很能诠释这点:美国教练教学生时,会告诉学生要慢慢的将某个动作正确的练熟,哪怕一个正常只需1秒的动作,现在就是做10秒也得正确,然后大量练习。他们认为,开始慢没关系,动作熟了,自然就快了。

国内教练呢,刚好相反,相同的动作,不要求正确掌握与否,相似即可,只求一定要快,正常1秒,练习时一定要半秒做完。

篇7:《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要说《史记》先得从司马迁的悲哀说起,司马迁从忍辱负重受宫刑之后,说出了:“人之一生,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后面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只要是传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贤发奋才能创作出来的。

孔子的一生分为几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决心治学。

3、四处求学。(如跟师襄子学琴,向老张问礼,在齐闻韶。)

4、始创儒学,招徒授业。

5、开始为政。

6、周游列国。

7、删述六经。

先说身世,司马评价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是因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亲死时没有守孝所以没有人承认他。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的母亲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时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学之路还是非常坎坷的,十五岁前和他母亲的爸爸学,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学,因为太史公要测试孔子到底有没有学习的毅力,让他在门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于是被太史公收为弟子,其后认真学习六艺,《经解》中有是这样介绍六艺的:“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宜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至于四处求学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都听说过,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骂了一顿后,就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龙我不知,今日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有人说这次是两圣的碰撞,其实当时孔子的思维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老师常说如果孔子五十的时候再见到老子,才会是儒家与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惨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隐士讽刺,还被军队围了三次,但在这途中孔子的体系才真正的创立出来,磨难也不可谓不重要。

最后的删述六经,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贡献了,当时孔子想干这件事的初衷是,认为天下已经无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给后人。孔子删了《诗经》,整合了《尚书》、《礼记》,写了春秋。

关于最后死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子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史记原文: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谓孔子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春秋年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智者无用武之地,贤人空怀兴国之志,君王毫无势力,孔子穷其一生不能把礼义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为冲动死在了卫国,孔子一听,一下气血上涌,带动以前的忧愁就病倒了。子贡来看望,孔子勉强装作很悠闲的样子,说:“赐呀,你也太晚了吧!”孔子哀叹一声,唱到,支撑天地的太山已经摧毁,支撑房屋的主梁也已经被摧毁,领导人心的贤人呀,也已经不管用啦呀!哭了起来。过了一会跟子贡说:“天地之间没有道德的约束已经很久了,我的主张一直不能够推行,悲催呀!那曾兴盛无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经被葬在了东边,那礼乐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边,昨晚我梦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又拥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时光,死而无憾呀!

篇8:孔子世家

关键词:《史记》,孔子,“世家”,矛盾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作为纪传体的史书, 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自然成为全书的主体, 而均为人物传记。《太史公自序》曰:“王迹所兴, 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 论考之行事, 略推三代, 录秦汉, 上记轩辕, 下至于兹, 著十二本纪。”“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 是全书的大纲。对此大家一般没有什么异议。

又曰:“二十八宿环北辰, 三十辐共一毂, 运行无穷,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 以奉主上, 作三十世家。”按:史公于此仅说了列入世家的都有那些人, 并没有给“世家”以明确的定义。因之, 后世学者的说法多而难一。据今存文献, “世家”一词最早当见于《孟子》, 其《滕文公》说:“ (陈) 仲子, 齐之世家也。兄戴, 盖禄万锤。”后汉赵岐注:“孟子言仲子, 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 为齐卿, 食采于盖, 禄万锤。”这里所说的“世家”, 指那些宗族大家, 拥有世代相传的禄邑。郑慧生先生说:“从孟子的原话和赵岐注可以看出, 世家是指那些世卿世禄的家族, 包括他们的家人、子弟。这个概念, 与《史记》世家体例明显不符, 《史记》三十世家, 从未收入过任何一个卿大夫一级的官员。但孟子的这个概念, 却被后代的训诂家混入了《史记》世家的解释中。” (1) 此可谓知别而昧于同也。

《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下, 唐司马贞《索隐》说:“‘系家’者, 记诸侯本系也, 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 齐之系家。’ (2) 又, 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 非官之也, 得以代为家也。’”就吴太伯而进入“世家”来说, 这是恰当的。

