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善行成为习惯阅读答案

2024-04-23

让善行成为习惯阅读答案(共16篇)

篇1:让善行成为习惯阅读答案

让善行成为习惯阅读答案

2月14日,《光明日报》头条刊载了黄冈武穴籍的90后大学生刘普林“帮妈妈扫大街”的故事,故事中的一幅幅生动画面记录着刘普林行善之举: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丢面子,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帮妈妈扫大街;为了省钱,每天在学校捡破烂,用换来的钱给同学买西瓜吃;为了能帮助外地贫困生,把自己得到的补助让给他人;为给生病的同学捐款,每天只吃几个馒头;为了爱,去献血;为了帮助他人,受苦受累都愿意。

从刘普林的故事中里我们可以读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觉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行善不止。孔子说:“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孟子认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从善”是一种竭忠尽孝、宽厚包容的心理素养,是一种求真务实、尚善爱美的价值品质,是一种谦逊和蔼、播恩施惠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我们必须用忠心孝情感恩父母、用关怀奉献感激乡邻、用忠心赤诚回报祖国。

行善贵在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生活中,有的人因善小而不屑为,有的人因善要常为而不能为,有的人因善要付出而不愿为。殊不知,行善就在身边,贵在坚持。对人常保持微笑,是善行;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是善行;发一条给人力量的短信,也是善行。(选自.2.20《湖北日报》,作者:张友君,有改动)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普林的善行之举很平常,只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丢面子,利用休息时间帮妈妈扫大街。

B.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行善不止,正是刘普林事迹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和觉悟。

C.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是对从善的要求。

D.生活中,我们对人常保持微笑,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发一条给人力量的短信,都是一种善行。[来源:迷你语文网]

26.刘普林同学的“善行”给你哪些启示或感想?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句话。

善行,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渴望光明、积极向善的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5.A

26.答案示例:善行,如寒冬里的一朵腊梅,能够唤起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无限憧憬;善行,如荒漠里的一粒种子,能够让曾经的荒漠变成莺歌燕舞、芳草萋萋的绿洲。

篇2:让善行成为习惯阅读答案

古人曾经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事虽小,但只要坚持,便会让千千万万人受益。并非做一番轰轰动动的大事,一个举动,一个微笑,一句话甚至一条短信都会给人带来快乐,带来力量。

2014年感动十大人物中,有一位名叫炎黄的老人出现在了荧幕上,映入了每位观众的眼中。他只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但他用行动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张支票,上面写着一千元,一百元,被送往山区,被送往贫困小学,每次的钱数虽不多,但有谁能够坚持三十年!老人原是农村的老板,但当时也走向高峰时,他选择了放弃,只是因为想要帮助贫苦孩子,他把自己的财物都捐给了山区,不要任何回报,这难道不是善行吗?一份善良,一张支票,老人竟坚持了30年之久,他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习惯,并坚持了下去。

篇3:让阅读成为习惯

有文化的人把读书当成是娱乐, 跟打牌下棋一样, 乐此不疲。一有空闲就看书阅读。一杯清茶就是他读书的伴侣, 一支笔头就是他读书的工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日积月累, 就促成了他丰富的文化素养, 他也因此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了事业, 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吕蒙因长期读书学习成了“当刮目相待”的“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吕蒙养成读书习惯的成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劝学事例。

要读好书, 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促进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阅读首先是浏览, 是速读。这个读法的特点是读得快, 是以抓住主要信息为主, 其他的暂时不深究, 先把握主体内容。在浏览速读时, 除了筛选信息, 还应该对文本的价值作出判断。当然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自己喜欢的文章, 或者是因为意蕴深刻, 或者是因为文笔优美, 那就需要进一步精读揣摩。

精读揣摩可以先从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入手, 整体把握文章。比如我们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首先把握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开头从一年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大自然的语言”, 点题。接着指出自然现象就是物候, 就引出了“物候”这一概念。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所以作者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要引出“物候”这一概念。接下来就应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性或者作用。阐明清楚了重要性, 读者就知道了有研究的必要。自然地也就过渡到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于是文章就进入了主体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以阐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结束全文。把握了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后, 就应该精读精典语段。比如,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就很精典。我们可以从写作的顺序、用词的生动典雅、语言的优美等方面去精读赏析。这一段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 表明时间推移的用词“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变化灵活, 丰富多彩。写物候的变化, 用“沉睡”“苏醒”等词, 以拟人手法, 把“大地”人格化, 亲切动人;用“翩然”一词, 写出了燕子轻快飞舞的样子, 生动形象;用“簌簌”一词写落叶纷纷飘下的样子, 形象典雅;用“孕育”写夏天的植物结果;用“销声匿迹”写秋天的草际里的无声无息;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来形容冬天的景象等等, 用词典雅, 形象优美。经过了精读揣摩, 就再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而是进行了细嚼慢咽, 有利吸收了。