今人张大可先生据司马贞《索隐》之说, 以及刘知几《史通·世家》之“案世家之为义也, 岂不以开国承家, 世代相续”与“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名为世家”说, 归纳“世家”之义为:“ (1) 记诸侯列国史; (2) 载传代家世; (3) 《世家》与《本纪》同体, 均编年纪事, 因有别于 (按:“于”误为“子”) 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3) 张说完全是在两位唐人说之域中, 即其得失与《索隐》与《史通》所说之得失同。何为“世家”, 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如数年前, 郑慧生先生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 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 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 四世之后即行毁轶, 不再祭祀;而始庙则世世永祭, 因此得称‘世家’。”然此虽有启示意义, 却既缺乏坚实的文献支持, 又不符合《史记》“世家”的实际。叶永新先生说其“将‘世家’解作‘世代不迁之宗庙’, 缺乏字义上的根据”, “‘世家’为‘长祭不迁之宗庙’说, 与《史记》世家的情况多不相符” (4) , 是符合实际的。

考察《史记》“世家”何意,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与卷48《陈涉世家》。先说后者, 《索隐》解释《陈涉世家第十八》说:“ (陈) 胜立数月而死, 无后, 亦称‘系家’者, 以其所遣王侯将相竟灭秦, 以其首事也。”显然, 陈胜得入“世家”的原因与前面所引《索隐》解释《吴太伯世家》之“‘系家’者, 记诸侯本系也, 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的取向不同。换言之, 同为“世家”, 而“入场券”不一, 下面, 我们再来考察《孔子世家》。

司马贞《索隐》说:“孔子非有诸侯之位, 而亦称‘系家’者, 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 又代有贤哲, 故称‘系家’焉。”张守节《正义》说:“孔子无侯伯之位, 而称‘世家’者, 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 可谓至圣, 故为‘世家’。”就孔子何如得入“世家”来说, 两氏的见解是不错的 (当然, 两相比较, 张说因注意到太史公如何, 故更为全面些) 。然而, 既然“入场券”不一, 自然引起后世不同的看法。反面的意见如宋人王安石认为入孔子于世家是司马迁“自乱其例”。其《孔子世家议》说:“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 公侯传国则曰‘世家’, 公卿特起则曰‘列传’, 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 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 旅人也, 栖栖衰季之世, 无尺土之柄, 此列之以传宜矣, 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 其教化之盛, 舄奕万世, 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极挚之论也。夫仲尼之才, 帝王可也, 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 世天下可也, 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 仲尼之道, 不从而大;置之列传, 仲尼之道, 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 所谓多所抵牾者也。” (5) 王氏之说, 多以后世之见规往世;而“自乱其例”“多所抵牾”云云, 乃没有注意到太史公设“世家”, 其“准入”条件并非严格同一。

当然, 认同孔子入“世家”者更多。如何焯说:“论来孔子只合作列传, 太史公自据素王之说。” (《义门读书记·史记》) 郭嵩焘说:“高帝始以太牢祀孔子, 太史公适鲁得观孔子庙堂,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儒林传》亦称:‘陵夷至秦, 天下并争于战国, 然齐、鲁间学者独不废。’是孔子之道因是以自世其家, 不待后世之追崇也。史公列孔子于世家, 自纪其实而已。” (《史记札记》卷四) 王鸣盛说:“以孔子入世家, 推崇已极, 亦复斟酌尽善。王介甫妄讥之, 全不考三代制度时势, 不识古人贵贵尚爵之意。” (《十七史商榷》卷四) 林春溥说:“后世尊孔子, 自史迁始, 故布衣也, 而列之世家。” (《竹柏山房十五种·孔子世家补订序》) 李景星说:“太史公作《孔子世家》, 其眼光之高, 胆力之大, 推崇之至, 迥非汉唐以来诸儒所能窥测, 故刘知几、王安石辈, 皆横加讥刺, 以为自乱其例。不知史公之不可及处, 正在此也。” (《史记评议》卷二) 等等。持认同孔子入“世家”者往往认为这与作者对孔子的尊崇有关。大体上说, 这应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其实, 向来对《太史公自序》之“王迹所兴, 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 论考之行事, 略推三代, 录秦汉, 上记轩辕, 下至于兹, 著十二本纪之“本纪”虽没有什么异议。然不仅《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之“纪主”存在天子与非天子之异, 汉代《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之每帝一纪与《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之以整个朝代为一纪, 亦不同, 等等。《太史公自序》之以“二十八宿环北辰, 三十辐共一毂, 运行无穷,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 以奉主上”而“作三十世家”, 更只是大体如此。大史学理论家刘知几较充分地注意到这种情况, 其《史通》内篇《世家第五》之辨“世家”之“义”说:

自有王者, 便置诸侯, 列以五等, 疏为万国。当周之东迁, 王室大坏, 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迄乎秦世, 分为七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 其编次之体, 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 异乎天子, 故假以他称, 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 岂不以开国承家, 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 称王六月而死, 子孙不嗣, 社稷靡闻, 无世可传, 无家可宅, 而以世家为称, 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 皆迁所创, 岂以自我作故, 而名实无准。且诸侯、大夫, 家国本别。三晋之与田氏, 自未为君而前, 齿列陪臣, 屈身藩后, 而前后一统, 俱归世家。使君臣相杂, 升降失序, 何以责季孙之八佾舞庭, 管氏之三归反坫?又列号东帝, 抗衡西秦, 地方千里, 高视六国, 而没其本号, 唯以田完制名, 求之人情, 孰谓其可?当汉氏之有天下也, 其诸侯与古不同。夫古者诸侯, 皆即位建元, 专制一国, 绵绵瓜瓞, 卜世长久。至于汉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 皆受制京邑, 自同州郡;异姓封侯者, 必从宦天朝, 不临方域。或传国唯止一身, 或袭爵方经数世, 虽名班胙土, 而礼异人君, 必编世家, 实同列传。而马迁强加别录, 以类相从, 虽得画一之宜, 讵识随时之义?盖班《汉》知其若是, 厘革前非。至如萧、曹茅土之封, 荆、楚葭莩之属, 并一概称传, 无复世家, 事势当然, 非矫枉也。自兹已降, 年将四百。及魏有中夏, 而扬、益不宾, 终亦受屈中朝, 见称伪主。为史者必题之以纪, 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 则下同臣妾。梁主敕撰《通史》, 定为吴、蜀世家。持彼僣君, 比诸列国, 去太去甚, 其得折冲之规乎!次有子显《齐书》, 北编《魏虏》;牛弘《周史》, 南记萧詧。考其传体, 宜曰世家。但近古著书, 通无此称。用使马迁之目, 湮没不行;班固之名, 相传靡易者矣。 (6)

“自有王者, 便置诸侯……盖欲抑彼诸侯, 异乎天子, 故假以他称, 名为世家”云云, 从先秦的“天子”与“诸侯”的实际情形来考察《史记》的世家与本纪的“体貌”之同与地位之异。这是没有问题的。浦起龙释此说:“由周而来, 五等相仍。当子长时, 汉封犹在, 故立此名目, 以处夫臣人而亦君人者。” (《史通通释·世家》) 亦是。而郑慧生先生引刘氏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名为世家”, 而置疑于其“假以他称”说“世家”。郑先生认为:“这说法更使人不解, ‘假以他称’为什么不称作‘支纪’、‘分纪’ (以别于‘本纪’) 偏偏用了个‘世家’, ‘世’字‘家’字都做何解释呢?”郑先生此言, 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在我们看来, 刘氏强调“准”而责太史公之失, 具有其理论上的意义, 然实际操作本身与理论之“标准”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不过,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刘氏没有评论登孔子于“世家”事。浦起龙通释《史通·世家》说:“位孔子以‘世家’, 先儒非之。愚谓《史记》乃从其世及而世家之也。故叙后系独长, 至十一传安国, 而与己同时, 继以子卬、孙欢而止。厥后褒成……衍圣之封, 与世无极焉。乃悟‘世家’二字千古唯孔氏, 颠扑不破。《史通》纠史于孔子无缀词, 其亦有会于斯欤。”

综上所述, 无论是后世注家及相关学者之说, 还是司马迁本人之说, 其“世家”与《史记》“世家”本身均存在矛盾;登孔子于“世家”, 既因其在“当代”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更凸显了司马迁对这一重视的认同。

参考文献

①郑慧生.“世家”解[J].史学月刊, 2000, 1:21.

③张大可.司马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64.

④叶永新.“世家”为长祭不迁之宗庙说质疑[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6:3-5.

上一篇: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讲话稿5分钟下一篇:2023年刘光利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