再是朗诵品味。对于优美的散文和诗, 就需要进行朗诵和品味。人的一生, 把诸子百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现代精品文章等多朗诵多品味, 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朗诵诗文可以培养语感, 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品味可以提高感受和欣赏能力。朗诵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朗诵是一门艺术, 朗诵好了可以感染人, 能像音乐一样让人陶醉。品味就是品析和玩味, 就是赏析。比如李白的《送友人》, 就可以从形式、内容和语言去品味。从形式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韵律很美, 主要表现在对仗、平仄和押韵上。它的首联、颔联、颈联都分别是工整的对联:“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平仄相对, 语意相联。每联最后一个字押韵, 韵脚是“城”“征”“情”“鸣”, 读来韵律和谐。从内容看, 这首诗是写送别。首联描绘送别地的景象,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面, 明净的河水绕着城的东面流过, 青山绿水, 环绕城郭, 美如画卷。颔联点明送别之事。分别情谊尽含“别”“征”之中。颈联写游子故人之情意, 用浮云和落日来比喻。尾联借马鸣来代替作别之声, 衬托离情别绪的浓烈。从语言上看, 首联“青山”“白水”色彩分明, “横”“绕”二字形象凝练。颔联“孤蓬”利用借喻手法, 写出了友人的孤身远行, 令人怜惜。颈联用六个名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直接组合成句, 形与意完美结合, 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尾联描写动作和声音情景, “挥手”是作别之举, “马鸣”是告别之音, 挥手告别送友人, 言简意赅。

篇4:让阅读成为习惯

有文化的人把读书当成是娱乐,跟打牌下棋一样,乐此不疲。一有空闲就看书阅读。一杯清茶就是他读书的伴侣,一支笔头就是他读书的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促成了他丰富的文化素养,他也因此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了事业,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吕蒙因长期读书学习成了“当刮目相待”的“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吕蒙养成读书习惯的成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劝学事例。

要读好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促进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

阅读首先是浏览,是速读。这个读法的特点是读得快,是以抓住主要信息为主,其他的暂时不深究,先把握主体内容。在浏览速读时,除了筛选信息,还应该对文本的价值作出判断。当然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是因为意蕴深刻,或者是因为文笔优美,那就需要进一步精读揣摩。

精读揣摩可以先从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入手,整体把握文章。比如我们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首先把握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开头从一年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大自然的语言”,点题。接着指出自然现象就是物候,就引出了“物候”这一概念。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所以作者的思路应该是首先要引出“物候”这一概念。接下来就应该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性或者作用。阐明清楚了重要性,读者就知道了有研究的必要。自然地也就过渡到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于是文章就进入了主体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以阐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结束全文。把握了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结构后,就应该精读精典语段。比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就很精典。我们可以从写作的顺序、用词的生动典雅、语言的优美等方面去精读赏析。这一段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表明时间推移的用词“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变化灵活,丰富多彩。写物候的变化,用“沉睡”“苏醒”等词,以拟人手法,把“大地”人格化,亲切动人;用“翩然”一词,写出了燕子轻快飞舞的样子,生动形象;用“簌簌”一词写落叶纷纷飘下的样子,形象典雅;用“孕育”写夏天的植物结果;用“销声匿迹”写秋天的草际里的无声无息;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来形容冬天的景象等等,用词典雅,形象优美。经过了精读揣摩,就再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是进行了细嚼慢咽,有利吸收了。

再是朗诵品味。对于优美的散文和诗,就需要进行朗诵和品味。人的一生,把诸子百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现代精品文章等多朗诵多品味,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朗诵诗文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品味可以提高感受和欣赏能力。朗诵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变化、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朗诵是一门艺术,朗诵好了可以感染人,能像音乐一样让人陶醉。品味就是品析和玩味,就是赏析。比如李白的《送友人》,就可以从形式、内容和语言去品味。从形式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韵律很美,主要表现在对仗、平仄和押韵上。它的首联、颔联、颈联都分别是工整的对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平仄相对,语意相联。每联最后一个字押韵,韵脚是“城”“征”“情”“鸣”,读来韵律和谐。从内容看,这首诗是写送别。首联描绘送别地的景象,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面,明净的河水绕着城的东面流过,青山绿水,环绕城郭,美如画卷。颔联点明送别之事。分别情谊尽含“别”“征”之中。颈联写游子故人之情意,用浮云和落日来比喻。尾联借马鸣来代替作别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浓烈。从语言上看,首联“青山”“白水”色彩分明,“横”“绕”二字形象凝练。颔联“孤蓬”利用借喻手法,写出了友人的孤身远行,令人怜惜。颈联用六个名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直接组合成句,形与意完美结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尾联描写动作和声音情景,“挥手”是作别之举,“马鸣”是告别之音,挥手告别送友人,言简意赅。

阅读中,讲究方法并养成习惯,不断坚持,就会集腋成裘,收获颇丰。

篇5: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阅读答案

2.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

3.示例:能天天汲取知识,学好本领。

4.如果我们每个人自觉地把学雷锋做好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意对即可)

篇6: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那年,我9岁,它悄悄的走进了我的人生……它如一杯清茶,淡淡的却沁人心脾。它透着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气息,使人不由自主的去接近它,了解它……

那年,我11岁,它不知不觉的在我的生活中已经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它仿佛有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可以是我放弃玩耍的时间,放弃休息的时间,让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把很多很多时间放在它身上……

那年,我12岁,即将毕业的我沉浸在寂寞与悲凉之中。对未来的憧憬和害怕,对好友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充斥着我的.内心……我对书的依赖,却依旧有增无减。那次,我

小学开运动会,这是我们小学的最后一次运动会,有的同学拿着相机拍啊拍啊拍,不停的拍,有的同学则在为运动员们加油,我却没有,我在和死党们看书……或许有人会说我没有集体荣誉感,但是书的诱惑真的很大嘛~就这样,书在我的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今年,我13岁。结束了初一生活的我,即将步入初二的殿堂。我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我也不知道,未来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但我知道,书,会永远的陪伴着我……

这些年,书已经渐渐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成为了我生命里的一部分。风风雨雨,我习惯了它的陪伴,绚丽年华,它陪我一同走过……它给我的帮助不计其数,无法言语。我只想说,有书很好,有书真好~!

篇7:营造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习惯

尹庄镇实验小学

张维星

2012年9月23日

营造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习惯

尹庄镇实验小学张维星

知识需要积累,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就是一个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不断进取,周而复始的过程,而学习与继承的手段,基本都是通过阅读前人留下的文件、书籍,让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等。可以说,如果前人的历史沉淀堆积成巨人的肩膀,那阅读就是我们通向巨人肩膀的阶梯。

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工作,我常听学生家长们感慨:“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看漫画书、卡通片,上网打游戏比成年人还厉害,就是不爱看课外书,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却较差。”确实,当今多样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传统的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用说孩子们不爱看书,就连成人们也热衷于看电视、上网查资料,把书籍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锻造良好的文字基础以及出色的语感。为了增加孩子的阅读量,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我尝试通过这几个途径来实现:

一、创新引导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1、巧借课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教一篇课文,也不是教一册教科书。教师要有意识、有系统地将课内外相结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例如在教学完《三峡之秋》、《红树林》、《草原》等这类写景课文后,在学生还沉浸于祖国山水的美妙情境之中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告诉学生我国的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不计其数,描绘赞美它们的文章更是多不胜数,顺势推荐《五彩池》、《镜泊湖奇观》等富有奇趣的文章,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阅读,学生就会因大量地感受到优美词句、物、景的美丽而陶醉于祖国的山山水水之中,并会为祖国拥有这么多奇妙之地而深感自豪,另外让做导游,将自己读到的美景介绍给同学,学生读书兴趣就会大增。

2、推荐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读更多更好的书,教师可根据学段阅读要求,给学生规定一些“必读书”和“选读书”,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书籍等,让学生都有所接触。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推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教师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把故事讲给学生听,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利用班级推荐书目、班级图书角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喜欢的图书,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召开读书交流会,享受阅读的成果。

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盛,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和竞赛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能调节班级的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也能使学生享受阅读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每两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与大家交流、共享。使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勤奋读书;听者也受其感染,而渐渐喜欢阅读。读书交流会不仅仅是交流和展示,更是促进和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途径。

二、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热情有了,如果漫无目的,所得也就有限了,甚至这种热情也会变得荡然无存,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点引方法培养习惯是不断加温,培养兴趣经久不衰的重要一环。

1、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不动笔不读书”是徐特立同志的一条读书经验。怎样动笔呢?(1)比如说,这个字不认识,查查字典,注上拼音;那个词不理解,对照上下文再查查词典,弄懂了做个注释;这是个关键句概括了全段的主旨,批上几个字;那一句不明白,可以打个问号,在书边提出疑点,待以后解决;全文读了几遍,划划层次段落,写写段意,进而归纳中心思想;这里写得精彩,划上圈圈,还可以写上批语;那里读有心得,可以写上几点体会等等。慢慢地学生逐步学会并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读书习惯。手脑并用还能促进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便于记忆,还有助于以后温习,更便于教师了解、检查学生读书的深度和广度。(2)引导学生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歇后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宝库就不断得到充实。

2、培养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激发学生思索的兴趣和思索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向自己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工具书,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句子和上下文悟出词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弄清关键词语的意思来理解整个句子,也可以联系上下句子或联系全文领会句子的含义。

3、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小到每周、每月的计划,大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读书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养成选一本书就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要持之以恒,保证阅读量的积累。

三、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位,我让每个学生制定了详尽的课外阅读计划;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要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通过晨会、家校通等,广泛宣传读书的意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读书会、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推广古今中外名人和大师的读书经验,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通过“每周两首诗,每月一本书”课外阅读活动记载、评选“阅读之星”、评选优秀读书笔记等,督促、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课外书籍。孩子迷上了课外书,冷漠了电脑和电视,阅读兴趣越发浓厚,知识面越发宽广。

四、注重课后延伸,培养阅读习惯。

我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阅读,并做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古诗《墨梅题图诗》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做诗配画来展示;学习了《三峡之秋》后,让学生欣赏余秋雨《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日》并搜集一些三峡的资料体会长江三峡的美;学习了《荷塘旧事》之后推荐阅读《碧绿的荷塘》;学习了《长江之歌》之后,举行诗歌朗诵会。另外日积月累的教学,我们还让学生收集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等。

篇8:让阅读成为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对初中阶段 (七~九年级) 的学生阅读提出了十五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的博文《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谈到: “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 我会怎么教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 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 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 在我的中学时代, 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 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 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 二是写日记的习惯。那么, 答案就有了。如果我是语文教师, 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 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 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 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 因此, 教师要想让学生走向成功之门, 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并且大量阅读,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首先, 必须利用好宝贵的45分钟时间, 达到阅读的教学目标。语文课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 不要吝惜时间。要以学生的读为本, 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 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立足于语文课内,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 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 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 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的阅读。

其次, 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 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 所以“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随文推荐, 以点带面。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 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 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阅读《隆中对》时, 在感受了诸葛亮的机智谋略之后,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等典故, 激起学生对三国人物的好奇、景仰、评点、思考, 从而激起学生认识三国人物的愿望和阅读三国故事的兴趣, 树立探索三国历史的信心。

再次, 要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 提高家长的认识, 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坚强后盾, 还学生阅读的时间, 把学生在家看电视、做题或上网的部分时间变为课外阅读时间。

最后, 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课外阅读要用眼, 更要用心, 要静下心来自己琢磨, 而不能“蜻蜓点水”。“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 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 时间一久, 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

篇9:让阅读成为习惯

【关键词】教师 认识阅读教学过程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一个老问题,但又是一个新问题。或许有人会说:“学校里不是天天在读书吗?”可是正如朱永新所说:“那些最伟大的思想,也许并不在教科书里面。”可我们许多学校的现实却是:孩子们正在远离真正的阅读。更可悲的是,许多老师也往往忽略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缺乏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和重视,使得学生的阅读更加荒漠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阅读,如何认识阅读教学呢?

一、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感知,自主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三、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还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完成了。如果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实际上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学生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会了自主飞翔。

篇10: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人生

没有穿越历史,却能了解祖国的灿烂文明;没有环游世界,却能知晓各地的风土人情;没有亲身的实践,却能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作用。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书,不断的从中获得知识和力量,有很多书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是文化的载体,读书除了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还有很多的好处。

读书可以说是最为环保和绿色的休闲方式。它没有空间的限制,在家里,在户外,在车上,在任何一个可以坐着、站着和躺着的地方都可以阅读;它没有时间的限制,时间充裕你可以看洪篇巨著,时间紧张你也可以读小品短文;它更没有资源的消耗,一本书,或是再加上一杯清茶,一把茴香豆,就能给你带来长时间愉悦的感受。读书,可以让你的思绪插上翅膀,在书中,可以和徐霞客一起去游历名山大川,领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景:可以和李白一起去小酌,感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放;可以和岳飞一起驾长车,感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

读书能使人变的睿智。读书,是同人类历史上的智者在交流,它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充满灵气,能使人有精神底蕴;能使人更理智、更沉着地面对恶劣的环境,处理棘手的问题,在危难的时刻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读书更可以陶治人的情操。“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有叹息。”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当我们静下心来读书的时侯,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意蕴,体会到人生的哲理。读书就能净化人的心灵,恬淡愉悦了人的精神。使人能正确对待荣辱,明理得失,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当你处于闹市喧嚣的时候,一句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就可以让你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当你身处逆境心灰意冷时,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能让你重拾信心;当你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时,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能使你警醒。

篇11:让阅读成为家庭的习惯

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了关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部署。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文件最新要求明确指出,教师会朗诵学生会朗读要成为基本功。为此,朗读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的重要力量。

曲石中心明德小学历来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校每天早上都有四十分钟的早读,中午有半个小时的读书,每周有一节专门的读书课,除了学校藏书一万余册的图书室,每班都有一个图书角供平时学生借阅图书。

在精彩纷呈的读书活动中,我们重点打造亲子读书活动。每学期我们都会在班上举行亲子读书活动,每班再选出优秀的家庭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2018年4月28日,我校又举行了2018——2019学年的亲子读书活动。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当爸爸妈妈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时,很容易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事情,进而更愿意自发地去进行阅读。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古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俗语,今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名言,这都说明了读书的好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他的智力只局限于书本,把完成作业当作自己的任务,那他不可能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我想补充"也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今年的亲子读书活动,我们重点和家长探讨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一、为什么要读书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读书多了,就可以多角度看待事物。宽以待人,不钻牛角尖,也不跟自己过不去。

当你腹有诗书、胸有成竹,你就不会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你会懂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深层寓意;当你饱览群书、看尽人间百态的时候,你会明白,生活有很多种方式、很多种可能。不管境遇如何,都能泰然处之。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这件事,就像时间一样公平。再富有的人也要变老变丑,再贫穷的人也可以阅读。一个人,与书为伴,终有一天,你会明白读过的那些书,终将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让自己大放异彩。我讲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的故事给您听。

读书可以让你将来跟朋友不仅可以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跟他们谈论琴棋书画诗歌词。读书可以让你变成一个有温度、有气质、有涵养的人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路,这条路上的风景很美,但也有限。书就是一架望远镜,它可以让我们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

二、读什么书

著名作家老舍说“吃东西要有选择,吃有营养的,不吃有毒的。对精神食粮也必须选择,好书,开卷有益;坏书,开卷有害,可能有很大的害。”老舍将书比喻成食物,提醒人们在阅读的书籍的时候,不要随便的抓起一本闲书就看,那样会误中毒害,老舍建议在读书时,应该先读现代题材的作品,再去看经典文学作品,这样比较妥当。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认为,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只有那些好的书才能真正使人得到身心上的健康和满足。那些好书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但是,那些不适合我们的书刊却能毒害我们的心灵,把我们引上一条不归之路。

所以,我们读书时,应该选择那些健康的、赏金的、正能量的书。选择那些经典名著,选择那些适合我们读的书。不是盲目地去看一些无用的甚至有害我们身心健康的书。

三、怎样读书

今天,读书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事,做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让阅读成为家庭的习惯。总书记在 2015 年新春团拜会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教育靠的不仅是言教,更是靠身教,让孩子做到的,做家长的首先自己要做到。父母对于孩子而言,不仅仅是养育与陪伴的关系,在他们成长的时光里,父母是他们接触时间最长、也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成年人。作为父母,你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投射在他们的人生中,为他们的人生格局和性格养成奠定基础。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语,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自己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哪怕你读不得多好,哪怕你只是陪着孩子阅读一些简单的话语。哪怕每天你只是陪孩子读三五分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知出于实践,做为学生,我们要会学以致用。只有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了书中的精华,死读书不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用处,甚至是毒害人的思想。

孩子在我们身边的时间并不多,仔细算算也就是到小学毕业这么几年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小学阶段尽好自己对子女成长的教育责任,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孩子将来受益终身。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改变人生的宽度。亲子阅读能够引领孩子进入知识的殿堂,为孩子打开智慧之门,更为孩子的终生学习保驾护航。

尊敬的家长,今天您能在百忙之中参加孩子的亲子阅读交流会,你是睿智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你选择了陪伴,孩子的将来你一定少了很多遗憾。可爱的孩子们,你们是聪慧的,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们选择了书香作伴,未来的路,你们一定会走得更远

篇12:让阅读成为习惯初三作文

——题记

吾爱书,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当然,在现在它更是变成了我精神的一部分,每当我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时,我总能从书中一次次的汲取不同的知识与财富,每一本书都是精彩无比的,我总不会厌倦它的内容,而是一遍遍的看,一遍遍的思想。可在这一个科技发展迅速的21世纪,书的重要程度却渐渐的站不住脚了,它的地位在一点点的下降:

那是一个灿烂的下午,我去买书,公交车上,许多年轻人手拿手机,耳朵里塞着耳机,盯着手机里的微信、QQ还有韩美剧,,“滴滴”的提示音回荡在车厢。我很厌倦这种不绝于耳的声音,但碍于别人的年龄比我大,我无法组止,只能用手堵住耳朵,好不容易到了书店,我急急的冲下车,这才感到舒服些。但书店里的情景却让我吃惊:天哪,为什么那些人手里的书变成了手机?”只见那些个年轻人和几个中年男子正手持手机,有着木头清香的书籍换为屏幕上的淘宝,还有微信、小说、QQ。书精彩的内容变成手机里卿卿我我的QQ聊天,还有哭哭啼啼的感情泡沫剧!我简直无法忍受这样的读书氛围,匆匆的买了几本书,便匆匆回家了。

回到家,我不禁思考起来:“那些人手里拿的QQ、微信,真的有那么好吗,他们真的能让人获得知识与精神的财富吗?毫无疑问,那是不可能的。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潮流有趣,却不知道,他们在无形中,却让大家遗忘了一点,那就是生活中那种静静的享受书的精彩,享受阅读的乐趣,那些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价值啊!但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的人能静下心来去阅读,去畅游书的世界,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学习目标!”

篇13:让课外阅读成为习惯

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营造书香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校园书香氛围, 是学生乐于读书喜爱读书的前提。作为初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我尽量让班级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次活动都布置成为学生们展示课外阅读的平台, 随时随地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快乐的感受书香的氛围。比如:在教室内、走廊的墙壁上都镶上名言警句;教室一角设置了班级图书角, 鼓励每一位学生都拿几本好书放在里面, 空闲时间供大家借阅;班级和学校经常开展各种语文专题活动, 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行朗诵会、故事会、美文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专题阅读讲座、征文比赛, 成立校园文学社、校园之声广播站, 举办语文节、读书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们把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都展示了出来,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课外阅读热情, 使他们充分体验了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选择好书, 陶冶审美情趣

作为语文老师, 我不仅鼓励学生读书, 而且指导他们读好书, 指导他们以好书为良师益友。学会择书而读, 我告诉他们, 首先要选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课外书;其次, 还要尽量选择那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书;此外还要因人择书,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个性、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的不同, 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课外书。

当今世界, 课外书籍种类繁多, 书店中、图书馆里、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书籍, 形形色色, 但难免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而且人的精力有限, 因而, 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择书, 这既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还能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阅读品位, 陶冶审美情趣。

三、教给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光有阅读兴趣和课外书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首先, 应教会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比如精读法就是对重点篇段落精心细读、逐字逐句、全身投入,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而且还要边读边想边批注。而速读, 则是对一些一般性的文章快速浏览大致内容, 不要求一字一句进行细嚼慢咽, 只求粗通大致内容即可。

其次, 为了加强阅读效果, 学校还应定期举行各种读书交流活动, 如我是小作家, 我是小小评论家、读书经验交流会、故事会等, 给学生一个展示课外阅读效果的舞台。在班上, 利用中午的十分钟准备时间, 我还鼓励学生大胆以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 相互介绍各自的读书方法和经验。通过这些交流活动, 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效率。

此外, 还应鼓励学生读有所获, 读后会用, 激发学生读而有思, 读而有记, 读而有悟, 最终达到读而致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在课外读书活动中, 光读不用, 那只是消遣, 打发时间。课外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读有所获, 读而有悟, 读后会用。

四、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方法是效率的保证。光有兴趣和方法, 没有持之以恒的恒心, 不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是不可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为此, 我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约束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语文读书卡片;其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口头交流课外阅读信息的平台;此外还应督促学生坚持写读后感, 定期交流读书心得, 做到以读促说, 以读促写,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 写能力。

一句话,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还能提高认识, 陶冶情操。正如冰心说得好:“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我相信:当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日常习惯, 那么, 语文教学的成功, 就已经为期不远了。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还能提高认识, 陶冶情操。正如冰心说得好:“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我相信:当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日常习惯, 那么, 语文教学的成功, 就已经为期不远了。

篇14:让阅读成为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化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到学生本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开始转变课堂角色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但受到教学压力、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无法落实阅读活动等类似的问题,降低了阅读活动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同时,发展其独特的个性[1]。

一、创设良好阅读环境,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一切未知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其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应注意创设良好阅读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到阅读过程,并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在传统教学过程,受到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偏重对语文课本知识的灌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学习兴趣[2],因此在进行阅读时,学生往往都带有排斥心理,降低了阅读效率和质量。针对类似的问题,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理论课程中渗透阅读理念,消除学生对阅读的恐惧,带领学生主动体会阅读的乐趣;其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好的环境会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创设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在阅读环境中感悟作品、升华人格。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创建“小小阅读角”,并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课外书带来,使得学生在课间休息或者课后的时间能够很方便进行阅读,教师应及时对这一类图书进行编号[3],保护好每一本图书,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二、选择合适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适合学生阅读的课本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观念。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知识需求等方面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阅读课本,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材,推荐《成语故事》《伊索寓言》等,既让学生能够记住课本知识,也从课外书籍中拓宽了知识面[4]。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阅读课本时,应注意丰富的课本类型,不仅要加入经典读物,如古代四大名著、国内外童话故事,也应适当加入现代文学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总动员》等,这些作品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类似的读本,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实用的生活经验[5]。

三、教授学生阅读方式,保障学生日常阅读时间

古诗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必须要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偏重培养学生知识摘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阅读方式和时间,基于素质化教育背景,教师应更新阅读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可以安排某一时间,作为每日“阅读时间”,充分保障学生日常阅读,此外,教师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督促学生完成每日阅读任务,如通过微信圈发布阅读照片等形式。

(一)引导学生全面阅读

阅读能够让学生获取到很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摘抄、识记习惯[6],对于部分重要的文章或者优美词句,应引导学生仔细认真的反复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视野,更好地运用在日常写作、交流中,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引导学生粗略阅读

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在阅读时准确记忆每个词语、每个段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粗略阅读,教授学生在开始阅读某一本书之前,应打开书本目录,大致阅读前言,形成对作品的最初印象,提升阅读效率和质量。对于部分无关紧要的知识,应直接跳过或者粗略记忆,无须花费过多时间,降低阅读的有效性。

(三)形成学生阅读笔记习惯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应帮助学生形成记笔记的习惯。阅读笔记形式较多,如“摘抄”“勾画标注”“写读后感”等,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形成有特色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思考,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四、树立优秀阅读榜样,开展丰富多彩阅读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好带头作用,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在阅读课程上,教师也应参与到阅读过程,与学生分享自身阅读经验,或者为学生朗读、讲解某一童话故事或古诗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意识。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教学魅力,扮演好学生阅读主导者角色,带领学生探索阅读世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故事大会”“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等,通过类似的方式,既检验学生阅读情况,也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和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快捷窗口,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重视形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应注意营造阅读环境,以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阅读成长道路中的榜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阅读过程,以亲子活动带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形成阅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耐心和恒心,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记笔记等阅读习惯,加深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印象,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郑勇,惠涓澈.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安市莲湖区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6).

[2]奚飞.关注数学阅读成就高效课堂——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

[3]石群.让书香溢满校园用智慧亮丽人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74).

[4]杨静林,陈超慧.基于美国K-12全国核心课程标准的英语阅读教学探究与启示——以《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5]黄素芳.以深化课外阅读夯实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以惠州市富民小学开展深化阅读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5(12).

[6]凌朝妹.大手携小手精彩不断有——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点滴谈[J].华夏教师,2015(11).

作者简介:苏桂平,女,1971年生,山西省襄汾县人,小教高级,大学本科,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名师培养对象。研究方向: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篇15:初三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仔细分析读书的人,看看他们积累知识的方式,就会发现三种不同的积累方法:圆形短识积累法、方法知识积累法、三角形知识积累法(金字塔形)。

圆形知识结构的人,知识容量大,但是各科用力平均,没有专业方向。此种类型的人尤如一则谚语说的:“样样都抓,门门不精”。

方形短识结构的人,对好几种技能的了解都超过了普通的水准,但是却是不足以形成有别于他人的专业特征。罗曼·罗兰曾讲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如果以凿井来比喻知识的精深的话,那么方形知识结构的人就是犯了“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的错误。

三角形知识结构的人,其知识积累形态成上尖上宽形,是阅读广泛、知识面广而且对一门学科的掌握得非常精深,足以超出他人的读书类型。有一则谚语讲得好:“聪明人接触所有的知识,但他是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三角形知识结构的读书人就是“接触所有的知识”以“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典型。

我国现代著名记者、编辑和政论家邹韬奋就是以三角形知识结构的方式来读书的。

邹韬奋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国语课主要讲的还是古文。他求知欲望很强,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几篇范文,于是把清人编的厚厚的七十五卷的《古文词类篡》及《经史百家杂抄》和唐宋八大家个人的文集统统搜罗来,从头至尾地看。这中间,他发现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就再看第二遍;非常喜爱的,就读上第三遍;最最喜欢的文章,就专门挑出来,有的还抄在本子上,一有空就反反复复地读。

按照邹韬奋这种方法读书,所读的书被分置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浏览,在浏览中发现必须再看一遍的书或一部分书的若干章节;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在略读中找出自己必须反复精读的书或一部分的若干章节;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即反复研读由前两个层次择取出来的自己“最喜欢”的书或章节。

这样,读书的时候,便不再不分良莠,平均用力;而是在广泛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精读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精华部分。所读的书,经过层层筛选,层层精练,形成了一种“三角式”的积累。最底下的一层最大,是一次性浏览的;第二层小些,读的比第一层精些;第三层第四层更小,而读得也更精。越往上,书的数量越少,重读的遍数则相相应越多。

可见,使用“三角式积累读书法”;既可拥有开阔的读书视野,又可以有精髓的专门攻读。如果仔细琢磨一下我国的读书教育方式,可以发现,它其实也是一种“三角式积累”读书教育。小学到中学进行的是一种广泛全面的普及教育,即是以博为主的读书教育;高中二年级开始分文科与理科,学习的范围有所缩小,形成了最初步的分类;进入大学以后,细分为各种不同的院系专业,学习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就此加深了专业的强度;如果读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则研究学习的范围缩为一个点或一个专业,其专业的水准则可达到极高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上尖下宽的“三角式积累”的学习系统。

正是这种外在的教育学习系统,让人们在读书中也不知不觉地遵循着“三角式积累”的规律。众所周知,在所有图形中,三角形是嗫牢固的形状,是“稳定图形”。正三角形,它的底越宽,其高度就越高。可见,在“三角式积累读书法”中,基础越为广博,越可成为提高专业素质的有利后盾,就是说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亦可相应提升。

篇16:让阅读成为习惯三年级作文

首先,我们应该想一想,阅读书籍有什么好处呢?第一,阅读书籍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第二,可以让我们增加词汇量;第三,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先快速浏览一遍,再想一想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说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想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或道理,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然后复述一遍故事,从中划出好词好句,整理在自己的记录本上,最后想一想还有没有什么疑惑……

在所有的书籍中,我最爱看的一本书是《童年》。

我是这样阅读的。首先查阅时间,《童年》记述的是高尔基四岁至十岁这一时期的生活断面,着重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的艰苦生活;其次查阅地点,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小染坊铺里;然后查阅人物,染坊主是“我”(高尔基自传)的外祖父卡西林,还有“我”的外祖母瓦尔瓦拉、两个舅舅米哈依尔和雅科夫;再顺着故事情节查阅线索,《童年》讲述了“我”父亲去世后,与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我”遭受了无数的毒打和辱骂,后又变成了一个软弱的孤儿,最厉害的一次是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不过“我”也交到了一位好朋友——小茨冈……有了这些梳理出来的层次,使我一次次在阅读《童年》的过程中,被其中讲述的故事所感染,同时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一篇:机关干部廉洁自律自查报告下一篇:2018-2019学年新学期工作目标及措施